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1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 of New Immunosuppressant-Rapamycin on One-way Mixed Lymphocyte Culture
1
作者 夏国伟 张元芳 丁强 《Journal of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 2004年第6期323-325,共3页
Objective: Observing human to mouse one-way mixed lymphocyte culture(xMLC) and the effect of new immunosuppressant-Rapamycin on XMLC. Methods: Mouse splenic lymphocyte were collected and treated by mitomycin as activa... Objective: Observing human to mouse one-way mixed lymphocyte culture(xMLC) and the effect of new immunosuppressant-Rapamycin on XMLC. Methods: Mouse splenic lymphocyte were collected and treated by mitomycin as activating cell; Human Peripheral blood lymphocytes(hPBL)were separated and gathered as reacting cell; Mouse splenic lymphocyte and hPBL wee mixed to incubate for 1 week; The researchers designed control、RPM groups,and experiment(drugs)grup have different concentration. Results: HPBL in the experiment groups (mixed mouse lymphocyte)proliferated obviously,the amount of3H-TdR in corporation increased evidently(P<0 05,The mean percentage of CD 4, CD 8, LgG, LgM positive cells rose markedly. HPBL in the experiment groups less proliferated,the amount of 3H-TdR incorporation declined,RPM's ic50(50%inhibition concentration)approximately in 1.5 nmol/L; the mean percentage of CD 4, CD 8, IgG, IgM positive cells fell obviously. Conclusion: The human to mouse one-way MLC has obvious lymphocyte proliferation. New immunosuppressants-Rapamycin have powerful effete on XML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xed lymphocyte culture IMMUNOSUPPRESSANT RAPAMYCIN
下载PDF
Effects of“Moxibustion Serum”on Proliferation and Phenotypes of 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s 被引量:4
2
作者 陈云飞 赵粹英 +3 位作者 陈汉平 秦慧莲 方舫 王友京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CIE CAS CSCD 2003年第3期225-229,共5页
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s (TIL) were cultured with “moxibustion serum”(MS), and the results were examined by flow cytometry.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MS could enhance the proliferation of TIL,accelerate it to... 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s (TIL) were cultured with “moxibustion serum”(MS), and the results were examined by flow cytometry.