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changing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grain production in China in the 21st century 被引量:9
1
作者 YIN Peihong FANG Xiuqi +1 位作者 TIAN Qing MA Yuling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06年第4期396-404,共9页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changing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grain production in China.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data from county statistics for the period 2000-2003, major differences in the main grain-output regions in...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changing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grain production in China.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data from county statistics for the period 2000-2003, major differences in the main grain-output regions in China can be observed. The main grain-producing areas have shifted from the south to the north of China. New grain production regions have been also added to westem China since the late 1990s. The per capita grain consumption in one third of China's main grain-producing counties has fallen below 400 kg; most of these areas are located in southern China. In the new millennium, Northeast China, the central-south North China, and the add and semi-arid regions of Northwest China produced three quarters of the surplus grains. Most of these areas are located in regions susceptible to environmental change. The amount of grain production in these regions shows high fluctuations. It is argued here that fi.trther studies of recent environmental changes as well as a risk assessment of China's food security in main grain-output regions are need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in production main grain-output regions regional pattern regional differences china
下载PDF
Technical Efficiency of Corn Production in Main Producing Region in China Based on DEA-Tobit
2
作者 SU Gui-hong Department of Economy and Management, Jili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Jilin 132101, China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10年第12期5-7,11,共4页
The Panel Data of corn production in 11 provinces are analyzed, such as Jilin, Heilongjiang, Liaoning, Inner Mongolia, Hebei, Shandong, Henan, Anhui, Jiangsu, Hubei and Sichuan. Based on the CRS, VRS and Malmquist exp... The Panel Data of corn production in 11 provinces are analyzed, such as Jilin, Heilongjiang, Liaoning, Inner Mongolia, Hebei, Shandong, Henan, Anhui, Jiangsu, Hubei and Sichuan. Based on the CRS, VRS and Malmquist exponential models of DEA, technical efficiency of corn production is measured in main producing region by DEA-Tobit.