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6篇文章
< 1 2 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hysical Experiment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Street Bottom Heating and Inflow Turbulence on Urban Street-Canyon Flow 被引量:2
1
作者 Jae-Jin KIM Jong-Jin BAIK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2期230-237,共8页
The effects of street bottom heating and inflow turbulence on urbanstreet-canyon flow are experimentally investigated using a circulating water channel. Threeexperiments are carried out for a street canyon with a stre... The effects of street bottom heating and inflow turbulence on urbanstreet-canyon flow are experimentally investigated using a circulating water channel. Threeexperiments are carried out for a street canyon with a street aspect ratio of 1. Results from eachexperiment with bottom heating or inflow turbulence are compared with those without bottom heatingand appreciable inflow turbulence. It is demonstrated that street bottom heating or inflowturbulence increases the intensity of the canyon vortex. A possible explanation on how street bottomheating or inflow turbulence intensifies the canyon vortex is given from a fluid dynamicalviewpoi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rban street-canyon flow street bottom heating inflow turbulence circulating water channel
下载PDF
On the heat budget and water mass exchange in the Andaman Sea 被引量:1
2
作者 Jiawen Liao Shiqiu Peng Xixi Wen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7期32-41,共10页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S structures,water mass exchange and deep circulation in the Andaman Sea are investigated based on the simulation from a high-resolution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MITgcm).The results show ...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S structures,water mass exchange and deep circulation in the Andaman Sea are investigated based on the simulation from a high-resolution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MITgcm).The results show that,below 1000 m,the water mass is saltier,warmer and more homogeneous in the Andaman Sea than that in the Bay of Bengal,attributing to the strong vertical mixing at the depth of^1800 m.The water mass exchange between the Andaman Sea and the Bay of Bengal goes through three major channels,which manifests itself as follows:the northern channel(Preparis Channel)is the main passage of water mass transport