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9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Activity of Major Faults and the Hydrothermal Alteration Zone at Tianchi Volcano of Changbaishan
1
作者 LiuMingjun GuMenglin +2 位作者 SunZhenguo WeiHaiquan JinBolu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04年第3期253-262,共10页
It is found by field investigation that the near horizontal top surface of the brown or brick-red hydrothermal alteration zone varies obviously in elevation at different sections of the same layer on the caldera’s in... It is found by field investigation that the near horizontal top surface of the brown or brick-red hydrothermal alteration zone varies obviously in elevation at different sections of the same layer on the caldera’s inner wall of Tianchi, with that at the north section near the Tianwen Peak about 110 m higher than that at the south near the Jiangjun Peak in Korea. The top surface of the hydrothermal alteration zone can be taken as key horizon to tectonic movement. The difference indicates that the total uplift height of the NW wall of the Liudaogou-Tianchi-Jingfengshan fault, the principal fault trending NE at Tianchi, is bigger than that of the SE wall ever since the occurrence of hydrothermal alteration. This also explains why the topography in the northwest side of Tianchi is steeper and with more developed river system than in the southeast. The uplifting of the northeastern wall is bigger than that of the southwest along the principal NW-trend fault, namely, the Baishanzhen-Tianchi-Jince fault. It is observed from characters of hydrothermal alteration and the palaeoresiduum, that the recent vertical movement rate along the principal NE-trend fault is larger than that of the principal NW-trend fault. The two faults intersect at Tianchi, dividing the volcano into 4 blocks, with the uplift magnitudes decreasing successively in the order of the north, the west, the east and the south block. The biggest uplift of the north block corresponds well to the shallow magma batch in the north of Tianchi observed by DSS and telluric electromagnetic sounding, and etc. and they may be related with the cau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池火山 大断层 火山口内壁 高温交换 地震
下载PDF
安徽黄山休宁盆地地热资源开发利用远景区划研究
2
作者 张凯 张帅 +2 位作者 张克松 李静 郭鑫 《价值工程》 2024年第19期8-11,共4页
