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Mental Origins and the Evolution of Political Order
1
作者 Dingyu Chung 《Journal of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 2019年第6期211-245,共35页
The paper proposes that the four-component structure of political order consists of state, imagination, rule, and accountability whose mental origins are the social brain, theory of mind, the rational brain, and the e... The paper proposes that the four-component structure of political order consists of state, imagination, rule, and accountability whose mental origins are the social brain, theory of mind, the rational brain, and the empirical brain, respectively. The rational brain and the empirical brain are from the thinking brain. This paper posits that in the evolution of political order, the main function of political order is to pacify changed social structure derived from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Therefore, the four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s (the Upper Paleolithic, Agricultural-Bronze, Iron, and Industrial Revolutions) produce the four changed social structures (linked bands, tribe, mega empire, and modern nation, respectively) whose internal conflicts are pacified by the four political revolutions (the imaginative, hierarchical, thinking, bottom-up political revolutions, respectively) to form the four politics (the imaginative egalitarianism, decentralized hierarchical tribalism, centralized top-down thinking, and multilateral bottom-up thinking politics, respectively). In the competitive West originated from Greece and Middle East, the rule of law is the rational rule of competition among competitors, and the accountability of election is the empirical accountability of competition among competitors. In the cooperative East originated from India and China, the rule of relation is the rational rule of cooperation among kin-friends, and the accountability of 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 is the empirical accountability of cooperation among kin-friends. For political order, the two viable politics are competitive liberal democracy based on liberty and cooperative well-off democracy (well-off socialism) based on wellbeing. The direction of political order is middle democracy between liberal democracy and well-off democracy based on the multilateral bottom-up thinking politi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LITICAL order EVOLUTION mental Origins Social BRAIN POLITICAL BRAIN Theory of Mind POLITICS DEMOCRACY
下载PDF
社会治理共同体视阈下基层社会心态秩序失衡及其重塑 被引量:1
2
作者 高艺霞 王小语 《重庆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8-78,共11页