from the Bay of Bengal to the Andaman Sea,whereas the Middle Channel(the south of Andaman Islands and the north of Nicobar Islands)has an opposite transport;the southern channel(Great Channel)features with a four-layer water exchange which results in the least net transport among the three channels;all the transports through the three channels have an intra-annual variation with a period of half a year.At 1000-m depth,the entire Andaman Sea is occupied by a cyclonic circulation in January and July while by an anticyclonic one in April and October.The semiannual cycle found in both the deep circulation and water mass exchange is likely associated with the downwelling eastward-propagating Kelvin waves induced by the semiannual westerly component in the equatorial Indian Ocean during intermonsoon seas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daman Sea heat budget water mass exchange deep water circulation
下载PDF
Circulation and Heat Flux along the Western Boundary of the North Pacific
3
作者 JU Xia MA Chao +2 位作者 XIONG Xuejun GUO Yanliang and YU Long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1期1-12,共12页
On the basis of the conductivity temperature depth(CTD)observation data off the coast of the Philippines(7.5°–18°N,130°E–the east coast of the Philippines)in the fall of 2005,the water mass distributi... On the basis of the conductivity temperature depth(CTD)observation data off the coast of the Philippines(7.5°–18°N,130°E–the east coast of the Philippines)in the fall of 2005,the water mass distribution,geostrophic flow field,and heat budget are examined.Four water masses are present:the North Pacific Tropical Surface Water,the North Pacific Sub-surface Water,the North Pacific Intermediate Water,and the Antarctic Intermediate Water(AAIW).The previous three corresponded with the North Equatorial Current(NEC),the Kuroshio Current(KC),and the Mindanao Current(MC),respectively.AAIW is the source of the Mindanao Undercurrent.The mass transport of NEC,KC,and MC is 58.7,15,and 27.95Sv,respectively(relative to 1500db).NEC can be balanced by the transport across the whole transect 18°N(31.81 Sv)and 7.5°N(26.11 Sv)but not simply by KC and MC.Direct calculation is used to study the heat flux.In sum,1.45PW heat is transported outwards the observed region,which is much more than that released from the ocean to the air at the surface(0.05PW).The net heat lost decreased the water temperature by 0.75℃each month on average,and the trend agreed well with the SST change.Vertically,the heat transported by the currents is mainly completed in the upper 500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rth Pacific western boundary currents water mass circulATION heat flux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南缘攀西一次突发性山地暴雨成因分析
