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igh frequency heart rate variability evoked by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over the medial prefrontal cortex: A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on brain processing of acute stressor-evoked cardiovascular reactivity
1
作者 Eduardo Manuel Goncalves Saul Neves de Jesus 《Open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13年第4期335-344,共10页
Introduction: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TMS) is a non-invasive technique for brain stimulation. Repetitive TMS (rTMS) over the medial Prefrontal Cortex (mPFC), Broadman Area 10 (BA10) may stimulate transynapt... Introduction: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TMS) is a non-invasive technique for brain stimulation. Repetitive TMS (rTMS) over the medial Prefrontal Cortex (mPFC), Broadman Area 10 (BA10) may stimulate transynaptically perigenual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pACC, BA 33), insula, amigdala, hypothalamus and connected branches of the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ANS) involved in stressorevoked cardiovascular reactivity. Stressors are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 in sympathetic cardiac control, a decrease in parasympathetic control, or both, and, consequently, an increase in systolic/stroke volume, total vascular impedance/resistance and heart rate, a decrease of baroreflex sensitivity, i.e., an increase in blood pressure/arterial tension. Objectives and Aims: The present work aims, using TMS and accordingly to Gianaros modeling, based on functional neuroimaging studies and previous neuroanatomical data from animal models, to probe the connectivity of brain systems involved in stressor-evoked cardiovascular reactivity and to explore TMS potential as a tool for detection and stratification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concerning this reactivity and hemorreological risk factors correlat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 Methods: Both subjects, a 52 years old male and a 40 years old female with previous increased Low Frequency (LF)/High Frequency (HF) Heart Rate Variability (HRV) ratios (respectively, 4.209/3.028) without decompensated cardiorespiratory symptoms, gave informed consent, and ethico-legal issues have been observed. Electroencephalographic (EEG) monitoring has been performed for safety purposes. Immediately after administration, over the mPFC, of 15 pulses of rTMS, during 60 second, with an inductive electrical current, at the stimulating coil, of 85.9 Ampère per μsecond and 66 Ampère per μsecond, respectively, for male and female subjects (a “figure-of-eight” coil and magnetic stimulator MagLite, Dantec/Medtronic, have been used), HRV spectrum analysis (cStress software) has been performed (during 5 minutes, in supine position). Results: In both subjects, LF power, HF power and LF/HF ratio results, before and after rTMS