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O_(2) in a newly-excavated soil profile,Chinese Loess Plateau:Excavation-induced ancient soil organic carbon decomposition 被引量:1
1
作者 Chao Song Man Liu +4 位作者 Qiu-yao Dong Lin Zhang Pan Wang Hong-yun Chen Rong Ma 《Journal of Ground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22年第1期19-32,共14页
Soils of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CLP)contain substantial amounts of soil inorganic carbon(SIC),as well as recent and ancient soil organic carbon(SOC).With the advent of the Anthropocene,human perturbation,including ... Soils of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CLP)contain substantial amounts of soil inorganic carbon(SIC),as well as recent and ancient soil organic carbon(SOC).With the advent of the Anthropocene,human perturbation,including excavation,has increased soil CO_(2) emission from the huge loess carbon pool.This study aims to determine the potential of loess CO_(2) emission induced by excavation.Soil CO_(2) were continuously monitored for seven years on a newly-excavated profile in the central CLP and the stable C isotope compositions of soil CO_(2) and SOC were used to identify their source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oil CO_(2) concentrations ranged from 830μL·L^(-1) to 11190μL·L^(-1) with an annually reducing trend after excavation,indicating that the human excavation can induce CO_(2) production in loess profile.Theδ^(13) C of CO_(2) ranged from–21.27‰to–19.22‰(mean:–20.11‰),with positive deviation from top to bottom.The range of δ^(13)CSOC was–24.0‰to–21.1‰with an average of–23.1‰.Theδ^(13) C-CO_(2) in this study has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with the reversed CO_(2) concentration,and it is calculated that 80.22%of the soil CO_(2) in this profile is from the microbial decomposition of SOC and 19.78%from the degasification during carbonate precipitation.We conclude that the human excavation can significantly enhance the decomposition of the ancient OC in loess during the first two years after perturbation,producing and releasing soil CO_(2) to atmosphe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il organic matter Human excavation Soil CO_(2) Stable carbon isotopic composition China Loess Plateau
