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8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Zhaxikang Vein-type Pb-Zn-Ag-Sb Deposit in Himalayan Orogen, Tibet: Product by Overprinting and Remobilization Processes during Post-collisional Period 被引量:5
1
作者 LIANG Wei HOU Zengqian +2 位作者 ZHENG Yuanchuan YANG Zhusen LI Zhenqi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AS CSCD 2018年第2期682-705,共24页
The Zhaxikang Pb-Zn-Ag-Sb deposit, the largest polymetallic deposit known in the Himalayan Orogen of southern Tibet, is characterized by vein-type mineralization that hosts multiple mineral assemblages and complicated... The Zhaxikang Pb-Zn-Ag-Sb deposit, the largest polymetallic deposit known in the Himalayan Orogen of southern Tibet, is characterized by vein-type mineralization that hosts multiple mineral assemblages and complicated metal associations. The deposit consists of at least six steeply dipping vein- type orebodies that are hosted by Early Jurassic black carbonaceous slates and are controlled by a Cenozoic N-S-striking normal fault system. This deposit records multiple stages of mineralization that include an early period (A) of massive coarse-grained galena-sphalerite deposition and a later period (B) of Sb-bearing vein-type mineralization. Period A is only associated with galena-sphalerite mineralization, whereas period B can be subdivided into ferrous rhodochrosite-sphalerite-pyrite, quartz -sulfosalt-sphalerite, calcite-pyrite, quartz-stibnite, and quartz-only stages of mineralization. The formation of brecciated galena and sphalerite ores during period A implies reworking of pre-existing Pb -Zn sulfides by Cenozoic tectonic deformation, whereas period B mineralization records extensive open- space filling during ore formation. Fluid inclusion microthermometric data indicate that both periods A and B were associated with low-medium temperature (187-267℃) and low salinity (4.00-10.18% wt. NaCl equivalent) ore-forming fluids, although variations in the physical-chemical nature of the period B fluids suggest that this phase of mineralization was characterized by variable water/rock ratios. Microprobe analyses indicate that Fe concentrations in sphalerite decrease from period A to period B, and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with FeS concentrations of 8.999-9.577, 7.125-9.109, 5.438-1.460 mol.