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mparison of the clinical and radiological outcomes following midvastus and medial parapatellar approaches for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a meta-analysis 被引量:1
1
作者 Li Tao Zhuang Qianyu Xiao Ke Zhou Lei Weng Xisheng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16期2982-2990,共9页
Background Controversy still exists regarding whether medial parapatellar approach (MP) or midvastus approach (MV) is preferable in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 up to now.The aim of this meta-analysis was to co... Background Controversy still exists regarding whether medial parapatellar approach (MP) or midvastus approach (MV) is preferable in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 up to now.The aim of this meta-analysis was to compare the clinical and radiological outcomes following the MV or MP for TKA.Methods A comprehensive search of unrestricted-language literature of all studies comparing MP with MV was conducted through the electronic literature databases of 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CNKI,VIP,and WANFANG.Retrieval time was from the time when databases were built to October 2013.Manual search of relevant trials,reviews,and related articles was also performed.Outcomes of interest included postoperative knee extensor and flexor function,postoperative pain,patella tilt,and complications.Relative risk (RR) and weighted mean differences (WMD) from each trial were pooled using random-effects or fixed-effects model depending on the heterogeneity of the included studies.A subgroup analysis or a sensitivity analysis was conducted to explore the potential source of heterogeneity when necessary.Results Twenty-one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RCTs) comprising 1 188 patients (1 450 knees) were eligible.Our results showed that MV was associated with better early postoperative extension (WMD=-1.26,95% CI-2.36 to-0.16,P=0.02) and flexion (WMD=10.13,95% CI 5.36 to 14.90,P 〈0.01),less postoperative pain (WMD=-0.21,95% CI-0.34 to-0.07,P=0.002),and no greater risk for complications than MP.The patella tilt did not differ significantl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MD=-0.70,95% CI-1.94 to 0.54,P=0.27).Conclusions MV may be a better approach than MP,as it improves postoperative early joint function and decreases oain.Future multi-cen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ies with large sample sizes are required to verify the current finding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throplasty knee replacement META-ANALYSIS midvastus medial parapatellar
原文传递
不同手术入路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髌股关节功能的影响
2
作者 吴明禹 李晓帆 +1 位作者 吴理中 韩桂全 《实用骨科杂志》 2023年第12期1075-1080,共6页
