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3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essential oil components of Cinnamomum cassia: an analysis under different thinning models of plantation Pinus massoniana 被引量:4
1
作者 Dayan Tao Yuanfa Li +3 位作者 Daodiao Lu Yehong Luo Sufang Yu Shaoming Ye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3期707-717,共11页
Thinning is an important activity employed in forest management. To date, studies have mainly focused on the effects of thinning on the growth of trees during the same thinning period. In this study, plantation Pinus ... Thinning is an important activity employed in forest management. To date, studies have mainly focused on the effects of thinning on the growth of trees during the same thinning period. In this study, plantation Pinus massoniana Lamb. near maturity were thinned at varying intensities and an economically important species, Cinnamomum cassia Presl., was planted beneath the thinned canopy. The aim of the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the extent of thinning on the essential oil content and its components of C. cassia i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plant, as well as the economic feasibility of the P. massoniana-C.cassia management model. Thinning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oil yield in the bark and branches of C. cassia, but hardly impacted the oil yield from C. cassia leaves compared with pure C. cassia forest(CK). Among the different thinning treatments, both light(T.4) and extensive(T.1)thinning reduced the oil yield of C. cassia bark and new branches. The concentrations of the main aldehydes differed i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plant and were affected by the extent of thinning. The influence on cinnamaldehyde in the bark was minor, but was much greater in the branches and leaves. Both the oil yield and content of cinnamaldehyde showed that moderate(T.3) thinning was more favorable than other thinning models. These results not only provide a potentially promising model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low-yield artificial pure forests of P. massoniana in the future, but also offer a reference for the management of artificial mixed stan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INNING pinus massoniana Lamb. Cinnamomum cassia Presl Essential oils plantation
下载PDF
不同林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碳氮磷分配格局及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87
2
作者 崔宁洁 刘小兵 +5 位作者 张丹桔 张健 刘洋 邓长春 纪托未 陈亚梅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88-195,共8页
为了解长江上游低山丘陵区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生态系统的C、N、P分配格局及化学计量特征,本文采用时空互代的方法,在宜宾高县来复林区选取三种不同林龄(5年生幼龄林、14年生中龄林、39年生成熟林),但立地条件相近、... 为了解长江上游低山丘陵区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生态系统的C、N、P分配格局及化学计量特征,本文采用时空互代的方法,在宜宾高县来复林区选取三种不同林龄(5年生幼龄林、14年生中龄林、39年生成熟林),但立地条件相近、样地情况基本一致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作为研究对象,对马尾松针叶、凋落物及土壤中的C、N、P含量及 w(C)?w(N)?w(P)化学计量特征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1)C、N、P 含量均表现为针叶〉凋落物〉土壤,且在三个库之间差异显著;(2)林龄对针叶、凋落物、土壤的 C、N、P 及 w(C)?w(N)、w(C)?w(P)计量比均有显著影响。(3)土壤 C、N、P含量在成熟林中最高;针叶和凋落物的C含量在成熟林中最低,N、P含量则在中龄林中最高。(4)随林龄增加马尾松对N、P的利用效率降低,针叶、凋落物及土壤的w(C)?w(N)与 w(C)?w(P)均表现为下降。(5)马尾松针叶w(N)?w(P)比值在14.37~15.53之间,说明该地区马尾松人工林受N和P的共同限制,但林龄对N、P养分限制的影响不显著。为提高该区马尾松人工林的生产力,建议在人工林的抚育管理中要适当增加N肥和P肥,同时也可在马尾松人工林引入豆科固氮植物以提高地力。该研究将马尾松针叶、凋落物及土壤结合起来探究随林龄增长C、N、P养分元素的分配格局及化学计量特征的变化,有助于全面、系统地揭示马尾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对指导马尾松人工林生产,调节和改善林木生长环境,提高系统的养分利用效率及林地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人工林 林龄 化学计量特征