4
作者 徐金波 卢萍 +1 位作者 曾波 吕俊杰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24年第2期40-49,共10页
利用地面气象站、LMF1.0三维雷电监测系统、CMPAS多源融合降水、FY-4A卫星云顶亮温等综合观测数据和ERA5再分析资料,对2023年8月20—21日发生在青藏高原东南缘攀西地区的一次突发性山地暴雨的动热力及水汽特征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 利用地面气象站、LMF1.0三维雷电监测系统、CMPAS多源融合降水、FY-4A卫星云顶亮温等综合观测数据和ERA5再分析资料,对2023年8月20—21日发生在青藏高原东南缘攀西地区的一次突发性山地暴雨的动热力及水汽特征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本次暴雨过程发生在弱天气尺度背景下,500 hPa和700 hPa切变线是主要影响系统,为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且MCS后向发展较为明显;(2)在中低层高能高湿和强对流不稳定层结条件下,持续的辐合上升运动有利于对流性强降水的发展和维持,局地经向环流的上升支加剧了大暴雨区水汽凝结潜热释放,致使极端短时强降水出现;(3)青藏高原东南缘大地形对云贵高原偏东、偏南气流的阻挡作用造成中低层水汽大量堆积,边界层水汽强辐合,以及中高层较强的垂直水汽通量对局地持续性强降水的发生和维持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强降水区大部分水汽输送集中在边界层至低层,并以云贵高原偏东转偏南路径为主,水汽净收支的演变对降水发展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暴雨 经向环流 凝结潜热 水汽收支
下载PDF
住宅户内空气源热泵生活热水系统循环恒温能耗分析
5
作者 何江 徐琰 +2 位作者 俞佳祺 王凌燕 李峰 《浙江建筑》 2024年第3期69-72,共4页
基于3个住宅户型案例的空气源热泵生活热水系统,对系统配水管道采用循环恒温方式维持热水用水温度时的管道散热量进行计算评估,分析了循环恒温不同运行模式下的增量能耗和电耗,提出当前全装修住宅空气源热泵热水设备应集成管道恒温循环... 基于3个住宅户型案例的空气源热泵生活热水系统,对系统配水管道采用循环恒温方式维持热水用水温度时的管道散热量进行计算评估,分析了循环恒温不同运行模式下的增量能耗和电耗,提出当前全装修住宅空气源热泵热水设备应集成管道恒温循环装置及控制装置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住宅户内 热水循环 能耗 空气源热泵
下载PDF
不带外置床的700 MW超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失电后水冷壁安全计算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邓启刚 吕卓 +4 位作者 石友 鲁佳易 周旭 王奥宇 杨冬 《发电技术》 CSCD 2024年第2期240-249,共10页
通过对某660 MW电厂失电事故过程中烟气温度、蒸汽温度及工质流量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得到了炉膛密相区、过渡区及稀相区热负荷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以某700MW超超临界循环流化床(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CFB)锅炉为对象,... 通过对某660 MW电厂失电事故过程中烟气温度、蒸汽温度及工质流量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得到了炉膛密相区、过渡区及稀相区热负荷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以某700MW超超临界循环流化床(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CFB)锅炉为对象,建立了失电事故发生后水冷壁内的流动传热计算模型,开发了以Fortran语言为基础的水冷壁内瞬态特性计算程序。分别对密相区、过渡区及稀相区进行分析,通过计算得到了失电后的水冷壁壁温及出口工质温度等热力参数的变化规律。计算结果表明:失电后水冷壁密相区出口的最高壁温为558.6℃,稀相区出口的最高壁温为579.6℃,不需要配备紧急补水泵来保证失电后水冷壁的安全。研究结果可为电厂处理超超临界CFB锅炉失电事故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超临界 循环流化床(CFB)锅炉 失电 热负荷 水冷壁
