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valuation of seismic potential in a longwall mine with massive sandstone roof under deep overburden 被引量:5
1
作者 Mark A.Van Dyke Wen H.Su Joe Wicklin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SCD 2018年第1期115-119,共5页
A recent seismic event was recorded by a deep longwall mine in Virginia at 3.7 ML on the local magnitude scale and 3.4 MMS by the 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USGS) in 2016.Further investigations by the National In... A recent seismic event was recorded by a deep longwall mine in Virginia at 3.7 ML on the local magnitude scale and 3.4 MMS by the 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USGS) in 2016.Further investigations by the National Institute for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NIOSH) and Coronado Coal researchers have shown that this event was associated with geological features that have also been associated with other, similar seismic events in Virginia.Detailed mapping and geological exploration in the mining area has made it possible to forecast possible locations for future seismic activity.In order to use the geology as a forecaster of mining-induced seismic events and their energy potential, two primary components are needed.The first component is a long history of recorded seismic events with accurately plotted locations.The second component is a high density of geologic data within the mining area.In this case, 181 events of 1.0 MLor greater were recorded by the mine's seismic network between January, 2009, and October, 2016.Within the mining area, 897 geophysical logs, 224 core holes, and 1031 fiberscope holes were examined by mine geologists.From this information, it was found that overburden thickness, sandstone thickness, and sandstone quality contributed greatly to seismic locations.After the data was analyzed, a pattern became apparent indicating that the majority of seismic events occurred under specific conditions.Three forecast maps were created based on geology of previous seismic locations.The forecast maps have shown an accuracy of within 