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uscle Fiber Type Changes in Lumbrical Muscles at Early Stages of Chronic Nerve Compression
1
作者 Zhen-yu LIU Jiang-hai CHEN Zhen-bing CHEN 《Current Medical Science》 SCIE CAS 2019年第1期59-66,共8页
Chronic nerve compression(CNC)neuropathy is a common disease in the clinic and provokes paraesthesia,or numbness at early stage.The changes in muscle fiber composition and motor nerve terminal morphology in distal mus... Chronic nerve compression(CNC)neuropathy is a common disease in the clinic and provokes paraesthesia,or numbness at early stage.The changes in muscle fiber composition and motor nerve terminal morphology in distal muscles were studied in this study.A well-established CNC model was used to assess the changes in the muscles.Behaviors were measured by von Frey filament test The myosin heavy chain isoforms and neuromuscular junctions(NMJs)were stained by immunofluorescence to show the muscle fiber types composition and motor nerve terminals morphologic changes in the flexor digitorum longus(FDL)and lumbrical muscle.The fiber cross-sectional areas of different muscle fiber types were measured.The small-fiber degeneration of cutaneous nerve fibers was examined by detecting the protein gene product 9.5(PGP9.5)with immunofluorescence.At 2nd month after compression,the proportion of type I and type IIB fibers was markedly decreased,and that of type n A fibers was increased in the lumbrical muscle.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change in composition of muscle fiber types in FDL and NMJ morphology of FDL and lumbrical muscles.Intra-epidermal nerve fibre density(IENFD)declined at 2nd month after the compression.Our study reveals the morphological changes of the FDL and lumbrical muscle at an early stage of CNC.These findings may be helpful to understand muscle damage and pathophysiological development of the nerve compression,and provide new evidence for early treatment of CN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RONIC NERVE compression NEUROPATHY CARPAL tunnel syndrome lumbrical muscles intra-epidermal NERVE fiber density NEUROMUSCULAR junctions
下载PDF
联合应用环指潜伏期差值比较法与第二蚓状肌-骨间肌法早期诊断腕管综合征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强 张庆梅 +2 位作者 倪文 曹辉 刘春新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9-102,共4页