目的比较经股内侧肌下入路与内侧髌旁入路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髌股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21年11月至2022年11月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因膝关节退行性疾病行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80例,按照膝关节置换手术入路分为... 目的比较经股内侧肌下入路与内侧髌旁入路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髌股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21年11月至2022年11月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因膝关节退行性疾病行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80例,按照膝关节置换手术入路分为股内侧肌下入路(subvastus approach,SVA)组和内侧髌旁入路(medial parapatellar approach,MPA)组各40例。SVA组男11例,女29例;年龄55~77岁,平均(66.03±5.01)岁。MPA组男13例,女27例;年龄56~75岁,平均(65.78±4.42)岁。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个月在Laurin位下分别拍摄屈膝30°及60°膝关节轴位片,通过测量髌骨位移距离及髌骨倾斜角评估髌骨侧向位移及倾斜程度。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髌骨外侧支持带松解情况、术后直腿抬高时间、术后不同时间点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Lonner髌股评分、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果SVA组术后1个月屈膝30°时髌骨位移距离(-1.91±1.94)mm,优于MPA组(-2.92±2.12)mm(P<0.05);屈膝60°时两组髌骨位移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VA组术后1个月屈膝30°及60°髌骨倾斜角分别为(5.64±2.17)°、(5.81±2.13)°,MPA组为(6.63±2.12)°、(6.82±1.77)°,均较术前减小(P<0.05),且SVA组术后改善情况优于MPA组。SVA组手术时间(86.13±6.80)min长于MPA组(82.83±6.06)min(P<0.05),SVA组术中髌骨外侧支持带松解情况、术后直腿抬高时间及术后不同时间点ROM分别为65.0%、(26.25±6.71)h、(99.75±8.87)°、(106.53±6.67)°,优于MPA组的92.5%、(34.84±7.56)h、(89.93±11.30)°、(102.53±8.90)°。随着时间增加两组患者术后Lonner髌股评分呈增加趋势,VAS呈降低趋势,且术后不同时间点SVA组VAS及术后1个月、3个月Lonner髌股评分均优于MPA组(P<0.05),术后6个月Lonner髌股评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内侧髌旁入路,股内侧肌下入路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髌股关节功能影响更小,更有利于加快术后康复及减少术后髌股关节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膝关节置换 髌股关节 股内侧肌下入路 内侧髌旁入路
下载PDF
全膝关节置换:股内侧肌下与内侧髌旁入路的比较 被引量:11
3
作者 徐杰 刘春华 +1 位作者 周仕国 林院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35期6240-6246,共7页
背景:目前国内全膝关节置换以内侧髌旁入路为主,创伤大、恢复慢,而经股内侧肌下入路更符合正常解剖,能完整保留伸膝装置,临床对于二者的相关比较研究极少。目的:对比经股内侧肌下入路与内侧髌旁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的早期疗效。方法:2009... 背景:目前国内全膝关节置换以内侧髌旁入路为主,创伤大、恢复慢,而经股内侧肌下入路更符合正常解剖,能完整保留伸膝装置,临床对于二者的相关比较研究极少。目的:对比经股内侧肌下入路与内侧髌旁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的早期疗效。方法: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55例(70膝)膝关节病变患者被随机分为股内侧肌下入路组26例(35膝)和内侧髌旁入路组29例(35膝),分别采用经股内侧肌下入路与内侧髌旁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比较2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置换后引流量、依托考昔片追加量、疼痛度、直腿抬高时间、起始下地时间、住院时间、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功能评分、假体力线对位以及并发症情况。所有假体均选用Johnson&Johnson公司旋转平台的Sigma型假体。结果与结论:55例患者获得12-24个月随访,均未出现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血管神经损伤、关节不稳、假体松动或移位等并发症。所有假体均获得正确的力线对位。股内侧肌下入路组患者置换手术时间大于内侧髌旁入路组(P=0.00),而切口长度、置换后引流量、依托考昔片追加量、目测类比疼痛评分、直腿抬高时间、起始下地时间、住院时间、置换后3d膝关节活动度及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均优于内侧髌旁入路组(P<0.05)。置换后3个月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功能评分2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经股内侧肌下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早期疗效显著优于经内侧髌旁入路,而2种入路在假体力线对位方面无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植入物 人工假体 全膝关节置换 膝关节 入路 股内侧肌下 内侧髌旁 伸膝装置 早期疗效 比较研究
下载PDF
全膝关节置换术股内侧肌入路与内侧髌旁入路比较的系统评价 被引量:8
4
作者 徐应龙 赵劲民 +2 位作者 李书振 丁晓飞 吴泰相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CSCD 2010年第5期585-591,共7页