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MS could enhance the proliferation of TIL,accelerate it to reach the exponential growth phase, and assist recombinant interleukin 2 (rIL-2) to enhance successively the percentage of CD3^+ positive cells, maintain the number of CD4^+ positive T cells, promote greatly the percentage of CD8^+ positive T cells among TILs, and reverse the CD4^+/CD8^+ ratio. Such cooperative effects rely on relative specificity of acupoints. It is suggested that MS is beneficial to the growth of TIL both in the aspects of proliferation and phenotyp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TEMISIA Moxibustion Animals Antigens CD3 Blood CD4-CD8 Ratio Cell Division culture Media Conditioned Drugs Chinese Herbal Female INTERLEUKIN-2 lymphocytes Tumor-Infiltrating MICE Mice Inbred C57BL Phenotype Recombinant Proteins Thymus Neoplasms Tumor Cells cultured
下载PDF
参苓白术散调节ROCK/MLCK信号通路抗IBD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5
3
作者 刘玉晖 曾兰芳 +2 位作者 刘志勇 侯贝贝 游宇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19-723,共5页
目的探讨参苓白术散抗脂多糖(LPS)诱导的炎症性肠病(IBD)损伤的作用和机制。方法采用LPS(200μg·m L^(-1))造模,将细胞分为空白组(10%空白血清),模型组(10%空白血清+LPS),参苓白术散低、中、高剂量组(4%含药血清+LPS、8%含药血清+... 目的探讨参苓白术散抗脂多糖(LPS)诱导的炎症性肠病(IBD)损伤的作用和机制。方法采用LPS(200μg·m L^(-1))造模,将细胞分为空白组(10%空白血清),模型组(10%空白血清+LPS),参苓白术散低、中、高剂量组(4%含药血清+LPS、8%含药血清+LPS、16%含药血清+LPS),FBS对照组(10%FBS+LPS)、Rho激酶(ROCK)阻断剂Y27632组(10μmol·L^(-1) Y27632+16%含药血清+LPS)、肌球蛋白亲链激酶(MLCK)阻断剂ML-7组(10μmol·L^(-1) ML-7+16%含药血清+LPS)。建立肠隐窝上皮细胞(IEC-6)与小鼠T淋巴细胞瘤细胞(Cyc-Tag)共培养体系。将共培养细胞接种于Transwell 12孔板中,采用Millipore-ERS电阻仪检测共培养体系下IEC-6细胞跨膜电阻值(TEER);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分别检测共培养体系中和Cyc-Tag单独培养下ROCK、MLCK、磷酸化ROCK(Pho-ROCK)及磷酸化MLC(Pho-MLC)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共培养体系中,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的IEC-6细胞TEER值显著下降(P<0.01),ROCK、Pho-ROCK、MLCK及Pho-MLC蛋白表达量显著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参苓白术散低、中、高剂量组及Y27632组、ML-7组的IEC-6细胞TEER值均显著升高(P<0.01),ROCK、Pho-ROCK、MLCK及Pho-MLC蛋白表达量均有明显下调(P<0.05,P<0.01)。Cyc-Tag细胞单独培养下,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的ROCK、Pho-ROCK、MLCK及Pho-MLC蛋白表达量显著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参苓白术散低、中、高剂量组及Y27632组、ML-7组的ROCK、Pho-ROCK、MLCK及Pho-MLC蛋白表达量均有明显的下调(P<0.05,P<0.01)。结论参苓白术散含药血清对LPS诱导的IEC-6细胞损伤具有明显地抑制作用,可能与调节ROCK/MLCK信号通路及改善IEC-6细胞通透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苓白术散 炎症性肠病 ROCK/mlcK信号通路 脂多糖 肠隐窝上皮细胞 小鼠T淋巴细胞瘤细胞 共培养体系
下载PDF
单向MLC中刺激细胞的照射剂量
4
作者 张蕊芳 孙成文 +2 位作者 陈兴国 金荔 孔繁华 《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23-25,共3页
本文讨论了混合淋巴培养中刺激细胞的 ̄(60)Coγ射线照射剂量。6个人的淋巴细胞分成6份,分别用0、6、10、15、20、25Gy的 ̄(60)Coγ射线照射,然后进行混合淋巴细胞培养。结果显示在混合淋巴细胞培养中。
关键词 细胞培养 淋巴细胞 钴60 Γ射线 照射剂量
下载PDF
单向MLC中刺激细胞的X射线照射量
5
作者 孙成文 张蕊芳 +3 位作者 周振山 陈兴国 金荔 孔繁华 《白血病》 1996年第2期102-104,共3页