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are analyzed. Result shows that corn production in main producing areas is mainly scale inefficiency and is at the stage of de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 Pure technical efficiency of corn production is effective in most main producing regions.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of corn production is improved in main producing regions, because the speed of technical progress is greater than the speed of efficiency reduction. In the years 1998-2008, corn production in main producing regions is rational in structure and is not affected by the natural disast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in producing REGION CORN production TECHNICAL EF
下载PDF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of Regional Grain Production in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of China
3
作者 ZHANG Fei, YAN Zhi-qiang, WEI Yan-fei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Guangxi Teachers Education University, Nanning 530001, China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10年第9期1-4,9,共5页
According to the latest Land Use Planning of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Guangxi is divided into five regions, which are eastern Guangxi, western Guangxi, southern Guangxi, northern Guangxi, and central Guangxi.... According to the latest Land Use Planning of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Guangxi is divided into five regions, which are eastern Guangxi, western Guangxi, southern Guangxi, northern Guangxi, and central Guangxi. Region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grain production are introduced from two aspects of the decline of grain sowing area and the increase of grain output. According to the data in Guangxi Statistical Yearbook, comparative advantages of regional grain production in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are analyzed by the method of Comprehensive Comparative Dominance Index. Result shows that eastern Guangxi and northern Guangxi have the maximum comprehensive dominance indices with the minimum increasing amount of dominance indices. Their advantages in grain production are gradually diminished; and the grain production center is moving to central Guangxi and southern Guangxi.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s in grain production, Guangxi should make full use of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carry out structural adjust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try to realize the rational distribution and specializ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in production COMPARATIVE ADVANTAGE DOMINANCE i
下载PDF
新时期我国主销区粮食安全的认识维度、矛盾诊断和破解路径
4
作者 张磊 冯珊珊 +2 位作者 周灿芳 周斐 景丽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9期66-78,共13页