目的系统评价经股内侧肌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EMbase、PubMed和CBM,全面搜集经股内侧肌入路和内侧髌旁入路膝关节置换术的所有临床对照试验,按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评价纳入研究质量,并... 目的系统评价经股内侧肌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EMbase、PubMed和CBM,全面搜集经股内侧肌入路和内侧髌旁入路膝关节置换术的所有临床对照试验,按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评价纳入研究质量,并使用Rev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8个研究,包括4个RCT,2个半随机对照试验,2个非随机对照试验。Mata分析结果显示,股内侧肌入路组与内侧髌旁组相比,外侧支持带松解率[RR=0.75,95%CI(0.52,1.08),P=0.12]、术后6周膝关节屈曲活动度[MD=2.65,95%CI(–1.20,6.50),P=0.18)]、手术时间[MD=1.04,95%CI(–3.50,5.58)]及术后不良反应[OR=1.04,95%CI(0.43,2.52),P=0.9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此外,1个研究提示两组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个研究提示股内侧肌入路组术中出血量要少于内侧髌旁入路组,1个研究未作统计学分析;2个研究提示两组术后直腿抬高时间上无差异,另1个研究提示术后直腿抬高时间股内侧肌入路组要短于内侧髌旁入路组。结论现有证据表明,股内侧肌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术在外侧支持带松解率、术后6周膝关节屈曲活动度、手术时间和术后不良反应方面与内侧髌旁入路的效果相似,但两者术中出血量和直腿抬高时间有无差异尚不能判断。受纳入研究质量限制,上述结果还有待开展更多高质量的临床试验来进一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膝关节置换术 经股内侧肌中间入路 内侧髌旁入路 系统评价
下载PDF
全膝关节置换术两种入路效果比较 被引量:5
5
作者 耿磊 陈继营 +5 位作者 陈城 张国强 柴伟 许猛 卢强 宋俊雷 《武警医学》 CAS 2012年第5期373-375,共3页
目的比较经股内侧肌入路与内侧髌旁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25例行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每例患者随机一侧采用经股内侧肌入路,另一侧采用内侧髌旁入路,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6周关节活动度、直腿抬高恢... 目的比较经股内侧肌入路与内侧髌旁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25例行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每例患者随机一侧采用经股内侧肌入路,另一侧采用内侧髌旁入路,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6周关节活动度、直腿抬高恢复时间,术后第1、2、3、6天对每例患者双侧膝关节进行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结果经股内侧肌入路组在直腿抬高恢复时间[(2.2±0.8)d vs(4.4±1.4)d]、VAS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内侧髌旁入路组(P<0.05),两组在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间、术后6周膝关节活动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股内侧肌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术与髌旁入路相比,可以减轻术后的疼痛,减少直腿抬高恢复时间,较早恢复膝关节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股内侧肌入路 全膝关节置换术 内侧髌骨旁入路
下载PDF
经股内侧肌下入路与内侧髌旁入路行初次膝关节置换术的早期临床结果对比 被引量:9
6
作者 黄威 马锐祥 +4 位作者 张林林 徐泽 李守民 孔荣 朱晨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6期2551-2554,共4页
目的对比经股内侧肌下入路与经内侧髌旁入路行初次膝关节置换术的早期临床结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9月在安徽省立医院骨科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的69例患者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其中经股内侧肌下入路18例,经内侧髌旁入路51例,比较... 目的对比经股内侧肌下入路与经内侧髌旁入路行初次膝关节置换术的早期临床结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9月在安徽省立医院骨科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的69例患者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其中经股内侧肌下入路18例,经内侧髌旁入路51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首次直腿抬高时间、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术后下肢力线不良率、术后3 d膝关节肿胀度、膝关节活动度、VAS疼痛评分和术后1个月膝关节HSS评分的差异。结果两种入路应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和术后下肢力线不良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术后首次直腿抬高时间、术后3 d膝关节肿胀度、膝关节活动度、VAS疼痛评分和术后1个月膝关节HSS评分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股内侧肌下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相较经内侧髌旁入路具有在术后早期膝关节肿胀轻、疼痛轻、功能好的优势,而对术后下肢力线无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骨关节炎 股内侧肌下入路 内侧髌旁入路 加速康复
下载PDF
股内侧肌下入路与髌旁内侧入路在老年膝关节置换中应用的初步临床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张小路 柯庆峰 +2 位作者 方凯彬 施进兴 吴世强 《骨科》 CAS 2019年第2期90-94,共5页
