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副溶血性弧菌luxS缺失株的构建及其生物学特性
1
作者 杨静贤 王清清 +2 位作者 董小刚 徐浩婷 钟青萍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96-103,共8页
本实验通过同源重组技术构建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luxS突变株,比较野生株和突变株的生长能力、4,5-二羟基-2,3-戊二酮(4,5-dihydroxy-2,3-pentanedione,DPD)含量、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运动能力、药物敏感性、胞外蛋白... 本实验通过同源重组技术构建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luxS突变株,比较野生株和突变株的生长能力、4,5-二羟基-2,3-戊二酮(4,5-dihydroxy-2,3-pentanedione,DPD)含量、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运动能力、药物敏感性、胞外蛋白分泌能力以及群体感应相关基因的表达量,研究LuxS/AI-2群体感应系统LuxS基因缺失后对副溶血性弧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敲除luxS基因并不影响菌株的药物敏感性和生长能力;与野生株相比,突变株的DPD含量、泳动能力显著降低,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培养24 h的胞外蛋白酶分泌能力显著增强;实时聚合酶链式反应结果显示突变株的鞭毛合成基因flgM的表达量显著上升,而溶血素分泌相关基因toxS、鞭毛合成基因flaA、外膜蛋白基因ompW的表达量均显著下降。本实验可为进一步研究副溶血性弧菌LuxS/AI-2群体感应系统对其生物学特性的调控机制提供参考,有助于预防和控制副溶血性弧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溶血性弧菌 luxS基因 群体感应 生物被膜
下载PDF
变形链球菌LuxS基因缺失对生物膜结构的影响探究
2
作者 汤洪 罗诗豪 +1 位作者 肖帆 曾宪晶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4年第10期27-30,共4页
目的探究变形链球菌LuxS基因缺陷株与标准株在生物膜结构上的差异。方法采用釉质磨片为载体,将变形链球菌标准菌株及luxS基因缺陷株按照1∶1比例接种于培养基中,通过培养后观察两者菌落形态学的变化和生长曲线的变化,比较两者生物膜中... 目的探究变形链球菌LuxS基因缺陷株与标准株在生物膜结构上的差异。方法采用釉质磨片为载体,将变形链球菌标准菌株及luxS基因缺陷株按照1∶1比例接种于培养基中,通过培养后观察两者菌落形态学的变化和生长曲线的变化,比较两者生物膜中单个细菌的情况,比较两者在24 h后形成的生物膜结构情况,采用RT-PCR检测菌液中信号分子自诱导物(AI)-2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变形链球菌标准菌株和LuxS基因缺失菌株在菌落形态学上未见明显的表型差别,两者生长曲线的总体变化一致,两者形成的生物膜存在差异,变形链球菌标准菌株形成生物膜结构更紧密,而缺陷株生物膜菌间结构比较稀疏,RT-PCR检测变形链球菌LuxS基因缺陷株的AI-2 mRNA表达水平低于标准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变形链球菌LuxS基因缺陷株与标准株在离体模型上培养的生物膜结构发生了变化,LuxS基因缺失会影响生物膜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形链球菌 luxS基因 基因缺陷 生物膜
下载PDF
Construction and Verification of LuxS-negative Mutants of Streptococcus Mutans and the Effect of the Absence of LuxS Gene on the Acid Tolerance
3
作者 YU Dan-ni CHEN Jie ZHANG Yao-chao HAN Yu-zhi 《Chinese Journal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English Edition)》 2009年第1期21-34,共14页