社会心态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心理基础,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能有效消解当代中国基础社会心态失序的问题。社会治理共同体与社会心态之间有机统一、相辅相成,人民性是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本质属性,基层社会心态秩序是构建社... 社会心态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心理基础,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能有效消解当代中国基础社会心态失序的问题。社会治理共同体与社会心态之间有机统一、相辅相成,人民性是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本质属性,基层社会心态秩序是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重要一环,社会治理共同体是基层社会心态秩序建设的实践指向,社会治理共同体与基层社会心态秩序建设的逻辑耦合,具有本质相关性、整体联动性、互构共生性,为推动构建良好基层社会心态秩序提供了重要学理支撑。当前,基层社会治理中仍然存在因发展成果共享不足带来基层社会心态失序、“陌生人社会”带来基层社会信任危机、社会治理主体单一导致社会参与意识淡薄、基层社会心态圈层化催生群体极化现象等问题,一定程度影响并阻碍着新时代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步伐和成效。因此,亟须完善社会心态失衡的疏导机制、利用数字化手段建设社会信任、激化社会心态治理的多元参与、整合多方资源打破社会心态圈层,切实推进和谐社会心态秩序的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治理共同体 社会心态秩序 基层治理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统核心价值研究——从共享的审美经验到共创的心态秩序 被引量:2
3
作者 方李莉 李玥 《民族艺术研究》 2024年第1期79-92,共14页
历史上中华民族以礼乐为纲,辅以释道的宗教与哲学,通过官方和民间礼俗活动的互动展演,形成了一套全民共享的礼仪制度及审美经验,潜在地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构,在这样的过程中保持了中华文明代际相传的稳定性。一方面以“礼制”... 历史上中华民族以礼乐为纲,辅以释道的宗教与哲学,通过官方和民间礼俗活动的互动展演,形成了一套全民共享的礼仪制度及审美经验,潜在地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构,在这样的过程中保持了中华文明代际相传的稳定性。一方面以“礼制”立等级、修外在礼节,形成了中国人“家国天下”的基本价值观,是一种指向社会秩序的集体意识;另一方面“乐教”和上下、修内在精神,在审美教化中平衡了群体差异和矛盾,暗藏了一套潜在认同观念的集体无意识,加强了内在心态秩序的建构。在古今共通的礼乐传统、族群共享的审美经验、官民共创的心态秩序中,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及认知系统,达成内部认知系统的一致性,使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得以不断加强和传承,这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统核心价值与底层逻辑,也是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起点与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传统核心价值 审美经验 心态秩序 礼乐文明 集体无意识
下载PDF
制度变迁与城乡居民的流动感知 被引量:1
4
作者 黄超 《社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20-241,共22页
流动感知是民众对自身社会地位变动的主观感受,是理解社会心态的重要视角。本研究建立了理解流动感知的理论框架,在城乡资源配置制度和户籍制度变迁的背景下论述了流动感知的形成机制,然后基于2010—2021年七期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 流动感知是民众对自身社会地位变动的主观感受,是理解社会心态的重要视角。本研究建立了理解流动感知的理论框架,在城乡资源配置制度和户籍制度变迁的背景下论述了流动感知的形成机制,然后基于2010—2021年七期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的数据分析发现:首先,流动感知的分布向上偏移,大部分居民都有积极的流动感知;其次,流动感知在农村居民、流动人口、户籍移民和城市土著居民四类群体中存在显著差异,农村居民的流动感知最积极,城市土著居民的流动感知最消极;最后,流动感知的城乡差异存在世代效应,年长世代流动感知的城乡差异比年轻世代更明显。本研究从整体视角分析城乡居民的流动感知,为理解制度变迁与社会心态的复杂关系提供了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感知 社会变迁 户籍制度 心态秩序
下载PDF
《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5版双相障碍伴混合特征的专家问卷调查
5
作者 朱建峰 沈东 +1 位作者 孙峰俐 金卫东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30-34,共5页
目的:评价我国精神科医师对《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5版中双相障碍伴混合特征的态度和观点以及临床适用性。方法:通过网络调查问卷,调查214名精神病学相关医疗人员,汇总专家建议,进行分析。结果:多数专家肯定了混合特征这一标注的... 目的:评价我国精神科医师对《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5版中双相障碍伴混合特征的态度和观点以及临床适用性。方法:通过网络调查问卷,调查214名精神病学相关医疗人员,汇总专家建议,进行分析。结果:多数专家肯定了混合特征这一标注的确立,特别是对于抑郁障碍有不同意义。但是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将典型的躁狂发作症状(50%)和典型的抑郁发作症状(63.55%)列为伴混合特征症状的反向症状合理的比例偏低。抑郁背景上,易激惹、激越、冲动、想的事情太多、对外界特别敏感较为常见,在躁狂背景上,自伤、自责、自卑较为常见。结论:相反症状组合在一起,可能会因为相互修饰出现新的症状,而不是两个相反症状的简单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障碍 抑郁症 《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5版 伴混合特征 问卷调查
