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绘画的镜像叙事及其话语隐喻——从“镜子”意象看西方“再现”观念的变迁
1
作者 杨向荣 唐紫琪 《艺术设计研究》 2023年第1期100-107,共8页
在西方绘画史上,镜像最初以逼真摹仿为核心观念,这是对传统再现观念的确证。文艺复兴时期,镜像一方面在视觉相似的基础上再现摹仿对象;另一方面开始偏离现实。在现代艺术中,镜像偏离指涉性,完全颠覆和抛弃了再现。镜像从确证再现到偏离... 在西方绘画史上,镜像最初以逼真摹仿为核心观念,这是对传统再现观念的确证。文艺复兴时期,镜像一方面在视觉相似的基础上再现摹仿对象;另一方面开始偏离现实。在现代艺术中,镜像偏离指涉性,完全颠覆和抛弃了再现。镜像从确证再现到偏离再现,再到颠覆再现的艺术实践中,实际上是绘画在不断地重构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关系,进而以此回应图像再现内涵的观念变迁。在镜像对再现观念的挑战和冲击中,古典绘画的理论范式和诸多原则遭遇危机,同时也引发了艺术实践中再现观念的重构,为解读艺术与现实之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镜像 再现 图像叙事 话语隐喻
下载PDF
大脑理解语言还是身体理解语言——具身认知视角下的语义理解 被引量:20
2
作者 苏得权 叶浩生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89-194,共6页
具身认知强调身体感觉经验在概念形成和理解过程中的作用。概念符号的含义是建立在身体感觉运动经验基础上的。形象性概念学习过程中建立了感觉通道与运动脑区的特异性联结;抽象动词通过隐喻的方式,用较为熟悉的身体感觉经验映射和理解... 具身认知强调身体感觉经验在概念形成和理解过程中的作用。概念符号的含义是建立在身体感觉运动经验基础上的。形象性概念学习过程中建立了感觉通道与运动脑区的特异性联结;抽象动词通过隐喻的方式,用较为熟悉的身体感觉经验映射和理解较为复杂的抽象概念。脑成像研究表明,动词语义理解与前运动皮层和主运动脑区存在特异性的对应关系,动作语义理解是具身的,大脑镜像神经系统和运动脑区模拟了概念中的动作,实现了动作语义的通达。从这个意义上说,语言的理解没有超越身体的物理经验,心理和身体是统一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具身认知 具身语义理解 隐喻 镜像神经元
下载PDF
地图演化论及其启示 被引量:13
3
作者 王家耀 安敏 《测绘科学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57-161,共5页
试图引入"演化论",采用"来源域"到"目标域"的"隐喻映射"方法,勾勒地图演化过程的历史脉络;并从地图演化与人类社会的演进及生产力发展、地图演化过程中出现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与社会演进的连... 试图引入"演化论",采用"来源域"到"目标域"的"隐喻映射"方法,勾勒地图演化过程的历史脉络;并从地图演化与人类社会的演进及生产力发展、地图演化过程中出现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与社会演进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地图演化与社会科技进步、地图演化与文化变迁、地图演化与地图哲学思维等5个方面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于深入开展地图演化论研究会有新的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演化论 地图 地图演化 来源域 目标域 隐喻映射 文化 地图哲学
下载PDF
虚拟体验中“隐喻式学习”的解构与镜像隐喻 被引量:5
4
作者 陶侃 《现代教育技术》 CSSCI 2010年第3期13-17,共5页