下载PDF
不同郁闭度控制下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土壤动物群落特征 被引量:16
3
作者 周泓杨 张健 +5 位作者 张丹桔 张捷 魏大平 赵燕波 赵波 李川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939-1955,共17页
采用郁闭度控制方法,形成马尾松人工林郁闭度梯度(0.5,0.6,0.7,0.8,0.9)试验样地,研究不同郁闭度下土壤动物群落特征。运用手捡法、Tullgren法和Baermann法进行土壤动物群落调查。结果显示,1)共捕获土壤动物8 860只,隶属于4门11纲25目11... 采用郁闭度控制方法,形成马尾松人工林郁闭度梯度(0.5,0.6,0.7,0.8,0.9)试验样地,研究不同郁闭度下土壤动物群落特征。运用手捡法、Tullgren法和Baermann法进行土壤动物群落调查。结果显示,1)共捕获土壤动物8 860只,隶属于4门11纲25目111科,其中大型土壤动物589只,以蜚蠊、疣和康叭为优势类群;中小型土壤动物8271只,以等节和丽甲螨为优势类群。2)大型土壤动物以杂食性为主,杂食性在0.9郁闭度显著增加,捕食性显著减少;中小型土壤动物以菌食和腐食性为主,腐食性土壤动物随郁闭度增大逐渐增加,菌食性逐渐减少。中小型捕食性土壤动物在郁闭度0.5—0.7显著增加,0.7—0.9无显著变化。3)大型土壤动物仅5—10 cm土层类群数在0.9郁闭度显著增加;中小型土壤动物总个体数及枯落物层个体数、5—10 cm土层类群数显著增加(0.5—0.7)后减少(0.7—0.9);中小型土壤动物总类群数在郁闭度0.5—0.6显著增加,枯落层类群数在郁闭度0.5—0.8显著增加,0.8—0.9显著减少。4)大型、中小型土壤动物多样性在土层中差异显著。中小型土壤动物Simpson优势度指数随郁闭度增大而减小,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性指数则显著增大,Margalef丰富度指数先显著增高(0.5—0.6)后趋于平稳(0.6—0.9);大型土壤动物Jaccard相似性指数低于中小型。5)CCA分析表明,不同类群土壤动物对环境因子响应不同,郁闭度、含水量、有机质及全P对土壤动物类群影响显著。研究表明,0.7郁闭度马尾松人工林下土壤动物优势度、丰富度适中,林下植被恢复情况较好,该郁闭度可能更有利于土壤动物多样性和群落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人工林 郁闭度 土壤动物 群落结构
下载PDF
Changes in soil properties under Eucalyptus relative to Pinus massoniana and natural broadleaved forests in South China 被引量:1
4
作者 Shuangshuang Chu Douglass F.Jacobs +3 位作者 Joshua L.Sloan Li Xue Daoming Wu Shucai Zeng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5期1299-1306,共8页
The ecological effects of eucalypt plantations(EPs) have garnered increasing attention.To understand their effect on soil quality at a landscape scale,and to determine whether soil quality parameters differ due to d... The ecological effects of eucalypt plantations(EPs) have garnered increasing attention.To understand their effect on soil quality at a landscape scale,and to determine whether soil quality parameters differ due to different stand types,we evaluated soil characteristics in twenty-one groups of EPs,Pinus massoniana Lamb.plantations(PMPs) and natural broadleaved forests(NBFs)across Guangdong Province,China.Both the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hydrology and the properties of soil nutrients in A and B horizons were determined.Results showed that,compared to NBFs,EPs and PMPs produced a shallower litter layer,reduced canopy density,higher soil bulk density,significantly lower total porosity,non-capillary porosity,total water volume,and hygroscopic water in the A horizon(P〈0.05).Moreover,total N,available K,and soil organic carbon(SOC) in EPs and PMP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in NBFs.EPs and PMPs did not differ significantly in N,P or K content,but PMPs had significantly lower SOC and boron in the A horizon than EPs.Low p H and poor capacity to buffer acidification generally occurred in all cover types.Both EPs and PMPs showed a decline in soil properties relative to NBFs,but EPs and PMPs exhibit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actions are needed to ameliorate the potential negative effects on soil quality in forestry plant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UCALYPTUS pinus massoniana plantations Soil organic matter Soil acidification Moisture retention capacity
下载PDF
Soil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Pure Pinus massoniana and Its Mixed Forests in Different Ages in Southern Guangxi 被引量:1