讨论了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培养中刺激细胞的X射线黑射剂量和细胞增殖能力之间的关系。10个人的淋巴细胞各分成7份,分别用0、5、10、15、20、25、30Gy的X射线熙射,然后与30Gy60Coγ射线照射过的4个个体的混合... 讨论了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培养中刺激细胞的X射线黑射剂量和细胞增殖能力之间的关系。10个人的淋巴细胞各分成7份,分别用0、5、10、15、20、25、30Gy的X射线熙射,然后与30Gy60Coγ射线照射过的4个个体的混合淋巴细胞进行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培养。结果显示,在X射线的照射剂量增至20Gy时,细胞便失去了增殖能力。提示在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培养中,刺激细胞的X射线照射量以2OGy以上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淋巴细胞 mlc 淋巴细胞 X射线 细胞培养
下载PDF
逆转录病毒介导的vIL-10表达对小鼠MLC和心脏移植存活期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钟建辉 杨彦强 +2 位作者 陈永雄 黄凌虹 余学清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3期209-211,共3页
【目的】探讨逆转录病毒介导的病毒白介素 10 (vIL 10 )基因表达对小鼠混合淋巴细胞培养 (MLC)反应和心脏移植存活期的影响。【方法】将vIL 10cDNA克隆到逆转录病毒载体pLXSN ,取vIL 10重组逆转录病毒上清加入BABL/c和CBA/J混合淋巴细... 【目的】探讨逆转录病毒介导的病毒白介素 10 (vIL 10 )基因表达对小鼠混合淋巴细胞培养 (MLC)反应和心脏移植存活期的影响。【方法】将vIL 10cDNA克隆到逆转录病毒载体pLXSN ,取vIL 10重组逆转录病毒上清加入BABL/c和CBA/J混合淋巴细胞中培养 ,液闪测量。在新生CBA/J小鼠心脏移植时 ,将vIL 10上清 10 μL(10 0 0pfu)注入移植心脏内 ,观察其对心脏移植存活期的影响。【结果】vIL 10抑制小鼠混合淋巴细胞反应 (MLR) ,其抑制效应随vIL 10病毒上清的增加而增加 ,逆转导病毒介导的vIL 10表达使小鼠心脏移植存活期从 (11± 1)d延长至 (2 8± 3)d (P <0 0 1)。【结论】逆转录病毒介导的vLL- 10表达抑制小鼠MLR ,使小鼠心脏移植存活期明显延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10 药理学 心脏移植 逆转录病毒介导
下载PDF
Lymphocytic colitis: A clue to bacterial etiology 被引量:2
7
作者 Thanaa EA Helal Naglaa S Ahmed Osama Abo El Fotoh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46期7266-7271,共6页
AIM: To find out the role of bacteria as a possible etiological factor in lymphocytic colitis. METHODS: Twenty patients with histopathological diagnosis of lymphocytic colitis and 10 normal controls were included in... AIM: To find out the role of bacteria as a possible etiological factor in lymphocytic colitis. METHODS: Twenty patients with histopathological diagnosis of lymphocytic colitis and 10 normal controls were included in this study. Colonoscopic biopsies were obtained from three sites (hepatic and splenic flexures and rectosigmoid region). Each biopsy wa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A fresh part was incubated on special cultures for bacterial growth. The other part was used for the preparation of histologic tissue sections that were examined for the presence of bacteria with the help of Giemsa stain. RESULTS: Culture of tissue biopsies revealed bacterial growth in 18 out of 20 patients with lymphocytic colitis mostly Escherichia coil (14/18), which was found in all rectosigmoid specimens (14/14), but only in 8/14 and 6/14 of splenic and hepatic flexure specimens respectively. In two of these cases, E coli was associated with proteus. Proteus was found only in one case, Klebsiella in two cases, and Staphylococcus aureus in one case. In the control group, only 2 out