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考虑钙质砂颗粒破碎的分数阶边界面本构模型 被引量:5
1
作者 汪成贵 束善治 +2 位作者 肖杨 路德春 刘汉龙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62-1170,共9页
钙质砂作为海洋工程中广泛应用的建筑材料,颗粒破碎会导致其强度和剪胀性降低,压缩性增加,影响构筑物的安全和稳定。通过引入破碎应力建立考虑颗粒破碎的临界状态线来描述破碎对临界状态线位置和形状的影响;并基于分数阶微分和状态相关... 钙质砂作为海洋工程中广泛应用的建筑材料,颗粒破碎会导致其强度和剪胀性降低,压缩性增加,影响构筑物的安全和稳定。通过引入破碎应力建立考虑颗粒破碎的临界状态线来描述破碎对临界状态线位置和形状的影响;并基于分数阶微分和状态相关理论建立了统一的状态相关分数阶塑性流动法则;在边界面塑性理论和临界状态理论框架下建立了考虑钙质砂颗粒破碎和状态相关特性的分数阶塑性边界面本构模型。模型能够模拟不同初始密实度和围压条件下钙质砂三轴排水试验结果和颗粒破碎影响下的状态相关行为,并验证了模型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质砂 颗粒破碎 状态相关 分数阶 本构模型
下载PDF
解冻期覆沙黄土坡面侵蚀及泥沙分选特性
2
作者 苏远逸 张洋 +4 位作者 杨志 李鹏 李占斌 王添 张乃畅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18,共9页
为了探究解冻期融水侵蚀对覆沙黄土坡面的影响,选取未冻裸坡(U0)、未冻覆沙(U1)、冻土裸坡(F0)和冻土覆沙(F1)4种坡面(覆沙厚度为1 cm)为研究对象,设计2 m长的坡面和1 L/min的流量进行室内放水冲刷试验,对坡面侵蚀过程及泥沙颗粒分选特... 为了探究解冻期融水侵蚀对覆沙黄土坡面的影响,选取未冻裸坡(U0)、未冻覆沙(U1)、冻土裸坡(F0)和冻土覆沙(F1)4种坡面(覆沙厚度为1 cm)为研究对象,设计2 m长的坡面和1 L/min的流量进行室内放水冲刷试验,对坡面侵蚀过程及泥沙颗粒分选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冻土坡面(F0和F1)的初始产流时间明显小于未冻坡面(U0和U1),并且覆沙坡面(U1和F1)的初始产流时间较裸坡坡面(U0和F0)明显滞后;2)各坡面平均产流速率表现为U0<U1<F0<F1,平均产沙速率表现为U0<U1<F0<F1,U0的平均产流和平均产沙速率与U1、F0和F1均差异显著(P<0.05);3)各坡面泥沙颗粒平均质量直径(MWD)平均值表现为黄土本底物<F0<U0<F1<U1<风沙土本底物。在试验过程中裸坡坡面的MWD随产流时间的延长波动程度较小,覆沙坡面的MWD在试验过程中有2个明显增大和减小的过程。在冲刷条件下砂粒和粗粉粒更容易被坡面径流带走,并且覆沙坡面更容易侵蚀砂粒,而裸坡坡面更容易侵蚀粗粉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水冲刷试验 解冻期 覆沙黄土 侵蚀过程 泥沙颗粒分选
下载PDF
煤浆浓度和颗粒分布对煤浆黏度预测的影响 被引量:6
3
作者 刘猛 陈良勇 段钰锋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66-270,共5页
采用神华煤制备煤浆,分析了颗粒粒径比λ和小颗粒体积分数ξ对双峰分布浆体黏度的影响,根据浆体黏度的关联式预测了煤浆的黏度并且与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采用双峰分布的颗粒制浆可以有效地降低浆体的黏度,同时可以获得较大的... 采用神华煤制备煤浆,分析了颗粒粒径比λ和小颗粒体积分数ξ对双峰分布浆体黏度的影响,根据浆体黏度的关联式预测了煤浆的黏度并且与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采用双峰分布的颗粒制浆可以有效地降低浆体的黏度,同时可以获得较大的浆体体积分数。在相同体积分数下,随着颗粒粒径比λ的增加,浆体的黏度迅速下降。当小颗粒体积分数ξdp1为35%时,浆体的黏度最小。采用Ouchiyama模型计算浆体的最大体积分数m与实验值较为吻合,而浆体的本质黏度[μ]基本保持不变。考虑λ和小颗粒体积分数ξ对双峰分布浆体的最大体积分数m的影响,可以采用单峰分布浆体的黏度关联式预测双峰分布浆体的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分布 最大体积分数 黏度预测
下载PDF
浑水质量分数对石英砂滤料过滤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邓忠 翟国亮 +4 位作者 宗洁 冯俊杰 吕谋超 李迎 蔡九茂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007-1012,共6页
