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9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role of new energy in carbon neutral 被引量:20
1
作者 ZOU Caineng XIONG Bo +6 位作者 XUE Huaqing ZHENG Dewen GE Zhixin WANG Ying JIANG Luyang PAN Songqi WU Songtao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CSCD 2021年第2期480-491,共12页
Carbon dioxide is an important medium of the global carbon cycle,and has the dual properties of realizing the conversion of organic matter in the ecosystem and causing the greenhouse effect.The fixed or available carb... Carbon dioxide is an important medium of the global carbon cycle,and has the dual properties of realizing the conversion of organic matter in the ecosystem and causing the greenhouse effect.The fixed or available carbon dioxide in the atmosphere is defined as"gray carbon",while the carbon dioxide that cannot be fixed or used and remains in the atmosphere is called"black carbon".Carbon neutral is the consensus of human development,but its implementation still faces many challenges in politics,resources,technology,market,and energy structure,etc.It is proposed that carbon replacement,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carbon sequestration,and carbon cycle are the four main approaches to achieve carbon neutral,among which carbon replacement is the backbone.New energy has become the leading role of the third energy conversion and will dominate carbon neutral in the future.Nowadays,solar energy,wind energy,hydropower,nuclear energy and hydrogen energy are the main forces of new energy,helping the power sector to achieve low carbon emissions."Green hydrogen"is the reserve force of new energy,helping further reduce carbon emissions in industrial and transportation fields.Artificial carbon conversion technology is a bridge connecting new energy and fossil energy,effectively reducing the carbon emissions of fossil energy.It is predicted that the peak value of China’s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will reach 110×10^(8) t in 2030.The study predicts that China’s carbon emissions will drop to 22×10^(8) t,33×10^(8) t and 44×10^(8) t,respectively,in 2060 according to three scenarios of high,medium,and low levels.To realize carbon neutral in China,seven implementation suggestions have been put forward to build a new"three small and one large"energy structure in China and promote the realization of China’s energy independence strate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w energy peak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carbon neutral gray carbon black carbon carbon replacement carbon emissions reduction carbon sequestration carbon cycle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下低碳农业技术发展应用条件评价及路径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吴兆娟 周霖 +2 位作者 杨小玲 高冬梅 战博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1-83,共13页
“双碳”目标下,科学评估筛选适宜不同地域的农业减排固碳技术,并因地制宜制定低碳农业技术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综合采取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进行评价表明,种植、养殖、能源消耗3个方面42项技术中发展应用条... “双碳”目标下,科学评估筛选适宜不同地域的农业减排固碳技术,并因地制宜制定低碳农业技术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综合采取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进行评价表明,种植、养殖、能源消耗3个方面42项技术中发展应用条件综合水平位于3≥Z≥2.5、 2.5>Z≥2、 2>Z≥1等3个区间的比重分别为16.67%,61.90%,21.43%,大部分技术在重庆具有较好的综合推广应用条件,其中种植方面最好;重庆低碳农业发展可采取分区分级思路,根据农业生产特点按粮食主产区、养殖集中区、生态脆弱区分区推进“双增双减”“稳能减排”“提能固碳”综合技术路径,根据技术发展应用条件水平分级优先推广位于3≥Z≥2.5区间的7项技术,以及位于2.5>Z≥2区间的26项技术.最后提出加快低碳农业技术的创新步伐、推广应用、发展环境建设等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目标 低碳农业技术 减排固碳 环境保护 德尔菲法
