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蒙古中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后植被与土壤性状的变化 被引量:15
1
作者 杨树 温雨金 刘鸿雁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43-145,149,共4页
北方农牧交错带中部的内蒙古乌盟一带退耕还林还草有10余年的历史。通过野外调查和实验室分析,探讨了不同退耕还林还草模式和年限下植物群落和土壤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1)人为控制了苜蓿、沙打旺的种植周期的退耕还草工程使得退耕还草... 北方农牧交错带中部的内蒙古乌盟一带退耕还林还草有10余年的历史。通过野外调查和实验室分析,探讨了不同退耕还林还草模式和年限下植物群落和土壤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1)人为控制了苜蓿、沙打旺的种植周期的退耕还草工程使得退耕还草后植物群落完全不同于自然群落的演替过程,退耕年限达到6年后严重退化指示植物才大量消失;(2)退耕还林与退耕还草均起到了阻沙作用。但退耕还草在降低土壤砂含量方面效果相对明显;(3)退耕还林还草所带来的植物物种多样性变化与土壤性状变化存在正相关关系,说明土壤性状的改良与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可能存在相互促进作用。可为制定合理的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还草 生态恢复 植被 土壤 农牧交错带
下载PDF
农牧交错区退耕还林地土壤恢复特征的研究——以内蒙古卓资县为例 被引量:7
2
作者 王同顺 郭建英 +1 位作者 孙保平 李锦荣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34-138,142,共6页
以卓资县退耕还林地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退耕还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规律及改良作用。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退耕还林以后土壤黏粒总体含量均高于耕地,其中表土层增加不显著,亚表层、下层增加较多;在不同的退耕还林地中,表层土壤容重明显... 以卓资县退耕还林地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退耕还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规律及改良作用。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退耕还林以后土壤黏粒总体含量均高于耕地,其中表土层增加不显著,亚表层、下层增加较多;在不同的退耕还林地中,表层土壤容重明显高于亚表层和下层的土壤容重;不同退耕还林模式下土壤有机质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递减,表现出明显的表聚性;不同林地类型之间的全量N、P、K的含量变化差异显著,而不同土层深度的全量P、K的差异不显著;不同退耕林地的速效N、P、K的含量变化幅度较大。总体来看当地实施退耕还林后,对土壤的改良效果明显,有效的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区 退耕还林 土壤理化性质 卓资县
下载PDF
四川盆地西南缘山地黄壤在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的养分特征 被引量:3
3
作者 何卓刚 李小龙 《四川林业科技》 2017年第5期68-72,共5页
森林植被是影响土壤理化性质的重要因素,充分了解植被与土壤性质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森林经营的基础[1]。以四川盆地西南缘马边县低山区山地黄壤为研究对象,对比了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 Hooibrenk)纯林、桤木(Alnus cremastogyne Bu... 森林植被是影响土壤理化性质的重要因素,充分了解植被与土壤性质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森林经营的基础[1]。以四川盆地西南缘马边县低山区山地黄壤为研究对象,对比了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 Hooibrenk)纯林、桤木(Alnus cremastogyne Burk)纯林、灌木林、柳杉桤木混交林(简称混交林)和迹地的土壤碱解氮、全磷、全钾、有效磷、速效钾等土壤养分随土壤深度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土壤养分含量在5种恢复模式下,大小关系为灌木林>桤木>混交林>柳杉>迹地,且林分土壤养分含量0~15 cm层>15 cm^30 cm层,各土壤养分之间呈现出显著相关性。因此,森林植被恢复造林时,以乔灌结合、混交造林、适地固氮树种造林,能起到更好的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增加土壤养分,促进森林植被生长、有利生态循环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森林植被恢复 土壤养分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