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rust-mantle structure feature and the seismic activity of the main tectonic units in the North Tanlu fault zone 被引量:2
1
作者 牛雪 卢造勋 +2 位作者 姜德录 雷清清 石盛昌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SCD 2000年第2期159-165,共7页
Using recent data of geoscience transaction in Northeast China, the author analyses and studies the crust-upper mantle structure feature of the North Tanlu fault zone. The result shows the crust-mantle structure are o... Using recent data of geoscience transaction in Northeast China, the author analyses and studies the crust-upper mantle structure feature of the North Tanlu fault zone. The result shows the crust-mantle structure are obvious difference at both sides of the North Tanlu fault zone. The fault activity and segmentation are closely related with abruptly change zone of the crust-upper mantle structure. There is a clear mirror imag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ig geomorphic shape and asthenosphere undulate, the former restricts tectonic stability and tectonic style of dif- ferent crustal units. The significantly strengthening seismicity of north set and south set in the North Tanlu fault zone just correspond to the low-velocity and high conductivity layer of crust-upper mantle. In the North Tanlu fault zone, the main controlling structure of the mid-strong seismic generally consists of the active fault sectors, whose crust-mantle structure is more complicated in rigidity massi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rth Tanlu fsult zone crust-upper mantle structure low velocity-high conductivity layer seismicity
下载PDF
Characteristics of head wave in multi-layered half-space
2
作者 张坚 张海明 陈晓非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SCD 2002年第6期585-594,共10页
In this article, we analyze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head wave in multi-layered half-space media models with high-velocity layer or low-velocity layer, and the model with a continuous transition-zone between the... In this article, we analyze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head wave in multi-layered half-space media models with high-velocity layer or low-velocity layer, and the model with a continuous transition-zone between the crust and the mantle by using synthetic seismogram.