下载PDF
中国西南地区旱坡地碳减排研究进展与展望
3
作者 王谢 杨琴 +7 位作者 刘禹池 李芹 杨勤 陈冠陶 岳丽杰 张建华 陈新平 刘永红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635-1646,共12页
农田生态系统既是碳源,又是碳汇,具备很强的减排固碳潜力,对全球碳循环贡献巨大。西南地区旱坡地长期小规模、碎片化的农业生产方式给区域碳排放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探索西南旱坡地的碳排放特征和减排途径对于改善环境、提升区域农业... 农田生态系统既是碳源,又是碳汇,具备很强的减排固碳潜力,对全球碳循环贡献巨大。西南地区旱坡地长期小规模、碎片化的农业生产方式给区域碳排放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探索西南旱坡地的碳排放特征和减排途径对于改善环境、提升区域农业生产潜力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系统总结了我国西南地区旱坡地农田生态系统主要温室气体(CO_(2)、N_(2)O)的产生环节,探讨了旱坡地固碳减排新材料与新技术的应用效果,提出了未来西南地区旱坡地的固碳减排策略。(1)鉴于西南地区旱坡地的区域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生产规模、经营方式、生态功能等差异巨大,应结合地区特殊的农业生产条件,集成研发适宜的固碳减排措施和监测体系,探索全球变暖背景下西南旱坡地碳排放过程及其内在机制,以全面提升地区农业生产应对气候变化的韧性。(2)鉴于西南地区农作物复种指数较高且作物空间分布斑块化,应依据国家战略和地方规划,以绿色高产优质为目标导向,改进农业生产方式,优化产业空间布局。(3)由于西南地区旱坡地碳减排是一个复合过程,亟需根据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区域农业生产的实际结构和功能需求,有针对性地对各项成熟的减排技术、固碳产品和固碳模式进行优化组合,形成综合性的固碳减排方案。综上,本综述期望为进一步研究西南地区旱坡地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源和碳汇特征,以及合理调整农田管理措施提供全面的有效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气体 旱坡地 固碳减排 中国西南地区
下载PDF
生物炭在甘蔗上的应用研究综述
4
作者 桂意云 李海碧 +3 位作者 韦金菊 祝开 周会 刘昔辉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25期18-23,共6页
文章综述了生物炭在甘蔗栽培中的应用及其影响。对生物炭在甘蔗上的应用种类和施用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并探讨了施用生物炭对甘蔗生长、土壤理化性质以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分析了生物炭对蔗地土壤固碳减排和甘蔗病害防治方面的作用... 文章综述了生物炭在甘蔗栽培中的应用及其影响。对生物炭在甘蔗上的应用种类和施用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并探讨了施用生物炭对甘蔗生长、土壤理化性质以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分析了生物炭对蔗地土壤固碳减排和甘蔗病害防治方面的作用和效果。提出未来可开展关于生物炭与蔗地土壤长期互作效应及机制、有益微生物活性和关键种群变化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并加强对蔗叶资源化利用等问题的探讨,以进一步推进生物炭在甘蔗栽培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生物炭 应用 土壤 固碳减排
下载PDF
农业碳交易促进农民增收的路径研究
5
作者 姚柳杨 赖煜 赵敏娟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16,共8页
农业碳交易是推动传统农业向低碳农业转型的重要手段,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具有潜在的重要作用。现阶段,我国农业碳交易试点工作取得显著进展,但如何实现农民广泛参与和有效增收仍是当前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为协同推动“双碳”目标与共... 农业碳交易是推动传统农业向低碳农业转型的重要手段,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具有潜在的重要作用。现阶段,我国农业碳交易试点工作取得显著进展,但如何实现农民广泛参与和有效增收仍是当前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为协同推动“双碳”目标与共同富裕的实现,在对农业碳交易典型试点状况和农业碳交易流程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揭示农业碳交易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机制,并从农民参与需求和收益潜力2个维度划分农业碳交易项目类型,深入探究不同类型农业碳交易项目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并据此提出对策建议。研究发现,农民增收的效益来源包含管理机构的转移支付、农民的要素供给、中介机构的组织与指导以及消费者的产品购买。因此,需完善农业碳交易政策支持体系、强化农业碳交易支撑能力建设、激发农业碳交易社会服务活力、发挥农民增收利益共享机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碳交易 农民增收 农业减排固碳 低碳农业
下载PDF
中国典型农业生态系统的固碳减排现状、影响因素及减排措施 被引量:2
6
作者 王建伟 李东晓 +4 位作者 王红光 李浩然 王千一 张明哲 李瑞奇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6期67-74,共8页
