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5篇文章
< 1 2 4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Effects of the Geometry of a Current Collector with an Equal Open Ratio on Output Power of a Direct Methanol Fuel Cell
1
作者 Yingli Zhu Jiachi Xie +2 位作者 Mingwei Zhu Jun Zhang Miaomiao Li 《Energy Engineering》 EI 2024年第5期1161-1172,共12页
The open ratio of a current collector has a great impact on direct methanol fuel cell(DMFC)performance.Although a number of studies have investigated the influence of the open ratio of DMFC current collectors,far too ... The open ratio of a current collector has a great impact on direct methanol fuel cell(DMFC)performance.Although a number of studies have investigated the influence of the open ratio of DMFC current collectors,far too little attention has been given to how geometry(including the shape and feature size of the flow field)affects a current collector with an equal open ratio.In this paper,perforated and parallel current collectors with an equal open ratio of 50%and different feature sizes are designed,and the corresponding experimental results are shown to explain the geometry effects on the output power of the DMFC.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optimal feature sizes are between 2 and 2.5 mm for both perforated and parallel flow field in the current collectors with an equal open ratio of 50%.This means that for passive methanol fuel cells,to achieve the highest output power,the optimal feature size of the flow field in both anode and cathode current collectors is between 2 and 2.5 mm under the operating mode of this experiment.The effects of rib and channel position are also investigated,an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optimum pattern depends on the feature sizes of the flow fie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rect methanol fuel cell GEOMETRY open ratio current collector POSITION
下载PDF
Simulation Study of Diesel Spray Tilt Angle and Ammonia Energy Ratio Effect on Ammonia-Diesel Dual-Fuel Engine Performance
2
作者 Zhifeng Zhao Xuelong Miao +4 位作者 Xu Chen Jinbao Zheng Yage Di Zhenjie Bao Zhuo Yang 《Energy Engineering》 EI 2024年第9期2603-2620,共18页