为了正确评价泥沙颗粒对微灌系统堵塞的影响,试验配置了4种质量分数分别为0.3‰,0.5‰,0.8‰和1‰的浑水,通过微灌用砂过滤器模型,研究了滤后水的浊度、粒径变化以及泥沙颗粒质量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浑水质量分数影响滤后水... 为了正确评价泥沙颗粒对微灌系统堵塞的影响,试验配置了4种质量分数分别为0.3‰,0.5‰,0.8‰和1‰的浑水,通过微灌用砂过滤器模型,研究了滤后水的浊度、粒径变化以及泥沙颗粒质量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浑水质量分数影响滤后水浊度和颗粒质量浓度,浑水质量分数大,则滤后水浊度和颗粒质量浓度高;不同质量分数浑水过滤10 min后,滤后水浊度均逐渐下降,而当浑水质量分数增大到0.8‰时,过滤10 min时滤后水浊度极不稳定,滤层截留较多的粒径大于0.1 mm颗粒,也有2%~3%的大粒径颗粒穿过了滤层.当浑水质量分数小于0.5‰时,滤后水中粒径小于0.1 mm颗粒的质量分数增大较少,粒径大于0.1 mm颗粒的质量分数不到1%.随着浑水质量分数的增大,平均浊度滤除率和颗粒质量浓度减少率均呈负二次曲线变化,当浑水质量分数为0.8‰时,分别达到56.69%和57.61%.大质量分数的浑水具有较大的浊度滤除率和颗粒质量浓度减少率,但易于造成砂滤层的堵塞,降低其过滤效果、缩短过滤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英砂滤料 浑水质量分数 过滤性能 浊度 粒径
下载PDF
任意解流流固耦合数值方法及在砂土渗流分析中应用 被引量:4
5
作者 王胤 陶奕辰 +1 位作者 程旷 杨庆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2084-2093,F0002,共11页
基于欧拉-拉格朗日连续体与非连续体耦合理论进行岩土工程流固耦合问题分析是一种较新颖和盛行的方法。针对该理论下的全解流(Fully-resolved)耦合与非解流(Un-resolved)耦合方法各自的缺陷,在已有的半解流(Semi-resolved)流固耦合数值... 基于欧拉-拉格朗日连续体与非连续体耦合理论进行岩土工程流固耦合问题分析是一种较新颖和盛行的方法。针对该理论下的全解流(Fully-resolved)耦合与非解流(Un-resolved)耦合方法各自的缺陷,在已有的半解流(Semi-resolved)流固耦合数值方法(将全解流与非解流联合)基础上,通过引入修正的高斯权函数,建立了新的任意解流流固耦合方法(Arbitrary Resolved-Unresolved CFD-DEM coupling method)。该任意解流流固耦合方法能够较好地解决全解流方法中由于对粗颗粒周围流场精细化所带来的计算量过大问题;同时,成功地解决了流体网格内细颗粒较大时无法获得局部平均化变量问题;因此,该方法能够对具有一定粒径级配砂土土体的流固耦合问题开展模拟分析。通过室内砂土向上渗流试验,对所建立的任意解流流固耦合方法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进行了验证;进一步地,采用该任意解流流固耦合模型,从细观层面上分析和研究了砂土渗流过程中水力梯度、土体变形随渗流速度变化规律。建立的任意解流流固耦合方法能够为岩土工程土体渗流问题的研究提供新的方法和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固耦合 砂土渗流 土颗粒 拖曳力 孔隙率
下载PDF
人工砂最大粒径对水工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石妍 李家正 +2 位作者 吕兴栋 李杨 蒋文广 《新型建筑材料》 2022年第10期40-44,共5页
研究了人工砂最大粒径对水工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ECC)拌合物、力学及变形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水工ECC具有中等强度、低弹性模量、高延性的特点。拌合物状态相当时,每降低1个砂的最大粒级,水工ECC的用水量增加5 kg/m~3... 研究了人工砂最大粒径对水工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ECC)拌合物、力学及变形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水工ECC具有中等强度、低弹性模量、高延性的特点。拌合物状态相当时,每降低1个砂的最大粒级,水工ECC的用水量增加5 kg/m~3。试验中试件均符合C25强度等级要求,静压弹性模量、泊松比平均值分别为20 GPa、0.29。人工砂越细,水工ECC的力学强度与弹性模量均有所提高,极限延伸率明显增大,人工砂最大粒径为1.25 mm时,可满足极限延伸率≥2%的技术要求。水工ECC可用于坝基廊道、堆石坝面板或心墙等抗裂关键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工ECC 人工砂 最大粒径 力学 变形性能
下载PDF
铁板砂岩陶粒混凝土工作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陈连发 田淑梅 +1 位作者 王新元 刘迪 《新型建筑材料》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92-95,共4页
研究了铁板砂岩陶粒最大粒径、胶凝材料用量、砂率、矿物掺合料、外加剂、陶粒预吸水对铁板砂岩陶粒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影响规律。阐述了铁板砂岩陶粒混凝土拌合物浆体的特征以及工作性能的控制方法。基于对铁板砂岩陶粒混凝土的坍落度、... 研究了铁板砂岩陶粒最大粒径、胶凝材料用量、砂率、矿物掺合料、外加剂、陶粒预吸水对铁板砂岩陶粒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影响规律。阐述了铁板砂岩陶粒混凝土拌合物浆体的特征以及工作性能的控制方法。基于对铁板砂岩陶粒混凝土的坍落度、扩展度、分层度和泌水度等因素的分析得出了对工作性能的评价方法。采用铁板砂岩陶粒混凝土配合比优化配制技术,配制出了工作性能良好的铁板砂岩陶粒混凝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板砂岩陶粒混凝土 最大粒径 砂率 坍落度和扩展度 泌水度 工作性能