administration, pointed towards sympathetic attenuation and parasympathetic augmentation (respectively, in male/female subject: decreased LF power—65.1 nu/69.3 nu, before rTMS;56.1 nu/41.6 nu, after rTMS;increased HF power—15.5 nu/22.9 nu, before rTMS;30.9 nu/45.5 nu, after rTMS). Conclusions: In this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the existence of a link between “mind” and heart’s function has been put in evidence, through a reversible “virtual” lesion, of brain systems involved in cardiovascular control, caused by TMS. Repetitive TMS over mPFC decreased brain function involved in stressorevoked cardiovascular reactivity, suggesting the importance of TMS in the management of stress-related cardiovascular disord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 Medial prefrontal cortex (mpfc)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ACC) Amigdala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ANS) Heart’s Conducting System Acute Sressor-Evoked Cardiovascular (Blood Pressure) Reactivity Heart Rate Variability (HRV)
下载PDF
吗啡急性戒断大鼠边缘前皮层无线遥测脑电活动的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李晶 潘群皖 +3 位作者 白家明 朱再满 周鸿铭 虞冉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22-125,共4页
目的探讨吗啡急性戒断大鼠边缘前皮层(prelimbic cortex,PrL)脑电活动在吗啡成瘾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吗啡实验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进行脑立体定位电极埋藏手术,建立吗啡依赖大鼠条件性位置偏爱(conditioned place prefere... 目的探讨吗啡急性戒断大鼠边缘前皮层(prelimbic cortex,PrL)脑电活动在吗啡成瘾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吗啡实验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进行脑立体定位电极埋藏手术,建立吗啡依赖大鼠条件性位置偏爱(conditioned place preference,CPP)模型。测试各组大鼠的CPP行为,同时遥测分析不同行为状态下PrL的脑电活动。结果实验组大鼠戒断d 1、d 3,在白箱内停留时间明显延长(组间、组内比较)。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大鼠戒断d 3,在黑白箱停留及黑-白箱穿梭时,PrL脑电β波明显增加,δ波明显减少;当白-黑箱穿梭时,β波明显减少,δ波明显增加;α波及θ波在各种行为状态下,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吗啡急性戒断大鼠觅药行为的产生伴随着PrL脑电β波及δ波的特异性改变,提示PrL脑电改变可能与吗啡依赖大鼠觅药动机形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吗啡依赖 戒断 内侧前额皮层 边缘前皮层 遥测 脑电活动
下载PDF
吗啡依赖位置偏爱大鼠穿梭状态下内侧前额皮层的脑电特征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晶 潘群皖 +2 位作者 朱再满 李敏 叶政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1期92-96,共5页
目的:研究吗啡依赖位置偏爱大鼠穿梭状态下内侧前额皮层(m PFC)脑电特征与觅药行为的相关性。方法:将40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n=10):吗啡PL组、盐水PL组、吗啡IL组、盐水IL组。采用脑立体定位术在各组大鼠m PFC的边缘前区(PL区)或边缘下区... 目的:研究吗啡依赖位置偏爱大鼠穿梭状态下内侧前额皮层(m PFC)脑电特征与觅药行为的相关性。方法:将40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n=10):吗啡PL组、盐水PL组、吗啡IL组、盐水IL组。采用脑立体定位术在各组大鼠m PFC的边缘前区(PL区)或边缘下区(IL区)埋置电极,建立吗啡依赖条件性位置偏爱(CPP)大鼠模型,遥测分析各组大鼠建模前后穿梭时m PFC脑电各波百分比的差异。结果:吗啡PL组和IL组大鼠建模后戒断症状明显,在白箱活动时间和路程明显增加。吗啡PL组大鼠建模后与对照组相比,向白箱穿梭时,脑电δ波比例明显减少,β波比例明显增加;向黑箱穿梭时,上述脑波出现相反的改变。吗啡IL组大鼠建模后与对照组比较,向白箱穿梭时,脑电δ波比例明显增加,β波及α波比例明显减少;向黑箱穿梭时,各脑波比例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吗啡CPP大鼠穿梭状态下m PFC的PL区和IL区脑电改变不同,且向伴药箱穿梭与非伴药箱穿梭发生的脑电变化也不同,提示不同觅药环境线索在m PFC不同脑区产生的脑电改变可能存在不同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吗啡依赖 条件性位置偏爱 内侧前额皮层 脑电 遥测 大鼠
