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16篇文章
< 1 2 4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andscape Design of the Ming Dynasty Outer City Wall in Nanj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perience Tourism
1
作者 YU Ziping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18年第6期134-136,共3页
Taking a section of the Ming Dynasty Outer City Wall from Xianhe Gate to Qilin Gate for example, this paper proposed the landscape desig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perience tourism, highlighted the wal, and took the b... Taking a section of the Ming Dynasty Outer City Wall from Xianhe Gate to Qilin Gate for example, this paper proposed the landscape desig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perience tourism, highlighted the wal, and took the beautiful environment and rich history and cultures of the Ming Dynasty Outer City Wall as the essential experience elements, to build cultural recreational corridors with the theme of "experiencing the Ming Dynasty culture", so that visitors will get unforgettable experience, tourism quality, popularity of the Ming Dynasty Outer City Wall as well as its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significance will be further promo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xperience TOURISM the ming dynasty Outer City Wall CULTURAL CORRIDOR LANDSCAPE
下载PDF
Study on Sand Junk Culture in Shanghai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2
作者 Qunzhen QU Xi KUANG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AS 2021年第4期21-23,共3页
Start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hipping culture,sand junk culture in Shanghai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was studied from the aspects of material,system,behavior and mentality.It is found that the change and... Start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hipping culture,sand junk culture in Shanghai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was studied from the aspects of material,system,behavior and mentality.It is found that the change and development of sand junk culture in Shanghai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onvenient shipping conditions and economic activities."Sand junk culture"runs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shipping industry in Shanghai area,reflecting a pioneering and enterprising,compatible and inclusive spiri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Sand junk culture Shipping culture Shipping industry
下载PDF
中国古陶瓷学会2021年年会暨首届“CHINA·文化”高端论坛评析
3
作者 陈宁 刘雨婷 《陶瓷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43-349,共7页