农业生态系统既是温室气体的重要贡献者之一,也是固碳端,在固碳减排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背景下,农业生态系统的固碳减排潜力巨大。本文主要综述了中国典型农业生态类型中主要温室气体的来源、固定途径及其影... 农业生态系统既是温室气体的重要贡献者之一,也是固碳端,在固碳减排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背景下,农业生态系统的固碳减排潜力巨大。本文主要综述了中国典型农业生态类型中主要温室气体的来源、固定途径及其影响因素,讨论了农业生态系统固碳减排的现有研究成果、减排潜力以及存在问题,总结了推动整个农业生态系统固碳相关领域的研究,展望了新的研究方向和探索途径。为中国进一步固碳减排、农业可持续发展,尽快实现“双碳”目标提供重要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碳减排 温室气体 农业生态系统 碳排放源 土壤固碳
下载PDF
江西省农业温室气体排放趋势及减排潜力 被引量:2
7
作者 刘宇新 张龙飞 +8 位作者 刘玉环 于博 熊江花 罗涛 辛宜聪 崔宪 张琦 王允圃 黄振侠 《中国沼气》 CAS 2024年第1期47-59,共13页
掌握农业温室气体的排放规律对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江西省2011~2020年农业数据资料,阐明了江西省农业温室气体(甲烷、氧化亚氮)的二氧化碳排放当量在种植业、养殖业和能源消耗领域的排放水平和时空... 掌握农业温室气体的排放规律对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江西省2011~2020年农业数据资料,阐明了江西省农业温室气体(甲烷、氧化亚氮)的二氧化碳排放当量在种植业、养殖业和能源消耗领域的排放水平和时空演变规律;并用STIRPAT模型在多情景模式下模拟分析了江西省在2030年和2060年的减排潜力。结果表明:2011~2020年江西省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为3686.91~3967.56万t,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空间上呈现西高东低、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种植业、养殖业和能源消耗年均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当量占比分别约为71.5%、26.9%和1.6%;种植业中稻田甲烷和农用地氧化亚氮的二氧化碳排放当量的占比分别为72.77%和27.23%;养殖业中动物肠道甲烷、动物粪便甲烷和动物粪便氧化亚氮的二氧化碳排放当量的占比分别为31.53%、43.90%和24.57%。在基准发展模式和低碳发展模式下的预测结果表明,2030年江西省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降幅将达到国家要求,分别为12.66%和14.91%。因此,在满足江西省农业生产目标的基础上,江西省农业的减排固碳应聚焦种植业和养殖业,特别是控制农业甲烷排放源。在我国“双碳”目标的战略背景下,可以为未来推进江西省农业减排固碳工作的实施提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西省 温室气体 碳排放 减排固碳 时空演化 情景预测
下载PDF
中国草地碳汇功能提升的挑战和行动对策 被引量:1
8
作者 张一然 赵依杨 +3 位作者 倪义平 张雅楠 丁勇 刘丽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87-994,共8页
草地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草地资源丰富,碳汇潜力巨大,在“双碳”战略目标下,如何发挥和提高草地碳汇能力,助力碳中和目标早日实现,显得尤为迫切。目前,草地碳汇发展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草地碳汇功能稳定提升的行... 草地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草地资源丰富,碳汇潜力巨大,在“双碳”战略目标下,如何发挥和提高草地碳汇能力,助力碳中和目标早日实现,显得尤为迫切。目前,草地碳汇发展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草地碳汇功能稳定提升的行动对策仍不清楚。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我国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相关研究成果及碳源汇特征,阐明影响草地生态系统碳汇作用的关键因素,系统分析了草地碳汇能力提升所面临的挑战,提出应均衡协调草地保护与利用、科学修复退化草地、扶持草地开发低碳增碳产业、强化政策指引、推动草地碳汇交易兑现以及倡导牧区绿色低碳生产生活等草地碳汇能力提升的行动对策,以期通过人类有序的行为活动来挖掘草地固碳潜力,充分发挥其碳汇能力,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贡献草地作用,为全球草地碳汇管理提供中国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碳汇 功能提升 碳中和 固碳增汇 放牧利用
下载PDF
生物炭配施化肥对稻田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9
作者 卢清涛 杨宏伟 +2 位作者 王小利 段建军 梅婷婷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24年第5期53-57,92,共6页
本研究通过大田试验结合室内培养试验和碱液吸收法,研究低量和高量生物炭配施化肥对稻田土壤有机碳(SOC)及其矿化的影响。试验共设置4个处理:不施氮肥(PK)、常规化肥(NPK)、低量生物炭4.0 t/hm^(2)+常规化肥(NPK+LB)、高量生物炭12.0 t/... 本研究通过大田试验结合室内培养试验和碱液吸收法,研究低量和高量生物炭配施化肥对稻田土壤有机碳(SOC)及其矿化的影响。试验共设置4个处理:不施氮肥(PK)、常规化肥(NPK)、低量生物炭4.0 t/hm^(2)+常规化肥(NPK+LB)、高量生物炭12.0 t/hm^(2)+常规化肥(NPK+HB),采用大区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与NPK处理相比,NPK+LB和NPK+HB处理的SOC含量分别增加了9.07%和15.77%。各处理SOC矿化速率在第1天达到最大值,第6~24天缓慢下降,第24~45天趋于平缓。培养结束(第45天)时,各处理SOC累积矿化量在1.47~2.52 g/kg之间。与NPK处理相比,NPK+LB和NPK+HB处理的SOC累积矿化率分别下降了22.23%和14.15%。在本试验条件下,在安顺地区稻田低量生物炭(4.0 t/hm^(2))配施化肥可明显提高SOC含量,降低SOC累积矿化率,增强土壤固碳减排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稻田 土壤有机碳矿化 固碳减排
