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北日本地震波速度、Vp/Vs和各向异性结构:对俯冲带水迁移过程的探讨 被引量:2
1
作者 王建 肖卓伟 +1 位作者 赵大鹏 姚振兴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832-844,共13页
本文利用区域地震初至波到时数据,通过地震层析成像研究获得了东北日本俯冲带上地幔(深至约150km)的P波速度(VP)、S波速度(VS)、VP/VS和P波各向异性结构.结果表明,低速及高VP/VS比异常体主要分布在火山下方的下地壳和地幔楔中,其与低频... 本文利用区域地震初至波到时数据,通过地震层析成像研究获得了东北日本俯冲带上地幔(深至约150km)的P波速度(VP)、S波速度(VS)、VP/VS和P波各向异性结构.结果表明,低速及高VP/VS比异常体主要分布在火山下方的下地壳和地幔楔中,其与低频地震的分布吻合,该区域与俯冲板块脱水所释放的流体及其导致的部分熔融密切相关;俯冲的太平洋板块内可能由于脱水脆化导致的双层地震带区域则没有表现出整体的高VP/VS值,其可能与俯冲板块内部含水矿物含量有关;俯冲板块内双重地震带区域及上覆地幔楔薄层主要表现为与海沟平行的方位各向异性和正的径向各向异性,其可能是由于含水矿物的脱水使橄榄石晶格结构发生了从A型到B型的变化所引起的.我们研究表明,结合地震波速度和各向异性结构能够加深对俯冲带内水运移过程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层析成像 俯冲带 vp/vs 各向异性 脱水反应
下载PDF
利用接收函数研究四川威远地区地壳结构特征
2
作者 刘嘉栋 吴庆举 +1 位作者 强正阳 朱敏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637-2653,共17页
利用在威远地区布设的40台宽频带流动地震仪记录的远震波形数据,提取了径向P波接收函数.接收函数中可以看到清晰的Moho面转换波,并且在此震相之前存在一组正负相间的震相.通过合成测试,判断负震相C2为沉积层基底的PpSs+PsPs震相.通过拾... 利用在威远地区布设的40台宽频带流动地震仪记录的远震波形数据,提取了径向P波接收函数.接收函数中可以看到清晰的Moho面转换波,并且在此震相之前存在一组正负相间的震相.通过合成测试,判断负震相C2为沉积层基底的PpSs+PsPs震相.通过拾取C2震相的到时,与建模合成的接收函数进行对比,得到了研究区沉积层厚度的分布.正震相C1可能是沉积层基底PpPs震相或康拉德界面转换波.在这两种情况下,C1震相的到时随射线参数的变化趋势相反,前者表现为负斜率,后者表现为正斜率.利用这一特征,对各台站C1震相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威远背斜之外主要为正斜率,推断存在Conrad界面.然后通过H-κ叠加估计了研究区地壳厚度和平均波速比,并使用共转换点(CCP)叠加方法获得了研究区Moho面和壳内界面的起伏形态.结果显示,研究区沉积层厚度在3.0~7.0 km之间,威远背斜较薄,自贡台凹较厚;研究区地壳厚度40.9~49.2 km,平均约44.1 km,整体上表现出背斜区域厚,向斜等区域薄的特征.在背斜之外的区域,Conrad界面埋深大约为19 km.本文推断威远背斜上、下地壳在挤压环境下均发生增厚,上地壳顶部沉积盖层在隆升过程中遭受剥蚀,而下地壳得到了相对完整的保存.研究区波速比横向变化较大,在1.71~1.92之间,平均约1.79,与全球大陆平均值相同.研究区存在两个高波速比区(>1.85),威远背斜东段与李家场褶皱交汇处可能存在小规模的地幔物质上涌;而自贡台凹在受到地壳顶部较厚沉积盖层影响的同时,中下地壳可能受到了川滇块体壳内热物质的影响,使地壳平均波速比明显增高.威远背斜核部和自流井背斜东南区域地壳平均波速比相对较低,其地壳成分可能主要为长英质或中性岩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远地区 地壳厚度 波速比 Conrad界面
下载PDF
应用L_(p)拟范数稀疏约束的纵横波速比直接反演
3
作者 张天悦 林凯 +3 位作者 文晓涛 赵炼 张雨强 雷扬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0-237,共8页
纵横波速比(vP/vS)是识别气藏、描述储层特征和判别岩性的重要解释工具。目前主要是通过反射系数近似方程反演得到纵、横波速度,再进一步计算纵横波速比,但是这种间接计算方法会产生累积误差。为了直接从叠前地震数据反演纵横波速比,文... 纵横波速比(vP/vS)是识别气藏、描述储层特征和判别岩性的重要解释工具。目前主要是通过反射系数近似方程反演得到纵、横波速度,再进一步计算纵横波速比,但是这种间接计算方法会产生累积误差。为了直接从叠前地震数据反演纵横波速比,文中提出了一种新的广义弹性阻抗方程,再进一步推导出一个与纵横波速比、纵波速度、密度相关的纵波反射系数近似方程。为了得到精度较高的反演结果,基于推导出的反射系数近似方程,提出一种基于Lp拟范数稀疏约束的叠前地震反演方法,并通过交替方向乘子算法求解。将提出的直接反演方法应用于理论模型和实际数据,并与间接反演方法相对比,结果表明该直接反演方法的反演结果精度较高,对含气储层的边界刻画更清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演 纵横波速比 广义弹性阻抗 Lp拟范数 交替方向乘子算法
下载PDF
基于热重力改正的接收函数与重力联合估计技术及福建地区的应用