下载PDF
装配式柔性墙体日光温室联合储热系统蓄放热特性
7
作者 马蔷薇 李明 +3 位作者 王利春 胡娟秀 宋卫堂 魏晓明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183-193,共11页
增设多蓄热介质联合主动蓄放热系统是解决装配式柔性墙体日光温室“重保温、轻蓄热”问题的有效方法,但当前对于“土壤-空气-水”多介质联合储热系统蓄放热特性和加温效果尚不明确,针对此问题,该研究以配备“空气源地中热交换-水源后墙... 增设多蓄热介质联合主动蓄放热系统是解决装配式柔性墙体日光温室“重保温、轻蓄热”问题的有效方法,但当前对于“土壤-空气-水”多介质联合储热系统蓄放热特性和加温效果尚不明确,针对此问题,该研究以配备“空气源地中热交换-水源后墙循环换热”联合储热系统的装配式柔性墙体日光温室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跟踪测试和能量转移测算,对联合储热系统各自和组合的蓄放热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配有联合储热系统的装配式柔性墙体日光温室室内夜间最低空气温度维持在10℃以上,室内外最大温差达26.5℃。0~50 cm的土壤层是该温室主要蓄热介质,晴天土壤层蓄热量最高占总蓄热量的63.5%。地中热交换系统最高占土壤蓄热量的54.4%。水循环系统蓄热量可达424.04 MJ,最高占总蓄热量的45.1%,通过循环蓄热可将储水池内8 m3水的温度提高到35℃。连阴天时,通过引入蓄放热比指标,对联合储热系统的运行效果进行定量评价,发现水循环系统具有蓄放热速度快的特点,蓄放热比绝对值最高可达1.62,是当天土壤蓄放热的1.8倍。但从总量上看,土壤仍是连阴天主要放热来源,在北京地区联合蓄放热系统能够维持3个连阴天的热量需求。水循环系统平均性能系数(coefficient of performance,COP)为9.16,地中热交换系统平均COP为6.82,联合蓄放热系统综合COP为8.85,对比热泵,其节能率达60.26%。研究结果为联合储热系统蓄放热机理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光温室 墙体 传热 联合储热 蓄放热特性 水循环 地中换热
下载PDF
超临界水自然循环试验回路流动和传热特性数值研究
8
作者 刘林顶 李伟卿 赵民富 《化工机械》 CAS 2024年第5期734-738,746,共6页
针对超临界自然循环试验回路开展了试验工况下超临界水的自然循环流动与传热特性数值模拟。研究得到,循环流量计算值与试验值符合较好,最大相对偏差仅5.7%;内壁温度计算值与试验值也符合较好,随着加热功率的增大开始升高偏缓,当功率大于... 针对超临界自然循环试验回路开展了试验工况下超临界水的自然循环流动与传热特性数值模拟。研究得到,循环流量计算值与试验值符合较好,最大相对偏差仅5.7%;内壁温度计算值与试验值也符合较好,随着加热功率的增大开始升高偏缓,当功率大于约8 kW时,温升较陡,对应的传热系数下降剧烈,说明这一位置处于拟临界温度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水 自然循环 传热特性
下载PDF
基于热泵技术的余热回收供热系统
9
作者 杨晓玮 慕佳琪 +3 位作者 李孜绪 刘媛媛 徐胜利 刘晓华 《节能》 2024年第5期67-70,共4页
传统热电厂的循环冷却水中含有大量的低品位余热,利用热泵技术对其进行回收,能够显著提升供热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有利于实现节能减排和“碳中和”目标。设计基于单、双吸收式热泵机组的余热回收供热系统,旨在有效利用循环冷却水中的余... 传统热电厂的循环冷却水中含有大量的低品位余热,利用热泵技术对其进行回收,能够显著提升供热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有利于实现节能减排和“碳中和”目标。设计基于单、双吸收式热泵机组的余热回收供热系统,旨在有效利用循环冷却水中的余热,增加供热能力并分析系统性能。结果表明,与传统供热系统相比,两种余热回收供热系统均可显著回收循环冷却水的热量,提高系统供热量并大幅减少能源消耗,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双吸收式热泵机组系统展现出更优异的热力性能,具备显著的节能减排优势。分析循环冷却水入口温度和一次网回水温度对双吸收式热泵机组性能的影响,发现循环冷却水温度对系统性能影响较大,随着循环冷却水温度的升高,系统的供热量增加比例、节约标煤量和新增供热面积均增加,而一次网回水温度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较小,随一次网回水温度的升高,系统的供热量增加比例、节约标准煤量和新增供热面积几乎不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收式热泵 循环冷却水 余热回收 供热系统 热电厂
下载PDF
填埋场底部有水循环管情况下温度变化分析
10
作者 张亦凡 雷浩 吴珣 《能源与环保》 2024年第8期38-43,共6页