5
作者 Zhongming HAO Shuirong WU +2 位作者 Lin QIN Ling TAN Wenfu GUO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18年第8期53-57,共5页
Six forest stands of 59,34 and 24 year-old Pinus massoniana forests and their mixed forests were selected at the Experimental Center of Tropical Forestry of Chinese Academy of Forestry,and 20 m × 20 m plot was se... Six forest stands of 59,34 and 24 year-old Pinus massoniana forests and their mixed forests were selected at the Experimental Center of Tropical Forestry of Chinese Academy of Forestry,and 20 m × 20 m plot was set up and soil samples were taken from 0-60 cm soil layers,to analyze the changes of soil nutrient content under different forest stands and forest ag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oil moisture and the bulk density in the mesophytic forest land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other forest lands. The highest soil porosity value was observed in the early forest land. Soil p H of different forest was 4. 45-4. 75,indicating the variation was small. Besides,it indicated that the mixed forest was more able to increase the soil fertility than the pure forest because that the variation of soil acidity,organic matter content and total P and K in 34 and24 year-old mixed forest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pure forests of the same year old. However,the content of soil available P and K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soil depth,and varied in terms of forest ages. From the changes of soil indicators in different forest lands,soil nutrients in the 34 year-old P. massoniana forest was superior to that of other forest stan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业科学 中国 热带林业 理论研究
下载PDF
近自然化改造对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团聚体有机磷组分含量变化的影响
6
作者 覃慧婷 颜金柳 +6 位作者 黄海梅 李佳君 向明珠 李昌航 黄雪蔓 招礼军 尤业明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18-1231,共14页
有机磷(Po)是土壤磷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探究马尾松人工林近自然化改造对土壤团聚体Po分布特征的影响,该研究以南亚热带的马尾松纯林(PP)和近自然化改造后的马尾松-阔叶树种混交林(CP)为对象,采集0~10 cm土样后利用干筛法将其筛分为>... 有机磷(Po)是土壤磷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探究马尾松人工林近自然化改造对土壤团聚体Po分布特征的影响,该研究以南亚热带的马尾松纯林(PP)和近自然化改造后的马尾松-阔叶树种混交林(CP)为对象,采集0~10 cm土样后利用干筛法将其筛分为>2 mm、0.25~2 mm和<0.25 mm三部分粒径团聚体,并测定原土及各粒径团聚体中各Po组分、微生物生物量磷(MBP)含量和酸性磷酸酶(ACP)活性。结果表明:(1)CP的土壤Po组分与PP相比发生了变化,高稳定性有机磷(HRO-P)和中度活性有机磷(MLO-P)在原土以及各团聚体径级中均显著高于PP(P<0.05),而活性有机磷(LO-P)和中度稳定性有机磷(MRO-P)在CP和PP中并无显著差异,PP和CP各组分Po在原土和各团聚体径级中无明显变化规律。(2)各形态Po在PP中占比大小为HRO-P>MRO-P>MLO-P>LO-P,而在CP中为HRO-P>MLO-P>MRO-P>LO-P。(3)CP中的MBP含量和ACP活性在原土及各团聚体径级中均显著高于PP,并且随着团聚体径级的减小,ACP活性上升。(4)冗余分析发现,土壤有效磷(AP)、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MBP和全氮(TN)为土壤Po组分的主要驱动因子。综上认为,近自然化改造有利于马尾松人工林土壤中磷的积累与转化,该研究结果为马尾松人工林土壤质量和生产力的提升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人工林 土壤团聚体 有机磷组分 近自然化改造 亚热带
下载PDF
马尾松与不同阔叶树种混交种植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特征的影响
7
作者 李金凤 王晖 +6 位作者 黄海梅 童秀丽 王健 廖玉丽 黄雪蔓 明安刚 尤业明 《广西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39-450,共12页