%. The concentrations of Zn, Sb, Pb, and Ag within orebodies in the study area are normally distributed in both lateral and vertical directions, and Pb, Sb, and/or Ag concentrations are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in the central part of these orebodies, but negatively correlate in the margins. Sulfide S isotope compositions are highly variable (4‰-13‰), varying from 4‰ to 11‰ in period A and 10‰ to 1‰ in period B. The Pb isotope within these samples is highly radiogenic and defines linear trends in 206pb/204pb vs. 207pb/204pb and 206pb/204pb vs. 208pb/204pb diagrams, respectively. The S and Pb isotopic characteristics indicate that the period B orebodies formed by mixing of Pb-Zn sulfides and regional Sb- bearing fluids. These features are indicative of overprinting and remobilization of pre-existing Pb-Zn sulfides by Sb-bearing ore-forming fluids during a post-collisional period of the Himalayan Orogeny. The presence of similar ore types in the north Rhenish Massif that formed after the Variscan Orogeny suggests that Zhaxikang-style mineralization may be present in other orogenic belts, suggesting that this deposit may guide Pb-Zn exploration in these ar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LYMETALLIC multiple period and stage mineralization overprinting and remobilization orogenic belt Zhaxikang TIBET
下载PDF
Metamorphic gradient modification in the Early Cretaceous Northern Andes subduction zone:A record from thermally overprinted high-pressure rocks 被引量:1
2
作者 D.S.Avellaneda-Jiménez A.Cardona +2 位作者 V.Valencia S.León I.F.Blanco-Quintero 《Geoscience Frontiers》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2期354-371,共18页
New field observations and petrological data from Early Cretaceous metamorphic rocks in the Central Cordillera of the Colombian Andes allowed the recognition of thermally overprinted high-pressure rocks derived from o... New field observations and petrological data from Early Cretaceous metamorphic rocks in the Central Cordillera of the Colombian Andes allowed the recognition of thermally overprinted high-pressure rocks derived from oceanic crust protoliths.The obtained metamorphic path suggests that the rocks evolved from blueschist to eclogite facies towards upper amphibolite to high-pressure granulite facies transitional conditions.Eclogite facies conditions,better recorded in mafic protoliths,are revealed by relic lawsonite and phengite,bleb-to worm-like diopside-albite symplectites,as