下载PDF
An improved method for analysis of oxygen isotope in organic matter 被引量:1
2
作者 Tao, FX Jiang, HB +1 位作者 Hong, YT Zeng, YQ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1997年第6期484-488,共5页
OXYGEN isotope compositions of organic matter in geological archives, such as treé rings, peats, lake sediments and paleosols, can be used as quantitative or semiquantitative proxy indicators of climatic and envi... OXYGEN isotope compositions of organic matter in geological archives, such as treé rings, peats, lake sediments and paleosols, can be used as quantitative or semiquantitative proxy indicators of 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 but difficulty in oxygen isotope analysis o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ganic matter oxygen isotope PRETREATMENT method.
原文传递
九寨沟火花海堤坝修复后的水化学与钙华沉积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刘秦 晏浩 +5 位作者 肖维阳 肖瑶 周率 谢瑶 乔雪 唐亚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95-508,共14页
钙华的主要成分是以方解石为主的碳酸钙(CaCO_(3))。2017年九寨沟7.0级地震导致火花海下游钙华堤坝溃堤,火花海干涸。火花海上下游的钙华堤坝和内部的钙华丘暴露在空气中,因物理与化学风化作用,钙华堤坝持续坍塌;虽然在有水的情况下,钙... 钙华的主要成分是以方解石为主的碳酸钙(CaCO_(3))。2017年九寨沟7.0级地震导致火花海下游钙华堤坝溃堤,火花海干涸。火花海上下游的钙华堤坝和内部的钙华丘暴露在空气中,因物理与化学风化作用,钙华堤坝持续坍塌;虽然在有水的情况下,钙华也可能受到侵蚀,但因地表水会不断析出新的钙华,使钙华景观不断地进行“自我修复”。火花海钙华堤坝决口修复后,对其开展相关监测,结果表明:(1)地表水的方解石饱和指数大于0,表明地表水倾向于析出CaCO3,利于涵养现有钙华堤坝;(2)堤坝表面上有新的钙华沉积:基于碳氧同位素、矿物和元素分析,新沉积的钙华可能主要来自地表水;(3)新沉积钙华的成分受流域水土流失的一定影响;(4)与天然堤坝上原有的钙华相比,修复堤坝上新沉积的钙华在物理结构、痕量元素组成和有机质含量上具有一定差异,且细菌多样性相对较低,这主要是由于修复堤坝上植被以自然恢复为主,植被和钙华中微生物的自然恢复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相关水化学和钙华监测应持续开展,以更好掌握钙华堤坝的未来演变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华景观 矿物组成 微生物 有机质 碳氧同位素
下载PDF
包气带土壤DOM对硝酸盐迁移转化的影响——以张家口宣化区为例
4
作者 王星 虞敏达 +2 位作者 苏婧 郑明霞 任加国 《四川环境》 2023年第2期193-200,共8页