Ammonia-diesel dual fuel(ADDF)engines for transportation applications are an important way to reduce carbon emissions.In order to achieve better combustion of ammonia in diesel engines.A small-bore single-cylinder eng... Ammonia-diesel dual fuel(ADDF)engines for transportation applications are an important way to reduce carbon emissions.In order to achieve better combustion of ammonia in diesel engines.A small-bore single-cylinder engine was converted into an ADDF engine with the help of mature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simulation software to investigate the performance of an engine with a high ammonia energy ratio(AER),and to study the effect of spray tilt angle on ADDF engine.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ncrease in AER reduced nitric oxide(NO)and nitrogen dioxide(NO2)emissions but increased nitrous oxide(N2O)and unburned ammonia emissions.AER in the range of 50%-70%achieved lower greenhouse gases(GHG)emissions than the pure diesel mode.Relative to the pure diesel mode,when the AER was 60%,the indicated thermal efficiency(ITE)was increased by 0.2%and the GHG emissions were decreased by 22.3%,but carbon monoxide(CO)and Hydrocarbon(HC)emissions were increased.Increasing the in-cylinder combustion temperature or high-temperature region range of the ADDF engine could reduce GHG emissions.At an AER of 60%,an increase in the spray tilt angle helped the ammonia combustion in the residual gap to reduce the unburned ammonia emissions.Compared to the pure diesel mode with a spray tilt angle of 75°,an AER of 60%with a spray tilt angle of 77.5°improved the ITE by 1.5%,and reduced theGHGemissions by 25.7%.Adjusting the spray tilt angle of theADDFengine also reducedCOandHCemissions.This is an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ADDF engine performance by adjusting the spray tilt ang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monia-diesel engine ammonia energy ratio greenhouse gases carbon-free fuel
下载PDF
Characterization and performance of Cu/ZnO/Al_2O_3 catalysts prepared via decomposition of M(Cu,Zn)-ammonia complexes under sub-atmospheric pressure for methanol synthesis from H_2 and CO_2 被引量:7
3
作者 Danjun Wang Jun Zhao +1 位作者 Huanling Song Lingjun Chou 《Journal of Natural Gas Chemistry》 EI CAS CSCD 2011年第6期629-634,共6页
Methanol synthesis from hydrogenation of CO2 is investigated over Cu/ZnO/Al2O3 catalysts prepared by decomposition of M(Cu,Zn)-ammonia complexes (DMAC) at various temperatures.The catalysts were characterized in d... Methanol synthesis from hydrogenation of CO2 is investigated over Cu/ZnO/Al2O3 catalysts prepared by decomposition of M(Cu,Zn)-ammonia complexes (DMAC) at various temperatures.The catalysts were characterized in detail,including X-ray diffraction,N2 adsorption-desorption,N2O chemisorption,temperature-programmed reduction and evolved gas analyses.The influences of DMAC temperature,reaction temperature and specific Cu surface area on catalytic performance are investigated.