4
作者 唐晗晗 郭良辉 李永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668-2682,共15页
接收函数与重力联合估计技术是获取台站下方地壳厚度和波速比参数的一种有效手段,重力数据的引入可改善传统接收函数H-κ叠加法在壳内多次波信号不清晰时估计不准的问题.在大地热流较高的地区,热重力扰动成为布格重力异常的不可忽略的... 接收函数与重力联合估计技术是获取台站下方地壳厚度和波速比参数的一种有效手段,重力数据的引入可改善传统接收函数H-κ叠加法在壳内多次波信号不清晰时估计不准的问题.在大地热流较高的地区,热重力扰动成为布格重力异常的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时常规接收函数与重力联合估计技术并不适用.本文给出基于热重力改正的接收函数与重力联合估计技术,通过热重力改正削弱热异常对重力数据的影响,同时采用接收函数Ps震相与重力数据的联合约束算法,避免多次波不清晰而引入误差的问题,实现高热流背景地区地壳厚度和波速比的有效估计.模型测试验证了本文技术的有效性和稳健性,给出了启动热重力改正的阈值(-10 mGal).典型高热流背景的福建地区实际数据应用结果表明,福建地区地壳向沿海地区减薄(约28 km),闽西和闽东南地区泊松比偏高(>0.26),暗示其下方存在地壳减薄的同时伴随着幔源物质的底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重力 接收函数与重力联合估计 福建地区 地壳厚度 波速比
下载PDF
Crustal and uppermost mantle structure of the northeastern Qinghai-Xizang Plateau from joint inversion of surface wave dispersions and receiver functions with P velocity constraints
5
作者 Pei Zhang Xiaodong Song +2 位作者 Jiangtao Li Xingchen Wang Xuezhen Zhang 《Earthquake Science》 2024年第2期93-106,共14页
Lithospheric structure beneath the northeastern Qinghai-Xizang Plateau is of vital significance for studying the geodynamic processes of crustal thickening and expansion of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We conducted a j... Lithospheric structure beneath the northeastern Qinghai-Xizang Plateau is of vital significance for studying the geodynamic processes of crustal thickening and expansion of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We conducted a joint inversion of receiver functions and surface wave dispersions with P-wave velocity constraints using data from the Chin Array Ⅱ temporary stations deployed across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Prior to joint inversion, we applied the H-κ-c method(Li JT et al., 2019) to the receiver function data in order to correct for the back-azimuthal variations in the arrival times of Ps phases and crustal multiples caused by crustal anisotropy and dipping interfaces. High-resolution images of vS, crustal thickness, and vP/vSstructures in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were simultaneously derived from the joint inversion. The seismic images reveal that crustal thickness decreases outward from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The stable interiors of the Ordos and Alxa blocks exhibited higher velocities and lower crustal vP/vSratios. While, lower velocities and higher vP/vSratios were observed beneath the Qilian Orogen and