为了了解包气带土壤中溶解性有机质(DOM)的来源和组成结构,探索其对硝酸盐向地下水迁移转化可能作用过程的影响,对张家口市宣化区包气带土壤DOM进行了光谱分析。结果表明,包气带土壤中DOM受陆源和微生物源共同影响,主要组分为类腐殖质,... 为了了解包气带土壤中溶解性有机质(DOM)的来源和组成结构,探索其对硝酸盐向地下水迁移转化可能作用过程的影响,对张家口市宣化区包气带土壤DOM进行了光谱分析。结果表明,包气带土壤中DOM受陆源和微生物源共同影响,主要组分为类腐殖质,占比达77%~85%。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类腐殖质不断被微生物分解转化为反硝化作用提供了充足的碳源,促进了包气带反硝化作用的发生,导致DOM的芳香性和腐殖化程度整体减小。此外,地下水中硝酸盐氮氧同位素(δ^(15)N-NO_(3)^(-)、δ^(18)O-NO_(3)^(-))组成特征(δ^(18)O:δ^(15)N=0.59)进一步证明了研究区包气带-地下水中硝酸盐的迁移转化主要受反硝化作用的影响。上述研究有助于了解包气带土壤中DOM的动态变化及其在自然环境中的生物地球化学效应,为进一步研究地下水硝酸盐污染提供基础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硝酸盐污染 氮氧同位素 包气带土壤 溶解性有机质
下载PDF
云南东川铜矿带碳、氧同位素特征及成矿机制讨论
5
作者 曾瑞垠 王蒙 +3 位作者 王幻 祝新友 张雄 王迪恒 《矿产勘查》 2023年第9期1595-1603,共9页
东川铜矿带地处云南东川盆地,属于沉积岩容矿层状铜矿带,发育有稀矿山式铁铜矿体、东川式铜矿体、桃园式铜矿体等多类型铜矿体。为探讨东川铜矿带的成矿机制,本文通过对东川铜矿带各类型矿体的碳、氧同位素分析,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发现... 东川铜矿带地处云南东川盆地,属于沉积岩容矿层状铜矿带,发育有稀矿山式铁铜矿体、东川式铜矿体、桃园式铜矿体等多类型铜矿体。为探讨东川铜矿带的成矿机制,本文通过对东川铜矿带各类型矿体的碳、氧同位素分析,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发现相对于赋矿白云岩,稀矿山式、东川式、桃园式铜矿体的白云石δ13C值呈降低的趋势,东川式铜矿体的包裹体δ13C值为-16.40‰~-0.20‰,桃园式铜矿体的包裹体δ13C值为-18.40‰~-4.20‰,包裹体中的δ13C值呈现明显的低值。碳、氧同位素特征说明成矿流体的碳源主要来自于海相碳酸盐的溶解作用,其次来自于有机质的氧化作用和脱羟基作用,有机质亦参与了成矿作用。含矿卤水运移到具还原性质的落雪组白云岩和黑山组炭质板岩中,与含有机质地层和含有机质流体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形成多层位的层控铜矿床,东川铜矿带成矿机制为盆地卤水交代成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川铜矿 碳同位素 氧同位素 有机质 成矿机制
下载PDF
云南鲁甸地区二叠纪玄武岩中铜矿床的碳氧同位素对成矿过程的指示 被引量:85
6
作者 毛景文 王志良 +2 位作者 李厚民 王成玉 陈毓川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10-615,共6页
过去已知在峨眉山玄武岩顶部气孔状熔岩中含有杏仁状自然铜,但很少构成连续的铜矿体。虽然先后探明了几十个小型铜矿或矿化点,但始终未取得找矿突破。最近,在该熔岩层上下的凝灰岩中鉴别出难识别矿化类型,即与沥青和有机质碳紧密伴生的... 过去已知在峨眉山玄武岩顶部气孔状熔岩中含有杏仁状自然铜,但很少构成连续的铜矿体。虽然先后探明了几十个小型铜矿或矿化点,但始终未取得找矿突破。最近,在该熔岩层上下的凝灰岩中鉴别出难识别矿化类型,即与沥青和有机质碳紧密伴生的富铜矿石,甚至在气孔状熔岩中发现呈杏仁体含铜沥青,因而可能构成大规模矿化。在矿体中还见到葡萄石—绿泥石—方解石杏仁体和细网脉,与沥青团块抑或共生抑或稍晚于后者。通过对沥青和方解石的碳和碳氧同位素的测定,前者的δ^(13)C_(PDE)值变化在-32.6‰~-30.9‰之间,后者的δ^(18)O_(SMOW)和δ^(13)C_(PDB)值分别为19.0‰~23.0‰和-18.4‰~-13.5‰。初步认为这些沥青为火山喷发后异地石油贯入及挥发的结果。与矿石密切相伴的葡萄石—绿泥石一方解石为矿化过程的蚀变产物。表明含铜流体流经沥青和有机碳富集这些地球化学障时卸载成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鲁甸铜矿 有机质 碳同位素 氧同位素 成矿过程