下载PDF
费孝通“心态秩序”之源起、演变与展望
6
作者 余正台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0-138,共9页
20世纪90年代,费孝通提出“心态秩序”的概念,这是他学术生涯的一次重大转场,亦是对社会学传统研究边界的突破“。心态秩序”概念自问世以来鲜有问津,近期学界重拾。本文尝试回到这一知识域源起之情境,厘清其肇始因由与内涵旨归,梳理其... 20世纪90年代,费孝通提出“心态秩序”的概念,这是他学术生涯的一次重大转场,亦是对社会学传统研究边界的突破“。心态秩序”概念自问世以来鲜有问津,近期学界重拾。本文尝试回到这一知识域源起之情境,厘清其肇始因由与内涵旨归,梳理其历史脉络与研究现状,提出既有研究之不足及未来可供镜鉴的观察视角。重点呈现“心态秩序”在重拾、建构与应用的递次阶段中的具体表达与智识要素,以期挖掘这一术语的内在生命力,为拓展时空、实践层面上的具体操作与应用研究作学理上的浅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态秩序 费孝通学术思想 文献述评
下载PDF
论精神控制行为的侵权法规制
7
作者 肖雪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99-106,共8页
近年来,精神控制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从先行行为与交往安全义务理论的视角看,精神控制行为具有违法性,是类型性侵权行为,故在损害后果要件中应对纯粹性精神损害予以认可。从相当因果关系理论的视角看,精神控制行为与纯粹精神损害及... 近年来,精神控制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从先行行为与交往安全义务理论的视角看,精神控制行为具有违法性,是类型性侵权行为,故在损害后果要件中应对纯粹性精神损害予以认可。从相当因果关系理论的视角看,精神控制行为与纯粹精神损害及生命健康等人身损害具有因果关系,故在行为人具有故意或过失的主观过错且不具有免责事由之际,行为人实施精神控制侵害他人权益构成侵权,需承担侵权责任。总之,精神世界并非法外空间,行为人实施精神控制,因故意或过失造成受害人损害,行为人应承担侵权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控制 先行行为理论 纯粹精神损害 相当因果关系 公序良俗
下载PDF
复合式刷单诈骗犯罪高发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8
作者 李世龙 马忠红 《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29-37,共9页
在全民反诈背景下,由于形式多样、变化较快,复合式刷单诈骗仍然是最高发的电信网络诈骗行为。犯罪分子深谙心理控制机制,依托黑灰产业技术的高速发展,对受害人精准实施诈骗。打击复合式刷单诈骗,需要构建全链条心理干涉和阻断机制,打造... 在全民反诈背景下,由于形式多样、变化较快,复合式刷单诈骗仍然是最高发的电信网络诈骗行为。犯罪分子深谙心理控制机制,依托黑灰产业技术的高速发展,对受害人精准实施诈骗。打击复合式刷单诈骗,需要构建全链条心理干涉和阻断机制,打造黑灰产业生态和技术规范化监管体系;同时,依托人工智能和新技术,形成防范处置电信诈骗智能化大数据模型,构建打击复合式刷单诈骗犯罪的有效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式刷单诈骗 电信网络诈骗 心理控制 规范化监管
下载PDF
指向塑造心灵秩序的儿童哲学 被引量:2
9
作者 徐冬青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65-170,共6页
塑造儿童心灵秩序是儿童哲学研究和实践的基本旨趣。通过心灵秩序的塑造,促使儿童内心拥有力量,在面对生活、现实和自我问题时,释放哲学教育所具有的内塑性效应。心灵秩序的塑造过程,本质上就是一个“哲人”的诞生过程。“儿童天生是哲... 塑造儿童心灵秩序是儿童哲学研究和实践的基本旨趣。通过心灵秩序的塑造,促使儿童内心拥有力量,在面对生活、现实和自我问题时,释放哲学教育所具有的内塑性效应。心灵秩序的塑造过程,本质上就是一个“哲人”的诞生过程。“儿童天生是哲学家”作为一个隐喻,预示着人的成长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真理,批判反思的过程,是在内与外、同一与差异等矛盾中达于自我认同的过程。儿童哲学实践借助于价值秩序、方法秩序、关系秩序的内外塑造作用,达于哲学育人价值的深度开发,达于教育生态的重建,达于教育本质的回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哲学 心灵秩序 价值实践
下载PDF
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在学校卫生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1
10
作者 林海 许晓明 柴莉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3年第7期59-63,共5页
