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踝关节智能牵伸对脊髓损伤患者下肢痉挛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
1
作者 高明明 恽晓萍 +3 位作者 赵舒羽 辛然 宋桂芸 赵阳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87-1192,共6页
目的观察踝关节智能柔性牵伸在下肢痉挛脊髓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21年6月至2024年5月,北京博爱医院脊髓损伤患者2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14例。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予以手法牵伸治疗,试验组给予踝... 目的观察踝关节智能柔性牵伸在下肢痉挛脊髓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21年6月至2024年5月,北京博爱医院脊髓损伤患者2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14例。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予以手法牵伸治疗,试验组给予踝关节智能牵伸系统训练,共8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评定量表(MAS)、踝关节背屈角、临床痉挛指数、腓肠肌内侧头表面肌电最大均方根值和足大趾振动觉阈值(VPT)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试验组MAS分级(χ^(2)=10.378,P=0.035)、踝关节背屈角(Z=-3.306,P<0.001)、临床痉挛指数(t=4.101,P=0.001)和腓肠肌内侧头被动背屈时的最大均方根值(Z=-3.296,P<0.001)均改善,试验组MAS分级(χ^(2)=11.418,P=0.022)、踝关节背屈角(Z=-1.986,P=0.047)、腓肠肌内侧头被动背屈时的最大均方根值(Z=-2.297,P=0.021)均优于对照组。足大趾VPT虽有所改善,但组内和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踝关节智能柔性牵伸可改善脊髓损伤患者下肢肌痉挛,有改善足部本体感觉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下肢康复机器人 痉挛 随机对照试验
下载PDF
环跳穴治疗卒中后下肢伸肌痉挛的临床体会
2
作者 陈翔 胡万春 刘星 《中医药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52-55,共4页
本文立足于《标幽赋》“中风环跳而宜刺”理论,并结合下肢伸肌痉挛病位在经筋,脏腑归于肝肾,病性属本虚标实及阳急阴缓的病机特点,阐述环跳穴治疗卒中后下肢伸肌痉挛的理论基础,同时结合医案,总结临床体会,为环跳穴治疗卒中后下肢伸肌... 本文立足于《标幽赋》“中风环跳而宜刺”理论,并结合下肢伸肌痉挛病位在经筋,脏腑归于肝肾,病性属本虚标实及阳急阴缓的病机特点,阐述环跳穴治疗卒中后下肢伸肌痉挛的理论基础,同时结合医案,总结临床体会,为环跳穴治疗卒中后下肢伸肌痉挛提高临床疗效提供临床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跳穴 卒中 下肢伸肌痉挛
下载PDF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针刺治疗卒中后下肢痉挛的选穴规律
3
作者 丛珊 张军风 +4 位作者 李虹 王猛 闫隆 钱玉林 于涛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6期1522-1529,共8页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针刺治疗卒中后下肢痉挛的选穴规律。【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Wanfang)、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美国生物医学信息检索系统(PubMed)、荷...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针刺治疗卒中后下肢痉挛的选穴规律。【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Wanfang)、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美国生物医学信息检索系统(PubMed)、荷兰医学文摘(EMbase)、科学网(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建立数据库。通过Microsoft Excel 2016、IBM SPSS Statistics 21、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1)共纳入68条针刺处方,涉及腧穴100个,总使用频次536次;(2)腧穴使用频次排前5位的分别是阳陵泉、足三里、悬钟、丘墟、三阴交;(3)核心腧穴配伍为阳陵泉-悬钟,并得到5个有效聚类群,分别为申脉-照海、委中-昆仑、血海-环跳-丰隆-足三里、太溪-阴陵泉-三阴交、解溪-太冲-悬钟-丘墟-阳陵泉。【结论】通过数据挖掘发现,针刺治疗卒中后下肢痉挛多以阳陵泉、足三里、悬钟、丘墟、悬钟为核心,优先考虑足三阳经、五输穴的应用,辨证论治、随证加减,可为临床治疗卒中后下肢痉挛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脑卒中 下肢痉挛 足三阳经 五输穴 选穴规律 数据挖掘
下载PDF
肌筋膜松解手法治疗脑卒中后下肢痉挛
4
作者 蒋惠瑜 刘海潮 +2 位作者 陈燕青 李菊惠 王兆伟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8期901-905,共5页