下载PDF
油气有机质与MVT铅锌矿床的成矿——以四川赤普铅锌矿为例 被引量:25
7
作者 吴越 张长青 +2 位作者 毛景文 张望生 魏成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25-436,共12页
四川赤普MVT铅锌矿床成矿与古老油气藏关系密切。通过对矿床不同成矿阶段硫化物硫同位素和热液碳酸盐碳、氧同位素系统研究,结合沥青有机质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探讨油气参与金属成矿的详细过程。取得主要认识如下:(1)油气系统中先存的H2... 四川赤普MVT铅锌矿床成矿与古老油气藏关系密切。通过对矿床不同成矿阶段硫化物硫同位素和热液碳酸盐碳、氧同位素系统研究,结合沥青有机质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探讨油气参与金属成矿的详细过程。取得主要认识如下:(1)油气系统中先存的H2S是成矿早阶段主要的硫源,TSR作用启动后还原硫酸盐,为成矿提供另一硫源。Mg2+可能是控制成矿过程中TSR作用的一个因素;(2)热液碳酸盐矿物碳(氧)同位素组成指示了TSR作用氧化的有机碳与流体溶解围岩碳酸盐岩中碳的不均匀混合作用;(3)矿床中与成矿作用有关的有机质(沥青)具有高-过成熟度特征和低芳烃含量,或是其参与了TSR作用的一个标志;(4)川滇黔地区油气成藏-破坏和赤普铅锌成矿可能是盆山演化过程中不同阶段或是同一阶段不同时代的产物,铅锌矿床形成与古老油气藏破坏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普MVT铅锌矿 硫碳氧同位素 有机质TSR作用 成矿与油气破坏 四川
下载PDF
华北北部中、上元古界生烃潜力及有机质碳同位素组成特征研究 被引量:16
8
作者 王杰 陈践发 +1 位作者 王大锐 张水昌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3-15,共3页
对华北北部中、上元古界 83个样品的有机质碳同位素组成测定的结果 ,分布区间为 -3 5‰~ -2 6‰。据此研究其有机质类型和沉积环境 ,根据干酪根相对富集12 C(δ13 C值小于 -2 8‰ )认为其干酪根类型为腐泥型和腐殖 腐泥型 ;有机碳含... 对华北北部中、上元古界 83个样品的有机质碳同位素组成测定的结果 ,分布区间为 -3 5‰~ -2 6‰。据此研究其有机质类型和沉积环境 ,根据干酪根相对富集12 C(δ13 C值小于 -2 8‰ )认为其干酪根类型为腐泥型和腐殖 腐泥型 ;有机碳含量越高且有机质类型越好的样品有机质碳同位素组成越轻。根据所分析样品的有机质丰度及生烃潜量 ,下马岭组、铁岭组和洪水庄组生烃潜力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北部 中国 中元古界 上元古界 生烃潜力 油气勘探 有机质碳同位素 组成 特征 研究 干酪根类型 有机质丰度
下载PDF
西北干旱区石羊河流域末次冰期晚期气候不稳定性记录 被引量:11
9
作者 张成君 陈发虎 +2 位作者 王琪 施祺 孙维贞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646-650,共5页
通过对我国西北干旱区石羊河流域三角城末次冰期最盛期晚期 -晚冰期地层剖面沉积物中有机质碳同位素分析 ,表明在季风边缘带的沉积地层中较详细地记录了这一时期气候快速颤动 ,发生千年至百年尺度的冷干—温湿变化 ,高分辨的有机质碳同... 通过对我国西北干旱区石羊河流域三角城末次冰期最盛期晚期 -晚冰期地层剖面沉积物中有机质碳同位素分析 ,表明在季风边缘带的沉积地层中较详细地记录了这一时期气候快速颤动 ,发生千年至百年尺度的冷干—温湿变化 ,高分辨的有机质碳同位素组成与GRIP氧同位素组成有较好的可比性 ,表明与全球古气候变化有明显的联系 ,也反映在末次冰期最盛期与晚冰期过渡期气候温湿 ,陆地植被比较发育 ,可能与东亚季风有关。有机质碳同位素这一指标对气候记录较敏感 ,是重建干旱区高分辨古气候演化模式十分有效的手段 ,在季风交汇带能灵敏地记录到气候快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羊河流域 末次冰期晚期 有机质碳同位素 古气候变化
下载PDF
相对海平面变化对烃源岩发育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为例 被引量:6