目的探讨和分析在学校卫生管理中加强传染病预防与控制的价值。方法通过搜索和查询疾病预防控制系统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中子系统的方式获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武夷山市中小学传染病的疾病类型、患病学生性别及学生年龄等相关资料... 目的探讨和分析在学校卫生管理中加强传染病预防与控制的价值。方法通过搜索和查询疾病预防控制系统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中子系统的方式获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武夷山市中小学传染病的疾病类型、患病学生性别及学生年龄等相关资料,汇总和分析学校传染病预防与控制措施。结果2020年患有传染性疾病中小学生共计48例,水痘发生率最高,其次为手足口病及梅毒,2021年共计83例中小学生患传染性疾病,水痘发生率最高,其次为手足口病及肺结核,2022年患传染性疾病中小学生共计56例,水痘发生率最高,其次为梅毒及尖锐湿疣。2020年≥15岁学生传染性疾病发生率最高,2021年≥15岁学生传染性疾病发生率最高,其次为≥10~<15岁年龄段学生,2022年≥15岁学生传染性疾病发生率最高,其次为≥10~<15岁年龄段学生。结论学校存在较高的传染病发生和传播风险,以水痘、手足口病最为常见,学校必须采取有效的传染病预防与控制措施以最大程度地降低传染病发生率,不断提高卫生管理水平,有效切断传播途径,维护广大学生身心健康,推动教学秩序正常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病 预防与控制 学校卫生管理 传播途径 学生身心健康 教学秩序
下载PDF
心灵秩序重塑:新时代研究生培养的旨归与路径 被引量:16
11
作者 石定芳 陈亮 《现代教育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11-116,共6页
在工具理性的强势扩张与价值理性的式微旁落下,研究生的学术生态异化为外在的物化需求,学术治理难以引领研究生的内心而形成恒定的价值追求,导致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屡屡发生。为破解这一难题,我们需要新时代研究生培养遵循从“制器”到... 在工具理性的强势扩张与价值理性的式微旁落下,研究生的学术生态异化为外在的物化需求,学术治理难以引领研究生的内心而形成恒定的价值追求,导致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屡屡发生。为破解这一难题,我们需要新时代研究生培养遵循从“制器”到“人文”、从“成才”到“成人”的价值逻辑指引,重塑研究生的心灵秩序,寻求支持研究生学术研究与创新持续发展的内在根基和价值来源。新时代研究生心灵秩序的重塑应以德性生存和理性复归为目标指向,探索通过强化师德示范、深化课程育人、完善评价机制、注重文化引领等实践路径,促使研究生的学术治理从他律走向自律,形成学术价值追求的内生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生教育 心灵秩序 德性 理性 学术不端
下载PDF
句子先提述的参与者在可提取性上的优势现象 被引量:10
12
作者 陈永明 崔耀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13-120,共8页
下述五个实验就汉语句子成分(包括句子的参与者及其动作)的提述次序对其可提取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句子先提述的参与者比后提述的参与者容易被提取,提述的次序对参与者的可提取性有明显影响。(2)先提述参与者的... 下述五个实验就汉语句子成分(包括句子的参与者及其动作)的提述次序对其可提取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句子先提述的参与者比后提述的参与者容易被提取,提述的次序对参与者的可提取性有明显影响。(2)先提述参与者的这种优势与句子呈现的方式有一定的关系。(3)在系列呈现的条件下,先提述参与者的易提取性与探测词呈现的延迟间隔有关。(4)在系列呈现的条件下,参与者以名词形式出现时,被试的反应速度较快,而参与者以名字的形式出现时,反应则较慢;在同时呈现的条件下这种差异基本消失。(5)句子参与者的行动(即句子的动词)的提述次序对其可提取性也有明显的影响,说明提述次序对句子成分的可提取性的影响,不只限于句子参与者本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理解 心理表征 提述次序 可提取性
下载PDF
出生次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被引量:10
13
作者 龚文进 方欣 +1 位作者 陆绮君 黎建斌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2年第9期1389-1391,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出生次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采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HT)调查了广州市207名青少年,并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探讨不同出生次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各维度的影响。结果不同出生次序的青少年在孤独倾向、自责... 目的探讨不同出生次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采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HT)调查了广州市207名青少年,并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探讨不同出生次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各维度的影响。结果不同出生次序的青少年在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和冲动倾向4个心理健康维度上差异显著(F=8.233,35.559;P<0.01和F=2.731,2.668;P<0.05)。进一步多重比较结果表明,独生子女孤独倾向显著高于其他组,长子自责倾向显著高于其他组(LSD检验,P<0.01);次子身体症状明显高于长子组和独生子女组,幼子和独生子女冲动倾向显著高于次子组(LSD检验,P<0.05)。结论不同的出生次序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差异明显,学校应该有的放矢,关注不同群体青少年的心理薄弱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心理健康 出生次序 独生子女