2021年10月21日至22日,由中国古陶瓷学会和景德镇陶瓷大学联合主办的“中国古陶瓷学会2021年年会暨首届‘CHINA·文化’高端论坛”在景德镇陶瓷大学湘湖校区国际学术报告厅召开,来自全国知名高校、考古文博机构及其相关单位的百余... 2021年10月21日至22日,由中国古陶瓷学会和景德镇陶瓷大学联合主办的“中国古陶瓷学会2021年年会暨首届‘CHINA·文化’高端论坛”在景德镇陶瓷大学湘湖校区国际学术报告厅召开,来自全国知名高校、考古文博机构及其相关单位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此次论坛。与会代表们围绕此次论坛的主题“元明景德镇瓷器传播与窑业技术交流”,共提交学术论文30篇。其中,有27位代表作了主旨发言,分别就元明景德镇瓷器的最新考古发现、国内外鉴藏、装饰艺术风格、对外传播与影响以及与其他地区窑业之间的技术交流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将元明景德镇瓷器的研究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有效推进了中国元明瓷业研究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德镇瓷器 窑业技术 文化交流 元明时期
下载PDF
明代文化及其历史定位 被引量:1
4
作者 陈宝良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2-131,共10页
明代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双峰并峙,共开繁花。正德时期是明代文化变迁的分水岭。明代文化的动态变迁分为三个时期:一是程朱理学一统与明初文化的保守期;二是王学崛起与市民文化的形成期;三是“实学”思潮兴盛与知识阶层的内在反思期。明... 明代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双峰并峙,共开繁花。正德时期是明代文化变迁的分水岭。明代文化的动态变迁分为三个时期:一是程朱理学一统与明初文化的保守期;二是王学崛起与市民文化的形成期;三是“实学”思潮兴盛与知识阶层的内在反思期。明代堪称最有活力、多样性且具解放精神的时代,文化呈现出多元纷呈的景象,进而形塑成以个性张扬、人文主义、市民文化为主要表征的“明型文化”。在近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明代文化不但是中国文化近代化的起始,有着与世界文化进程合辙的面向;而且有不同于他者文化的独特个性,在近代化进程中展现出本土化的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文化 多样性
下载PDF
明清鸡足山兴起中的多民族共塑与交融 被引量:1
5
作者 朱映占 张晗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1期73-78,共6页
大理宾川鸡足山是一座跨民族、跨地域、跨宗教的圣山。鸡足山在明清时期作为圣山兴起的过程,是区域社会中各民族对鸡足山景观的共同塑造、朝山盛节共庆、生产生活物资互通的过程,同时也是鸡足山被各民族接纳认可并被构建为多民族共享的... 大理宾川鸡足山是一座跨民族、跨地域、跨宗教的圣山。鸡足山在明清时期作为圣山兴起的过程,是区域社会中各民族对鸡足山景观的共同塑造、朝山盛节共庆、生产生活物资互通的过程,同时也是鸡足山被各民族接纳认可并被构建为多民族共享的文化符号的过程。一部鸡足山圣地的兴起史,于区域社会而言就是一段多民族共塑圣山的交往交流交融史。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过程中,鸡足山逐渐成为各民族共筑共享的精神家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时期 鸡足山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精神家园 中华文化符号
下载PDF
明清以来川滇黔地区饮食文化变迁中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及其特点
6
作者 杜莉 王胜鹏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8-56,124,共10页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更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路径。饮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结了大量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内容和价值意蕴。川滇黔地区是我国...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更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路径。饮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结了大量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内容和价值意蕴。川滇黔地区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民族聚居区和饮食文化遗产富集区。明清以来直至当今,该地区汉族和各民族在食材运用、饮食品及其制作技艺、饮食习俗等饮食文化的多个方面进行着交流与交融,并且其途径、方式、结果和作用等方面呈现出三个显著特点,即川滇黔地区民族饮食文化交流交融的途径主要是人口迁移流动和商贸往来,其方式主要是双向交流、相互影响,其结果和作用是促进了川滇黔地区各民族饮食文化的多元与共性并存、推动了区域饮食风味的共同体川菜、滇菜、黔菜的定型与繁荣发展,进而助推了多元一体的中国饮食文化和中国菜系的丰富与兴盛,从饮食文化的角度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作出了独特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以来 川滇黔地区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饮食文化