虚拟体验是数字时代一种全新、别致的体验,隐喻则是人们古往今来感知世界的一种方式。通过在虚拟体验中所接触、接受、加工大量的隐喻信息与符号,能促使人从获得隐喻到参与隐喻的演进,在无意识中进行着一种"隐喻式学习"。对... 虚拟体验是数字时代一种全新、别致的体验,隐喻则是人们古往今来感知世界的一种方式。通过在虚拟体验中所接触、接受、加工大量的隐喻信息与符号,能促使人从获得隐喻到参与隐喻的演进,在无意识中进行着一种"隐喻式学习"。对此机制、过程进行解构并从镜像隐喻的视角进行审视,对于当今网络学习无疑具有新的启迪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体验 隐喻 隐喻式学习 镜像神经元 镜像隐喻
下载PDF
镜子的隐喻——论“风月宝鉴” 被引量:5
5
作者 梁归智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2年第3期58-61,共4页
《红楼梦》在成书过程中有一个书名叫《风月宝鉴》。“风月宝鉴”是全书的一个大隐喻,书中通过各种与镜子有关的情节巧妙地暗示出“盛衰荣辱”的大主题。
关键词 '风月宝鉴' 镜子 盛衰 隐喻 《红楼梦》
下载PDF
禅宗“镜喻”的美学意蕴探赜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婧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6期95-100,共6页
禅宗文化中的"镜喻"现象十分突出,其美学意蕴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禅宗倡导主体拥有清净、空寂的审美心胸;其二是追寻超越有限而直达无限的审美境界;其三是颂扬圆融无碍的人格理想。这种圆融无碍的人格美体现在擅于突破... 禅宗文化中的"镜喻"现象十分突出,其美学意蕴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禅宗倡导主体拥有清净、空寂的审美心胸;其二是追寻超越有限而直达无限的审美境界;其三是颂扬圆融无碍的人格理想。这种圆融无碍的人格美体现在擅于突破传统观念与日常逻辑的束缚,自觉遵循佛教"破执"的思想;把握"虚"与"实"的辩证关系;秉承"反者,道之动"的哲学思想,明了事物回环往复的变化之理。禅宗喜欢以镜为喻,与镜子自身"清""净""空""明""圆"的特性有助于人们静观修持、回归自性、悟得佛理不无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镜喻” 禅宗 审美
下载PDF
中国心灵哲学中的镜子比喻——兼与西方哲学比较 被引量:1
7
作者 张二平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29-32,共4页
中国心灵哲学借用镜喻展示了丰富人学内涵,认为人是与天相通,具有情感、德性、理智诸多心灵层面的综合主体。借用镜喻,道家表述了以理化情的道理;佛教阐释了明心见性的真谛;早期儒家重视认知,借用镜喻说明格物致知的理论;宋代理学则探... 中国心灵哲学借用镜喻展示了丰富人学内涵,认为人是与天相通,具有情感、德性、理智诸多心灵层面的综合主体。借用镜喻,道家表述了以理化情的道理;佛教阐释了明心见性的真谛;早期儒家重视认知,借用镜喻说明格物致知的理论;宋代理学则探讨心灵三方面,走向了综合主体的建构。而西方传统心智哲学,借用镜喻通过主客二分的世界观将人定义为认知主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镜喻 情感 德性 认知 主体建构
下载PDF
“语莹”之辩--对中国古典语言传统及其隐喻的再思考
8
作者 鲍永玲 《哲学分析》 CSSCI 2021年第6期105-112,192,共9页
语言既是某种揭示或表达,同时也是某种隐藏或遮蔽。本文借助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等哲学家对人类经验、语言本质以及“光照”隐喻的思考,展现出一条切入中国古典语言传统及其喻象的探索路径。“语莹”“心亮”“辞莹似镜”这些中国古代常... 语言既是某种揭示或表达,同时也是某种隐藏或遮蔽。本文借助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等哲学家对人类经验、语言本质以及“光照”隐喻的思考,展现出一条切入中国古典语言传统及其喻象的探索路径。“语莹”“心亮”“辞莹似镜”这些中国古代常见而又容易让人忽视的熟语表达,牵涉光喻、镜喻和泉喻等在语言思辨性中的复杂融合。西方近代形而上学知识论对有限性的忽视,也能在对光之喻象的深入探索中得到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莹 隐喻 共通感
下载PDF