下载PDF
社会治理共同体视域下的社区心态秩序建设:困境与路径 被引量:4
14
作者 田振江 王泽雨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6期47-54,共8页
以人为本的良好社区心态秩序,是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区治理共同体的重要内容。当前社区心态秩序建设的成效与困境主要表现在政府层面的理念共识与服务错位、市场层面的利益共商与利益矛盾、社会层面的协同共建与服务... 以人为本的良好社区心态秩序,是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区治理共同体的重要内容。当前社区心态秩序建设的成效与困境主要表现在政府层面的理念共识与服务错位、市场层面的利益共商与利益矛盾、社会层面的协同共建与服务碎片、群众层面的居民共参与认同不足、情感层面的文化共情和情感淡化、理性层面的道义共调与道义失调。该文认为,建设健康有序的社区心态秩序应以党的领导为核心,以科技理性和情感调解为原则,以政府、市场、社会、群众为主体,走出一条“一核心两原则多主体”的建设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治理共同体 社区心态秩序 以人民为中心
下载PDF
中华文明信仰与当代中国心态秩序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向平 杨洋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6期53-58,共6页
"心态秩序"是费孝通先生晚年学术反思的重要学术概念。它是新时代改革开放事业实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美好设想的实践机制,实现党的十九大报告"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 "心态秩序"是费孝通先生晚年学术反思的重要学术概念。它是新时代改革开放事业实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美好设想的实践机制,实现党的十九大报告"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的具体要求。近年来,中国社会大众"信仰缺失""看客心态""社会焦虑症"等社会病态成为比较普遍的现象,心态秩序的建构已经迫在眉睫。而中华文明信仰恰恰就是建构当代中国心态秩序的重要文化资源与基本方法,在社会学视域中重新理解费孝通心态秩序的有关论述,以形成研究与论述中华文明信仰与当代中国心态秩序重建的理论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态秩序 中华文明信仰 个体表征 社会表征
下载PDF
精神生活质量提升的秩序建构价值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国启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34-38,共5页
精神生活质量提升过程是人的生活方式进一步文明化、情趣化、高尚化的过程,它既要求人们在发挥主体性的前提下重视心灵秩序的建构,同时又引导人们通过社会实践建构生活秩序与营造生态秩序。因此,它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秩序建构价值,体... 精神生活质量提升过程是人的生活方式进一步文明化、情趣化、高尚化的过程,它既要求人们在发挥主体性的前提下重视心灵秩序的建构,同时又引导人们通过社会实践建构生活秩序与营造生态秩序。因此,它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秩序建构价值,体现为现代人自觉规范自身行为、培育和滋养高尚的道德情感,在追求身心和谐发展中提高精神生活的愉悦感、幸福感、满意度,在和谐宁静的心灵秩序生成中建构持久和谐的社会生活秩序、营造和谐共生的生态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生活质量 心灵秩序 生活秩序 生态秩序
下载PDF
强制医疗特别程序的问题与对策 被引量:4
17
作者 刘仁文 刘哲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8-74,125,共8页
强制医疗司法化具有重大的法治价值,但是由于强制医疗作为保安处分的一种又具有很强的特殊性,刑事司法体系尚不能完全适应,致使其法治价值难以完全彰显。这种特殊性一方面体现在实现内容方面,强制医疗行为的认定与犯罪构成之间的关系,... 强制医疗司法化具有重大的法治价值,但是由于强制医疗作为保安处分的一种又具有很强的特殊性,刑事司法体系尚不能完全适应,致使其法治价值难以完全彰显。这种特殊性一方面体现在实现内容方面,强制医疗行为的认定与犯罪构成之间的关系,强制医疗标准与罪刑法定的关系都值得研究,但目前刑法没有跟上,刑事诉讼法又难以越俎代庖,致使强制医疗的程序法缺少实体法的根基,从而在实践中产生执法标准不统一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必然触及刑法的基本结构,有必要系统地加以考虑。另一方面,强制医疗的程序本身也存在问题,一则是强制医疗作为刑事诉讼特别程序本身与刑事诉讼法普通程序之间存在的不协调,但更重要的是,在强制医疗特别程序之外还存在着其他的"强制医疗程序",即依托于精神卫生法的"行政—医学强制医疗模式",其程序流程简单并排除司法审查,而两种模式的认定标准又难以实质区分,因此存在着执法人员选择程序、规避司法化的内险,因此可以说强制医疗的司法化进程并未完成,有必要启动强制医疗的再司法化程序,实现强制医疗程序的一体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制医疗 保安处分 精神卫生法 司法化
下载PDF
竞技体育异化原因解析 被引量:10