Songpan-Ganzi terrane(SPGZ), which are geologically active and mechanically weak, especially in the mid-lower crust.Delamination or thermal erosion of the lithosphere triggered by hot asthenospheric flow contributes to the observed uppermost mantle low-velocity zones(LVZs) in the SPGZ. The crustal thickness, vS, and vP/vSratios suggest that whole lithospheric shortening is a plausible mechanism for crustal thickening in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supporting the idea of coupled lithospheric-scale deformation in this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oint inversion receiver functions surface waves crustal thickness vp/vs ratio NE Qinghai-Xizang Plateau
下载PDF
Crustal thickness and v_P/v_S ratio in Shanxi Graben, China 被引量:5
6
作者 Yutao Shi Yuan Gao Honglin Jing 《Earthquake Science》 2014年第6期589-597,共9页
Shanxi Graben is in the middle part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from south to north. With the teleseismic data recorded by Regional Seismograph Networks and the temporary ZBnet-W Seismic Array around east part of Shanx... Shanxi Graben is in the middle part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from south to north. With the teleseismic data recorded by Regional Seismograph Networks and the temporary ZBnet-W Seismic Array around east part of Shanxi Graben, we measured the crustal thickness and Vp/Vs ratio beneath each station using the H-K stack of receiver functions. The observed crustal thickness shows obvious lateral variation, increasing gradually from east to west in the Shanxi Graben. Beneath the Shanxi Graben the crust is relatively thicker than both sides of the south and the north. In addition, the Vp/Vs ratio in the north of study zone i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south. The highest Vp/Vs ratio exists in the crust of the Xinding basin and the Datong basin. Our study also suggests that high velocity ratio might result from the strong activities of the magmation and volcanis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anxi Graben North China Craton (NCC) Receiver function Crustal thickness - Crustal vp/vs ratio
下载PDF
Poisson’s Ratio of Surface Soils and Shallow Sediments Determined from Seismic Compressional and Shear Wave Velocities
7