10
作者 腾格尔 刘文汇 +1 位作者 徐永昌 陈践发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9-13,共5页
以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奥陶系马家沟组为例,应用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有机碳含量及其同位素组成,结合地层、古生物特征,探讨相对海平面变化对海相碳酸盐岩有机质富集及烃源岩发育的影响。研究表明,桌子山地区受贺兰裂谷的强烈沉降,克里... 以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奥陶系马家沟组为例,应用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有机碳含量及其同位素组成,结合地层、古生物特征,探讨相对海平面变化对海相碳酸盐岩有机质富集及烃源岩发育的影响。研究表明,桌子山地区受贺兰裂谷的强烈沉降,克里摩里期相对海平面上升幅度较大,引起一系列利于有机质富集和烃源岩发育的结果:①静水、缺氧环境;②有机质埋藏量增加和质量优化;③碳酸盐碳、氧同位素值偏重,而有机碳同位素值偏轻。在岐山地区,相对海平面波动较小,为浅水、氧化环境,不利于有机质保存。对一个地区或盆地而言,相对海平面变化是全球性海平面升降和区域性构造活动的综合效应,它通过改变古环境控制了有机质富集及烃源岩发育。因此,相对海平面变化的研究对海相烃源岩的发育程度及其分布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对海平面变化 鄂尔多斯盆地 相对海平面上升 海相碳酸盐岩 有机碳同位素 碳氧同位素 同位素组成 有机碳含量 古生物特征 有机质 海平面波动 海平面升降 海相烃源岩 马家沟组 缺氧环境 质量优化 碳酸盐碳 氧化环境 综合效应
下载PDF
质谱-元素分析仪测定有机氧同位素组成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庆乐 文启彬 +3 位作者 刘卫国 王政 曹蕴宁 宁有丰 《质谱学报》 EI CAS CSCD 2002年第4期220-224,共5页
对质谱 -元素分析仪 ( TC/ EA-MS)系统测定有机物的实验条件进行了探讨 ,通过不同条件下对几种有机物的实验对比 ,给出了利用 TC/ EA-MS在线测定有机物氧同位素组成的实验条件。结果表明 :当 GC温度为 85℃ ,炉温为 1 32 5℃ ,载气氦压... 对质谱 -元素分析仪 ( TC/ EA-MS)系统测定有机物的实验条件进行了探讨 ,通过不同条件下对几种有机物的实验对比 ,给出了利用 TC/ EA-MS在线测定有机物氧同位素组成的实验条件。结果表明 :当 GC温度为 85℃ ,炉温为 1 32 5℃ ,载气氦压为 0 .0 8~ 0 .1 0 MPa,高压为 3k V,参考气 CO的压力为 0 .0 5 MPa时 ,测定的实验结果误差小于 0 .0 5 % ,达到实验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谱学 有机氧 同位素组成 测量 质普-元素分析仪
下载PDF
应用改进DDARP方法纯化天然水体样品中硫酸钡固体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5
12
作者 张东 李玉红 +4 位作者 张鸿禹 郝伟博 晏文荣 杨伟 贾保军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7-84,共8页
二乙酸三胺五乙酸(DTPA)溶解再沉淀方法(DDARP)可去除硫酸钡沉淀过程中引入的硝酸盐杂质,但该方法对不同类型水体样品硫酸钡沉淀处理效果报道不多,特别是对有机质含量高的水体样品沉淀的硫酸钡固体是否有纯化作用尚未明确。本文选择硫... 二乙酸三胺五乙酸(DTPA)溶解再沉淀方法(DDARP)可去除硫酸钡沉淀过程中引入的硝酸盐杂质,但该方法对不同类型水体样品硫酸钡沉淀处理效果报道不多,特别是对有机质含量高的水体样品沉淀的硫酸钡固体是否有纯化作用尚未明确。本文选择硫酸钡高纯试剂以及水体样品沉淀的硫酸钡固体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改进DDARP方法纯化后,借助元素分析仪和稳定同位素质谱仪测定纯化前后硫酸钡固体的氧同位素值,对比分析该方法的纯化效果。