well as garnet core composition.Upper amphibolite to high pressure granulite facies overprinting is supported by coarse-grained brown-colored Ti-rich amphibole,augite,and oligoclase recrystallization,as well as the record of partial melting leucosomes.Phase equilibria and pressure-temperature(P-T)path modeling suggest initial high-pressure metamorphic conditions M1 yielding 18.2-24.5 kbar and 465-580℃,followed by upper amphibolite to high pressure granulite facies overprinting stage M2 yielding 6.5-14.2 kbar and 580-720℃.Retrograde conditions M3 obtained through chlorite thermometry yield temperatures ranging around 286-400℃at pressures below 6.5-11 kbar.The obtained clockwise P-T path,the garnet zonation pattern revealing a decrease in X_(grs)/X_(prp)related to Mg#increment from core to rim,the presence of partial melting veins,as well as regional constraints,document the modification of the thermal structure of the active subduction zone in Northern Andes during the Early Cretaceous.Such increment of the metamorphic gradient within the subduction interface is associated with slab roll-back geodynamics where hot mantle inflow was triggered.This scenario is also argued by the reported trench-ward magmatic arc migration and multiple extensional basin formation during this period.The presented example constitutes the first report of Cretaceous roll-back-related metamorphism in the Caribbean and Andean realms,representing an additional piece of evidence for a margin-scale extensional event that modified the northwestern border of South America during the Early Cretaceo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lab roll-back Mineral chemistry Phase equilibria P-T path modeling Roll-back metamorphism Thermally overprinted high-pressure rocks
下载PDF
基于密度的凹版专色叠印色光谱预测模型的研究及应用
3
作者 张宜洋 郭凌华 +3 位作者 武城运 海敬溥 王荣欣 陈睿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47-253,共7页
目的建立一种基于密度与光谱反射率关系的专色叠印色光谱预测模型。方法首先建立前景色、后景色密度与其光谱反射率关系;基于此建立叠印色光谱反射率的计算方法;其次对模型进行优化,完成专色叠印色光谱预测模型的建立;再通过凹版印刷实... 目的建立一种基于密度与光谱反射率关系的专色叠印色光谱预测模型。方法首先建立前景色、后景色密度与其光谱反射率关系;基于此建立叠印色光谱反射率的计算方法;其次对模型进行优化,完成专色叠印色光谱预测模型的建立;再通过凹版印刷实打样30张专色叠印色样张,基于Malab利用色差以及拟合决定系数R2对预测模型进行验证;最后在相同工艺条件下实打样专色叠印色样张进行预测,通过色差完成对模型的精度检验。结果验证表明,不同专色叠印色在同一网点面积率下与其对应的前景色、后景色密度之间存在较强相关关系,其拟合决定系数R2均大于0.9;模型精度检验中,73.7%的模型预测值与样张实测值色差为0~2.5个CIE1976色差单位,大部分色块色差为0~2个CIE1976色差单位,占总频率的60.54%,整体平均色差为1.92个CIE1976色差单位。结论本文所建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能基本满足对颜色预测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色叠印 油墨密度 光谱反射率 预测模型
