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 of Shale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on Shale Oil Movability in the Lower Third Member of the Shahejie Formation, Zhanhua Sag
1
作者 NING Chuanxiang MA Zhongliang +5 位作者 JIANG Zhenxue SU Siyuan LI Tingwei ZHENG Lunju WANG Guozhen LI Fengxu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2期352-363,共12页
To reveal the effect of shale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on the movability of shale oil and its action mechanism in the lower third member of the Shahejie Formation(Es3l), samples with different features were selected ... To reveal the effect of shale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on the movability of shale oil and its action mechanism in the lower third member of the Shahejie Formation(Es3l), samples with different features were selected and analyzed using N2 adsorption, high-pressure mercury injection capillary pressure(MICP),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 high-speed centrifugation, and displacement image techniqu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shale por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control shale oil movability directly. Movable oil saturation has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with pore volume for radius > 2 μm, as larger pores often have higher movable oil saturation, indicating that movable oil is present in relatively larger pores. The main reasons for this are as follows. The relatively smaller pores often have oil-wetting properties because of organic matter, which has an unfavorable effect on the flow of oil, while the relatively larger pores are often wetted by water, which is helpful to shale oil movability. The rich surface provided by the relatively smaller pores is beneficial to the adsorption of immovable oil. Meanwhile, the relatively larger pores create significant pore volume for movable oil. Moreover, the larger pores often have good pore connectivity. Pores and fractures are interconnected to form a complex fracture network, which provides a good permeability channel for shale oil flow. The smaller pores are mostly distributed separately;thus, they are not conducive to the flow of shale oil. The mineral composition and fabric macroscopically affect the movability of shale oil. Calcite