结果表明:(1)改进DDARP方法主要内容为20mg硫酸钡沉淀溶于30mL DTPA-氢氧化钠混合溶液,再沉淀后超纯水洗涤2次,硫酸钡高纯试剂纯化前后氧同位素值没有明显变化,说明其杂质少,可直接作为实验室标准使用,而黄河水硫酸钡沉淀纯化前后氧同位素差异均值为0. 8‰,说明其杂质较多,需要纯化。(2)六种不同类型水体硫酸钡沉淀纯化前后氧同位素差异值范围为-0. 4‰~+1. 9‰,其中溶解性洗衣粉、地下水、河水、生活污水、溶解性化学肥料以及雨水的差异均值分别为0. 7‰、0. 2‰、0. 3‰、-0. 3‰、0. 1‰和1. 4‰。(3)雨水硫酸钡沉淀纯化前后氧同位素差异值较大(+0. 5‰~+1. 9‰),与雨水中较高NO3/SO4摩尔比值(0. 2~1. 9,均值0. 7)有关。污水纯化前后氧同位素差异值为负值(-0. 2‰~0. 4‰),说明纯化方法可以去除有机物干扰。研究认为:改进DDARP方法有效降低了硝酸盐和有机质干扰,有利于获得更准确的硫酸盐样品氧同位素组成,可以作为水体硫酸盐氧同位素标准纯化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体硫酸盐 氧同位素 改进DDARP方法 硝酸盐 有机物
下载PDF
湖泊环境早期成岩作用对沉积物中有机质C/N和碳同位素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13
13
作者 张成君 张菀漪 +1 位作者 樊荣 郜逗 《地球环境学报》 2012年第4期1005-1012,共8页
本文通过对青藏高原可可西里28个湖泊和中国东北地区26个湖泊表层沉积物中有机质C/N比值、有机碳同位素组成(δ^(13)C_(org)),以及有机质饱和烃组分特征的分析,探讨了这些参数对湖泊沉积物中有机质来源的指示和早期成岩作用对C/N、δ^(1... 本文通过对青藏高原可可西里28个湖泊和中国东北地区26个湖泊表层沉积物中有机质C/N比值、有机碳同位素组成(δ^(13)C_(org)),以及有机质饱和烃组分特征的分析,探讨了这些参数对湖泊沉积物中有机质来源的指示和早期成岩作用对C/N、δ^(13)C_(org)的影响。研究表明,湖泊沉积物中有机质在迁移、聚集过程中早期成岩作用对有机质的作用比较明显,改变了沉积物中有机质C/N和δ^(13)C_(org),以至于影响这些参数对原始母质来源的判断。在有机质的演化过程中,沉水植物、藻类和C_4植物的降解作用最为强烈,初始有机质碳同位素组成可能在-17‰^-20‰;陆生植物C_3的降解作用相对较小,有机碳同位素组成的变化也相对较小,初始值可能在-26‰^-30‰;水生浮游、挺水植物的降解作用中等,有机碳同位素组成的变化中等,初始值可能在-20‰^-26‰。沉积物中早期成岩作用与有机质类型、湖泊水体性质、深度、滞留时间等有关,造成有机质C/N比值和碳同位素组成的降低,陆生植物来源的有机质碳同位素组成可能能更好地代表原始环境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 有机质 早期成岩作用 C/N 有机质碳同位素组成
下载PDF
有机氧同位素分馏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庆乐 唐心强 +2 位作者 刘卫国 张丽青 李静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78-181,共4页
植物有机质的氧同位素分馏机制较为复杂,受着多种因素的影响,限制了其在农业、生态学和古环境方面的广泛应用。本文探讨了植物有机质中氧元素的来源、氧同位素分馏机制及影响因素,以期有助于有机氧同位素的应用研究。
关键词 有机质 分馏机制 氧同位素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部尕海湖沉积物中正构烷烃及其氢同位素组成与有机质源指示意义 被引量:4
15
作者 段毅 吴应忠 赵阳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030-1039,共10页