下载PDF
城市生态系统固碳减排效能评价方法研究
10
作者 陈媛华 谭建光 +1 位作者 谷晓明 桂华 《环境保护科学》 CAS 2024年第5期157-162,共6页
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其中之一是温室气体的增加。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城市建设对城市生态系统固碳减排的影响成为关注重点。城市生态系统固碳减排效能的评估重点在于确认合适的核算指标和量化方法。因此,在... 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其中之一是温室气体的增加。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城市建设对城市生态系统固碳减排的影响成为关注重点。城市生态系统固碳减排效能的评估重点在于确认合适的核算指标和量化方法。因此,在分析耦合了人类活动的城市生态系统固碳减排潜力和路径的基础上,文章构建了城市生态系统固碳减排量核算指标体系和效能评价模型,为科学、客观地评价城市固碳减排成效和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生态系统 固碳减排路径 固碳减排量 固碳减排指标体系 固碳减排效能
下载PDF
“双碳”目标及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耕地土壤固碳减排的实现路径
11
作者 陈少华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2-137,共6页
通过构建新形势下实现耕地土壤固碳减排的理论分析框架,解析了限制我国耕地土壤固碳减排发展的问题,提出了耕地土壤固碳减排的实现路径。新形势下推进耕地土壤固碳减排,必须坚持保障粮食安全的底线,找准“双碳”工作中农业农村的减排固... 通过构建新形势下实现耕地土壤固碳减排的理论分析框架,解析了限制我国耕地土壤固碳减排发展的问题,提出了耕地土壤固碳减排的实现路径。新形势下推进耕地土壤固碳减排,必须坚持保障粮食安全的底线,找准“双碳”工作中农业农村的减排固碳定位,重点是降低单位农产品排放强度,提升固碳能力,推动形成低碳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推进耕地固碳减排的基本方向是:以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和生态振兴为重要实现路径,推动耕地土壤固碳减排与乡村生态低碳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以高标准农田建设、黑土地保护、有机质提升等作为质量支撑保障,以有机循环农业、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作为低碳产业支撑保障,健全绿色生态补偿和碳排放市场交易,推动耕地土壤碳汇价值实现,实现粮食保供、农业农村固碳减排、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农民增收等多目标共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 乡村振兴 耕地土壤 固碳减排
下载PDF
微藻光—暗联合发酵制氢固碳效果及经济效益评价
12
作者 韩飞 赵青云 +2 位作者 黄煜鸿 焦永刚 尤占平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7-186,共10页
微藻能源是最具潜力的第三代生物质能源,将废物处理的微藻用于制氢,能够在增强废物资源化利用的同时提升生物制氢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为优化微藻生物制氢的方式并提升生产效益,基于光伏供能情境,采用光—暗发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了微... 微藻能源是最具潜力的第三代生物质能源,将废物处理的微藻用于制氢,能够在增强废物资源化利用的同时提升生物制氢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为优化微藻生物制氢的方式并提升生产效益,基于光伏供能情境,采用光—暗发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了微藻生物氢的制取,并分析了不同光—暗联合下微藻的制氢效果和固碳减排效果,最后核算了废物处理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生物制氢的生产潜力。研究结果表明:①微藻光发酵制氢具有较好的固碳减排效果,每生产1 kg氢气,光发酵的固碳减排量为0.89 kgCO_(2),相较于暗发酵高0.46 kgCO_(2);②暗发酵制氢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每生产1 kg氢气,暗发酵制氢的经济效益为61.56元,相较于光发酵高61.01元;③将光—暗发酵相结合,单个周期可生产41.23 kg氢气,实现固碳减排54.61 kgCO_(2),产生经济效益为2560.52元。结论认为:①采用TP5类(自养时间7 d、异养时间9 d,微藻最终浓度为54 g/L)周期下微藻增殖量进行的光—暗发酵制氢,实现了固碳减排与经济效益并存,相比于其他组合具有更好的生产效果,更适合用于规模化扩大生产;②光—暗发酵联合制氢是基于微藻增殖所进行的,应依据藻种特性优化制氢环境,对制氢比例与制氢方式做出调整,以加强微藻生物质能源开发,不断扩展微藻生物制氢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藻 光—暗发酵 生物制氢 能源 固碳减排 经济效益 废物处理
下载PDF
长江中游粮食主产区耕地碳源汇时空演化特征及驱动因素分析
13
作者 吕添贵 邱蓉 +2 位作者 李泽英 付舒斐 赵巧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251-261,共11页