Objective: To knock out the entire Luxs gene of Streptococcus mutans(S.mutans) UA159 strain via 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and construct a Luxs-deleted mutant strain of S. mutans. To study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aci... Objective: To knock out the entire Luxs gene of Streptococcus mutans(S.mutans) UA159 strain via 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and construct a Luxs-deleted mutant strain of S. mutans. To study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acid resistance of S. mutans Ingbritt C international standard strain and the acid resistance of LuxS mutant strain. Methods: Two DNA fragments locating in the upper and downstream of Luxs gene were amplified and a erythromycin resistance gene of PJT10 between them were engineered into PUC19 plasmid for constructing the recombination plasmid pUCluxKO. Electrotransformation of S.mutans cells with pUCluxKO-mutant resulted in isolation of erythromycin resistant S. mutans transformants, which was identified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V.harveyi BB170 luminescence bioassay and sequencing analysis. Solutions of S. mutans standard strain and LuxS mutant strain with same density were made and cultured at pH 3.5 to 7.0 BHI liquid for the same period.Terminal growth situation was compared.Firstly acidized in pH 5.5 BHI liquid,the two strains were cultured at pH 3.0 BHI liquid. The acid tolerance responses of the two strains were compared.Results:Restriction endonuclease analyses showed that pUCluxKO-mutant vector had been successfully recombined. The Luxs-deleted status of S.mutans mutants was confirmed by PCR with primers which were specific for the genes of Luxs and Erythromycin resistance. S.mutans mutant can not induce bioluminescence, indiating the mutant had been successfully recombined. After twenty generations of culture, the constructed Chinese S.mutans mutants were confirmed to be stabl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aciduricity was observed between S.mutans standard strain and LuxS mutant strain.The acid resistance of standard strain was stronger than that of LuxS mutant strain.The two strains both displayed the capability of acid tolerance responses. Conclusion:The S.mutans gene allelic exchange plasmid is constructed correctively and a Luxs-negative mutants of S.mutans is constructed, which can help to further study the role of Luxs in the pathogenesis of S.mutans. LuxS mutant strain is more sensitive to acid inactivation,but the capability of acid tolerance responses exist sti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eptococcus mutans quorum sensing luxs gene AI-2 DELETION MUTANT acid resistance.
下载PDF
变异链球菌luxS基因对多糖基质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王倩 唐子圣 +3 位作者 马瑞 刘正 朱彩莲 黄正蔚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2011年第1期6-9,共4页