plays an active role in shale oil movability by increasing the brittleness of shale and is more likely to form micro-cracks under the same stress background. Clay does not utilize shale oil flow because of its large specific surface area and its block effect. The bedding structure increases the large-scale storage space and improves the connectivity of pores at different scales, which is conducive to the movability of shale oi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ALE oil MOVABILITY SHALE RESERVOIRS por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lower THIRD member of the shahejie formation
下载PDF
歧口凹陷沙一下亚段页岩油井增产措施地质影响因素分析
2
作者 赵军 于春勇 +3 位作者 侯国文 杨昱琦 孟立娜 章俊 《录井工程》 2024年第3期121-129,共9页
歧口凹陷沙一下亚段混合质页岩层系发育,孔隙结构主要为微孔-介孔,其中以灰质混合页岩孔隙结构最为发育,含油性以重质稠油为主。经过措施改造后,油井普遍达到工业油流,但尚未明确影响产能的地质因素,对此需要在该区开展相关研究,指导类... 歧口凹陷沙一下亚段混合质页岩层系发育,孔隙结构主要为微孔-介孔,其中以灰质混合页岩孔隙结构最为发育,含油性以重质稠油为主。经过措施改造后,油井普遍达到工业油流,但尚未明确影响产能的地质因素,对此需要在该区开展相关研究,指导类似油井措施改造增产。根据岩石物性、岩石岩性,以及裂缝发育程度、地层压力和断裂规模、构造形态和曲率、电性参数等数据,总结出“自然产能井”“酸化有效果井”“压裂有效果井”“酸压有效果井”所对应的地质特征,以此来指导措施改造方式的选取。研究结果表明:(1)该区孔隙度低于15%、渗透率低于0.41 mD的页岩层系需经措施改造提产;(2)“自然产能井”以邻近断裂、裂缝较为发育的灰质混合页岩、长英质页岩为主,D值(井到断裂距离与垂直断距比值)普遍小于1,断裂影响较为明显,且构造曲率较大;(3)“酸化有效果井”以灰质混合页岩、云质混合页岩为主,总体上灰质含量较高,D值2.8~7.9,断裂对地层改造程度较弱,构造曲率中等,电性参数ΔGR普遍大于20 API;(4)“压裂有效果井”的D值为1.2~5.2时,以裂缝发育较差的云质混合页岩、长英质页岩为主,D值大于16时,断裂的影响极其微弱,以不发育裂缝的灰质混合页岩为主,“压裂有效果井”对应的构造曲率较小,电性参数ΔGR普遍小于20 API。基于不同产能井的地质因素影响分析,归纳提出“自然产能井”“酸化有效果井”“压裂有效果井”“酸压有效果井”适用的地质环境,指导该区新完钻井采取相应增产措施,改造后达到了工业油流产出标准,有效地提高了油气产量,对油田页岩层系提产具有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歧口凹陷 沙一下亚段 页岩油 增产措施 地质因素 构造特征
下载PDF
渤南洼陷罗家地区沙四下亚段储层特征
3
作者 魏新辉 徐福刚 +6 位作者 李师吉 刘国宁 王志强 汪磊 马莉 翁燕飞 廖子超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24年第5期25-29,共5页
渤南洼陷罗家地区沙四下亚段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已有多口钻井获得高产工业油流,但目前对该区沙四下亚段储层特征的研究较为薄弱,制约了勘探开发的进程。为了明确渤南洼陷罗家地区沙四下亚段储层发育特征,以罗家地区沙四下亚段砂岩储层... 渤南洼陷罗家地区沙四下亚段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已有多口钻井获得高产工业油流,但目前对该区沙四下亚段储层特征的研究较为薄弱,制约了勘探开发的进程。为了明确渤南洼陷罗家地区沙四下亚段储层发育特征,以罗家地区沙四下亚段砂岩储层为研究对象,结合岩心、铸体薄片、物性以及高压压汞等资料,对储层岩石学特征、物性及孔隙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沙四下亚段储层岩性以岩屑长石砂岩、长石岩屑砂岩为主,储集空间类型以粒间孔为主,粒内溶孔少量发育;沙四下亚段储层孔渗变化大,中高孔、中高渗占优,孔隙结构总体较好;根据物性数据、孔隙类型、高压压汞的曲线形态以及各项参数将沙四下亚段储层的孔隙结构由好到差划分为Ⅰ、Ⅱ、Ⅲ三种类型,研究区以Ⅱ类为主、Ⅰ类次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南洼陷 罗家地区 沙四下亚段 储层特征 孔隙结构