目的探讨肌筋膜松解(MFR)手法对脑卒中后下肢痉挛的疗效及电生理机制。方法选择80名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Bobath康复技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肌筋膜松解手法治疗。对... 目的探讨肌筋膜松解(MFR)手法对脑卒中后下肢痉挛的疗效及电生理机制。方法选择80名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Bobath康复技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肌筋膜松解手法治疗。对比2组康复治疗前后下肢屈肌群肌张力的改善情况,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临床痉挛指数(CSI)、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LE)以及改良Baethel指数(MBI)进行评估。分析2组表面肌电图(sEMG)并对比不同康复时间段下肢股直肌、腘绳肌、胫前肌及腓肠肌的均方根(RMS)值,分析RMS值变化与下肢痉挛及功能的相关性。结果康复治疗后,2组MAS得分及CSI均较康复前降低,且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康复治疗后,2组FMA-LE评分和MBI均改善。观察组得分显著提升(P<0.05)。2组下肢肌RMS值均呈明显升高趋势(P<0.05),于康复后第2周即有明显下肢肌RMS值差异,观察组腘绳肌、胫前肌及腓肠肌的RMS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康复第4周及第6周,观察组股直肌、腘绳肌、胫前肌及腓肠肌RMS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下肢肌RMS值变化与MAS评分及CSI呈负相关(P<0.05),与FMA-LE评分及MBI呈正相关(P<0.05)。结论肌筋膜松解可以显著改善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的下肢张力,提高下肢功能,且功能性改变与下肢肌肌电信号的增强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筋膜松解手法 脑卒中 下肢痉挛 电生理机制
下载PDF
中药熏蒸联合针灸对缺血性脑卒中后下肢肌张力增高患者肌痉挛、下肢关节活动度及步行功能的影响
5
作者 杨田野 王磊 牛华 《天津中医药》 CAS 2024年第9期1103-1107,共5页
[目的]通过中药熏蒸疗法联合针灸治疗的综合干预方案,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后下肢肌张力增高患者肌痉挛、下肢关节活动度及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后下肢肌张力增高的患者92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在... [目的]通过中药熏蒸疗法联合针灸治疗的综合干预方案,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后下肢肌张力增高患者肌痉挛、下肢关节活动度及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后下肢肌张力增高的患者92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针灸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中药熏蒸治疗。于4周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疗效及改善情况。[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4.78%,对照组为65.2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后,试验组患者Ashworth肌痉挛分级评分、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FMA)评分、Barthel指数量表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踝关节、髋关节活动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熏蒸疗法联合针灸治疗能够提高缺血性脑卒中后下肢肌张力增高患者疗效,有效缓解肌痉挛,改善下肢关节活动度及步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熏蒸 针灸 缺血性脑卒中 下肢肌张力 肌痉挛 下肢关节活动度 步行功能
下载PDF
夹脊电针和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肌内效贴在ISCI患者中的应用
6
作者 李超 张楠楠 +2 位作者 范晓艳 季迎新 雷岩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4年第16期2738-2742,共5页
目的探讨夹脊电针和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肌内效贴在不完全性脊髓损伤(incomplete spinal cord injury,ISCI)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陕西省康复医院运动疗法科2022年4月至2023年4月收治的ISCI患者104例进行随机对照试验,按照随机数字... 目的探讨夹脊电针和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肌内效贴在不完全性脊髓损伤(incomplete spinal cord injury,ISCI)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陕西省康复医院运动疗法科2022年4月至2023年4月收治的ISCI患者104例进行随机对照试验,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2例,实施常规步态康复联合肌内效贴治疗)和联合组(52例,实施夹脊电针和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肌内效贴治疗)。治疗周期12周。对照组男30例、女22例,年龄(41.29±9.19)岁,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C级24例、D级28例;联合组男28例、女24例,年龄(42.40±8.29)岁,ASIA分级:C级26例、D级26例。比较两组患者步态参数(跨步长、步频、舒适步速)、步行功能[Holden步行功能评定(Functional Ambulation Category Scale,FAC)]、下肢肌力(股四头肌、臀大肌、腘绳肌、胫前肌、腓肠肌)、下肢痉挛状态[改良Ashworth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下肢功能[美国脊髓损伤协会下肢肌功能(ASIA-Lower Extremity Muscle Function Scale,ASIA-LEMS)评分]、平衡功能[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采用t检验、χ^(2)检验。结果治疗后,联合组步长[(0.49±0.13)m比(0.43±0.11)m]、步速[(0.37±0.07)m/s比(0.29±0.06)m/s]、步频[(1.04±0.34)步/s比(0.86±0.22)步/s],股四头肌[(3.05±0.75)分比(2.44±0.59)分]、臀大肌[(3.09±0.81)分比(2.64±0.58)分]、腘绳肌[(1.79±0.48)分比(1.41±0.34)分]、胫前肌[(1.37±0.24)分比(1.26±0.22)分]、腓肠肌肌力评分[(0.42±0.07)分比(0.38±0.07)分],FAC[(3.78±0.48)分比(2.42±0.51)分]、ASIA-LEMS[(37.95±9.22)分比(29.13±8.90)分]、BBS[(35.22±5.46)分比(28.43±7.08)分]、BI评分[(88.20±2.65)分比(74.34±5.48)分]均高于对照组,MAS评分[(1.49±0.52)分比(1.97±0.73)分]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夹脊电针和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肌内效贴能有效改善ISCI患者的步态参数、下肢肌力、步行与平衡功能,减少肌肉痉挛,增强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完全性脊髓损伤 夹脊电针 下肢康复机器人 肌内效贴 下肢痉挛