为探究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不同混交模式对土壤细菌、真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特征的影响,本研究选取马尾松/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混交林(MPC)、马尾松/格木(Erythrophleum fordii)混交林(MPE)、马尾松/多树种[红锥、格木、火力... 为探究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不同混交模式对土壤细菌、真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特征的影响,本研究选取马尾松/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混交林(MPC)、马尾松/格木(Erythrophleum fordii)混交林(MPE)、马尾松/多树种[红锥、格木、火力楠(Michelia macclurei)、灰木莲(Manglietia glauca)、米老排(Mytilaria laosensis)](MPM)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并以马尾松纯林(PP)作为对照。结果表明:(1)混交种植均提高了细根生物量(FRB)和凋落物量(TL),MPM表现最好且差异显著(P<0.05);(2)MPC、MPE和MPM真菌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Chao1)显著提高(P<0.05),而细菌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变化不明显;(3)在细菌群落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是优势菌门;在真菌群落中,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和接合菌门(Zygomycota)是优势菌门。与马尾松纯林相比,MPC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接合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提高(P<0.05),MPE拟杆菌门和装甲菌门(Armatimonadetes)的相对丰度显著提高,但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4)土壤有效磷(AP)、细根碳氮比(C_(root)∶N_(root))、细根碳磷比(C_(root)∶P_(root))与细菌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显著相关,而土壤有机碳(SOC)和pH值是影响细菌群落组成的最关键因素;土壤中的全氮(TN)、容重(BD)与真菌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显著相关,含水率(SWC)是影响真菌群落组成的主要因素。综上,马尾松与单一或多种阔叶树种混交种植5年后对土壤真菌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产生显著影响,但对细菌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热带 马尾松人工林 树种混交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微生物群落组成
下载PDF
马尾松人工林异龄混交改造对土壤团聚体酶活性及酶化学计量比的影响
8
作者 黄海梅 颜金柳 +5 位作者 李佳君 向明珠 李昌航 廖树寿 黄雪蔓 尤业明 《广西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27-438,共12页
土壤酶活性及酶化学计量比是表征土壤养分限制状况和评估微生物养分需求的关键指标。因此,为探究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引入一种或多种阔叶树种异龄混交改造对土壤团聚体酶活性和酶化学计量比的影响及其响应机制,本研究以马尾... 土壤酶活性及酶化学计量比是表征土壤养分限制状况和评估微生物养分需求的关键指标。因此,为探究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引入一种或多种阔叶树种异龄混交改造对土壤团聚体酶活性和酶化学计量比的影响及其响应机制,本研究以马尾松人工纯林(PP)、马尾松/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异龄混交林(MP)、马尾松/多树种异龄混交林(MMP)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林分类型下原土和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碳(C)、氮(N)、磷(P)循环相关的酶活性、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生物量等指标,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冗余分析(RDA)确定影响土壤酶活性及酶化学计量比的最主要因素。结果表明:①异龄混交改造显著改变了土壤酶活性,表现为MP和MMP均显著高于PP,但MP和MMP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且酶活性在微团聚体(<0.25 mm)中最高;②凋落物量、细根生物量、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生物量与酶活性、酶化学计量比均有不同程度的相关关系,冗余分析发现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全氮(TN)、全磷(TP)、微生物生物量磷(MBP)、微生物生物量碳磷比(MBC∶MBP)是影响土壤酶活性的主要驱动因子,而TN、MBC和硝态氮(NO_(3)^(-) N)是影响酶化学计量比的主要因子;③PP、MP和MMP土壤酶C∶N∶P自然对数比分别为1.20∶1.03∶1、1.17∶1.07∶1和1.16∶1.04∶1,表明3种林分的土壤微生物均对C需求较高,微生物生长代谢容易受C限制,而异龄混交改造能有效缓解林分土壤的C限制。综上,马尾松人工林引入阔叶树种可有效提高土壤酶活性,促进土壤养分循环和改善土壤质量,但在经营过程中需注意适当增施氮肥以维持其高效生产力和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人工林 阔叶树种 异龄混交改造 土壤酶活性 酶化学计量比 养分限制
下载PDF
马尾松林叶面积指数季节动态的测定
9
作者 冉佳璇 罗光浪 +3 位作者 何世强 丁贵杰 谭伟 戚玉娇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6-66,共11页
【目的】评价光学仪器法测定马尾松林叶面积指数(LAI)的精度,为准确监测马尾松林LAI季节动态提供技术支持。【方法】以凋落物法测定值代表马尾松林真实的LAI,对展叶调查、异速生长方程法和光学仪器法(半球摄影法和LAI-2200植物冠层分析... 【目的】评价光学仪器法测定马尾松林叶面积指数(LAI)的精度,为准确监测马尾松林LAI季节动态提供技术支持。【方法】以凋落物法测定值代表马尾松林真实的LAI,对展叶调查、异速生长方程法和光学仪器法(半球摄影法和LAI-2200植物冠层分析仪)获取的马尾松林LAI季节动态进行评估,并量化不同因素包括集聚指数(ΩE)、木质比例(α)和针簇比(γE)对光学仪器测定值的影响。【结果】马尾松林内主要树种的平均叶寿命为1.53~1.94,比叶面积(SLA)差异较大(99.15~278.33 cm^(2)/g)。不同方法测定马尾松林LAI的季节动态均呈单峰形变化模式,且在7月达到峰值。在各调查时期,凋落物法的测定值与异速生长方程法的测定值差异不显著。半球摄影法测定的有效叶面积指数(Le)比凋落物法、异速生长方程法的测定值分别低估了49%~64%和47%~61%;LAI-2200植物冠层分析仪法测定的Le低估了25%~44%和20%~42%。半球摄影法测定的Le经自动曝光、α、ΩE及γE校正后,精度明显提高,比凋落物法、异速生长方程法平均低估了8%和5%;LAI-2200植物冠层分析仪法测定的Le经α、ΩE及γE校正后,其精度大幅度提高,比凋落物法、异速生长方程法平均低估了6%和2%。【结论】考虑影响光学仪器法测定LAI的因素后,半球摄影法和LAI-2200植物冠层分析仪法测定的LAI精度得到明显提高,表明两种光学仪器法均能相对准确地测定马尾松林LAI的季节动态,可为不同区域马尾松林LAI季节动态的研究提供方法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人工林 叶面积指数 季节动态 凋落物法 半球摄影法 LAI-2200植物冠层分析仪