目的:利用变异链球菌luxS基因敲除的突变株,研究该基因缺陷对于生物膜多糖基质的影响。方法:通过向生物膜培养悬液中加入与细菌直径相近的磁性小珠,利用这些小珠由于生物膜约束而在磁场中位移受限的原理,采用生物膜定量分析仪,定量比较l... 目的:利用变异链球菌luxS基因敲除的突变株,研究该基因缺陷对于生物膜多糖基质的影响。方法:通过向生物膜培养悬液中加入与细菌直径相近的磁性小珠,利用这些小珠由于生物膜约束而在磁场中位移受限的原理,采用生物膜定量分析仪,定量比较luxS突变株与野生株在利用外源性碳水化合物合成生物膜多糖基质能力方面的差异。采用SPSS 10.0软件包对实验数据,进行Dunnet双侧t检验。结果:变异链球菌luxS基因突变株与野生株均可利用碳水化合物合成胞外多糖基质,且外源性糖的加入可显著促进生物膜的形成。在加入1%蔗糖时,2菌株生物膜均在1h内迅速形成,而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在加入1%葡萄糖时,两菌株的生物膜形成速度均有所加快,突变株的改变则更为明显。结论:luxS基因参与调节细菌对多糖基质代谢的过程,而其对于生物膜形成的影响也更多是通过调节多糖基质代谢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异链球菌 生物膜 luxS基因 多糖基质
下载PDF
变形链球菌luxS基因突变对口腔混合细菌生物膜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何智妍 周薇 +2 位作者 黄正蔚 梁景平 姜葳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13-117,共5页
目的 :研究致龋菌变形链球菌luxS基因在口腔细菌混合培养形成牙菌斑生物膜中的作用。方法 :将变形链球菌野生株(UA159)及其2种luxS基因突变株(luxS基因高表达株和luxS基因缺陷株)分别与口腔细菌嗜酸乳杆菌(ATCC4356)按照1∶1比例接种于... 目的 :研究致龋菌变形链球菌luxS基因在口腔细菌混合培养形成牙菌斑生物膜中的作用。方法 :将变形链球菌野生株(UA159)及其2种luxS基因突变株(luxS基因高表达株和luxS基因缺陷株)分别与口腔细菌嗜酸乳杆菌(ATCC4356)按照1∶1比例接种于牛心脑浸液培养基,体外混合培养不同时间,包括生物膜形成过程中的初期(4 h)、中期(14 h)、晚期(24 h),通过MTT法检测混合菌在生物膜形成的量。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混合细菌24 h形成的生物膜结构,实时定量PCR检测变形链球菌相关基因(ftf, smu630, brpA, gbpB, gtfB, vicR, comDE和relA)的表达。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变形链球菌野生株及其2种luxS基因突变株与嗜酸乳杆菌混合培养14 h后,生物膜的量分别为0.481±0.024、0.591±0.023和0.279±0.019;24 h后,混合细菌形成生物膜的量趋势与该时间点一致,变形链球菌高表达株高于野生株,而缺陷株明显降低;但4 h后形成的生物膜组间无显著差异。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结果表明,高表达株和野生株的集聚程度更高,形成生物膜的结构更加紧密;而缺陷株生物膜菌间结构比较稀疏。以变形链球菌野生株和嗜酸乳杆菌混合形成的生物膜中相关基因的表达为标准,高表达株相关基因的表达均增加,缺陷株表达均降低,且各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变形链球菌luxS基因影响与具核梭杆菌混合培养形成的牙菌斑生物膜,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在生物膜中的作用及其调控机制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形链球菌 生物膜 luxS基因 嗜酸乳杆菌
下载PDF
肠炎沙门菌luxS缺失株的构建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于艳超 王莉莉 +2 位作者 潘巧 辛九庆 王秀梅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291-1298,共8页
拟研究LuxS/AI-2群体感应系统对肠炎沙门菌(Salmonella enterica Serovar Enteritidis,SE)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利用Red同源重组系统构建LuxS/AI-2系统关键基因luxS缺失株,通过比较亲本株和luxS缺失株体外生长速率、药物敏感性、细胞黏附... 拟研究LuxS/AI-2群体感应系统对肠炎沙门菌(Salmonella enterica Serovar Enteritidis,SE)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利用Red同源重组系统构建LuxS/AI-2系统关键基因luxS缺失株,通过比较亲本株和luxS缺失株体外生长速率、药物敏感性、细胞黏附侵袭能力及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等生物学特性,初步分析AI-2/LuxS系统对SE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luxS缺失株能够稳定遗传缺失的△luxS基因;体外生长速率略快;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明显增强;对DF-1细胞和Caco-2细胞黏附侵袭能力均显著增加;对氟喹诺酮类药物敏感性提高128~256倍,对氨苄西林、四环素、多西环素、氯霉素和氟苯尼考类等的药物敏感性提高了8倍。