目的分析比较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采用股内侧肌下入路(subvastus approach,SVA)与髌旁内侧入路(medial parapatellar approach,MPA)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8月在本院完成初次TKA的6... 目的分析比较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采用股内侧肌下入路(subvastus approach,SVA)与髌旁内侧入路(medial parapatellar approach,MPA)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8月在本院完成初次TKA的69例病人资料(年龄均超过60岁),根据手术入路的不同分为SVA组和MPA组,记录并比较两组病人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总出血量、术后可直腿抬高时间、膝关节术后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病人疼痛情况,采用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评价病人的膝关节功能。结果 SVA组病人的手术切口长度为(11.48±1.35)cm,与MPA组的(15.24±1.41)cm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041,P<0.001);两组间手术总失血量及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209,P=0.835;t=1.003,P=0.320);SVA组病人的术后直腿抬高时间为(1.52±0.62)d,MPA组为(2.61±0.97)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62,P<0.001)。术后第3、7天SVA组静息和活动状态下的VAS评分均优于MPA组,两组间比较,除外术后第7天静息状态下的VAS评分,其他时间及状态下的VA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第3、7天,MPA组病人的膝关节ROM(89.09°±5.51°、93.03°±7.06°)均小于SVA组(96.36°±4.55°、96.36°±6.5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842,P<0.001;t=1.991,P=0.049)。术后2周,MPA组病人的KSS评分为(72.42±4.35)分,小于SVA组病人的(78.79±3.9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14,P<0.001)。术后第1、3、6、9个月,两组间KSS评分和膝关节RO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采用SVA对伸膝装置影响小,可促进置换后关节功能及关节活动度的快速恢复,减少疼痛,提高术后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成形术 置换 股内侧肌下入路 髌旁内侧入路
下载PDF
全膝关节置换术髌骨旁内侧入路和股内侧肌下入路对比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季磊 陶巍栋 《实用骨科杂志》 2016年第8期678-682,共5页
目的探讨研究全膝关节置换术不同手术入路方式对髌股关节并发症及髌骨内外倾运动的影响。方法将我院骨关节科于2011年1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40例首次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骨关节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髌旁内侧入路(medial parapatella... 目的探讨研究全膝关节置换术不同手术入路方式对髌股关节并发症及髌骨内外倾运动的影响。方法将我院骨关节科于2011年1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40例首次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骨关节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髌旁内侧入路(medial parapatellar approach,MPA)组和股内侧肌下入路(subvastus approach,SVA)组,每组各20例。MPA组采用髌旁内侧入路方式行全膝关节置换术,SVA组采用股内侧肌下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对比两种手术入路方式对髌股关节并发症和髌骨内外倾运动的影响。结果 MPA组置换时间较SVA组显著减少,但前者切口长度和下床活动时间均远高于后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和置换后引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术后1年和术后2年KSS评分和髌骨倾斜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时MPA组KSS评分和胫骨关节屈30°时髌骨倾斜角差异显著(P<0.05);MPA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SVA为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内侧肌下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术较髌旁内侧入路方式对患者的伤害性刺激小,前者术后短期膝关节功能和髌骨倾斜角明显优于后者,但中远期疗效和并发症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膝关节置换术 髌旁内侧入路 股内侧肌下入路 并发症 髌骨内外倾运动
下载PDF
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手术入路研究进展 被引量:7
9