下载PDF
松阔混交对侵蚀退化地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10
作者 王慧钦 吕茂奎 +5 位作者 姜永孟 吴君梅 朱洪如 张世良 邓翠 谢锦升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20,共9页
树种是调控森林土壤有机碳(SOC)积累的重要因子。为明确树种变化对红壤侵蚀退化地表层SOC积累的影响,采用配对实验设计,选择不同恢复年限的马尾松纯林和马尾松+木荷混交林(19和39 a)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表层(0~10 cm)SOC质量分数的差异... 树种是调控森林土壤有机碳(SOC)积累的重要因子。为明确树种变化对红壤侵蚀退化地表层SOC积累的影响,采用配对实验设计,选择不同恢复年限的马尾松纯林和马尾松+木荷混交林(19和39 a)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表层(0~10 cm)SOC质量分数的差异,并利用相关性分析与结构方程模型探讨其与凋落物特征、土壤氮素水平和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关系。结果表明:1)恢复19 a的纯林和混交林SOC质量分数无显著差异,而恢复39 a混交林SOC质量分数较恢复19 a纯林、恢复19 a混交林以及恢复39 a纯林分别高39.8%、48.0%和93.6%(P<0.05);2)SOC质量分数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磷脂脂肪酸总量、矿质氮和细菌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凋落物C/N和真菌细菌之比(F/B)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3)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凋落物C/N是松阔混交后表层SOC质量分数变化的触发因子,矿质氮是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的关键因子。凋落物C/N可直接驱动SOC质量分数的变化(-0.35*),或通过矿质氮(-0.70***)诱导F/B、丛枝菌根真菌和细菌的变化起间接调控作用,以上因子共解释SOC质量分数变异的86.8%。综上,松阔混交促进侵蚀退化地SOC的积累,且其有效性随恢复年限增强。这个过程主要通过提升凋落物质量、增加微生物养分来源和土壤氮有效性、改变微生物群落结构完成。在我国实施“双碳”战略的背景下,多树种混交对红壤区退化马尾松林SOC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针阔混交 林龄 微生物群落组成 凋落物质量 马尾松人工林 侵蚀退化地
下载PDF
广西马尾松人工林与毗邻天然林昆虫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欢欢 李晨阳 +1 位作者 李梦莉 蒙凤群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4-154,共11页
以广西十万大山、大明山和花坪3个自然保护区的马尾松人工林和毗邻天然林昆虫为研究对象,利用马氏网法调查2种林分内的昆虫群落结构组成和多样性,探究马尾松人工林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作用。通过置换多因素方差分析、非度量多维尺度分... 以广西十万大山、大明山和花坪3个自然保护区的马尾松人工林和毗邻天然林昆虫为研究对象,利用马氏网法调查2种林分内的昆虫群落结构组成和多样性,探究马尾松人工林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作用。通过置换多因素方差分析、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相似性百分比分析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探究马尾松人工林与毗邻天然林昆虫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的差异性。结果表明:3个研究地共采集到昆虫10305头,隶属于10目102科,以双翅目、半翅目、鳞翅目和膜翅目为优势类群。PERMANOVA和NMDS结果表明3个研究地之间的昆虫群落组成存在显著差异,各研究地的马尾松人工林与毗邻天然林之间昆虫群落组成也存在显著差异。SIMPER结果表明造成马尾松人工林与毗邻天然林昆虫群落组成差异性的主要昆虫类群为双翅目瘿蚊科、眼蕈蚊科、缟蝇科、大蚊科、蕈蚊科、沼大蚊科、长足虻科、丽蝇科、蚤蝇科、摇蚊科、食虫虻科,膜翅目姬蜂科、旋小蜂科、茧蜂科,半翅目蚜科、叶蝉科、袖蜡蝉科、飞虱科、蜡蝉科、蝉科,鞘翅目小蠹科、叶甲科、瓢虫科以及鳞翅目草螟科、细蛾科、织蛾科、麦蛾科、伊蛾科,可能与林内微环境或植物群落组成有关。在科级水平上,马尾松人工林内昆虫丰富度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与毗邻天然林均没有显著差异。因此,马尾松人工林并非生物多样性的“荒漠”,在昆虫多样性保护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无法取代天然林在维持区域昆虫多样性中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林 天然林 昆虫 群落 多样性 马尾松
下载PDF
贵州脆弱生态区不同龄组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与养分含量
12
作者 刘讯 石燕 +4 位作者 姚思雨 王娑娑 丁波 张运林 武燕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4-113,共10页
【目的】分析贵州脆弱生态区不同龄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土壤团聚体分布、稳定性及养分含量特征,并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方法】在贵州省遵义市凤冈县设置马尾松人工林中龄林样地3个、近熟林样地5个、成过熟林样地3个,用湿... 【目的】分析贵州脆弱生态区不同龄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土壤团聚体分布、稳定性及养分含量特征,并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方法】在贵州省遵义市凤冈县设置马尾松人工林中龄林样地3个、近熟林样地5个、成过熟林样地3个,用湿筛法获得不同粒径的土壤团聚体,计算其质量分数、平均质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并测定团聚体中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和全磷(TP)含量。