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atural Gas Types,Distribution Controlling Factors,and Future Exploration in the Western Qaidam Basin 被引量:3
1
作者 GUO Zeqing SUN Ping +5 位作者 LI Jian ZHANG Lin LIU Weihong TIAN Jixian ZHANG Shaosheng ZENG Xu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4期1214-1226,共13页
The Paleogene and Neogene oil and gas in the western Qaidam basin have a regular distribution in three concentric zones from the edge to the center of the basin. Natural gas mainly occurs in the inner zone, and the ga... The Paleogene and Neogene oil and gas in the western Qaidam basin have a regular distribution in three concentric zones from the edge to the center of the basin. Natural gas mainly occurs in the inner zone, and the gas-oil ratio of the northern area of the basin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southern area. Large amounts of carbon isotope data of natural gas, plotted in X- shaped and comprehensive identification diagrams for the southern area and northern area, respectively, were used to identify the types of natural gas. The large-scale distribution of natural gas is highly consistent with the Ro values of major source rocks, but is poorly correlated with the type of organic matter.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main controlling factor of natural gas distribution is organic matter maturity, and the kerogen types act as the basis for the formation of different types of natural gas. Paleouplifts and squeezed anticlines near hydrocarbon generation depression centers, which are major natural gas-rich regions, control the migration directions of natural gas, while hydrocarbon migration pathways and fault systems connecting gas source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for natural gas reservoir formation in the inner basin. Therefore, favorable zones for natural gas distribution can be predicted on the basis of the distribution of thermal evolution and the gas generation intensity of major source rocks as well as the structural map. The Shizigou-Youshashan- Yingdong-Dawusi, Youquanzi -Kaitemilike - Youdunzi, and Xiaoliangshan - Nanyishan - Dafengshan structural belts are favorable zones for natural gas accumulation. This study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future natural gas explo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stern Qaidam basin natural gas types distributional characteristics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MATURITY favorable zones