下载PDF
东营凹陷深层自源型油气成藏模式与勘探实践 被引量:10
4
作者 杨怀宇 张鹏飞 +2 位作者 邱贻博 巩建强 韩同欣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92-101,共10页
东营凹陷深层是以“红层”为典型特征的沙河街组四段下亚段(沙四下亚段)—孔店组,该套层系沉积厚度大、储量发现少,蕴含着极大的勘探潜力。综合深层烃源岩评价、高成熟油源对比及自源型油气成藏模式的系统分析,明确了深层沙四下亚段和... 东营凹陷深层是以“红层”为典型特征的沙河街组四段下亚段(沙四下亚段)—孔店组,该套层系沉积厚度大、储量发现少,蕴含着极大的勘探潜力。综合深层烃源岩评价、高成熟油源对比及自源型油气成藏模式的系统分析,明确了深层沙四下亚段和孔店组二段(孔二段)两套烃源岩的基本特征,落实了深层的资源潜力,同时深入剖析关键成藏要素条件,建立了自源型差异油气成藏模式。研究表明,深层孔二段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为Ⅱ_(1)—Ⅲ型,评价为过成熟中等烃源岩;沙四下亚段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为Ⅰ—Ⅱ_(1)型,评价为成熟优质烃源岩。利用原型盆地的井—震追踪落实烃源岩展布,进而评价出深层资源量为11.35×10^(8)t。同时,建立了两种自源型油气藏的差异成藏模式,一种是陡坡带沙四下亚段烃源岩直接对接深层砂砾岩储层,匹配形成凝析油气—常规油的纵向有序油气藏;另一种是南部斜坡带孔店组源内的“源—断—储—圈”差异油气运聚模式。分析认为,基于东营凹陷深层烃源岩品质与规模的深化认识,以及两种自源型油藏模式的认识可将勘探目的层至少下探1500m,初步估算新增圈闭资源量近2×10^(8)t,东营凹陷深层自源型油藏预计在“十四五”期间迎来重大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四下亚段—孔店组 深层 自源型油藏 油气藏模式 东营凹陷 勘探实践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民丰洼陷陡坡带深层-超深层碎屑岩优质储层控制因素 被引量:4
5
作者 刘佳庚 王艳忠 +3 位作者 操应长 王淑萍 李雪哲 王铸坤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03-1217,共15页
含油气盆地深层-超深层是全球油气勘探的新领域之一,而对深层-超深层优质储层发育主控因素认识不清制约了其油气勘探。以渤海湾盆地民丰洼陷陡坡带古近系沙河街组四段下亚段(沙四下亚段)近岸水下扇砂砾岩储层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铸体薄... 含油气盆地深层-超深层是全球油气勘探的新领域之一,而对深层-超深层优质储层发育主控因素认识不清制约了其油气勘探。以渤海湾盆地民丰洼陷陡坡带古近系沙河街组四段下亚段(沙四下亚段)近岸水下扇砂砾岩储层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铸体薄片观察、扫描电镜观察、阴极发光薄片鉴定、流体包裹体测温及古压力恢复等方法,结合埋藏史-热史分析,对储层基本特征、油气充注史、压力演化史和优质储层控制因素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民丰洼陷陡坡带沙四下亚段砂砾岩储层岩石类型多样,以岩屑质长石砂岩和长石质岩屑砂岩为主;压实作用中等-强,胶结作用以铁白云石胶结为主,其次为石英自生加大;溶解作用整体较弱,主要为长石溶蚀;储集空间以原生孔隙为主,发育少量的长石溶孔。储层中发生过2期石油充注和1期天然气充注:早期石油充注为成熟油充注,发生时间为37.2~25.8 Ma;晚期石油充注为高熟油充注,发生时间为12.0 Ma至今;天然气充注时间为3.6 Ma至今。储层中发育2个增压旋回,第一个增压旋回为45.0~24.6 Ma,第二个增压旋回为24.6 Ma至今,分别对应于2期油气充注期。有利的岩相是民丰洼陷陡坡带沙四下亚段原生孔隙主导型优质储层发育的基础,超压油气充注抑制压实和胶结作用是优质储层发育的关键,深层封闭体系中长石和碳酸盐矿物溶解作用弱、增孔量少;3 750 m以深的储层孔隙度随埋深加大而减少的速率明显下降,深层原生孔隙主导型优质储层的发育大大拓展了勘探的深度下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作用 成岩作用 超压油气充注 储层特征 沙四下亚段 民丰洼陷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歧口凹陷滨海地区沙一段远岸湖底扇沉积特征及形成机制
6
作者 高欢欢 邰春磊 +3 位作者 刘会纺 刘长城 王静 孙鹏 《录井工程》 2023年第4期112-118,125,共8页