【结果】1)三个龄组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团聚体质量分数均随粒径减小而减少(P<0.05),而MWD和GMD在不同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2)随着马尾松人工林龄组的增长,土壤团聚体SOC含量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中龄林SOC含量显著高于近熟林和成过熟林(P<0.05),TN含量逐渐积累,近熟林和成过熟林TN含量显著高于中龄林(P<0.05),而TP含量逐渐消减,中龄林TP含量显著高于近熟林和成过熟林(P<0.05);随着土壤团聚体粒径的减小,团聚体SOC含量逐渐增加,黏粉粒和微团聚体中SOC含量显著高于大团聚(P<0.05),TN含量逐渐下降,大团聚体中TN含量显著高于黏粉粒(P<0.05)。3)大团聚体SOC含量及微团聚体TP含量与大团聚体分布、黏粉粒分布、MWD、GMD均表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微团聚体SOC含量与大团聚体分布、黏粉粒分布、MWD、GMD均表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马尾松人工林龄组变化影响了土壤团聚体的分布和团聚体养分含量变化,且团聚体养分含量与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本研究可获得贵州脆弱生态区马尾松人工林团聚体分布、稳定性及养分的基础数据,对于该区域人工林土壤结构和抗侵蚀功能评价与森林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人工林 团聚体分布 团聚体稳定性 团聚体养分
下载PDF
西南喀斯特地区不同龄组马尾松人工林枯落物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13
作者 武燕 李歆玉 +4 位作者 张奕婷 丁波 张运林 符裕红 刘讯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7-94,共8页
【目的】揭示喀斯特地区马尾松人工林枯落物养分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对林分特征、地形因子和物种多样性的响应。【方法】以西南典型喀斯特地区不同龄组(中龄林、近熟林、成过熟林)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 【目的】揭示喀斯特地区马尾松人工林枯落物养分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对林分特征、地形因子和物种多样性的响应。【方法】以西南典型喀斯特地区不同龄组(中龄林、近熟林、成过熟林)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分析马尾松人工林枯落物有机碳(OC)、全氮(TN)、全磷(TP)含量、化学计量特征和影响因子。【结果】(1)研究区马尾松人工林枯落物OC、TN、TP含量平均值分别为346.92、11.22、0.21 g/kg,枯落物OC、TN、TP的化学计量比C/N、C/P、N/P平均值分别为31.31、4296.96、148.73;(2)马尾松人工林枯落物OC、TN含量和C/N在不同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TP含量随着林龄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p<0.05),中龄林枯落物C/P、N/P均显著高于近熟林和成过熟林(p<0.05);(3)枯落物养分TN与TP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线性关系(p<0.001),枯落物C/N与OC和TN含量均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而N/P和C/P与TP含量均存在极显著的幂函数关系;(4)影响枯落物TP的因子是灌木层和乔木层优势度指数,影响枯落物N/P和C/P的因子包括灌木层优势度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林分密度。【结论】西南喀斯特地区不同龄组间马尾松人工林枯落物TP含量、C/P和N/P具有显著差异,而乔木和灌木多样性是影响人工林枯落物碳氮磷及其化学计量比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马尾松人工林 枯落物 化学计量学 影响因子
下载PDF
广西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分配格局
14
作者 李玉凤 莫燕华 +1 位作者 秦佳双 马姜明 《广西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46-356,共11页
为阐明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不同林龄生态系统碳汇机制以及固碳能力的差异,本研究基于样地调查,选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选取立地条件大致相似、不同林龄(6、19、32、58 a)的马尾松人工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依据收获法和建立各器... 为阐明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不同林龄生态系统碳汇机制以及固碳能力的差异,本研究基于样地调查,选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选取立地条件大致相似、不同林龄(6、19、32、58 a)的马尾松人工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依据收获法和建立各器官生物量模型的方法估测生物量,采集0-60 cm土层土壤样品,测定生态系统各层次的有机碳含量,以此估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结果表明: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林下灌木层、凋落物层和根系有机碳含量均呈增加趋势,而草本层则相反,各层次有机碳含量整体表现为凋落物层>灌木层>草本层>根系;其生态系统碳储量总体表现为增加趋势,过熟林显著提高了144.14%,其中,乔木层、凋落物层、根系和土壤层碳储量的变化规律与生态系统一致,而灌木层和草本层则相反;植被层碳储量贡献率提高,而土壤层碳储量贡献率下降,凋落物层无明显变化;年净固碳量以幼龄林和中龄林较高,表明马尾松人工林固碳能力较强,具有相对较高的生物生产力水平。近自然恢复可进一步提升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的碳固持能力,提高植被层生物量和土壤碳含量、增强土壤固碳能力、优化森林结构、维持较高生产力和降低人为干扰等是提高马尾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重要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人工林 生态系统 碳储量 分配格局 林龄
下载PDF
近自然经营对马尾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
15