下载PDF
彩色印刷套印色标的光电检测 被引量:8
4
作者 冯晓强 侯洵 +2 位作者 杨文正 杨青 陈烽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1336-1339,共4页
分析了彩色套印误差的检测原理 ,提出了一种消除光电探测器光谱响应不均匀和彩色印刷系统走纸速度不稳定所引起的检测误差的方法 根据此方法设计了一套高精度色标检测系统 ,该系统以色标脉冲中心位置延迟一定时间之后的时刻作为色标到... 分析了彩色套印误差的检测原理 ,提出了一种消除光电探测器光谱响应不均匀和彩色印刷系统走纸速度不稳定所引起的检测误差的方法 根据此方法设计了一套高精度色标检测系统 ,该系统以色标脉冲中心位置延迟一定时间之后的时刻作为色标到来时间的标志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色印刷 套印 色标 光谱响应
下载PDF
藏南扎西康大型铅锌银锑多金属矿床叠加改造成矿作用初探 被引量:40
5
作者 梁维 侯增谦 +5 位作者 杨竹森 李振清 黄克贤 张松 李为 郑远川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3828-3842,共15页
扎西康铅锌银锑多金属矿具有多期多阶段的复杂成矿的特征。结合对区域成矿带、典型矿石结构构造、闪锌矿Fe含量变化、金属成矿元素分带性以及流体演化特征的分析,初步识别和探讨了扎西康多金属矿床叠加改造发生过程:在特提斯喜马拉雅锑... 扎西康铅锌银锑多金属矿具有多期多阶段的复杂成矿的特征。结合对区域成矿带、典型矿石结构构造、闪锌矿Fe含量变化、金属成矿元素分带性以及流体演化特征的分析,初步识别和探讨了扎西康多金属矿床叠加改造发生过程:在特提斯喜马拉雅锑金矿带形成前,扎西康即已经是一个粗晶脉状铅锌矿床。后碰撞阶段,地壳伸展,热活动强烈。以岩浆驱动大气水循环形成的地热水为主的区域富锑流体,流经扎西康,早期硫化物成为后期流体沉淀的有效化学障。流体对早期矿体形成的角砾产生再活化、溶蚀、交代作用,活化出铅、锌等元素,形成新的混合流体。该流体在NS向正断层发生运移、充填成矿,此时锌仍以闪锌矿重结晶、沉淀,但其中的铁含量已经降低,而铅与锑等形成硫盐矿物,当Pb被硫盐矿物消耗后则形成辉锑矿。综上,扎西康铅锌银锑多金属矿床是青藏高原陆陆碰撞造山背景下典型的叠加改造型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期次 元素分带 叠加改造 扎西康 藏南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四棵树凹陷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车排子凸起油气聚集的贡献 被引量:40
6
作者 张枝焕 向奎 +3 位作者 秦黎明 庄文山 席伟军 赵双丰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26-337,共12页
准噶尔盆地西南缘四棵树凹陷主要分布侏罗系、白垩系和古近系3套潜在烃源岩,其中侏罗系八道湾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有机质类型以Ⅲ型为主,部分为Ⅱ2型,生烃潜力较高;三工河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类型明显偏差,生烃潜力较低;西山窑组... 准噶尔盆地西南缘四棵树凹陷主要分布侏罗系、白垩系和古近系3套潜在烃源岩,其中侏罗系八道湾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有机质类型以Ⅲ型为主,部分为Ⅱ2型,生烃潜力较高;三工河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类型明显偏差,生烃潜力较低;西山窑组泥岩有机质丰度较高,但由于受西山窑组沉积末期构造抬升导致地层剥蚀的影响,烃源岩厚度较小,总体上生烃条件较差;白垩系烃源岩在四棵树凹陷最大厚度可达300 m,处于低熟阶段,生烃潜力较小;古近系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类型好,但成熟度偏低,生烃条件较差。侏罗系八道湾组烃源岩处于主要生油阶段;白垩系烃源岩已达到生烃门限,处于低熟—中等成熟阶段;古近系烃源岩成熟度偏低,目前仍处于未熟到低熟阶段。油源对比表明,四棵树凹陷北部斜坡及车排子凸起带原油主要来源于四棵树凹陷及沙湾凹陷侏罗系烃源灶,后期受到白垩系低熟油源灶的侵染,古近系烃源岩的油源贡献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棵树凹陷 烃源岩 地球化学特征 油源对比 侵染作用
下载PDF
广东梅子窝钨矿“五层楼”叠加现象探讨 被引量:38
7
作者 韦龙明 林锦富 +2 位作者 李文铅 汪劲草 朱文凤 《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888-893,I0003,共7页