74%–89% when compared to the recorded 181 events that were1.0 MLor greater when considering three major geological criteria of overburden thickness of 579.12 m or greater, 6.096–12.192 m of sandstone within 15.24 m of the Pocahontas number 3 seam, and a longwall caving height of 4.572 m or l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ismic Mapping Deep OVERBURDEN massive sandstone
下载PDF
块状致密砂岩的非均质性及对致密油勘探开发的启示 被引量:21
2
作者 尤源 刘建平 +3 位作者 冯胜斌 贺静 梁晓伟 牛小兵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68-174,共7页
应用CT技术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油层组块状致密砂岩样品进行扫描,发现外观均质的块状砂岩内部表现出明显的CT响应差异,并且由样品顶端至底端CT吸收值呈现出逐渐变低的递变趋势。据此对该砂岩样品不同部位取样,并进行铸体薄片分析。... 应用CT技术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油层组块状致密砂岩样品进行扫描,发现外观均质的块状砂岩内部表现出明显的CT响应差异,并且由样品顶端至底端CT吸收值呈现出逐渐变低的递变趋势。据此对该砂岩样品不同部位取样,并进行铸体薄片分析。结果显示,该致密砂岩样品具有微观非均质性,在整体致密、可见孔隙少,压实和胶结作用明显的背景下,不同部位孔隙特征有差异。最显著的差异是样品底端广泛发育微裂缝,以条状延伸和顺层展布为主,并多见有机质充填。分析认为长7块状砂岩重力流滑塌成因机制造成微裂缝广泛分布,差异溶蚀造成孔隙分布不均匀。这种块状致密砂岩内部的微观非均质性,尤其是广泛发育的微裂缝对致密油勘探及开发具有重要意义,说明了储层微"甜点"的存在,也指出了储层改造潜在的有利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致密油 长7油层组 块状砂岩 CT技术 微裂缝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白豹-华池地区长6-3厚层块状砂岩成因 被引量:13
3
作者 田景春 隆昊 +2 位作者 苏楠 王卫红 张锦泉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59-365,共7页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的白豹-华池地区延长组长6油层组的长6-3亚段以发育厚层块状砂岩为特征,对其成因的认识分歧很大。作者在众多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区内钻井岩心、测井及地震资料对长6-3厚层砂岩特征进行研究,认为它是由正常...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的白豹-华池地区延长组长6油层组的长6-3亚段以发育厚层块状砂岩为特征,对其成因的认识分歧很大。作者在众多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区内钻井岩心、测井及地震资料对长6-3厚层砂岩特征进行研究,认为它是由正常沉积与事件沉积所形成的砂体相互叠加而构成的。其中正常沉积为三角洲前缘砂体,事件沉积为地震作用所形成的砂体以及由地震作用导致三角洲前缘滑塌再搬运而形成的浊积砂体。2种作用、3种成因类型砂体在垂向上相互叠置、在平面上相互交叉,构成了该地区广泛分布的厚层砂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延长组 厚层块状砂岩 成因
下载PDF
湖相深水块状砂岩特征、成因及发育模式——以南堡凹陷东营组为例 被引量:36
4
作者 鲜本忠 万锦峰 +2 位作者 董艳蕾 马乾 张建国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3287-3299,共13页