of 10 controls showed the growth of E coli in their biopsy cultures. Histopathology showed rod-shaped bacilli in the tissue sections of 12 out of 14 cases with positive E coli in their specimen's culture. None of the controls showed these bacteria in histopathological sections. CONCLUSION: This preliminary study reports an association between E coli and lymphocytic colitis, based on histological and culture observations. Serotyping and molecular studies are in process to assess the role of E coli in the pathogenesis of lymphocytic colit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ymphocytic colitis E coli HISTOPATHOLOGY culture
下载PDF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注射液中多种杂质残留成分的定量分析探索
8
作者 王涛 周足力 +6 位作者 肖蓉心 初明 王星星 唐建明 王铁山 陈萌 张秀军 《中国医药导刊》 2023年第4期403-409,共7页
目的:旨在建立高效、可靠的实验方法以快速检测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umor-infiltrating lymphocyte,TIL)产品制备过程中多种细胞培养基辅料的潜在残留。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s,ELISA)定量检测TIL产... 目的:旨在建立高效、可靠的实验方法以快速检测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umor-infiltrating lymphocyte,TIL)产品制备过程中多种细胞培养基辅料的潜在残留。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s,ELISA)定量检测TIL产品中的庆大霉素、白介素2(interleukin-2,IL-2)和重组人胰岛素,重点验证检测方法的专属性、准确度、可重现性、精密度、定量限、线性、范围、耐用性等7个指标。结果:商业化ELISA试剂盒不受TIL注射液溶剂和上清液的干扰。使用各自标准品检测上述3种辅料的回收量与实际加标量的差异在30%以内,而且复孔读数的变异系数均<10%。适用线性检测范围分别为0.3~6.0 ng·mL^(-1)、31.3~2000.0 pg·mL^(-1)、3.0~160.0 mIUg·L^(-1)。待测TIL样本中庆大霉素、IL-2和重组人胰岛素残留浓度最高值分别为<0.3 ng·mL^(-1)、37.4 pg·mL^(-1)和<0.1 mIU·L^(-1),均符合对应的放行标准。结论:现有ELISA试剂盒在检测3种培养基辅料残留时都具有良好的灵敏度、准确性和稳定性,可以快速定量分析TIL产品中是否含有潜在的杂质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 细胞培养基辅料 杂质残留检测 庆大霉素 白介素2 重组人胰岛素
下载PDF
C反应蛋白、PCT联合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在肺结核患者中的辅助诊断效能及与血培养结果的关系 被引量:1
9
作者 姜丹花 《中国医药指南》 2023年第23期49-52,共4页
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联合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在肺结核患者中的辅助诊断效能及与血培养结果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肺结核患者68例为研究组(活动组39例,非活动组29例),另选取来我... 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联合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在肺结核患者中的辅助诊断效能及与血培养结果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肺结核患者68例为研究组(活动组39例,非活动组29例),另选取来我院体检的同期健康对照组68名,对两组纳入研究对象的CRP、PCT、NLR水平进行检测和分析,同时对比肺结核不同病情间的CRP、PCT、NLR水平,分析与血培养结果间的关系。结果 研究组CRP、PCT、NLR水平高于对照组(P <0.05);在研究组中,活动组患者CRP、PCT、NLR水平高于非活动组(P <0.05);CRP、PCT、NLR水平与血培养结果有着密切的关系;CRP、PCT、NLR联合检测诊断效能优于各项指标单一检测(P <0.05);CRP、PCT、NLR水平联合检测的满意度高于单一指标检测(P <0.05)。结论 C反应蛋白、PCT联合NLR在肺结核患者中有着较好的诊断效果,可反映肺结核患者的病情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结核 C反应蛋白 降钙素原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诊断效能 血培养