通过分析休宁盆地地热地质调查、遥感解译、水质分析等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果,以休宁盆地内地质、深大断裂构造特征及水文地质条件为基础,结合黄山地区旅游文化资源和地热资源开发的可行性,以及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划分了休宁盆地热田内4... 通过分析休宁盆地地热地质调查、遥感解译、水质分析等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果,以休宁盆地内地质、深大断裂构造特征及水文地质条件为基础,结合黄山地区旅游文化资源和地热资源开发的可行性,以及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划分了休宁盆地热田内4处地热开发利用远景区,估算了远景区地热资源储量,提出了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区划目标与建议,为黄山地区进一步发展地热康养旅游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资源 深大断裂 远景区划 储量 休宁盆地
下载PDF
世界主要经济体能源战略与未来技术研究
3
作者 岑坚文 《中外能源》 CAS 2024年第4期1-9,共9页
预见未来能源技术的创新方向,对科学制定未来能源产业政策、布局未来能源技术具有重要意义。综合分析中国、美国、欧洲、英国、日本5个世界主要经济体的能源战略与技术线路,结果发现,未来能源系统正在向绿色、低碳、高效转型,且日益重... 预见未来能源技术的创新方向,对科学制定未来能源产业政策、布局未来能源技术具有重要意义。综合分析中国、美国、欧洲、英国、日本5个世界主要经济体的能源战略与技术线路,结果发现,未来能源系统正在向绿色、低碳、高效转型,且日益重视能源战略安全和技术创新,能源技术创新成为世界科技投入的重点领域并不断取得新突破。以中国国家能源技术创新体系为基础内核,参考美欧英日的最新能源科技创新方向,构建了具有全球视角、融入最新技术进展的未来能源技术体系,对化石能源、核能、风能、太阳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氢能、储能、智慧能源、节能等主要能源领域和相关细分技术方向进行梳理。为抓住能源产业未来发展机遇,中国要找准能源技术创新方向,合理布局低、中、高技术就绪度的关键技术,大力发展融合类、集成类技术,牢牢掌控关键材料与装备技术。同时,为加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建议建立可容错的科技创新机制,打造完备高效的技术创新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主要经济体 能源战略 能源技术体系 细分技术方向 容错机制
下载PDF
基于majority和median表决算法的混合表决算法
4
作者 王昱 《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1年第6期65-65,60,共2页
本文提出结合majority和median的表决算法,问题得到较好改善:首先使用majority表决算法进行工作,当出现无法表决的情况时,计算数据分散程度,如果小于某个设定安全阈值,则使用median表决算法来处理这种情况,若大于安全阈值,则输... 本文提出结合majority和median的表决算法,问题得到较好改善:首先使用majority表决算法进行工作,当出现无法表决的情况时,计算数据分散程度,如果小于某个设定安全阈值,则使用median表决算法来处理这种情况,若大于安全阈值,则输出一个无法表决的信号。最终的仿真测试表明:结合majority和median表决系统是一种可行的方法,能够提高表决系统输出正确率;错误率虽然有小幅增加,但能够有效改善majority无法输出的情况,同时正确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本文提出的表决算法可以适用于需要提高输出正确率并且可以适当降低安全性的应用环境,测试结果表明对于连续信号和离散信号都有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件容错 majorITY MEDIAN 表决 算法
下载PDF
The dawn of successful prediction of major earthquakes
5
作者 Li Ping Yang Mei' e 《Engineering Sciences》 EI 2010年第4期2-12,共11页
自从 1949,中国科学家成功地预言了许多主要地震的出现,例如在 1975 的 Haicheng M7.3 事件和 1990 的亚洲比赛村庄吃惊。在里面最近然而,因为几失败,某地震学者国外花了一个失望、悲观的看法到地震预言的 20 年。他们建议努力应该... 自从 1949,中国科学家成功地预言了许多主要地震的出现,例如在 1975 的 Haicheng M7.3 事件和 1990 的亚洲比赛村庄吃惊。在里面最近然而,因为几失败,某地震学者国外花了一个失望、悲观的看法到地震预言的 20 年。他们建议努力应该向另外的领域转弯,例如大楼的防地震的能力,房子力量的改进,和将快便于的精确观察系统的开发的鉴定在地点上未来专业定位地震和突现的地势。如此的悲观感情也影响了试图为地震预言放弃努力的地震学上的社区的一些中国研究人员。同时,另外的科学工人在这在实验和惯例正在坚持领域和启发的完成的一些结果。在这份报纸,我们在场说明的几个代表性的盒子地震在一些条件下面是可预言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预报 大地震 地震预测 中国科学家 科学工作者 海城地震 地震活动 抗震能力
下载PDF
Least Squares Fitting Based Fault Classification in Distribution Systems 被引量:1
6