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head wave are sensitive to the thickness and velocity of the high-velocity layer. There is obvious diffraction phenomenon of seismic wave if the thickness of high-velocity layer is very small compar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 wavelength. In this case, the high-velocity layer cannot shield the head wave propagating along the upper interface of the media below it, and the amplitude of this head wave is proportional to the thickness or the velocity of the high-velocity layer. When the thickness of high-velocity layer is nearly identical to the characteristic wavelength of seismic wave, the wave phases reflected from the bottom of the high-velocity layer and the head wave phase may have very close arrival and weaken each other because of destructive interference. As to low-velocity layer, the amplitude of the head wave is weak and decreases with the velocity of this layer. It is also found that if a continuous transition-zone between the crust and the mantle is introduced, we can get a strong apparent head wave phase in synthetic seismogram and the amplitude of this phase increases with the thickness or velocity gradient of the transition-zo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ynthetic seismogram head wave high-velocity layer low-velocity layer transition-zone be-tween crust and mantle
下载PDF
中国东北地区岩石圈结构的地震学特征与对矿产资源的动力控制作用 被引量:18
3
作者 杨宝俊 刘财 +4 位作者 刘万崧 王喜臣 刘国兴 刘洋 胡艳飞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6年第4期866-873,共8页
利用东北地区1°×1°深至400km的三维Vp(km/s)值数据,选择互相垂直的2条有代表性的剖面,初步建立研究区构造圈、均匀层基本结构模型;利用8套沿不同经纬线的剖面Vp值分布,勾绘出研究区深至过渡层的结构模型谱;进一步综合得... 利用东北地区1°×1°深至400km的三维Vp(km/s)值数据,选择互相垂直的2条有代表性的剖面,初步建立研究区构造圈、均匀层基本结构模型;利用8套沿不同经纬线的剖面Vp值分布,勾绘出研究区深至过渡层的结构模型谱;进一步综合得到研究区三维岩石圈结构模型。东北地区的B″层可能由3部分组成,即下部的低速带,中上部的中速、低速相间互层带和上部的增速带,B″层底界面是区分B″与B'″层的稳定的标志,上部的增速带速度与B'下部速度值接近,按照传统认识,那里是岩石圈底界面的位置,东北地区B″层顶界面形态可能存在不连续或剧烈变化的部位。B″层上中部的宽广的分布边界形态及其变化,可能反映软流圈对周围地球物质的同化熔蚀作用;软流圈物质上涌为固体矿产提供物源,也对油气矿产形成起加速作用。岩石圈结构是壳幔物质相互作用的动态平衡结果,它包含软流圈层对上覆地球物质的影响,并对油气、固体矿产存在一种动力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岩石圈结构 地震学的Vp成像 b″层内的低速带(lvz) 同化熔蚀作用 矿产资源
下载PDF
华南海陆过渡带的地壳结构与壳内低速层 被引量:13
4
作者 赵明辉 丘学林 +4 位作者 徐辉龙 夏戡原 施小斌 叶春明 夏少红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6-42,共7页
壳内低速层与地质构造背景的联系已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华南沿海众多的地震测深剖面揭示出地壳不同深度上存在着壳内低速层。根据海陆联合深地震探测取得的数据,通过射线追踪和走时模拟方法,获得了沿OBS-2001测线海陆过渡带的地壳结构... 壳内低速层与地质构造背景的联系已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华南沿海众多的地震测深剖面揭示出地壳不同深度上存在着壳内低速层。根据海陆联合深地震探测取得的数据,通过射线追踪和走时模拟方法,获得了沿OBS-2001测线海陆过渡带的地壳结构。根据低速层的走时间断特性辨识了海区地壳中部低速层。剖面中壳内低速层分布在新塘经南澳岛至南澳岛东南约150.0 km的陆架区,尖灭于东沙隆起,其顶面深度为10.0—18.0 km,速度为5.5—5.9 km.s-1,与上、下岩层的速度差均为0.5 km.s-1,其空间展布较为稳定,厚度为3.0—4.0 km,推断其为华南沿海陆上低速层的延伸,含水矿物脱水和部分熔融可能是引起该区壳内低速层弹性波速下降的主要因素。该区壳内低速层的研究对于深入认识岩石圈结构及动力学作用过程具有重要的地质地球物理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过渡带 地壳结构 壳内低速层 华南沿海