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aurichalcite phase in the precursor plays a key role in improving the physiochemical properties and activities of the final catalysts.The catalyst from rich-aurichalcite precursor exhibits large specific Cu surface area and high space time yield of methanol (212 g/(Lcat·h);T=513 K,p=3MPa,SV=12000 h-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composition of M(Cu Zn)-ammonia complexes Cu/ZnO/Al2O3 catalyst CO2 hydrogenation methanol synthesis
下载PDF
Enhancement of catalytic and anti-carbon deposition performance of SAPO-34/ZSM-5/quartz films in MTA reaction by Si/Al ratio regulation 被引量:2
4
作者 Jiaxin Wu Chenxiao Wang +6 位作者 Xianliang Meng Haichen Liu Ruizhi Chu Guoguang Wu Weisong Li Xiaofeng Jiang Deguang Yang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4期314-324,共11页
In order to further improve the catalytic performance of zeolite catalyst for methanol to aromatics(MTA)technology, the double-tier SAPO-34/ZSM-5/quartz composite zeolite films were successfully synthesized via hydrot... In order to further improve the catalytic performance of zeolite catalyst for methanol to aromatics(MTA)technology, the double-tier SAPO-34/ZSM-5/quartz composite zeolite films were successfully synthesized via hydrothermal crystallization. The Si/Al ratio of SAPO-34 film was used as the only variable to study this material. The composite zeolite material with 0.6Si/Al ratio of SAPO-34 has the largest mesoporous specific surface area and the most suitable acid distribution. The catalytic performance for the MTA process showed that 0.6-SAPO-34/ZSM-5/quartz film has as high as 50.3% benzene-toluenexylene selectivity and 670 min lifetime. The MTA reaction is carried out through the path we designed to effectively avoid the hydrocarbon pool circulation of ZSM-5 zeolite, so as to improve the aromatics selectivity and inhibit the occurrence of deep side reactions to a great extent. The coke deposition behavior was monitored by 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 and gas chromatograph/mass spectrometer, it is found that with the increase of Si/Al ratio, the active intermediates changed from low-substituted methylbenzene to high-substituted methylbenzene, which led to the rapid deactivation of the catalyst. This work provides a possibility to employ the synergy effect of composite zeolite film synthesizing anti-carbon deposition catalyst in MTA rea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posite zeolite film methanol to aromatics Anti-carbon deposition Si/Al ratio Hydrocarbon pool circulation mechanism
