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5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 of Change of Natural Aesthetic View on Form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Garden Style
1
作者 杜程 吴军 +1 位作者 吕晶 韦伟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11年第2期1-3,6,共4页
The paper had studied the source of natural aesthetic view,discussed the great significance of world view of "unity between heaven and human",concluded the complement and deepening of "unity between hea... The paper had studied the source of natural aesthetic view,discussed the great significance of world view of "unity between heaven and human",concluded the complement and deepening of "unity between heaven and human" by different schools,and proposed that artistic beauty was the distinctive featur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garde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it had made a general survey of the chang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natural aesthetic view,analyzed main conten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it at the generating stage,forming stage and development stage,and emphasized that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stage formed on the basis of natural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of last stage.Based on this,by combining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gardens,effect of change of natural aesthetic view on gardens had been analyzed,and correspondingly,development of gardens had been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which were forming stage,emergence of natural landscape garden and emergence of artistic landscape garden.It highlighted the great significance of natural aesthetic view in gardens,and inspired that Chinese modern landscape garden and landscape design should be based on natural aesthetic view,combine with change of modern citizens' aesthetic view,and then carry forward Chinese traditional natural aesthetic vie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tural BEAUTY CHANGE of natural AESTHETIC VIEW Traditional GARDEN GARDEN style
下载PDF
Theory, technology and prospects of conventional and unconventional natural gas 被引量:16
2
作者 ZOU Caineng YANG Zhi +8 位作者 HE Dongbo WEI Yunsheng LI Jian JIA Ailin CHEN Jianjun ZHAO Qun LI Yilong LI Jun YANG Shen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8年第4期604-618,共15页
The development of natural gas in China has entered a golden and leap-forward stage, which is a necessary bridge to clean energy. This in-depth study on the status quo, theory, technology and prospect of natural gas d... The development of natural gas in China has entered a golden and leap-forward stage, which is a necessary bridge to clean energy. This in-depth study on the status quo, theory, technology and prospect of natural gas development shows:(1) The global remaining proven recoverable reserves of natural gas are 186×1012 m3, and the reserves-production ratio is 52.4, indicating a solid resource base for long-term and rapid development.(2) Ten formation and distribution laws of conventional and unconventional natural gas reservoirs have been proposed. In terms of exploration geology, the theory of conventional "monolithic" giant gas fields with different gas sources, and an unconventional gas accumulation theory with continuous distribution of "sweet areas" in different lithologic reservoirs have been established; in terms of development geology, a development theory of conventional structural gas reservoirs is oriented to "controlling water intrusion", while a development theory of unconventional gas is concentrated on man-made gas reservoirs.(3) With the geological resources(excluding hydrates) of 210×1012 m3 and the total proven rate of the resources less than 2% at present, the natural gas in China will see a constant increase in reserve and production; by 2030, the proven geological reserves of natural gas are expected to reach about(6 000-7 000)×108 m3, the production of conventional and unconventional natural gas each will reach about 1 000×108 m3, and the gas consumption will reach 5 500×108 m3. The dependence on imported natural gas may be 64% by 2030, and 70% by 2050.(4) Ten measures for future development of natural gas have been proposed, including strengthening exploration in large-scale resource areas, increasing the development benefits of unconventional gas, and enhancing the peak adjusting capacity of gas storage and scale construction of liquified natural g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tural GAS GAS GEOLOGY CONVENTIONAL and UNCONVENTIONAL GAS GEOLOGY SHALE GAS tight GAS man-made GAS reservoir renewable energy controlling water INTRUSION LNG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与绿色发展 被引量:1