目的探讨行环指潜伏期差值比较法联合第二蚓状肌-骨间肌法检查诊断腕管综合征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5月新疆石河子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腕管综合征患者69例(88侧),均应用常规电生理方法以及环指潜伏期差值比较法、蚓状肌-骨... 目的探讨行环指潜伏期差值比较法联合第二蚓状肌-骨间肌法检查诊断腕管综合征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5月新疆石河子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腕管综合征患者69例(88侧),均应用常规电生理方法以及环指潜伏期差值比较法、蚓状肌-骨间肌检查法检测,分别比较两种方法与传统电生理方法检出阳性率。结果 64侧临床典型病例,正中神经常规电生理异常47侧;环指潜伏期差值比较法异常53侧;蚓状肌-骨间肌法异常55侧;联合3种方法异常60侧。24侧不典型病例,正中神经常规电生理异常15侧;环指潜伏期差值比较法异常21侧;蚓状肌-骨间肌法异常20侧;联合3种方法异常22侧。结论联合应用环指潜伏期差值比较法及蚓状肌-骨间肌法可明显提高腕管综合征检出率,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腕管综合征 环指潜伏期差值比较法 蚓状肌-骨间肌法 正中神经
下载PDF
国人手骨间肌和蚓状肌的构筑学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薛黔 杨胜波 《遵义医学院学报》 2001年第2期114-116,共3页
目的 国人手骨间肌和蚓状肌的构筑学研究 方法 用固定的成年男性尸体 8具做手骨间肌和蚓状肌的构筑学研究 ,对手肌在握持运动中可产生的力量和动幅作定量比较。结果 骨间掌侧肌平均肌重 1.79± 0 .2 1g ,肌长 4.6 8± 0 .43... 目的 国人手骨间肌和蚓状肌的构筑学研究 方法 用固定的成年男性尸体 8具做手骨间肌和蚓状肌的构筑学研究 ,对手肌在握持运动中可产生的力量和动幅作定量比较。结果 骨间掌侧肌平均肌重 1.79± 0 .2 1g ,肌长 4.6 8± 0 .43cm ,肌纤维长 1.85± 0 .11cm ,肌生理横切面积 0 .96± 0 .0 8cm2 。骨间背侧肌上述指数分别是 4.2 1± 2 .19g ,5 .5 7± 0 .5 6cm ,2 .0 4± 0 .32cm ,1.95± 0 .70cm2 ,骨间肌都是羽肌。蚓状肌是长肌 ,肌重平均 0 .80± 0 .2 7g ,肌长 6 .31± 0 .84cm ,肌纤维长 2 .72± 0 .37cm ,肌生理横切面积 0 .19± 0 .0 6cm2 。结论 ①骨间肌都是羽肌 ,肌重较大 ,肌纤维短 ,肌生理横切面大 ,是力量型肌。骨间背侧肌的生理横切面积总和比掌侧肌大 1.71倍 ,在手的持握运动中能提供更大的肌力。②蚓状肌的肌纤维长是骨间肌的 1.38倍 ,能比骨间肌产生更快的速度和更大的动幅 ,是速度型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间肌 蚓状肌 肌构筑 构筑学
下载PDF
手蚓状肌的神经支配和血液供应
4
作者 刘恒兴 张清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1992年第2期95-96,共2页
对80侧手蚓状肌的神经支配及血液供应解剖观察的结果表明:第一、二蚓状肌分别由正中神经的第一、二指掌侧总神经支配,第三蚓状肌由正中神经的第三指掌侧总神经支配者占25%,受尺神经深支和受正中神经、尺神经双重支配者均为37.5%。第四... 对80侧手蚓状肌的神经支配及血液供应解剖观察的结果表明:第一、二蚓状肌分别由正中神经的第一、二指掌侧总神经支配,第三蚓状肌由正中神经的第三指掌侧总神经支配者占25%,受尺神经深支和受正中神经、尺神经双重支配者均为37.5%。第四蚓状肌全部由尺神经深支支配。蚓状肌主要由掌浅、深弓供血,占89.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蚓状肌 正中神经 尺神经 掌浅弓
下载PDF
重症腕管综合征的神经电生理诊断 被引量:2
5
作者 党静霞 《癫痫与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2011年第6期332-334,共3页
目的:探讨重症腕管综合征(CTS)的神经电生理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常规神经电生理检查正中神经运动和感觉传导均未诱发出电位即重症CTS者38例(44只手),分别在正中神经和尺神经手腕处刺激,在第二蚓状肌和手掌骨间肌记录混... 目的:探讨重症腕管综合征(CTS)的神经电生理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常规神经电生理检查正中神经运动和感觉传导均未诱发出电位即重症CTS者38例(44只手),分别在正中神经和尺神经手腕处刺激,在第二蚓状肌和手掌骨间肌记录混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起始潜伏时差。结果:重症CTS44只手中,40只手(91%)在正中神经和尺神经刺激时,第二蚓状肌和手掌骨间肌记录CMAP起始潜伏时差延长,与正常对照组对比,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只手第二蚓状肌记录未引出波形;拇短展肌肌电图全部异常。结论:第二蚓状肌和手掌骨间肌记录CMAP起始潜伏时差测定是一项快速、简单而准确的诊断重症CTS的神经电生理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 重症 腕管综合征(CTS) 第二蚓状肌-手掌骨间肌