下载PDF
高性能轻集料混凝土的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陈连发 陈悦 +1 位作者 李龙 王辰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4期81-86,共6页
研究了胶凝材料用量、砂率、矿物掺合料和引气剂对高性能轻集料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影响规律,探讨了轻集料混凝土的抗氯离子渗透性与材料组成、密实度及孔隙特征的关系,通过调整混凝土中胶凝材料用量、水胶比、高效减水剂和矿物掺... 研究了胶凝材料用量、砂率、矿物掺合料和引气剂对高性能轻集料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影响规律,探讨了轻集料混凝土的抗氯离子渗透性与材料组成、密实度及孔隙特征的关系,通过调整混凝土中胶凝材料用量、水胶比、高效减水剂和矿物掺合料配比,可以有效地细化混凝土孔隙结构、改善界面区、减少不利晶相数量和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从而提高混凝土抵抗氯离子侵蚀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集料 高性能轻集料混凝土 砂率 抗氯离子渗透性
下载PDF
最大沙粒堆积率对风沙流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王晓庆 武建军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16-620,626,共6页
采用欧拉双流体模型,利用数值方法研究了最大沙粒堆积率对风沙流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最大沙粒堆积率的增大,沙粒速度和风速在跃移层内都有明显增大,而沙粒体积分数在近床面却有所减小,但离开床面一定高度后,沙粒体积分数几乎不受... 采用欧拉双流体模型,利用数值方法研究了最大沙粒堆积率对风沙流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最大沙粒堆积率的增大,沙粒速度和风速在跃移层内都有明显增大,而沙粒体积分数在近床面却有所减小,但离开床面一定高度后,沙粒体积分数几乎不受最大沙粒堆积率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拉-欧拉模型 沙床 最大沙粒堆积率 风沙流结构
下载PDF
砂土最大最小孔隙比测定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4
10
作者 李珊珊 李大勇 高玉峰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54-561,共8页
相对密实度是影响砂土力学性质的重要指标,密实的砂土呈现强度软化,松散的砂土却呈现强度硬化,而测定最大、最小孔隙比是计算相对密实度的前提。砂土的最小及最大孔隙比是通过直接测定的相应最大、最小干密度换算得到的,但目前常忽略了... 相对密实度是影响砂土力学性质的重要指标,密实的砂土呈现强度软化,松散的砂土却呈现强度硬化,而测定最大、最小孔隙比是计算相对密实度的前提。砂土的最小及最大孔隙比是通过直接测定的相应最大、最小干密度换算得到的,但目前常忽略了试验方法对其试验结果的影响,也忽略了黏粒含量对砂样密实度的影响。现取细、中、粗砂3种砂样,进行了干密度测试试验并测定了不同黏粒及黏粒掺量下砂样的最大、最小孔隙比。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量筒慢转法测量砂土最小干密度较为合理;采用振动锤击法测定砂土最大干密度时,建议细砂采用容积为250 m L击实筒,中、粗砂采用1000 m L击实筒;掺入粉粒、黏粒后砂样的最小孔隙比均随黏粒掺量(≤30%)增加而减小,且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砂样最大孔隙比随粉粒、黏粒掺量增加逐渐减小,而随高岭土黏粒掺量增加呈缓慢增大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土 最小孔隙比 最大孔隙比 干密度 相对密度 细粒含量 影响因素
下载PDF
非线性极小极大问题的分数阶粒子群算法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昌兴 徐迈 惠莉萍 《西安邮电大学学报》 2018年第6期81-86,93,共7页
针对非线性极小极大问题中目标函数不可微的特点以及传统计算方法对初始点的依赖,结合分数阶粒子群算法与极大熵函数法,给出一种解决非线性极小极大问题的新算法。先利用极大熵函数法将目标函数转化成可微函数,再利用分数阶粒子群算法... 针对非线性极小极大问题中目标函数不可微的特点以及传统计算方法对初始点的依赖,结合分数阶粒子群算法与极大熵函数法,给出一种解决非线性极小极大问题的新算法。先利用极大熵函数法将目标函数转化成可微函数,再利用分数阶粒子群算法求解可微的近似优化问题。8个问题的数值测试结果表明,所给算法收敛速度快,稳定性好,可有效解决非线性极小极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小极大问题 极大熵函数 分数阶粒子群 分数阶速度
下载PDF
催化剂颗粒流的基本方程及其应用(Ⅰ)
12
作者 周世辉 《化工冶金》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24-31,共8页