作者 黄梁坤 彭昊 《中国医药》 2022年第6期948-952,共5页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为终末期膝关节疾病的常见治疗方法。髌旁内侧入路是TKA有效且安全的主流入路,其难度小、术野暴露良好,可最大限度减少假体对位不准等并发症,但其对股四头肌损伤较大,患者术后恢复慢。目前可替代的TKA入路还有...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为终末期膝关节疾病的常见治疗方法。髌旁内侧入路是TKA有效且安全的主流入路,其难度小、术野暴露良好,可最大限度减少假体对位不准等并发症,但其对股四头肌损伤较大,患者术后恢复慢。目前可替代的TKA入路还有髌旁外侧入路、股内侧肌中间入路、股内侧肌下入路和微创入路等,不同手术入路有其各自的适应证和优缺点,在TKA入路选择上应结合手术医师的经验和患者的个体特征。本文对现阶段TKA各种手术入路的方法和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膝关节置换术 骨关节炎 膝关节疾病 髌旁内侧入路
下载PDF
不同皮肤切口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切口外侧皮肤感觉障碍的影响: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洪文 徐杰 +2 位作者 林院 陈锦成 朱国涛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19年第9期681-685,共5页
背景:膝前正中切口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大多数患者会出现切口外侧皮肤感觉障碍的情况,目前尚无较好的解决方法;膝前内侧切口行TKA是否能够降低这一情况的发生率及其面积仍不清楚。目的:比较膝前内侧切口与膝前正中切口TKA术后切口外... 背景:膝前正中切口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大多数患者会出现切口外侧皮肤感觉障碍的情况,目前尚无较好的解决方法;膝前内侧切口行TKA是否能够降低这一情况的发生率及其面积仍不清楚。目的:比较膝前内侧切口与膝前正中切口TKA术后切口外侧皮肤感觉障碍的发生率、面积及其随时间的变化情况。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100例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初次行单侧TKA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膝前内侧切口组(股内侧肌下入路,51例)和膝前正中切口组(内侧髌旁入路,49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近端切口距髌骨上缘的距离、远端切口距胫骨结节的距离、切口外侧皮肤感觉障碍的发生率及其面积。结果:两组完成2年期随访的患者各40例。膝前内侧切口组的手术时间较膝前正中切口组有所延长(P=0.041),但在切口长度、近端切口距髌骨上缘的距离和远端切口距胫骨结节的距离均明显优于膝前正中切口组(P<0.001)。膝前内侧切口组术后1周、3个月、1年、2年时切口外侧皮肤感觉障碍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膝前正中切口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膝前内侧切口组和膝前正中切口组分别有40.0%和32.5%的患者皮肤感觉障碍完全消失,96.6%和89.8%的患者感觉障碍面积缩小,感觉障碍的发生率及面积均呈下降趋势(P<0.05)。结论:膝前内侧皮肤切口可明显降低TKA术后切口外侧皮肤感觉障碍的发生率及其面积,术后膝前皮神经恢复的速度更快、面积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膝关节置换术 感觉障碍 膝前内侧切口 膝前正中切口
下载PDF
小切口髌骨内侧旁入路和小切口股内侧肌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对比研究的Meta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马金赛 任姜栋 张晓岗 《广西医学》 CAS 2016年第10期1395-1400,共6页
目的比较采用小切口髌骨内侧旁(MMP)入路和小切口股内侧肌(MMV)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万方、知网、维普等数据库,纳入对比经MMV入路和MMP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效果的文献,对纳入献进行质量评价,利用Rev ... 目的比较采用小切口髌骨内侧旁(MMP)入路和小切口股内侧肌(MMV)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万方、知网、维普等数据库,纳入对比经MMV入路和MMP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效果的文献,对纳入献进行质量评价,利用Rev Man软件5.3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8篇相关文献,其中MMP组274例,MMV组27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术后引流量、术后下肢力线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MP组手术时间、皮肤切口长度均短于MMV组(P<0.05);MMV组术后视觉模拟疼痛评分、外侧支持带松解率均优于MMP组(P<0.05),术后开始下地行走时间、开始直腿抬高时间早于MMP组(P<0.05),术后6周膝关节活动度大于MMP组(P<0.05)。结论采用MMP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手术时间及皮肤切口长度较MMV入路短,但采用MMV入路时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快、术后疼痛轻、术后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膝关节置换术 小切口 股内侧肌入路 髌骨内侧旁入路 荟萃分析
下载PDF
股内侧肌下入路与绕髌正中入路对于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疗效探讨 被引量:1
12
作者 温杰 刘岩 哈斯 《中外医疗》 2015年第2期8-9,共2页