广东梅子窝钨矿是我国石英脉型钨矿"五层楼"矿化模型理论形成的发源地。近年来,钻探和矿山生产揭露显示钨矿脉已向下延伸到花岗岩体内部二、三百米仍然没有尖灭,与传统的"五层楼"矿化模型存在出入。在前人工作基础... 广东梅子窝钨矿是我国石英脉型钨矿"五层楼"矿化模型理论形成的发源地。近年来,钻探和矿山生产揭露显示钨矿脉已向下延伸到花岗岩体内部二、三百米仍然没有尖灭,与传统的"五层楼"矿化模型存在出入。在前人工作基础上,通过系统的野外观察,深入细致地对比研究发现,矿区深部存在有两期隐伏花岗岩侵入活动,分别形成了两期石英脉型钨矿化,它们在空间上互相叠置,纵向上"五层楼"相互错位,构成"五层楼"叠加,这对矿区深部找矿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子窝 钨矿床 石英脉 “五层楼”叠加模式
下载PDF
青海锡铁山铅锌矿床的矿体成因类型讨论 被引量:18
8
作者 吴昌志 顾连兴 +5 位作者 冯慧 张遵忠 刘四海 黄建华 王长华 王震宇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8年第6期1185-1196,共12页
在青海锡铁山大型铅锌矿床中,奥陶系滩涧山群3个不同层位(O3tnb组片岩、O3tnb组片岩与大理岩过渡带、O3tna-2组片岩)同时发育层状矿体和脉状矿体,大理岩中还发育不规则囊状矿体。通过对上述不同层位、不同类型矿体的分布特征、产状、矿... 在青海锡铁山大型铅锌矿床中,奥陶系滩涧山群3个不同层位(O3tnb组片岩、O3tnb组片岩与大理岩过渡带、O3tna-2组片岩)同时发育层状矿体和脉状矿体,大理岩中还发育不规则囊状矿体。通过对上述不同层位、不同类型矿体的分布特征、产状、矿石结构和构造的详细观察和研究发现,3个层位的层状矿体均是SEDEX型海底喷流沉积作用的结果。O3tnb组片岩及其与大理岩过渡带中的层状矿体属近源(proximal)产物,与之伴生的脉状矿体则属该层状矿体的喷流沉积补给带;O3tna-2组片岩中的层状矿体属远源(distal)沉积,而大理岩中的不规则囊状矿体则是造山后深部流体活化围岩或再活化早期层状矿体中的成矿物质,并强烈交代大理岩的产物;北侧O3tna-2组片岩中的脉状矿体也为造山后流体叠加的产物,可能是大理岩中不规则囊状矿体的导矿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锌矿 流体叠加 SEDEX 锡铁山 青海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隆起西南部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分析 被引量:59
9
作者 张枝焕 李伟 +3 位作者 孟闲龙 秦黎明 张振英 袁东山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33-140,共8页
车排子隆起毗邻昌吉凹陷和四棵树凹陷,油源丰富,构造条件良好,具备比较有利的油气聚集条件。近年来已在车排子隆起的侏罗系、白垩系、古近系和新近系获高产工业油气流。分析了车排子隆起西南部原油(或油砂抽提物)的地球化学特征,并对其... 车排子隆起毗邻昌吉凹陷和四棵树凹陷,油源丰富,构造条件良好,具备比较有利的油气聚集条件。近年来已在车排子隆起的侏罗系、白垩系、古近系和新近系获高产工业油气流。分析了车排子隆起西南部原油(或油砂抽提物)的地球化学特征,并对其油源作初步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具有两类地球化学性质存在明显差别的原油。第一类原油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生物降解,并存在二次充注现象,推测早期充注原油来自昌吉凹陷二叠系,并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生物降解,后期混入了来自侏罗系烃源岩生成的原油。第二类原油具有侏罗系煤系烃源岩与白垩系湖相泥质烃源岩混源的特点,这类原油的碳同位素组成、正构烷烃分布特征和姥植比等均表现出煤成油的特征,但甾、萜烷烃类化合物组成与白垩系烃源岩接近,推测是由于侏罗系煤成油在向上运移成藏过程中,受到成熟度相对较低、生物标志物相对丰富的白垩系烃源岩的浸析作用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车排子隆起 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油源对比 浸染作用
下载PDF
彩色印刷品套准精度分析算法 被引量:7
10
作者 高军 李学伟 +1 位作者 张建 卢秉恒 《数据采集与处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23-426,共4页
将图像处理技术和分色原理应用于彩色印刷品套准精度检测中,提出一种新的套印精度分析算法。对标准图像与待检图像分色后,对应色的灰度图像进行配准,最后利用图像固有的信息和配准信息获得套印误差。新算法不需要在印刷品边缘印刷套印色... 将图像处理技术和分色原理应用于彩色印刷品套准精度检测中,提出一种新的套印精度分析算法。对标准图像与待检图像分色后,对应色的灰度图像进行配准,最后利用图像固有的信息和配准信息获得套印误差。新算法不需要在印刷品边缘印刷套印色标,从而减少了纸张切边等额外工序。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的检测精度和效率均高于传统套印误差检测方法,完全满足精密彩色印刷品套印误差检测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套印误差 图像匹配 分色 图像处理