作者 Omar A. Saraereh Qais Alsafasfeh +2 位作者 Anas Al Tarabsheh Aouda Arfoa Issa Etier 《Journal of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 2014年第3期560-567,共8页
关键词 故障分类 配电系统 最小二乘法 拟合 椭圆参数 最小二乘准则 数学建模 输配电线路
下载PDF
A Novel Fuzzy Membership Partitioning for Improved Voting in Fault Tolerant System
7
作者 Akhilesh Pathak Tarang Agarwal Anand Mohan 《Journal of Intelligent Learning Systems and Applications》 2015年第1期1-10,共10页
This paper presents a novel technique for improved voting by adaptively varying the membership boundaries of a fuzzy voter to achieve realistic consensus among inputs of redundant modules of a fault tolerant system. W... This paper presents a novel technique for improved voting by adaptively varying the membership boundaries of a fuzzy voter to achieve realistic consensus among inputs of redundant modules of a fault tolerant system. We demonstrate that suggested dynamic membership partitioning minimizes the number of occurrences of incorrect outputs of a voter as compared to the fixed membership partitioning voter implementations. Simulation results for the proposed voter for Triple Modular Redundancy (TMR) fault tolerant system indicate that our algorithm shows better safety and availability performance as compared to the existing one. However, our voter design is general and thus it can be potentially useful for improving safety and availability of critical fault tolerant syst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ult Tolerance fault MASKING Threshold Fuzzy VOTING majorITY VOTING Safety AVAILABILITY
下载PDF
Some thoughts on seismotectonics of major earthquake occurrence zones in China
8
作者 Li Ping Huang Guangsi Yang Mei'e 《Engineering Sciences》 EI 2011年第4期2-10,共9页
A major earthquake occurrence zone means a place where M≥6 events have occurred since the Holocene and similar shocks may happen again in the future. The dynamic context of the major earthquake occurrence zones in Ch... A major earthquake occurrence zone means a place where M≥6 events have occurred since the Holocene and similar shocks may happen again in the future. The dynamic context of the major earthquake occurrence zones in China is primarily associated with the NNE-directed push of the India plate,next with the westward subduction of the Pacific plate. The Chinese mainland is a grand mosaic structure of many crust blocks bounded by faults and sutures. When it is suffered from boundary stresses,deformation takes place along these faults or sutures while the block interiors remain relatively stable or intact. Since the Quaternary,for