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6篇文章
< 1 2 4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Unleashing the Potential of Unidirectional Mechanical Materials: Breakthroughs and Promising Applications
1
作者 Sunil Harripersad 《Materials Sciences and Applications》 2024年第4期66-86,共21页
The emergence of mechanically one-way materials presents an exciting opportunity for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hese substances exhibit unique nonreciprocal mechanical responses, enabling them to selectively ... The emergence of mechanically one-way materials presents an exciting opportunity for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hese substances exhibit unique nonreciprocal mechanical responses, enabling them to selectively channel mechanical energy and facilitate directed sound propagation, controlled mass transport, and concentration of mechanical energy amidst random motion.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fundamentals of mechanically one-way materials, their potential applications across various industries, and the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considerations related to their production and u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chanically One-Way materials Nonreciprocal Mechanical Responses Directed Sound Propagation controlled Mass Transport Energy Harvesting Structural engineering Economic Viability Environmental Impact
下载PDF
Study on Quality Control of Concrete Raw Materials in Road and Bridge Construction
2
作者 Suqin Han Xiuyong Ni Ruimin Huang 《Frontiers Research of Architecture and Engineering》 2021年第1期22-25,共4页
The main material of concrete is a construction building material composed of water and mineral mixture and cement and chemical additives in the corresponding proportion and below the standard.In the process of making... The main material of concrete is a construction building material composed of water and mineral mixture and cement and chemical additives in the corresponding proportion and below the standard.In the process of making concrete material,slurry and cement are needed to mix,then cement slurry and sand are mixed into mortar according to the corresponding proportion,and aggregate is added to mortar to form concrete building material.In the process of concrete preparation,the most important construction link is mixing,which needs to be fully stirred to make the performance of concrete meet the construction needs.In the process of concret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both mix ratio and production technology have become more and more mature,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which have an impact on the quality of concrete[1].Therefore,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quality control of concrete raw materials according to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road and brid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crete raw materials Road and bridge engineering Quality control
下载PDF
A generalized multi-field coupling approach and its application to stability and deformation control of a high slope 被引量:5
3