目的分析股内侧肌下入路与绕髌正中入路两种手术方式对于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3年1月在该院进行人工膝关节置换的患者68例,根据手术入口的不同,分为两组,分别接受股内侧肌下入路膝关节置换术(观察组)和... 目的分析股内侧肌下入路与绕髌正中入路两种手术方式对于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3年1月在该院进行人工膝关节置换的患者68例,根据手术入口的不同,分为两组,分别接受股内侧肌下入路膝关节置换术(观察组)和绕髌正中入路膝关节置换术(对照组),对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可直腿抬高时间、膝关节可屈曲到90°时间和住院时间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均低于对照组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的术后可直腿抬高时间、膝关节可屈曲到90°时间和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内侧肌下入路可以显著提高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手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 股内侧肌下入路 绕髌正中入路
下载PDF
股内侧肌入路与内侧髌旁入路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髌骨轨迹影响的比较
13
作者 王德志 张永涛 刘金钊 《青岛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8年第1期50-53,共4页
目的系统评价股内侧肌入路和内侧髌旁入路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髌骨轨迹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6年8月在我院关节外科诊治的70例行单侧膝关节置换术的病人,随机分为A组(接受股内侧肌入路膝关节置换术)和B组(接受内侧髌旁入路膝关... 目的系统评价股内侧肌入路和内侧髌旁入路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髌骨轨迹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6年8月在我院关节外科诊治的70例行单侧膝关节置换术的病人,随机分为A组(接受股内侧肌入路膝关节置换术)和B组(接受内侧髌旁入路膝关节置换术),每组35例。分别于术前、术后6月摄髌骨轴位X线片,测量两组病人的髌骨倾斜角、髌骨外移角以及髌股适合角,分析髌骨运动轨迹的变化。结果两组术前屈膝30°及60°时髌骨倾斜角、髌骨外移角及髌股适合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月,A组屈膝30°及60°时髌骨倾斜角、髌骨外移角及髌股适合角均小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1~6.77,P<0.05)。结论经股内侧肌入路的全膝关节置换术对髌骨运动轨迹的影响较小,有望减少因髌骨轨迹不良引起的术后髌股关节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成形术 置换 髌骨 运动人体测量学 股内侧肌入路 内侧髌旁入路
下载PDF
改良髌旁内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内侧骨折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赵春庆 郭立丰 +1 位作者 杨玉玲 范勇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8年第5期353-357,共5页
目的探讨改良髌旁内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内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胫骨平台后内侧骨折(PMF-TP)患者60例,依据手术方法分为改良组和内侧组,每组30例。内侧组给予常规内侧入路手术治疗;改良组给予改... 目的探讨改良髌旁内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内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胫骨平台后内侧骨折(PMF-TP)患者60例,依据手术方法分为改良组和内侧组,每组30例。内侧组给予常规内侧入路手术治疗;改良组给予改良髌旁内侧入路手术治疗,比较2组手术、并发症、骨折复位、膝关节功能等情况。结果改良组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负重锻炼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明显低于内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术后6个月膝关节屈曲、伸展活动度明显高于内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术后6个月骨折复位、膝关节功能优良率明显高于内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膝关节后内侧入路比较,改良髌旁内侧入路手术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性高等优势,有利于患者早期功能锻炼及骨折复位、膝关节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髌旁内侧入路 内侧入路 胫骨平台后内侧骨折 疗效
下载PDF
经股内侧肌入路全膝关节置换可降低置换后不良反应及加速膝关节功能恢复 被引量:1
15
作者 严贤科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1期3336-3340,共5页
背景:髌骨旁内侧入路已成为全膝关节置换的标准技术。然而,最近的研究报道了在使用经股内侧肌入路时功能恢复的优越结果。目的:评估髌骨旁内侧入路和经股内侧肌入路2种手术技术的早期功能结果。方法:研究为一项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试验,5... 背景:髌骨旁内侧入路已成为全膝关节置换的标准技术。然而,最近的研究报道了在使用经股内侧肌入路时功能恢复的优越结果。目的:评估髌骨旁内侧入路和经股内侧肌入路2种手术技术的早期功能结果。方法:研究为一项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试验,50例全膝关节置换患者中男性和女性分别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股内侧肌入路组接受经股内侧肌入路方法;髌骨旁内侧入路组接受髌骨旁内侧入路,2组均使用相同类型的植入物。记录疼痛目测类比评分,并在术后3周和6周时评估治疗后活动范围、股四头肌强度及本体感觉。结果与结论:①经股内侧肌入路组患者在休息和运动时疼痛明显低于髌骨旁内侧入路组;②经股内侧肌入路组平均股四头肌伸展强度显著优于髌骨旁内侧入路组;③经股内侧肌入路组患者术后本体感觉好于髌骨旁内侧入路组,而2组患者的运动范围相似;④结果说明,在早期康复期间,经股内侧肌入路方法比髌骨旁内侧入路更有优势,没有观察到与此方法相关的不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膝关节置换术 髌骨旁内侧入路 经股内侧肌入路 VAS评分 本体感受 随机对照试验