下载PDF
不同炎症指标对细菌性肝脓肿患者 血培养阳性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2
10
作者 杨惠安 原津津 +2 位作者 俞晓玲 官升灿 韩荔芬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3年第10期1624-1628,共5页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淋巴细胞计数(LYM)、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C反应蛋白(CRP)对细菌性肝脓肿(PLA)血培养阳性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326例...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淋巴细胞计数(LYM)、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C反应蛋白(CRP)对细菌性肝脓肿(PLA)血培养阳性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326例PLA患者的临床资料。按血培养结果分为血培养阳性组和血培养阴性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及PCT、WBC、NEU、LYM、NLR、CRP水平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LA患者血培养阳性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各指标的预测价值。结果:血培养阳性患者62例(19.0%),其中革兰阴性菌51株(82.3%),革兰阳性菌11株(17.7%);与血培养阴性组比较,血培养阳性组患者的PCT、NEU、NLR、CRP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其他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培养阳性的患者中,与革兰阳性菌组比较,革兰阴性菌组患者的PCT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CT、NLR、CRP均为PLA患者血培养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三项指标对PLA患者血培养阳性均具有较高的早期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AUC)均>0.7,三者联合的AUC为0.900,显著大于NLR、CRP、PCT单独检测(P<0.05),三者联合预测血培养阳性的敏感度为91.94%,特异度为79.92%,均优于PCT、NLR、CRP单独检测。结论:PCT、NLR、CRP均为PLA患者血培养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PCT有助于预测PLA患者细菌类型;三者联合检测对PLA患者血培养阳性的预测能力优于单一指标,对早期发现疑似血流感染能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性肝脓肿 降钙素原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C反应蛋白 血培养
下载PDF
肺结核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与下呼吸道病原菌感染类型及耐药性的关系
11
作者 陈影影 施旭东 +3 位作者 黄菁 胡琴琴 刘冰雪 郭晶 《临床检验杂志》 2023年第11期827-831,共5页
目的了解肺结核合并下呼吸道感染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下呼吸道病原菌构成及其耐药情况,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2年5月南京市第二医院收治的肺结核合并下呼吸道感染者261例作为感染组,另选取单... 目的了解肺结核合并下呼吸道感染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下呼吸道病原菌构成及其耐药情况,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2年5月南京市第二医院收治的肺结核合并下呼吸道感染者261例作为感染组,另选取单纯肺结核者162例作为单纯组,体检健康者83例作为健康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3组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对感染组患者的痰或肺泡灌洗液进行细菌培养,VITEK-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分析病原菌构成,并进行药敏试验分析病原菌的耐药性。结果与健康人对照组相比,单纯组与感染组的CD4^(+)T淋巴细胞数均明显降低(Z分别为2.344与7.813,P<0.05);与单纯组相比,感染组CD4^(+)T淋巴细胞数明显降低(Z=6.680,P<0.01);感染组中合并两种及以上菌株感染者CD4^(+)T淋巴细胞数低于合并一种菌株感染者,且多重耐药者CD4^(+)T淋巴细胞数低于非多重耐药者(P<0.05)。合并菌株数和耐药性均与CD4^(+)T淋巴细胞数呈显著负相关(r分别为-0.3489与-0.3545,P均<0.01)。