作者 Chuangbing Zhou Yifeng Chen +1 位作者 Qinghui Jiang Wenbo Lu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SCIE 2011年第3期193-206,共14页
Human activities, such as blasting excavation, bolting, grouting and impounding of reservoirs, will lead to disturbances to rock masses and variations in their structural features and material properties. These engine... Human activities, such as blasting excavation, bolting, grouting and impounding of reservoirs, will lead to disturbances to rock masses and variations in their structural features and material properties. These engineering disturbances are important factors that would alter the natural evolutionary processes or change the multi-field interactions in the rock masses from their initial equilibrium states. The concept of generalized multi-field couplings was proposed by placing particular emphasis on the role of engineering disturbances in traditional multi-field couplings in rock masses. A mathematical model was then developed, in which the effects of engineering disturbances on the coupling-processes were described with changes in boundary conditions and evolutions in thermo-hydro-mechanical (THM) properties of the rocks. A parameter, d, which is similar to damage variables but has a broader physical meaning, was conceptually introduced to represent the degree of engineering disturbances and the couplings among the material properties. The effects of blasting excavation, bolting and grouting in rock engineering were illustrated with various field observations or theoretical results, on which the degree of disturbances and the variations in elastic moduli and permeabilities were particularly focused. The influences of excavation and groundwater drainage on the seepage flow and stability of the slopes were demonstrated with numerical simulations. The proposed approach was further employed to investigate the coupled hydro-mechanical responses of a high rock slope to excavation, bolting and impounding of the reservoir in the dam left abutment of Jinping I hydropower station. The impacts of engineering disturbances on the deformation and stability of the slope during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were demonstra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neralized multi-field couplings engineering disturbance slope stability deformation control
下载PDF
Materials and surface engineering to control bacterial adhesion and biofilm formation: A review of recent advances 被引量:1
4
作者 Huan GU Dacheng REN 《Frontiers of Chem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14年第1期20-33,共14页
Bacterial adhesion to surfaces and subsequent biofilm formation are a leading cause of chronic infections and biofouling. These processes are highly sensitive to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present a challenge to resear... Bacterial adhesion to surfaces and subsequent biofilm formation are a leading cause of chronic infections and biofouling. These processes are highly sensitive to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present a challenge to research using traditional approaches with uncontrolled surfaces. Recent advances in materials research and surface engineering have brought exciting opportunities to pattern bacterial cell clusters and to obtain synthetic biofilms with well-controlled cell density and morphology of cell clusters. In this article, achievements in this field directions. we will review the recent and comment on the fu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rface engineering materials bacterial adhesion BIOFILM control REVIEW