下载PDF
流动的媒介:明清商人与儒家文化的传播研究
7
作者 宋立杰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43-256,共14页
明清商人群体是儒家文化的重要传播媒介之一。揆诸文献可知,明清商人不仅积极开展公益实践,注重与士人的交往,而且在日常生活与经商过程中,孝养父母,讲求诚信。这些行为不仅给他们带来了经济利益,也获得了民众的尊重和好感。官方与士人... 明清商人群体是儒家文化的重要传播媒介之一。揆诸文献可知,明清商人不仅积极开展公益实践,注重与士人的交往,而且在日常生活与经商过程中,孝养父母,讲求诚信。这些行为不仅给他们带来了经济利益,也获得了民众的尊重和好感。官方与士人将商人的行为与成功归因于儒家文化的影响,通过褒奖或者撰文等方式不断宣扬他们的事迹。明清商人社会地位与形象的改善间接表明,只要接受儒家文化,践行儒家伦理规范,便会得到国家与士人的认同,这使得民众看到接受主流价值观的实质性益处。研究表明,明清商人基于自身体验,践行儒家伦理规范,有效地传播了儒家文化。作为传播媒介,明清商人不仅传承了儒家文化,也有效地弘扬了儒家文化,从而拓展了儒家文化的传播渠道,扩大了儒家文化的影响范围,有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商人 儒家文化 伦理规范
下载PDF
重审晚明:从文人士夫的知识世界谈起
8
作者 陈广宏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4-148,共15页
“晚明文学”的图景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在古今中西的参照系中,被赋予与现代性接榫的近世性特征。这幅图景为反思五四以来的学术模式提供了样例,也成为重审晚明文学文化的契机。重审的目标在于将该时期出现的种种变化,还原至当时文... “晚明文学”的图景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在古今中西的参照系中,被赋予与现代性接榫的近世性特征。这幅图景为反思五四以来的学术模式提供了样例,也成为重审晚明文学文化的契机。重审的目标在于将该时期出现的种种变化,还原至当时文化与社会的前后关系中,聚焦于古典人文学术,探求晚明文人士夫的知识世界及其背后的思想范型。这一知识世界承续自明中期,因复古的价值导向与私人刻书业等物质性条件,而有系统之变,令相关生产与传播产生诸多新特点。将晚明与前后时段联结起来作长时段考察,还促发我们重新思考复古运动与性灵思潮的关系、从文章博学到考据学风的变易路径等一系列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明 文学文化 文人士夫 知识世界 内应式转换
下载PDF
虎丘秋:明清时期的虎丘与苏州城市人文景观
9
作者 陈宝良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0-30,共11页
胜景、人文与游人相合,构成了一座城市的人文风景线。明清时期,扬州清明、西湖春、秦淮夏、虎丘秋并称,成为城市人文景观的典范。苏州人文胜景的形成,得益于经济的繁盛与百姓的富庶。苏州是明清雅文化的典范,更是天下时尚的引领者。苏... 胜景、人文与游人相合,构成了一座城市的人文风景线。明清时期,扬州清明、西湖春、秦淮夏、虎丘秋并称,成为城市人文景观的典范。苏州人文胜景的形成,得益于经济的繁盛与百姓的富庶。苏州是明清雅文化的典范,更是天下时尚的引领者。苏州人好游成风,形成“游春玩景”之俗,尤以虎丘的秋天为盛。所谓“虎丘秋”,既是苏州的一处人文胜景,也是苏州的城市名片,甚至是苏州的文脉所在。虎丘秋天的人文胜景,显已成为苏州景观的文化意象。虎丘人文风景线有两条:一是虎丘山寺,二是七里山塘。对“虎丘秋”的诠释,旨在揭示苏州地域文化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虎丘 虎丘秋 人文景观
下载PDF
明代谪戍文臣对辽东地区的文化熏育及其辽东书写——以黄正色为例
10
作者 孙明材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6期88-94,共7页
明代有大批文臣以不同罪名谪戍辽东,并积极开展文化活动,包括授徒讲学,赋诗唱和等。通过考察其典型代表黄正色的授学活动和诗歌创作,可以看出明代谪戍文臣戍辽期间的文化活动意义重大,不仅以其渊博学识玉成了边徼之地的胥化弦歌,以其凛... 明代有大批文臣以不同罪名谪戍辽东,并积极开展文化活动,包括授徒讲学,赋诗唱和等。通过考察其典型代表黄正色的授学活动和诗歌创作,可以看出明代谪戍文臣戍辽期间的文化活动意义重大,不仅以其渊博学识玉成了边徼之地的胥化弦歌,以其凛然风节熏育了辽东子弟的人格操守,更以其诗歌创作再现了谪戍文臣典型的情感心理,包括清苦与清闲、苦闷与欢愉、自惭与自安等,和明代辽东真实的风土民情,包括迥异江南的气候、别有风味的物产、别具特色的风俗、穷苦的边民与多事的边地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谪戍文臣 黄正色 文化熏育 辽东书写
下载PDF
以宗统族——明代岭南地区宗子主祭的礼制实践
11
作者 任建敏 《古代文明(中英文)》 CSSCI 2024年第1期136-147,160,共13页