下载PDF
南海东北部海陆深地震联测与滨海断裂带两侧地壳结构分析 被引量:113
5
作者 赵明辉 丘学林 +4 位作者 叶春明 夏戡原 黄慈流 谢剑波 王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845-852,共8页
南海东北部首次成功实施海陆联合深地震探测 ,填补了海陆过渡带深地震探测的空白 .利用该次海陆联测地震数据 ,通过数据处理、震相分析、射线追踪、走时模拟等方法 ,获得了滨海断裂带附近的纵波地壳速度结构 ,探明了海陆联测剖面中滨海... 南海东北部首次成功实施海陆联合深地震探测 ,填补了海陆过渡带深地震探测的空白 .利用该次海陆联测地震数据 ,通过数据处理、震相分析、射线追踪、走时模拟等方法 ,获得了滨海断裂带附近的纵波地壳速度结构 ,探明了海陆联测剖面中滨海断裂带可能位置 .地壳速度结构为陆壳结构 ,地壳厚度由陆地向海区逐步变薄 ;在上地壳下部普遍存在一层速度为 5 .5~ 5 .9km·s-1、厚度为 2 .5~ 4 .0km的低速层 ,并向海区方向减薄 ,该区未发现明显的高速层 .滨海断裂带为一纵向低速带 ,位于南澳台东南 35km处 ,对应于重、磁异常带 ,断裂带断至莫霍面 ,是华南陆区正常型陆壳与海区减薄型陆壳的分界地壳断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联测 断裂带 地震数据 地壳结构 低速层
下载PDF
利用宽角反射/折射地震剖面揭示芦山M_S7.0地震震区深部孕震环境 被引量:24
6
作者 王帅军 王夫运 +10 位作者 张建狮 刘宝峰 张成科 赵金仁 段玉玲 宋向辉 邓晓果 马策军 孙一男 臧怡然 李怡青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3193-3204,共12页
2013年4月芦山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局迅速成立了芦山地震科学考察指挥部,要求查明芦山地震的深部构造环境和孕震背景.为此,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于2013年9月至11月在芦山震源区布设了一条长约410km的人工地震高分辨宽角反射/折射... 2013年4月芦山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局迅速成立了芦山地震科学考察指挥部,要求查明芦山地震的深部构造环境和孕震背景.为此,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于2013年9月至11月在芦山震源区布设了一条长约410km的人工地震高分辨宽角反射/折射探测剖面,获得了信噪比较高的人工地震探测数据,采用地震射线走时正演拟合构建了该区的地壳及上地幔二维P波速度结构模型,结果显示:扬子块体和松潘—甘孜块体显示出迥异的速度结构特征,地壳厚度由南向北逐渐加厚.沉积盖层在四川盆地厚达7.8km,而进入松潘—甘孜块体沉积层最薄处只有几百米厚,几乎出露地表;在中上地壳,扬子块体平均速度比松潘—甘孜块体高0.2km·s-1,在盆地与高原耦合部位(构造转换带)以北深度大约20km左右有一厚度为8.0km的软弱层(低速层),该层内的速度为5.80km·s-1,明显低于周围介质的平均速度6.00~6.10km·s-1;构造转换带内,震相显示紊乱、不清晰、不能连续对比,由地表至上地幔顶部壳内界面不连续、速度结构异常紊乱且呈现低速异常特征;在中下地壳,沿剖面速度呈现正梯度垂向增大变化;壳内界面在扬子块体内部起伏变化不大,但在构造转换带以北呈现急速加深的趋势,特别是Moho界面起伏变化较为明显,界面深度在距离50km范围内由扬子块体的36.2km迅速变化至松潘—甘孜块体下方的45.8km,形成一陡变带.芦山MS7.0级地震震源位置位于二维速度结构异常紊乱和界面起伏变化的地带,研究表明,壳内界面及速度结构差异、起伏变化的特征与该区域的地震活动性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地震 人工地震剖面 速度结构 壳内低速层 构造转换带
下载PDF
基于早至波的特征波波形反演建模方法 被引量:14
7
作者 胡光辉 王立歆 +3 位作者 王杰 孙晶梅 王振宇 尹力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1-76,共6页
近地表速度建模问题是地球物理建模的重点及难点问题。传统基于射线类的反演方法受到高频假设的限制,存在理论上的建模"盲区",而全波形反演方法的应用又受到资料品质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介绍了一种基于全波形反演思想的特征波... 近地表速度建模问题是地球物理建模的重点及难点问题。传统基于射线类的反演方法受到高频假设的限制,存在理论上的建模"盲区",而全波形反演方法的应用又受到资料品质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介绍了一种基于全波形反演思想的特征波波形反演方法,引入早至波的概念联合初至走时层析反演,利用早至波这一特征波的运动学和动力学信息,实现对近地表及中浅层的高精度建模。模型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即使在初始模型精度较低的情况下仍然可以达到较好的建模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波形反演 早至波 初至走时层析 中浅层建模 低速带