以上结果表明,LuxS系统影响肠炎沙门菌的生物学特性(如生物被膜形成、对细胞的黏附侵袭能力),并且该系统也通过某种耐药机制影响肠炎沙门菌的药物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炎沙门菌 群体感应系统 luxS基因 药物敏感性
下载PDF
luxS基因敲除临床分离大肠杆菌株生物膜形成能力的变化 被引量:3
7
作者 孙凤军 枉前 +1 位作者 史惠卿 夏培元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58-261,共4页
目的探讨LuxS基因对临床分离大肠杆菌生物膜形成能力的影响。方法以临床分离大肠杆菌S17为研究对象,PCR分别扩增S17 LuxS基因的上下游序列和质粒pEGFP-N1的卡那抗性基因,分别连入T载体pAT2,再通过酶切连接的方法分别将LuxS基因的上、下... 目的探讨LuxS基因对临床分离大肠杆菌生物膜形成能力的影响。方法以临床分离大肠杆菌S17为研究对象,PCR分别扩增S17 LuxS基因的上下游序列和质粒pEGFP-N1的卡那抗性基因,分别连入T载体pAT2,再通过酶切连接的方法分别将LuxS基因的上、下游序列连接入pAT2-kana质粒,构建同源重组质粒pAT2-△luxS,同源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DH5α扩增后,提取质粒后双酶切获得同源重组片段,将同源重组片断电转入感受态S17,通过同源重组构建LuxS基因缺失的S17,96孔板结晶紫染色法分析LuxS基因缺失株生物膜形成能力的变化。结果 LuxS基因缺失株基因组PCR扩增出1678的片断,测序鉴定正确,成功构建临床分离大肠杆菌S17 LuxS基因缺失株,S17与S17LuxS基因缺失株形成生物膜的微孔板法半定量OD值的结果分别为(1.51±0.09)和(0.43±0.13)。结论 LuxS基因对细菌生物膜的形成具有重要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杆菌 luxS基因 生物膜 基因敲除
下载PDF
变异链球菌LuxS基因缺陷突变株的构建及其生物膜结构的初步观察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张耀超 韩育植 韩福胜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309-313,322,共6页
目的:通过同源重组法构建变异链球菌LuxS基因缺陷突变菌株,比较其与变异链球菌UA159标准株在生物膜形成上的差异。方法:运用基因同源重组方法将氯霉素抗性基因(Cmr)与LuxS基因上下游区域的2个基因片段按一定顺序重组到PUC载体的多克隆... 目的:通过同源重组法构建变异链球菌LuxS基因缺陷突变菌株,比较其与变异链球菌UA159标准株在生物膜形成上的差异。方法:运用基因同源重组方法将氯霉素抗性基因(Cmr)与LuxS基因上下游区域的2个基因片段按一定顺序重组到PUC载体的多克隆位点中,构建出带氯霉素抗性标志的重组质粒,将载体质粒转化到含完整LuxS基因的变异链球菌UA159中,利用氯霉素抗性筛选出LuxS基因缺陷的突变株,并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哈氏弧菌发光实验进行检测。以釉质磨片为载体,在扫描电镜下观察上述两菌株含有20 g/L葡萄糖、20 g/L蔗糖的乳酪消化胨酵母(TPY)液体培养基中形成24 h的生物膜。结果:PCR基因扩增结果显示:突变株LuxS基因已被Cmr基因完全替换,成功的构建了变异链球菌LuxS基因突变株,并且突变株不能诱导哈氏弧菌BB170的生物发光。当用葡萄糖作为补充糖源时,变异链球菌UA159标准株和LuxS基因突变株所形成的生物膜表现型未见明显差异;而用蔗糖作为补充糖源时,两菌株所形成的生物膜有明显不同,UA159生物膜相对平滑均质,而LuxS基因突变株生物膜呈松散的蜂房状,基质间有较大的间隙,形成较大的团簇状菌落。结论:成功构建出LuxS基因缺陷的变异链球菌突变株,与变异链球菌UA159标准株其生物膜结构发生改变,提示LuxS会影响变异链球菌生物膜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异链球菌 luxS基因 突变株 生物膜
下载PDF
Lux基因及其在环境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9
作者 刘和 王晓云 《环境与健康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53-256,共4页
基于 lux基因的生物发光检测技术是一项蓬勃发展的环境检测新技术。本文概述了 lux基因的组成与功能、表达与调控 。
关键词 Iux基因 生物发光 环境检测
下载PDF
植物乳杆菌HE-1由AI-2/LuxS介导的群体感应与生物膜形成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张腾 田建军 +2 位作者 李梓媛 贾原博 贺银凤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30-132,136,共4页