为提升重大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下主销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厘清产销区省域粮食生产能力与空间变迁情况,进一步提升新时期全国统一大市场背景下国家粮食安全治理能力和长效机制。利用ArcGIS技术结合统计分析方法,以全国粮食主产区、主销区... 为提升重大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下主销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厘清产销区省域粮食生产能力与空间变迁情况,进一步提升新时期全国统一大市场背景下国家粮食安全治理能力和长效机制。利用ArcGIS技术结合统计分析方法,以全国粮食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为研究对象,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粮食产量和面积进行空间演化分析,并对2011—2023年主产区粮食调出率进行计算。结果发现,全国粮食净调出地更加集中于黑龙江、河南、山东、安徽四省,而作为传统粮食调出大省的四川、江苏、湖北、湖南粮食调出率却不断下降,甚至出现“销区化”倾向。我国粮食安全局面存在“区域非均衡加强”“产销错配”“粮饲错配”等结构性问题,产销跨省域运距过长及常态化成本较高,物流通道之间基本相互独立、互通性和连接性较差。鉴于此,提出应在大食物观下,进一步压实主销区保障一定自给率要求,重点提高主销区粮食生产和应急储备能力,建立粮食“产销”跨区域协作长效保障机制;提升主销区粮食主体内生积极性,规避“运动式”的生产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安全 空间非均衡 粮食主销区 产需平衡 粮食流通 粮食储备
下载PDF
中国东部沿海粮食主销区小麦生产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以浙江省宁波地区为例
5
作者 王旭伟 《农业展望》 2023年第5期46-50,共5页
小麦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对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中国东部沿海粮食主销区小麦面积、单产和总产等相关数据,结合小麦品种和病害发生情况,分析当前小麦生产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制约因素。结果表明,当前东部沿海主销区小麦产... 小麦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对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中国东部沿海粮食主销区小麦面积、单产和总产等相关数据,结合小麦品种和病害发生情况,分析当前小麦生产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制约因素。结果表明,当前东部沿海主销区小麦产业中存在生产成本高、天气多变、小麦病害重等导致减产减收制约因素。为提高中国东部沿海主销区粮食自给率以及综合生产能力,针对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从加强小麦生产政策扶持、提升小麦耕地生产能力、研发与推广先进种植管理技术、提高技术推广到位率、推动小麦生产规模化高效化发展等方面,提出了促进中国东部沿海粮食主销区小麦及粮食生产发展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 粮食主销区 小麦生产 发展对策
下载PDF
21世纪初中国主要余粮区的空间格局特征 被引量:40
6
作者 殷培红 方修琦 +1 位作者 田青 马玉玲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90-198,共9页
利用2000 ̄2003年分县统计数据,以人均占有量为指标,重点研究21世纪初中国粮食主产区的空间格局及区域差异。研究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粮食生产重心进一步北移,同时出现“西扩”趋势。目前,20世纪90年代后期国家确立的粮... 利用2000 ̄2003年分县统计数据,以人均占有量为指标,重点研究21世纪初中国粮食主产区的空间格局及区域差异。研究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粮食生产重心进一步北移,同时出现“西扩”趋势。目前,20世纪90年代后期国家确立的粮食生产大县中近1/3人均粮食占有量已不足400kg,多分布在南方。全国3/4左右的余粮集中出产在东北地区、华北平原中南部地区、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2/3的余粮地区位于环境变化敏感地区,粮食产量波动大。这些地区的粮食丰歉直接影响到全国粮食市场价格的波动,中国粮食安全自然风险增大。加强上述地区的环境变化及粮食安全的自然风险研究,提高适应环境变化能力势在必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 余粮区 空间格局 区域差异 中国
下载PDF
中国粮食生产潜力和化肥增产效率的区域分异 被引量:108
7
作者 曾希柏 陈同斌 +1 位作者 林忠辉 胡清秀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39-546,共8页