块状砂岩因其厚度大、储层物性较好而成为深水沉积油气勘探开发中最重要的目标。沉积构造相对简单,但变化迅速且组构特征多变。为了探索不同块状砂岩的成因及其联系,建立预测性地质模型,首先将南堡凹陷东营组深水块状砂岩分为2类8种岩相... 块状砂岩因其厚度大、储层物性较好而成为深水沉积油气勘探开发中最重要的目标。沉积构造相对简单,但变化迅速且组构特征多变。为了探索不同块状砂岩的成因及其联系,建立预测性地质模型,首先将南堡凹陷东营组深水块状砂岩分为2类8种岩相和10种岩相组合,其中单期砂层顶部常含漂浮状砾石,形态多变、内外源均有。本区块状砂岩成分成熟度差,结构成熟度不稳定,粒度累积概率曲线反映了3种搬运过程:多流体改造型、三角洲前缘继承型和混杂快速冻结型。成因分析认为,块状砂岩以砂质碎屑流搬运为主,真正碎屑流和颗粒流次之,并见部分砂质滑塌成因;常与浊流、泥流、泥质滑塌沉积伴生,发育5种相序组合,其中砂质碎屑流-浊流、砂质碎屑流-泥流组合最常见。高密度流体内沉积物浓度分层与特殊的流速剖面共同控制下塑性层流与牛顿紊流间的界面控制了漂浮状砾石搬运和沉积。最后,建立了陡坡带外源型、陡坡带内源型和缓坡地内源型深水沉积过程及块状砂岩发育模式,为断陷盆地深水沉积砂岩储层的预测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块状砂岩 砂质碎屑流 重力流 湖相深水沉积 南堡凹陷
下载PDF
巨厚层砂砾岩底水油藏注水开发研究 被引量:13
5
作者 许宁 张方礼 王占红 《断块油气田》 CAS 2004年第4期30-32,共3页
雷 64块为块状砂砾岩底水油藏 ,油层巨厚 ,最厚可达 2 0 0m ,储量丰度大。在油藏天然能量、储层特征分析和应用解析公式、数模方法对注水开发采收率变化、采液和采油指数变化趋势、注水方式、注采井网、见水时间研究的基础上 ,认为雷 6... 雷 64块为块状砂砾岩底水油藏 ,油层巨厚 ,最厚可达 2 0 0m ,储量丰度大。在油藏天然能量、储层特征分析和应用解析公式、数模方法对注水开发采收率变化、采液和采油指数变化趋势、注水方式、注采井网、见水时间研究的基础上 ,认为雷 64块应该采用两套层系、人工注水开发。下层系以注底水层为主 ,在局部底水与油层之间隔层较发育的部位 ,进行层内注水。与潜山油藏不同 ,块状砂砾岩油藏仍具有层状特性 ,实际工作中需要认真分析隔层因素 ,在实施两套层系、正方形井网 2 1 0m井距的情况下 ,注采井距成为影响注水开发效果的主要因素。采用分采合注 ,将因部分注采井距达到 1 5 0m而大大加速水淹水窜 ,影响开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砾岩油藏 注水开发 块状 底水
下载PDF
深海相中的砂质碎屑流沉积——以西藏特提斯喜马拉雅侏罗-白垩系为例 被引量:34
6
作者 李祥辉 王成善 胡修棉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45-51,共7页
阐述了砂质碎屑流沉积特征、研究现状及其与其他深海碎屑沉积的区别 ,认为西藏特提斯喜马拉雅上侏罗统 -下白垩统深海沉积背景下的块状砂岩具有砂质碎屑流沉积性质 ,指出深海相中的块状砂岩可以预测。
关键词 砂质碎屑流 沉积特征 砂岩 侏罗统 深海相
下载PDF
王官屯油田中生界厚油层内隔夹层研究 被引量:19
7
作者 窦松江 季岭 +2 位作者 王海波 张胜斌 周杰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08年第1期48-51,共4页
对黄骅坳陷王官屯油田中生界巨厚砂岩的岩性、物性、电性和开发动态特征的综合分析表明,本区主要发育有泥质隔夹层、钙质砂岩隔夹层和钙质砂砾岩隔夹层,利用泥质含量、声波时差及电阻率的交汇图,建立了隔夹层识别模式,开展了对全区隔夹... 对黄骅坳陷王官屯油田中生界巨厚砂岩的岩性、物性、电性和开发动态特征的综合分析表明,本区主要发育有泥质隔夹层、钙质砂岩隔夹层和钙质砂砾岩隔夹层,利用泥质含量、声波时差及电阻率的交汇图,建立了隔夹层识别模式,开展了对全区隔夹层的识别,把研究区隔夹层分为稳定隔夹层、次稳定隔夹层和不稳定隔夹层等三种类型,分析了各类隔夹层在注水开发中的作用及影响,并为该类油藏制定合理调整方案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生界 隔夹层 巨厚砂岩 渗流差异性
下载PDF
海量录井层序“砂地比”的自动计算 被引量:2
8
作者 李斌 朱筱敏 李洋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89-192,共4页