3
作者 胡鞍钢 黄鑫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0,共20页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绿色发展是其显著特征和突出品质。中国积极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人与自然的关系相应地从生态赤字缓慢扩大期、生态赤字快速扩大期、再进入生态赤字缩小期、局部生态盈余期,未来将转向生态盈余期...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绿色发展是其显著特征和突出品质。中国积极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人与自然的关系相应地从生态赤字缓慢扩大期、生态赤字快速扩大期、再进入生态赤字缩小期、局部生态盈余期,未来将转向生态盈余期。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在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生态保护修复、绿色低碳转型、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中国特色制度体系创新等方面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但生态环境保护仍面临基础性问题,结构性压力、根源性压力、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为此,中国必须坚持长期主义,避免短期机会主义,坚持绿色增长,追求绿色发展的长期价值,并以绿色发展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即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统筹推进,整体推进与重点攻坚协同并进,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正向激励与反向倒逼双向发力,多元参与与协同治理并行不悖,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紧密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 绿色发展 生态盈余 长期主义
下载PDF
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区域经济学学科性质与学科体系
4
作者 孙久文 《区域经济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1-30,共10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新时代国家发展的中心任务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阐述了中国区域发展的核心思想,细化了区域发展的主要任务。中国区域经济学与区域经济发展实践紧密相连。中国区域经济学需...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新时代国家发展的中心任务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阐述了中国区域发展的核心思想,细化了区域发展的主要任务。中国区域经济学与区域经济发展实践紧密相连。中国区域经济学需要在新时代构建一个适应中国区域发展需要的、总结各个阶段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的区域经济学科体系,从而阐释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底层逻辑。从时代特征看,中国区域经济学具有“新”空间性、“新”功能性、“新”均衡性的学科特性,中国区域经济学的学科体系构建包括:区域经济学的三大理论范畴构成,区域经济学的实践问题研究,中国区域经济学的教学体系建设。要实现区域经济发展赋能现代经济体系,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区域经济实践要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经济体系与区域发展的新路径,均衡协调的中长期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区域发展导向与机制的转变,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区域经济结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区域经济学 学科性质 学科体系
下载PDF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机理与现实路径
5
作者 姚丽娟 郜迅冉 《开发研究》 2024年第3期32-39,共8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习近平总书记论述的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与鲜明特色,它既是对我国生态文明发展方向的理论概括,也是对我国在新征程上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并非空中楼阁,它是我们党在深入探索社...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习近平总书记论述的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与鲜明特色,它既是对我国生态文明发展方向的理论概括,也是对我国在新征程上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并非空中楼阁,它是我们党在深入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征程中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经验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生态智慧的吸收与发展。这一现代化道路契合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发展目标,响应了构建全球生态共同体的内在需求,同时也顺应了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客观走向。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必须坚定不移地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双碳目标稳步实施、科技创新与生态环境保护深度融合,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为走出具备中国特色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保驾护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中国式现代化 生命共同体 生态文明
下载PDF
新时代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基本内涵、原则架构和鲜明特征
6
作者 陶火生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12,共12页
新时代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是进入新时代以来,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规范体系,其中蕴含着中国共产党是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的领导力量,全体社会成员都要受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约束,主要处理生态文明领域的国家事务和社会... 新时代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是进入新时代以来,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规范体系,其中蕴含着中国共产党是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的领导力量,全体社会成员都要受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约束,主要处理生态文明领域的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新时代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原则架构是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六个坚持”为基本原则、以社会主义制度为根本依据、以生态文明领域中若干重大制度为基础性规范、以生态文明建设具体领域一系列重要体制机制为全面表现。新时代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具有以下鲜明特征:(1)鲜明的现实性,即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形成和发展;(2)系统的完备性,即生态文明法治和制度越来越完整严密;(3)保障的规范性,即真正实现用规范的制度来管理生态环境;(4)持续的发展性,即与时俱进地推进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创新;(5)根本的政治性,即“四维”政治性质在生态文明领域具体展开;(6)价值的人民性,即始终以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为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中国式现代化