本文借助于土力学和流体力学等的基本方法,对催化剂颗粒流作了五点假设,建立了封闭的动力学基本方程.为求解移动床和管道内催化剂的高密度重力流、固定床和高密度输送流等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催化剂 颗粒流 基本方程
下载PDF
Does Particulate Organic Matter Fraction Meet the Criteria for a Model Soil Organic Matter Pool? 被引量:1
13
作者 Denis CURTIN Michael H.BEARE +1 位作者 Weiwen QIU Joanna SHARP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2期195-203,共9页
There is a well-recognized need for improved fractionation methods to partition soil organic matter into functional pools. Physical separation based on particle size is widely used, yielding particulate organic matter... There is a well-recognized need for improved fractionation methods to partition soil organic matter into functional pools. Physical separation based on particle size is widely used, yielding particulate organic matter(POM, i.e., free or "uncomplexed" organic matter> 50 μm) as the most labile fraction. To evaluate whether POM meets criteria for an ideal model pool, we examined whether it is:1) unique, i.e., found only in the > 50 μm fraction and 2) homogeneous, rather than a composite of different subfractions. Following ultrasonic dispersion, sand(> 50 μm) along with coarse(20–50 μm) and fine(5–20 μm) silt fractions were isolated from a silt loam soil under long-term pasture at Lincoln, New Zealand. The sand and silt fractions contained 20% and 21% of total soil C, respectively.We adopted a sequential density separation procedure using sodium polytungstate with density increasing step-wise from 1.7 to 2.4 g cm^(-3) to recover organic matter(light fractions) from the sand and silt fractions. Almost all(ca. 90%) the organic matter in the sand fraction and a large proportion(ca. 60%–70%) in the silt fractions was recovered by sequential density separation.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POM is a composite of organo-mineral complexes with varying proportions of organic and mineral materials. Part of the organic matter associated with the silt fractions shared features in common with POM. In a laboratory bio-assay, biodegradability of POM varied depending on land use(pasture > arable cropping). We concluded that POM is neither homogeneous nor uniqu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DEGRADABILITY density separation labile fraction land use particle size fractionATION sand SILT sodium polytungstate
原文传递
沙漠沙尘对光伏组件输出性能影响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赵明智 吴丽玲 +2 位作者 王帅 张丹 刘琨 《热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40-347,共8页