在陆相层序地层研究中,多条录井地层"砂地比"的对比分析是判断物源方向、揭示沉积环境、辅助层序地层划分及岩相古地理研究中的一项重要指标,为地学研究中最基本的方法。本文使用Access数据库技术以层序为单位实现了海量录井... 在陆相层序地层研究中,多条录井地层"砂地比"的对比分析是判断物源方向、揭示沉积环境、辅助层序地层划分及岩相古地理研究中的一项重要指标,为地学研究中最基本的方法。本文使用Access数据库技术以层序为单位实现了海量录井地层"砂地比"的快速计算,与传统的方法相比,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强了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实践证明,该方法是一种切实可行的科学计算方法,可以在地学研究中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库 砂地比 ACCESS 录井 海量数据
下载PDF
老君庙油田东低产区水敏储层缩膨增产技术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胡灵芝 吕剑锋 +2 位作者 杨堪阳 曹志强 李春燕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9年第4期90-93,共4页
老君庙油田M油藏低渗难动用的东低产区开发中存在注不进、采不出的状况,为此,以K286取心井M1、M2岩样为研究对象,对储层的水敏伤害进行了评价。通过对M油藏东低产区储层特征深化研究,对现场应用的防膨和缩膨化学助剂进行了优选评价,开... 老君庙油田M油藏低渗难动用的东低产区开发中存在注不进、采不出的状况,为此,以K286取心井M1、M2岩样为研究对象,对储层的水敏伤害进行了评价。通过对M油藏东低产区储层特征深化研究,对现场应用的防膨和缩膨化学助剂进行了优选评价,开发出以水井缩膨增注、油井防膨增产为主要内容的一体化技术,为M油藏东低产区综合调整、增储上产、改善开发效果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块状砂岩油藏 东低产区 储层伤害 入井流体 缩膨增产 老君庙油田
下载PDF
陆丰凹陷块状砂岩油藏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李彦平 罗东红 +1 位作者 邹信波 薛艳红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15-118,共4页
以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内LFG13和LFG22两个老油田为例,从断层"屋檐"效应及砂体"内嵌"夹层的遮挡效应、高含水期的生产压差难以启动厚层块状砂体顶部低渗部位的流动、储层非均质性以及局部区域井网控制程度4个方面对... 以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内LFG13和LFG22两个老油田为例,从断层"屋檐"效应及砂体"内嵌"夹层的遮挡效应、高含水期的生产压差难以启动厚层块状砂体顶部低渗部位的流动、储层非均质性以及局部区域井网控制程度4个方面对块状砂岩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并从水驱后成"屋檐油"、生产压差难递进区、"包夹"型砂体组合上下包裹区以及井网未完善区4类剩余油富集区的动用阐述了块状砂岩油藏特高含水期剩余油挖潜的措施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块状砂岩油藏 特高含水期 剩余油分布 砂体“内嵌”夹层 “包夹”型砂体组合 屋檐油 “海恩斯”跳跃
下载PDF
致密砂岩气藏大型压裂工艺技术研究与应用——以新场沙溪庙组气藏为例 被引量:4
11
作者 黄小军 杨永华 魏宁 《海洋石油》 CAS 2010年第3期68-72,77,共6页
新场沙溪庙组气藏是国内典型的低渗致密砂岩气藏,储层具有"纵向厚度大、平面展布广、盖层遮蔽性能好、盖层与产层应力差值明显"等适合于大型加砂压裂改造的地质基础和条件。气藏前期采用中小规模压裂时,单井压后表现出了"... 新场沙溪庙组气藏是国内典型的低渗致密砂岩气藏,储层具有"纵向厚度大、平面展布广、盖层遮蔽性能好、盖层与产层应力差值明显"等适合于大型加砂压裂改造的地质基础和条件。气藏前期采用中小规模压裂时,单井压后表现出了"产量递减快、稳产效果差"等不利于气藏提高采气速度和整体采收率的状况。大型压裂是增加人工裂缝半长,延长气井采气寿命,提高开采效益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制约和影响大型加砂压裂改造效果的系列关键工艺技术的攻关研究,研发出了低伤害压裂液体系,提出了压裂液强化破胶和高效返排工艺,并对大型压裂施工参数进行优化设计,最终形成了以"大砂量、大排量、中—高砂浓度、强化破胶"为特色,以造长缝为核心的大型压裂关键工艺技术方法,并成功完成了最大加砂规模200.5 m3的超大型水力加砂压裂现场试验。现场应用实践表明,大型压裂具有"稳产效果好、勘探评价效益优"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 气藏 大型压裂