作者 邹丰虎 柴宗政 《广西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05-415,共11页
探究近自然经营对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可为马尾松林固碳増汇和可持续经营提供实践基础和科学依据。本研究以贵州省贵阳市开阳县龙岗镇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成对t检验方法对比分析近自然经营10... 探究近自然经营对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可为马尾松林固碳増汇和可持续经营提供实践基础和科学依据。本研究以贵州省贵阳市开阳县龙岗镇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成对t检验方法对比分析近自然经营10余年后不同林分发展阶段马尾松人工林对照林分和近自然经营林分(以下简称“经营林分”)中植被层、枯落物层、土壤层碳储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①近自然经营能够改变马尾松人工林生态系统不同层次碳储量的占比,但是生态系统碳储量总体依然呈现土壤层>乔木层>枯落物层>灌木层>草本层的分配规律。②马尾松人工林在不同林分发展阶段生态系统碳储量均为经营林分显著大于对照林分,表明近自然经营后相对较长的时期内能够有效提升生态系统碳储量。③植被层碳储量在中龄林阶段经营林分显著大于对照林分;枯落物层碳储量在3个林分发展阶段对照林分和经营林分无显著差异;土壤层碳储量在近熟林阶段经营林分显著大于对照林分。综上,近自然经营对马尾松人工林生态系统固碳能力的提升具有一定效果,后续还可以通过补植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白栎(Quercus fabri)和麻栎(Q.acutissima)等乡土阔叶树种来提高物种多样性,促进马尾松林生态系统林分生长和碳累积。本研究对马尾松林及其他人工林的经营管理具有一定的科学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自然经营 马尾松人工林 林分发展阶段 生态系统碳储量
下载PDF
黔中不同发育阶段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团聚体及碳氮含量特征
16
作者 刘娜 杨光能 +3 位作者 周华 丁访军 杨永艳 彭丽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5-155,共11页
【目的】探讨不同发育阶段对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团聚体及养分含量的影响,为马尾松人工林合理利用土壤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时空替代法,以黔中不同发育阶段(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的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基于... 【目的】探讨不同发育阶段对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团聚体及养分含量的影响,为马尾松人工林合理利用土壤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时空替代法,以黔中不同发育阶段(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的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基于团聚体粒径分组对0~80 cm土层内团聚体的质量分数、稳定性(平均质量直径MWD、平均几何直径GMD)、C、N含量以及相互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1)不同发育阶段0~80 cm土层内团聚体质量分数均表现为大团聚体(45.57%~91.20%)>微团聚体(7.24%~32.87%)>粉黏团聚体(1.09%~21.56%),大团聚体质量分数整体随土层加深而降低,微团聚体和粉黏团聚体则升高,在发育的后期大团聚质量分数较低,而微团聚体和粉黏团聚体则相反;2)不同发育阶段0~80 cm土层内MWD和GMD的范围分别为0.57~1.04和0.30~0.92 mm,团聚体稳定性随土层加深而降低,在幼龄林至近熟林阶段无显著差异,在成熟林阶段显著降低,在过熟林阶段有一定升高;3)不同发育阶段大团聚体、微团聚体、粉黏团聚体C、N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8.47~32.61、1.20~1.98、21.99~38.42、1.12~1.80、14.49~29.39和0.94~2.45 g·kg^(-1),各团聚体C、N基本随土层的加深而降低,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C、N随正向发育先升高后降低,粉黏粒团聚体C降低,N则呈现波动的趋势;4)大团聚体质量分数、各团聚体C、N分别与MWD和GMD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同一团聚体C与N之间、不同团聚体C与C、C与N、N与N之间也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在黔中马尾松人工林发育的后期,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及对养分的固持能力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稳性团聚体 团聚体养分 马尾松人工林 林龄 土壤结构 粒径分组
下载PDF
马尾松人工纯林近自然化改造效果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谢阳生 孟京辉 +5 位作者 曾冀 明安刚 刘宪钊 贾宏炎 雷相东 陆元昌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1-38,共8页
[目的]以马尾松人工纯林为对象,分析其近自然化改造后森林质量变化和树种发育情况,为此类人工纯林的近自然化经营提供参考和决策依据。[方法 ]2007年在广西凭祥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对马尾松纯林开展近自然改造试验并设置样地20块... [目的]以马尾松人工纯林为对象,分析其近自然化改造后森林质量变化和树种发育情况,为此类人工纯林的近自然化经营提供参考和决策依据。[方法 ]2007年在广西凭祥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对马尾松纯林开展近自然改造试验并设置样地20块,其中经营样地16块、对照样地4块;于2007年第一次全面调查获得本底数据之后,冬季执行目标树抚育择伐;2008年春执行6个阔叶树种4种组合的林下补植作业;2016年实施第二次目标树抚育伐;2007年后,每2年执行1次样地复测调查,共获取了7期数据。对7期监测数据的重要值指数、平均胸径和纯生长量等指标进行统计,从树种组成、林分结构、林分生长等方面对马尾松人工林近自然化改造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 ]近自然化改造的马尾松人工纯林经过13 a后,林分逐步过渡到异龄复层混交林结构。林下补植的6个树种的重要值均处于前10名,林分中出现了安息香、油桐等树种的天然更新。近自然化改造的马尾松林的林木从5 cm起测径阶到55 cm径阶范围内均有分布,呈现出经营措施促进下快速形成混交异龄林格局的发展动态;而未作处理的对照林分依然呈同龄纯林的径级分布。就生长而言,近自然化改造林分生长量显著高于对照林分,并且林分生长量主要集中于较大径阶林木,实现了林分价值的显著提升。[结论 ]人工纯林近自然化改造中,调整树种组成是最关键的经营措施;扩大径级结构分布范围是针叶纯林近自然化改造的基本指标;近自然化改造显著提高了森林的生长量和蓄积量;同时促进了土壤微生物发育,改善了森林土壤和生态系统整体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人工林 近自然化改造 树种组成 林分结构 生长动态