下载PDF
华南东部地幔过渡带顶部低速层中的熔体含量估算 被引量:5
8
作者 周晓亚 马麦宁 +2 位作者 徐志双 韩林 魏东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3264-3271,共8页
地幔过渡带顶部低速层的成因及性质研究,对于认识地球内部物质运移及地幔对流过程等具有非常重要的动力学意义.最新的地震学研究显示,华南陆块东部地幔过渡带顶部的低速层存在着明显的区域性差异.一般认为,该低速层的形成与脱水引起的... 地幔过渡带顶部低速层的成因及性质研究,对于认识地球内部物质运移及地幔对流过程等具有非常重要的动力学意义.最新的地震学研究显示,华南陆块东部地幔过渡带顶部的低速层存在着明显的区域性差异.一般认为,该低速层的形成与脱水引起的部分熔融有关.本文利用部分熔融体系的平衡几何模型,重点分析了熔体成分、位温、二面角和玄武质含量等因素对熔体含量的影响,并结合该低速层的分布特征,估算出研究区的南北两个子区域地幔过渡顶部熔体含量分别为~1.18vol.%和~2.02vol.%.这一熔体含量的显著差异可能与太平洋板片多期次俯冲作用的叠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 地幔过渡带 低速层 部分熔融 熔体含量
下载PDF
地震勘探常规低速带调查方法应用中的问题探讨 被引量:12
9
作者 杨德义 彭苏萍 常锁亮 《物探与化探》 CAS CSCD 2003年第5期387-390,共4页
以山西某区低速带调查试验线为例,分析了浅层折射法和微测井法在野外低速带调查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以及给解释结果带来的误差,介绍了简易微测井方法,希望能为野外地震技术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 低速带 浅层折射法 微测井法 简易微测井
下载PDF
华北地区拆离滑脱带控震作用初探 被引量:7
10
作者 牛树银 侯泉林 +2 位作者 王宝德 孙爱群 李红阳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57-264,共8页
华北东部盆岭区以地震多、震级大、损失惨重而著称。以往地震地质研究多注重断裂交汇、拐点、分枝等部位的控震作用。但是 ,华北盆岭区多次大震的烈度并不呈线型展布 ,震源也并非沿陡倾断裂走向分布 ,而是在一定深度上 (近水平 )弥散展... 华北东部盆岭区以地震多、震级大、损失惨重而著称。以往地震地质研究多注重断裂交汇、拐点、分枝等部位的控震作用。但是 ,华北盆岭区多次大震的烈度并不呈线型展布 ,震源也并非沿陡倾断裂走向分布 ,而是在一定深度上 (近水平 )弥散展布 ,故人们开始注意深部滑脱带控震的探讨。笔者依据近十余年华北地幔亚热柱的研究认为 ,华北断陷区之下为一强烈上隆的地幔亚热柱。地幔物质的上隆及上侵作用使上地壳裂解断陷 ,而中地壳在地幔、下地壳的影响下形成相间展布的低速—高导层。在地幔亚热柱热物质流向外拆离的带动下 ,中、下地壳亦由亚热柱顶部向外围拆离滑脱。当中、下地壳拆离到上地壳裂陷盆地边缘受到造山带的阻挡而减慢时 ,两者之间便产生剪切作用 ,导致应力不断积聚并阶段性释放 ,从而造成亚热柱外围地震频繁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幔亚热柱 拆离滑脱带 控震作用 地质构造 低速—高导层 华北地区 地震学
下载PDF
苏南块体的深部构造及其油气前景 被引量:11
11
作者 张景廉 李斌 +1 位作者 李相博 张宁 《海相油气地质》 2006年第1期40-44,共5页
苏南块体中地壳存在一低速层,Vp约为5.8~6.0km/s,它与地下高导层相对应,电阻率仅4~20Ω·m,是中地壳塑性层的反映;苏南块体属于太平洋型块体,是有利的油气分布区块;它处在地球化学急变带上,壳幔相互作用比较强烈,故该区的油气受... 苏南块体中地壳存在一低速层,Vp约为5.8~6.0km/s,它与地下高导层相对应,电阻率仅4~20Ω·m,是中地壳塑性层的反映;苏南块体属于太平洋型块体,是有利的油气分布区块;它处在地球化学急变带上,壳幔相互作用比较强烈,故该区的油气受深部因素的影响或控制比较明显,是有利的深部无机成因油气分布区。中地壳低速高导层(蛇纹石化橄榄岩)构成油气“发生器”;上地幔则是“原料库”;沉积盆地是“存储器”。当地幔流体中H2缺失或不足时便没有烃生成,只能形成CO2或以CO2为主的气藏。黄桥CO2气藏已被公认是幔源无机成因气体,实质上是由在中地壳进行的不完整费-托合成反应所致。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昆山一带为油气富集带,具有深部成因油气的良好远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速层 高导层 地球化学急变带 太平洋型块体 油气藏成因 无机生油理论 苏南块体 苏北油田
下载PDF
汶川大地震与中地壳低速、高导层的成因关系初探 被引量:14
12
作者 张景廉 杜乐天 +1 位作者 张虎权 石兰亭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05-412,共8页