下载PDF
内侧髌旁入路与经股内侧肌入路的全膝关节置换术疗效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沈政 余润泽 +3 位作者 喻德富 陈涛 张彪 于水 《安徽医专学报》 2022年第3期32-34,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经股内侧肌入路与内侧髌旁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医院行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的50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其中21例应用经股内侧肌入路,29例应用内侧髌旁入路。记录手术时长、住院时间及术后引流量,... 目的:探讨应用经股内侧肌入路与内侧髌旁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医院行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的50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其中21例应用经股内侧肌入路,29例应用内侧髌旁入路。记录手术时长、住院时间及术后引流量,评估患者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膝关节VA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及KSS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3个月,经股内侧肌入路组在手术时长及切口引流量方面略高于内侧髌旁入路,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前、后膝关节功能比较,两组患者的VA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以及膝关节KSS临床评分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手术中,应用经股内侧肌入路和内侧髌旁入路在膝关节功能恢复过程中无明显差异,两种入路方式都是应用于膝关节置换手术的良好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膝关节置换 经股内侧肌 内侧髌旁 入路
下载PDF
两种入路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比较
17
作者 葛立伟 邵宇飞 +3 位作者 崔连锋 李军 杨良栋 宋寒 《临床骨科杂志》 2022年第6期796-800,共5页
目的比较两种入路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行TKA治疗的100例膝骨关节炎患者按照手术入路不同分为经内侧髌旁入路组(51例)和经股内侧肌下入路组(49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膝关节活动度。采用... 目的比较两种入路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行TKA治疗的100例膝骨关节炎患者按照手术入路不同分为经内侧髌旁入路组(51例)和经股内侧肌下入路组(49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膝关节活动度。采用HSS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5(3.52±0.38)个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膝关节HSS评分、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屈曲活动度:经股内侧肌下入路组均明显大于经内侧髌旁入路组(P<0.05)。结论与经内侧髌旁入路相比,经股内侧肌下入路行TKA治疗膝骨关节炎具有早期膝关节功能好的优势,且不会延长手术时间及增加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置换术 股内侧肌下入路 内侧髌旁入路
下载PDF
内侧髌旁入路与股内侧肌下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术对患者近期疗效的影响
18
作者 张志强 《中国民康医学》 2019年第13期10-12,共3页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内侧髌旁入路与股内侧肌下入路两种手术方式对患者近期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采用股内侧肌下入路行TKA的45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选取采用内侧髌旁入路行TKA的4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后恢复指标,...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内侧髌旁入路与股内侧肌下入路两种手术方式对患者近期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采用股内侧肌下入路行TKA的45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选取采用内侧髌旁入路行TKA的4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后恢复指标,手术相关指标,术后关节评价指标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外侧支持带松解率、股四头肌肌力恢复时间、引流量及术后下地活动时间均短于或少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各时间点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均较术前升高,术后1周关节活动度(ROM)较术前降低,术后3个月、6个月ROM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各时间点的HSS评分、KSS评分及ROM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随访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内侧肌下入路TKA对患者创伤小,早期恢复较好,内侧髌旁入路TKA手术时间短、切口小、术中出血量少,故临床应综合考虑多重因素制定手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膝关节置换术 股内侧肌下入路 内侧髌旁入路