根据我国各地区1990~1998年化肥施用量和作物产量,以粮食作物为主要研究对象,从不同年份单位播种面积的粮食产量和肥料施用量变化,求出相应的单位播种面积可能达到的粮食生产潜力,并以此为基础计算出该地区单位播种面积的粮食的增产潜... 根据我国各地区1990~1998年化肥施用量和作物产量,以粮食作物为主要研究对象,从不同年份单位播种面积的粮食产量和肥料施用量变化,求出相应的单位播种面积可能达到的粮食生产潜力,并以此为基础计算出该地区单位播种面积的粮食的增产潜力。研究表明:我国粮食单产大多在3500~5250kg/hm2范围,粮食单产增产潜力一般在300~600kg/hm2左右,增施化肥的增产效果一般在5~10kg/kg(粮食/化肥)范围,但是各地区的差异较大。对不同地区的比较研究表明:我国粮食单产(5372kg/hm2)和生产潜力(7462kg/hm2)均东部地区(高施肥水平)最高;中部地区(中等施肥水平)的粮食单产和生产潜力居中,分别为4940kg/hm2和7216kg/hm2;西部地区(低施肥水平)的粮食单产和生产潜力最低,分别为3844kg/hm2和5470kg/hm2。按播种面积计算,粮食单产的增产潜力以西部地区最高,平均达948kg/hm2;东部地区局中,平均为754kg/hm2,中部地区则相应较低,为714kg/hm2。化肥增产效率(增施单位化肥的粮食增产量)以西部地区最高,达9.41kg/kg(粮食/化肥);中部地区居中,为7.17kg/kg(粮食/化肥);而东部地区最低,为-11.1kg/kg(粮食/化肥)。从全国来看,东部地区虽然粮食生产潜力大,但是增产潜力很小,由于施肥量较大,增施化肥的增产效果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肥 粮食生产潜力 GIS 中国 地理信息系统
下载PDF
21世纪初我国粮食供需的新空间格局 被引量:83
8
作者 殷培红 方修琦 +1 位作者 马玉玲 田青 《自然资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25-631,共7页
利用2000—2003年县级统计数据,揭示21世纪初我国粮食供需的空间格局。我国粮食供需平衡以东西分异规律为主,其次是南北分异。地势第二级阶梯以东,主要余粮区分布最广,北方明显多于南方;胡焕庸线以西,常年缺粮区为主;两线之间,潜在缺粮... 利用2000—2003年县级统计数据,揭示21世纪初我国粮食供需的空间格局。我国粮食供需平衡以东西分异规律为主,其次是南北分异。地势第二级阶梯以东,主要余粮区分布最广,北方明显多于南方;胡焕庸线以西,常年缺粮区为主;两线之间,潜在缺粮区居多。东北地区、华北平原生产全国近70%的余粮。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既是我国温饱水平缺粮总数最多的地区,也是第三大余粮生产区。地势第二级阶梯上的农牧交错带,温饱水平缺粮总量列第二位,是我国粮食安全最脆弱的地区。上述地区主要位于环境变化敏感地带,粮食安全自然风险最大。因此,加强环境变化对粮食供需平衡的影响研究,对深入认识我国粮食供需平衡的稳定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生产 空间格局 区域差异 粮食供需平衡 中国
下载PDF
中国稻田土壤基础地力的时空演变特征 被引量:23
9
作者 李建军 徐明岗 +6 位作者 辛景树 段建军 任意 李冬初 黄晶 申华平 张会民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510-1519,共10页
【目的】探明1988年以来中国粮食主产区稻田土壤基础地力的差异与时空演变特征,为地力提升和实现水稻的稳产高产提供科学的施肥依据。【方法】结合水稻土实际情况,并参考生产力模型、土壤质量系数模型等修正得出土壤生产力指数模型(PI)... 【目的】探明1988年以来中国粮食主产区稻田土壤基础地力的差异与时空演变特征,为地力提升和实现水稻的稳产高产提供科学的施肥依据。【方法】结合水稻土实际情况,并参考生产力模型、土壤质量系数模型等修正得出土壤生产力指数模型(PI)和土壤基础地力指数模型(BPI)的计算公式并验证,同时以全国水稻土监测数据资料为基础,将统计所得的各肥力指标和权重因子采用数值归一化处理,运用土壤生产力指数模型和土壤基础地力指数模型方法综合分析;并进一步与产量和基础地力贡献率相结合验证,从而定量地分析出中国粮食主产区间稻田土壤基础地力的高低差异和时空演变特征。【结果】1988—2012年间,长江中下游、东北、西南以及华南4个区域稻田土壤基础地力BPI值(P<0.05)与土壤生产力PI值(P<0.01)均呈显著上升趋势。其中,长江中下游区的BPI值增幅最大,从0.031上升至0.108,增幅为248.4%,其次为华南区,从0.127上升至0.289,增幅为128.0%,东北区的BPI值到2012年为止,增幅为71.7%,西南区BPI值从0.028上升至0.046,增幅为65.8%;而长江中下游区、东北区、西南区和华南区土壤生产力水平(PI值)平均每年分别升高0.0015、0.0042、0.0022和0.0113。各大区稻田土壤基础地力(BPI值)与相对应的施肥区产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即各施肥区水稻产量随着稻田土壤基础地力的提升而呈增加趋势,即土壤基础地力的提升可以实现土壤生产力的提高。25年来4大区稻田土壤基础地力水平(BSPI值)以长江中下游区为最高,华南区土壤基础地力最低,而西南区略高于华南区,但二者差异较小;而最近10年(2003—2012年)间,长江中下游区的BSPI值也明显高于其他3区,西南区土壤基础地力水平最低,东北区与华南区无明显差异;并且区域间BSPI值的变化趋势与土壤基础地力产量的变化趋势相吻合。【结论】近25年来中国粮食主产区稻田土壤基础地力总体上呈上升趋势,稻田土壤基础地力和稻田土壤生产力均随时间不断提升,长江中下游、东北、西南和华南4区稻田土壤基础地力BPI值与相对应的施肥区产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基础地力的提升还可以实现土壤生产力的提高。提出了全国尺度上土壤基础地力的评价方法和指标。近10年来(2003—2012年)农民习惯性耕作施肥管理水平下,各区域土壤基础地力的高低顺序为:长江中下游区>东北区≥华南区>西南区;而在全国尺度上,稻田BSPI值越高,无肥区产量也越高,基础地力贡献率也越高;反之,基础地力越低,水稻产量也就越低,基础地力贡献率也越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基础地力 粮食主产区 时空特征 指数模型