下载PDF
Differences and controlling factors of composite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s in the Tazhong uplift, Tarim Basin, NW China 被引量:2
2
作者 JIANG Tongwen HAN Jianfa +5 位作者 WU Guanghui YU Hongfeng SU Zhou XIONG Chang CHEN Jun ZHANG Huifang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20年第2期229-241,共13页
Based on three-dimensional seismic interpretation, structural and sedimentary feature analysis, and examination of fluid properties and production dynamics, the regularity and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of hydrocarbon a... Based on three-dimensional seismic interpretation, structural and sedimentary feature analysis, and examination of fluid properties and production dynamics, the regularity and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in the Tazhong uplift, Tarim Basin a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il and gas in the Tazhong uplif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mplex accumulation mainly controlled by faults, and more than 80% of the oil and gas reserves are enriched along fault zones. There are large thrust and strike-slip faults in the Tazhong uplift, and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faults and accumulation determine the difference in complex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s. The active scale and stage of faults determine the fullness of the traps and the balance of the phase, that is, the blocking of the transport system, the insufficient filling of oil and gas, and the unsteady state of fluid accumulation are dependent on the faults. The multi-period tectonic sedimentary evolution controls the differences of trap conditions in the fault zones, and the multi-phase hydrocarbon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causes the differences of fluid distribution in the fault zones. The theory of differential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 controlled by fault is the key to the overall evaluation, three-dimensional development and discovery of new reserves in the Tazhong uplif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rim Basin Tazhong uplift fault zone complex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 oil and gas distribution difference main controlling factor
下载PDF
页岩储层非构造裂缝研究进展与思考 被引量:1
3
