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观察针刺下合穴促进胃癌术后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胃癌术后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采用查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一般处理,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拔除胃管...目的观察针刺下合穴促进胃癌术后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胃癌术后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采用查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一般处理,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拔除胃管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平均住院天数、总费用及生活质量调查表(QLQ-c30)评分的变化情况,比较术后各项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术后外周血白细胞(WBC)、C-反应蛋白(CRP)、血小板压积值(PCT)水平。结果两组患者术后拔除胃管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及住院总费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后恶心呕吐、腹痛腹胀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QLQ-C30评分为(38.35±15.25)分,对照组为(76.23±10.67)分,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手术结束及术后24 h WBC和CRP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针刺可应用于胃癌术后早期治疗,能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提高患者整体生活质量。展开更多
目的对比观察电针溃疡性结肠炎大鼠上巨虚、足三里、下巨虚、阳陵泉等穴后对结肠组织白介素-1β(IL-1β)及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a7信使核糖核酸(nchRa7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大肠下合穴上巨虚治疗对应腑病是否存在相对特异性。方法将70只健...目的对比观察电针溃疡性结肠炎大鼠上巨虚、足三里、下巨虚、阳陵泉等穴后对结肠组织白介素-1β(IL-1β)及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a7信使核糖核酸(nchRa7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大肠下合穴上巨虚治疗对应腑病是否存在相对特异性。方法将70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上巨虚组、足三里组、下巨虚组、阳陵泉组及承筋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除空白组外均采用2-4-6三硝基苯磺酸/乙醇溶液灌肠诱导建立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造模成功并治疗10 d后,肉眼观察大鼠结肠黏膜溃疡及炎症情况,ELISA法检测大鼠结肠组织中IL-1b含量,RT-PCR检测nAchRa7mRNA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各穴位组结肠损伤有不同程度好转,组织IL-1β含量明显偏低而n ACh Ra7m RNA表达均较高(P<0.05,P<0.01),且上巨虚组、足三里组结肠溃疡评分亦较低(P<0.05,P<0.01);与上巨虚组比,其他4个穴位组结肠n AChRa7mRNA表达均较低(P<0.01),而下巨虚组、阳陵泉组、承筋组结肠溃疡及炎症损伤较严重,结肠溃疡评分及IL-1b含量均偏高(P<0.05,P<0.01)。结论电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机制可能是通过影响IL-1β、n Ach Ra7m RNA等调节异常的免疫功能,改善结肠黏膜损伤等来实现的;上巨虚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总体效应优于足三里、下巨虚、阳陵泉及承筋穴,说明上巨虚穴与对应大肠腑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对特异性。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观察针刺下合穴促进胃癌术后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胃癌术后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采用查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一般处理,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拔除胃管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平均住院天数、总费用及生活质量调查表(QLQ-c30)评分的变化情况,比较术后各项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术后外周血白细胞(WBC)、C-反应蛋白(CRP)、血小板压积值(PCT)水平。结果两组患者术后拔除胃管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及住院总费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后恶心呕吐、腹痛腹胀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QLQ-C30评分为(38.35±15.25)分,对照组为(76.23±10.67)分,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手术结束及术后24 h WBC和CRP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针刺可应用于胃癌术后早期治疗,能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提高患者整体生活质量。
文摘目的对比观察电针溃疡性结肠炎大鼠上巨虚、足三里、下巨虚、阳陵泉等穴后对结肠组织白介素-1β(IL-1β)及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a7信使核糖核酸(nchRa7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大肠下合穴上巨虚治疗对应腑病是否存在相对特异性。方法将70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上巨虚组、足三里组、下巨虚组、阳陵泉组及承筋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除空白组外均采用2-4-6三硝基苯磺酸/乙醇溶液灌肠诱导建立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造模成功并治疗10 d后,肉眼观察大鼠结肠黏膜溃疡及炎症情况,ELISA法检测大鼠结肠组织中IL-1b含量,RT-PCR检测nAchRa7mRNA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各穴位组结肠损伤有不同程度好转,组织IL-1β含量明显偏低而n ACh Ra7m RNA表达均较高(P<0.05,P<0.01),且上巨虚组、足三里组结肠溃疡评分亦较低(P<0.05,P<0.01);与上巨虚组比,其他4个穴位组结肠n AChRa7mRNA表达均较低(P<0.01),而下巨虚组、阳陵泉组、承筋组结肠溃疡及炎症损伤较严重,结肠溃疡评分及IL-1b含量均偏高(P<0.05,P<0.01)。结论电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机制可能是通过影响IL-1β、n Ach Ra7m RNA等调节异常的免疫功能,改善结肠黏膜损伤等来实现的;上巨虚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总体效应优于足三里、下巨虚、阳陵泉及承筋穴,说明上巨虚穴与对应大肠腑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对特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