感染组患者下呼吸道标本细菌培养共分离出病原菌314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54株(49.04%),依次为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真菌153株(48.73%),以白色念珠菌为主,革兰阳性菌7株(2.23%)。药敏试验结果显示,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替坦耐药率为100.0%;肺炎克雷伯菌、大肠杆菌对头孢唑林、头孢曲松、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耐药率较高,对哌拉西林、亚胺培南耐药率最低,阴沟肠杆菌对妥布霉素、庆大霉素、头孢曲松耐药率较高。真菌对氟康唑敏感率最高,对制霉菌素的敏感率最低。结论肺结核患者合并下呼吸道感染时CD4^(+)T淋巴细胞计数较低,发生多重感染和多重耐药时CD4^(+)T淋巴细胞计数更低,两者呈负相关,且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和真菌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结核 CD4^(+)T淋巴细胞计数 下呼吸道感染 细菌培养 药敏试验
下载PDF
补中益气汤对封闭抗体缺乏的反复自然流产患者生殖免疫调节研究 被引量:15
12
作者 金丽华 叶平 +1 位作者 张丽 王香桂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0年第4期827-829,共3页
目的:观察补中益气汤为主方治疗封闭抗体缺乏的母-胎免疫识别低下型反复自然流产(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RSA)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以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封闭试验检测封闭抗体,选取封闭抗体缺乏的RSA患者51例,随机分成两组... 目的:观察补中益气汤为主方治疗封闭抗体缺乏的母-胎免疫识别低下型反复自然流产(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RSA)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以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封闭试验检测封闭抗体,选取封闭抗体缺乏的RSA患者51例,随机分成两组:一组为中药组(治疗组),共22例,给予补中益气汤治疗;另一组为免疫组(对照组),共29例,以配偶淋巴细胞体外诱生免疫疗法治疗,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封闭抗体各指标上升情况。结果:经治疗后中药组和免疫组的BE-Ab1、BE-Ab2均较治疗前明显上升(分别为P<0.01,P<0.05);但对流式细胞术分析的抗CD3-BE、抗CD4-BE及抗CD8-BE无明显改善作用(P>0.05)。中药组和免疫组的BE-Ab1、BE-Ab2平均值都随着治疗次数的增加而呈逐渐上升趋势。结论:补中益气汤使可使RSA患者的BE-Ab1、BE-Ab2明显上升,并使BE-Ab1、BE-Ab2随着治疗次数的增加而逐渐上升、封闭抗体正常时妊娠成功率较缺乏时明显上升。由本研究得出:补中益气汤和配偶淋巴细胞体外诱生免疫疗法治疗RSA患者的临床疗效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中益气汤 流产 习惯性 淋巴细胞培养试验 混合 免疫疗法 主动 流式细胞术
下载PDF
段木栽培及袋栽灵芝多糖对体外培养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活性的比较(英文) 被引量:25
13
作者 曹立珍 林志彬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92-97,共6页
目的 比较段木栽培灵芝多糖 (wood culturedGanodermalucidumpolysaccharides ,Gl PS WC)及袋栽灵芝多糖 (bag culturedGanodermalucidumpolysaccharides,Gl PS BC)对体外培养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 ,探讨袋栽灵芝多糖替代段木... 目的 比较段木栽培灵芝多糖 (wood culturedGanodermalucidumpolysaccharides ,Gl PS WC)及袋栽灵芝多糖 (bag culturedGanodermalucidumpolysaccharides,Gl PS BC)对体外培养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 ,探讨袋栽灵芝多糖替代段木栽培灵芝多糖的可能性。方法 检测两种灵芝多糖对混合淋巴细胞培养 (MLC)反应的影响 ;观察对刀豆蛋白A (ConA)、细菌脂多糖 (LPS)诱导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以及对环孢素A (CsA)、丝裂霉素C(MitC)、足叶乙苷 (VP 16)等抑制MLC反应的影响。结果 当质量浓度为 0 2~ 12 8mg·L- 1 时 ,两种灵芝多糖均可促进MLC反应 ,增强ConA或LPS诱导的淋巴细胞增殖 ,并拮抗CsA ,MitC或VP 16对MLC反应的抑制作用。未发现两种多糖之间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Gl PS WC及Gl P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段木栽培 袋栽灵芝 体外培养 小鼠 脾淋巴细胞增殖活性 比较 灵芝多糖