下载PDF
控释掺混肥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产量、氮肥利用效率及氨挥发的影响
5
作者 曹兵 高玮 +8 位作者 李洪杰 杜梦扬 王学霞 陈延华 倪小会 赵萌 谷佳林 董淑祺 李子双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73-885,共13页
【目的】针对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氮肥施用量大、氮肥利用率低、氮素损失严重等问题,探讨不同配比的控释掺混肥减氮和一次性施肥对周年作物产量、氨挥发损失和施肥经济效益的影响,确立麦玉轮作体系轻简高效和环境友好的施肥... 【目的】针对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氮肥施用量大、氮肥利用率低、氮素损失严重等问题,探讨不同配比的控释掺混肥减氮和一次性施肥对周年作物产量、氨挥发损失和施肥经济效益的影响,确立麦玉轮作体系轻简高效和环境友好的施肥技术。【方法】于2022—2023年,在山东省德州市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开展田间试验。冬小麦和夏玉米均设不施氮对照(CK)、农户习惯施氮(FFP)、优化施氮(OPT)、CRBF1(包膜尿素与普通尿素在冬小麦和夏玉米上的掺混比例分别为5∶5和3∶7)和CRBF2(包膜尿素与普通尿素在冬小麦和夏玉米上的掺混比例分别为7∶3和5∶5),共5个处理。基施和追施肥后,监测了氨挥发量、强度和损失率。分析了作物干物质积累和产量、氮素吸收量和氮肥利用效率,并计算了施肥经济效益。【结果】与FFP处理相比,CRBF1和CRBF2处理的夏玉米、冬小麦和周年产量差异不显著;CRBF1和CRBF2处理夏玉米氮肥偏生产力提高了8.87~9.86 kg/kg,CRBF2处理玉米氮肥回收率提高了48.4%(P<0.05);CRBF1和CRBF2处理冬小麦季氮肥回收率、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提高了30.3%~37.2%、5.22~5.77 kg/kg和6.52~7.06 kg/kg(P<0.05)。与FFP和OPT处理相比,CRBF1和CRBF2处理的肥料+施肥人工投入减少381~960元/hm^(2),周年净收入增加1208~2654元/hm^(2)。CRBF1和CRBF2处理的周年氨挥发损失量、损失强度和损失率较FFP处理分别降低了69.7%~71.9%、72.0%~74.5%和90.0%~94.1%(P<0.05)。【结论】包膜尿素与普通尿素在冬小麦、夏玉米季按照5∶5、3∶7,或者按照7∶3、5∶5的比例掺混一次性基施,均可在减少氮肥用量和施肥劳力投入的条件下,确保周年作物产量稳定,提高生产效益,并显著降低氨挥发损失,是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高产高效、轻简施肥的有效氮肥施用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 控释掺混肥 一次性基施 氨挥发 产量 氮肥利用效率 经济效益
下载PDF
燃料配比和点火提前角对氨氢发动机的性能影响研究
6
作者 张幽彤 陈振宁 +1 位作者 窦海石 张宏业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40-247,共8页
针对氨氢发动机在燃料匹配比和点火提前角参数不准确时会造成发动机输出效率较低、排放增加等问题,以某款直列六缸四冲程氨氢发动机为研究对象,给出不同研究参数,在GT-POWER中建立发动机仿真模型,并使用Simulink联合仿真验证了氨氢发动... 针对氨氢发动机在燃料匹配比和点火提前角参数不准确时会造成发动机输出效率较低、排放增加等问题,以某款直列六缸四冲程氨氢发动机为研究对象,给出不同研究参数,在GT-POWER中建立发动机仿真模型,并使用Simulink联合仿真验证了氨氢发动机仿真模型的可行性。研究燃料配比和点火提前角对发动机的性能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发动机在9∶1的氨氢比下有最佳的综合使用效率;26°CA点火提前角时可以提高发动机效率,降低排气温度,但不利于减少污染物排放;14°CA点火提前角时可降低污染物排放,但会影响发动机工作效率;20°CA为最佳点火提前角。研究结果可为针对氨氢发动机的标定及进一步的性能规律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氢发动机 燃料配比 点火提前角
下载PDF
预燃室湍流射流点火甲醇发动机稀薄燃烧和排放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王志刚 刘宗宽 +2 位作者 车胜楠 周磊 卫海桥 《内燃机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共7页