宗子主祭作为宗法制的重要原则,为宋明理学家所重视与强调。明代是岭南地区宗族发展的重要时期,部分士大夫尝试运用宗子主祭原则来推动宗族建设,实现以宗统族的理想。以嘉靖初年“大礼议”为界,此前的宗子主祭实践只有何真、湛若水寥寥... 宗子主祭作为宗法制的重要原则,为宋明理学家所重视与强调。明代是岭南地区宗族发展的重要时期,部分士大夫尝试运用宗子主祭原则来推动宗族建设,实现以宗统族的理想。以嘉靖初年“大礼议”为界,此前的宗子主祭实践只有何真、湛若水寥寥两例。此后,霍韬、湛若水、黄佐、冼桂奇等相继倡导并践行宗子主祭原则,但在运作过程中很快出现了坚持宗子主祭原则所带来的困境,因此都陆续于万历以后不再坚持这一原则。明代岭南地区宗子主祭的礼制实践,主要依靠强势的族内高官显宦通过其政治与经济实力来推动,一旦相关推动者本人故去,这一原则就很快被后代所抛弃。在这一过程中,理学家所坚持的大宗小宗祭祀原则,逐渐被“始祖—房支”祭祀原则所取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岭南 宗子主祭 礼制文化
下载PDF
明代中央王朝与播州杨氏土司的文教互动研究
12
作者 张建朝 郑家福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74-282,共9页
中央王朝与治下少数民族地方政权的文教互动是巩固国家大一统局面、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手段,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性的具体体现。明代中央王朝为强化对播州的统治,在“以夏变夷”“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下,与播州杨氏土司展开了... 中央王朝与治下少数民族地方政权的文教互动是巩固国家大一统局面、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手段,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性的具体体现。明代中央王朝为强化对播州的统治,在“以夏变夷”“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下,与播州杨氏土司展开了积极的文教互动。在双方互动中,直接或间接、明里或暗里展示出各自的利益诉求与博弈。这些诉求与博弈客观上为双方构筑起了彼此交往、交流和交融的合理空间,促使双方在儒学建设、儒学教育、史学教育和凶礼等方面总体展现出自觉、有序、和谐、积极的发展态势。双方的文教互动不仅提升了播州官民对中央王朝文化、政治的认同感和接受度,强化了明代中央王朝对播州的统治,也促进了播州杨氏土司的政治存续和播州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中央王朝 播州杨氏土司 文教互动 利益诉求与博弈
下载PDF
明清陕商与关中饮食文化风尚的变迁
13
作者 田龙过 《西部学刊》 2024年第13期10-15,共6页
明代为了保障西部边关的供应,采取了“食盐开中”“棉布征实”“茶叶开中”等一系列政策,陕西商人因地理之便一跃而起,成为驰骋江淮的巨商富贾,三原、泾阳一带也成为新兴的经贸重镇。明末以来社会奢靡成风,陕西商人从江南把这种奢侈风... 明代为了保障西部边关的供应,采取了“食盐开中”“棉布征实”“茶叶开中”等一系列政策,陕西商人因地理之便一跃而起,成为驰骋江淮的巨商富贾,三原、泾阳一带也成为新兴的经贸重镇。明末以来社会奢靡成风,陕西商人从江南把这种奢侈风气带回关中,客观上促进了关中饮食行业的发展和繁荣。明清是各大菜系成型的黄金时期,关中中心城市内在驱动力不足,陕商喜好消费不兴产置业的习俗等诸多因素,导致陕西饮食文化失去了再度复兴的难得机遇,值得深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陕商 饮食文化
下载PDF
明清之际文化转型中的经世实学——兼谈《虚实之辨:颜元的问题意识及其哲学展开》一书的新探索
14
作者 李振纲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5-19,共5页
17世纪中叶,亦即通常所说的明清之际,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出现了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方以智、李颙、傅山、颜元等一大批极富批判个性的思想家。他们对中国古代后期封建宗法社会君权政治及其思想意识形态进行了总体性的批判与重构,开... 17世纪中叶,亦即通常所说的明清之际,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出现了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方以智、李颙、傅山、颜元等一大批极富批判个性的思想家。他们对中国古代后期封建宗法社会君权政治及其思想意识形态进行了总体性的批判与重构,开启了封建文化内部的自我批判与时代转型。颜元实学思想是这一时期思想文化史上的一枝奇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之际 文化转型 经世实学 虚实之辨
下载PDF
明清徽商与徽州武术文化的发展关系研究
15
作者 周欢 申国卿 乾美美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130-134,共5页