四川汶川大地震给人们留下诸多困惑:大地震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大地震能否避免?本文根据松潘—甘孜褶皱带的深部地壳构造特征表明:松潘—甘孜褶皱带的茂县(1933年)、松潘—平武(1976年)、汶川(2008年)大地震震源深度与中地壳低速、高导层... 四川汶川大地震给人们留下诸多困惑:大地震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大地震能否避免?本文根据松潘—甘孜褶皱带的深部地壳构造特征表明:松潘—甘孜褶皱带的茂县(1933年)、松潘—平武(1976年)、汶川(2008年)大地震震源深度与中地壳低速、高导层深度大体一致,可能成因上相关。历史上一些大地震如银川地震、海原地震、渭南地震、海城地震、唐山地震等也均与中地壳低速、高导层有关,这一切均可能与地球排气作用有关。而通过地震、森林大火、油气资源的一体化勘查,可查明地震可能发生的区域。通过油气的勘查、开发、排放,可有效减少地震发生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成因 震源 中地壳低速高导层 壳幔韧性剪切带 地球排气作用 汶川大地震
下载PDF
中国东南陆缘的深部结构与动力学过程 被引量:8
13
作者 王椿镛 陈运泰 邵占英 《地壳形变与地震》 CSCD 1998年第2期1-8,共8页
对我国东南陆缘地区的人工地震测深、大地电磁测深、重磁测量、地热测量、地学大断面编制以及天然地震的层析成像等大量深部构造研究结果作综合分析。地热异常、地壳内存在低速层和高导层、强烈地震频繁发生等现象说明,这一地区是现代... 对我国东南陆缘地区的人工地震测深、大地电磁测深、重磁测量、地热测量、地学大断面编制以及天然地震的层析成像等大量深部构造研究结果作综合分析。地热异常、地壳内存在低速层和高导层、强烈地震频繁发生等现象说明,这一地区是现代构造运动的活动区。中国东南陆缘的现今应力场主压应力方向为NWW-SEE,认为是菲律宾板块对欧亚板块的挤压,以及冲绳海槽的扩张等联合作用的结果。因此,这一地区地壳运动的驱动力是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板块向欧亚板块推挤产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陆缘 深部结构 动力学过程
下载PDF
中国东部含金矽卡岩矿床分布规律与深部地球物理背景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彭聪 赵一鸣 《物探与化探》 CAS CSCD 1999年第6期415-420,共6页
在收集整理中国大陆上十几条地学断面、数十条地震剖面、大地电磁剖面、地壳上地幔剪切波资料的基础上,对含金矽卡岩矿床的深部地球物理背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作者认为岩石圈剪切带是控制含金矽卡岩矿床的最主要的深部地球物理背景条... 在收集整理中国大陆上十几条地学断面、数十条地震剖面、大地电磁剖面、地壳上地幔剪切波资料的基础上,对含金矽卡岩矿床的深部地球物理背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作者认为岩石圈剪切带是控制含金矽卡岩矿床的最主要的深部地球物理背景条件。壳内低速高导层因与地幔流体分布有关,同样对含金矽卡岩矿床有控制作用、大( 深) 断裂带的交汇部位控制着与矿有关的中酸性侵入岩浆,可以利用这些因素的共同制约作用进一步圈定含金矽卡岩矿床和铜伴生金矽卡岩矿床分布的远景预测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金 矽卡岩矿床 分布规律 深部地球物理 金矿床
下载PDF
超低速区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5
15
作者 倪四道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820-829,共10页
作为固态地幔和液态外核的过渡区,D″层是地球内部最重要的边界层之一,也是物理、化学现象最丰富的区域之一.而D″层的底部零落散布着厚5~60 km,横向尺度200~300 km,剪切波(Vs)速异常可达-30%,压缩波(Vp)异常达-10%和密度异常可达... 作为固态地幔和液态外核的过渡区,D″层是地球内部最重要的边界层之一,也是物理、化学现象最丰富的区域之一.而D″层的底部零落散布着厚5~60 km,横向尺度200~300 km,剪切波(Vs)速异常可达-30%,压缩波(Vp)异常达-10%和密度异常可达+10%的异常体,称为超低速区(ultra low velocity zone, ULVZ).研究超低速区的地震学手段主要是分析体波(PcP, ScP, ScS, SKPdS, PKKP,PKP)波形的复杂性.本文评述了超低速区的地震学研究的历史及现状,并介绍超低速区的可能成因及其地球动力学作用,最后展望超低速区研究的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速区 D″层 波形 边界层 核幔边界
下载PDF
关于地壳中存在大规模虚空区的问题 被引量:1
16
作者 邱泽华 张宝红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8-69,共12页
地壳中存在大规模的虚空区。几乎所有破坏性的大地震都造成了大规模的地面下沉,正是因为虚空区的存在才使这种下沉成为可能;震碛岩的C单元则是这种地面沉陷现象的地质记录。虚空区的基本特点是其内部的实际垂向压力小于静压力。构造运... 地壳中存在大规模的虚空区。几乎所有破坏性的大地震都造成了大规模的地面下沉,正是因为虚空区的存在才使这种下沉成为可能;震碛岩的C单元则是这种地面沉陷现象的地质记录。虚空区的基本特点是其内部的实际垂向压力小于静压力。构造运动导致的这种垂向压力与周围压力之差,将使虚空区的岩石发生扩容。科拉半岛上超深钻探发现大量含自由水的裂隙带,证实了地壳中虚空区的存在。一般地说,可以通过探查地壳中的低速层来发现和研究虚空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空区 扩容 低速层 地震地面下沉 构造塌陷