歧口凹陷滨海地区沙一段时期主要发育重力流沉积,为厘清其沉积特征及有利砂体展布规律,通过岩心观察、粒度分析等方法对重力流沉积进行研究,认为研究区发育的重力流沉积主要为滑塌型远岸湖底扇,在港西凸起带上砾岩或砂砾岩指示了补给水... 歧口凹陷滨海地区沙一段时期主要发育重力流沉积,为厘清其沉积特征及有利砂体展布规律,通过岩心观察、粒度分析等方法对重力流沉积进行研究,认为研究区发育的重力流沉积主要为滑塌型远岸湖底扇,在港西凸起带上砾岩或砂砾岩指示了补给水道的存在,多条顺向发育的断裂所形成的多级断阶古沉积环境是导致远岸湖底扇多级发育的主要形成机制,其物源供给是远岸湖底扇发育的物质基础。基于此构建了歧口凹陷滨海地区沙河街组沙一段远岸湖底扇的沉积模式,明确了远岸湖底扇有利砂体的空间展布规律。该研究对进一步明确沙一段远岸湖底扇砂体有利储层微相类型和预测有利储层分布具有积极意义,为该区下步油气勘探提供了沉积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流 歧口凹陷 远岸湖底扇 沙一段 沉积模式 形成机制
下载PDF
莱州湾凹陷沙三下段混积岩储层有效性测井评价方法 被引量:1
7
作者 王培春 崔云江 +2 位作者 马超 齐奕 冯冲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6-85,共10页
莱州湾凹陷垦利油田沙三下段混积岩储层岩性复杂多变、储层非均质性强,同时海上油田受限于作业方式及成本控制等因素,壁心和岩心录井资料十分有限,需要依靠测井方法对储层进行评价,但由于该类储层特别复杂,基于已有测井评价方法难以判... 莱州湾凹陷垦利油田沙三下段混积岩储层岩性复杂多变、储层非均质性强,同时海上油田受限于作业方式及成本控制等因素,壁心和岩心录井资料十分有限,需要依靠测井方法对储层进行评价,但由于该类储层特别复杂,基于已有测井评价方法难以判别储层的有效性。本文首先通过研究区壁心、岩心酸化实验分析,找出影响混积岩储层的主要矿物,然后建立常规测井资料与关键矿物含量的关系模型,进而基于矿物模型对储层孔隙度进行计算,最后实现这类储层有效性的评价。研究区壁心、岩心酸化实验分析表明碳酸盐岩含量对混积岩储层有效性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然后基于Levenberg-Marquardt算法建立了常规测井资料与碳酸盐岩含量的预测模型;进而利用矿物预测模型对储层孔隙度进行了计算;最后,综合储层物性及岩石碳酸盐岩含量,将研究区沙三下段储层分为4类。经地层测试验证,该方法对储层有效性的划分评价具有较高可靠性,对今后类似储层的测井评价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州湾凹陷 沙三下段 混积岩 储层有效性 测井评价 矿物模型 储层分类 碳酸盐岩
下载PDF
黄骅坳陷歧口凹陷西南缘湖相碳酸盐岩地质特征 被引量:44
8
作者 蒲秀刚 周立宏 +5 位作者 肖敦清 滑双君 陈长伟 袁选俊 韩国猛 张伟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36-144,共9页
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歧口凹陷西南缘为一由基底隆升引起上覆披盖层变形而形成的挠曲缓坡带。该区沙河街组沙一段下亚段沉积时期为古近纪湖盆最大扩张期,碎屑物源不发育,在宽缓的滨浅湖湖湾背景下,沉积了上千平方千米稳定分布的湖相碳酸盐... 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歧口凹陷西南缘为一由基底隆升引起上覆披盖层变形而形成的挠曲缓坡带。该区沙河街组沙一段下亚段沉积时期为古近纪湖盆最大扩张期,碎屑物源不发育,在宽缓的滨浅湖湖湾背景下,沉积了上千平方千米稳定分布的湖相碳酸盐岩,其主要岩性为粒屑灰岩和白云岩类(泥晶白云岩和白云质灰岩),白云岩类分布面积达1650km2,厚度一般为5~25m,平均10m,主要为中晚期埋藏白云岩和准同生期白云岩。白云岩类储集层主要发育晶间或粒间孔、溶蚀孔及裂缝等储集空间,属中孔低渗储集层,它与油页岩、暗色泥岩交互叠置,低熟油气近源充注,利于大面积成藏。勘探实践表明,歧口凹陷西南缘沙河街组沙一段下亚段湖相白云岩类油层具有埋藏适中、区域性含油的特点,是渤海湾盆地古近系油气勘探的新领域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歧口凹陷 沙一段下亚段 湖相碳酸盐岩 岩相 湖相白云岩储集层 油气勘探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惠民凹陷沙一中湖相碳酸盐与陆源碎屑混合沉积——以山东商河地区为例 被引量:63
9
作者 董桂玉 何幼斌 +4 位作者 陈洪德 辛长静 罗进雄 王爱丽 孙以德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43-350,共8页
商河地区沙一中广泛发育陆源碎屑与湖相碳酸盐的混合沉积。本文将混积层系、混积岩和呈零星分布的一起定义为广义的混合沉积,并且对于混合沉积来讲,没有一个具体的组分含量标准,只要该沉积物(岩)的确为陆源碎屑与碳酸盐的沉积,而非成岩... 商河地区沙一中广泛发育陆源碎屑与湖相碳酸盐的混合沉积。本文将混积层系、混积岩和呈零星分布的一起定义为广义的混合沉积,并且对于混合沉积来讲,没有一个具体的组分含量标准,只要该沉积物(岩)的确为陆源碎屑与碳酸盐的沉积,而非成岩作用或以后改造的假混合就可认定为混合沉积。研究区内混合沉积特征为陆源碎屑与湖相碳酸盐以较高的频率交互沉积和同一岩层内陆源碎屑组分与碳酸盐组分混合沉积,混合沉积的类型分为三类,即渐变式混合沉积、突变式混合沉积和复合式混合沉积,其中复合式沉积分为复合式沉积Ⅰ和复合式沉积Ⅱ,研究区内复合式沉积Ⅰ发育,复合式沉积Ⅱ不发育。并且本文从研究区混合沉积的区域地质背景、岩石学特征、沉积环境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建立了混合沉积相模式,进而对混合沉积的控制因素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河地区 沙一中 混合沉积特征 混合沉积类型 混合沉积模式