作者 U. E. Essien A. O. Akankpo M. U. Igboekw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sciences》 2014年第12期1540-1546,共7页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results of seismic compressional, P- and shear, S-wave measurements carried out on the unconsolidated top-soil at the different locations of the study area to determine Poisson’s ratio. In thi...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results of seismic compressional, P- and shear, S-wave measurements carried out on the unconsolidated top-soil at the different locations of the study area to determine Poisson’s ratio. In this work, seismic refraction data is used to determine Poisson’s ratio as an aid to engineering foundation. A 12-channel seismograph with signal stacking ability was used together with high frequency (100 Hz) geophones on the top-soil. The geophone intervals were set to 5 m at the all locations. In all the locations, Vp/Vs ratio ranged from 1.0289 to 1.4185 for the top layer. Vp/Vs ratio in the second layer ranged from 1.0512 to 1.5834. The Poisson’s ratio for the first layer ranged from -8.0324 to 0.2060. For the second layer, the Poisson’s ratio ranged from -0.7567 to 0.1683. The values of Vp/Vs ratio less than in the first layer and in some locations in the second layer resulted in negative Poisson’s ratio. The low and negative values of Poisson’s ratio are symptomatic of occurrence of ripable anisotropic materials in the locations where they occur, which suggests that indicated average depth should be removed and refilled with geomaterials that may be resilient to carry engineering loa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ISMIC REFRACTION Eket vp/vs ratio Poisson’s ratio
下载PDF
A Study on Average Velocity Ratios(V_P/V_S) in the Hohhot-Baotou Area
8
作者 Han Xiaoming Zhang Fan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12年第1期118-127,共10页
The geological structure is complex in the Hohhot-Baotou area.Several earthquakes with MS≥6.0 have occurred in the area in history.This article selected the Hohhot-Baotou area as the study region and divided it into ... The geological structure is complex in the Hohhot-Baotou area.Several earthquakes with MS≥6.0 have occurred in the area in history.This article selected the Hohhot-Baotou area as the study region and divided it into 2 sub-regions,each with a spatial scope of 3°×2°,according to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ML≥1.0 earthquakes occurring between January 2001 and April 2010,and the layout of the seismic network in the study region.Average velocity ratios of respective sub-regions were calculated,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was made on their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s.