下载PDF
塔河油田块状底水砂岩油藏开发特征及挖潜对策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丽娜 曹飞 +3 位作者 刘学利 谭涛 郑小杰 刘蕊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50-455,共6页
塔河油田块状底水砂岩油藏油层较薄,油井投产后见水、含水率上升和产量递减皆快,稳产难度大。通过对油藏开发特征分析,对油井的含水率上升模式进行分类,确定其剩余油分布特点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影响底水油藏剩余油分布的主要... 塔河油田块状底水砂岩油藏油层较薄,油井投产后见水、含水率上升和产量递减皆快,稳产难度大。通过对油藏开发特征分析,对油井的含水率上升模式进行分类,确定其剩余油分布特点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影响底水油藏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构造、夹层、储集层非均质性和开发方式。针对底水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特点,提出了改善开发效果的有效挖潜对策:油井提控液调流向、天然气驱及CO_(2)驱。数值模拟与现场实践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可供同类油藏开发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河油田 块状砂岩油藏 底水油藏 开发特征 含水率上升模式 剩余油分布 挖潜对策
下载PDF
初议中亚成矿域 被引量:140
13
作者 涂光炽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97-404,共8页
给出了中亚成矿域的地质含义与地理范围。此巨型成矿域以发育中、晚元古代及晚古生代成矿作用为其特点。以超大型矿床为重点 ,并主要围绕金、铜讨论了中亚成矿域 6种类型矿床的时空展布。近年取得的进展说明 ,中亚成矿域在矿产资源优势... 给出了中亚成矿域的地质含义与地理范围。此巨型成矿域以发育中、晚元古代及晚古生代成矿作用为其特点。以超大型矿床为重点 ,并主要围绕金、铜讨论了中亚成矿域 6种类型矿床的时空展布。近年取得的进展说明 ,中亚成矿域在矿产资源优势与潜力方面并不亚于环太平洋成矿域及特提斯成矿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成矿域 黑色岩矿床 斑岩矿床 金矿床 铜矿床
下载PDF
角55井香四层大型加砂压裂可行性论证 被引量:1
14
作者 吴月先 《钻采工艺》 CAS 2002年第6期27-29,共3页
天然气井大型加砂压裂投资很大 ,开展措施前期可行性论证很有必要。通过对角 5 5井地质及工程条件分析 ,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构思和技术性建议 ,促进技术交流和论证水平提高 ,推动国内对大型加砂压裂工艺技术认识的深化和发展。
关键词 角55井 香四层 大型加砂压裂 可行性 凝析气藏 块状砂岩 致密层
下载PDF
雅布赖盆地新河组块状砂岩沉积–成岩–物性耦合机制 被引量:1
15
作者 周晓峰 唐海忠 +4 位作者 魏军 肖文华 张蕊胜 李景 赵隽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2020年第2期79-93,共15页
雅布赖盆地新河组块状砂岩的孔隙度与渗透率交会图呈现出特殊的“两竖夹一横”特征,通过岩心观察、物性、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等开展沉积–成岩–物性耦合机制研究以查明孔隙度与渗透率相关性差的根源。结果表明,3种沉积–成岩–物性耦... 雅布赖盆地新河组块状砂岩的孔隙度与渗透率交会图呈现出特殊的“两竖夹一横”特征,通过岩心观察、物性、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等开展沉积–成岩–物性耦合机制研究以查明孔隙度与渗透率相关性差的根源。结果表明,3种沉积–成岩–物性耦合机制形成了7类砂岩是雅布赖盆地新河组块状砂岩物性复杂的根源。高粘滞性砂质碎屑流沉积物在压实作用下形成I类低孔低渗砂岩,低粘滞性砂质碎屑流沉积物在伊利石晶间孔和方解石溶蚀孔的共同作用下形成II类中孔中渗砂岩,颗粒流沉积在方解石胶结物和碎屑长石差异溶蚀作用下形成了III类低孔低渗砂岩、IV类中孔中渗砂岩、V类高孔中渗砂岩、VI类高孔中渗砂岩、VII类高孔高渗砂岩。孔隙度与渗透率交会图中,“左下竖”由I和III类砂岩构成,“右上竖”为VII类砂岩,“一横”由II类和IV^VI类砂岩组成。沉积作用是砂岩物性差异的内在因素,而成岩作用是砂岩物性差异的直接原因,二者共同作用是雅布赖盆地新河组块状砂岩孔隙度和渗透率相关性复杂多变的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块状砂岩 物性特征 沉积作用 成岩作用 新河组 雅布赖盆地