作者 丁文龙 王垚 +5 位作者 王生晖 刘霆锋 张子游 勾通 张梦阳 贺湘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97-314,共18页
随着我国对非常规油气勘探理论的完善和技术的提高,页岩油气勘探开发不断获得突破,其战略地位也在不断上升。页岩储层的品质通常是制约其资源潜力的主要因素,其中裂缝是页岩油气富集、高产、稳产的关键。因此裂缝作为富有机质页岩储层... 随着我国对非常规油气勘探理论的完善和技术的提高,页岩油气勘探开发不断获得突破,其战略地位也在不断上升。页岩储层的品质通常是制约其资源潜力的主要因素,其中裂缝是页岩油气富集、高产、稳产的关键。因此裂缝作为富有机质页岩储层重要的储集空间和渗流通道,其相关研究一直都是该领域内的重点。我国页岩储层内天然裂缝大量发育,而非构造裂缝同样比较发育,对页岩油气的富集和保存评价亦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页岩储层构造裂缝的研究比较深入,而对页岩非构造裂缝的研究则相对薄弱。为此本文在充分调研近年来国内外页岩非构造裂缝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梳理了非构造裂缝的分类、识别与表征、主控因素、期次及演化序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页岩储层非构造裂缝以成因和形态复杂、分布不规则、尺度较小为特征,依据成因机制差异可将其分为成岩缝、异常高压缝、层理缝和表生缝4个大类,它们的识别与表征目前主要还停留在定性描述的阶段;尽管不同类型的非构造缝主控因素存在差异,但均在不同程度上受控于沉积作用、成岩作用、矿物组分及含量、岩石力学性质,呈现出一定的共性。综合分析并指出了页岩储层非构造裂缝研究的关键问题及发展趋势:一是基于页岩储层岩心、薄片、成像测井、常规测井的典型特征,结合先进图像技术,建立不同类型不同尺度非构造裂缝综合有效识别与定量化表征新方法。二是针对页岩储层非构造裂缝的形成发育具有“多成因类型、多控制因素、多期次演化”的特点,并且页岩非构造裂缝的形成与演化与“古温压、古流体、古成岩”过程联系紧密。据此提出了利用页岩储层非构造裂缝中普遍存在的方解石等充填物的流体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C,O,Sr)及微区原位同位素年代学(U-Pb,Sm-Nd)等先进实验分析技术,综合确定页岩储层非构造裂缝形成时间和活动期次及演化序列是未来研究的关键手段。三是由页岩储层非构造裂缝发育程度与单因素主控因素之间的定性-半定量分析,向多个主控因素耦合控制下的非构造裂缝发育程度的定量研究方向发展,即采用数学方法确定不同主控因素对于裂缝发育程度影响的权重,并构建适合我国页岩非构造裂缝发育程度的综合指数与多个主控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气 非构造裂缝 裂缝分类 主控因素 裂缝发育程度 裂缝期次
下载PDF
郁江走滑断裂带北部储集空间发育特征及主控因素
4
作者 鲍典 胡文革 +4 位作者 曹飞 彭小平 廖世禧 潘琳 王婋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2-180,共9页
为探索走滑断裂破碎带储集空间发育特征和形成机理,综合应用野外露头、遥感影像和岩心测试资料,对郁江走滑断裂带北部储集空间进行识别刻画和量化分析,并探讨其发育主控因素。结果表明:郁江走滑断裂带北部破碎带在平面上可分为北部张扭... 为探索走滑断裂破碎带储集空间发育特征和形成机理,综合应用野外露头、遥感影像和岩心测试资料,对郁江走滑断裂带北部储集空间进行识别刻画和量化分析,并探讨其发育主控因素。结果表明:郁江走滑断裂带北部破碎带在平面上可分为北部张扭段和南部压扭段,不同段储集空间发育特征存在差异,张扭段裂缝开度更大,压扭段裂缝长度、裂缝线密度、破碎区面积和洞穴面积更大,总体上,压扭段储集空间发育规模相对较大;走滑断裂带构造应力是决定优势储集空间发育的外部因素,岩层厚度和岩石矿物组成是控制储集空间发育的内部因素,岩层厚度大于1 m且碳酸钙含量低于70%的碳酸盐岩经压扭作用改造后,可形成缝洞型储集体有利发育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郁江走滑断裂带 破碎带 张扭段 压扭段 断控缝洞型储集体 储集空间 发育特征 主控因素
下载PDF
XH凹陷中南部背斜带油气分布特征与成藏主控因素
5
作者 李宣玥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5-83,共9页
为了厘清XH凹陷中南部背斜带的油气成藏主控因素,解剖了中南部T气田、H气田、R气田等3个典型油气田。研究表明:中南部背斜带油气成因、来源和成藏期次一致,但油气分布却存在显著差异性,主要表现在富集程度、纵向分布层位和平面赋存位置... 为了厘清XH凹陷中南部背斜带的油气成藏主控因素,解剖了中南部T气田、H气田、R气田等3个典型油气田。研究表明:中南部背斜带油气成因、来源和成藏期次一致,但油气分布却存在显著差异性,主要表现在富集程度、纵向分布层位和平面赋存位置3个方面。分析认为,造成油气分布差异性的主控因素为断裂系统、烃源岩分布、源-储构造叠合关系和断-砂耦合关系。断裂系统的差异性决定纵向上油气分布层位以及构造内部的差异化富集程度;平湖组煤系烃源岩成熟度和厚度分布的差异性决定区域油气富集程度;花港组源外成藏背景下,成藏期平湖组烃源层顶面构造与花港组储集层构造叠合关系决定局部构造汇烃强度;中南部花港组强水道化背景下,断层与砂体耦合关系决定单层油气成藏规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分布特征 成藏主控因素 中南部背斜带 XH凹陷