下载PDF
耳穴压豆联合常规中医护理对维持性血液透析下肢痉挛患者的效果分析
7
作者 麦中娴 《智慧健康》 2024年第19期145-147,共3页
目的探究对维持性血液透析下肢痉挛患者在治疗期间使用耳穴压豆联合常规中医护理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8月—2023年7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8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下肢痉挛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按照抽签的方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参照组,每组4... 目的探究对维持性血液透析下肢痉挛患者在治疗期间使用耳穴压豆联合常规中医护理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8月—2023年7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8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下肢痉挛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按照抽签的方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参照组,每组40例。其中,参照组使用常规的护理方案,观察组在参照组基础上加入耳穴压豆的联合护理方式,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护理后的有效率要显著优于参照组(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WHOQOL-BREF评分以及SF-36评分要显著优于参照组(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负性情绪评分也显著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对维持性血液透析下肢痉挛的患者使用耳穴压豆,再联合常规中医护理的方式,更有助于降低患者在血液透析治疗期间出现下肢痉挛发生的频率,从而逐渐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并且降低患者的负性情绪评分,临床效果更加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穴压豆 常规中医护理 维持性血液透析 下肢痉挛
下载PDF
中药湿热敷法联合腹部艾灸对中风后下肢痉挛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
8
作者 凌肇蔓 陈华武 孙上妹 《智慧健康》 2024年第5期82-85,共4页
目的 观察中药湿热敷法联合腹部艾灸对中风后下肢痉挛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8月—2022年12月本院收治的60例中风后下肢痉挛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0例。对照组接受中医腹部艾灸治疗,研究组... 目的 观察中药湿热敷法联合腹部艾灸对中风后下肢痉挛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8月—2022年12月本院收治的60例中风后下肢痉挛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0例。对照组接受中医腹部艾灸治疗,研究组接受中药湿热敷法联合腹部艾灸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后的下肢痉挛评分和肢体运动功能评分。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好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1个月后的下肢痉挛评分比对照组更低,而肢体运动功能评分比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药湿热敷法联合腹部艾灸可显著改善中风后下肢痉挛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缓解患者下肢痉挛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后下肢痉挛 中药湿热敷法 腹部艾灸 肢体运动功能
下载PDF
中医推拿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在卒中恢复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9
作者 沈晓凤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6期85-87,共3页
目的:观察中医推拿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在卒中恢复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7月该院收治的60例卒中恢复期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 目的:观察中医推拿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在卒中恢复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7月该院收治的60例卒中恢复期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中医推拿。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肢体痉挛状态(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下肢功能[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结果:干预后,两组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分级均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FMA下肢评分及BBS、FAC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ADL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推拿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可有效缓解卒中恢复期患者肢体痉挛状态,提高下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其效果优于单纯常规康复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恢复期 中医推拿 康复训练 痉挛 下肢功能 日常生活能力