下载PDF
自尊的认知神经机制 被引量:13
4
作者 杨紫嫣 罗宇 +2 位作者 古若雷 刘云芝 蔡华俭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88-798,共11页
自尊是个体对自己总体的情感性评价。自尊有助于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帮助个体应对威胁,具有重要的适应价值。近年来随着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的兴起,关于自尊的认知神经机制的研究日益增多,主要涉及三个方面:1)自尊与大脑的结构(如海马体积... 自尊是个体对自己总体的情感性评价。自尊有助于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帮助个体应对威胁,具有重要的适应价值。近年来随着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的兴起,关于自尊的认知神经机制的研究日益增多,主要涉及三个方面:1)自尊与大脑的结构(如海马体积、前扣带回等区域的灰质体积)和功能(静息态下的默认网络活动以及脑区之间的功能联结性)存在一定的关联;2)自尊调节大脑对威胁的反应,与高自尊个体相比,低自尊个体面对威胁时产生更强的防御性反应,自尊通过影响个体面对威胁时的大脑活动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威胁;3)自我评价过程涉及大脑前额叶、眶额叶、扣带回等多个脑区,自尊调节个体在自我评价过程中的大脑活动。总之,自尊作为个体重要的人格特质,与大脑的结构、功能以及活动状态等都具有一定的关系;这些发现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自尊的神经机制,加深了对自尊及其功能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尊 自我评价 威胁 内侧前额叶 前扣带回
下载PDF
心理理论脑机制的分歧:前额叶中部与颞顶联合区 被引量:1
5
作者 沙文居 张婷 李红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80-185,共6页
系统介绍了心理理论神经机制探索领域中主要存在的分歧,并分析了可能的原因.从整体上看,该分歧定位在一个问题之上:前额叶中部与颞顶联合区,谁才是心理理论神经机制中的核心.研究范式和材料的不统一性、心理过程的不单一性、生态效度不... 系统介绍了心理理论神经机制探索领域中主要存在的分歧,并分析了可能的原因.从整体上看,该分歧定位在一个问题之上:前额叶中部与颞顶联合区,谁才是心理理论神经机制中的核心.研究范式和材料的不统一性、心理过程的不单一性、生态效度不同质性等问题可能是造成分歧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理论 神经机制 前额叶中部 颞顶联合区
下载PDF
内侧前额叶皮层-基底外侧杏仁核投射神经元分层亚群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何璐瑶 黄东萍 +5 位作者 邵孟孟 张凯 任百慧 孔庆丹 徐天乐 吕江腾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216-1224,共9页
目的·从脑区特异性和皮层分层特异性水平上精细解析小鼠内侧前额叶皮层(medial prefrontal cortex,mPFC)-基底外侧杏仁核(basolateral amygdala,BLA)投射神经元亚群的解剖学结构。方法·给C57BL/6小鼠BLA注射逆向示踪腺相关病... 目的·从脑区特异性和皮层分层特异性水平上精细解析小鼠内侧前额叶皮层(medial prefrontal cortex,mPFC)-基底外侧杏仁核(basolateral amygdala,BLA)投射神经元亚群的解剖学结构。方法·给C57BL/6小鼠BLA注射逆向示踪腺相关病毒,21 d后,心脏灌流并取脑。使用冰冻切片机制作mPFC的连续冠状切片,利用荧光显微镜采集脑片图像,选取具有mPFC分区代表性的脑片,统计分析病毒标记的胞体在mPFC内不同亚区的分布情况。采用转基因小鼠(Tbr2-CreER::LSL-Flp小鼠和Rbp4-Cre小鼠)与重组酶(Flp和Cre)依赖的腺相关病毒,特异性地荧光标记小鼠mPFC第2层与第5层投射神经元的胞体及其在BLA内的投射轴突;病毒注射28 d后,同样灌流、取脑,收集BLA的连续冠状切片,免疫荧光染色标记后在荧光显微镜下采集脑片图像;通过测定BLA内不同区域投射轴突的荧光强度,比较mPFC第2层与第5层神经元在BLA投射轴突的空间分布情况。结果·荧光显微镜观察及定量分析结果表明:BLA投射神经元的胞体在包含前扣带回皮层和前边缘皮层的背内侧前额叶皮层(dorsal medial prefrontal cortex,dmPFC)中分布较多,且主要分布在第2层和第5层;而在包含内侧眶额叶皮层和下边缘皮层的腹内侧前额叶皮层(ventral medial prefrontal cortex,vmPFC)中分布较少,且没有观察到明显的分层现象。随后,在研究dmPFC的2个分层投射神经元的轴突分布时发现:在BLA内,第2层投射神经元的轴突分布较为均匀,而第5层投射神经元的轴突则更多分布在背侧区。结论·mPFC-BLA投射神经元的胞体分布具有脑区分布特异性和层分布特异性,dmPFC中不同层神经元的轴突投射在BLA也具有相应的脑区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投射神经元 内侧前额叶皮层 基底外侧杏仁核 脑区特异性 层特异性 轴突
下载PDF
内侧前额叶皮层神经元可塑性改变在吗啡奖赏记忆形成中的作用 被引量:5
7
作者 吕秀芳 胡宝英 +1 位作者 巩秀 王晓冬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061-1064,共4页