下载PDF
基于瓦斯地质单元划分的瓦斯赋存规律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郑立军 李艳飞 +3 位作者 孙伟 李学臣 魏国营 贾天让 《煤炭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73-176,共4页
搞清井田瓦斯赋存规律是瓦斯治理的基础,是矿井实现“一矿一策,一区一策”瓦斯治理措施的保障。以古汉山井田为例,运用瓦斯赋存构造逐级控制理论,在分析区域构造演化及控制的基础上,探讨了古汉山井田瓦斯赋存规律及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 搞清井田瓦斯赋存规律是瓦斯治理的基础,是矿井实现“一矿一策,一区一策”瓦斯治理措施的保障。以古汉山井田为例,运用瓦斯赋存构造逐级控制理论,在分析区域构造演化及控制的基础上,探讨了古汉山井田瓦斯赋存规律及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石炭-二叠系含煤地层沉积之后经历的多期构造运动造就了焦作煤田现今的构造格局及瓦斯赋存特征。以团相断层及其NE向延伸方向断层为界,将古汉山井田划分为3个瓦斯地质单元。马坊泉断层与团相断层间形成的地堑是造成瓦斯地质单元1上覆基岩厚度为井田最厚的原因,同等埋深条件下瓦斯地质单元1上覆基岩厚度厚是造成该区瓦斯含量高的主要原因;赤庄断层形成的煤层隐伏露头和上覆基岩厚度薄是瓦斯地质单元2瓦斯含量井田最低的主要原因;上覆基岩厚度相同情况下瓦斯地质单元1和3瓦斯含量相差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斯赋存 瓦斯地质单元 主控因素 上覆基岩厚度 构造演化
下载PDF
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预测模型对比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寻博辉 吕义清 姚星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90-200,共11页
为了提高导水断裂带发育高度预测的准确性,通过收集以往地质采矿条件相似地区导高实测数据,综合分析取采高、埋深、倾角及工作面斜长4个因素作为算法模型的导高主要影响因子,利用工程探测、机器学习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采矿覆岩... 为了提高导水断裂带发育高度预测的准确性,通过收集以往地质采矿条件相似地区导高实测数据,综合分析取采高、埋深、倾角及工作面斜长4个因素作为算法模型的导高主要影响因子,利用工程探测、机器学习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采矿覆岩导水断裂的发育特征进行分析研究。通过钻孔试验以及数控摄像技术对浅埋煤层综采条件下的导水断裂带发育高度进行实测;通过构建基于自适应粒子群算法优化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回归算法(APSO-LSSVR)和UDEC数值模拟的导高预测模型,结合实测导高数据确定华宁煤矿覆岩破坏高度计算方法。结果表明:研究区实测导水断裂带发育高度处于60.3~90.6 m;基于APSO-LSSVR算法的导高模型的预测结果与真实值的拟合优度为94.79%,均方根误差为1.6523,预测的准确性较高,将其应用到研究区不同工作面导水断裂带高度的预测中,该模型与实测数据相比平均相对误差为1.36%,相较于传统UDEC数值模拟预测方法,其准确性相对提高了9.03%。可以看出经自适应粒子群算法优化后的支持向量机模型对于数据特征较小的数据集合处理性能较高,能够较好反映导水断裂的发育情况,可满足实际开采需求;将基于APSO-LSSVR的导水断裂带发育高度预测模型应用于研究区待开采的22109、22110工作面,得出22109工作面导水裂隙带为62.7 m,22110工作面导水裂隙带为67.3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水断裂带 主控因素 支持向量机 数值模拟 高度预测
下载PDF
长春岭南区块浅层气成藏条件及其主控因素
8
作者 昝春景 季汉成 +1 位作者 赵忠波 施尚明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6-43,共8页