针对风沙环境下光伏组件的积沙现象,以积沙特性(积沙密度及沙尘粒径)为研究对象,采用人工铺沙的室外试验方式,结合温度性能探讨沙尘对光伏组件最大输出功率及填充因子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随积沙密度逐渐增大,最大输出功率呈下降趋势... 针对风沙环境下光伏组件的积沙现象,以积沙特性(积沙密度及沙尘粒径)为研究对象,采用人工铺沙的室外试验方式,结合温度性能探讨沙尘对光伏组件最大输出功率及填充因子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随积沙密度逐渐增大,最大输出功率呈下降趋势——积沙导致组件温度的降低进而对转换效率的提高无法弥补其削弱组件透光度带来的功率损失。填充因子变化趋势相反,且在35 g/m^(2)时(组件温度谷值处)达到峰值;随沙尘粒径逐渐增大,组件最大输出功率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在粒径0.08~0.10 mm处发生突降,同时填充因子在该区间出现谷值。研究可指导风沙运动频发地区沙漠光伏电站的清洁规划以及不同粒度特征下沙漠光伏电站的产能损失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粒径 积沙密度 温度性能 最大输出功率 填充因子 透光率
原文传递
干旱区流动沙地建植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林后细粒物质输入对土壤碳氮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8
15
作者 安芳娇 苏永中 +1 位作者 牛子儒 刘婷娜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47-156,共10页
在河西走廊中段临泽荒漠绿洲过渡带选择不同建植时间序列(0、3、6、11、19、28、46 a)的固沙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林,取冠层下和冠层外表层土样(0—10 cm),研究人工固沙梭梭林生长发育过程中土壤粒级组成和碳氮的变化,分析细粒... 在河西走廊中段临泽荒漠绿洲过渡带选择不同建植时间序列(0、3、6、11、19、28、46 a)的固沙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林,取冠层下和冠层外表层土样(0—10 cm),研究人工固沙梭梭林生长发育过程中土壤粒级组成和碳氮的变化,分析细粒物质变化对碳氮积累的贡献。结果表明:随着梭梭的生长发育土壤碳氮含量显著增加,无机碳(SIC)是有机碳(SOC)的2.7—11.2倍;黏粉粒和碳酸钙含量与土壤可侵蚀因子(EF)显著负相关,与结皮厚度显著正相关,冠层下结皮厚度是冠层外的1.9—2.6倍;土壤各粒级中SOC、SIC和全氮(TN)含量显著增加,黏粉粒中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粒级,且对SOC、SIC和TN贡献由0 a的25.4%、8.5%和16.1%增至46 a的59.7%、33.9%和51.9%。干旱区土壤黏粉粒和碳酸钙含量的增加共同促进了土壤物理结皮的形成和发育,进而导致沙面的稳定,同时黏粉粒增加也是土壤碳氮固存的主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沙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林 固沙年限 颗粒组分 土壤碳氮固存 绿洲边缘
原文传递
基于颗粒尺寸与级配的微生物固化钙质砂最大动剪切模量试验研究
16
作者 单毅 平阳泽 +3 位作者 袁杰 崔杰 童华炜 李亚东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2024年第10期2455-2465,共11页
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MICP)是一种用于改善砂土动力特性的降碳减污型加固技术。利用MICP加固技术对南海海域钙质砂样进行加固处理,并开展一系列共振柱试验与扫描电子显微镜试验,系统地讨论颗粒尺寸d_(50)、不均匀系数C_(u)及曲率系数C_... 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MICP)是一种用于改善砂土动力特性的降碳减污型加固技术。利用MICP加固技术对南海海域钙质砂样进行加固处理,并开展一系列共振柱试验与扫描电子显微镜试验,系统地讨论颗粒尺寸d_(50)、不均匀系数C_(u)及曲率系数C_(c)对MICP固化砂最大动剪切模量G_(max)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钙质砂的G_(max)随着d_(50)增大而增大,随着C_(u)增大而减小,随着C_(c)增大而先减小后增大;与此同时,MICP固化砂的G_(max)与C_(u)和C_(c)的对应关系跟钙质砂保持相同,但G_(max)则随着d_(50)增大而先增大后减小;此外,MICP固化效果与碳酸钙含量相关,而碳酸钙含量的差异归因于颗粒尺寸大小与颗粒级配均匀性的差异,其主要通过孔隙数量和体积的不同来影响细菌的滞留量。针对是否考虑碳酸钙含量修正的初始孔隙比,提出考虑颗粒尺寸与级配特征的G_(max)预测模型,并采用大量文献数据验证模型的有效性与适用性。该试验研究可为采用MICP技术改善钙质砂动力特性的实际工程运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土工程 微生物固化 钙质砂 最大动剪切模量 颗粒尺寸 颗粒级配 预测模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