下载PDF
猪与人致敏的淋巴细胞混合培养及其细胞因子检测 被引量:3
14
作者 姜笃银 陈璧 +1 位作者 汤朝武 贾赤宇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CAS 2002年第2期90-93,共4页
目的 :探讨临床应用异种无细胞真皮基质 (Xeno ADM)的免疫反应机理。方法 :分离正常猪、正常人和接受Xeno -ADM复合移植的临床大面积烧伤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 ,以前两种细胞为刺激细胞、后者为反应细胞 ,通过异种混合淋巴细... 目的 :探讨临床应用异种无细胞真皮基质 (Xeno ADM)的免疫反应机理。方法 :分离正常猪、正常人和接受Xeno -ADM复合移植的临床大面积烧伤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 ,以前两种细胞为刺激细胞、后者为反应细胞 ,通过异种混合淋巴细胞培养 (Xeno -MLC)和同种异体混合淋巴细胞培养 (Allo -MLC)、3 H TdR掺入和酶联免疫吸附分析 (ELISA)方法 ,检测不同抗原对反应细胞增殖的刺激作用及其IL - 2 (IU·ml-1)、IL - 4 (IU·ml-1)和IFN - (ng·L-1)的动态变化。结果 :Xeno MLC组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和培养 4d后的IL - 2、IL - 4、IFN - 的分泌水平均明显高于Allo -MLC组和空白对照组 (P <0 .0 5~ 0 .0 1)。结论 :有辅助性T淋巴细胞 - 1(Th1)和Th2参与的细胞免疫和IL - 4诱导的体液免疫可能是异种移植物 (Xeno -ADM)免疫排异反应的特征 ;用预先致敏的淋巴细胞进行MLC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无细胞真皮基质 异种移植 混合淋巴细胞培养 细胞因子 免疫学
下载PDF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母-胎间免疫耐受的探讨 被引量:3
15
作者 秦朗 刘淑芸 +2 位作者 谭宗建 蔡美英 赵忠蓉 《华西医学》 CAS 2007年第1期24-25,共2页
目的初步探讨ICP发病机制中的母—胎间的免疫耐受现象。方法采用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法对照研究20例ICP患者(研究组)及正常孕妇(对照组)的母体淋巴细胞对已灭活的胎儿单个核细胞(PBMC)反应的增殖情况。结果母体淋巴细胞与已灭活的胎儿... 目的初步探讨ICP发病机制中的母—胎间的免疫耐受现象。方法采用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法对照研究20例ICP患者(研究组)及正常孕妇(对照组)的母体淋巴细胞对已灭活的胎儿单个核细胞(PBMC)反应的增殖情况。结果母体淋巴细胞与已灭活的胎儿脐血中的单个核细胞单向混合淋巴反应中,ICP患者组的母体淋巴细胞的增殖程度显著高于正常组。结论(1)在ICP患者中母-胎间的免疫抑制较正常孕妇是减弱的。(2)ICP患者母-胎间免疫耐受失衡可能是ICP发病的重要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期并发症 肝内胆汁淤积 母体淋巴细胞 单向混合淋巴培养(反应)免疫
下载PDF
苏木有效成分对大鼠免疫活性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18
16
作者 于波 侯静波 +2 位作者 吕航 徐威 崔丽丽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87-189,共3页
目的 探讨苏木提纯物的免疫抑制活性及其对IL - 2生成的影响。方法 不同成分、不同剂量的苏木提纯物大鼠灌胃 7d后 ,取脾及腹腔液测定大鼠的T淋转、B淋转、M和Nk细胞的活性 ,并检测混合淋巴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 - 2的水平。结果 苏... 目的 探讨苏木提纯物的免疫抑制活性及其对IL - 2生成的影响。方法 不同成分、不同剂量的苏木提纯物大鼠灌胃 7d后 ,取脾及腹腔液测定大鼠的T淋转、B淋转、M和Nk细胞的活性 ,并检测混合淋巴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 - 2的水平。结果 苏木水提物大剂量组可明显抑制T淋转功能 ,但各剂量组均不影响B淋转功能、Nk细胞的活性及M细胞的活性。苏木醇提物中剂量组及大剂量组均可影响T淋转功能 ,苏木醇提物大剂量组可影响B淋转功能 ,且苏木醇提物中剂量组及大剂量组还可影响M细胞的活性 ,对Nk细胞的活性没有影响。苏木酯提物小剂量组对Nk细胞的活性有影响 ,中、大剂量组对M细胞的活性有影响 ,对Nk细胞的活性亦有影响。苏木醇提物大剂量组和苏木水提物大剂量组可减少混合淋巴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IL - 2的生成。结论 苏木不同成分有不同的免疫抑制功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木 混合淋巴细胞培养 免疫活性 免疫抑制 动物实验
下载PDF
自身LAK和肿瘤细胞在TIL大量扩增中的作用 被引量:4
17
作者 李先兴 李莉 +2 位作者 孔宪涛 张玲珍 王元和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32-34,共3页