基于一台四冲程单缸发动机开展预燃室湍流射流点火(turbulent jet ignition,TJI)甲醇发动机燃烧特性、性能表现和排放特性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TJI燃烧模式燃烧速率较快,放热率(heat release rate,HRR)峰值明显较高,且具有更短的滞燃... 基于一台四冲程单缸发动机开展预燃室湍流射流点火(turbulent jet ignition,TJI)甲醇发动机燃烧特性、性能表现和排放特性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TJI燃烧模式燃烧速率较快,放热率(heat release rate,HRR)峰值明显较高,且具有更短的滞燃期和燃烧持续期。随着过量空气系数变大,缸内压力和放热率峰值变小,TJI和火花塞点火(spark ignition,SI)燃烧模式滞燃期和燃烧持续期均变长。此外,TJI燃烧模式可有效提升甲醇发动机的稀薄燃烧稳定性,可将稀燃极限拓展至过量空气系数2.0。TJI燃烧模式下平均指示压力略低于SI模式;然而对于过量空气系数大于1.1的稀燃工况,TJI燃烧模式指示燃油消耗率更低,在过量空气系数1.3时低于570 g/(kW·h),说明其具有更好的燃油经济性。TJI燃烧模式下氮氧化物排放量明显低于SI燃烧模式,过量空气系数1.1时降低约37.2%,并且在过量空气系数大于1.3的极稀燃工况具有相对较低的甲醛CH_(2)O和碳氢化合物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湍流射流点火 稀薄燃烧 甲醇发动机 压缩比
下载PDF
添加H_(2)对NH_(3)/空气旋流火焰OH^(*)化学发光的影响
8
作者 陈达南 李军 +4 位作者 李兴 郭怡君 赖诗妮 黄宏宇 小林敬幸 《燃烧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66-472,共7页
火焰的化学发光特性是了解氨作为无碳替代燃料时的火焰结构和反应机理的基本方法.本研究通过实验获得了不同当量比和H_(2)添加量的NH_(3)/空气旋流火焰中的OH^(*)化学发光分布和形成特征,比较了不同条件下OH^(*)层分布特性及火焰燃烧现... 火焰的化学发光特性是了解氨作为无碳替代燃料时的火焰结构和反应机理的基本方法.本研究通过实验获得了不同当量比和H_(2)添加量的NH_(3)/空气旋流火焰中的OH^(*)化学发光分布和形成特征,比较了不同条件下OH^(*)层分布特性及火焰燃烧现象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当量比的增加,OH^(*)辐射峰增加,且当量比的增加显著增强了OH^(*)的整体化学发光强度.在贫燃料火焰中,当量比效应大于NH_(3)稀释效应,而在当量和富燃料条件下,这两种效应相当.随着掺氢比例的增加,OH^(*)化学发光强度逐渐增加,OH^(*)峰值位置逐渐从下游火焰向上游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H^(*)化学发光 氨燃烧 当量比 加氢比例 旋流火焰
下载PDF
低比例甲醇掺混下氨/甲醇燃烧的化学机制和N_(2)O生成分析
9
作者 靳广杰 陆明飞 +2 位作者 刘行 隆武强 王鹏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36-544,共9页
为探究氨燃料减少温室气体(GHG)排放的效益,克服氨点火能量较高、层流火焰速度较慢的缺点,使用Chemkin构建化学反应器网格(CRN)仿真模型对低比例甲醇(0~10%)与氨掺混燃烧进行组分演化、产物生成速率和敏感性分析,利用化学反应动力学,分... 为探究氨燃料减少温室气体(GHG)排放的效益,克服氨点火能量较高、层流火焰速度较慢的缺点,使用Chemkin构建化学反应器网格(CRN)仿真模型对低比例甲醇(0~10%)与氨掺混燃烧进行组分演化、产物生成速率和敏感性分析,利用化学反应动力学,分析N_(2)O生成和还原机理。结果表明:纯氨燃烧在当量比为1.1~1.2时,可同时降低NO、未燃NH_(3)和N_(2)O的排放,较纯甲醇燃烧可减少70%以上的温室气体排放;当量比超过0.9时,氨燃烧的GHG排放始终低于纯甲醇燃烧。加入甲醇能有效控制N_(2)O生成,进一步降低GHG排放。在富燃条件下,甲醇的添加促进了H的生成,使N_(2)O消耗增加;在贫燃条件下,甲醇的增强抑制了NH的生产,使N_(2)O生成降低。另外,提高压力和温度也能有效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甲醇燃烧 化学反应机理 化学动力学建模 甲醇掺混 一氧化二氮(N_2O)
下载PDF
合成氨装置低温甲醇洗系统贫甲醇含水量升高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10
作者 霍其雷 尤永平 李伟 《石化技术与应用》 CAS 2024年第3期216-220,共5页
针对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30万t/a合成氨装置在新增合成气净化系统的工艺改造后,低温甲醇洗系统贫甲醇含水量(质量分数,下同)异常升高(高达2.6%)并超过设计指标值(1.5%),不得不降负荷运行的情况,排查了相关影响因素,分析了导致甲醇/水... 针对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30万t/a合成氨装置在新增合成气净化系统的工艺改造后,低温甲醇洗系统贫甲醇含水量(质量分数,下同)异常升高(高达2.6%)并超过设计指标值(1.5%),不得不降负荷运行的情况,排查了相关影响因素,分析了导致甲醇/水分离塔塔板筛孔堵塞的原因,并实施了相应的工艺优化措施。结果表明:工艺优化措施实施后,大幅改善了甲醇/水分离塔的分离效果,不仅使该装置低温甲醇洗系统负荷率由82%提升至100%,还使贫甲醇含水量降低至0.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氨装置 低温甲醇洗系统 甲醇/水分离 贫甲醇含水质量分数 异常升高 塔板堵塞 优化措施