《禁闭》之门:基于“他者”世界的“自我”定位
9
作者 刘海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6期71-76,共6页
一直以来,文学界对于萨特的文学实践给予了特定的关照,并在文学与哲学的跨界阐释中相互捧场。然而,当文学批评背负着形而上的哲学使命跌跌撞撞地攀爬于萨特的"禁闭之门",也许并不是解读萨特文学文本的唯一方法或路径。文本符... 一直以来,文学界对于萨特的文学实践给予了特定的关照,并在文学与哲学的跨界阐释中相互捧场。然而,当文学批评背负着形而上的哲学使命跌跌撞撞地攀爬于萨特的"禁闭之门",也许并不是解读萨特文学文本的唯一方法或路径。文本符码就像一座迷宫,但它自身隐含着进出的玄机,细心的读者终会发现这座迷宫的法门:从幽闭空间到三个人的故事模式;从他人"目光"到"镜子"的隐喻;从"他者"世界到"他人即地狱"的图景,萨特以形象的方式为我们阐释了人与人相处时自我身份的定位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闭空间 “镜子”隐喻 他者世界
下载PDF
透过“他者”之镜穿越“自我”成长的迷宫——刘东新作《镜宫》解读
10
作者 孔凡飞 《昆明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22-25,共4页
《镜宫》以"镜子"和"迷宫"的双重隐喻,讲述了主人公在青春成长过程中透过"他者"之镜,成就"自我"认同的故事。小说为主人公设置了四组镜像,分别是勇气、信任、爱情和死亡。主人公在每组镜像中... 《镜宫》以"镜子"和"迷宫"的双重隐喻,讲述了主人公在青春成长过程中透过"他者"之镜,成就"自我"认同的故事。小说为主人公设置了四组镜像,分别是勇气、信任、爱情和死亡。主人公在每组镜像中经历的人生,都是成长中的一次蜕变,在看似虚幻的故事背后,却抵达现实深处,最终帮助其建构了新的自我,走出成长的迷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东 镜宫 双重隐喻 他者之镜 自我解读
下载PDF
“万物”观与《庄子》的自然美学
11
作者 刘广锋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13-16,共4页
《庄子》中的万物是自然物而非道德物,"自然"构成了对万物本性的规定,同时也成为"道"的法则。作为"自然"的万物,是"无用"的而非"有用"的,因为"有用性"的要求对于物恰恰是... 《庄子》中的万物是自然物而非道德物,"自然"构成了对万物本性的规定,同时也成为"道"的法则。作为"自然"的万物,是"无用"的而非"有用"的,因为"有用性"的要求对于物恰恰是牢笼。《庄子》因此主张"观"物而否定以"判、析、察"的方式看待万物;因为"观"物时,人的心灵如明镜,而"判"物时,人的心灵因成心而生区别。对万物如能行之以"观",必能造就出"万物一体"的审美天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物 自然 镜喻 万物一体
下载PDF
当代俄罗斯报刊中的政治隐喻模式
12
作者 单妮娜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第7期127-128,共2页
政治和隐喻密切相关。政治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也是社会和文化现象,它伴随社会发展并反映社会现实。借助于隐喻可以研究俄罗斯的民族意识和社会心理。本文着重研究当今俄罗斯报刊中按照语义原则构成的政治隐喻模式的基本框架:... 政治和隐喻密切相关。政治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也是社会和文化现象,它伴随社会发展并反映社会现实。借助于隐喻可以研究俄罗斯的民族意识和社会心理。本文着重研究当今俄罗斯报刊中按照语义原则构成的政治隐喻模式的基本框架:医疗隐喻模式、戏剧隐喻模式、游戏隐喻模式、体育隐喻模式、刑事犯罪隐喻模式和军事隐喻模式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隐喻 隐喻模式 社会图景
下载PDF
歌剧《茶》隐喻性语言模因与中华禅道的表征
13
作者 姜欣 黄荷 《外语教育研究》 2019年第4期47-52,共6页