下载PDF
足底蚓状肌的形态学观察 被引量:2
6
作者 麻吉元 陈华佑 +3 位作者 洪洋 潘丽雅 田雯 秦向征 《延边大学医学学报》 CAS 2017年第3期167-168,共2页
[目的]观察足底蚓状肌的形态学结构.[方法]取20例经甲醛固定的足,行系统解剖,记录蚓状肌的起止点及其走行.[结果]4条蚓状肌起自趾长屈肌腱各趾腱的内侧相对缘,各终止腱分别沿跖骨深横韧带的跖面绕过第2~5趾的第1节趾骨基底部附于内侧跖... [目的]观察足底蚓状肌的形态学结构.[方法]取20例经甲醛固定的足,行系统解剖,记录蚓状肌的起止点及其走行.[结果]4条蚓状肌起自趾长屈肌腱各趾腱的内侧相对缘,各终止腱分别沿跖骨深横韧带的跖面绕过第2~5趾的第1节趾骨基底部附于内侧跖趾关节.[结论]蚓状肌的主要功能是屈跖趾间关节,具有防止跖趾间关节近节趾骨过伸及维护跖趾间关节稳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蚓状肌 形态学
下载PDF
蚓状肌的血供和肌内微血管构筑的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田峰 徐媛 田立杰 《沈阳医学院学报》 2002年第4期209-210,212,共3页
目的 :探讨蚓状肌血供特点和分布规律 ,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在 3倍放大镜下观测 3 0只成人尸手、1 2 0条蚓状肌的外在动脉 ,并采用甲醛墨汁灌注 ,火棉胶包埋 ,做成 1 5 0 μm超厚切片 ,应用染色铺片法进行染色 ,在Olympus显微镜... 目的 :探讨蚓状肌血供特点和分布规律 ,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在 3倍放大镜下观测 3 0只成人尸手、1 2 0条蚓状肌的外在动脉 ,并采用甲醛墨汁灌注 ,火棉胶包埋 ,做成 1 5 0 μm超厚切片 ,应用染色铺片法进行染色 ,在Olympus显微镜和显微图像分析仪下测定蚓状肌内在动脉的血管网眼面积、密度和形态 ,各数据经统计学处理。结果 :共观测外在动脉3 1 3支 ,证实蚓状肌血供的多源性 ;并发现第 1蚓状肌恒定的神经血管束 ,内在动脉逐级互相吻合 ,第 1蚓状肌的血管平均外径及网眼密度大于其它蚓状肌。结论 :外在动脉具有多源性 ,内在动脉具有连续性、不均匀性和发达的微循环特点。当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蚓状肌 血供 微血管构筑 手外科
下载PDF
Multiple tendons of the additional belly of flexor pollicis longus in the carpal tunnel: Embryological perspective and their clinical significance
8
作者 Ravindra Swamy Shantakumar Srinivasa Rao Sirasanagandla +3 位作者 Satheesha Badagabettu Nayak Mohandas Rao Kappettu Gadahad Shiroor Nagabhushan Somayaji Naveen Kumar 《Forensic Medicine and Anatomy Research》 2013年第4期70-73,共4页
Although the flexor pollicis longus is known to show the additional head of the origin, the occurrence of its additional tendons in the carpal tunnel are seldom reported. The presence of such additional tendons in the... Although the flexor pollicis longus is known to show the additional head of the origin, the occurrence of its additional tendons in the carpal tunnel are seldom reported. The presence of such additional tendons in the carpal tunnel cannot be overlooked during the radiological and surgical procedures in this region. Herein, we report a rare case of additional muscle belly of flexor pollicis longus. The additional muscle belly after a short course divided into three tendons. All three tendons entered the carpal tunnel along with flexor pollicis longus, passing deep to the flexor retinaculum. Within the carpal tunnel, two