下载PDF
氨气掺混甲醇的层流燃烧速度模拟研究
11
作者 徐昊 王静 +2 位作者 戴礼明 何志霞 王谦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26-235,共10页
通过数值模拟的手段研究了氨气/甲醇混合气的燃烧特征,甲醇对氨气的层流燃烧速度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选取了文献中报道的6种机理,验证了其准确性,以此为基础开发一个简化且可靠的针对氨气/甲醇混合气燃烧的化学反应机理,该机理能够准确... 通过数值模拟的手段研究了氨气/甲醇混合气的燃烧特征,甲醇对氨气的层流燃烧速度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选取了文献中报道的6种机理,验证了其准确性,以此为基础开发一个简化且可靠的针对氨气/甲醇混合气燃烧的化学反应机理,该机理能够准确地预测常温条件下氨/甲醇混合气的层流燃烧速度.基于新机理对氨/甲醇混合物燃烧的反应路径分析表明,甲醇不直接参与氨氧化,而是甲醇氧化产生的甲基自由基促进了氨的脱氢.NO_(x)排放分析表明,添加60%甲醇时混合气的NO_(x)排放最高.研究通过产率分析确定了控制NO_(x)的产生和消耗的最重要的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气与甲醇混合气 层流燃烧速度 数值计算 化学反应动力学分析
下载PDF
液氨喷射泵热力性能的计算分析
12
作者 杨艳 郭亚丽 +2 位作者 于硕文 潘泊年 沈胜强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134-2142,共9页
为保证带有降膜蒸发器的制冷系统正常运行,采用液氨喷射泵作为蒸发器中液氨的循环设备。基于动力学理论,编制了喷射泵的性能计算程序,分析了制冷系统中喷射泵的热力学性能,研究了操作参数对喷射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持引射压力与... 为保证带有降膜蒸发器的制冷系统正常运行,采用液氨喷射泵作为蒸发器中液氨的循环设备。基于动力学理论,编制了喷射泵的性能计算程序,分析了制冷系统中喷射泵的热力学性能,研究了操作参数对喷射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持引射压力与出口压力不变,工作流体压力越高,喷射系数越大;工作流体温度越低,喷射系数越小。保持工作压力与出口压力不变,饱和引射压力越高,喷射系数越大,引射压力值越接近于出口压力值,喷射系数变化越显著。饱和引射液氨压力不变,出口压力越接近于引射液氨压力,喷射系数随工作液氨压力的升高增加程度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射泵 动力学理论 热力学性能 喷射系数
下载PDF
直喷米勒循环汽油机燃用甲醇/汽油燃料燃烧及排放特性分析
13
作者 谭欣 刘宗发 +2 位作者 夏铭 黎亮 谭虎 《内燃机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5-71,共7页
围绕高压缩比米勒循环发动机的热效率潜力及甲醇及甲醇/汽油混合燃料对燃烧过程和排放特性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试验对比分析,研究了不同压缩比下米勒循环与传统奥托循环的热效率,探究了甲醇燃料对发动机燃烧性能和排放影响的机... 围绕高压缩比米勒循环发动机的热效率潜力及甲醇及甲醇/汽油混合燃料对燃烧过程和排放特性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试验对比分析,研究了不同压缩比下米勒循环与传统奥托循环的热效率,探究了甲醇燃料对发动机燃烧性能和排放影响的机理。结果表明,米勒循环在高速高负荷工况下相比奥托循环展现出更高的热效率潜力,同时能够提高对高压缩比的耐受性。试验所选2000 r/min、总平均指示压力(global indicated mean effective pressure,GIMEP)为0.66 MPa工况下,采用米勒循环后在压缩比分别为11.5和14.5时,指示热效率可相对于奥托循环提升约0.6和0.8个百分点。燃用甲醇/汽油燃料能够在保持负荷不变的情况下使燃烧相位提前,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发动机指示热效率水平。当燃用纯甲醇时,高负荷工况下可显著改善燃烧过程,相比于汽油燃料,缸内最大压力增加约30%,指示热效率增加7.2个百分点,NOx排放明显升高,增幅达80%。此外,燃用甲醇燃料时核模态颗粒物数量显著升高,同时积聚模态微粒数量减少,不同模态微粒峰值均向小粒径方向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喷汽油机 压缩比 米勒循环 甲醇 微粒粒度分布
下载PDF
不同碳氮比对园林废弃物堆肥中氨气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14