辨识粮食主产区耕地碳源汇平衡特征及驱动因素,对推动耕地低碳生产跃迁和稳固粮食安全至关重要。该研究基于碳源-碳汇双重视角测度2005—2021年长江中游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净碳汇量,运用空间自相关、核密度估计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究... 辨识粮食主产区耕地碳源汇平衡特征及驱动因素,对推动耕地低碳生产跃迁和稳固粮食安全至关重要。该研究基于碳源-碳汇双重视角测度2005—2021年长江中游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净碳汇量,运用空间自相关、核密度估计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究其时空演化特征及驱动因素,并提出固碳减排策略。结果表明:1)长江中游粮食主产区耕地净碳汇总量从2005年2674.09万t增加至2021年3757.58万t,年均增幅2.22%,碳汇功能愈发凸显,空间上各地市耕地净碳汇呈“低值区点状分散、高值区片状集聚”的差异分布态势;2)长江中游粮食主产区耕地净碳汇空间相关性存在“正集聚-负集聚-正聚集”交替变化规律,整体和省域耕地净碳汇均存在扩散现象且区域差异有所增强;3)长江中游粮食主产区耕地净碳汇时空格局演化受耕地利用和农业经济因素影响显著,其中,耕地规模和农业机械化水平是关键主导因素且影响力区域异质性明显;4)应推动耕地规模化与机械化经营、科学量化物资投入及重视耕地生产主体素质培养,带动长江中游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固碳减排。研究结果可为科学测度耕地碳源汇、完善耕地碳循环机制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净碳汇 时空演化特征 驱动因素 固碳减排路径 长江中游粮食主产区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下江西省农业绿色发展评价及路径优化研究
14
作者 刘香玲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430-438,共9页
“双碳”目标的提出为江西省农业绿色发展指明了新方向。基于2017—2022年江西省面板数据,从资源利用、环境友好、生态优化和绿色供给4个方面构建江西省农业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综合评价江西省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研究表明:... “双碳”目标的提出为江西省农业绿色发展指明了新方向。基于2017—2022年江西省面板数据,从资源利用、环境友好、生态优化和绿色供给4个方面构建江西省农业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综合评价江西省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研究表明:江西省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取得明显提升,综合得分从2017年的0.1275上升到2022年的0.8290,年均增长率为45.41%;2022年资源利用、环境友好、生态优化和绿色供给的综合得分分别为0.2853、0.2058、0.2023和0.1355。在“双碳”目标导向下,江西省要以固碳减排作为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领域,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以产业链融合为先导,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以协同发展为引领,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以激励约束为要点,完善农业绿色发展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目标 农业绿色发展 固碳减排 路径优化
下载PDF
稻田碳汇功能及其影响因子研究
15
作者 张华 战威名 +5 位作者 徐前良 梁志愿 屠春宝 胡宇铭 王哲 汪新旺 《安徽农学通报》 2024年第14期135-140,共6页
本文通过对稻田固碳、减排能力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合理调控水稻种植方式,发挥稻田碳汇潜力,有效降低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研究发现,稻田生态系统可通过光合作用、土壤有机质固碳等过程吸收和储存二氧化碳;稻田碳排放主要来源包括生产... 本文通过对稻田固碳、减排能力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合理调控水稻种植方式,发挥稻田碳汇潜力,有效降低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研究发现,稻田生态系统可通过光合作用、土壤有机质固碳等过程吸收和储存二氧化碳;稻田碳排放主要来源包括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如农药、化肥使用)和运输过程中的碳排放;影响稻田碳汇的因素有气候因素、土壤理化性质以及人为因素等。采取科学管理措施和技术手段,可以提高稻田的固碳能力,减少碳排放,发挥碳汇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碳汇 固碳减排 土壤 温室气体
下载PDF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 for Oxygen-enriched Combustion Engine Using Liquid Oxygen to Solidify CO2 被引量:5
16
作者 LIU Yongfeng JIA Xiaoshe +3 位作者 PEI Pucheng LU Yong YI Li SHI Yan 《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1期188-194,共7页
For capturing and recycling of CO2 in the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Rankle cycle engine can reduce the exhaust pollutants effectively under the condition of ensuring the engine thermal efficiency by using the techni... For capturing and recycling of CO2 in the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Rankle cycle engine can reduce the exhaust pollutants effectively under the condition of ensuring the engine thermal efficiency by using the techniques of spraying water in the cylinder and optimizing the ignition advance angle. However, due to the water spray nozzle need to be installed on the cylinder, which increases the cylinder head design difficulty and makes the combustion conditions become more complicated. In this paper, a new method is presented to carry out the closing