下载PDF
东辛油田沙一段碳酸盐岩储集层研究 被引量:14
10
作者 王洪宝 王书宝 +2 位作者 李勇 钟建华 王夕宾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38-43,共6页
东营凹陷东辛油田沙一段湖相碳酸盐岩以生物灰岩及鲕粒灰岩为主,处于油气运聚非常有利的位置,资源潜力巨大。根据其岩性组成、测井响应特征及内部微观结构,探讨其沉积、成岩特征,分析其储集性,为碳酸盐岩储集层开发提供地质依据。生物... 东营凹陷东辛油田沙一段湖相碳酸盐岩以生物灰岩及鲕粒灰岩为主,处于油气运聚非常有利的位置,资源潜力巨大。根据其岩性组成、测井响应特征及内部微观结构,探讨其沉积、成岩特征,分析其储集性,为碳酸盐岩储集层开发提供地质依据。生物灰岩由富含生物碎屑、化石富集的层段组成,具有较高的孔渗性,其储集孔隙以溶蚀孔隙、生物体腔孔及骨架孔隙为主;鲕粒灰岩一般沉积于浅水高能环境,以长条鲕、圈层鲕最为常见,其核心以生物碎片(化石)为主,是极好的储集层,储集空间主要为粒间孔和粒内孔。东辛油田沙一段碳酸盐岩经历的成岩作用主要有胶结作用、溶解作用及白云岩化作用,其储集性能受岩石类型、沉积环境、表生作用等因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辛油田 沙一段 湖相 生物灰岩 鲕粒灰岩 储集性能
下载PDF
东营凹陷沙河街组一段沉积时期的湖泊古生产力 被引量:6
11
作者 李守军 王纪存 +3 位作者 郑德顺 焦叶红 王金香 李学艳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56-658,共3页
根据有机碳法计算湖泊古生产力的公式计算了东营凹陷沙河街组一段数百口井的古生产力值 ,做出了古生产力平面分布图 ,并与沙河街组三段沉积时期的古生产力以及现代不同营养类型湖泊的生产力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 ,沙河街组三段中、下亚... 根据有机碳法计算湖泊古生产力的公式计算了东营凹陷沙河街组一段数百口井的古生产力值 ,做出了古生产力平面分布图 ,并与沙河街组三段沉积时期的古生产力以及现代不同营养类型湖泊的生产力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 ,沙河街组三段中、下亚段和沙河街组一段沉积时期东营凹陷为超营养湖泊 ,是最有利于生油的湖泊 ;沙河街组三段上亚段沉积时期为富营养湖 ,也具有一定的生油能力。按生油岩的优劣程度排序 ,依次为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沙河街组一段、沙河街组三段中亚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生产力 湖泊 东营凹陷 沙河街组一段
下载PDF
黄骅坳陷古近系沙一段下部湖相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 被引量:18
12
作者 曾德铭 赵敏 +3 位作者 石新 董兆雄 刘建锋 张薇 《新疆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86-190,共5页
对黄骅坳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一段下部20余口钻井岩心的宏观观察及化验分析,以湖相碳酸盐岩为研究对象,结合常规物性资料和勘探情况,对该区储层基本特征和控制因素进行较详细的研究.研究区储层集中分布于沙一段下部第Ⅲ—Ⅱ小层,储集岩... 对黄骅坳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一段下部20余口钻井岩心的宏观观察及化验分析,以湖相碳酸盐岩为研究对象,结合常规物性资料和勘探情况,对该区储层基本特征和控制因素进行较详细的研究.研究区储层集中分布于沙一段下部第Ⅲ—Ⅱ小层,储集岩主要为生物灰岩、鲕粒灰(云)岩和泥云岩,晶间溶孔、粒内溶孔、鲕模孔、生物模孔、粒间溶孔和裂缝较发育,储层类型属中孔、中渗孔隙型和低孔、中高渗孔隙-裂缝型.储层是在沉积、成岩和构造作用共同影响下形成的,在滨浅湖生物滩和鲕粒滩沉积体基础上,经混合水和埋藏白云石化、同生-准同生期和埋藏期溶蚀作用及构造作用综合改造,最终从以晶间孔、粒间孔、生物体腔孔和介壳遮蔽孔为主的沉积物转变成以次生孔隙和裂缝占绝对优势的湖相碳酸盐岩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骅坳陷 沙一段下部 湖相碳酸盐岩 储层 控制因素
下载PDF