浅层气资源分布广泛,勘探开发前景广阔。针对长春岭南区块浅层气分布认识不清的问题,以埋藏较浅的泉四段储层为目的层,通过分析成藏条件,明确主控因素,研究沉积微相和断裂对气藏成藏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研究区气源主要来自青山口组青... 浅层气资源分布广泛,勘探开发前景广阔。针对长春岭南区块浅层气分布认识不清的问题,以埋藏较浅的泉四段储层为目的层,通过分析成藏条件,明确主控因素,研究沉积微相和断裂对气藏成藏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研究区气源主要来自青山口组青一段烃源岩所生成的原油伴生气;储层为河流相沉积,河道砂体厚度大、物性好,有利于浅层气富集;断裂构造和倾斜的储层砂体为浅层气提供了良好的垂向和横向运移通道;研究区具有背斜形态,被南北、北西和少量北东走向的3组断裂切割,构造圈闭条件较好;青一段烃源岩同时作为区域盖层,厚度大,断层在明水组末期停止活动,保存条件良好。沉积微相和断层是研究区浅层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应重点寻找断层-岩性气藏,研究区东部的背斜隆起带为有利勘探区。研究成果为该区块进一步勘探指明了有利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层气 成藏条件 主控因素 泉四段 长春岭背斜带
下载PDF
构造煤分布的地质控制及其地震地质一体化预测方法--以沁水盆地阳泉新景矿3号煤层研究为例 被引量:2
9
作者 常锁亮 刘晶 +3 位作者 张生 石晓红 刘最亮 杨智华 《石油物探》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3-55,共13页
构造煤与瓦斯及煤层气密切相关。由于构造煤分布具有强烈的非均质性,现有基于地质预测与地球物理直接识别的构造煤分布预测成果难以满足煤矿瓦斯超前治理及煤层气开发的精度要求。以沁水盆地阳泉新景矿3号煤层为例,利用区内钻孔煤芯数... 构造煤与瓦斯及煤层气密切相关。由于构造煤分布具有强烈的非均质性,现有基于地质预测与地球物理直接识别的构造煤分布预测成果难以满足煤矿瓦斯超前治理及煤层气开发的精度要求。以沁水盆地阳泉新景矿3号煤层为例,利用区内钻孔煤芯数据、采掘巷道中煤体结构的连续观测数据以及三维地震成果资料,研究煤层中“软煤”(碎粒煤和糜棱煤)的分布特征,交会分析其与煤层赋存形态、断裂系统、聚煤前后地层层序砂地比、煤层厚度等地质特征参数的关系,厘清构造煤发育的主控地质要素,得出构造煤分布受构造围岩煤层“三元”突变耦合控制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提取三维地震数据及解释成果中对构造煤分布具有主控作用的3类共6种地震地质表征属性,采用灰色关联法构建基于多属性融合的构造煤分布预测模型,预测研究区3号煤层中的“软煤”分布情况,经采掘及后续煤层气开发井验证,预测精度较高,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及可行性,为精准预测构造煤分布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思路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体结构 主控因素 构造煤占比 地震地质属性 灰色关联
下载PDF
辽东湾坳陷斜坡型太古界潜山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以锦州25-A构造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茂桢 王冰洁 +3 位作者 杨传超 郝轶伟 张江涛 于雯汀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24-631,共8页
针对斜坡型太古界变质岩潜山储层非均质性强、储层空间分布规律及主控因素认识不清等问题,以渤海海域锦州25-A构造太古界潜山为研究对象,基于岩心、井壁取心、测井、地震及实测物性资料,明确了太古界潜山储层类型及其成储模式。结果表明... 针对斜坡型太古界变质岩潜山储层非均质性强、储层空间分布规律及主控因素认识不清等问题,以渤海海域锦州25-A构造太古界潜山为研究对象,基于岩心、井壁取心、测井、地震及实测物性资料,明确了太古界潜山储层类型及其成储模式。结果表明:1)变质岩潜山储层以构造裂缝为主,沿构造裂缝发育溶蚀孔,为典型的双孔介质型储层,孔隙度介于3.5%~13.3%,渗透率介于0.01×10^(-3)~15.32×10^(-3)μm^(2)。2)构造活动、风化作用以及矿物组成共同控制了潜山储层的空间分布,燕山末期走滑压隆带应力集中,储层发育厚度可超过100 m;风化作用导致潜山顶部100 m以内发生强溶蚀,孔隙度较内幕裂缝带提高3倍,渗透率可提高近100倍;储层的发育具有矿物选择性,脆性矿物质量分数超过80%的变质花岗岩脆性强且具有更多的可溶矿物,是最主要的成储岩性。3)斜坡型变质岩潜山具有“构造主导,风化-矿物联控”的优质储层发育模式,燕山期走滑压隆带是最优储层发育区,该模式对未来斜坡型太古界潜山的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坡带 储层特征 主控因素 太古界潜山 渤海海域
下载PDF
乌石凹陷东区流沙港组二段构造转换带控制下的优质储层分布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满勇 邓勇 +3 位作者 胡林 张帅 薛红涛 刘娟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CAS 2023年第2期146-155,共10页