本研究从AI-2/LuxS群体感应出发,研究植物乳杆菌HE-1的AI-2信号分子生成与生物膜形成的关系,同时对luxS基因进行扩增,从分子生物学角度验证菌株HE-1的AI-2信号分子产生。研究使用生物发光的方法检测植物乳杆菌HE-1不同培养时间AI-2的产... 本研究从AI-2/LuxS群体感应出发,研究植物乳杆菌HE-1的AI-2信号分子生成与生物膜形成的关系,同时对luxS基因进行扩增,从分子生物学角度验证菌株HE-1的AI-2信号分子产生。研究使用生物发光的方法检测植物乳杆菌HE-1不同培养时间AI-2的产生量;使用微孔板法确定不同时间点生物膜的生成量;之后使用PCR的方法扩增其luxS基因片段,对扩增片段进行同源性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植物乳杆菌HE-1的生物膜生成时间和生成量与AI-2信号分子的产生时间和产生量非常吻合,luxS基因成功扩增,同源性分析显示植物乳杆菌HE-1与已知植物乳杆菌luxS基因同源性高达99%以上。分析实验结果得出植物乳杆菌HE-1生物膜生成与AI-2/LuxS群体感应系统二者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并且luxS基因的扩增成功和同源性分析从分子生物学上验证了植物乳杆菌HE-1具有产生AI-2信号分子的关键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I-2 luxS群体感应 生物膜形成 luxS基因扩增及同源性分析
下载PDF
产膜表皮葡萄球菌LuxS/AI-2型密度感应系统AI-2的活性及苦参碱对其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雪 何芳 +2 位作者 卢金霞 管翠萍 周学章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1-67,共7页
【目的】研究产膜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被膜菌和液相浮游菌LuxS/AI-2型密度感应系统中AI-2信号分子的活性及苦参碱对其的影响。【方法】绘制产膜表皮葡萄球菌ATCC35984液相浮游菌及生物被膜菌的生长曲线;利用哈维氏弧菌BB170(Vibrio harveyi... 【目的】研究产膜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被膜菌和液相浮游菌LuxS/AI-2型密度感应系统中AI-2信号分子的活性及苦参碱对其的影响。【方法】绘制产膜表皮葡萄球菌ATCC35984液相浮游菌及生物被膜菌的生长曲线;利用哈维氏弧菌BB170(Vibrio harveyi BB170)作为报告菌株检测表皮葡萄球菌AI-2信号分子的活性;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luxS基因的转录水平;用苦参碱对产膜表皮葡萄球菌ATCC35984进行处理,检测其AI-2信号分子活性的变化情况。【结果】在产膜表皮葡萄球菌液相浮游菌生长过程中,AI-2信号分子与luxS基因的相对表达量都是在对数生长期达到最大值,而后逐渐降低,与液相浮游菌生长曲线基本一致。在产膜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被膜菌生长过程中,AI-2信号分子活性曲线与其生物被膜生长曲线变化趋势一致,但luxS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曲线与生物被膜生长曲线变化趋势相反。中药苦参碱对产膜表皮葡萄球菌液相浮游菌和生物被膜菌AI-2信号分子活性有抑制作用,并且对液相浮游菌AI-2信号分子活性的抑制作用强于生物被膜菌。【结论】AI-2信号分子活性和luxS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与产膜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被膜菌及其液相浮游菌的生长相关;苦参碱能够显著下调产膜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被膜菌和液相浮游菌的AI-2信号分子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参碱 表皮葡萄球菌 luxS/AI-2型密度感应系统 AI-2信号分子 luxS基因
下载PDF
变异链球菌luxS基因敲除重组质粒的构建 被引量:3
12
作者 童忠春 马丽芳 +1 位作者 倪龙兴 侯波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82-185,共4页
目的:构建一个含有抗卡那霉素基因和变异链球菌luxS基因上下游区同源序列的重组质粒,以便以后转化入变异链球菌进行luxS的敲除。方法:设计引物,以质粒pEGFP-N1为模板,进行PCR得到抗卡那霉素的DNA片断,再以变异链球菌的DNA为模板,PCR得到... 目的:构建一个含有抗卡那霉素基因和变异链球菌luxS基因上下游区同源序列的重组质粒,以便以后转化入变异链球菌进行luxS的敲除。方法:设计引物,以质粒pEGFP-N1为模板,进行PCR得到抗卡那霉素的DNA片断,再以变异链球菌的DNA为模板,PCR得到luxS基因上下游序列,最后将这3段DNA片断分别按顺序插入到pMD19-T载体的多克隆酶切位点中,转化大肠杆菌的感受态中,通过在卡那霉素和氨苄青霉素的培养基进行筛选。结果:kana+基因和luxS基因两侧同源序列成功连入到pMD19-T载体相应酶切位点,酶切、测序结果正确。结论:成功构建变异链球菌luxS基因敲除重组质粒,为将来构建变异链球菌luxS突变株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异链球菌 luxS基因 pMD19-T载体 pEGFP-N1质粒 pMD19-TUKD