原文传递
基于产教融合的材料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梁策 韩奇钢 +1 位作者 于歌 程敏 《高教学刊》 2024年第12期154-157,共4页
高等教育肩负创新型人才培养重要使命,对支撑科技发展和行业转型升级起到输送人才的关键作用。吉林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专业课程体系以产教融合育人为改革目标,针对产业与教学脱节、培养模式固化单一、育人软硬件支撑条件不足等问题,从... 高等教育肩负创新型人才培养重要使命,对支撑科技发展和行业转型升级起到输送人才的关键作用。吉林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专业课程体系以产教融合育人为改革目标,针对产业与教学脱节、培养模式固化单一、育人软硬件支撑条件不足等问题,从教学实践课程体系顶层设计优化、科学素养与工程能力双驱动发展和多元育人平台建设等方面,结合吉林省汽车制造与轨道交通支柱产业集群优势,进行具有产教融合特色的课程体系改革研究,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新范式,实现“教学支撑科技,科技反哺教学”双驱动的多元协同育人新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产教融合 教学改革 新工科 协同育人
下载PDF
新时代背景下实验教学体系与模式探索——以陕西理工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为例
6
作者 唐玲 艾桃桃 李文虎 《高教学刊》 2024年第26期9-14,共6页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是材料科学、成形工艺与自动控制技术的综合与交叉,是材料、机械、控制和计算机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专业,也是典型的工程应用型专业。陕西理工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拥有40余年办学历史,经过长期建设,成为国...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是材料科学、成形工艺与自动控制技术的综合与交叉,是材料、机械、控制和计算机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专业,也是典型的工程应用型专业。陕西理工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拥有40余年办学历史,经过长期建设,成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伴随专业的发展,实验室建设也取得一定成效。当前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存在实验教学理念落后、形式单一、实际工程受限、理论及方法研究不足等问题,基于新时代背景下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通过构建和完善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探索新时代背景下材控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新思路、新路径,专业构建出多方位融合的实验教学体系基本框架,提出“四个层次、六个模块、两个开放”的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培养模式,借此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提升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新时代 融合式实验教学体系 人才培养 教学改革
下载PDF
材料、工艺、组织和性能一体化塑性成形实验设计
7
作者 付雪松 杜巍 +1 位作者 刘德华 陈国清 《实验室科学》 2024年第5期82-84,88,共4页
塑性成形是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方向的一个重要分支,着重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塑性加工过程中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金属材料成形生产中涉及材质、工艺、组织和性能等多个要素。以板材轧制成形为教学内容,设计了一个将材料... 塑性成形是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方向的一个重要分支,着重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塑性加工过程中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金属材料成形生产中涉及材质、工艺、组织和性能等多个要素。以板材轧制成形为教学内容,设计了一个将材料、组织、工艺和性能4个方面有机结合的塑性成形工艺实验课程。在实验教学方法方面,采用问题导向和交流讨论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教学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创新能力 塑性成形
下载PDF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以“生产实习”课程为例
8
作者 杨宏宇 邱丰 +1 位作者 舒世立 常芳 《教育教学论坛》 2024年第30期67-70,共4页