下载PDF
东北平原粮食主产区公主岭市种植业系统的能值分析 被引量:14
10
作者 张大瑜 凌凤楼 +3 位作者 张立馥 杨世琦 刘兴土 高旺盛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2-17,共6页
应用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理论与方法,以东北平原粮食主产区公主岭市为例,通过一系列的能值指标,定量分析了该县主要粮食作物玉米、大豆、水稻系统的能值流动,评价了该县这3种作物系统环境资源基础和经济特征,玉米、大豆和水稻的太阳能... 应用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理论与方法,以东北平原粮食主产区公主岭市为例,通过一系列的能值指标,定量分析了该县主要粮食作物玉米、大豆、水稻系统的能值流动,评价了该县这3种作物系统环境资源基础和经济特征,玉米、大豆和水稻的太阳能值转换率分别为1.95×104、4.98×104和3.59×104。结果表明:大豆的能值最高,水稻次之,玉米最低;总体而言,2002年吉林省公主岭市种植业系统的发展程度相对较高,提高系统的能值投入重点应是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可更新有机能值的投入及科学管理力度,才能使公主岭市种植业系统走上持续发展的轨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值分析 种植业系统 东北平原粮食主产区
下载PDF
中国化肥利用率的区域分异 被引量:179
11
作者 陈同斌 曾希柏 胡清秀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31-538,共8页
据全国各县近10年的化肥施用量和粮食产量数据,并从不同年份单位播种面积粮食产量和肥料施用量的变化,求出相应不施肥产量和通过施肥可能达到的最高产量,并以上述结果为基础计算出该地区化肥利用率。研究结果表明:当前我国化肥施用的地... 据全国各县近10年的化肥施用量和粮食产量数据,并从不同年份单位播种面积粮食产量和肥料施用量的变化,求出相应不施肥产量和通过施肥可能达到的最高产量,并以上述结果为基础计算出该地区化肥利用率。研究结果表明:当前我国化肥施用的地区差异明显,施用量较集中范围是180~270kg/hm2和90~180kg/hm2,部分地区的化肥施用已经过量;单位化肥的粮食产出率主要集中在10~30kg/kg,化肥利用率大多集中在15%~35%,且与化肥施用量有关。按地区统计,高施肥量区化肥施用明显过量,平均达339kg/hm2,是全国平均用量(262kg/hm2)的1.29倍;中施肥量区单位面积化肥平均施用量为252kg/hm2,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低施肥量区则仅为178kg/hm2,是全国平均的67.8%;我国单位化肥的生产效率及化肥利用率均以低施肥量区最高,分别为17.5kg/kg和39.8%;中施肥量区为13.7和3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化肥 利用率 GIS 区域差异 地理信息系统 农业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2004年中国耕地的粮食生产能力研究 被引量:42
12
作者 张晋科 张凤荣 +2 位作者 张迪 吴初国 安萍莉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4-51,共8页
粮食作物审定品种的区域试验产量是当前自然和技术条件下可以实现的产量,用该单产水平计算我国耕地的粮食生产能力更具现实意义。本文以全国105个农业生态小区为研究单元,确定了能够充分发挥其气候生产潜力的种植制度;并以粮食作物审定... 粮食作物审定品种的区域试验产量是当前自然和技术条件下可以实现的产量,用该单产水平计算我国耕地的粮食生产能力更具现实意义。本文以全国105个农业生态小区为研究单元,确定了能够充分发挥其气候生产潜力的种植制度;并以粮食作物审定品种的区域试验产量为基础,计算了各农业生态小区各类耕地的粮食单产;在此基础上,乘以各县各类耕地的面积,得到各县耕地的粮食总生产能力,进而汇总出各农业生态小区乃至全国的耕地粮食总生产能力。研究结果表明:2004年全国耕地的粮食总生产能力为9.20×108t。这一结果与全国同期的粮食产量和粮食消费量相比,表明目前我国的粮食生产依然有较大的增产潜力,粮食安全的耕地资源保障程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制度 粮食作物 品种试验产量 生产能力 中国
下载PDF
中国粮食生产时空格局动态及其优化策略探析 被引量:81
13
作者 刘彦随 翟荣新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5,16,共6页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粮食生产总体上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在区域上粮食生产重心出现"北进中移"的态势,粮食产销格局已由"南粮北调"转变为"北粮南调"。利用相关统计资料,简要分析了中国粮食生产变化趋势。...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粮食生产总体上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在区域上粮食生产重心出现"北进中移"的态势,粮食产销格局已由"南粮北调"转变为"北粮南调"。利用相关统计资料,简要分析了中国粮食生产变化趋势。从生产和消费角度,基于区域粮食产量差异和比较优势指数模型,对1990—2005年各地区粮食生产的区域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其结果验证了我国粮食生产格局变动的总体特征。在全国人均粮食产量略有增加的背景下,部分省区人均粮食占有量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尤其是沿海经济发达省区的粮食生产呈现快速下降态势。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应当在发掘各地区粮食生产潜力的同时,充分发挥粮食作物的区域比较优势,保障和稳定基地化的农业生产,着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生产 粮食安全 区域格局 比较优势 中国粮食主产区