下载PDF
双重识别功能的印刷套印标记设计及误差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吕勇 宋词 周刚 《包装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3-16,共4页
在传统的十字线套印标记和圆形套印标记基础上,设计了一种既适于人眼识别又适合数字图像检测的套印标记。利用CCD成像,获取了套印标记图像,然后对图像进行了预处理,分割图像,获取了同心圆中四色的圆心坐标,最后计算了套印偏差参数。实... 在传统的十字线套印标记和圆形套印标记基础上,设计了一种既适于人眼识别又适合数字图像检测的套印标记。利用CCD成像,获取了套印标记图像,然后对图像进行了预处理,分割图像,获取了同心圆中四色的圆心坐标,最后计算了套印偏差参数。实验结果表明:套印标记中的同心圆的设计,避免了图像分割时四色重叠的问题;套印偏差识别精度高,在分辨率达到300dpi及以上时,测量误差小于0.04mm,且识别速度快,能满足套印标记实时检测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图像 套印标记 套印误差 同心圆
下载PDF
朝鲜狼林地块东南缘太古宙岩石及其对古元古代构造热事件的响应 被引量:15
12
作者 赵磊 张艳斌 +2 位作者 杨正赫 韩龙渊 金正男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2948-2964,共17页
朝鲜狼林地体是中朝克拉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早前寒武纪基底岩系的岩石组成、形成和变质作用时代,直接影响到人们对古元古代辽吉活动带乃至整个华北克拉通地质演化历史的理解和认识。本文选取位于狼林地块东南缘,狼林群变质杂岩中的3个... 朝鲜狼林地体是中朝克拉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早前寒武纪基底岩系的岩石组成、形成和变质作用时代,直接影响到人们对古元古代辽吉活动带乃至整个华北克拉通地质演化历史的理解和认识。本文选取位于狼林地块东南缘,狼林群变质杂岩中的3个花岗片麻岩样品进行锆石U-Pb定年分析。锆石的LA-ICPMS和SIMS定年结果显示,3个片麻岩原岩的岩浆结晶时代为2521~2567Ma,并且它们都经历了古元古代1.87~1.89Ga的构造热事件改造,表现为原始岩浆锆石不同程度的铅丢失以及变质锆石的形成。基于这一认识,并结合其他学者的最新研究结果可知,太古宙片麻岩存在于狼林地块平南盆地的南缘和东缘地区,由此推测狼林地块太古宙基底岩系的规模可能远大于目前所识别的这几个地区。这些太古宙片麻岩普遍遭受了古元古代强烈变质作用(深熔作用)改造,并且变质作用的时代可以与华北克拉通三条古元古代活动带的变质-深熔作用时代相对比,表明狼林地块可能至少在古元古代之前,就已经与华北克拉通组成了统一的大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鲜 狼林杂岩 太古宙基底 构造热事件叠加 巨型构造带
下载PDF
安徽铜陵冬瓜山大型铜矿:海底喷流-沉积与矽卡岩化叠加复合成矿过程 被引量:40
13
作者 侯增谦 杨竹森 +9 位作者 吕庆田 曾普胜 谢玉玲 蒙义峰 田世洪 徐文艺 李红阳 姜章平 王训成 姚孝德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59-686,共28页
冬瓜山铜矿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铜陵矿集区内的一个大型铜矿。该矿床被惯称为矽卡岩型矿床,但具明显的层控特征。主矿体呈层状、似层状,赋存于上石炭统碳酸盐建造与下伏上泥盆统砂岩建造的接触带附近,主要由一系列层控块状含铜硫化物透... 冬瓜山铜矿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铜陵矿集区内的一个大型铜矿。该矿床被惯称为矽卡岩型矿床,但具明显的层控特征。主矿体呈层状、似层状,赋存于上石炭统碳酸盐建造与下伏上泥盆统砂岩建造的接触带附近,主要由一系列层控块状含铜硫化物透镜体、含铜矽卡岩透镜体、磁铁矿矿囊以及层状含铜黄铁矿-蛇纹石矿席组成。主矿体的底部为根植于上泥盆统砂岩建造内的层控脉状-网脉状矿,下部为层状含铜黄铁矿+蛇纹石矿席,主体为块状含铜硫化物透镜体与上覆硬石膏层构成的三个硫化物-硫酸盐韵律单元。该"双层结构"特征总体类似于VMS和SEDEX型矿床,但矿石结构构造表明,这些硫化物-硫酸盐沉积均不同程度地遭受了后期热液-变质作用叠加改造。层控含铜矽卡岩通常发育于块状含铜硫化物透镜体之上,小型磁铁矿矿体或矿囊通常围绕陡倾的闪长岩株零星分布。这两类矿化均与燕山期岩浆活动(约137Ma)和石英二长闪长岩株侵位密切相关。矿区可见两种蚀变作用:石英-绢云母蚀变与矽卡岩蚀变。前者在下盘砂岩中形成似整合蚀变带,包裹层控网脉状矿,其成因可解释为晚石炭世热液流体在海底之下砂岩透水层内发生侧向迁移、弥散排泄及金属卸载;后者由燕山期石英二长闪长岩侵位引起,形成两类矽卡岩,其中,镁质矽卡岩发育在层状含铜黄铁矿-蛇纹石矿席,钙质矽卡岩形成层控含铜矽卡岩透镜体。