大港滩海区沙一段下部方解石脉的地球化学与包裹体特征——以港深 67井为例 被引量:10
13
作者 刘立 孙晓明 +2 位作者 董福湘 马锋 马艳萍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9-54,共6页
大港滩海区港深67井第三系沙河街组一段下部处于超压带的顶部,其泥晶灰岩和钙质细砂岩中以方解石脉发育为特征。方解石脉以块状结构为主,少量为纤维状结构,部分方解石脉中分布有原地微角砾。方解石脉中石油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120~140℃... 大港滩海区港深67井第三系沙河街组一段下部处于超压带的顶部,其泥晶灰岩和钙质细砂岩中以方解石脉发育为特征。方解石脉以块状结构为主,少量为纤维状结构,部分方解石脉中分布有原地微角砾。方解石脉中石油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120~140℃,其中,液烃包裹体显蓝色荧光;盐水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80~170℃。方解石脉的δ13C为2.30‰~5.92‰(PDB),δ18O为-14.16‰~-7.89‰(PDB)。方解石脉宿主裂缝的形成与超压破裂有关,方解石脉的成脉流体和成脉物质来自下伏泥岩层中封存的同生水和围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解石脉 地球化学 裹体 大港滩海 流体
下载PDF
板桥凹陷断控重力流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 被引量:13
14
作者 黄传炎 王华 +3 位作者 王家豪 廖远涛 曹飞 肖力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4-16,共3页
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及地震等资料,对板桥凹陷A井区沙一段下亚段进行了深入研究。A井区沙一段下亚段砂岩段为湖底扇的重力流沉积,断裂对重力流的发育起到了主控作用。断裂不仅为重力流提供了沉积空间,更重要的是当沉积空间不足以容纳重... 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及地震等资料,对板桥凹陷A井区沙一段下亚段进行了深入研究。A井区沙一段下亚段砂岩段为湖底扇的重力流沉积,断裂对重力流的发育起到了主控作用。断裂不仅为重力流提供了沉积空间,更重要的是当沉积空间不足以容纳重力流沉积时,它对重力流起到了阻挡作用,使重力流砂体展布方向由北北东向转为北东东向。建立了发育于斜坡且由主控断层控制的重力流沉积模式,该模式将为板桥凹陷隐蔽圈闭油气藏的寻找和评价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流 沉积模式 断层控制 沙一段下亚段 板桥凹陷
下载PDF
山东东辛油田古近系沙河街组一段碳酸盐岩储集特征 被引量:13
15
作者 郭洪金 李勇 +1 位作者 钟建华 王海侨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51-357,共7页
山东东辛油田古近系沙河街组一段湖相碳酸盐岩过去仅作为盖层而忽视其油气地质意义。研究表明,其岩性以生物灰岩及鲕粒灰岩为主,并有少量螺灰岩。其中生物灰岩中以溶蚀孔隙、生物体腔孔及骨架孔隙等类型构成主要的油气储集空间,使其具... 山东东辛油田古近系沙河街组一段湖相碳酸盐岩过去仅作为盖层而忽视其油气地质意义。研究表明,其岩性以生物灰岩及鲕粒灰岩为主,并有少量螺灰岩。其中生物灰岩中以溶蚀孔隙、生物体腔孔及骨架孔隙等类型构成主要的油气储集空间,使其具有较高的孔渗性;鲕粒灰岩在形态上以长条鲕、圈层鲕最为常见,其核心以生物碎片(化石)为主,鲕粒灰岩以粒间孔和粒内孔作为主要的油气储集空间,亦具有较高的孔渗性。沙一段碳酸盐岩的主要矿物成分为白云石和方解石,且大部分白云石及部分方解石均含铁,不同岩性的储层具有不同的储集类型,储层性质受岩石类型、沉积环境、表生作用及胶结作用、溶解作用及白云岩化等成岩作用影响,且沙一段储层处于油气运聚非常有利的过渡带,在藻滩及高能浅滩部位可形成较好的油气富集带,所以对湖相碳酸盐岩储层的研究有助于老区滚动勘探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一段 湖相 碳酸盐岩 生物灰岩 鲕粒灰岩 储集层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渤南洼陷沙三下亚段泥页岩非均质性特征及演化模式——以罗69井为例 被引量:13
16
作者 彭丽 陆永潮 +5 位作者 彭鹏 刘惠民 刘占红 杜学斌 李吉君 张三盛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19-229,共11页