新工业革命势必对高等教育尤其是工程教育产生变革性影响。“新工业革命4.0”背景下,工程人才培养应符合科技创新和智能时代需求,适应未来新工业挑战。以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作为工程学科典型代表,探索新工业革命技术创新要素与材料... 新工业革命势必对高等教育尤其是工程教育产生变革性影响。“新工业革命4.0”背景下,工程人才培养应符合科技创新和智能时代需求,适应未来新工业挑战。以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作为工程学科典型代表,探索新工业革命技术创新要素与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结合点,更新符合新工业革命要求的教学内容及知识体系,在信息化、智能化和知识碎片化的时代背景下,提出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方式方法,包括打造实验平台、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促进教学环境智能化、鼓励团队学习法等,以期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及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工业革命4.0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生产实习 实践课程 教学改革
下载PDF
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高校材控专业建设探索
9
作者 胡志华 陈德平 陈营 《科教导刊》 2024年第3期29-31,共3页
文章以成都工业学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为例,分析了目前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围绕模具产业学院建设、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基地、教学情境建设等问题开展... 文章以成都工业学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为例,分析了目前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围绕模具产业学院建设、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基地、教学情境建设等问题开展调研,探讨了专业建设的目标方向,为培养应用型、高素质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人才的路径和方式进行了有益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教融合 产业学院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
下载PDF
盾构始发软土深基坑的变形及加固 被引量:1
10
作者 诸葛绪松 周进威 +3 位作者 祁文睿 李东洋 李强 苏栋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87-394,共8页
软土地层具有高灵敏度、高压缩性和承载能力低的特点,在外荷载和震动的作用下容易产生变形和不均匀沉降.依托珠海市杧洲隧道工作井基坑工程,通过现场监测和数值模拟分析地下连续墙墙体水平位移、地表沉降和支撑轴力,研究软土深基坑开挖... 软土地层具有高灵敏度、高压缩性和承载能力低的特点,在外荷载和震动的作用下容易产生变形和不均匀沉降.依托珠海市杧洲隧道工作井基坑工程,通过现场监测和数值模拟分析地下连续墙墙体水平位移、地表沉降和支撑轴力,研究软土深基坑开挖变形发展规律及被动区加固的影响.结果表明,墙体水平位移曲线图呈现“勺型”,最大值出现在1.4倍基坑开挖深度左右的位置,被动区加固使墙体水平位移最大值降低33%;地表沉降呈现“沉降槽”曲线特征,最大值出现在距离基坑边缘0.3倍开挖深度的位置,被动区加固使地表沉降最大值小于开挖深度的0.1%;开挖土体使支撑轴力迅速增大,下一层支撑的设置可以有效降低上一道支撑的轴力增长,被动区加固使支撑轴力最大值降低25%;被动区加固是软土深基坑控制变形的有效措施.研究结果可为软土深基坑施工和监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土工程 深基坑 变形控制 被动区加固 数值模拟 基坑监测
下载PDF
煤体相似材料孔隙率调控方法及正交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春华 李崎纶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970-2980,共11页
孔隙是煤层瓦斯赋存和运移的重要影响因素,但目前煤与瓦斯突出相似试验材料较少考虑孔隙率相似性。优选樟脑颗粒作为煤体孔隙率调控材料,考虑不同樟脑颗粒级配、质量分数、成型压力及水泥质量分数因素影响,基于正交设计制备16个相似材... 孔隙是煤层瓦斯赋存和运移的重要影响因素,但目前煤与瓦斯突出相似试验材料较少考虑孔隙率相似性。优选樟脑颗粒作为煤体孔隙率调控材料,考虑不同樟脑颗粒级配、质量分数、成型压力及水泥质量分数因素影响,基于正交设计制备16个相似材料试件,通过测试各试件的孔隙率、坚固性系数、瓦斯放散初速度和渗透率参数,建立诸影响因素与试件参数间的量化关系式,进而获得了林盛煤矿突出煤层煤样相似材料的配比,并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樟脑颗粒比干冰颗粒更适合作为孔隙率调控材料,樟脑颗粒质量分数对材料孔隙率影响较大,级配影响较小;通过樟脑颗粒孔隙率调控所制备的试件与原煤样坚固性系数、放散初速度和渗透率均具有良好的相似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煤体相似材料 樟脑颗粒 孔隙率调控 正交试验
下载PDF
铁路隧道近接工程变形控制标准梳理及工程防护措施研究
12
作者 巩江峰 卿伟宸 +1 位作者 朱宏 张延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1,共11页