为了减少填埋场中温度升高对衬垫系统的危害,对填埋场底部有水循环管情况下衬垫层温度变化进行研究。针对水循环系统建立了热传导数学模型,并求得了解析解,通过与Comsol的对比,验证了模型及其解答的正确性。根据解析解分析了不同情况下... 为了减少填埋场中温度升高对衬垫系统的危害,对填埋场底部有水循环管情况下衬垫层温度变化进行研究。针对水循环系统建立了热传导数学模型,并求得了解析解,通过与Comsol的对比,验证了模型及其解答的正确性。根据解析解分析了不同情况下水循环系统对垃圾填埋场衬垫系统温度的影响情况。研究表明,循环水温度和热交换系数对水循环管的降温性能有较大的影响,水循环管对上下层周围土体的温度也有影响,影响范围为4 m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填埋场 温度 水循环管 热传导模型 衬垫系统
下载PDF
电厂循环水低温余热回收研究和示范
11
作者 袁新晔 杜一庆 +1 位作者 李朝辉 史志情 《冶金动力》 2024年第4期29-33,共5页
某燃机热电联产电厂采用电加热水罐对除盐水进行加热,此方式耗电量大,效果不好。针对该问题,设计了一种高效低阻折流杆换热器,提出一种利用循环水低温余热加热除盐水代替电加热的新工艺,并进行了工程示范。对该换热器共轭传热进行了数... 某燃机热电联产电厂采用电加热水罐对除盐水进行加热,此方式耗电量大,效果不好。针对该问题,设计了一种高效低阻折流杆换热器,提出一种利用循环水低温余热加热除盐水代替电加热的新工艺,并进行了工程示范。对该换热器共轭传热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来优化设计,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新型折流杆换热器结构在压降、总传热系数之间取得了良好平衡,且在低雷诺数下能维持较高的总传热系数,适应变负荷运行要求。对示范工程进行了低负荷测试,测试结果与模拟值吻合,验证了换热器在低雷诺数时具有良好的换热性能,克服了常规折流杆换热器的通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厂 循环水 低温余热回收 折流杆换热器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机械循环与自调控电伴热在住宅户内热水系统的应用分析
12
作者 何能 杨建 郝晋 《给水排水》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7-112,共6页
通过对热水机械循环系统与自调控电伴热系统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进行深入分析,以不同住宅户型为研究基础,对在不同使用条件下住宅户内采用热水循环系统与自调控电伴热系统的初期投资及运行能耗进行全面探讨。在此基础上以国内主要城市的... 通过对热水机械循环系统与自调控电伴热系统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进行深入分析,以不同住宅户型为研究基础,对在不同使用条件下住宅户内采用热水循环系统与自调控电伴热系统的初期投资及运行能耗进行全面探讨。在此基础上以国内主要城市的居民燃气价格与居民生活用电价格的比值作为参考,得出不同的价格比值下,住宅户内热水系统采用机械循环系统和自调控电伴热系统的运行费用情况,结果表明:燃气价格与电价比值小于4的城市,电伴热系统运行费用高于机械循环系统;比值在4~4.5的城市,两者运行费用接近;比值大于4.5的城市,机械循环系统运行费用高于电伴热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住宅 电伴热 热水循环
下载PDF
焦化企业循环氨水余热利用的工程实践
13
作者 赵栓柱 戴成武 闻晓今 《煤化工》 CAS 2024年第3期46-48,73,共4页
针对迁安中化采用蒸汽作为采暖热源存在的暖气组温度高、风险大,蒸汽浪费等问题,进行了循环氨水余热利用项目改造,通过设计循环氨水采暖换热器,采用采暖水闭式循环,增加自动监测及补水系统等措施,用循环氨水替代原有蒸汽供部分区域采暖... 针对迁安中化采用蒸汽作为采暖热源存在的暖气组温度高、风险大,蒸汽浪费等问题,进行了循环氨水余热利用项目改造,通过设计循环氨水采暖换热器,采用采暖水闭式循环,增加自动监测及补水系统等措施,用循环氨水替代原有蒸汽供部分区域采暖,提高了采暖的安全性,实现了节能减排,每年节约蒸汽费用129.6万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化循环氨水 蒸汽 余热利用 换热器 循环泵 补充水装置
下载PDF
循环冷却水换热器腐蚀成因分析及改进措施
14
作者 付宝华 庞子涛 白冰 《工业用水与废水》 CAS 2024年第4期72-76,共5页
在石油化工生产中,换热器是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循环冷却水系统长期连续运行,操作管理不当会导致换热器、管道等发生腐蚀,严重的会影响正常工业生产,造成经济损失。以工程实例为基础,结合现场运行操作情况对换热器的腐蚀成因进... 在石油化工生产中,换热器是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循环冷却水系统长期连续运行,操作管理不当会导致换热器、管道等发生腐蚀,严重的会影响正常工业生产,造成经济损失。以工程实例为基础,结合现场运行操作情况对换热器的腐蚀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改进措施和建议。重新启用循环冷却水系统后,换热器无明显腐蚀结垢现象,运行效果良好,为同类项目的运行提供了经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冷却水 换热器 腐蚀成因 流速 药剂投加量