系统采集了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尕海湖淡水湖泊沉积物,对沉积物中正构烷烃及其氢同位素进行了分析,研究了沉积物中正构烷烃及其氢同位素组成,探讨了它们的来源。研究结果表明,尕海湖沉积物中正构烷烃分布反映了它们来自水生和陆生植物... 系统采集了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尕海湖淡水湖泊沉积物,对沉积物中正构烷烃及其氢同位素进行了分析,研究了沉积物中正构烷烃及其氢同位素组成,探讨了它们的来源。研究结果表明,尕海湖沉积物中正构烷烃分布反映了它们来自水生和陆生植物。尕海湖沉积正构烷烃氢同位素组成平均值为-221.9‰^-190.5‰。C_(21)~C_(33)奇碳数正构烷烃δD值明显地将样品划分为两种类型。类型Ⅰ样品的C_(21)~C_(33)奇碳数正构烷烃平均δD值明显地高于类型Ⅱ样品。类型Ⅰ沉积正构烷烃δD值分布特征反映了它们主要来自尕海湖水生植物;类型Ⅱ沉积物中正构烷烃δD值特征指示了它们主要来自研究区陆生草本植物。提出了具有δD值低、丰度高和CPI值低的中等链长正构烷烃起源于改造陆源草本植物的细菌。研究成果证实了沉积正构烷烃δD值可以作为指示有机质源的地球化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淡水湖泊 沉积正构烷烃 氢同位素组成 有机质源 青藏高原
下载PDF
茂名油页岩沉积有机质特征及古气候意义 被引量:5
16
作者 曹新星 宋之光 +1 位作者 李艳 王丽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43-252,共10页
基于海洋沉积确定的始新世晚期至渐新世早期(约33.5 Ma)的气候过渡期是新生代全球性气候事件,但长期以来相关的陆相沉积记录研究则比较缺乏。本文对形成于始新世晚期至渐新世早期的茂名油柑窝组油页岩样品进行了有机质丰度、烃类组成、... 基于海洋沉积确定的始新世晚期至渐新世早期(约33.5 Ma)的气候过渡期是新生代全球性气候事件,但长期以来相关的陆相沉积记录研究则比较缺乏。本文对形成于始新世晚期至渐新世早期的茂名油柑窝组油页岩样品进行了有机质丰度、烃类组成、单体烃碳同位素组成等分析,以期研究低纬度陆相沉积有机质对古近纪始新世—渐新世气候过渡期(EOT)的响应。研究结果显示,埋藏较浅的上部层位样品正构烷烃碳同位素组成显著正偏,为-19.1‰^-25.9‰,平均值为-22.2‰;而下部层位样品正构烷烃碳同位素组成在-23.7‰^-30.2‰,平均值为-26.3‰。两个样品正构烷烃碳同位素组成之差在1.5‰~8.1‰,平均值之差为4.6‰。正构烷烃碳同位素组成的显著差异指示了EOT低纬度陆相古气候变化引起的陆相有机质响应,而这种响应与当时大气CO_2浓度和海洋温度降低导致的气候和植物群落变化密切相关,即可能存在着C_3植物向C_4植物的转化、C_4植物的迅速增加并最终导致沉积有机质碳同位素组成的变化;也可能是由于大气CO_2浓度降低导致的大气CO_2碳同位素组成整体正偏的结果。很显然,进一步详细的连续剖面分析将对研究古近纪EOT低纬度陆相古气候变化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始新世—渐新世气候过渡期 低纬度陆相有机质 单体烃碳同位素组成 茂名油页岩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湿地柽柳灌丛周围有机质富集及水分运动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刘亚琦 刘加珍 +2 位作者 陈永金 马春栋 毛甘霖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3-120,共8页
为研究滨海湿地柽柳灌丛水分推动下的土壤养分富集作用,对黄河三角洲单株柽柳个体周围不同位点、不同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土壤水、地表水和黄河水同位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土壤有机质在灌木主干周围出现富集现象,形成深度为20cm,... 为研究滨海湿地柽柳灌丛水分推动下的土壤养分富集作用,对黄河三角洲单株柽柳个体周围不同位点、不同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土壤水、地表水和黄河水同位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土壤有机质在灌木主干周围出现富集现象,形成深度为20cm,半径为1.5m的富集圈层,有机质含量空间分布呈现冠幅下明显高于冠幅边缘和株间空地,且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表现出非常明显的肥岛效应。(2)不同土壤剖面水分同位素值出现差异:0~5cm表层土δD、δ18 O同位素值表现为冠幅下>冠幅边缘>株间空地,而5~10cm土层δD、δ18 O同位素值为冠幅下<冠幅边缘<株间空地。0~5cm表层土同位素值大于5~10cm土层同位素值。(3)水分运动对柽柳灌丛周围有机质含量产生影响,沿灌木主干流下的雨水冲刷和黄河水侧渗作用是影响灌丛下土壤有机质含量冠幅下>冠幅边缘>株间空地的原因之一。有机质等土壤养分在肥岛效应及水分运动影响下向柽柳主干周围聚集,这种土壤养分的小尺度空间异质性促进了柽柳自身及附近其他植物的生长,改变了土壤的理化性质。本研究结果同时可以作为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土壤改良和植被恢复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柽柳 有机质 氢氧同位素