下载PDF
基于储层动用程度的块状砂体流动单元划分方法及应用研究:以哈萨克斯坦Akshabulak油田为例
16
作者 王进财 范子菲 +5 位作者 赵伦 陈烨菲 张安刚 张祥忠 郭雪晶 李毅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8-99,共12页
以南图尔盖盆地Akshabulak油田J-Ⅲ层块状砂体为例,利用油田投产初期生产工作制度相近井的产液剖面资料和单井日产油量划分出“好”“较好”“中等”“差”4类储层动用程度类型。以储层动用程度类型为判别函数,利用岩心分析资料选出与... 以南图尔盖盆地Akshabulak油田J-Ⅲ层块状砂体为例,利用油田投产初期生产工作制度相近井的产液剖面资料和单井日产油量划分出“好”“较好”“中等”“差”4类储层动用程度类型。以储层动用程度类型为判别函数,利用岩心分析资料选出与储层动用程度类型响应较好的7类地质参数。以7类地质参数为变量,以测井解释数据为基础,运用神经网络聚类技术将储层划分为“高”“较高”“中等”“低”4类不同级别的流动单元。统计结果表明,4类储层动用程度类型与4种级别流动单元的静态地质参数和动态开发指标界限具有较好的对应性。研究结果表明流动单元的组合样式决定了储层的垂向和平面动用程度:垂向上,流动单元发育种类越多,水体会优先流向高级别流动单元,这导致油藏垂向水驱动用程度不均匀;平面上,高级别流动单元较发育的区域,水体会优先波及,这导致油藏平面水驱前缘推进速度有明显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垂向上高级别流动单元实施调剖堵水、平面上天然水驱协同人工注水开发的开发技术策略,实现了稳产高效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图尔盖盆地 块状砂体 流动单元划分方法 储层动用程度类型 剩余油特征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三水河剖面上三叠统块状砂岩的异重流成因——来自岩石结构的证据 被引量:7
17
作者 张国栋 鲜本忠 +5 位作者 晁储志 宋德邻 刘建平 于硕 王馨冉 晏奇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34-944,共11页
由于储层质量好、非均质性弱、成藏条件优越,深水沉积中的块状砂岩常常成为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目标.相对具有各种交错层理等沉积构造的其他砂岩而言,块状砂岩的成因判识难度更大.因此,对块状砂岩成因机制的研究,直接影响了其沉积过程的... 由于储层质量好、非均质性弱、成藏条件优越,深水沉积中的块状砂岩常常成为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目标.相对具有各种交错层理等沉积构造的其他砂岩而言,块状砂岩的成因判识难度更大.因此,对块状砂岩成因机制的研究,直接影响了其沉积过程的认识,制约了其沉积模式、储层预测地质模型的重建.针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旬邑县三水河剖面中发育的晚三叠世中层—巨厚层块状砂岩,利用高密度岩石样品的岩石薄片和激光粒度分析,对块状砂岩的粒度组成、粒度参数及其垂向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块状砂岩为长石岩屑质极细砂—细砂岩,内部偶含漂浮状灰黑色、红褐色泥砾,底部发育球枕、沟模等沉积构造;2)块状砂岩之间及其与交错层理砂岩层之间夹薄层—极薄层灰黑色泥岩、油页岩,二者间突变接触常见;3)岩石薄片中碎屑颗粒分选差,呈棱角—次棱角状,成分及结构成熟度中等偏低;4)粒度组成上,跳跃组分与悬浮组分各占50%左右,显示底床载荷与悬浮载荷同时存在且贡献相当;5)其偏度与浊流沉积相似,但其分选略差于浊流沉积,与三角洲沉积相差更远;6)垂向上,块状砂岩内部存在多期分米级复合韵律,厚度范围为10~30 cm.综合研究区地质背景、沉积构造、微观显微结构、粒度组成及其搬运过程、沉积分异解释结果,认为该剖面块状砂岩为洪水成因的异重流沉积.该研究丰富了对深水块状砂岩成因的理解,深化了异重流沉积块状砂岩结构特征的认识,同时也为异重流沉积的判识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块状砂岩 异重流 深水沉积 粒度分析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深水砂质碎屑流沉积:概念、沉积过程与沉积特征 被引量:13