下载PDF
中国不同区域化肥资源利用特征与合理配置 被引量:55
14
作者 林忠辉 陈同斌 周立祥 《资源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26-31,共6页
本文把中国分成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3个区域,根据1980—1995年的农业统计资料分析了不同区域化肥施用变化特征及其与粮食生产的关系。计算了在现有施肥技术水平和施肥条件下,不同区域的化肥边际产量,并估算了边际产量为0... 本文把中国分成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3个区域,根据1980—1995年的农业统计资料分析了不同区域化肥施用变化特征及其与粮食生产的关系。计算了在现有施肥技术水平和施肥条件下,不同区域的化肥边际产量,并估算了边际产量为0时全国化肥总需求量和可能达到的粮食产量,分别为4649×104t和62378×104t。比较了不同区域施用化肥的增产效果,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在区域间进行化肥资源合理配置的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肥资源 粮食生产 区域配置 中国 化肥资源
下载PDF
过去20年中国耕地生产力区域差异变化研究 被引量:43
15
作者 方修琦 殷培红 陈烽栋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70-476,共7页
依据县域农业统计数据,以单位耕地面积的粮食产量作为衡量耕地基本生产力的指标,对比分析了1985—1987和2002—2004两个时段的耕地生产力空间变化情况。结果表明:①过去20年全国大部分地区耕地生产力普遍提高,在农牧交错带及其以西... 依据县域农业统计数据,以单位耕地面积的粮食产量作为衡量耕地基本生产力的指标,对比分析了1985—1987和2002—2004两个时段的耕地生产力空间变化情况。结果表明:①过去20年全国大部分地区耕地生产力普遍提高,在农牧交错带及其以西地区耕地生产力增加幅度尤为显著,这些地区耕地生产力的提高对全国粮食总产量增加具有重要意义;②受中国降水空间分异影响,耕地生产力的东西差异依然显著,农牧交错带耕地生产力最低;农牧交错带以东,自西北向东南耕地生产力逐渐增高,耕地生产力区内差异在2002~2004年已表现得不踞显;农牧交错带以西,耕地生产力相对增长速度明显快于东侧和农牧交错带;东部地区,由于北方耕地生产力增幅明显,以温度为主导的南北差异已经缩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生产力 农业 区域地理 中国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华北粮食主产区水资源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被引量:10
16
作者 王国庆 金君良 +2 位作者 鲍振鑫 刘翠善 严小林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898-903,共6页
气候变化已成为目前全球最为重要的环境问题之一, 气候变化将通过加速水文循环进而对区域水资源产生重要影响。采用统计分析和数学模拟方法, 分析了气候变化对中国华北粮食主产区水资源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 过去50年黄河中下游地区... 气候变化已成为目前全球最为重要的环境问题之一, 气候变化将通过加速水文循环进而对区域水资源产生重要影响。采用统计分析和数学模拟方法, 分析了气候变化对中国华北粮食主产区水资源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 过去50年黄河中下游地区和海河流域河川径流呈现显著性减少趋势, 淮河流域及黄河上游河川径流为非显著性变化;其中, 1980年以来海河流域实测径流量较前期减少超过50%。未来30-50年华北粮食主产区气温将持续上升, 降水的不确定性更大, 总体呈现弱增加趋势。受气温升高和降水变化影响, 未来几十年水资源总体以略微偏少为主, 但存在区域性增多的可能; 在RCPP2.6、RCP4.5和RCP8.5排放情景下, 区域水资源较基准期(1961-1990)分别变化-1.3%、1.0%和-2.3%。在空间分布上, 黄河中游水资源可能略有增多, 但淮河和海河流域水资源很可能进一步减少, 华北粮食主产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可能会因气候变化而更为突出。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水利工程建设以及充分利用非传统水源是该地区未来适应气候变化的核心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华北粮食主产区 水资源 适应对策
下载PDF
基于PSR模型的耕地生态安全评价——以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为例 被引量:23
17
作者 杨俊 宋振江 李争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01-307,313,共8页