通过岩心观察和样品测试数据综合分析,在总结前人层序格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渤南洼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湖相泥页岩的多重非均质性特征和演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沙三下亚段为一个三级层序,层序内可识别... 通过岩心观察和样品测试数据综合分析,在总结前人层序格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渤南洼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湖相泥页岩的多重非均质性特征和演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沙三下亚段为一个三级层序,层序内可识别出湖扩体系域(EST)、早期高位体系域(EHST)和晚期高位体系域(LHST)。岩相组合、矿物组成、藻类化石、有机碳含量和有机质类型都在沙三下亚段层序格架内发生明显的规律性变化。其中,岩相组合方面共识别出6种岩相类型,各岩相的矿物组成从EST到LHST,粘土矿物、石英和长石含量增加,方解石和白云石含量减少,黄铁矿含量在EHST最高。藻类化石在LHST种类及丰度最为发育,有机碳含量在EST最低,有机质类型以Ⅰ型和Ⅱ1型为主。沙三下亚段泥页岩含油性受多重非均质性特征综合影响,对比分析认为EHST含油性最好,同时也是最具潜力的页岩油目的层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质性 演化模式 泥页岩 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 渤南洼陷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黄骅坳陷古近系沙一段下部碳酸盐岩成岩作用 被引量:10
17
作者 曾德铭 赵敏 +3 位作者 石新 王伟 杜江民 侯志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0-116,共7页
黄骅坳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一段下部发育一套厚20~60m的湖相碳酸盐岩,并在生物灰岩、鲕粒灰(云)岩和泥晶白云岩中显示丰富的油气,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通过对研究区沙一段下部10余口钻井岩心、薄片的宏观及微观观察,结合地球化学特征,... 黄骅坳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一段下部发育一套厚20~60m的湖相碳酸盐岩,并在生物灰岩、鲕粒灰(云)岩和泥晶白云岩中显示丰富的油气,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通过对研究区沙一段下部10余口钻井岩心、薄片的宏观及微观观察,结合地球化学特征,对成岩作用类型及特征进行较详细的研究,探讨了成岩作用与储集空间演化的关系。研究发现区内沙一段下部碳酸盐岩的成岩演化过程复杂,各种成岩作用发育,储层质量的好坏受成岩作用影响明显。压实压溶作用、多期方解石和白云石的胶结作用导致粒间孔、生物体腔孔和格架孔大幅度减少;混合水白云石化作用、同生期-准同生期和埋藏期溶解作用是优质储层形成的关键,形成了大量的晶间孔、晶间溶孔、粒内溶孔、铸模孔、生物体腔孔、粒间溶孔和溶蚀缝,成为现今该层段的主要储集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作用 储层 储集空间 湖相碳酸盐岩 沙一段下部 黄骅坳陷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古近系沙一下亚段中等成熟页岩油富集主控因素与勘探突破 被引量:15
18
作者 周立宏 何海清 +5 位作者 郭绪杰 陈长伟 韩国猛 杨飞 马建英 周素彦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073-1086,共14页
陆相湖盆中等成熟页岩油资源丰富,而该类型资源具有岩相变化快、成岩演化程度低、储层敏感性强及原油粘滞性高等特点,工程开发对策仍处于探索阶段。以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西南缘古近系沙河街组一段下亚段(沙一下亚段)典型湖相中等偏低成... 陆相湖盆中等成熟页岩油资源丰富,而该类型资源具有岩相变化快、成岩演化程度低、储层敏感性强及原油粘滞性高等特点,工程开发对策仍处于探索阶段。以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西南缘古近系沙河街组一段下亚段(沙一下亚段)典型湖相中等偏低成熟烃源岩为研究对象,分析该类型页岩油富集主控因素及工程应对策略,探索中等成熟页岩油开发动用方案。研究表明:云灰质页岩夹薄层碳酸盐岩段粘土含量矿物小于30%,海水基滑溜水防膨压裂液体系能够抑制该类储层敏感性,并解决因粘土矿物吸水膨胀而导致的地层坍塌问题;储层脆性、生烃条件、含油性和储层水敏性是中等成熟页岩油甜点分布的主控因素,甜点厚度一般在10~12 m左右,应用叠前偏移数据体开展储层预测、读准靶点深度、旋转导向精准定向、打准甜点段及提高甜点钻遇率是获得高产-稳产的前提条件;采用海水基压裂液防膨、趾端蓄能体积压裂和前置CO增能降粘可实现压裂提产。利用新认识优化QY1H井部署和实施方案,该井437 d累产油7303.28 t(平均日产16.75 t),实现中等成熟度页岩油高产-稳产勘探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敏感性 甜点评价 中等成熟页岩油 沙一下亚段 歧口凹陷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蠡县斜坡沙三上亚段与沙一下亚段沉积特征及有利储层分布 被引量:12