example,left slip on the Xianshuihe-Xiaojiang fault zone in southwestern China has produced a number of fault-depression basins in extensional areas during periods Q1 and Q2. In the Q3,the change of stress orientation and enhancement of tectonic movement made faults of varied trends link each other,and continued to be active till present day,producing active fault zones in this region. Usually major earthquakes occur at some special locations on these active fault zones. During these events,in the epicenter areas experience intensive deformation characterized by large-amplitude rise and fall of neighboring sections,generation of horst-graben systems and dammed rivers. The studies on palaeoearthquakes suggest that major shocks of close magnitudes often repeated for several times at a same place. By comparison of the Chi-Chi,Taiwan event in 1999 and Yuza,Yunnan event in 1955,including contours of accelerations and intensities,destruction of buildings,and in contrast to the Xigeda formation in southwestern China,a sandwich model is established to account for the mechanism of deformation caused by major earthquakes. This model consists of three layers,i. e. the two walls of a fault and the ruptured zone intercalated between them. This ruptured zone is just the loci where stress is built up and released,and serves as a channel for seismic wav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 地震构造 地震带 中国西南地区 变形机制 地震发生 太平洋板块 小江断裂带
下载PDF
内蒙赤峰地区若干主干断裂带的构造热年代学 被引量:57
9
作者 刘伟 杨进辉 李潮峰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717-728,共12页
黑里河-宋三家和西拉木仑近东西向断裂的宏观和显微组构特征均指示了右行走滑剪切;小城子-八里罕北北东向断裂显示了平面上的左行剪切和剖面上的正断式剪切。根据断裂糜棱岩中长石残斑与韧性基质在粒径上的显著差异,采用逐级破碎、逐级... 黑里河-宋三家和西拉木仑近东西向断裂的宏观和显微组构特征均指示了右行走滑剪切;小城子-八里罕北北东向断裂显示了平面上的左行剪切和剖面上的正断式剪切。根据断裂糜棱岩中长石残斑与韧性基质在粒径上的显著差异,采用逐级破碎、逐级分选的方法,逐次剔除长石残斑。从细粒韧性基质中分选出钾长石、斜长石和黑云母,进行糜棱岩矿物内部Rb-Sr等时线定年和单颗粒黑云母的激光熔化^(40)Ar/^(39)Ar定年。定年结果显示,糜棱岩化促进了手标本尺度上的同位素均一化,造成了原岩同位素时钟的重置。定年结果表明,黑里河-宋三家断裂变形的年龄为232Ma;西拉木仑断裂右行挤压走滑的年龄为165Ma。蒙古古生代岩浆弧与华北地块北缘的碰撞拼贴,以及华北-蒙古联合地块与西伯利亚板块的碰撞拼贴的远程效应,导致了上述2期变形。小城子-八里罕断裂的左行和正断式剪切的年龄介于127~117Ma,与喀喇沁核杂岩的快速隆升时期相同。壳-幔隆升促进了中下地壳的韧性化和拆离,导致了北北东向断裂的左行和正断式剪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物内部Rb—Sr等时线定年 黑云母的激光”Ar/”Ar定年 断裂糜棱岩 韧性基质 主干断裂 内蒙赤峰地区
下载PDF
双城断陷地质结构与主控断裂形成机制 被引量:9
10
作者 印长海 冉清昌 齐景顺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3-15,共3页