inlet and exhaust system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The proposed new method uses liquid oxygen to solidify part of cooled CO2 from exhaust system into dry ice and the liquid oxygen turns into gas oxygen which is sent to inlet system. The other part of CO2 is sent to inlet system and mixed with oxygen, which can reduce the oxygen-enriched combustion detonation tendency and make combustion stable. Computing grid of the IP52FMI single-cylinder four-stroke gasoline-engine is established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hape of the combustion chamber using KIVA-3V program. The effects of exhaust gas recirculation (EGR) rate are analyzed on the temperatures, the pressures and the instantaneous heat release rates when the EGR rate is more than 8%. The possibility of enclosing intake and exhaust system for engine is verified. The carbon dioxide trapping device is designed and the IP52FMI engine is transformed and the CO2 capture experiment is carried out.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when the EGR rate is 36% for the optimum EGR rate. When the liquid oxygen of 35.80-437.40 g is imported into the device and last 1-20 min, respectively, 21.50-701.30 g dry ice is obtained. This research proposes a new design method which can capture CO2 for vehicula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rnal combustion Rankle cycle engine CO2 emission reduction carbon-sequestration with liquid oxygen KIVA-3V program oxygen-enriched combustion numerical simulation experiments
下载PDF
辽宁省水稻田固碳减排潜力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宫亮 金丹丹 +6 位作者 牛世伟 王娜 邹晓锦 张鑫 隋世江 解占军 韩瑛祚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226-1236,共11页
水稻生产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辽宁省是中国重要的优质水稻主产区,探明稻田减排固碳潜力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遵循《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2019修订版》的基本框架和要求,按照《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规定,估算分析... 水稻生产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辽宁省是中国重要的优质水稻主产区,探明稻田减排固碳潜力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遵循《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2019修订版》的基本框架和要求,按照《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规定,估算分析了辽宁省稻田减排固碳潜力。结果表明,辽宁省稻田CH4排放量(CO_(2)-eqv)为2.13-3.39 Tg·a^(−1),N_(2)O直接和间接排放量(CO_(2)-eqv)分别为0.37-0.40 Tg·a^(−1)和0.08-0.09 Tg·a^(−1)。常规施肥碳排放总量(CO_(2)-eqv)为2.61 Tg·a^(−1),优化施肥可减少碳排放(CO_(2)-eqv)0.03 Tg·a^(−1),有机培肥和秸秆还田碳排放(CO_(2)-eqv)分别增加0.42 Tg·a^(−1)和1.36 Tg·a^(−1),具有明显的增排效应,稻田单位面积碳排放强度和单位产量碳排放强度均以秸秆还田最高,较常规施肥分别增加了49.96%-52.68%和50.30%-52.46%。稻田单位面积碳排放强度(CO_(2))以辽河三角洲稻区最高,达到5.17-8.08 t·hm^(−2)·a^(−1)。单位产量碳排放强度(CO_(2))则以东南部山地丘陵稻区最高,达到0.66-1.01 t·t−1·a^(−1)。不同水稻主产区以辽河三角洲稻区碳(CO_(2)-eqv)减排空间最大,达5.50×10^(4)-1.42×10^(5) t·a^(−1),不同化学肥料以氮肥减施带来的碳(CO_(2)-eqv)减排潜力最大,达0.18×10^(4)-1.20×10^(5) t·a^(−1),不同养分管理措施以有机无机配施碳(CO_(2)-eqv)减排空间最大,达3.78×10^(4)-1.42×10^(5) t·a^(−1)。有机无机配施和秸秆还田土壤固碳量(CO_(2)-eqv)分别为0.10-0.28 Tg·a^(−1)和0.22-0.65 Tg·a^(−1),其碳增排对土壤固碳抵消率分别为56.68%-82.52%和89.34%-99.03%,均能通过土壤固碳抵消其增加的碳排放。有机无机配施是辽宁省水稻生产碳减排最优养分管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甲烷 氧化亚氮 有机无机 秸秆还田 固碳减排
下载PDF
Carbon Dioxide Control-Technology for the Future
18
作者 C.D. Cooper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0年第11期1-16,共16页