19
作者 陈骥 徐凤强 +3 位作者 刘超 崔俊峰 潘雯丽 谢莲英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1-98,共8页
近年来,针对蠡县斜坡提出了以岩性-地层油藏为主的精细勘探目标,这对沉积相的精细划分和重新认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利用岩心、录井及测井资料,精细刻画了蠡县斜坡沙三上亚段和沙一下亚段的沉积特征,并确定了有利储层的分布范围。结果表... 近年来,针对蠡县斜坡提出了以岩性-地层油藏为主的精细勘探目标,这对沉积相的精细划分和重新认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利用岩心、录井及测井资料,精细刻画了蠡县斜坡沙三上亚段和沙一下亚段的沉积特征,并确定了有利储层的分布范围。结果表明:在沙三上亚段沉积期,辫状河道和辫状河泛滥平原较发育;在沙一下亚段沉积期,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滨浅湖滩坝较发育。对研究区有利储集砂体物性的统计表明,储集性能由好到差依次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辫状河河道砂体、滨浅湖滩坝砂体、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河口坝砂体。在沙三上亚段沉积期,研究区中部的同口镇和辛桥村—旧城村一带发育紧邻泛滥平原泥质烃源岩的辫状河河道沉积,为寻找岩性-地层油气藏的有利地区;在沙一下亚段沉积期,研究区旧城村—西柳村一带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滨浅湖滩坝沉积,为寻找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勘探潜力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特征 有利储层 沙三上亚段 沙一下亚段 蠡县斜坡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车西洼陷陡坡带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三下段“源-汇”系统 被引量:21
20
作者 王星星 朱筱敏 +3 位作者 宋爽 吴陈冰洁 贺敬聪 曹刚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5-79,共15页
依据渤海湾盆地车镇凹陷车西洼陷陡坡带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三下段岩心、测井以及三维地震资料,对研究区的"源-汇"系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车西洼陷沙三下段为一个三级层序,并可进一步划分为低位、湖侵与高位3个体系域,其... 依据渤海湾盆地车镇凹陷车西洼陷陡坡带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三下段岩心、测井以及三维地震资料,对研究区的"源-汇"系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车西洼陷沙三下段为一个三级层序,并可进一步划分为低位、湖侵与高位3个体系域,其陡坡带沙三下段发育杂基支撑中砾岩、碎屑支撑中砾岩、杂基支撑细砾岩、碎屑支撑细砾岩、砂质砾岩、含砾砂岩、粗砂岩、中砂岩、细砂岩、递变层理砂岩、滑塌岩等11种重力流成因岩石类型及深湖泥岩,表现为典型的近岸水下扇沉积;不同体系域时期扇体规模整体呈"由大变小,再变大"的演化趋势。(2)车西洼陷陡坡带自西向东识别出6套供源体系,可分为有沟道为主供源体系和滑塌为主供源体系,分别形成沟道供源为主近岸水下扇和滑塌供源为主近岸水下扇类型,其中滑塌供源为主近岸水下扇中的滑塌变形构造更发育、更普遍,但其扇体规模较沟道供源为主近岸水下扇小。(3)进一步的"溯源"分析结果表明,沙三下段沉积时期,研究区物源区母岩以碳酸盐岩为主,其在强烈的构造活动、湿热气候作用下,易于发育石漠化古地貌,剥蚀作用较为强烈,由此形成的频发的季节性重力流进入湖盆,形成该地区的近岸水下扇沉积;不同体系域时期扇体规模的差异主要受物源区气候和植被覆盖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汇”系统 沙三下段 陡坡带 车西洼陷 车镇凹陷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