冬瓜山矿床80件硫化物样品的硫同位素δ34S组成介于0.5‰~8.8‰之间,伴生的硬石膏δ34S介于14.8‰~20.5‰之间,暗示两者的热液S有不同的来源:弱变质的细粒层纹状硬石膏,硫同位素δ34S为20.5‰,表明S来源于晚石炭世海水硫酸盐;弱变质的胶状细粒黄铁矿,δ34S变化于1.3‰~5.5‰之间,反映了热液S来自于海水硫酸盐的生物还原;热变质的晶质黄铁矿,硫同位素组成随结晶程度和颗粒大小的增加而升高(平均δ34S:4.4‰→5.3‰→5.7‰),暗示热液S可能部分来自矽卡岩-岩浆热液系统。冬瓜山矿床的矿化结构、矿体形态、结构构造、流体包裹体特征以及热液蚀变带与铜矿体的空间分布表明,冬瓜山铜矿是两期成矿叠加复合的产物:晚石炭世海底喷流-沉积作用,形成块状含铜硫化物矿化体,晚侏罗世岩浆侵位诱发矽卡岩-热液系统,叠加改造早期块状含铜硫化物和硫酸盐,形成以矽卡岩铜矿为主体的叠合型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矽卡岩铜成矿作用 SEDEX型块状硫化物 热液叠加 扬子成矿带
下载PDF
藏南扎西康铅锌多金属矿绢云母Ar-Ar年龄及其成矿意义 被引量:37
14
作者 梁维 杨竹森 郑远川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60-568,共9页
扎西康脉状铅锌多金属矿位于特提斯喜马拉雅东段中部,是该带内规模最大的多金属矿床,扎西康矿脉受控于数条南北向正断层,这些断层在青藏高原后碰撞伸展阶段形成。矿区发生了两次成矿事件,分别为铅锌成矿期和富锑成矿期,并且后期富锑成... 扎西康脉状铅锌多金属矿位于特提斯喜马拉雅东段中部,是该带内规模最大的多金属矿床,扎西康矿脉受控于数条南北向正断层,这些断层在青藏高原后碰撞伸展阶段形成。矿区发生了两次成矿事件,分别为铅锌成矿期和富锑成矿期,并且后期富锑成矿对早期铅锌成矿具有叠加改造作用。在后期富锑成矿期中方解石-黄铁矿阶段发现了与闪锌矿、黄铁矿等矿物共生的绢云母。本文采用Ar-Ar同位素测年方法对该绢云母进行了测试分析,获得绢云母的坪年龄为12.28±0.45 Ma,对应的等时线年龄为11.7±3.1 Ma。两个年龄在误差范围内相等,表明该绢云母的Ar-Ar年龄具有地质意义,代表了绢云母的形成年龄。该Ar-Ar年龄指示了扎西康富锑成矿期发生于12Ma左右。特提斯喜马拉雅成矿带在主碰撞成矿阶段发育一期金(银)矿化事件,而扎西康绢云母Ar-Ar年龄表明后碰撞阶段矿化事件可以持续到12Ma。由于矿体发育于南北向断裂之中,因此,暗示了扎西康地区NS向正断层系统发育时间早于12Ma。早期铅锌硫化物成矿期矿石普遍破碎,说明受到构造挤压作用影响,而富锑成矿期矿石表现为脉状充填,并无构造挤压破碎,可以推测12Ma后藏南NS向正断层系统可能处于持续伸展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提斯喜马拉雅 扎西康 AR-AR年龄 叠加改造成矿 藏南
下载PDF
云南澜沧老厂铅锌多金属矿床闪锌矿微量元素组成 被引量:96
15
作者 叶霖 高伟 +2 位作者 杨玉龙 刘铁庚 彭绍松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362-1372,共11页
云南澜沧老厂是三江成矿带南段最重要铅锌多金属矿床之一,通过LA-ICPMS和ICP-MS微量元素组成分析结果表明,矿床中闪锌矿属于铁闪锌矿,形成于中温环境,以富Fe、Mn、Cd和In等元素为特征,其中Fe、Mn、Cd、In等元素以类质同象形式赋存于闪... 云南澜沧老厂是三江成矿带南段最重要铅锌多金属矿床之一,通过LA-ICPMS和ICP-MS微量元素组成分析结果表明,矿床中闪锌矿属于铁闪锌矿,形成于中温环境,以富Fe、Mn、Cd和In等元素为特征,其中Fe、Mn、Cd、In等元素以类质同象形式赋存于闪锌矿中,而Pb、Cu、Sn和Bi等元素含量变化范围较大,以显微包裹体(方铅矿和黄铜矿等)赋存于闪锌矿中。本矿床闪锌矿中Fe和Mn等微量元素组成与VMS矿床类似,但In和Cd的异常富集可能暗示其独特的成矿机制。总体而言,其闪锌矿微量元素组成特征和与燕山-喜山期花岗岩叠加改造作用有关的喷流沉积铅锌矿床(如云南白牛厂和广东大宝山)相似,而明显不同与矽卡岩型矿床(如核桃坪与鲁子园),更不同于MVT型铅锌矿床(牛角塘、会泽和勐兴)和金顶铅锌矿床。结合矿床产出地质特征,笔者认为云南澜沧老厂铅锌多金属矿区经历了古、中、新特提斯期不同程度的拉张与闭合发展演化,使矿床多期同位叠加成矿特征明显,其闪锌矿微量元素组成具喷流沉积成因特征,深部喜山期花岗斑岩与铅锌成矿作用关系不大,但在其侵入过程中叠加改造作用使闪锌矿等硫化物组合及其微量元素组成发生一定程度变化(如局部富集Sn和Sb等元素)。此外,两种测试方法结果对比可以看出,在硫化物单矿物微量元素分析中,LA-ICPMS相对于ICP-MS分析具有更高精度,不仅可以进行硫化物原位分析,并能即时了解微量元素在硫化物中赋存状态,而且克服了ICP-MS分析中由于单矿物选样不纯致使测试误差大等弱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闪锌矿 微量元素组成 喷流沉积 叠加改造 老厂铅锌多金属矿床 云南澜沧
下载PDF
赞皇变质穹隆黑云母^(40)Ar/^(39)Ar年代学研究及其对构造热事件的约束 被引量:23
16
作者 王岳军 范蔚茗 +2 位作者 郭锋 彭头平 李超文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31-140,共10页