18
作者 金杰华 操应长 +2 位作者 王健 杨田 周磊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89-702,共14页
在总结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砂质碎屑流的相关概念、沉积动力学过程及沉积特征进行系统梳理,并对争议问题进行了讨论。砂质碎屑流是一种富砂质具塑性流变性质的宾汉塑性流体,代表一个从黏性至非黏性碎屑流连续系列,具有中—高碎屑... 在总结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砂质碎屑流的相关概念、沉积动力学过程及沉积特征进行系统梳理,并对争议问题进行了讨论。砂质碎屑流是一种富砂质具塑性流变性质的宾汉塑性流体,代表一个从黏性至非黏性碎屑流连续系列,具有中—高碎屑浓度(体积浓度25%~95%)、较低的泥质含量(体积浓度可低至0. 5%)、湍流不发育。其沉积物以块状砂岩、含碎屑逆粒序砂岩沉积为代表,局部可见滑动剪切构造和液化漩涡构造。砂质碎屑流的形成多经历滑动→滑塌→砂质碎屑流→浊流的有序演化过程;滑水作用和基底剪切润湿作用是克服砂质碎屑流与基底剪切摩擦拖拽的重要机制,流体强度则是克服上覆环境水体混入稀释的重要原因;砂质碎屑流头部和边部优先固结沉积,进而控制流体整体沉降。砂质碎屑流是形成深水块状砂岩的主要原因之一,砂质碎屑流在相对低流体效率的深水重力流沉积环境广泛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质碎屑流 高密度浊流 沉积动力学 沉积特征 深水块状砂岩
下载PDF
海陆过渡相块状砂岩油藏“内嵌”夹层对开发效果的影响及开发技术对策 被引量:6
19
作者 邹信波 罗东红 +3 位作者 刘永杰 闫正和 李彦平 成楚传 《中国海上油气》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09-313,共5页
厚层砂岩"内嵌"夹层是海陆过渡相块状砂岩油藏的典型地质特征,并且是影响该类油藏油水运动规律的主要因素之一。将珠江口盆地LFY13-1油田Z25油藏砂体"内嵌"夹层归纳为4种模式,分析了不同"内嵌"夹层模式... 厚层砂岩"内嵌"夹层是海陆过渡相块状砂岩油藏的典型地质特征,并且是影响该类油藏油水运动规律的主要因素之一。将珠江口盆地LFY13-1油田Z25油藏砂体"内嵌"夹层归纳为4种模式,分析了不同"内嵌"夹层模式对油藏开发效果的影响,据此提出了充分利用砂体"内嵌"夹层分布特点的开发技术对策,并成功地指导了一批调整井的部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过渡相 块状砂岩油藏 砂体“内嵌”夹层模式 开发技术对策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LFX13-1油田Z37油藏高采收率剖析 被引量:10
20
作者 罗东红 邹信波 +3 位作者 梁卫 闫正和 魏丛达 李彦平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01-607,共7页
珠江口盆地LFX13-1油田Z37油藏储集层为三角洲前缘河口坝反韵律块状砂岩,油藏开采表现出明显刚性水驱特征,具有油井产能高、采油速度高、中高含水期含水上升平缓等特点,预测最终水驱采收率将超过70%。从含水上升率、采油速度和阶段采出... 珠江口盆地LFX13-1油田Z37油藏储集层为三角洲前缘河口坝反韵律块状砂岩,油藏开采表现出明显刚性水驱特征,具有油井产能高、采油速度高、中高含水期含水上升平缓等特点,预测最终水驱采收率将超过70%。从含水上升率、采油速度和阶段采出程度等方面对Z37油藏的开发效果进行了总体评价。从油藏地质特征、水体能量大小、完善开发井网的过程及方式、反韵律沉积层序优势、特高含水后期隐蔽剩余油的挖潜、高地温场对驱油效率及岩石表面润湿性的改善、大规模采用水平井、高油价的有利因素及众多相关前沿技术的应用诸方面剖析了Z37油藏取得高采收率的主要原因。Z37油藏的成功开采经验可为同类型油藏的开发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块状砂岩 时间推移测井 反韵律 隔板效应 高采收率 活塞驱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