构造转换带控制了古地貌和古水流方向,进而控制了沉积体系分布,对油气成藏有着重要控制作用。钻探实践表明,乌石凹陷东区流沙港组二段油气成藏条件优越,是寻找优质储量的有利领域,但流二段油藏单层厚度薄、连通性差、储层非均质性强。... 构造转换带控制了古地貌和古水流方向,进而控制了沉积体系分布,对油气成藏有着重要控制作用。钻探实践表明,乌石凹陷东区流沙港组二段油气成藏条件优越,是寻找优质储量的有利领域,但流二段油藏单层厚度薄、连通性差、储层非均质性强。因此研究优质储层成因与展布是该区油气勘探的关键。本次研究综合利用测录井、地震、岩心等资料,结合构造转换带控沉积分析,剖析流二段优质储层主控因素及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侧接叠覆转换带对物源水系具良好控制作用,是砂体有利卸载富集区,控制厚层砂体展布;沉积微相类型、泥质含量与砂岩粒度是影响流二段储层物性的主控因素;侧接叠覆转换带是优质储层的有利发育区,是寻找优质油藏的重要探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石凹陷 构造转换带 优质储层 主控因素 重要探区
下载PDF
吐哈盆地火焰山-七克台构造带油砂成藏特征及主控因素分析
12
作者 万建领 雷国明 张仕伟 《新疆地质》 CAS CSCD 2023年第1期66-71,共6页
吐哈盆地常规油气勘查在石炭—二叠系取得重要进展[1-2],但对其次生的赋存于中—上侏罗统、下白垩统的油砂矿研究较为薄弱,对运移聚集成藏的油砂矿成矿条件、成矿机理、赋存状态、成藏规律认识不清,找矿方向不明确,导致油砂勘探一直未... 吐哈盆地常规油气勘查在石炭—二叠系取得重要进展[1-2],但对其次生的赋存于中—上侏罗统、下白垩统的油砂矿研究较为薄弱,对运移聚集成藏的油砂矿成矿条件、成矿机理、赋存状态、成藏规律认识不清,找矿方向不明确,导致油砂勘探一直未取得重大突破。通过对火焰山-七克台构造带的油砂矿体特征、成藏条件、成藏过程和控制因素分析,总结提出吐哈盆地油砂集中分布于盆地中央的火焰山-七克台构造带,赋存地层为中侏罗统西山窑组、三间房组和七克台组,岩性为中-粗砂岩和含砾砂岩组合,储集岩以半充填、中-高孔隙度、高渗透率为主要特征,油迹主要充填于原生粒间孔、粒间溶蚀孔、残余孔隙和构造微裂缝等4种孔缝中,控盆断裂为深部油气向浅部运移提供通道,先后经历了晚侏罗世末—早白垩世、晚白垩世末—古近纪两期成藏,其中晚白垩世末—古近纪为油砂主要成藏期,形成了侏罗系含油气层系复式鼻状隆起油气储集带。成藏模式为推覆挤压构造抬升型,潜伏复式鼻状隆起为找矿主攻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哈盆地 火焰山-七克台构造带 成藏特征 主控因素
下载PDF
溃水溃沙多源信息评价与生产布局优化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坤 丁湘 +1 位作者 蒲治国 贺晓浪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30-37,共8页
针对我国现阶段煤矿溃水溃沙灾害预测评价方法单一、防治手段被动等问题,以薄基岩、厚松散层矿井为研究对象,从影响溃水溃沙致灾的主控因素出发,提出了以“沙层厚度、基采比、溃沙裂缝带发育高度、基岩风化指数、单位涌水量、饱水沙层... 针对我国现阶段煤矿溃水溃沙灾害预测评价方法单一、防治手段被动等问题,以薄基岩、厚松散层矿井为研究对象,从影响溃水溃沙致灾的主控因素出发,提出了以“沙层厚度、基采比、溃沙裂缝带发育高度、基岩风化指数、单位涌水量、饱水沙层厚度、渗透系数、采动影响指数”为指标的溃水溃沙危险性多源信息分区方法,建立了“区域转局部、高位截流接续”的超前生产布局优化模式,研究成果在神东矿区隆德煤矿成功应用,提高了煤矿溃水溃沙预警评价的精准度,为超前主动解决溃水溃沙问题提供了新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源信息分区 溃沙裂缝隙带 采动影响指数 主控因素专题图 生产布局
下载PDF
伊拉克X油田巨厚生物碎屑灰岩储层强非均质性及主控因素
14
作者 李峰峰 李蕾 余义常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4-95,I0006,126,共14页
伊拉克X油田Mishrif组为巨厚强非均质生物碎屑灰岩,开发难度大。基于岩心、铸体薄片、压汞实验、孔渗、核磁共振实验、测井曲线和开发动态等资料,通过数理统计和储层特征对比,刻画Mishrif储层垂向和平面非均质性;根据层序地层学和沉积... 伊拉克X油田Mishrif组为巨厚强非均质生物碎屑灰岩,开发难度大。基于岩心、铸体薄片、压汞实验、孔渗、核磁共振实验、测井曲线和开发动态等资料,通过数理统计和储层特征对比,刻画Mishrif储层垂向和平面非均质性;根据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理论,明确储层非均质性成因。结果表明:X油田Mishrif组发育三套稳定隔层、多套夹层和三种成因的超高渗层,隔夹层、超高渗层与围岩存在巨大渗透率级差。Mishrif组垂向上储层特征呈三段式,即MB2段层内均质且孔、渗相关关系好,超高渗层分布在MB2段顶部,夹层发育程度低;MB1段层内非均质性强,物性变化快且幅度大,超高渗层分布规律弱,夹层发育程度高;MA段层内非均质性强,孔、渗相关关系差,超高渗层沿断层带分布,夹层较发育。平面上,储层展布具有“北厚南薄、核厚翼薄、网络状、点厚面薄”4种样式。研究区浅水缓坡沉积背景下发育多期层序旋回是巨厚强非均质生物碎屑灰岩的主要成因。碳酸盐岩缓坡相带分异显著,储层渗透率随沉积水动力增加而增高。开阔水体环境中沉积作用稳定,地层厚度大,储层非均质性弱;高能沉积环境是超高渗层的发育基础;局限沉积环境中夹层发育程度高,非均质性强。层序旋回控制储层垂向叠置关系和平面展布样式,层序界面处成岩改造强烈,发育超高渗层或稳定隔层。构造作用导致岩石遭受埋藏溶蚀,进一步提高储层物性。该结果可深化生物碎屑灰岩储层地质认识,为巨厚碳酸盐岩油藏高效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shrif组 巨厚生物碎屑灰岩 超高渗层 隔夹层 强非均质性 主控因素