下载PDF
内蒙古自治区生态农业实践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邹涛 吕洋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24年第2期33-39,共7页
文章梳理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内蒙古自治区生态农业发展脉络,将内蒙古自治区生态农业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即探索阶段、起始阶段、推广阶段、全面发展阶段。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要求下,内蒙古自治区充分发挥政府在生态农业建设过程中的... 文章梳理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内蒙古自治区生态农业发展脉络,将内蒙古自治区生态农业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即探索阶段、起始阶段、推广阶段、全面发展阶段。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要求下,内蒙古自治区充分发挥政府在生态农业建设过程中的各项功能,选择适宜区域特色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促进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现代技术向生态农业有机融入,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促进各民族成员交往交流交融,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中国式现代化历程提供了内蒙古自治区生态农业实践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民族地区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生态农业
下载PDF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研究热点与前沿分析——基于CiteSpace软件的可视化研究
8
作者 宋瑞新 耿柳娜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21-226,共6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其中特别强调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近年来,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的研究在学术界呈现出暴涨之势,但目前尚缺乏对该研究领域热点、...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其中特别强调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近年来,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的研究在学术界呈现出暴涨之势,但目前尚缺乏对该研究领域热点、演变历程和趋势等内容的系统性探讨和可视化分析。论文运用文献计量分析软件CiteSpace,从知网、万方和维普三大中文数据库中,选取近十年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研究主题的4197篇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1)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研究历经了三个阶段,研究积极响应国家颁布的系列相关政策。(2)少数核心作者长期从事相关领域研究,且相互之间的合作不多;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高校,但彼此之间合作较少。(3)热点领域可分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意蕴、生态宜居赋能高质量发展、美丽中国路径等。(4)研究趋势从探讨理论渊源、历史逻辑和实践应用,向围绕“顺应自然”的理念遵循和“生态治理”的实施效率转变,体现了向科学性、针对性、可行性发展的趋势。最后,从学科转化需求以及“人”的心理困境等方面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和重点加以探讨,以期为后续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 和谐共生 中国式现代化 CITESPACE 可视化分析
下载PDF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再探讨——基于中西生态范式之比较 被引量:1
9
作者 闫金红 李繁荣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4期110-116,共7页
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息息相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态观念,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现代化建设发展道路中长期摸索的重大理论成果,是反思西方资本主义“单向度”自然观的必然结果,是对“... 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息息相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态观念,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现代化建设发展道路中长期摸索的重大理论成果,是反思西方资本主义“单向度”自然观的必然结果,是对“如何处理现代化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协同共进”这一难题的“中国式解答”。在中西生态范式比较的视域下,结合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要求,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进行比较研究,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生态理念的世界意义,从一个侧面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观进行生成机理、创新发展与世界意义等三个方面的阐释,以期为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新发展提供更丰富的理论镜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生态文明 生命共同体