of these tendons fused and terminated by merging with the undersurface of the flexor retinaculum. The third tendon terminated by joining the flexor digitorum superficialis tendon for the index finger, in the palm. An additional slip of the first lumbrical muscle took origin from the third tendon of the additional muscle belly of flexor pollicis longus. Further, the embryological basis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current case is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EXOR Pollicis Longus Additional muscle Belly FLEXOR RETINACULUM CARPAL TUNNEL First lumbrical
下载PDF
外伤性掌指关节僵硬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14
9
作者 芮永军 施海峰 +3 位作者 糜菁熠 陈光 王骏 钱俊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38-541,共4页
目的探讨手部机器压伤后第2~5指掌指关节僵硬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6年1月-2009年6月,收治7例第2~5指掌指关节僵硬患者。男6例,女1例;年龄18~56岁,平均32岁。优势手5例,非优势手2例。7例均为机器压伤,6例为伴多发掌骨骨折或脱... 目的探讨手部机器压伤后第2~5指掌指关节僵硬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6年1月-2009年6月,收治7例第2~5指掌指关节僵硬患者。男6例,女1例;年龄18~56岁,平均32岁。优势手5例,非优势手2例。7例均为机器压伤,6例为伴多发掌骨骨折或脱位术后;1例为手掌中远段平面完全离断再植术后。手术切口愈合后至该次入院时间为3~15个月。患手夹纸试验均呈阳性;X线片示骨折均愈合。先物理治疗软化手部瘢痕1个月,再采用一期掌指关节松解术及蚓状肌功能重建术治疗,外固定6周后行物理治疗和功能锻炼。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患手掌指关节屈伸活动稳定,无伸肌腱侧方滑脱,手指抓、握功能接近正常。术后6例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3年。手指掌指关节伸直0°,主动屈曲67~90°。优势手握力达健侧的86.70%,非优势手达健侧的66.70%;优势手拇指捏力达健侧的83.52%,非优势手达健侧的61.30%。按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全指关节活动度(TAM)系统评定:获优4例,良1例,可1例,优良率为83.33%。结论对于外伤性掌指关节僵硬患者,给予瘢痕软化后一期行掌指关节松解术及蚓状肌功能重建术,可恢复掌指关节功能,获得较好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掌指关节僵硬 掌指关节松解术 蚓状肌功能重建
原文传递
利用肌腱转位分期重建前臂完全离断再植术后手内肌功能 被引量:3
10
作者 吕文涛 巨积辉 +3 位作者 蒋国栋 唐晓强 侯绍鹏 侯瑞兴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11-213,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肌腱转位分期重建前臂完全离断再植术后手内肌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2年2月至2018年6月,我们对5例前臂完全离断再植术后手内肌功能障碍患者,分期采用转位示小指指浅屈肌腱重建蚓状肌功能,转位尺侧腕伸肌腱联合掌长肌腱... 目的探讨应用肌腱转位分期重建前臂完全离断再植术后手内肌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2年2月至2018年6月,我们对5例前臂完全离断再植术后手内肌功能障碍患者,分期采用转位示小指指浅屈肌腱重建蚓状肌功能,转位尺侧腕伸肌腱联合掌长肌腱重建拇对掌功能。术后早期开始功能锻炼,并进行定期随访。结果术后5例患者伤口均Ⅰ期愈合,随访时间为6~26个月,平均13个月。手指屈伸及拇指对掌功能恢复良好,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手功能:优3例,良1例,可1例。结论采用肌腱转位分期重建前臂完全离断再植术后手内肌功能可以获得较满意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植术 治疗结果 腱转移术 蚓状肌 功能重建
原文传递
带蚓状肌的游离足趾再造拇、手指 被引量:2