谭盾是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的当代华人作曲家、指挥家。他以中华茶文化为喻体而创作的歌剧《茶:心灵的明镜》是一部融合古典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艺术作品。歌剧《茶》围绕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来展开,将中华茶韵与禅道思想以多种模态形... 谭盾是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的当代华人作曲家、指挥家。他以中华茶文化为喻体而创作的歌剧《茶:心灵的明镜》是一部融合古典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艺术作品。歌剧《茶》围绕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来展开,将中华茶韵与禅道思想以多种模态形式贯穿始终,映入世界艺术视野。通过对新语境中“茶禅一味”模因群在结构隐喻、方位隐喻方面的分析,融入剧情与人物性格,使茶道与中华禅道的话语表征得到更加清晰的呈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心灵的明镜》 语言模因 中华禅道 隐喻表征
下载PDF
面向大数据时代的数据融合系统之空间数据挖掘、分析和改进 被引量:7
14
作者 郭立群 母东升 +1 位作者 张海 卢海涛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13年第9期15-19,共5页
多重空间数据因其可用性及几何和主题方面的质量差异,催生了针对数据挖掘方法研究的新系统开发,其中包括了异构空间数据结构分析与改进的处理进程。本文介绍了空间数据融合系统(DAFU)的概念、架构与功能性方面的内容,DAFU能够有效使用... 多重空间数据因其可用性及几何和主题方面的质量差异,催生了针对数据挖掘方法研究的新系统开发,其中包括了异构空间数据结构分析与改进的处理进程。本文介绍了空间数据融合系统(DAFU)的概念、架构与功能性方面的内容,DAFU能够有效使用异构空间数据信息并可进行地理数据的个体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数据 数据融合 数据集成 来源域 隐喻映射域 目标域 矢量数据 同构 异构地理空间数据 数据合并
下载PDF
对影成三人——舞台剧《李白归来》的镜像世界
15
作者 刘春 《演艺科技》 2019年第5期46-49,共4页
舞台剧《李白归来》以多重镜像手法,结合五个李白角色的设置,用镜像视觉语言建立与重构,解析视觉、文本、表演之间的相互碰撞与激发,折射出诗人李白如梦似幻的一生。
关键词 《李白归来》 镜像 视觉意向 塑造时空 隐喻 幻觉
下载PDF
探照生命存在的通道——论萧红小说的“镜窗”意象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晓华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年第2期50-53,共4页
“镜”与“窗”作为艺术代码,在萧红小说中具有深刻的意蕴,镜窗的破碎和寒凉特征隐喻着生命存在的绝望和恐惧。小说中镜窗意象携带着丰富的文化密码,蕴含了萧红创造性直觉的加工和改造;镜窗意象也是萧红将生命体验中的被弃情结移情于其... “镜”与“窗”作为艺术代码,在萧红小说中具有深刻的意蕴,镜窗的破碎和寒凉特征隐喻着生命存在的绝望和恐惧。小说中镜窗意象携带着丰富的文化密码,蕴含了萧红创造性直觉的加工和改造;镜窗意象也是萧红将生命体验中的被弃情结移情于其中的艺术结晶,窗与镜的边缘性与异质性,与萧红自觉退居边缘保持精神独立的价值取向内在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红 生存隐喻 文化内涵 经验书写
下载PDF
《老子》“涤除玄览”隐喻思维的生成
17
作者 王忠杰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1期108-112,共5页