为探索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耕地生态安全现状及耕地生态安全影响因素的内在作用机理,基于PSR模型进行耕地生态安全测度,选取了单位面积COD负荷、单位面积SO2负荷、耕地压力指数等36个变量,通过评价值转化、综合评价值计量、协调度测算... 为探索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耕地生态安全现状及耕地生态安全影响因素的内在作用机理,基于PSR模型进行耕地生态安全测度,选取了单位面积COD负荷、单位面积SO2负荷、耕地压力指数等36个变量,通过评价值转化、综合评价值计量、协调度测算等方法而剖析研究区域的耕地生态安全问题。结果表明:鄱阳湖平原—赣抚平原—吉泰盆地—赣西粮食高产片位为流域耕地生态安全之首。鄱阳湖平原—赣抚平原—吉泰盆地—赣西粮食高产片的耕地生态安全压力亦在其他区域之上,而除江淮平原(江苏地区以外)各个流域的耕地生态安全响应系统皆相对薄弱,且未来耕地生态安全堪忧。流域内多地呈现出综合评价得分与协调度评价值呈负相关的态势,表明地区隐藏的生态危机广泛存在。由此得出:(1)经济发展方式对耕地生态安全存在关联性影响;(2)地形地貌以及水热条件对耕地生态安全具有内在影响;(3)因地制宜的污染治理是耕地生态缓解与治理的必要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 粮食主产区 PSR模型 耕地生态安全
下载PDF
中国粮食主产区水稻生产技术效率分析 被引量:38
18
作者 宿桂红 傅新红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39-445,共7页
研究中国粮食主产区水稻生产技术效率,为提高粮食单产,确保粮食安全提供依据。采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法(Stochastic Frontier Analysis,SFA)对1998-2008年10年间(由于2001年的相关数据无法获得,故将其剔除)中国粮食主产区水稻生产的技术... 研究中国粮食主产区水稻生产技术效率,为提高粮食单产,确保粮食安全提供依据。采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法(Stochastic Frontier Analysis,SFA)对1998-2008年10年间(由于2001年的相关数据无法获得,故将其剔除)中国粮食主产区水稻生产的技术效率进行了测算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主产区水稻生产的技术效率较高,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且效率水平在主产区的分布逐渐趋于平衡,粮食生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应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减少自然灾害损失;扩大主要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加强良种培育和示范推广,进一步提高科技转化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主产区 水稻生产 技术效率 SFA 中国
下载PDF
中国主产烟区烤烟品质差异性分析 被引量:8
19
作者 朱显灵 王能如 周慧玲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3027-3030,共4页
[目的]分析中国主产烟区烤烟品质的差异性。[方法]根据全国范围内的取样分析结果,全面比较云南、福建、湖南、贵州、河南、山东6大主产烟区烤烟糖类物质、含氮类物质、无机成分和烟气成分含量以及吸食品质之间的差异性。[结果]结果表明... [目的]分析中国主产烟区烤烟品质的差异性。[方法]根据全国范围内的取样分析结果,全面比较云南、福建、湖南、贵州、河南、山东6大主产烟区烤烟糖类物质、含氮类物质、无机成分和烟气成分含量以及吸食品质之间的差异性。[结果]结果表明,不同地区烟叶品质差异显著,但不同品质要素、不同等级间差异并不一致。具体表现为:糖类物质含量差异显著,其中,不同地区同等级间总糖含量差异大于还原糖含量差异;蛋白质含量差异显著,但总氮、烟碱、挥发碱含量差异不显著;钾、氯、钙和镁等无机物质含量差异显著,且钾和钙含量的差异大于镁和氯;烟气成分,如烟气烟碱、香气质、杂气和刺激性等有极显著差异,但香气量差异不显著。[结论]综合各种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和品质要素表现,各主产烟区烟叶品质特征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主产烟区 烟叶 品质差异 比较分析
下载PDF
东北区主要粮豆作物气候生产潜力实现率及其提高途径 被引量:7
20
作者 马树庆 袁福香 郭春明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03-208,共6页
在计算东北各地主要粮豆作物(玉米、大豆、水稻)光合、光温和气候生产潜力的基础上,根据现实单产占各级资源生产潜力的比率,分析了各地主要作物光合、光温、气候生产潜力实现率及其地理分布.东北区各地作物气候资源实现率差别较大,主要... 在计算东北各地主要粮豆作物(玉米、大豆、水稻)光合、光温和气候生产潜力的基础上,根据现实单产占各级资源生产潜力的比率,分析了各地主要作物光合、光温、气候生产潜力实现率及其地理分布.东北区各地作物气候资源实现率差别较大,主要产粮区作物光合、光温和气候生产潜力实现率依次为 30%、40%和 50%左右,中低产区依次为24%、30%和40%左右.通过改土治水,采用良种良法和增加农田投入,作物光温生产潜力实现率可以逐年提高,最终可达到100%,即主要产粮区作物单产可达到18000kg/hm^2~20000kg/hm^2.表1,图4,参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豆作物 气候 生产潜力 实现率 东北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