下载PDF
发光酶基因luxAB标记硅酸盐细菌NBT菌株的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何琳燕 黄为一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7期1241-1244,共4页
外源基因标记技术为研究土壤引入细菌的生态行为提供了有效的检测手段 .通过选择不同的碳源和降低碳氮比筛选获得 0 2 5 %麦芽糖作为碳源的菌体制备培养基 .对硅酸盐细菌BT菌株进行紫外诱变和抗生素抗性驯化获得一株抗利福平 2 0 0 μg... 外源基因标记技术为研究土壤引入细菌的生态行为提供了有效的检测手段 .通过选择不同的碳源和降低碳氮比筛选获得 0 2 5 %麦芽糖作为碳源的菌体制备培养基 .对硅酸盐细菌BT菌株进行紫外诱变和抗生素抗性驯化获得一株抗利福平 2 0 0 μg·ml-1的NBT R2 0 0菌株 ,含发光酶基因luxAB的质粒pTR10 2∷luxAB在辅助质粒 pRK2 0 13的帮助下转入该菌株中 ,从而赋予NBT菌株以发光活性和利福平、卡那霉素、四环素三种抗生素抗性 .以对数生长期的菌体制备受体细胞 ,发现对数生长前期的细胞转移频率最高 ,可达 6 70× 10 -5,杂交比例以 1∶1∶1适宜 .标记菌株RL85的释钾能力没有丧失且有提高 ,发光特性稳定 ,连续转接 2 0次后仍具有发光活性和 3种抗生素抗性 ,适用于根际微生态学研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酸盐细菌 发光酶基因 标记
下载PDF
重组原核表达载体pQE-30-luxS的构建与表达 被引量:2
14
作者 赵日红 孟祥晨 满丽莉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50-154,共5页
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QE-30-luxS,并在大肠杆菌中诱导表达融合蛋白。以植物乳杆菌KLDS1.0391的基因组DNA为模板,采用PCR方法扩增luxS基因,同时克隆到pMD18-T simple中,经鉴定正确后与表达载体pQE-30连接,将重组质粒pQE-30-luxS转化到E.coli... 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QE-30-luxS,并在大肠杆菌中诱导表达融合蛋白。以植物乳杆菌KLDS1.0391的基因组DNA为模板,采用PCR方法扩增luxS基因,同时克隆到pMD18-T simple中,经鉴定正确后与表达载体pQE-30连接,将重组质粒pQE-30-luxS转化到E.coli M15中,异丙基-β-D-硫代吡喃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表达产物进行SDS-PAGE鉴定。结果表明原核表达载体pQE-30-luxS构建成功,测序证实插入的目的片段与已知luxS基因序列一致,且LuxS蛋白在大肠杆菌中成功表达。该结果为体外合成信号分子AI-2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xS基因 重组质粒 基因表达
下载PDF
多药耐药草绿色链球菌LuxS基因同源重组质粒的构建 被引量:1
15
作者 陆笑 刘少娟 +3 位作者 章锦才 刘芹 林珊 彭湘明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984-987,共4页
目的:构建一个含有红霉素抗性基因和多药耐药草绿色链球菌LuxS基因上下游区同源序列的重组质粒,为后续进行LuxS基因敲除实验做准备。方法:设计合成引物,分别以质粒PMG36E、草绿色链球菌DNA为模板,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得到红霉素... 目的:构建一个含有红霉素抗性基因和多药耐药草绿色链球菌LuxS基因上下游区同源序列的重组质粒,为后续进行LuxS基因敲除实验做准备。方法:设计合成引物,分别以质粒PMG36E、草绿色链球菌DNA为模板,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得到红霉素抗性基因DNA片断和LuxS基因上下游序列,经双酶切反应插入pUC19质粒的多克隆酶切位点中,转化大肠杆菌的感受态中,氨苄青霉和红霉素培养基筛选。结果:红霉素抗性基因和LuxS基因两侧同源序列成功连入到Puc19质粒相应酶切位点,PCR凝胶电泳、测序结果正确。结论:成功构建多药耐药草绿色链球菌LuxS基因敲除同源重组质粒,为进一步构建LuxS突变株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绿色链球菌 luxS基因 pUC19质粒 PMG36E质粒
下载PDF
Survival of Pseudomonas fluorescence X16(luxAB)Strain in Soils Accumulated with Mixed Rare Earth Elements 被引量:4