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slight differences between sub-regions in the variation amplitude of average velocity ratio curves over time,which mostly remains between 2.5% to 2.584%.In the Hohhot area,the average velocity ratio is 1.722,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average velocity ratio of 1.733 in the Baotou area.We preliminarily concluded that this was related to the distribution of fault structures and properties of underground media in the Hohhot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和浩特地区 包头地区 速度比 平均 vp vs 区域地震 地质结构
下载PDF
利用接收函数方法约束西沙碳酸盐岩台地沉积厚度与速度结构
9
作者 黄海波 丘学林 +2 位作者 龙根元 矫东风 韩孝辉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5-144,共10页
碳酸盐岩台地的沉积厚度和弹性波速度是评估珊瑚礁发育规模以及结构稳定性的重要参数。本文根据西沙地区琛航岛和永兴岛流动地震台站所记录的远震接收函数波形,通过识别沉积底部产生的转换横波及其多次波震相,精确拾取震相走时信息。同... 碳酸盐岩台地的沉积厚度和弹性波速度是评估珊瑚礁发育规模以及结构稳定性的重要参数。本文根据西沙地区琛航岛和永兴岛流动地震台站所记录的远震接收函数波形,通过识别沉积底部产生的转换横波及其多次波震相,精确拾取震相走时信息。同时参考岛屿钻井资料和人工地震探测结果,计算获得了台站下方碳酸盐岩台地的沉积厚度、平均纵波速度和波速比。结果显示:永兴岛和琛航岛下方沉积体的平均纵波速度约为3.5km·s^(-1),波速比约为2.42,平均厚度分别约为1.35km和1.55km。计算获得的平均厚度与西沙钻至基底的测井结果较为一致(约1.257km)。琛航岛沉积厚度略大于永兴岛(约200m),表明碳酸盐岩台地沉积基底的起伏或与生物礁沉积相的差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台地 速度结构 波速比 接收函数 西沙群岛
下载PDF
基于多台站的接收函数和重力联合反演确定莫霍面起伏和地壳平均波速比 被引量:1
10
作者 郝奥伟 张海江 +1 位作者 韩守诚 高磊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6,共16页
地壳厚度和波速比是研究地壳结构和组分的两个重要参数,可为区域构造研究提供重要约束。接收函数被广泛地用于确定地壳厚度和波速比,例如H-κ方法或H-κ-c方法,但是该方法只能确定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和速度比,当地震台站分布稀疏时,很... 地壳厚度和波速比是研究地壳结构和组分的两个重要参数,可为区域构造研究提供重要约束。接收函数被广泛地用于确定地壳厚度和波速比,例如H-κ方法或H-κ-c方法,但是该方法只能确定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和速度比,当地震台站分布稀疏时,很难约束台站间的横向不均匀性。另一方面,重力数据也可用于莫霍面的起伏变化研究,它在横向上覆盖很好,有较高的分辨率,但在纵向上分辨率相对较低。为此,本研究提出了一种联合反演算法求解莫霍面深度和地壳波速比参数。联合反演算法综合考虑了接收函数在纵向上的较高分辨率和重力数据在横向上的较高分辨率,同时拟合区域内所有台站上的接收函数和区域重力数据。模型测试表明联合反演算法较单一的接收函数反演更精确,特别是对于地壳厚度的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反演 接收函数 重力 莫霍面 波速比
下载PDF
基于P波接收函数资料的华南大陆东部地壳结构研究
11
作者 聂仕潭 段永红 +2 位作者 谭萍 檀玉娟 赵延娜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4149-4161,共13页