随着交通强国战略的持续推进,人们对出行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轨道交通已成为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化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命脉。尤其是城际铁路、市域铁路、地铁等,其主要走行于城区,且以地下敷设为主,形成大量城区隧道。由于城区环境复杂,隧道... 随着交通强国战略的持续推进,人们对出行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轨道交通已成为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化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命脉。尤其是城际铁路、市域铁路、地铁等,其主要走行于城区,且以地下敷设为主,形成大量城区隧道。由于城区环境复杂,隧道工程不可避免地上穿、下穿或侧穿既有铁路、地铁、公路、城市主干道、高层建筑等对变形敏感的既有建(构)筑物(以下简称“近接工程”)。如何保障近接工程在隧道施工期间的正常使用和安全,以及如何合理确定近接工程变形控制标准,是城区隧道工程建设的重点、难点和控制点。本文按近接铁路工程、公路工程、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地下管线等进行分类,系统梳理相关行业标准,研究提出不同环境下隧道的保护范围及要求、施工期间相关近接工程变形控制标准。同时基于控制标准,并结合工程经验,提出一套相对完善的近接工程设计、施工建议措施:勘察阶段应查明工程周边环境情况及场地地质条件;设计阶段在合理布置线路方案、预留足够安全净距的基础上,采用合理的工法和可靠的支护结构体系,设置有效的隔离、保护、加固措施;施工阶段加强超前地质预报和监控量测,并制定完善应急预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隧道 近接工程 变形控制标准 变形控制技术 工程防护措施
下载PDF
弃土基可控性低强度材料静态力学特性及孔隙分布特征
13
作者 包益鋆 刘惠 +3 位作者 李书进 王宁宁 陈徐东 张文文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88-195,共8页
针对大规模的水利水电项目通常需要一定量的土地用于建设水库、水电站等基础设施,导致产生大量的工程弃土,利用开挖弃土制备土基可控性低强度材料,采用数字图像相关技术(digitalimage correlation,DIC)和声发射技术(acoustic emission,... 针对大规模的水利水电项目通常需要一定量的土地用于建设水库、水电站等基础设施,导致产生大量的工程弃土,利用开挖弃土制备土基可控性低强度材料,采用数字图像相关技术(digitalimage correlation,DIC)和声发射技术(acoustic emission,AE)监测试件破坏特征以及损伤演化机制,通过压汞法(mercury intrusion porosimetry,MIP)和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观察试件内部孔隙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试件受压破坏后呈现完全破碎形态,裂缝在贯穿试件的过程中沿着最初方向持续发展,荷载到达峰值后裂缝发展主要以延伸为主直至破坏,试件内部拉伸破坏和剪切破坏并无明显区别。试件内部孔隙率较高,孔隙较大,整体黏结性较低,部分孔隙有水化产物充填,在加载过程中起连结作用。本研究为科学调控弃土基可控性低强度材料力学性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弃土 可控性低强度材料 数字图像相关技术 声发射技术 压汞法
下载PDF
基于精测网体系的震后高速铁路构筑物变形特征测量
14
作者 张邵华 武瑞宏 +3 位作者 周东卫 王建红 何思源 王康康 《铁道勘察》 2024年第4期101-107,共7页
受地震影响,震中范围内铁路坐标基准易遭到破坏,控制点存在不同程度的位移,轨道结构产生不同程度的破损。为解决大范围控制点连续破坏后难以快速恢复的问题,结合工程实例,提出一种震后铁路精测网体系的快速恢复方法,以稳定的CP0为约束,... 受地震影响,震中范围内铁路坐标基准易遭到破坏,控制点存在不同程度的位移,轨道结构产生不同程度的破损。为解决大范围控制点连续破坏后难以快速恢复的问题,结合工程实例,提出一种震后铁路精测网体系的快速恢复方法,以稳定的CP0为约束,联合CPⅠ控制点进行兼容性分析,完成不同级别控制网坐标逐级动态更新,以最大程度地利用原有控制成果,为震后应急抢险提供位置基准。基于重建后不同级别的精测网控制成果,结合CPⅢ复测数据,获得轨道横向、纵向变形量值,对铁路线路的整体变形特征进行量化分析;采用洞内三维扫描等手段对隧道断面进行净空测量,完成衬砌等构筑物多方位空间变形特征的分段分析,并与轨道的整体变形趋势进行匹配分析,以查明地震对大梁隧道洞内外的破坏程度和形变特征,为轨道结构可利用性评估、工程复旧提供数据基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控制基准 精测网 恢复重建 变形特征 横向位移
下载PDF
“政产学研用”视角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
15
作者 李天庆 朱强 +2 位作者 刘海霞 罗锐 雷玉成 《高教学刊》 2024年第35期38-41,共4页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政产学研用体系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作为培养材料加工领域高级人才的重要学科,面临着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该文从“政产学研用”的视角出...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政产学研用体系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作为培养材料加工领域高级人才的重要学科,面临着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该文从“政产学研用”的视角出发,探讨如何优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以提高毕业生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产学研用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人才培养 创新能力 专业素养
下载PDF
基于大变形升阻锚索深埋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孟波 尹乾 +2 位作者 靖洪文 刘盛东 贾邦国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2期558-575,共18页
研发了一种新型大变形升阻锚索支护结构,通过串联6个壁厚5 mm含环形V槽的直管型钢结构实现锚索吸能让压,吸能率为44.55 J/g。拉拔试验结果表明新型锚索极限变形量(221.58 mm)与普通传统锚索相比增加了4.87倍,具有大变形、增阻及高吸能... 研发了一种新型大变形升阻锚索支护结构,通过串联6个壁厚5 mm含环形V槽的直管型钢结构实现锚索吸能让压,吸能率为44.55 J/g。拉拔试验结果表明新型锚索极限变形量(221.58 mm)与普通传统锚索相比增加了4.87倍,具有大变形、增阻及高吸能等优良性能。通过离散元UDEC程序的二次开发,模拟了新型大变形增阻锚索支护阻力−变形曲线的双弹性阶段。采用新型锚索对深埋巷道围岩支护效果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与无支护及传统锚索支护相比,顶板下沉量分别减小了88.33%与74.64%,稳定状态下最大主应力峰值分别减小了23.15%与18.34%,塑性区厚度分别减小了37.50%与62.50%。最后将新型大变形增阻锚索成功应用于真实巷道,两帮最大收敛变形量约为300 mm,实现了较好的支护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变形 增阻 吸能结构 锚索 稳定控制 工程应用