下载PDF
氯乙烯合成系统撤热方式的探讨
15
作者 史丽杰 陈全宏 《聚氯乙烯》 CAS 2024年第4期6-10,共5页
介绍了4种氯乙烯合成系统的撤热方式——正庚烷撤热、自循环热水撤热、强制热水撤热、增压密闭热水撤热,并从操作工艺、转化效果、触媒消耗和安全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对比。
关键词 氯乙烯 反应热 换热 庚烷 热水 自循环 强制循环 增压
下载PDF
云南施甸娲女温泉成因及地热资源特征分析
16
作者 顾松林 《西部探矿工程》 CAS 2024年第5期66-70,共5页
对施甸县娲女温泉地热区的地质背景,温泉水补给、径流、排泄,探讨娲女温泉地热成因;根据水温、流量、水化学特征,利用SiO2温标法推算出了该地热田热储温度,利用水循环深度公式计算娲女温泉循环深度,对该温泉的天然放热量进行了估算。娲... 对施甸县娲女温泉地热区的地质背景,温泉水补给、径流、排泄,探讨娲女温泉地热成因;根据水温、流量、水化学特征,利用SiO2温标法推算出了该地热田热储温度,利用水循环深度公式计算娲女温泉循环深度,对该温泉的天然放热量进行了估算。娲女温泉的研究对完善云南地热研究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 成因 水化学特征 热储温度 水循环深度 天然放热量
下载PDF
基于热泵技术的电厂循环水余热回收研究
17
作者 厉严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4年第5期16-21,共6页
以热泵制热系数COP为基础,通过增加级和增加效的形式比较压缩式热泵和吸收式热泵在回收循环水余热中的热经济性优劣,主要构建了单级压缩式、双级压缩式、单效吸收式和双效吸收式4种形式的热泵对循环水余热回收热经济性优劣的判定模型,... 以热泵制热系数COP为基础,通过增加级和增加效的形式比较压缩式热泵和吸收式热泵在回收循环水余热中的热经济性优劣,主要构建了单级压缩式、双级压缩式、单效吸收式和双效吸收式4种形式的热泵对循环水余热回收热经济性优劣的判定模型,对发电厂循环水余热回收热泵的选型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水余热 压缩式热泵 吸收式热泵 热泵制热系数
下载PDF
循环水系统换热器腐蚀机理探讨
18
作者 窦超 《化工装备技术》 CAS 2024年第2期62-65,共4页
循环水是以直接或间接冷却石油、化工、钢铁产品或满足其他工业生产需要为目的,经专用循环冷却塔处理后循环使用。使用循环水作为冷却介质的换热器(水冷器),主要材质为碳钢、奥氏体不锈钢、双相钢、海军黄铜等。重点介绍了循环水系统中... 循环水是以直接或间接冷却石油、化工、钢铁产品或满足其他工业生产需要为目的,经专用循环冷却塔处理后循环使用。使用循环水作为冷却介质的换热器(水冷器),主要材质为碳钢、奥氏体不锈钢、双相钢、海军黄铜等。重点介绍了循环水系统中碳钢水冷器和不锈钢水冷器的腐蚀影响因素,并给出了相关的选材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水 换热器 不锈钢 氯离子
下载PDF
基于PIPENET的循环冷却水系统水力平衡调试研究
19
作者 王涛 王鹏 《石油化工安全环保技术》 CAS 2024年第5期61-64,I0004,共5页
循环冷却水系统是石油化工、煤化工等工厂中不可或缺的生产设施,由于系统中换热设备多、用水需求量不均衡,因此现场调试非常繁杂。简要介绍了石油化工大型循环水系统水力平衡调试的相关特点,结合某实例重点研究应用管网水力计算软件模... 循环冷却水系统是石油化工、煤化工等工厂中不可或缺的生产设施,由于系统中换热设备多、用水需求量不均衡,因此现场调试非常繁杂。简要介绍了石油化工大型循环水系统水力平衡调试的相关特点,结合某实例重点研究应用管网水力计算软件模拟工程实际循环水管网水力平衡过程,可一次性得到各换热设备分支的阀门开度或孔板尺寸,从而在实际调试中大大缩短调试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冷却水系统 水力平衡 换热器 PIPENET
下载PDF
陈四楼煤矿水余热利用节能装备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20
作者 苗书运 张豪 杨华 《煤炭与化工》 CAS 2024年第8期122-125,133,共5页
本文针对陈四楼煤矿原有传统供暖方式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矿井水余热利用系统装备技术运行机理及选型设计,介绍了井筒矿井水余热利用系统装备技术工艺流程、运行特点及效益分析,并对实际应用中的矿井水余热利用效果进行了论证与研究... 本文针对陈四楼煤矿原有传统供暖方式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矿井水余热利用系统装备技术运行机理及选型设计,介绍了井筒矿井水余热利用系统装备技术工艺流程、运行特点及效益分析,并对实际应用中的矿井水余热利用效果进行了论证与研究,指出了煤矿生产资源节能装备技术高效利用模式在现代化矿井安全生产中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井水余热利用系统 水源热泵机组 供热/供冷循环系统 节能装备技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