文章通过分析明清时期徽商的兴起、特点及其对徽州武术文化发展的影响力,探讨了徽州武术的历史演变与特色形成,揭示了徽州武术在精神、道德和社会网络层面对徽商的正面作用,以及在二者相互支持、共同发展下对当地社会的影响。文章广泛... 文章通过分析明清时期徽商的兴起、特点及其对徽州武术文化发展的影响力,探讨了徽州武术的历史演变与特色形成,揭示了徽州武术在精神、道德和社会网络层面对徽商的正面作用,以及在二者相互支持、共同发展下对当地社会的影响。文章广泛搜集历史文献与史料,结合历史及社会学视角,为徽商与地方武术文化相互作用的模式提供了新的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徽商 徽州武术文化 明清时期 社会影响 武术流派
下载PDF
明代儒学的世俗转向
16
作者 赵寅君 郭万金 《北方论丛》 2024年第3期88-96,共9页
有明一代,由经济形态变迁所带来的社会变动为儒学演进的传统路线提供了转向的契机,心学成为取代理学的学术新主潮。明儒于“人皆可以为尧舜”的旧题解读中体现出便捷易行的人生路径,儒学路向沿着“百姓日用是道”的民间化思路表现出了... 有明一代,由经济形态变迁所带来的社会变动为儒学演进的传统路线提供了转向的契机,心学成为取代理学的学术新主潮。明儒于“人皆可以为尧舜”的旧题解读中体现出便捷易行的人生路径,儒学路向沿着“百姓日用是道”的民间化思路表现出了积极思辨的世俗关注。先做愚夫愚妇,方可讲学的换位思辨与民间关注成为明代儒学转化的世俗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儒学 世俗化 文化影响
下载PDF
“明远”意蕴之澄明与当代考试文化建设
17
作者 张延昭 《中国考试》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9-110,共12页
明清科举制度中,居于贡院前场中心区域的明远楼所昭示的“明远”,与处于核心地位的至公堂所昭示的“至公”,都是值得重视的科举精神文化遗产。然而,现有研究对“明远”意蕴少有探讨,还存在释意舛误等明显缺陷。核究“明远”的来源及其发... 明清科举制度中,居于贡院前场中心区域的明远楼所昭示的“明远”,与处于核心地位的至公堂所昭示的“至公”,都是值得重视的科举精神文化遗产。然而,现有研究对“明远”意蕴少有探讨,还存在释意舛误等明显缺陷。核究“明远”的来源及其发展,揭示其对明清科举考试制度的提撕及其在实施中所经历的澄明与遮蔽,对于我国考试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远”意蕴 明清科举考试 考试文化建设
下载PDF
北朝风帽俑服饰特征的演变及其成因探析
18
作者 严碧莹 邓莉丽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30-138,共9页
北朝是风帽俑成型与发展的重要时期,风帽俑服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民族特色。文章通过对相关实物及文献的搜集与梳理,对风帽俑服饰特征及演变展开分析,主要包括风帽样式及身衣样式两方面。并在此基础上,论证影响风帽俑服饰特征演变的... 北朝是风帽俑成型与发展的重要时期,风帽俑服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民族特色。文章通过对相关实物及文献的搜集与梳理,对风帽俑服饰特征及演变展开分析,主要包括风帽样式及身衣样式两方面。并在此基础上,论证影响风帽俑服饰特征演变的社会原因。研究表明,北魏前期,风帽样式较为丰富;北魏后期,风帽样式减少;东魏北齐时期,风帽样式又再多元化,装饰趣味浓郁;西魏北周时期,风帽样式较为单一,风帽功能以保暖为主。身衣的样式在时间线上则呈现由鲜卑服饰元素鲜明至胡汉融合的特点。中原与西域文化的融合、佛教文化的渗透、服饰审美风尚的更迭,以及服饰制作材质的差异,是促使北朝风帽俑服饰特征形成及演变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朝风帽俑 服饰特征演变 文化融合 佛教文化 服饰审美风尚 服饰制作材质
下载PDF
明代杂宝纹及其在日本与朝鲜半岛的传播与发展——以明代丝绸经面为研究中心
19
作者 张清蓉 王乐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50-58,共9页
杂宝纹是中国传统装饰纹样之一,在明代已发展为相对成熟的纹样,其造型小巧、寓意吉祥。杂宝纹被巧妙地织入各种题材纹样的丝绸之中,并随当时的海外贸易,经由海上丝绸之路传入日本及朝鲜半岛,为异国的丝绸拥趸所关注。文章以明代传世丝... 杂宝纹是中国传统装饰纹样之一,在明代已发展为相对成熟的纹样,其造型小巧、寓意吉祥。杂宝纹被巧妙地织入各种题材纹样的丝绸之中,并随当时的海外贸易,经由海上丝绸之路传入日本及朝鲜半岛,为异国的丝绸拥趸所关注。文章以明代传世丝绸经面为基础,通过类比日本、朝鲜半岛相似纹样的织物,探究明代丝织品上杂宝纹的题材、造型、构图、组合等特征,以及其所反映出的中日朝纺织艺术的传播与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宝纹 纺织品 文化交流 明代
下载PDF
杜甫《北征》在明清的接受
20
作者 宋冯珂 张中宇 《菏泽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91-96,共6页
明清两代对杜甫《北征》的接受呈现出差异化、多元化的态势。明前、中期《北征》因其五言长篇的体裁、直笔不恕的叙事方式而接受度不高。明后期随着个性解放意识高涨诗学审美取向多元,《北征》的诗歌地位有所提升。清代在注杜、学杜的... 明清两代对杜甫《北征》的接受呈现出差异化、多元化的态势。明前、中期《北征》因其五言长篇的体裁、直笔不恕的叙事方式而接受度不高。明后期随着个性解放意识高涨诗学审美取向多元,《北征》的诗歌地位有所提升。清代在注杜、学杜的高潮中,对《北征》的接受达到高峰。文化环境、审美思潮是影响《北征》接受转变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诗学 接受转变 文化环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