The world is experiencing 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most scientists attribute it to the accumulation in the atmosphere of carbon dioxide, methane, nitrous oxide, and chlorofluorocarbons. Because of its enormous emiss... The world is experiencing 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most scientists attribute it to the accumulation in the atmosphere of carbon dioxide, methane, nitrous oxide, and chlorofluorocarbons. Because of its enormous emission rate, carbon dioxide (CO2) is the main culprit. Almost all the anthropogenic CO2 emissions come from the burning of fossil fuels for electricity, heat, and transportation. Emissions of COg can be reduced by conservation, increased use of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and increased efficiencies in both the production of electrical power and the transportation sector. Capture of CO2 can be accomplished with wet scrubbing, dry sorption, or biogenic fixation. After CO2 is captured, it must be transported either as a liquid or a supercritical fluid, which realistically can only be accomplished by pipeline or ship. Final disposal of CO2 will either be to underground reservoirs or to the ocean; at present, the underground option seems to be the only viable one. Various strategies and technologies involved with reduction of CO2 emissions and carbon capture and sequestration (CCS) are briefly reviewed in this pap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lobal climate change carbon dioxide CO2 emissions carbon capture and sequestration CO2 reduction strategies CO2 control technology.
下载PDF
生态低碳茶园固碳减排技术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颜鹏 吴碎典 +7 位作者 胡强 冷杨 罗莹 黄福印 张优 李征珍 张少博 李鑫 《中国茶叶》 2023年第9期28-31,共4页
茶园是介于典型农业和林业之间的生态系统。茶产业兼具生态功能和经济效益,积极开发建设生态低碳茶园是践行习总书记“三茶统筹发展”,服务国家“双碳”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文章以茶园固碳减排为目标,围绕茶园生产管理,从茶园养分管理... 茶园是介于典型农业和林业之间的生态系统。茶产业兼具生态功能和经济效益,积极开发建设生态低碳茶园是践行习总书记“三茶统筹发展”,服务国家“双碳”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文章以茶园固碳减排为目标,围绕茶园生产管理,从茶园养分管理和病虫害防控等方面介绍降低茶园碳排放的技术措施,从茶园土壤管理和茶园植树种草等方面介绍茶园固碳技术措施,以期为生态低碳茶园建设提供技术指导,实现我国茶产业生态、低碳、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低碳茶 固碳 碳减排 碳足迹
下载PDF
微藻固碳耦合工业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0
作者 张亚雷 郝泽伟 +5 位作者 由晓刚 姚广磊 贾炎 杨黎彬 陈家斌 周雪飞 《能源环境保护》 2023年第1期50-57,共8页
工业废水处理行业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工业化发展历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传统的废水处理工艺会消耗大量的资源能源,并产生温室气体,对人类和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在当前双碳背景下,迫切需要寻求一种低碳... 工业废水处理行业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工业化发展历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传统的废水处理工艺会消耗大量的资源能源,并产生温室气体,对人类和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在当前双碳背景下,迫切需要寻求一种低碳、绿色的工业废水处理理论和技术,以进一步满足我国工业废水的绿色、低碳化处理。微藻固碳耦合工业废水处理被认为是一种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低碳技术,将其应用于工业废水和燃煤烟气的处理,能够有效固定、净化污水和烟气中的碳、氮、磷等污染物质,减少碳排放,还可以获得有价值的生物质资源,为废水处理带来显著的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因此,对微藻处理工业废水的主要作用机制、燃煤烟气的减排机理和微藻固碳的强化措施进行了系统探讨,旨在对传统污水处理工艺进行低碳化重塑,促进污水处理行业革新升级,引领污水处理向低碳化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藻固碳 工业废水处理 烟气减排 耦合工艺 强化措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