太行山南段赞皇变质杂岩中黑云母给出了1827~1793Ma的^(40)Ar/^(39)Ar坪年龄,代表了变质基底在经历高温热扰动后冷却到300℃时的热事件年龄。结合华北克拉通变质岩的其他年代学资料,认为1800Ma士华北克拉通内经历了一次广泛而强烈的构... 太行山南段赞皇变质杂岩中黑云母给出了1827~1793Ma的^(40)Ar/^(39)Ar坪年龄,代表了变质基底在经历高温热扰动后冷却到300℃时的热事件年龄。结合华北克拉通变质岩的其他年代学资料,认为1800Ma士华北克拉通内经历了一次广泛而强烈的构造热伸展事件,致使克拉通基底岩石快速抬升到中上地壳,其冷却速率>6℃/Ma,隆升速率>200m/Ma。赞皇变质杂岩内苍岩寺、岗西-榆底-黑水河东和坡底-郝庄韧性剪切带内糜棱岩中黑云母分别给出了1689Ma、1633Ma和1645Ma的^(40)Ar/^(39)Ar坪年龄,代表了剪切带变形的主变形时代,这一年龄也为约束长城系的底界年龄提供了新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热年代学资料,推断华北克拉通内部赞皇变质地区中元古代的冷却速率约0.4℃/Ma,隆升速率为15m/Ma。由此也表明,自中元古代以来华北克拉通内部未受到后期构造热事件的强烈扰动,赞皇变质杂岩并非中生代变质核杂岩,而是早元古代变质穹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0AR/^39AR年龄 黑云母 赞皇变质杂质 糜棱岩 早元古代 变质穹隆 氩同位素 伸展构造
下载PDF
小秦岭地区金矿床成矿构造地球化学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方维萱 李亚林 黄转莹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2000年第2期155-162,共8页
小秦岭地区金矿床与构造有着密切的关系 ,不同方向的断裂中元素富集规律不同 ,构造带中流体是十分活跃的。构造动力成矿作用主要有动热退变质作用、剪切 -扭动裂隙成矿作用、构造带内岩石与流体交换作用、构造扩容带成矿作用 。
关键词 金矿床 成矿构造 地球化学 动力学 小秦岭地区
下载PDF
川东南“隔档式构造”的重新认识 被引量:16
18
作者 吕宝凤 夏斌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2005年第3期278-282,共5页
川东南"隔档式构造"中的众多背斜,平面上呈左行斜列式展开,剖面上显示为中生界与下古生界双层花状构造叠合体。在分析区域地质背景、褶皱结构特征的基础上,结合生产勘探实际资料提出:这种构造格局应是在区域应力场由张性转变... 川东南"隔档式构造"中的众多背斜,平面上呈左行斜列式展开,剖面上显示为中生界与下古生界双层花状构造叠合体。在分析区域地质背景、褶皱结构特征的基础上,结合生产勘探实际资料提出:这种构造格局应是在区域应力场由张性转变为压扭性的背景下,受周边构造环境、基底性质和深部断裂控制逐步形成的,经历了褶前张裂、初步褶皱、晚期定型3个主要演化阶段,是在纵弯褶皱作用、横弯褶皱作用及剪切褶皱作用3种变形方式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中生界与下古生界"双层花状构造"的叠合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档式构造 褶皱作用 花状构造 构造叠合体 压扭
下载PDF
自动套印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被引量:11
19
作者 何静 张昌凡 《包装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1-32,36,共3页
提出了一种凹版印刷机自动套印控制系统。该系统采用滑模变结构理论进行设计 ,通过永磁同步伺服电机进行套印控制。研究表明 ,该方法既能有效减少抖动现象 。
关键词 自动套印 控制系统 设计 滑模控制 伺服电机 鲁棒性 凹版印刷机 控制器
下载PDF
基于纹理特征库的微光图像色彩纹理传递 被引量:6
20
作者 许真 孙韶媛 +2 位作者 代中华 郭子乾 谷小婧 《红外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9-55,共7页
对微光夜视图像进行了色彩和纹理的传递。在多次实验的基础上,从拍摄的大量微光图像里,提取不同模式的纹理块,构建了天空、道路、草地、树木四类景物的微光图像库,并结合灰度共生矩阵和Gabor滤波器提取图像纹理特征,建立其对应的纹理特... 对微光夜视图像进行了色彩和纹理的传递。在多次实验的基础上,从拍摄的大量微光图像里,提取不同模式的纹理块,构建了天空、道路、草地、树木四类景物的微光图像库,并结合灰度共生矩阵和Gabor滤波器提取图像纹理特征,建立其对应的纹理特征库。然后通过比对目标图像像素点纹理特征与特征库中各向量的相似性,来判定该像素所属类别,实现了微光图像的分割;最后,通过套印算法进行快速的色彩与纹理传递。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实现了对微光图像较为准确的分割,得到了同时具有自然色彩和纹理的彩色夜视图像,更有利于人眼对目标的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处理 微光图像 纹理特征库 图像套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