下载PDF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逻辑叙事、时代方位、价值旨归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国锋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21,共10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内在特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孕育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和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智慧,是对已有现代化模式“反生态”实践的反思,更是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有力响应。在特征鲜...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内在特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孕育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和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智慧,是对已有现代化模式“反生态”实践的反思,更是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有力响应。在特征鲜明的中国式现代化历史命题中,人口规模巨大是其现实前提,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其使命指向,“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是其时代保障,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其世界昭示。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人类与自然的和解、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价值旨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中国式现代化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下载PDF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重要论述的内在逻辑与实践指向 被引量:1
11
作者 肖建国 李雨豪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2期1-9,22,共10页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重要论述的基本特征是以问题为导向,在理论沿袭、实践论证与创新发展中,其形成过程涵盖了三个大的生成环节,即以实践经验为本的生态认知、以保护自然为先的生态策略和以构建生命共同体为主的生态治理...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重要论述的基本特征是以问题为导向,在理论沿袭、实践论证与创新发展中,其形成过程涵盖了三个大的生成环节,即以实践经验为本的生态认知、以保护自然为先的生态策略和以构建生命共同体为主的生态治理。在这三个环节中,“辩证统一”的方法论、“自然优先”的价值论、“和谐发展”的实践论构成了该重要论述从观念到行动、理论到实践、局部到整体的发展逻辑体系。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重要论述为引领推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关键是要树立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以理念引导行动;构建生态现代化制度,以制度推进改革;制定系统的生态发展战略,以战略规划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 和谐共生 生命共同体 中国式现代化 生态文明 美丽中国
下载PDF
运动式治理视域下中国河长制的创新类型--基于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多案例类型学分析
12
作者 郝郁青 李靖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90-302,共13页
河流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而河流天然具有的流动属性必然涉及跨越区域和超越主体的治理方式。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河流污染所折射出的问题早已超越环境、经济和民生的范畴,但面对各流域发展不平衡、治理主体... 河流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而河流天然具有的流动属性必然涉及跨越区域和超越主体的治理方式。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河流污染所折射出的问题早已超越环境、经济和民生的范畴,但面对各流域发展不平衡、治理主体各自为政、监管标准参差不齐等问题,水治理却陷入“越治理,越污染”的怪圈。为此,党中央多次强调“推动绿色发展”的理念,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路径,也提出了环境污染精准治理、统筹管理和协同控制的具体策略。而“河长制”作为水治理的新型行政模式,亦可作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以小窥大的重要窗口,完全契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部署的发展需要。为更好地探究河长制在实践中的发展,本文采用多案例的类型学分析方法,搜集中国各地“河长制”的创新实践,利用质性分析软件RQDA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最终从战略层、决策层、执行层确立法律依据、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三大框架,并在此框架之下对各地案例进行分类描述,以期归纳总结运动式治理视域之下“河长制”在各地的创新类型及其展开逻辑。研究发现,法律在战略层面为“河长制”机构的设立及其权力运作提供依据,组织结构在决策层面对“河长制”的权限进行灵活调整,激励机制、考核机制、监督机制和追责机制则在执行层面将“河长制”的施政意图落到实处。可以说,河长制在水污染领域的有益探索,在为政府治理与改革总结宝贵经验的同时也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和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长制 生态环境治理体系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运动式治理 水治理
下载PDF
基于自然线性的新中式服装设计
13
作者 王沛尧 梁惠娥 贾蕾蕾 《时尚设计与工程》 2024年第4期38-40,共3页
传统中式服装的构造、形制、色彩、质地等诸多方面都蕴含“天人合一”的传统造物理念,而“天人合一”的传统造物理念又常常以自然线性的构成方式呈现,可以说自然线性是传统造物精神表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服装设计中,自然线性也是体... 传统中式服装的构造、形制、色彩、质地等诸多方面都蕴含“天人合一”的传统造物理念,而“天人合一”的传统造物理念又常常以自然线性的构成方式呈现,可以说自然线性是传统造物精神表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服装设计中,自然线性也是体现传统韵味、表达文化内核的重要方式。提取自然线性的构成形式与特征,将其进行拆解变形简化处理,在新中式服装设计中加以运用,以《断层》系列设计作品为例,应通过自然线性的新中式服装设计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弘扬其现实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 线性 新中式 服装设计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及其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的思想启迪
14
作者 曹鏸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55-60,共6页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批判费尔巴哈自然观的基础上,以劳动实践串联起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具有人—自然—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人化自然与历史自然的辩证统一性、生产异化和资本逻辑的批判统一性、现实生态价值和共产主义社会理想的和谐统一性...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批判费尔巴哈自然观的基础上,以劳动实践串联起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具有人—自然—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人化自然与历史自然的辩证统一性、生产异化和资本逻辑的批判统一性、现实生态价值和共产主义社会理想的和谐统一性四大理论特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瑰宝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泉源。汲取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内涵精华,从坚持人本价值依归、把握实践自然本质、警惕异化自然恶果、秉持国际生态正义观四方面,为解决我国现实生态难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深刻的思想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中国式现代化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下载PDF