下载PDF
A型肉毒素注射对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
10
作者 全超 郑苏 +2 位作者 徐远红 罗秀玲 胥婧 《湖北医药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5期513-517,共5页
目的:观察A型肉毒素注射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为临床康复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将2023年2月-2024年2月于十堰市太和医院神经康复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3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8例)和治疗组(18例),对照组给予... 目的:观察A型肉毒素注射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为临床康复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将2023年2月-2024年2月于十堰市太和医院神经康复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3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8例)和治疗组(1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运动疗法+物理治疗),治疗组在常规康复锻炼的基础上给予主要伸肌群A型肉毒素(Botulinum Toxin A,BTX-A)注射。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均采用改良Ashworth分级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行下肢肌肉痉挛程度评价,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Lower Limb Fugl-Meyer Assessment,L-FMA)评分行功能状态评价,表面肌电积分值(Surface EMG integral Values,iEMG)行肌肉状态评价,采取Gait watch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记录患者下肢各关节活动度及时空参数变化。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的MAS评分、下肢FMA评分、iEMG分值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步频、步幅、步速提高(P<0.05),步长偏差和患侧支撑相均缩短(P<0.05),患侧髋、膝关节的最大伸展度及最大屈曲度受限改善(P<0.05),患者步行能力明显提高;且治疗组的肌肉痉挛程度、运动功能评分、步态时空参数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但髋、膝关节活动度未见明显变化。结论:A型肉毒素注射结合康复训练可显著降低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痉挛肌群的肌张力,能有效纠正其偏瘫步态,提高患者步行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型肉毒素 脑卒中 下肢痉挛 步态分析
下载PDF
巴氯酚联合火针治疗卒中痉挛的疗效分析和机制
11
作者 王莲 龚晨 《世界复合医学》 2024年第7期5-8,共4页
目的探讨巴氯酚联合火针治疗卒中痉挛的疗效和机制。方法选取2022年8月—2023年8月滨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卒中痉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分为两组,各5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给予巴氯酚治疗,火针... 目的探讨巴氯酚联合火针治疗卒中痉挛的疗效和机制。方法选取2022年8月—2023年8月滨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卒中痉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分为两组,各5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给予巴氯酚治疗,火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火针治疗,两组均观察8周,比较两组康复前后肘关节及膝关节痉挛评分、上肢及下肢肌力分级评分与上肢及下肢运动功能评分。结果两组康复治疗8周后的肘关节、膝关节痉挛评分均低于康复治疗前,且火针组肘关节、膝关节痉挛评分为(1.79±0.16)分、(1.72±0.22)分,均低于对照组的(2.47±0.16)分、(2.33±0.1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250、15.514,P均<0.05)。康复治疗8周后,两组上肢、下肢肌力分级评分均高于康复治疗前,且火针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康复8周后两组上肢、下肢Brunnstrom运动功能评分均高于康复治疗前,且火针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巴氯酚联合火针治疗卒中痉挛能缓解痉挛症状,改善患者的上肢、下肢肌力与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氯酚 火针 卒中痉挛 上下肢肌力 运动功能
下载PDF
中药外敷联合蜡疗改善脑性瘫痪下肢痉挛的效果研究
12
作者 吴飞燕 黄钊云 +1 位作者 陈舒琳 黄艳梅 《中外医药研究》 2024年第4期92-94,共3页