下载PDF
泸沽湖沉积物有机质碳同位素组成与气候变迁记录 被引量:8
18
作者 肖保华 万国江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1997年第1期24-26,共3页
泸沽湖沉积物有机质碳同位素组成与气候变迁记录*肖保华万国江(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贵阳550002)关键词泸沽湖沉积物有机碳同位素气候变迁记录湖泊沉积物中有机碳的来源十分复杂,形态差异大,可粗略地分为来自湖泊生物... 泸沽湖沉积物有机质碳同位素组成与气候变迁记录*肖保华万国江(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贵阳550002)关键词泸沽湖沉积物有机碳同位素气候变迁记录湖泊沉积物中有机碳的来源十分复杂,形态差异大,可粗略地分为来自湖泊生物(藻类、浮游生物和水生植物)的内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泸沽湖 沉积物 有机碳同位素 气候变迁记录
下载PDF
煤系有机质多阶段成气的分子碳同位素表征及其对高过成熟干酪根生气潜力评价的启示 被引量:9
19
作者 孙永革 杨中威 Bernhard CRAMER 《地球化学》 CAS CSCD 2013年第2期97-102,共6页
采用开放体系在线程序升温裂解-色谱-碳同位素比值质谱技术(PY/GC-IRMS)考察了煤系有机质热演化过程中甲烷瞬时生成速率与碳同位素组成特征,提出煤系有机质不同热演化进程甲烷生成的四个阶段:生油窗阶段、主生气阶段、晚期生气阶段(芳... 采用开放体系在线程序升温裂解-色谱-碳同位素比值质谱技术(PY/GC-IRMS)考察了煤系有机质热演化过程中甲烷瞬时生成速率与碳同位素组成特征,提出煤系有机质不同热演化进程甲烷生成的四个阶段:生油窗阶段、主生气阶段、晚期生气阶段(芳环侧链断裂)、开环-缩聚作用阶段。以一级反应动力学为基础,采用高斯分布算法,计算了各阶段甲烷产出的动力学参数。研究结果对煤成气资源量的正确评价,特别是近年来有机质高演化阶段成气潜力的评价具有重要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系有机质 多阶段成烃 碳同位素 甲烷 裂解气相色谱-同位素比值质谱
下载PDF
珠江口及近海沉积有机质来源判断 被引量:6
20
作者 张凌 陈繁荣 +1 位作者 杨永强 张德荣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47-451,共5页
用二元混合模型对有机地球化学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模拟,结果表明珠江口和近海沉积物样品OC/N与δ15N在早期成岩过程中均发生了较大改变,OC/N可用作判断有机质来源的辅助证据,而δ15N不宜用作沉积有机质来源的指示。δ13Corg则可以较可... 用二元混合模型对有机地球化学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模拟,结果表明珠江口和近海沉积物样品OC/N与δ15N在早期成岩过程中均发生了较大改变,OC/N可用作判断有机质来源的辅助证据,而δ15N不宜用作沉积有机质来源的指示。δ13Corg则可以较可靠地用来评价来源的贡献。稳定C同位素二元混合模拟结果表明从珠江河流出海口往近海方向,陆源有机质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在珠江口内,陆源有机C的比例略大于水生有机C,而近海有机质以当地水生藻类为主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C/N 稳定C N同位素组成 有机质来源 早期成岩 二元混合模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