16
作者 唐欣昀 孙亦阳 +2 位作者 温崇庆 甘旭华 张自立 《Journal of Rare Earths》 SCIE EI CAS CSCD 2004年第6期904-908,共5页
Rare earth elements(REE)are applied as micro-fertilizer in large scale in China and there is growing concern about the environmental effects of REE accumulation in soils. Accumulation of REE was simulated in lab by ad... Rare earth elements(REE)are applied as micro-fertilizer in large scale in China and there is growing concern about the environmental effects of REE accumulation in soils. Accumulation of REE was simulated in lab by adding REE to three soils and the survival of Pseudomonas fluorescence X16 strain marked with luxAB gene in soils was detected. Curvilinear regression method was applied to analyze the survival pattern. The stimulation values, EC_(50) and NOEC values for X16 strain were calculated to compare the toxic intensity of REE in different soils. The stimulation(peak)values in red soil, yellow fluovo-aquic soil and yellow cinnamon soil, are 11.55~18.08,(0~2.13), 2.37~4.62 mg·kg^(-1) , respectively. EC_(50) values are 13.47~39.12, 6.59~56.18, 372~1034 (mg·kg^(-1)), respectively.NOEC values are 5.62 ~21.41, 0.00~4.53, 133.3~327.1 mg·kg^(-1), respectively. Tangents values of regression equation of the survival of X16 strain in red soil are the maximum ones indicating that REE accumulation in red soil has stronger inhibitory effects than in other two soils. The soil order, reflecting toxic intensity of REE is as follows: red soil>yellow fluovic-aquic soil>yellow cinnamon soi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dotogy simulated accumulation Pseudomonas fluorescence lux gene marker ecotoxicity evaluation rare earths
下载PDF
luxS基因在细菌代谢组学中的相关功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7
作者 任志明 于丹妮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10年第6期664-667,共4页
luxS基因广泛存在于多种致病菌中,为自身诱导分子-2形成的标志性基因,不但具有密度感应能力,在代谢组学相关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luxS基因在活化甲基循环中的作用以及其在不同细菌硫代谢、口腔致病菌糖类代谢方面的研究进展作... luxS基因广泛存在于多种致病菌中,为自身诱导分子-2形成的标志性基因,不但具有密度感应能力,在代谢组学相关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luxS基因在活化甲基循环中的作用以及其在不同细菌硫代谢、口腔致病菌糖类代谢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xS基因 自身诱导信号分子-2 密度感应 代谢组学
下载PDF
LuxS基因缺失对变形链球菌耐酸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于丹妮 陈杰 +1 位作者 张耀超 韩育植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38-841,共4页