将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分别与自身LAK细胞、肿瘤细胞以及后二者共同混合培养,结果均使TIL的体外扩增能力和细胞毒活性大为提高,体外扩增有效期和高细胞毒活性持续时间均较单纯IL-2培养的TIL延长。以与自身LAK... 将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分别与自身LAK细胞、肿瘤细胞以及后二者共同混合培养,结果均使TIL的体外扩增能力和细胞毒活性大为提高,体外扩增有效期和高细胞毒活性持续时间均较单纯IL-2培养的TIL延长。以与自身LAK和肿瘤细胞混合培养的TIL对自身肿瘤的杀伤活性提高最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培养 肿瘤 淋巴细胞 杀伤细胞
下载PDF
酵母培养物对绒山羊机体免疫指标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28
18
作者 张爱忠 卢德勋 +2 位作者 刘大程 高民 孙海洲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63-169,共7页
本研究旨在观察酵母培养物(yeast culture,YC)对绒山羊机体免疫指标的影响。选用12只健康的内蒙古白绒山羊半同胞羯羊,按体重配对原则分为4组。其中A1、A3处理组饲喂精粗比为3∶7的基础日粮,B1、B2处理组饲喂精粗比为2∶8的基础日粮。... 本研究旨在观察酵母培养物(yeast culture,YC)对绒山羊机体免疫指标的影响。选用12只健康的内蒙古白绒山羊半同胞羯羊,按体重配对原则分为4组。其中A1、A3处理组饲喂精粗比为3∶7的基础日粮,B1、B2处理组饲喂精粗比为2∶8的基础日粮。采用自身对照试验方法,对照期饲喂基础日粮,试验期在基础日粮上分别添加不同水平的酵母培养物。各处理组日粮中YC添加量分别为A1:2.0%、A3:3.0%、B1:2.0%和B2:2.5%。分别在对照期最后1天、添加YC的第15天、第45天测定绒山羊机体免疫指标。结果表明:对照期、添加YC后的第15天和第45天,各处理组间血液IgA、IgG、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比例以及CD4+/CD8+的比值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添加YC后的第15天和第45天,A3和B1处理组血清IgA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期(P<0.01),B2处理组血清IgG含量显著高于对照期(P<0.05)。各处理组T淋巴细胞亚群中CD4+的比例在添加YC后第15天略有升高(P>0.05);CD8+的比例在试验期第15天略有下降(P>0.05);CD4+/CD8+的比值在添加YC第15天均有较大幅度提高(P>0.05)。添加YC后第45天3个指标均恢复到对照期水平。结果表明,添加YC可以显著增加绒山羊血清IgA含量,并提高血清IgG含量;在添加YC初期机体外周血CD4+/CD8+比例有升高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酵母培养物 免疫球蛋白 T淋巴细胞亚群 绒山羊
下载PDF
人肿瘤浸润的淋巴细胞的分离及培养 被引量:11
19
作者 李莉 李先兴 孔宪涛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5期294-297,共4页
用机械解聚、酶消化和非连续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分离了37例人实体瘤中浸润的淋巴细胞和17例肿瘤引流区域淋巴结淋巴细胞,所得淋巴细胞分别占61.1%和82.5%。在含rIL-2的培养液中培养一月左右70.3%的TIL和全部RNL达到了10^(10)数量级,扩... 用机械解聚、酶消化和非连续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分离了37例人实体瘤中浸润的淋巴细胞和17例肿瘤引流区域淋巴结淋巴细胞,所得淋巴细胞分别占61.1%和82.5%。在含rIL-2的培养液中培养一月左右70.3%的TIL和全部RNL达到了10^(10)数量级,扩增能力明显高于PBL和脾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淋巴细胞 分离 培养
下载PDF
γδT细胞的细胞毒活性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高学平 宋秀宇 +1 位作者 陈勇 李柏青 《肿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94-97,共4页
目的 探讨选择性扩增人γδT细胞的方法及其细胞毒活性。方法 用耐热性结核杆菌低分子多肽抗原 (Mtb)刺激正常人PBMC ,并用磁珠阳性分选法获得高纯度的γδT细胞 ,通过MTT试验观察γδT细胞对人红白细胞白血病细胞株K5 6 2的细胞毒活... 目的 探讨选择性扩增人γδT细胞的方法及其细胞毒活性。方法 用耐热性结核杆菌低分子多肽抗原 (Mtb)刺激正常人PBMC ,并用磁珠阳性分选法获得高纯度的γδT细胞 ,通过MTT试验观察γδT细胞对人红白细胞白血病细胞株K5 6 2的细胞毒活性。结果 Mtb刺激及磁珠分选后的γδT细胞可达 73 %和 98 0 5 % ,效靶细胞比例为 10 :1时其对K5 6 2细胞的杀伤率分别为 5 9%和 78 5 %。结论 Mtb刺激及磁珠分选所获得的高纯度γδT细胞可介导对K5 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ΔT细胞 T细胞 细胞毒性 分支杆菌 结核 肿瘤细胞 培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