下载PDF
龙门山逆冲断褶带分段特征和下二叠统控藏关键研究
15
作者 梁顺军 游李伟 +6 位作者 温银宇 刘定锦 吴育林 陈中云 高怀军 杜时锋 段卓 《复杂油气藏》 2023年第2期167-174,190,共9页
龙门山逆冲断褶带(简称龙门山)可分为三段,即北段、中段和南段,各段下二叠统气田(藏)均为构造型圈闭。三段的下二叠统天然气勘探历程及方法相同,但北段的天然气发现程度及探明储量远好于南段和中段。分析龙门山下二叠统天然气成藏条件,... 龙门山逆冲断褶带(简称龙门山)可分为三段,即北段、中段和南段,各段下二叠统气田(藏)均为构造型圈闭。三段的下二叠统天然气勘探历程及方法相同,但北段的天然气发现程度及探明储量远好于南段和中段。分析龙门山下二叠统天然气成藏条件,三段具有相同的“储、盖、运”条件,即区域性的中下三叠统膏盐层盖层,栖霞组裂缝-孔隙性白云岩储层,天然气运移方式以垂向为主。“生、圈”方面差异较大,“生油”方面,烃源岩主要是德阳-安岳-长宁裂陷槽下寒武统泥页岩,北段及中段沉积厚度大、生烃能力强,南段几乎剥蚀殆尽,生烃能力严重不足;“圈闭”而言,北段地面背斜少而潜伏背斜发育,南段地面背斜发育而潜伏背斜稀少,中段背斜圈闭稀少。“保存”方面,地面背斜保存条件差,气藏遭到破坏;潜伏背斜保存条件好,成藏条件优越。龙门山天然气成藏的主控因素为保存条件和生烃能力,主要成藏模式有层间褶皱潜伏背斜型,低缓背斜型及逆掩下盘潜伏背斜型三种。基于上述认识,对龙门山三段的油气勘探有利区带进行综合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地质条件 主控因素 成藏模式 区带评价 下二叠统 龙门山分段
下载PDF
查干凹陷乌力吉构造带浅层成藏主控因素 被引量:4
16
作者 史大海 陈清棠 +2 位作者 邱微 郭展 吴小琴 《断块油气田》 CAS 2013年第3期321-323,328,共4页
近年来在查干凹陷乌力吉构造带获得了勘探突破,发现了火山岩之上的浅层普通稠油油藏,油源分析表明,该油藏原油主要来自于深层巴音戈壁组的暗色泥岩。对浅层油藏成藏因素的综合分析认为,毛西断层晚期构造反转,形成了良好的油气输导条件,... 近年来在查干凹陷乌力吉构造带获得了勘探突破,发现了火山岩之上的浅层普通稠油油藏,油源分析表明,该油藏原油主要来自于深层巴音戈壁组的暗色泥岩。对浅层油藏成藏因素的综合分析认为,毛西断层晚期构造反转,形成了良好的油气输导条件,早期形成于构造带深层原生油藏中的原油向上运移至浅层,是浅层成藏的主控因素。同时,构造浅层沉积相类型主要为扇三角洲相和辫状河流相,储层较为发育,为油气富集提供了良好的储集条件;上覆的乌兰苏海组发育大套泥岩,形成了区域性盖层,为浅层油藏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封堵条件,从而形成了下生上储的油气成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反转 主控因素 乌力吉构造带 查干凹陷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构造沉降史及其主控因素 被引量:66
17
作者 袁玉松 杨树春 +1 位作者 胡圣标 何丽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76-383,共8页
以28口钻井、3条主干地震剖面最新解释成果资料为依据的构造沉降史恢复结果表明:琼东南盆地新生代存在三期快速沉降过程和一期缓慢沉降过程:第一期为始新世,第二期为渐新世—早中新世,第三期存在时空差异:在盆地西部乐东凹陷为晚中新世... 以28口钻井、3条主干地震剖面最新解释成果资料为依据的构造沉降史恢复结果表明:琼东南盆地新生代存在三期快速沉降过程和一期缓慢沉降过程:第一期为始新世,第二期为渐新世—早中新世,第三期存在时空差异:在盆地西部乐东凹陷为晚中新世以来,在盆地中东部陵水凹陷和松南-宝岛凹陷为上新世以来;缓慢沉降过程亦存在时空差异,盆地西部中中新世沉降缓慢,盆地中东部中—晚中新世沉降缓慢.第一期快速沉降过程受东亚陆缘扩张和红河断裂左旋走滑共同影响,第二期快速沉降受南海海底扩张和红河断裂左旋走滑联合作用,第三期快速沉降主要受红河断裂右旋走滑控制,缓慢沉降过程与南海海底扩张停止以及红河断裂构造活动处于宁静阶段相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琼东南盆地 构造沉降 主控因素 红河断裂
下载PDF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油气富集规律及主控因素分析 被引量:22
18
作者 平贵东 吕延防 +3 位作者 范立民 付晓飞 孙永河 高煜婷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4167-4178,共12页