下载PDF
火干扰对人工林土壤团聚体结构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水锋 彭徐剑 张思玉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03-110,共8页
应用Le Bissonnais法中的快速湿润筛分法(FW)、慢速湿润筛分法(SW)与湿润振荡筛分法(WS)3种不同的破碎机制,模拟暴雨、小雨和扰动共3种不同降雨条件对土壤团聚体的破坏,通过对3~5 mm干筛团聚体的实验处理后的团聚体特征来表征火干扰,分... 应用Le Bissonnais法中的快速湿润筛分法(FW)、慢速湿润筛分法(SW)与湿润振荡筛分法(WS)3种不同的破碎机制,模拟暴雨、小雨和扰动共3种不同降雨条件对土壤团聚体的破坏,通过对3~5 mm干筛团聚体的实验处理后的团聚体特征来表征火干扰,分析对北亚热带马尾松人工土壤团聚体结构的稳定性影响。结果表明:FW导致的破碎程度最大,WS次之,SW处理的破碎程度相对最小。火干扰后土壤中的>0.5 mm的大团聚体数量增加,小团聚体的数量相对减少。FW与WS处理下,低、中强度火烧迹地0~5 cm表层土壤>0.5 mm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高于对照,FW处理下分别高于对照3.31%和1.97%,WS处理下分别高于对照样地2.85%和1.32%。SW处理下不同强度火烧迹地各层>0.5 mm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比例均有降低,中火烧强度迹地样地1的0~5 cm土层降幅相对最大,为11.36%,中火烧强度迹地样地2的10~20 cm土层降幅最小,为2.17%。在FW和WS破碎机制下,不同火强度干扰后的马尾松人工林各层土壤的稳定性均高于未火烧对照样地,其中在WS破碎机制下,低、中强度火干扰的马尾松人工林表层土壤的稳定性大于高强度火干扰迹地,因此北亚热带马尾松人工林火烧迹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受不同火强度干扰的响应均有所不同。低、中强度火烧迹地土壤团聚体水稳定性在暴雨与小雨条件下的均高于未过火对照,而在扰动条件下则低于未过火对照,而火干扰后的马尾松人工林表层土壤在不同破碎机制下的稳定性均高于下层土壤,因此表层土壤的抗侵蚀能力相对较强,表层土壤的抗侵蚀能力更强与表层土壤的有机质含量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团聚体 稳定性 马尾松 人工林 火烧迹地
下载PDF
不同间伐处理对马尾松人工林土壤特性季节动态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敏 赵熙州 +2 位作者 丁波 丁贵杰 王好运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4-90,共7页
通过对马尾松人工林进行不同强度的间伐处理,探讨间伐处理4 a后土壤酶活性、土壤碳氮质量分数、微生物数量的季节变化模式。结果表明:相对未间伐处理(T_(0)),轻度间伐(T_(1))对碱解氮质量分数及硝化细菌数量、中度间伐(T_(2))对氨化细... 通过对马尾松人工林进行不同强度的间伐处理,探讨间伐处理4 a后土壤酶活性、土壤碳氮质量分数、微生物数量的季节变化模式。结果表明:相对未间伐处理(T_(0)),轻度间伐(T_(1))对碱解氮质量分数及硝化细菌数量、中度间伐(T_(2))对氨化细菌及硝化细菌数量的影响受季节变化调控,2种间伐处理在各季节中对其余土壤特性均表现出稳定促进作用,但促进效应无明显的季节规律。重度间伐(T_(3))仅对土壤全氮质量分数、放线菌及真菌数量具有稳定促进作用,该处理持续不显著抑制过氧化氢酶活性,对其余土壤指标的影响存在季节性差异,但无明显规律。主成分分析显示,间伐能提高林地质量,不同处理下土壤质量由优到差依次为:T_(2)处理、T_(1)处理、T_(3)处理、T_(0)处理。对马尾松人工林进行适度间伐作业可以提高林地土壤质量,而中度间伐是3种间伐强度中的最优选择。间伐对部分土壤特性的影响因季节而异,土壤因子的季节变化是准确判断间伐措施对土壤质量影响的重要考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伐 马尾松人工林 土壤养分 酶活性 动态特征
下载PDF
不同林冠郁闭度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叶片养分再吸收率及其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17
20
作者 魏大平 张健 +4 位作者 张丹桔 李川北 赵燕波 张捷 周泓杨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60-569,共10页
以现有11年生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为基础,通过均匀间伐、抚育修枝,结合冠层分析仪(CI-110)测定郁闭度,形成林冠郁闭度约为0.9、0.8、0.7、0.6、0.5的5个梯度系列样地,研究马尾松叶片碳(C)、氮(N)、磷(P)养分含量、养分再吸... 以现有11年生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为基础,通过均匀间伐、抚育修枝,结合冠层分析仪(CI-110)测定郁闭度,形成林冠郁闭度约为0.9、0.8、0.7、0.6、0.5的5个梯度系列样地,研究马尾松叶片碳(C)、氮(N)、磷(P)养分含量、养分再吸收率及化学计量特征.结果显示:1)随林冠郁闭度减小,叶片N含量、C:N、N:P皆存在显著差异,叶片C含量、P含量、C:P都没有显著差异;C含量、N含量、C:N、N:P皆呈抛物线趋势;C含量在0.6郁闭度时最大,N含量、N:P在0.7郁闭度时最大,C:N在0.7郁闭度时最小.N:P在11.15-16.38之间,说明该研究区的马尾松生长同时受N、P限制.2)随林冠郁闭度减小,N养分再吸收率、N与P养分再吸收率之比都存在显著差异,P养分再吸收率没有显著差异;N、P养分再吸收率皆呈抛物线趋势,且都在0.7郁闭度时最大.3)不同林冠郁闭度马尾松叶片C:N:P化学计量比与N养分再吸收率、P养分再吸收率、N与P养分再吸收率之比都存在极强的相关性关系.4)随林冠郁闭度处理时间的延长,土壤p H值都有所升高,土壤含水量和土壤全N累积量有所下降,土壤有机碳累积量在3个中等林冠郁闭度下有所降低,土壤全P累积量在低林冠郁闭度时有所升高,而在0.7中等林冠郁闭度下有所降低.5)不同年份间马尾松叶片C:N:P及其N与P养分再吸收率之比皆在林冠郁闭度0.7时较为稳定.本研究表明林冠郁闭度为0.7的马尾松人工林林内微环境为马尾松的快速生长、良好发育提供了最为适宜的环境,具有较高的化学计量比内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人工林 郁闭度 养分再吸收率 化学计量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