18
作者 苏贵斌 徐飞 《体育学刊》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1-44,共4页
从竞技体育异化的社会结构性根源、社会心理机制、哲学性根源3个角度分析竞技体育异化的原因。指出,竞技体育异化的实质是体育人争夺奖牌所对应的社会价值排序,其目的是,使其自身在社会价值排序中处于高位,并且在具有歧视性对比特征的... 从竞技体育异化的社会结构性根源、社会心理机制、哲学性根源3个角度分析竞技体育异化的原因。指出,竞技体育异化的实质是体育人争夺奖牌所对应的社会价值排序,其目的是,使其自身在社会价值排序中处于高位,并且在具有歧视性对比特征的社会结构中具有心理优势,从而证明自身的存在价值;其心理机制是,利用社会价值排序背景下,体育人之间的心理竞争,把体育人谋求心理优势的需要,转换成为对奖牌占有的需要;其哲学性根源在于,以人的自我意识与对象意识分裂为特征的体育人的存在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竞技体育异化 社会价值排序 歧视性对比 心理竞争
下载PDF
出生顺序对大学生人格及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0
19
作者 黄艳苹 李玲 《医学与社会》 2011年第8期89-91,95,共4页
目的:了解出生顺序对大学生人格及心理健康的影响状况。方法:调查广州某高校11183名大学生的出生顺序,分析其对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的影响。结果:在人格特征方面,独生子女最为外向;长子最为内向(=9.215,<0.01),次子次之;在神经质因子... 目的:了解出生顺序对大学生人格及心理健康的影响状况。方法:调查广州某高校11183名大学生的出生顺序,分析其对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的影响。结果:在人格特征方面,独生子女最为外向;长子最为内向(=9.215,<0.01),次子次之;在神经质因子上,长子最易焦虑与紧张,次子次之,独生子女情绪最稳定(=3.194,<0.05);次子的掩饰性最高,即最容易受社会赞许性的影响,而独生子女掩饰性最低(=7.545,<0.01);在心理健康方面,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最高,长子、次子和幼子的心理健康3者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7.575,<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生顺序 人格特征 心理健康
下载PDF
2015-2018年北京市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死因分析 被引量:10
20
作者 徐秋月 许莹 闫芳 《首都公共卫生》 2020年第5期250-252,共3页
目的分析2015-2018年北京市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死亡原因及特征,探讨预防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早死对策。方法调取北京市精神卫生信息管理系统中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档案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北京市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平均死亡年龄为66.2岁,平均... 目的分析2015-2018年北京市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死亡原因及特征,探讨预防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早死对策。方法调取北京市精神卫生信息管理系统中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档案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北京市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平均死亡年龄为66.2岁,平均病程为31年,不同诊断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死因分类有所差别(P<0.001),45~59岁年龄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发生他杀、意外和自杀的比例最高,分别为50.00%(1/2)、48.49%(64/132)和44.25%(50/113),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患者意外死亡的发生率(6.84%)高于其他诊断,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自杀的发生率(6.55%)高于其他诊断,死因顺位为躯体疾病(84.67%)、其他(8.09%)、意外死亡(3.11%)、自杀(2.66%)、并发症(1.44%)和他杀(0.05%),躯体疾病致死前三位为冠心病及心梗(35.75%)、脑出血(13.61%)和肿瘤(9.31%)。结论北京市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平均死亡年龄较低,应对45岁以上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加强关注,提高社区精防人员诊治躯体疾病的能力,强化监护人履责意识,建立快速的应急响应机制是有效提升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生命质量、预防早死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精神障碍 死因顺位 死因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