作者 李霞 孔祥奕 +4 位作者 张雪茹 王淼淼 张河 石冬冬 曾赞青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7期196-199,共4页
[目的]针对园林废弃物堆肥过程中温室气体(CO_(2)、CH_(4)、N_(2)O)及氨气(NH_(3))排放量大的问题,研究不同碳氮比对园林废弃物堆肥过程中温室气体和NH_(3)排放的影响,以期为降低堆肥产生的温室效应和NH_(3)污染提供技术支撑。[方法]在... [目的]针对园林废弃物堆肥过程中温室气体(CO_(2)、CH_(4)、N_(2)O)及氨气(NH_(3))排放量大的问题,研究不同碳氮比对园林废弃物堆肥过程中温室气体和NH_(3)排放的影响,以期为降低堆肥产生的温室效应和NH_(3)污染提供技术支撑。[方法]在园林废弃物中添加不同质量的鸡粪,调节堆料碳氮比至25、30和35,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仪对堆肥过程中的NH_(3)和温室气体排放进行监测;采用标准方法对堆料的pH、有机碳、全氮含量进行检测。[结果]堆肥后所有处理组堆料均达到腐熟标准;园林废弃物堆肥所产生的温室效应以CO_(2)排放引起的温室效应为主,堆肥过程中CO_(2)排放量存在明显差异,碳氮比分别为25、30、35的处理组CO_(2)平均排放量分别为5.47、9.32、19.19 g/(kg·d),可见堆肥的温室效应随着碳氮比的增加而升高;NH_(3)排放量随着碳氮比的增加而明显降低,碳氮比分别为25、30、35的处理组NH_(3)平均排放量分别为680.03、442.69、193.54 mg/(kg·d)。[结论]在园林废弃物好氧堆肥时,碳氮比可以明显影响温室气体和NH_(3)的排放,温室气体的排放量随着碳氮比的增加而升高,NH_(3)的排放量随着碳氮比的增加而明显降低,所以在堆肥时要根据需求综合考虑这2项指标来确定碳氮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林废弃物 氨气 温室气体 碳氮比
下载PDF
并/离网风光互补制氢合成氨系统容量-调度优化分析
15
作者 邓振宇 周家辉 +2 位作者 徐钢 张润之 宋晓娜 《热力发电》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36-146,共11页
为降低可再生能源发电出力波动,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设计了一种并/离网风光互补制氢合成氨系统。以系统年收益最大作为目标函数,考虑系统电平衡、氢平衡以及电网交互等运行约束,建立了容量配置-调度优化模型,以内蒙古某地区风光真实... 为降低可再生能源发电出力波动,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设计了一种并/离网风光互补制氢合成氨系统。以系统年收益最大作为目标函数,考虑系统电平衡、氢平衡以及电网交互等运行约束,建立了容量配置-调度优化模型,以内蒙古某地区风光真实出力作为输入,通过风光容量配比分析,探究风光容量配比对系统的技术经济影响。结果表明:经过容量配置与调度优化后,并/离网风光互补制氢合成氨系统能够在不同风光出力情况下合理切换工作状态,平抑风光波动,实现合成氨设备的稳定高效运行,并网型系统优于离网型系统;在案例区域内,随着风电容量的提高,系统需配置的电解槽与储氢罐容量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当风力发电与光伏发电容量接近或相等时,系统经济效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光互补 绿氨 容量调度优化 风光容量配比分析
下载PDF
氢基能源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被引量:1
16
作者 田泽普 孟云龙 《石油石化绿色低碳》 CAS 2024年第4期7-13,共7页
氢基能源是以氢气为核心构建的能源体系,包括可再生能源制取绿氢、绿色甲醇、绿氨等,具有清洁零碳、灵活高效、来源丰富的特点,对于推动全球能源转型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围绕中国氢基能源产业链的发展现状及趋势进行... 氢基能源是以氢气为核心构建的能源体系,包括可再生能源制取绿氢、绿色甲醇、绿氨等,具有清洁零碳、灵活高效、来源丰富的特点,对于推动全球能源转型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围绕中国氢基能源产业链的发展现状及趋势进行了阐述,分析了电解水制氢、绿色甲醇、绿色合成氨3种氢基能源发展的政策与市场背景,梳理了当前我国氢基能源产业发展的规模、技术现状,研判氢基能源发展阶段与未来趋势,为氢基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基能源 绿氢 绿氨 绿色甲醇 规模 技术
下载PDF
氢发动机SCR催化器的NO_(x)转化效率模拟
17
作者 胡雨馨 张帆 +1 位作者 裴毅强 蒋中锋 《柴油机》 2024年第1期15-21,共7页