老子的"涤除玄览"思想以镜来喻人心与道的关系,达到了其他比喻少有的深度和广度,然而这一切的形成并非傥来之物。从《老子》"镜喻"生成的可能性剖析中,得出"镜"和"道"的交叉点是对生活都具有... 老子的"涤除玄览"思想以镜来喻人心与道的关系,达到了其他比喻少有的深度和广度,然而这一切的形成并非傥来之物。从《老子》"镜喻"生成的可能性剖析中,得出"镜"和"道"的交叉点是对生活都具有实用性,并且都包含柔的性质;再从必然性的疏解中得出两者在心之虚静明净、有形和无形以及体道思维中存在着异质同构的关系,揭示了两者沟通和互喻的必然,并指出老子"镜喻"理论对中国镜文化的发展所起到的巨大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镜喻 生成 可能性 必要性
下载PDF
刘熙载与柏拉图文艺思想比较——从镜喻到日喻的两种转变切入
18
作者 黄健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2期30-36,共7页
刘熙载和柏拉图分别代表了中西方镜喻向日喻的转变所包含的两种不同指向,这两种指向暗合中西方不同的思维特征,并导致二人在文艺思想上存在截然不同的特质。刘熙载以日喻代替镜喻,从审美意义上突显中国传统心静如明镜、至虚以达情景交... 刘熙载和柏拉图分别代表了中西方镜喻向日喻的转变所包含的两种不同指向,这两种指向暗合中西方不同的思维特征,并导致二人在文艺思想上存在截然不同的特质。刘熙载以日喻代替镜喻,从审美意义上突显中国传统心静如明镜、至虚以达情景交融的审美思维特征;而柏拉图以洞喻为桥梁,沟通基于摹仿论的镜喻和基于理式论的日喻,从认识论和价值论意义上突显西方究极理性以构建知识体系的思维特征。但在刘熙载注重“心学”以及柏拉图引入洞喻侧重灵魂之观上,二人在心灵和艺术层面最终又存在某种惊人的相通一致性。二人文艺思想存在的优越性与缺陷性,或许可以通过将它们互补“拼接”,以呼应生命因审美和知识的完满,而拥有切实的生存论意义和存在性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镜喻 日喻 刘熙载 柏拉图 心灵与艺术
下载PDF
论《淮南子》对老庄道家镜喻的承续与转化
19
作者 杨抒漫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6期43-49,共7页
《淮南子》对老庄道家之镜喻的承续表现为:以《俶真训》之“镜太清者”继承《老子》之“涤除玄鉴”,阐述主体以明镜般的心灵观照道体在内心的呈现,此为反观自照之法;以《原道训》之“镜与形接”继承《庄子》之“用心若镜”,阐述主体以... 《淮南子》对老庄道家之镜喻的承续表现为:以《俶真训》之“镜太清者”继承《老子》之“涤除玄鉴”,阐述主体以明镜般的心灵观照道体在内心的呈现,此为反观自照之法;以《原道训》之“镜与形接”继承《庄子》之“用心若镜”,阐述主体以明镜般的心灵观照外物并对天下治理产生实际影响,此为外观照物之法。《淮南子》对老庄道家之镜喻的转化表现为:将黄老思想注入老庄道家的镜喻中,使“镜太清者”和“镜与形接”成为王者涵容天下之术,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吾人既应注意厘清《老子》《庄子》《淮南子》之镜喻间的差异,也应统观道家镜喻源流史,道家镜喻对建设和谐社会具有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南子》 《老子》 《庄子》 镜喻
下载PDF
纳博科夫的凹凸镜:《绝望》中的假分身
20
作者 吴采奕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 2022年第4期126-143,共18页
本文梳理纳博科夫在《绝望》这本小说中使用的“凹凸镜”和“假分身”两个隐喻,以阐发他的“艺术即明目张胆地欺骗”此一美学。对纳博科夫而言,艺术既不比现实优越,也不独立于现实。反之,艺术只能是现实的拙劣摹本。而书中的角色虽然尝... 本文梳理纳博科夫在《绝望》这本小说中使用的“凹凸镜”和“假分身”两个隐喻,以阐发他的“艺术即明目张胆地欺骗”此一美学。对纳博科夫而言,艺术既不比现实优越,也不独立于现实。反之,艺术只能是现实的拙劣摹本。而书中的角色虽然尝试模仿造物主,也只能是画虎不成反类犬。纳博科夫的美学要求读者对艺术有一种不同的态度:我们既不该轻易地代入书中的角色,也不该盲目地赞扬艺术,而应该借由明辨原型和赝品的区别,以锻炼我们的思辨批判能力。对我们的后真相时代而言,纳博科夫的美学提供一个伦理范式,即真相虽然隐晦,但并未被毁灭。寻求真相更是我们的时代义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绝望》 拟像 假分身 镜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