目的:探究中药外敷联合蜡疗改善脑性瘫痪(简称脑瘫)下肢痉挛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梧州市中医医院收治的脑瘫患儿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 目的:探究中药外敷联合蜡疗改善脑性瘫痪(简称脑瘫)下肢痉挛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梧州市中医医院收治的脑瘫患儿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药外敷联合蜡疗.比较两组下肢痉挛情况、下肢关节活动度、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下肢内收肌角、足背屈角、腘窝角均增大,且观察组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4).结论:中药外敷联合蜡疗应用于脑瘫下肢痉挛患儿中的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下肢痉挛情况,提升下肢关节活动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下肢痉挛 中药外敷 蜡疗
下载PDF
结合功能解剖选穴电针疗法对脑卒中痉挛期下肢关节活动度的影响
13
作者 何苗 王桂华 +4 位作者 梁金梅 王欢 付胜 唐跃富 韩帅 《光明中医》 2023年第7期1324-1327,共4页
目的研究结合功能解剖选穴电针疗法对脑卒中痉挛期下肢关节活动度的影响。方法选取130例符合标准的脑卒中痉挛期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64例)和试验组(66例)。对照组采取基础治疗+常规选穴电针治疗,试验组采取基础治疗+结合... 目的研究结合功能解剖选穴电针疗法对脑卒中痉挛期下肢关节活动度的影响。方法选取130例符合标准的脑卒中痉挛期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64例)和试验组(66例)。对照组采取基础治疗+常规选穴电针治疗,试验组采取基础治疗+结合功能解剖选穴电针治疗,2组均治疗4周。治疗前后进行髋、膝、踝AROM的评定。结果2组治疗后髋、膝、踝AROM较治疗前均有增加(P<0.01)。试验组治疗后髋关节前屈、髋关节外展、膝关节屈曲、踝关节跖屈AROM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结合功能解剖选穴电针疗法在髋前屈AROM、髋外展AROM、膝屈曲AROM、踝跖屈AROM等方面优于常规选穴电针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解剖 电针疗法 卒中 痉挛 下肢 关节活动度
下载PDF
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表面肌电参数与平衡功能关系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郑保 刘一文 +2 位作者 汪宗保 徐婉月 熊珊珊 《康复学报》 CSCD 2023年第3期202-207,共6页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偏侧下肢痉挛患者双侧下肢肌肉表面肌电参数与站立平衡参数之间的相关性,为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的平衡功能康复与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取安徽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符合脑卒中后偏侧下肢痉挛患者30例(简称患者组),同...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偏侧下肢痉挛患者双侧下肢肌肉表面肌电参数与站立平衡参数之间的相关性,为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的平衡功能康复与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取安徽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符合脑卒中后偏侧下肢痉挛患者30例(简称患者组),同时选取30例健康、无外伤病史、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匹配的正常人作为健康对照组(简称健康组)。记录试验对象睁眼30 s站立状态下的重心动摇速度、平均包络面积和重心移动轨迹长度等平衡功能参数;利用表面肌电设备收集受试者在被动屈伸膝关节过程中最大等长收缩(MIVC)时股内侧肌(VM)、股外侧肌(VL)、股直肌(RF)、内侧腓肠肌(MG)和半腱肌(SE)的表面肌电信号,并计算出对应的均方根值(RMS)及两侧同名肌肉的RMS对称指数(SI),最后将表面肌电参数与各项平衡功能参数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患者组患侧VM、VL、RF、MG、SE的RMS值分别为(126±32)、(115±26)、(88±35)、(96±19)、(87±57)μV,明显低于健侧及健康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组双侧下肢VM、VL、RF、MG、SE的SI分别为(-0.218±0.125)、(-0.285±0.168)、(-0.158±0.112)、(-0.255±0.120)和(-0.328±0.173),其绝对值明显大于健康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组患侧RF、MG的RMS值与重心移动轨迹长度呈正相关(r_(RF)=0.57,P=0.02;r_(MG)=0.51,P=0.01),患者组SI值与重心移动轨迹长度均呈正相关(r_(VM)=0.550,P=0.011;r_(VL)=0.561,P=0.027;r_(RF)=0.631,P=0.017;r_(MG)=0.665,P=0.018;r_(SE)=0.621,P=0.024)。结论: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双侧下肢肌群存在不平衡性,借助表面肌电以及平衡检测设备能够客观评价患者的肌肉状态及平衡功能,患侧肌肉RMS值、双侧下肢同名肌肉的RMS的SI能够间接反映患者的平衡功能,其中SI对脑卒中下肢痉挛患者平衡功能预测更具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下肢痉挛 表面肌电 平衡功能
下载PDF
互动式头针辅助治疗脑卒中后下肢痉挛临床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甘俊鹤 王峰 崔向武 《新中医》 CAS 2023年第13期160-164,共5页