华南大陆是由扬子块体和华夏块体拼合而成,并经历了多期次的后期改造,研究块体间的深部结构差异对于理解华南大陆的构造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布设在华南大陆东部的流动宽频带地震台阵资料,计算了远震事件的P波径向接收函数,并... 华南大陆是由扬子块体和华夏块体拼合而成,并经历了多期次的后期改造,研究块体间的深部结构差异对于理解华南大陆的构造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布设在华南大陆东部的流动宽频带地震台阵资料,计算了远震事件的P波径向接收函数,并利用Pms谐波分析方法获得了地壳各向异性分布.结果显示,研究区地壳各向异性具有明显的横向分段特征.JSF(江绍断裂带)附近与断裂带走向一致的地壳各向异性快波方向指示断裂带可能切穿整个地壳.在大别造山带、扬子块体和华夏块体南部,地壳各向异性快波方向与区域主压应力方向近垂直,指示该区域地壳变形可能受菲律宾海板块俯冲和太平洋板片俯冲后撤的远程效应的影响.此外,本文利用新的H-κ-c叠加方法获得了测线下方地壳厚度及平均波速比.结果显示,扬子块体的地壳厚度薄于两侧的华夏块体和大别造山带,速度比也较低(约1.7),指示地壳以长英质和酸性岩石为主.Airy地壳均衡理论预测的地壳厚度指示29°N以南的地壳密度要低于以北的区域.以南的低密度及低波速比可能与菲律宾海板块北西向俯冲和太平洋板块西向俯冲后撤导致的地壳物质垂向分异拆沉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大陆 接收函数 地壳各向异性 地壳厚度 波速比
下载PDF
利用接收函数方法重建丽江—小金河断裂及其邻区的地壳结构
12
作者 孔令嵩 杨海燕 彭恒初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340-353,共14页
造山作用和岩浆作用等会使Moho面形态及壳内物质组分发生改变.复杂的地质构造会使经典H-k扫描的结果产生偏差.在经典H-k扫描的基础上发展了接收函数地壳平均P波、S波速度扫描技术,理论模型测试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我... 造山作用和岩浆作用等会使Moho面形态及壳内物质组分发生改变.复杂的地质构造会使经典H-k扫描的结果产生偏差.在经典H-k扫描的基础上发展了接收函数地壳平均P波、S波速度扫描技术,理论模型测试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我们将该方法应用在丽江—小金河断裂及其邻区,结果显示在Moho面倾斜、地壳各向异性的情况下有很好的应用潜力.结果表明:丽江—小金河两侧的地壳厚度存在明显差异,北侧地壳厚度在45~57 km,南侧地壳厚度在54~60 km,且在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内带的东北地壳厚度达到最大,超过60 km;丽江小金河周边地区的k值为1.6~2.0,横向分布不均匀;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喷发时,上涌的岩浆在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内带东北缘的地壳底部形成了底侵层,这使得该区域Moho面倾角超过20°,地壳较厚且k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波接收函数 地壳厚度 波速比 丽江—小金河断裂 H-k叠加技术
下载PDF
岫岩地震序列的平均波速比前兆异常 被引量:24
13
作者 刁桂苓 周仕勇 +3 位作者 刘杰 张学民 李晓峰 张民 《华北地震科学》 2005年第4期1-5,共5页
主要利用辽宁数字地震台网的数据并补充部分模拟台网的资料,得到岫岩地震序列1999年11月~2000年5月2级以上地震的P、S波到时,共计包含302个事件接近12000个到时数据,纵、横波到时差约4~32s,选取同时被5个或5个以上台站所记录到的地震... 主要利用辽宁数字地震台网的数据并补充部分模拟台网的资料,得到岫岩地震序列1999年11月~2000年5月2级以上地震的P、S波到时,共计包含302个事件接近12000个到时数据,纵、横波到时差约4~32s,选取同时被5个或5个以上台站所记录到的地震,由最小二乘法计算平均波速比.为了保证结果的可靠性,计算每次地震的平均波速比所使用台站的数目在20个左右;全部拟合结果的相关系数超过0.99,标准误差s小于1,s的均值为0.48.全部地震波速比的平均值是1.71,稍低于线弹性体的比值1.73.分析认为:事件通过相对定位法修订震源位置,绝大多数地震的震源深度在10~12km.那么地震波射线经过的路径是从此深度到地表台站,平均波速比所反映的是地壳上层的状态.波速比的滑动平均值在1999年11月29日的5.4级主震和2000年1月12日的5.0级强余震前出现连续低值的异常现象.讨论认为5级震前的异常变化结果可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岫岩地震序列 数字地震记录 平均波速比 低值前兆异常现象
下载PDF
玛沁—靖边剖面S波资料研究与探讨 被引量:23
14
作者 刘宝峰 李松林 +4 位作者 张先康 张成科 赵金仁 任青芳 海燕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82-88,共7页
对玛沁—靖边剖面深地震测深S波资料处理解释,获得本区S波二维地壳速度结构和波速比结构.结果表明, 该区S波二维速度结构和波速比结构,沿剖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剖面西段和海原地区下方呈现S波速度偏低,而波速比偏高的结构特征;剖面中段... 对玛沁—靖边剖面深地震测深S波资料处理解释,获得本区S波二维地壳速度结构和波速比结构.结果表明, 该区S波二维速度结构和波速比结构,沿剖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剖面西段和海原地区下方呈现S波速度偏低,而波速比偏高的结构特征;剖面中段和东段的S波速度和波速比正常.根据S波速度结构和波速比结构的横向变化特征,讨论了两大异常区岩性的变化.推测海原大地震孕育发生不仅与构造活动有关,而且与该区的岩石性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测深 速度结构 波速比 海原地震 S波 活动断裂 地震活动