松辽盆地北部深层双城断陷主控断裂构造形迹复杂,其形成机制和期次一直是争论较大的问题。根据断陷类型分类的依据,对双城断陷主控断裂的构造几何学特征及区域构造应力场进行了分析,指出双城断陷NNE向、NW向和NEE向断裂是在同一构造应... 松辽盆地北部深层双城断陷主控断裂构造形迹复杂,其形成机制和期次一直是争论较大的问题。根据断陷类型分类的依据,对双城断陷主控断裂的构造几何学特征及区域构造应力场进行了分析,指出双城断陷NNE向、NW向和NEE向断裂是在同一构造应力场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不同性质的主控断裂,NW向(NWW向)和NEE向(NE向)构造为张扭性断裂,控制着双城断陷构造深凹区的形成和发育规模。研究成果为深层天然气富集区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地质依据。通过二维、三维地震连片解释,落实了断陷结构和构造格局,结论认为:莺山凹陷为构造深凹区,规模较大,受张扭性断裂控制,是继徐家围子之后深层天然气勘探的主力接替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双城断陷 地质结构 主控断裂 形成机制 构造格局 张扭性断裂 莺山凹陷
下载PDF
天津地区地壳物性界面的计算及深部构造特征 被引量:3
11
作者 焦新华 陈化然 +1 位作者 吴燕冈 范美宁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16-621,共6页
利用天津地区重力及航磁资料,对不同深度上密度界面、磁化率等进行了反演计算。结果显示,本地区平均深度约6.5 km的密度界面与新生代底部的起伏基本一致。由此认为本区新生代以来地壳发育过程比较连续且稳定,西南部地区曾经有较明显的... 利用天津地区重力及航磁资料,对不同深度上密度界面、磁化率等进行了反演计算。结果显示,本地区平均深度约6.5 km的密度界面与新生代底部的起伏基本一致。由此认为本区新生代以来地壳发育过程比较连续且稳定,西南部地区曾经有较明显的火成岩活动。结合该地区航磁异常的分层计算与对比,认为本地区的地壳结构受渤海湾裂谷盆地的对“倾牌组式构造”所控制,该地区西北部存在有北东向展布的深大断裂,其深部延展与本区大部分已确认的断裂深部延展方向基本一致且朝向东南。其活动性值得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与磁异常 界面分层 深大断裂 深部构造
下载PDF
高邮凹陷断层封闭性研究 被引量:12
12
作者 刘启东 李储华 卢黎霞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58-61,共4页
从断层分类的角度对断层封闭性进行了系统研究。依据断层规模、断层活动期次对断层进行分类;统计分析了高邮凹陷油藏及典型未成藏断块的圈闭和断层要素,研究了断层封闭特征和规律。结果表明,断层级别、对置盘岩性配置等是高邮凹陷断层... 从断层分类的角度对断层封闭性进行了系统研究。依据断层规模、断层活动期次对断层进行分类;统计分析了高邮凹陷油藏及典型未成藏断块的圈闭和断层要素,研究了断层封闭特征和规律。结果表明,断层级别、对置盘岩性配置等是高邮凹陷断层封闭性的主控因素,而断层活动期、断层倾角等是影响断层封闭性的重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总结出3种断层封闭机理和4类断层封闭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分类 断层封闭主控因素 断层封闭机理 断层封闭模式 高邮凹陷
下载PDF
大修汽车可靠性的综合评价与故障分析 被引量:7
13
作者 宋年秀 王吉忠 王耀斌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89-94,共6页
为了提高大修汽车可靠性评价的准确性,在对模糊可靠性理论和综合评价理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大修汽车可靠性的模糊综合评判数学模型,并且进行了实例应用和故障分析。
关键词 可靠性 大修 模糊性理论 故障 汽车
下载PDF
2017年M_W6.5九寨沟地震激发的同震库仑应力变化及其对周边断层的影响 被引量:21
14
作者 汪建军 许才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4398-4420,共23页
2017年8月8日21时19分在我国四川省北部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了M_W6.5左旋走滑型地震.该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块体东北缘,东昆仑断裂南东段的塔藏断裂、岷江断裂和虎牙断裂的交汇地带.包括此次地震,近年来在巴颜喀拉块体周缘已发生... 2017年8月8日21时19分在我国四川省北部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了M_W6.5左旋走滑型地震.该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块体东北缘,东昆仑断裂南东段的塔藏断裂、岷江断裂和虎牙断裂的交汇地带.包括此次地震,近年来在巴颜喀拉块体周缘已发生了九次6级以上强震,表明巴颜喀拉块体周缘主要活动断裂上的应力水平仍处于不断调整之中.本文采用库仑应力模型研究2017年M_W6.5九寨沟地震激发的库仑应力变化、该地震与周边地震的应力触发关系以及强震对周边主要活动断裂的应力扰动.强震序列包括周边区域1536—1975年M≥6历史强震和1976—2017年的M_W≥6 gCMT地震目录中的强震,共计32个.研究结果表明:(1)2017年M_W6.5九寨沟地震激发的同震库仑应力变化仅在局部范围内超过0.1×10~5Pa,且75%的余震(~12.7天)受到该地震明显的同震应力触发作用,而其余25%的余震落在应力影区,采用最优破裂面可以进一步提高同震库仑应力变化与余震分布的空间相关性;(2)2008年M_W7.9汶川地震对2017年M_W6.5九寨沟地震的发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后者震源处激发的同震库仑应力变化为(0.026~0.263)×10~5Pa,震后黏弹性库仑应力变化为(0.010~0.032)×10~5Pa.