目的 观察吗啡诱导的大鼠内侧前额叶皮质(mPFC)神经元可塑性改变对吗啡奖赏记忆形成的影响.方法 40只SD大鼠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和吗啡组,分别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 ml/kg)和盐酸吗啡(10 mg/kg),注射后0、2、4、8h断头取脑,Western B... 目的 观察吗啡诱导的大鼠内侧前额叶皮质(mPFC)神经元可塑性改变对吗啡奖赏记忆形成的影响.方法 40只SD大鼠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和吗啡组,分别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 ml/kg)和盐酸吗啡(10 mg/kg),注射后0、2、4、8h断头取脑,Western Blot分析mPFC区Arc/Arg 3.1蛋白变化;另取大鼠60只,分别腹腔注射0、5、10或20 mg/kg吗啡,Western Blot(n=5)分析mPFC区Arc/Arg 3.1蛋白变化;免疫组化法(n=5)检测mPFC区Arc/Arg 3.1阳性细胞数量变化;Golgi-cox改良法(n=5)检测mPFC区神经元棘突数量变化;再取大鼠40只,经8天生理盐水、吗啡交替训练建立条件性位置偏爱(CPP)模型,吗啡模型组大鼠在每次吗啡注射前15 min给予mPFC区注射Arc/Arg 3.1基因的反义寡核苷酸(AS,n=10)及其对照(CS,n=10),观察其对吗啡CPP评分的影响.结果 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10 mg/kg吗啡注射后2 h mPFC内Arc/Arg 3.1蛋白水平、Arc/Arg 3.1阳性细胞数、棘突数量[(1.01±0.04) vs (1.58±0.18),P<0.01;(42.80±7.63) vs (74.47±8.02),P<0.01;(17.27±5.64) vs (39.47±7.56),P<0.01]均显著增加;与对照组相比,5、10或20 mg/kg吗啡注射后2h均可诱导mPFC的Arc/Arg 3.1蛋白水平显著增加,无剂量依赖效应;对于吗啡CPP模型组大鼠,与mPFC区注射CS相比(0.74±0.02),AS显著降低吗啡CPP的评分(0.51±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单次吗啡注射可以诱导大鼠mPFC区Arc/Arg 3.1蛋白表达增加并伴有神经元可塑性的增强,增加的Arc/Arg 3.1蛋白介导了吗啡奖赏记忆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吗啡 内侧前额叶皮质 突触可塑性 成瘾记忆 条件性位置偏爱
原文传递
束缚-浸水应激对大鼠内侧前额叶皮质锥体神经元放电活动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祝建平 耿希文 +2 位作者 李敏 王敏 艾洪滨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779-783,共5页
目的 探究大鼠在束缚-浸水应激不同时间段,其内侧前额叶皮质(MPFC)内锥体神经元的电活动情况.方法 利用多通道在体记录技术,记录大鼠在束缚-浸水应激前和应激4h过程中MPFC锥体神经元的单位放电活动,进一步分析其放电频率、放电间隔及... 目的 探究大鼠在束缚-浸水应激不同时间段,其内侧前额叶皮质(MPFC)内锥体神经元的电活动情况.方法 利用多通道在体记录技术,记录大鼠在束缚-浸水应激前和应激4h过程中MPFC锥体神经元的单位放电活动,进一步分析其放电频率、放电间隔及爆发式放电活动等指标,研究束缚-浸水应激对MPFC锥体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结果 共采集到了12只大鼠MPFC内的25个锥体神经元的电活动.锥体神经元的电活动表现出两种相反趋势:(1)A类神经元(72%)其放电活动随应激时间的延长而受到抑制,放电率由应激前的(3.57±0.63) Hz持续降低到应激后第4小时的(0.81±0.11) Hz (P<0.01);同时簇状波的发放率也由应激前的(10.29±3.04)个/min,持续降低到应激后第4小时的(1.02±0.50)个/min (P<0.01),爆发式放电所占比例也显著性减少,变化效应与应激时间成正相关.(2)B类神经元(28%)则表现出短时的兴奋效应,其放电率由应激前的(1.77±0.45) Hz,升高到应激后第2小时的(2.67±0.74) Hz (P<0.05),平均放电间隔也明显缩短;簇状波的发放率由应激前的(2.01 ±0.73)个/min,升高到应激后第1小时的(9.04±2.42)个/min(P<0.05),爆发式放电所占比例也显著性升高,但B类神经元的兴奋持续时间较短.结论 束缚-浸水应激可改变MPFC内锥体神经元的电活动,A类锥体神经元活动受到抑制,B类锥体神经元活动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侧前额叶皮质 锥体神经元 束缚-浸水应激 神经元电活动
原文传递
调控方式影响跨期选择的神经基础:内侧前额叶的中介作用 被引量:1
9
作者 郭逸群 冯廷勇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2期3498-3508,共11页
跨期选择(intertemporal choice)是指个体对发生在不同时间点的成本与收益进行权衡,进而做出的各种判断和选择.先前的研究表明,个体在长久生活中所形成的调控方式("评估"和"行动"定向)会对跨期选择产生影响,然而调... 跨期选择(intertemporal choice)是指个体对发生在不同时间点的成本与收益进行权衡,进而做出的各种判断和选择.先前的研究表明,个体在长久生活中所形成的调控方式("评估"和"行动"定向)会对跨期选择产生影响,然而调控方式影响跨期选择的认知神经机制依然不清楚.为此,本研究试图采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 MRI)技术考察调控方式影响跨期选择的神经基础.行为结果发现,"评估"定向者比"行动"定向者表现出更小的延迟折扣率;被试的"评估"定向得分和延迟折扣率成负相关,而"行动"定向得分和延迟折扣率呈正相关.脑成像的结果发现,表征延迟奖赏主观价值的内侧前额叶的激活水平与"评估"定向得分成显著的正相关,而与"行动"定向得分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进一步的中介分析表明,表征主观价值的内侧前额叶在调控方式与延迟折扣之间存在显著的部分中介效应.这些结果说明,调控方式对跨期选择的影响可能是通过改变延迟奖赏的主观价值来实现的,而表征主观价值的内侧前额叶则是其神经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期选择 调控方式 评估定向 行动定向 内侧前额叶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