目的:探讨变形链球菌Ingbritt C(血清C型)国际标准株与LuxS基因缺失的变形链球菌突变株之间耐酸能力的差异。方法:配制相同浓度的变形链球菌标准株与LuxS缺陷株菌悬液,分别在不同pH值(pH3.5~7.0)的BHI液体培养基中培养相同时间后,用紫... 目的:探讨变形链球菌Ingbritt C(血清C型)国际标准株与LuxS基因缺失的变形链球菌突变株之间耐酸能力的差异。方法:配制相同浓度的变形链球菌标准株与LuxS缺陷株菌悬液,分别在不同pH值(pH3.5~7.0)的BHI液体培养基中培养相同时间后,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吸光度,比较2种菌株的生长情况;先在轻度酸性环境(pH5.5)中预酸化,再将2种菌株于致死性pH值环境(pH3.0)中培养,比较其适应性耐酸能力。结果:①pH值为6.0~7.0时,2种菌珠在相同pH值条件下生长情况间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且3组不同pH值条件下细菌生长情况间的差异亦无显著性(P>0.05);②pH值为4.5~5.5时,2种菌株的生长情况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③在pH值为3.0时,LuxS缺陷株的生存率(0.006 5%)要明显低于标准株的生存率(0.078%),差异有显著性(P<0.05)。④在pH值5.5环境下预酸化后,LuxS缺陷株的生存率(0.747%)约为标准株生存率(8.65%)的1/10。结论:在亚致死性pH值中,变形链球菌标准株与LuxS缺陷株的耐酸能力具有差异,标准株的耐酸能力强于LuxS缺陷株,2种菌株均表现出了适应性耐酸的能力;变形链球菌LuxS缺陷株对酸的敏感性增加,而适应性耐酸能力仍然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形链球菌 luxS基因 耐酸性 突变株
下载PDF
变形链球菌luxS基因同源重组克隆载体的构建实验 被引量:2
19
作者 黄正蔚 刘正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0-72,共3页
目的构建luxS基因的同源重组克隆载体以备将来进行luxS基因同源重组knockout突变株的研究。方法利用高保真的pfuDNA聚合酶,通过嵌套式PCR的方法,分别扩增出变形链球菌luxS基因的上下游片段(Xup,Xdn)以及大肠杆菌pH1+质粒的卡那霉素抗性... 目的构建luxS基因的同源重组克隆载体以备将来进行luxS基因同源重组knockout突变株的研究。方法利用高保真的pfuDNA聚合酶,通过嵌套式PCR的方法,分别扩增出变形链球菌luxS基因的上下游片段(Xup,Xdn)以及大肠杆菌pH1+质粒的卡那霉素抗性基因片段(Kana),依次采用相应的双酶切反应将这些片段连接入噬菌体载体pBluescriptS(K+)Phagemids,以构建目的质粒Xukd-pbsk重组载体。结果经酶切鉴定目的质粒各片段插入无误,插入片段的测序报告也显示碱基无错配,含目的质粒的菌株可在含30mg/L卡那霉素的LB培养基内生长良好,证明插入的卡那霉素抗性基因体外表达良好。结论本研究构建的变形链球菌luxS基因同源重组克隆载体正确,可用于今后对于变形链球菌luxS基因突变株构建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形链球菌 luxS基因 同源重组克隆载体
下载PDF
luxS基因对盐胁迫下植物乳杆菌生长及细菌素合成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孙思睿 万峰 +4 位作者 赵鹏昊 侯雨佳 范小飘 梁玉 孟祥晨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4期69-76,共8页
以植物乳杆菌KLDS1.0391野生株及其luxS基因缺失突变株为研究对象,探究luxS基因对该菌盐耐受能力的影响,并测定在0%、2%、3%、4%和6%质量分数NaCl胁迫条件下,luxS基因缺失对该菌生长及细菌素合成的影响,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 以植物乳杆菌KLDS1.0391野生株及其luxS基因缺失突变株为研究对象,探究luxS基因对该菌盐耐受能力的影响,并测定在0%、2%、3%、4%和6%质量分数NaCl胁迫条件下,luxS基因缺失对该菌生长及细菌素合成的影响,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在转录水平上测定该菌细菌素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随NaCl质量分数的升高,2株菌的存活率均逐渐下降,当NaCl质量分数大于3%时,相同条件下野生株对盐的耐受能力显著强于突变株(P<0.05);除此之外,NaCl质量分数越高,菌株进入稳定期的时间越向后延迟,luxS基因缺失突变株在各NaCl质量分数下生长及细菌素合成能力均显著弱于野生株(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当培养至稳定期24 h时,细菌素结构基因plnEF以及双组分调节基因plnD和plNC8HK均因luxS基因的缺失,表达显著下调(P<0.05)。因此,luxS基因缺失显著降低植物乳杆菌KLDS1.0391盐耐受能力,并且在NaCl胁迫条件下,该菌生长及细菌素合成能力也因luxS基因缺失而显著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乳杆菌 luxS NACL胁迫 细菌素 基因表达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