下载PDF
髌上入路和髌旁内侧入路髓内钉固定治疗胫骨多段骨折的疗效比较
19
作者 徐学鹏 赵亮 +1 位作者 范玮 张喜海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28-733,共6页
目的比较膝关节半伸直位髌上入路与髌旁内侧入路髓内钉固定治疗胫骨多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7月—2022年12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43例采用髓内钉固定治疗的胫骨多段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3例采用膝关节半伸直位髌上入... 目的比较膝关节半伸直位髌上入路与髌旁内侧入路髓内钉固定治疗胫骨多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7月—2022年12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43例采用髓内钉固定治疗的胫骨多段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3例采用膝关节半伸直位髌上入路(A组),20例采用膝关节半伸直位髌旁内侧入路(B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受伤至手术时间、骨折国际内固定研究协会/美国骨创伤协会(AO/OTA)分型及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切口长度、术中透视次数及骨折愈合时间,统计两组术后4、8、12周膝关节VAS评分及ROM,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Lysholm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术后所有切口均Ⅰ期愈合。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手术切口长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0个月,平均21.1个月。术后随时间延长,两组膝关节VAS评分均逐渐降低,ROM逐渐增加,各时间点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周B组VAS评分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时间点两组间比较膝关节VAS评分及RO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及骨折复位丢失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B组膝关节Lysholm评分显著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膝关节半伸直位髌上入路与髌旁内侧入路髓内钉固定治疗胫骨多段骨折均可获得满意疗效,髌旁内侧入路术后早期膝关节疼痛症状更轻,远期膝关节功能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多段骨折 髌上入路 髌旁内侧入路 髓内钉
原文传递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终末期膝关节病变合并膝外翻畸形的手术技巧及临床疗效评价 被引量:12
20
作者 王兴山 翁习生 +2 位作者 林进 金今 钱文伟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13-517,共5页
目的探讨对终末期膝关节病变合并膝外翻畸形患者行经髌旁内侧入路人工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arthroplasty,TKA)时膝外翻畸形矫正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1998年11月-2010年10月,收治64例72膝合并膝外翻畸形的终末期膝关节病变患者。男18... 目的探讨对终末期膝关节病变合并膝外翻畸形患者行经髌旁内侧入路人工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arthroplasty,TKA)时膝外翻畸形矫正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1998年11月-2010年10月,收治64例72膝合并膝外翻畸形的终末期膝关节病变患者。男18例,女46例;年龄23~82岁,平均62.5岁。骨关节炎44例49膝,类风湿性关节炎17例20膝,血友病性关节炎2例2膝,创伤性关节炎1例1膝。双膝8例,单膝56例。膝关节屈伸活动度为(82.2±28.7)°,X线片测量股胫角为(18.0±5.8)°。膝关节学会评分系统(KSS)临床评分为(31.2±10.1)分,功能评分(37.3±9.0)分。根据Krackow膝外翻分型标准:Ⅰ型65膝,Ⅱ型7膝。手术经髌旁内侧入路,采用常规方法行股骨及胫骨截骨,Ranawat技术进行软组织松解。6例7膝采用保留后交叉韧带型假体,54例60膝采用后稳定型假体,4例5膝采用髁限制型假体。结果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1例血友病性关节炎合并严重膝外翻畸形(股胫角41°)、屈曲挛缩20°的患者术后出现腓总神经麻痹,经保守治疗1年后神经功能恢复。1例术后2年发生深部感染,行二期翻修术后治愈。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13年,平均4.9年。末次随访时X线片示股胫角为(7.0±2.5)°,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502,P=0.000)。KSS临床评分为(83.0±6.6)分,功能评分(85.1±10.5)分,膝关节屈伸活动度为(106.1±17.0)°,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例遗留12~15°膝外翻畸形,但患膝关节功能良好。结论通过恰当的术中截骨和软组织平衡,采用经髌旁内侧入路TKA治疗合并膝外翻畸形的终末期膝关节病变可有效改善膝外翻畸形和恢复关节功能,临床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 膝关节病变 膝外翻畸形 髌旁内侧入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