11
作者 于仲嘉 曾炳芳 +1 位作者 眭述平 姜佩珠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1995年第4期214-215,共2页
自1972年以来,在游离足趾再造拇、手指手术中.应用足趾蚓状肌与缺损拇、手指蚓状肌残端或关节囊进行缝合的方法共完成手术300例,由于再造拇、手指的蚓状肌得到修复,既改善了其指间关节屈曲畸形,又防止了掌指关节的过伸。术... 自1972年以来,在游离足趾再造拇、手指手术中.应用足趾蚓状肌与缺损拇、手指蚓状肌残端或关节囊进行缝合的方法共完成手术300例,由于再造拇、手指的蚓状肌得到修复,既改善了其指间关节屈曲畸形,又防止了掌指关节的过伸。术后随访1~22年.再造拇、手指的外形及功能均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拇指再造 手指再造 蚓状肌 游离足趾
原文传递
带蚓状肌的游离足趾再造拇、手指
12
作者 于仲嘉 曾炳芳 +1 位作者 眭述平 姜佩珠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1996年第4期214-215,共2页
自1972年以来,在游离足趾再造拇、手指手术中,应用足趾蚓状肌与缺损拇、手指蚓状肌残端或关节囊进行缝合的方法共完成手术300例,由于再造拇、手指的蚓状肌得到修复,既改善了其指间关节屈曲畸形,又防止了掌指关节的过伸。术... 自1972年以来,在游离足趾再造拇、手指手术中,应用足趾蚓状肌与缺损拇、手指蚓状肌残端或关节囊进行缝合的方法共完成手术300例,由于再造拇、手指的蚓状肌得到修复,既改善了其指间关节屈曲畸形,又防止了掌指关节的过伸。术后随访1-22年,再造拇、手指的外形及功能均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蚓状肌 游离足趾 拇指再造 手指再造
全文增补中
足第1蚓状肌的应用解剖
13
作者 唐芸 郑泽华 +4 位作者 崔苗苗 孙雪雨 赵馨悦 于淼 秦向征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66-168,共3页
目的研究足第1蚓状肌的解剖结构并测量相关数据,为携带第1蚓状肌足趾移植修复拇、手指缺损提供解剖学基础依据,并探讨足部第1蚓状肌的形态学功能。方法2016年3月-2018年1月.对50只福尔马林固定的足进行系统且细致的解剖.观察第1蚓... 目的研究足第1蚓状肌的解剖结构并测量相关数据,为携带第1蚓状肌足趾移植修复拇、手指缺损提供解剖学基础依据,并探讨足部第1蚓状肌的形态学功能。方法2016年3月-2018年1月.对50只福尔马林固定的足进行系统且细致的解剖.观察第1蚓状肌起止点的确切位置.用游标卡尺进行测量相关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第1蚓状肌起于第2趾的趾长屈肌腱内侧,肌腹长度为[55.87±8.67(79.30~41.16)1mm;肌腱的止点具有两处,第1止点在近节趾骨底的内侧结节,第2止点为趾背腱膜,以内侧结节为标志点,将肌腱分为近侧及远侧段。近侧段的长度、宽度及厚度分别为[15.34±4.81(5.52~25.18)]mm、[2.31±1.12(3.28-1.21)1mm、[0.44±0.14(0.28-0.68)]mm;远侧段的长度、宽度及厚度分别为[11.51±4.06(3.46~14.90)]mm、[6.10±1.44(9.36~3.70)]mm、[0.18±0.09(1.10~0.38)]mm。近侧段的长度及厚度明显大于远侧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第l蚓状肌具有维持运动时足趾、足弓的平衡及稳定:屈跖趾关节、伸趾骨间关节、内收第2趾:足部运动时防止第2趾旋外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1蚓状肌 足部 应用解剖
原文传递
琥珀酸脱氢酶-乙酰胆碱脂酶结合显示法对肌梭的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伟 罗永湘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25-125,共1页
通过SDH-AchE酶结合方法,对人蚓状肌肌梭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肌梭内肌纤维呈蓝色,肌纤维显著较梭外肌纤维细,并在其上可见有运动终板分布。此结果使在同一切片对肌肉、运动终板、肌梭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研究成为可能,为研究神经肌肉病... 通过SDH-AchE酶结合方法,对人蚓状肌肌梭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肌梭内肌纤维呈蓝色,肌纤维显著较梭外肌纤维细,并在其上可见有运动终板分布。此结果使在同一切片对肌肉、运动终板、肌梭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研究成为可能,为研究神经肌肉病变提供了较好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蚓状肌 肌梭 琥珀酸脱氢酶 乙酰胆碱酯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