下载PDF
中国东北地区高分辨率地壳结构:远震接收函数 被引量:15
15
作者 朱洪翔 田有 +5 位作者 刘财 冯晅 杨宝俊 刘才华 刘廷 马锦程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676-1689,共14页
利用分布在东北地区的国家地震局台网、NECESSArray台网、吉林大学在长白山及其周边地区布设的26个临时台站总计259个台站接收到的16,070条高质量的P波接收函数,采用H-k和CCP(Common Conversion Point,共转换点)叠加成像方法,获得该区... 利用分布在东北地区的国家地震局台网、NECESSArray台网、吉林大学在长白山及其周边地区布设的26个临时台站总计259个台站接收到的16,070条高质量的P波接收函数,采用H-k和CCP(Common Conversion Point,共转换点)叠加成像方法,获得该区高分辨率的地壳结构.观测结果显示,东北地区莫霍界面深度和地表高程总体呈镜像关系;西部大兴安岭—太行山重力梯级带附近存在莫霍界面深度陡变带;中部的松辽盆地地区受晚中生代的地壳拉伸作用影响,地壳厚度较薄,北部的小兴安岭地区和南部的华北北缘造山带可能同样受拉伸运动影响,具有较小的地壳厚度;松辽盆地莫霍界面深度由西向东逐渐减小,推测这与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有关;东部地区莫霍界面结构比较复杂,依兰—伊通断裂与敦化—密山断裂之间出现复杂震相,可能与该区存在地幔物质的底侵作用有关;长白山火山地区地壳厚度较大,对应较高的波速比,推测在该区地壳内存在岩浆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北 接收函数 地壳结构 波速比
下载PDF
利用接收函数方法研究蒙古中南部地区地壳结构 被引量:18
16
作者 何静 吴庆举 +4 位作者 高孟潭 张瑞青 余大新 M.Ulziibat S.Demberel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2386-2394,共9页
2011年8月至2013年7月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与蒙古科学院天文与地球物理研究中心在蒙古中南部区域布设了宽频带流动地震台阵,这为开展远东地区深部结构的精细探测提供了有利的数据基础.利用台阵记录的远震地震事件,采用P波接收函数... 2011年8月至2013年7月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与蒙古科学院天文与地球物理研究中心在蒙古中南部区域布设了宽频带流动地震台阵,这为开展远东地区深部结构的精细探测提供了有利的数据基础.利用台阵记录的远震地震事件,采用P波接收函数的H——(-κ)叠加分析和共转换点(CCP)叠加方法获得了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及平均波速比.结果显示研究区的地壳厚度介于39 km至45 km之间.整体上Moho面埋深从西北往东南方向逐渐变浅.在蒙古主线性构造两侧地壳厚度呈现区域性变化特征,东南部地区地壳厚度较薄,约为39 km,而西北部地区地壳较厚,达45 km,为此推测蒙古主构造线可能是地壳的一个陡变带.此外,研究地区地壳的平均波速比值(V_p/V_s)在1.70到1.79之间,均值为1.75,低于全球大陆的平均值1.78,这可能暗示着该区其地壳是缺少铁镁质的.研究还发现测线的西北与东南地区其地壳波速比值较高,推测是古生代铁镁质地壳的残留或是新生代岩浆底侵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 蒙古中南部地区 H-κ叠加 CCP叠加 地壳厚度 波速比
下载PDF
接收函数方法估计Moho倾斜地区的地壳速度比 被引量:24
17
作者 张洪双 田小波 滕吉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243-1252,共10页
造山带地区的复合力系作用往往使Moho界面发生变形,局部表现为倾斜状态.为了得到这些区域精确地壳速度比结构,本文基于H-κ方法发展了H-κ-θ方法.该方法不仅考虑了倾斜Moho层的响应,同时利用径向和切向接收函数信息,增加了对扫描的约束... 造山带地区的复合力系作用往往使Moho界面发生变形,局部表现为倾斜状态.为了得到这些区域精确地壳速度比结构,本文基于H-κ方法发展了H-κ-θ方法.该方法不仅考虑了倾斜Moho层的响应,同时利用径向和切向接收函数信息,增加了对扫描的约束.利用该方法对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壳厚度和速度比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地壳明显存在不均匀性,松潘—甘孜地体平均地壳厚度约为60 km,四川盆地西缘约为47 km,扬子地台约为43 km,三江块体和扬子地台东南缘已接近正常地壳厚度;松潘—甘孜地体与扬子地台相邻部位地壳平均地震波速度比(V_p/V_s)普遍偏高,且四川盆地西侧发现一绕盆地边缘的弧形高V_p/V_s异常区(>1.88),我们推测该异常可能由青藏高原向东逃逸的地壳流体受到高强度的四川盆地阻挡,在其西侧堆积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 Moho倾斜地区 青藏高原东南缘 地壳速度比