该库仑应力的变化范围取决于汶川地震源断层参数和九寨沟地震接收断层参数.2013年M_W6.6芦山地震对九寨沟地震的发生几乎没有影响(<0.001×10~5Pa);(3)1654年M8.0甘肃天水南地震对九寨沟地震的发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九寨沟地震震源处激发的同震库仑应力变化为(0.410~1.266)×10~5Pa,震后库仑应力变化为(0.147~0.490)×10~5Pa.1879年M8.0甘肃武都地震可能有比1654年M8.0甘肃天水南地震更强的应力触发作用,但也有可能对九寨沟地震的发生起到抑制作用.在选取的8个九寨沟地震接收断层面上,其中6个接收断层面上该地震所激发的同震库仑应力变化为(0.913~2.364)×10~5Pa,2个接收断层面上该地震所激发的同震库仑应力变化为(-1.326~-0.454)×10~5Pa;在4个接收断层面上震后库仑应力变化为(0.094~1.072)×10~5Pa,在另外4个接收断层面上震后库仑应力变化为(-1.593~-0.106)×10~5Pa.1933年四川叠溪地震对九寨沟地震的发生影响较弱,其所激发的同震库仑应力变化为(0.015~0.080)×10~5Pa,震后库仑应力变化为(-0.029~0.025)×10~5Pa;(4)九寨沟地震仅在其附近的岷江断裂北段、塔藏断裂和虎牙断裂南段造成较明显的同震库仑应力变化,其分别为0.09×10~5Pa、(0.14~2.03)×10~5Pa和0.25×10~5 Pa.而进一步顾及其余31个强震的库仑应力作用则发现,同震库仑应力增加非常显著的主要活动断裂分段为:岷江断裂北段南侧和岷江断裂南段的库仑应力变化分别升高5.6×10~5Pa和9.8×10~5Pa.鲜水河断裂北段南侧库仑应力升高23.0×10~5Pa,鲜水河断裂南段道孚—康定段的北侧库仑应力升高9.0×10~5Pa,而最南端库仑应力升高3.0×10~5Pa;龙门山断裂带中段的北侧库仑应力变化为(6.1~7.4)×10~5 Pa,中段库仑应力增加(2.1~11.5)×10~5Pa;西秦岭北缘断裂东段库仑应力变化为4.4×10~5 Pa;龙日坝断裂北段最北侧的库仑应力变化为2.0×10~5Pa;小金河断裂北段库仑应力变化为1.7×10~5Pa;安宁河断裂北段库仑应力变化为1.6×10~5Pa;(5)由于下地壳和上地幔的黏弹性松弛作用,所有强震在九寨沟地震震后20年造成的黏弹性库仑应力变化在鲜水河断裂、龙门山断裂中段、塔藏断裂以及秦岭南缘断裂西段比较显著,其分别为:(1.0~3.0)×10~5Pa、2.8×10~5Pa、(2.3~2.7)×10~5Pa和0.9×10~5Pa.但总体上黏弹性库仑应力变化没有改变各断裂上的同震库仑应力变化空间分布.总的库仑应力变化在鲜水河断裂北段南侧和南段的道孚至康定段北侧、龙门山断裂中段北侧、岷江断裂南段和北段南侧、虎牙断裂、塔藏断裂以及西秦岭北缘东段很显著(均超过4×10~5Pa).由于库仑应力明显升高可能预示着地震潜在危险性增强,因此这些断裂分段可能将来需要重点加以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7年MW6.5九寨沟地震 同震库仑应力 应力触发 周边主要活动断层
下载PDF
中国断陷盆地主要生油岩中的火山活动及其意义 被引量:55
15
作者 金强 熊寿生 卢培德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36-142,共7页
通过对断陷盆地主力生油岩中普遍存在的基碱性火山岩的分析,认为水下火山喷溢环境是优质生油岩赖以形成的主导因素。岩浆、火山的高温无机气液具有加温、加氢、催化作用,是生油岩有机质在浅埋藏的低成熟阶段形成油气的主要动力。这种沉... 通过对断陷盆地主力生油岩中普遍存在的基碱性火山岩的分析,认为水下火山喷溢环境是优质生油岩赖以形成的主导因素。岩浆、火山的高温无机气液具有加温、加氢、催化作用,是生油岩有机质在浅埋藏的低成熟阶段形成油气的主要动力。这种沉积有机质在火山作用下形成的油气称为有机一无机混合成因的油气。重视油源岩系的火山活动研究,发展多源成烃学说,可以开拓油气勘探新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陷盆地 生油岩 火山活动 油矿床
下载PDF
断面活动特征及其对油气的封闭作用 被引量:68
16
作者 鲁兵 陈章明 +2 位作者 关德范 石宝珩 刘德建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33-38,共6页
基于断裂的理论分析,通过模拟实验确认了断层倾角随岩性变化的规律;根据此规律和断层两盘岩层的位移特点,提出了“断层主滑面”的概念,并应用它对不同性质、不同剖面形态以及不同组合型式的断层在活动时期的封闭性进行了分析,得出... 基于断裂的理论分析,通过模拟实验确认了断层倾角随岩性变化的规律;根据此规律和断层两盘岩层的位移特点,提出了“断层主滑面”的概念,并应用它对不同性质、不同剖面形态以及不同组合型式的断层在活动时期的封闭性进行了分析,得出了许多新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 断裂 模拟试验 主滑面 油气运移
下载PDF
巴颜喀拉块体北和东边界大地震序列的关联性与2008年汶川地震 被引量:119
17