自觉性·关系性·天然性:论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德性文化特质
15
作者 张盼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27-35,共9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德性文化,追求“人与自我”“人与他者”“人与自然”的“三和”。“两个结合”有效激活了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德性文化特质。省思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仁”“智”“勇”等德性文化的自觉性特质,才能实现“人与自...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德性文化,追求“人与自我”“人与他者”“人与自然”的“三和”。“两个结合”有效激活了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德性文化特质。省思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仁”“智”“勇”等德性文化的自觉性特质,才能实现“人与自我”之间的融洽;探微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民为邦本”“协和万邦”“身心合一”等德性文化的关系性特质,才能求取“人与他者”之间的和谐;激活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万物并育”等德性文化的天然性特质,才能达致“人与自然”之间的共生。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德性文化特质,诉诸我国文化现代化建设实践并在这一伟大实践中不断形塑自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德性文化 自觉性 关系性 天然性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三重维度
16
作者 金晓燕 李雪娟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4年第8期1-8,共8页
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可以从历史必然、价值蕴含、实践路径三个维度来把握。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立足实际,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相结合的时代目标。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要求,是立足... 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可以从历史必然、价值蕴含、实践路径三个维度来把握。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立足实际,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相结合的时代目标。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要求,是立足于“人”这一基本点,保障每个个体都能自由全面发展,保护人们生产生活物质资源的科学选择。坚持完善生态文明体系,全面贯彻“两山论”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系统治理的发展理念,加强顶层设计,统筹“防”与“治”两个方面,实现经济发展领域的科学转型,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由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历史必然 价值导向 实现路径
下载PDF
否定之否定:从中西对比中看中国式现代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超越
17
作者 李晓雅 《宁夏党校学报》 2024年第5期84-91,共8页
人与自然关系发展遵循和谐—对立—和谐的否定之否定过程。西方现代化以“理性”战胜自然,否定了前现代化时期受低生产力水平限制和“神”干预的人与自然朴素共生的初级和谐,却将人与自然置于资本增殖体系中,导致人与自然的对立。中国... 人与自然关系发展遵循和谐—对立—和谐的否定之否定过程。西方现代化以“理性”战胜自然,否定了前现代化时期受低生产力水平限制和“神”干预的人与自然朴素共生的初级和谐,却将人与自然置于资本增殖体系中,导致人与自然的对立。中国式现代化对西方现代化模式进行了辩证扬弃,将人与自然关系从资本增殖体系中解放出来,以“以人民为中心”超越“人类中心主义”,以“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超越人与自然二元对立,以“绿色发展”超越“黑色发展”,是人与自然辩证共生的高级和谐,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人与自然关系 人类文明新形态
下载PDF
文济秦岭——西安国家版本馆设计
18
作者 张锦秋 郑犁 +1 位作者 徐嵘 李明涛 《世界建筑》 2024年第5期16-21,共6页
根据“依山而建,山水交融”的要求,西安国家版本馆选址于秦岭圭峰北麓,力求与秦岭的自然与文化景观和谐共生。设计主导思想为“山水相融、天人合一、汉唐气象、中国精神”,旨在汲取汉唐时期建筑在融合建筑场地与人文精神方面的精髓。整... 根据“依山而建,山水交融”的要求,西安国家版本馆选址于秦岭圭峰北麓,力求与秦岭的自然与文化景观和谐共生。设计主导思想为“山水相融、天人合一、汉唐气象、中国精神”,旨在汲取汉唐时期建筑在融合建筑场地与人文精神方面的精髓。整体布局通过一条南北轴线将圭峰、西安国家版本馆和西安高新区连成一个整体,形成地形、空间感和时间记忆的完整性。建筑群采用传统山地建筑的智慧,划分为三大功能区,布置在6层台地上。主体建筑文济阁坐落在高台上,以圭峰为背景面向园林与城市,构成一幅壮阔图画。建筑设计运用新技术、新材料,结合传统营造智慧,营造具有中国精神内核和艺术表现力的和谐建筑。环境设计尊重自然,追求中国山水园林的素朴天然之趣和诗情画意之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园林 建筑群 高台 新阁 天人合一 汉唐气象 中国精神 传统营造智慧
下载PDF
基于高标准环境控制的某地下净水厂通风除臭设计
19
作者 何东岳 陈娟娟 +3 位作者 黄鸥 罗蔚文 梁攀 袁成瑞 《净水技术》 CAS 2024年第5期188-197,共10页
传统地下污水处理厂以职业接触限值或污染物排放限值为设计标准,难以满足人员对健康和舒适的基本诉求。某地下净水厂基于更严格、更高标准的环境控制目标,采用了针对性的臭气密闭隔离和处理工艺,一体化整合通风、除臭系统,首次在南方地... 传统地下污水处理厂以职业接触限值或污染物排放限值为设计标准,难以满足人员对健康和舒适的基本诉求。某地下净水厂基于更严格、更高标准的环境控制目标,采用了针对性的臭气密闭隔离和处理工艺,一体化整合通风、除臭系统,首次在南方地区将工艺设施操作层衔接下沉庭院等改进的技术措施与设计方法。实测结果表明,多处区域未检出硫化氢,臭气浓度低于20;与庭院衔接的区域自然风速稳定,污染物浓度为厂内最低水平;经处理后的尾气污染物排放值和厂界污染物浓度明显优于标准限值。项目实现了以人为本的环境质量效果,为建设舒适运维、和谐共生的地下污水处理厂提供了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污水处理厂 通风除臭 环境质量 下沉式庭院 自然通风 实测
下载PDF
深刻理解生态文明新形态的整体机理
20
作者 苗文玉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5期120-128,共9页
生态文明新形态的当代出场,源自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武装,中华文明生态智慧的深厚滋养,中国共产党生态实践的百年探索,新时代伟大建设成就的内在奠基和对西方非绿色发展路径的深刻检省。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国式... 生态文明新形态的当代出场,源自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武装,中华文明生态智慧的深厚滋养,中国共产党生态实践的百年探索,新时代伟大建设成就的内在奠基和对西方非绿色发展路径的深刻检省。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国式现代化生态道路的伟大创造,生态文明新形态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为前提基础、以“绿色低碳发展”为理念先导、以“环境就是民生”为价值内核、以“建设美丽中国”为目标引领、以“构建治理体系”为根本举措、以“打造生命共同体”为发展方向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丰富内涵的新形态。生态文明新形态的积极开启和成功出场,不仅在“前”与“后”“古”与“今”的辩证统一中展现出守正统、续传统、活系统的延展性、革新性和关联性意义,而且在“东”与“西”“中”与“外”的比较中开显出破西统、创新统的超越性和引领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人类文明新形态 人类生态文明形态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