下载PDF
分层倾斜岩土大断面隧道新型让压支护结构支护效果:以兰州白塔山隧道为例
17
作者 蒋春海 段旭晗 +3 位作者 郑钊 张明礼 马昭 赵博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9期12734-12743,共10页
为解决分层岩土地层隧道中出现的应力及变形分布不协调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针对分层岩土地层的新型支护结构,并构建了常规支护结构和新型让压支护结构的数值计算模型,对两种支护结构的支护效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层中围岩压... 为解决分层岩土地层隧道中出现的应力及变形分布不协调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针对分层岩土地层的新型支护结构,并构建了常规支护结构和新型让压支护结构的数值计算模型,对两种支护结构的支护效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层中围岩压力变化均表现为快速增长-缓慢增长-趋于稳定3个变化阶段,最终围压和变形分布均呈现出“黄土侧大,岩石侧小”的分布形态;新型让压支护结构减弱了围岩位移分布向黄土侧偏移的效果,上部导坑的围岩竖向位移和水平位移也均小于常规支护结构;新型让压支护结构拱架受力和变形整体小于常规支护结构,且降低了两侧导坑的变形差异,而缓冲让压结构的设置使分层岩土界面处支护结构受力和变形减小,实现了缓冲让压支护效果。总体上,新型让压支护结构在分层岩土地层隧道中具有良好的支护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分层岩土地层 新型支护结构 变形控制
下载PDF
工程水泥基复合材料:自愈合能力的综述与探索
18
作者 张超 李许 +2 位作者 曲顺义 刘辉 陈伟 《建筑施工》 2024年第11期1754-1758,共5页
工程水泥基复合材料(ECC)具有超高的拉伸性能和裂缝控制性能,不仅赋予其显著的延性特征,还使该材料具备自愈合的潜力,广泛应用于沿海建筑、地下隧道、矿山排水等腐蚀环境中。自愈合是指通过在裂缝中形成黏结性水化产物,并助力于恢复材... 工程水泥基复合材料(ECC)具有超高的拉伸性能和裂缝控制性能,不仅赋予其显著的延性特征,还使该材料具备自愈合的潜力,广泛应用于沿海建筑、地下隧道、矿山排水等腐蚀环境中。自愈合是指通过在裂缝中形成黏结性水化产物,并助力于恢复材料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的一种自发行为。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详细分析了ECC中可能的自愈合机理,探讨了预裂缝龄期、愈合环境和辅助胶凝材料等对自愈合效果的影响,介绍了当前水泥基材料自愈合评价方法,并展望其在未来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水泥基复合材料 裂缝控制 自愈合 预裂缝龄期 愈合环境 辅助胶凝材料
下载PDF
新工科背景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实验课程的改革和实践
19
作者 秦少勇 王武孝 +2 位作者 邹军涛 王爱娟 张赛飞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24年第11期82-85,共4页
为适应新工科对高水平人才培养的要求,提高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质量,分析了该专业实验教学现状,并以金属液态成型方向为例,通过改革实验课程设置和实验教学方式、完善实验考核体系等措施对金属液态成型实验进行了改革探索... 为适应新工科对高水平人才培养的要求,提高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质量,分析了该专业实验教学现状,并以金属液态成型方向为例,通过改革实验课程设置和实验教学方式、完善实验考核体系等措施对金属液态成型实验进行了改革探索。改革后的实验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实验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达到了实验教学的预期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工科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实验课程改革
下载PDF
软弱地层狭长深基坑开挖对邻近建筑变形稳定性分析——以成都30号线玉石站为例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富翔 谢志恒 《科技和产业》 2024年第4期240-246,共7页
深基坑工程建设时会对周边建筑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为更加深入及准确地分析深基坑开挖过程中自身结构变形及对邻近建筑物的变形规律,依托成都30号线玉石站狭长深基坑工程,通过理论分析结合数值仿真和现场全过程监测手段系统研究基坑开... 深基坑工程建设时会对周边建筑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为更加深入及准确地分析深基坑开挖过程中自身结构变形及对邻近建筑物的变形规律,依托成都30号线玉石站狭长深基坑工程,通过理论分析结合数值仿真和现场全过程监测手段系统研究基坑开挖对自身结构及周边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邻近建筑物深基坑开挖需要提高变形控制标准以降低施工期间对周边建筑物的影响;建筑物旁侧注浆加固一方面降低了施工期间建筑物的沉降,另一方面也减小了基坑围护结构的侧向位移及周边地表沉降;通过对建筑物沉降进行全过程监测结果表明建筑物变形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这与前期注浆抬升及后期未及时跟进注浆联系紧密。上述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基坑工程 建筑物 变形控制 数值仿真 注浆加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