作者 闻学泽 杜方 +1 位作者 张培震 龙锋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706-716,共11页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在巴颜喀拉块体的东边界.为了探讨区域动力学背景与该地震发生的关系,本文基于活动构造、震源机制解、GPS站速度、地震破裂展布以及历史大地震活动等资料分析巴颜喀拉块体北、东两个边界断裂系统的运动、变形以及大...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在巴颜喀拉块体的东边界.为了探讨区域动力学背景与该地震发生的关系,本文基于活动构造、震源机制解、GPS站速度、地震破裂展布以及历史大地震活动等资料分析巴颜喀拉块体北、东两个边界断裂系统的运动、变形以及大地震序列发生的关联性.结果表明:由于受到华南地块的阻挡,巴颜喀拉块体朝东-南东方向的"逃逸"运动表现为该块体北边界的左旋走滑断层作用在该块体的东边界转换成为逆冲或缩短兼走滑断层作用,亦即该块体的运动对其东边界断裂系统具有显著的"加载"作用.这种加载作用也反映在该块体北和东两个边界大地震序列发生的关联性上.19世纪中晚期至2001年期间,一个由8次事件组成的大地震序列使巴颜喀拉块体北边界总长度的2/3破裂,该序列同时具有加速应变释放以及事件的间隔逐渐缩短的特征,反映最晚自1902年以来该块体发生了加速运动.作为对这一加速运动的响应,巴颜喀拉块体东边界大约自1933年以来发生一个由3次事件组成的大地震序列,也显示出加速释放以及事件的间隔逐渐缩短的特征;2008年汶川地震正是该响应序列中的最新事件.东边界的响应型大地震序列的发生至少滞后于北边界的数十年,可能与该块体的非刚性运动有关.另外,这两个大地震序列的事件序次-时间关系有助于分析该块体北与东边界的中-长期地震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颜喀拉块体 边界断裂系统 大地震序列 构造动力学 汶川地震
下载PDF
长岭断陷构造特征及白垩纪以来的构造演化 被引量:9
18
作者 胡纯心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29-235,共7页
长岭断陷发育3条古老的深大断裂,对白垩纪以来的沉积构造发展演化起明显的控制作用。通过井下火山岩锆石U-Pb年龄的测定,说明长岭断陷中基性火山岩属营城早期的产物,而其上部的酸性火山岩主要为营城晚期的产物。两期火山岩夹持的地层当... 长岭断陷发育3条古老的深大断裂,对白垩纪以来的沉积构造发展演化起明显的控制作用。通过井下火山岩锆石U-Pb年龄的测定,说明长岭断陷中基性火山岩属营城早期的产物,而其上部的酸性火山岩主要为营城晚期的产物。两期火山岩夹持的地层当属营城中期沉积。提出了断陷期存在火石岭和营城两期断陷湖盆,盆地的展布及控制因素存在差异。火石岭期断陷的长轴方向均为北东向展布,受西部的新安镇-红岗断裂和东部的长春-大安断裂控制,已发现油气资源丰度相对较大;营城期断陷的长轴方向均为近南北向展布,受早期断裂及其顷轴方向同期断层双重控制,已发现油气资源丰度相对较小。受先存深大断裂的边界作用及盖层介质条件的调协作用的共同影响,该区复杂的构造具有空间上的协调性、差异性及时间上的统一性、有序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岩 构造特征 构造演化 深大断裂 长岭断陷
下载PDF
高地压矿井综采工作面过特大断层技术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柏发松 范仕清 +2 位作者 范同清 韩阳 王亮亮 《煤炭技术》 CAS 2019年第6期57-60,共4页
以丁集煤矿1121(3)工作面过大断层为实例,通过对过断层的技术难点分析,合理确定过断层方法,实现了安全快速回采,取得了良好的安全、经济、社会效益,对类似条件下的工作面过大断层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高地压 综采工作面 大断层
下载PDF
断裂构造发育过程与控矿构造形成演化———以邹家山铀矿床为例 被引量:12
20
作者 陈柏林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20年第3期285-298,共14页
热液脉状矿床主要受断裂控制,控制矿脉就位的含矿(赋矿)构造绝大多数是规模比较小的次级断裂或裂隙,而主干断裂普遍被认为是导矿构造或配(运)矿构造,但往往不含矿,甚至没有一点与矿化有关的蚀变痕迹、或成矿流体经过的痕迹。从岩石力学... 热液脉状矿床主要受断裂控制,控制矿脉就位的含矿(赋矿)构造绝大多数是规模比较小的次级断裂或裂隙,而主干断裂普遍被认为是导矿构造或配(运)矿构造,但往往不含矿,甚至没有一点与矿化有关的蚀变痕迹、或成矿流体经过的痕迹。从岩石力学破裂准则看,是最先形成有微孔隙或缺陷存在的微破裂,微破裂逐渐扩展形成小断裂,最后贯通形成主断裂;相关模拟实验也证实存在基底断裂的情况下,盖层破裂的发育过程是最先出现R裂隙、其次是P裂隙、再是D裂隙,最后贯通成具辫状结构的主断裂带。邹家山铀矿床含矿构造是在“X”剪节理基础上发展起来并经持续(递进)变形而形成的“弧形断层面夹透镜状岩块”组合,控制矿带或矿体群的构造是北东东走向、倾向北北西中偏缓倾角、具有左行正断的隐性断裂带。含矿裂隙经历初成、成型和成矿三个阶段演化,成矿后经历邹家山-石洞主断裂贯通和隆升剥露两个阶段演化,最终形成目前的保存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发育过程 含矿构造 控矿构造 主断裂 形成演化 邹家山铀矿床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