下载PDF
辽宁义县-北票盆地深部地壳构造及油气远景——兼论珍稀动物产生与大面积物种死亡之谜 被引量:10
17
作者 张景廉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45-449,共5页
辽西地区丰富的热河生物化石群,尤其是带羽毛的恐龙及珍稀鸟类的发现,各种类动物大面积死亡而其化石又完整地被保存下来,引起地学界极大关注。通过对穿越盆地的东乌珠穆沁旗-海城-东沟地学断面的综合研究,发现义县-北票盆地的深部中地... 辽西地区丰富的热河生物化石群,尤其是带羽毛的恐龙及珍稀鸟类的发现,各种类动物大面积死亡而其化石又完整地被保存下来,引起地学界极大关注。通过对穿越盆地的东乌珠穆沁旗-海城-东沟地学断面的综合研究,发现义县-北票盆地的深部中地壳有一低速层(vp=5.8~6.0km/s)。结合Pb同位素急变带分布,认为义县-北票盆地深部有大型油气田。在此基础上,还揭示了辽西地区珍稀化石形成及生物大面积死亡之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义县-北票盆地 珍稀化石 物种灭绝 地学断面 中地壳 低速层 同位素急变带 油气远景
下载PDF
从重磁场特征探讨南北构造带北段与地震带的统一性 被引量:9
18
作者 李绪善 李百祥 《物探与化探》 CAS CSCD 2012年第5期760-765,771,共7页
从分析地球物理场特征着手,提出将南北向重力梯级带和重磁场特征东西差异作为划分南北构造带的依据,探讨了形成南北构造带的区域与深部地质构造背景以及地震成带分布的对应关系。重力梯级带反映的南北构造带既有与中轴构造一致的继承性... 从分析地球物理场特征着手,提出将南北向重力梯级带和重磁场特征东西差异作为划分南北构造带的依据,探讨了形成南北构造带的区域与深部地质构造背景以及地震成带分布的对应关系。重力梯级带反映的南北构造带既有与中轴构造一致的继承性,又有向西拓展的新生性,并在南北统一成带的基础上叠加了分段性,形成南压北张不同背景的控震、控热机制,同时也是构成青藏高原东界和我国大陆构造域东西分界线,对应着狭义南北地震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构造带 南北地震带 重磁场特征 重力梯级带 壳内低速高导层
下载PDF
低降速带资料解释新方法及其可视化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梁运基 万应明 +2 位作者 高峻 雷勋毅 巩颖勤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67-70,共4页
在以往的小折射解释中 ,都是假设地表地层水平 ,介质均匀 ,不考虑地层倾斜和倾角 ,计算的层速度存在误差 (倾角较大时误差更大 ) ,也无法预测地层视倾向和视倾角。给出了一种基于均匀介质倾斜界面模型的小折射射线追踪新方法 ,可以计算... 在以往的小折射解释中 ,都是假设地表地层水平 ,介质均匀 ,不考虑地层倾斜和倾角 ,计算的层速度存在误差 (倾角较大时误差更大 ) ,也无法预测地层视倾向和视倾角。给出了一种基于均匀介质倾斜界面模型的小折射射线追踪新方法 ,可以计算地层层速度、厚度及地层视倾角 (沿小折射排列方向 ) ;同时 ,针对目前微测井解释普遍采用直线法的情况 ,提出了一种新方法———射线追踪折线法 ,该方法考虑了射线的偏折效应。当井口偏移距较小时 ,直线法和折线法求取的层速度和地层真速度吻合 ;但当偏移距较大时 ,直线法求得的层速度不再适用 ,而折线法求出的层速度仍然比较准确。在这两种新方法的基础上 ,利用可视化技术实现地表属性的三维可视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降速带 射线追踪法 倾向 倾角 折射 层速度 可视化
下载PDF
处理解释一体化技术在低勘探程度地区的应用
20
作者 吴开龙 郭素欣 高文中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1期183-188,16,共7页
留守营凸起位于辽东湾坳陷南部,周围紧邻富油气凹陷,邻区发现多个大型油田,研究区具有类似成藏条件,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然而研究区内原始二维地震资料信噪比低,资料处理存在多次波发育和速度横向变化快等问题,高精度成像难度大,并且... 留守营凸起位于辽东湾坳陷南部,周围紧邻富油气凹陷,邻区发现多个大型油田,研究区具有类似成藏条件,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然而研究区内原始二维地震资料信噪比低,资料处理存在多次波发育和速度横向变化快等问题,高精度成像难度大,并且该区无测井资料,难以开展精细构造解释和准确构造成图。为此,依托GeoEast系统开展了适合低勘探程度地区的处理解释一体化技术研究及应用:采用处理系统中保真去噪、组合多次波压制和层控网格层析等处理模块,改善地震资料的成像品质;参考邻区构造模式和岩性组合特征,在无井区开展精细构造解释,对比邻区速度模型与地震处理平均速度谱模型差异,采用平均速度谱模型进行变速成图,提高了构造成图精度。研究成果为该区油气勘探提供了资料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勘探程度地区 多次波压制 层控网格层析 处理解释一体化 变速成图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