目的:观察互动式头针辅助治疗脑卒中后下肢痉挛的临床疗效及对下肢运动功能、下肢肌张力、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5例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分为对照组(47例)与观察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 目的:观察互动式头针辅助治疗脑卒中后下肢痉挛的临床疗效及对下肢运动功能、下肢肌张力、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5例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分为对照组(47例)与观察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互动式头针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肌张力、下肢运动功能、步行能力、神经营养因子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5.42%,高于对照组68.09%(P<0.05)。治疗后,2组综合痉挛量表(CSS)、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10 m步行时间减少(P<0.05);观察组治疗后CSS、MAS评分、TUGT低于对照组(P<0.05),10 m步行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积分肌电值(iEMG)、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L)评分及神经营养素-3(NT-3)、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6 min步行试验(6MWT)距离增加(P<0.05);观察组治疗后iEMG、FMA-L评分及NT-3、NGF、BDNF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6MWT距离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互动式头针辅助治疗脑卒中后下肢痉挛疗效确切,能明显改善患者肌张力,增强下肢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提高神经营养因子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下肢痉挛 互动式头针 肌张力 步行能力 运动功能
下载PDF
局部振动联合康复训练在卒中后偏瘫下肢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
16
作者 韩世杰 张锐 +2 位作者 冷杨洋 李龙洲 徐峰彦 《中国民康医学》 2023年第2期82-85,共4页
目的:观察局部振动联合康复训练在卒中后偏瘫下肢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大连港医院收治的120例卒中后偏瘫下肢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干预措施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 目的:观察局部振动联合康复训练在卒中后偏瘫下肢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大连港医院收治的120例卒中后偏瘫下肢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干预措施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局部振动,比较两组干预前后下肢痉挛程度[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生命质量[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MBI)]、平衡功能[Berg平衡量表(BBS)]和下肢运动功能评分。结果:干预1、3、6个月后,两组MA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生理职能、情感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生理功能、社会功能、精力、精神健康等SF-36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MBI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BBS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部振动联合康复训练应用于卒中后偏瘫下肢功能障碍患者可降低MAS评分,提高SF-36、MBI、BBS评分和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其效果优于单纯康复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振动 康复训练 卒中 偏瘫 下肢功能障碍 痉挛程度
下载PDF
生物反馈治疗仪联合悬吊运动训练在脊髓损伤后下肢肌肉痉挛患者中的应用
17
作者 胡依依 乔琦琦 《医疗装备》 2023年第9期57-59,共3页
目的 探讨生物反馈治疗仪联合悬吊运动训练(SET)在脊髓损伤(SCI)后下肢肌肉痉挛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21年5月至2022年10月于医院就诊的78例SCI后下肢肌肉痉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39例。对照组予以SET治疗,... 目的 探讨生物反馈治疗仪联合悬吊运动训练(SET)在脊髓损伤(SCI)后下肢肌肉痉挛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21年5月至2022年10月于医院就诊的78例SCI后下肢肌肉痉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39例。对照组予以SET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生物反馈治疗仪治疗,两组均治疗8周,比较两组痉挛程度[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及综合痉挛量表(CSS)评分]、下肢运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和平衡功能[Berg平衡量表(BSS)评分]。结果 治疗后,两组MAS及C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MA及BS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生物反馈治疗仪联合SET治疗SCI后下肢肌肉痉挛患者不仅能减轻下肢肌肉痉挛程度,而且能改善下肢运动及平衡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下肢肌肉痉挛 生物反馈治疗仪 悬吊运动训练 运动功能 平衡功能
下载PDF
全身振动训练对脑出血后下肢痉挛患者痉挛程度及平衡能力的影响
18
作者 陈哓 邱化奎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3年第22期143-145,共3页