在含油气系统划分的基础上,对油气富集区带进行刻画,分析总结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的油气富集规律及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油气藏具有两期成藏,伊敏组晚期烃源岩大量排烃,控制早期原生油藏的形成,伊... 在含油气系统划分的基础上,对油气富集区带进行刻画,分析总结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的油气富集规律及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油气藏具有两期成藏,伊敏组晚期烃源岩大量排烃,控制早期原生油藏的形成,伊敏组末—青元岗组沉积时期盆地反转,受活动断层调整形成次生油藏。纵向上发育中下部两套含油气系统(被动裂陷含油气系统与主动裂陷含油气系统)和一套上部含油组合,油主要分布在被动裂陷含油气系统。油气分布的主控因素可概括为3个方面:(1)"断-盖"共控油气富集层位,盆地发育南一段上部和大一段两套区域性优质泥岩盖层,控制了中下部含油气系统油气富集。晚期盆地反转,部分断裂活动使得油气穿越盖层运移至大磨拐河组形成次生油藏;(2)"源-储"共控油气分布范围,中下部含油气系统均发育一套烃源岩,其中南一段中部源岩为优质源岩。受大气水淋滤和有机酸溶蚀作用部分区域发育优质储层,烃源岩与优质储层的时空配置控制了油气的分布范围,油气以短距离侧向运移为主,洼陷中生成的油气优先在附近优质储层中聚集。(3)"断-隆-扇"共控油气聚集部位,中央背斜带控制潜山油藏聚集,滚动背斜带控制形成构造油藏,反向断层下盘掀斜隆起带与中央隆起带控制中下部含油气系统油气聚集,受反转构造影响活动的断裂控制上部含油组合油气聚集,近岸水下扇及三角洲前缘砂体控制洼漕中心油气成藏形成岩性油气聚集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尔逊—贝尔凹陷 油气富集规律 主控因素 隆起带 油气聚集带
下载PDF
中国陆上大气田成藏主控因素及勘探方向 被引量:12
19
作者 李剑 曾旭 +3 位作者 田继先 佘源琦 程宏岗 谢武仁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20,共20页
中国陆上天然气气藏类型多样,依据综合地质条件及勘探规模潜力,可划分为古老碳酸盐岩气藏、前陆冲断带气藏、致密砂岩气藏、基岩—火山岩气藏4种类型。为了指导中国陆上下一步天然气勘探的方向和目标,结合天然气最新地质理论研究及勘探... 中国陆上天然气气藏类型多样,依据综合地质条件及勘探规模潜力,可划分为古老碳酸盐岩气藏、前陆冲断带气藏、致密砂岩气藏、基岩—火山岩气藏4种类型。为了指导中国陆上下一步天然气勘探的方向和目标,结合天然气最新地质理论研究及勘探进展、基础成藏条件等方面,从控制油气成藏的关键地质要素出发,系统总结了中国陆上不同类型天然气富集主控因素:海相碳酸盐岩气藏受优质烃源岩、规模储层及大型圈闭控制,前陆冲断带气藏受优质烃源岩、储盖组合及构造圈闭等因素控制,致密砂岩气藏受构造背景、源储组合方式及储层分布等因素控制,而基岩—火山岩气藏受生烃凹陷、储层类型及输导体系等因素控制。同时,对陆上大气田的富集规律进行了总结:(1)优质烃源岩决定了天然气宏观分布,烃源岩中心周缘普遍分布大气藏;(2)优质储层类型多、分布广,天然气富集控制作用明显;(3)稳定构造期形成多期盖层是天然气多期成藏的关键因素;(4)现今构造格局控制了天然气分布的方向性。在富集主控因素及规律认识基础上,对不同类型天然气勘探领域下一步重点勘探区带进行梳理,指出了陆上天然气勘探主攻领域,天然气勘探仍需立足四川、鄂尔多斯和塔里木三大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主控因素 富集规律 勘探区带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塔中隆起断控复式油气聚集的差异性及主控因素 被引量:43
20
作者 江同文 韩剑发 +5 位作者 邬光辉 于红枫 苏洲 熊昶 陈军 张慧芳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13-224,共12页
基于三维地震精细解释、构造与沉积特征剖析、流体性质及生产动态研究,探讨塔里木盆地塔中隆起油气成藏规律及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塔中隆起油气具有以断裂为主控因素的复式成藏特征,80%以上油气储量沿断裂带富集;塔中隆起发育大型... 基于三维地震精细解释、构造与沉积特征剖析、流体性质及生产动态研究,探讨塔里木盆地塔中隆起油气成藏规律及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塔中隆起油气具有以断裂为主控因素的复式成藏特征,80%以上油气储量沿断裂带富集;塔中隆起发育大型逆冲及走滑断裂,断裂形成演化与成藏耦合关系决定了复式油气聚集的差异性,断裂活动规模与期次决定了圈闭的充满程度与相态平衡,即输导体系的不畅通、油气充注的不充分、流体聚集的非平衡等受控于断裂,多期构造沉积演化控制了断裂带圈闭条件的差异性,多期油气运聚成藏控制了断裂带流体分布的差异性。断控复式油气差异性聚集理论是塔中隆起整体评价、立体开发与增储上产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塔中隆起 断裂带 复式油气聚集 油气分布 差异性 主控因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