下载PDF
南海中北部OBS2006-3地震剖面中横波的识别与应用 被引量:20
18
作者 卫小冬 赵明辉 +4 位作者 阮爱国 丘学林 夏少红 朱俊江 黄海波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2-80,共9页
纵横波联合探测可以获得丰富的地下结构信息。纵横波速比和岩石泊松比在预测岩石圈的岩性、物性等介质属性方面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比南海中北部OBS2006-3地震剖面垂直分量和径向分量上的纵横波走时、视速度以及质点运动轨迹,识别出了... 纵横波联合探测可以获得丰富的地下结构信息。纵横波速比和岩石泊松比在预测岩石圈的岩性、物性等介质属性方面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比南海中北部OBS2006-3地震剖面垂直分量和径向分量上的纵横波走时、视速度以及质点运动轨迹,识别出了转换横波震相。本文以OBS8和OBS10台站的数据为例,说明了横波识别的方法,并在拟合好的P波速度模型基础上,利用RayInvr软件对转换横波震相进行了射线追踪,确认了PwSs3、PgSs3、PmS等几组转换震相,计算了这两个站位下的波速比和泊松比。根据OBS2006-3测线下地壳高速层的P波速度(VP=7.20—7.25km·s-1)、S波速度(VS=4.20—4.23km·s-1)、泊松比(0.24)等参数,初步推断下地壳高速层是由上地幔岩浆底侵作用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地震仪(OBS) 转换横波 纵横波速比 南海中北部
下载PDF
辽东台隆、燕山带和兴蒙造山带台站下方地壳厚度和平均波速比(V_P/V_S)的横向变化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20
19
作者 危自根 陈凌 杨小林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799-2808,共10页
本文研究采用接收函数H_K方法获得了辽东台隆、燕山带和兴蒙造山带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和平均波速比(V_P/V_S).结果显示,研究区域三个构造区地壳平均厚度略有差别,分别为32、33 km和35 km,但横向变化特征各异.辽东台隆地壳中间厚两端薄,... 本文研究采用接收函数H_K方法获得了辽东台隆、燕山带和兴蒙造山带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和平均波速比(V_P/V_S).结果显示,研究区域三个构造区地壳平均厚度略有差别,分别为32、33 km和35 km,但横向变化特征各异.辽东台隆地壳中间厚两端薄,燕山带地壳厚度的变化相对平缓,而在兴蒙造山带内,以索伦缝合带为界地壳呈由东南向西北增厚趋势,并在缝合带附近变化迅速.V_P/V_S比值在整个研究地区也表现出显著波动,特别是在燕山带波速比横向变化明显,在靠近兴蒙造山带的边界附近(大致对应于南北重力梯度带位置)明显增高;而在兴蒙造山带波速比则相对偏低,且横向变化较小.燕山带与兴蒙造山带地壳结构特征的差异表明,燕山带在中-新生代可能经历了更为强烈的后期改造.南北重力梯度带附近地壳结构的明显改变,并结合前人观测到的该处岩石圈深部结构的强烈横向变化,表明重力梯度带可能是一条岩石圈尺度的大型陆内构造边界带,其两侧地区可能经历了不同的显生宙岩石圈演化过程.兴蒙造山带(索伦缝合带附近)以及辽东台隆地壳厚度的变化与地形相对应,而其波速比值也相对稳定,这可能反映了两个区域各自受到的地壳改造横向差异性相对较小,结构和成分相对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东台隆 燕山带 兴蒙造山带 地壳厚度 波速比
下载PDF
水库诱发地震中水库水体下方的地震波速比 被引量:12
20
作者 胡先明 谢蓉华 +1 位作者 韩进 孙毅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15-221,共7页
以大桥水库MS4.6诱发地震和紫坪铺水库ML2.5诱发震群为例,研究了穿过水体下方的地震波的波速比在地震前后的变化。由彝海子台记录的穿过大桥水库水体下方的地震波所计算的波速比,在蓄水后4.6级主震前存在高值异常,反映库水对波速比有影... 以大桥水库MS4.6诱发地震和紫坪铺水库ML2.5诱发震群为例,研究了穿过水体下方的地震波的波速比在地震前后的变化。由彝海子台记录的穿过大桥水库水体下方的地震波所计算的波速比,在蓄水后4.6级主震前存在高值异常,反映库水对波速比有影响;由八角台记录的穿过紫坪铺水库水体下方的地震波所计算的波速比显示,在2006年8月28日后一时段库区东北部出现微小的波速比高值异常,结果于2006年10月至2007年2月在八角台附近的汶川水磨发生了2.5级水库诱发震群。因此认为,根据穿过水库水体下方的地震波射线计算的单台波速比,能够反映地震孕育过程中震源及周围地区介质特性的改变,可作为监测水库地震的一种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预测 水库诱发地震 波速比异常 四川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