目的探讨全身振动训练在脑出血后下肢痉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与东阿县人民医院2022年3月—2022年6月收治的72例脑出血后下肢痉挛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训练,观... 目的探讨全身振动训练在脑出血后下肢痉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与东阿县人民医院2022年3月—2022年6月收治的72例脑出血后下肢痉挛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实施全身振动训练,两组均持续训练4周。对比两组患者的痉挛程度及平衡能力。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改良阿什沃思量表评分为(1.56±0.18)分,低于对照组的(2.06±0.1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Berg平衡量表、下肢Fugl-Meyer肢体功能评估量表评分分别为(51.56±4.03)分、(29.62±2.74)分,均高于对照组的(46.49±4.15)分、(21.68±2.68)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身振动训练在脑出血后下肢痉挛患者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利于减轻其痉挛程度,改善平衡功能与下肢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下肢痉挛 全身振动训练 痉挛程度 平衡能力
下载PDF
MOTOmed智能训练治疗脊髓损伤下肢痉挛的疗效观察及肌电图分析 被引量:10
19
作者 张卉 沈玄霖 +1 位作者 周菁 张剑平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15年第2期156-159,共4页
目的主要观察MOTOmed智能训练系统对脊髓损伤患者下肢肌痉挛的治疗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设计,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不完全脊髓损伤患者60例为脊髓损伤组,其中男性31例,女性29例;年龄35~62岁,平均年龄47.45岁... 目的主要观察MOTOmed智能训练系统对脊髓损伤患者下肢肌痉挛的治疗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设计,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不完全脊髓损伤患者60例为脊髓损伤组,其中男性31例,女性29例;年龄35~62岁,平均年龄47.45岁。同时选取同年龄段的非截瘫肌电图受检者30例为正常对照组,其中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龄30~68岁,平均年龄46.30岁。分别记录双下肢胫神经的F波的最小潜伏期、最大潜伏期和F波的出现率,计算F波的时间离散度(即F波的最小潜伏期与F波的最大潜伏期的差值)及F波的平均出现率,比较F波的时间离散度及F波的平均出现率在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及非截瘫患者之间的差异。将不完全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MOTOmed组(MOTOmed+常规康复训练)30例和常规治疗组(常规康复训练)30例,进行了MOTOmed智能训练治疗的临床对比分析。结果脊髓损伤患者F波的时间离散度值比正常对照者高,分别为(9.0±1.8)ms vs(5.5±1.0)ms(P〈0.01)。脊髓损伤患者F波的平均出现率比正常对照者低[(84.5±6.2)%vs(89.5±5.7)%;P〈0.01]。脊髓损伤MOTOmed组与常规治疗组治疗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OTOmed组F波的时间离散度值比常规治疗组低[(8.9±2.1)ms vs(10.4±2.2)ms;P〈0.01]。MOTOmed组F波的平均出现率比常规治疗组高[(84.2±7.1)%vs(80.4±6.8)%;P〈0.05]。结论 MOTOmed智能训练治疗脊髓损伤下肢痉挛的临床对比研究发现,采用智能训练的患者疗效明显好于常规治疗的患者,提示MOTOmed智能训练治疗脊髓损伤下肢痉挛值得在临床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TOmed 智能训练 脊髓损伤 下肢痉挛
下载PDF
针康法对脑卒中下肢痉挛患者肌张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4
20
作者 张立 冉茂花 +4 位作者 辛贵乐 王璐 关莹 郭孝静 李季 《针灸临床杂志》 2021年第8期34-38,共5页
目的:观察针康法对脑卒中下肢痉挛患者肌张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1月—2020年12月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康复医学科门诊及住院的患者60例,均为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 目的:观察针康法对脑卒中下肢痉挛患者肌张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1月—2020年12月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康复医学科门诊及住院的患者60例,均为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在进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治疗组采用针刺联合康复治疗。治疗前后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Barthel量表(BI)和患侧下肢表面肌电数值进行疗效评价。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下肢MAS痉挛评级、股四头肌RMS均值、iEMG及膝关节屈曲CO较治疗前下降(P<0.05);下肢FMA、BI评分和腘绳肌IEMG较治疗前提高(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MAS、下肢FMA、BI评分、RMS均值、iEMG和膝关节屈曲CO均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针康法能有效改善脑卒中下肢痉挛患者的肌张力和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康法 脑卒中 下肢痉挛 运动功能 表面肌电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