建立一维选择性催化还原(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SCR)催化器模型,采用稳态、瞬态小样试验标定SCR化学反应动力学机理,并分析SCR催化器对氢发动机排气中NO_(x)的催化还原过程。结果表明:入口O2体积分数对NO_(x)催化还原有抑制作... 建立一维选择性催化还原(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SCR)催化器模型,采用稳态、瞬态小样试验标定SCR化学反应动力学机理,并分析SCR催化器对氢发动机排气中NO_(x)的催化还原过程。结果表明:入口O2体积分数对NO_(x)催化还原有抑制作用,但入口H2O体积分数对NO_(x)转化效率没有明显影响;当温度为250~400℃时,线性温升工况NO_(x)转化效率高于稳态工况且超过98%;氢发动机排气温度和原排NO_(x)体积分数随功率增大而增大,当功率大于60 kW且氨氮比等于1时,SCR催化器转化效率小于95%;增加氨氮比对NO_(x)转化效率的提高作用较小,这是由于在高温条件下增加的NH3倾向与O2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发动机 SCR 化学反应动力学 NO_(x)转化 氨氮比
下载PDF
氨和甲醇新能源在大型集装箱船上的应用
18
作者 姜季江 王远 施亮亮 《船舶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4-80,共7页
针对当前航运业面临的低碳燃料选择的问题,从甲醇和氨燃料的特性入手,介绍2种船用燃料系统的主要组成,并对比2种燃料的主要特点。以某大型集装箱船为例,分别提出甲醇和氨燃料船型的技术方案,对2种燃料的储存和供应系统进行分析比较,总结... 针对当前航运业面临的低碳燃料选择的问题,从甲醇和氨燃料的特性入手,介绍2种船用燃料系统的主要组成,并对比2种燃料的主要特点。以某大型集装箱船为例,分别提出甲醇和氨燃料船型的技术方案,对2种燃料的储存和供应系统进行分析比较,总结2种燃料船舶应用的优缺点,研究成果可为甲醇和氨燃料在船舶上的应用和选择提供示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集装箱船 新能源 甲醇
下载PDF
PTX技术在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储能和消纳中的应用分析
19
作者 宋鹏飞 张超 +3 位作者 肖立 王修康 侯建国 王秀林 《低碳化学与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2-110,共9页
双碳目标促进了中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高比例不稳定电力面临实现大规模储能和跨区域消纳等挑战。广义的氢储能是通过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并将氢气及其参与合成的氢基化学品作为储能和消纳的介质。绿电制合成化学品(Power-to-X,PTX)融... 双碳目标促进了中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高比例不稳定电力面临实现大规模储能和跨区域消纳等挑战。广义的氢储能是通过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并将氢气及其参与合成的氢基化学品作为储能和消纳的介质。绿电制合成化学品(Power-to-X,PTX)融合CO_(2)化学转化利用技术,借助氢能产业的快速发展,生产具有零碳特性的甲烷、甲醇和氨等产品。这些产品能够进入已有的能源基础设施系统,实现高能量密度、低成本的储存、运输和配送,在不改变终端用能习惯的前提下迅速完成消纳。分别对绿电制绿色甲烷、绿色甲醇和绿氨进行了阐述与分析,认为PTX能够促进可再生能源与已有产业的融合,实现可再生能源的高效利用和消纳,发展前景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储能 电制化学品 电制甲烷 绿色甲醇 绿氨
下载PDF
我国绿色合成燃料发展可行性分析
20
作者 雍瑞生 刘龙杰 +3 位作者 宁晨君 郑家乐 叶舣 赵兴雷 《中国能源》 2024年第7期29-38,共10页
为实现“碳中和”目标,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寻找下一代能源技术。绿色合成燃料作为现有能源体系的有效补充和减碳降碳的新方法,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关注。该合成燃料主要通过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然后与二氧化碳和氮气反应生成甲醇、乙醇... 为实现“碳中和”目标,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寻找下一代能源技术。绿色合成燃料作为现有能源体系的有效补充和减碳降碳的新方法,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关注。该合成燃料主要通过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然后与二氧化碳和氮气反应生成甲醇、乙醇、汽油与氨等液体燃料。本文介绍了绿色合成燃料的定义与内涵,探讨了绿色合成燃料发展现状及技术进展,分析了我国发展绿色合成燃料的优势和挑战。为推动我国绿色合成燃料产业发展,提出了包括加强顶层设计、加快科学布局、积极推进关键技术研发等实施建议,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合成燃料 绿氨 绿色甲醇 绿氢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