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ptimal duration of percutaneous microballoon compression for treatment of trigeminal nerve injury 被引量:19
1
作者 Fuyong Li Shuai Han +3 位作者 Yi Ma Fuxin Yi Xinmin Xu Yunhui Liu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2期179-189,共11页
Percutaneous microballoon compression of the trigeminal ganglion is a brand new operative technique for the treatment of trigeminal neuralgia. However, it is unclear how the procedure mediates pain relief, and there a... Percutaneous microballoon compression of the trigeminal ganglion is a brand new operative technique for the treatment of trigeminal neuralgia. However, it is unclear how the procedure mediates pain relief, and there are no standardized criteria, such as compression pressure, com- pression time or balloon shape, for the procedure. In this study, percutaneous microballoon compression was performed on the rabbit trigeminal ganglion at a mean inflation pressure of 1,005 + 150 mmHg for 2 or 5 minutes. At 1, 7 and 14 days after percutaneous microballoon compression, the large-diameter myelinated nerves displayed axonal swelling, rupture and demy- elination under the electron microscope. Fragmentation of myelin and formation of digestion chambers were more evident after 5 minutes of compression. Image analyzer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iameter of trigeminal ganglion cells remained unaltered after compression. These experi- mental findings indicate that a 2-minute period of compression can suppress pain transduction.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revealed that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expression in the ganglion cells and axons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7 days after trigeminal ganglion compression, however, the changes were similar after 2-minute compression and 5-minute compression. The upregulated expression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in the ganglion cells after percu- taneous microballoon compression can promote the repair of the injured nerve.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long-term compression is ideal for patients with recurrent trigeminal neuralg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rve regeneration peripheral nerve injury trigeminal neuralgia percutaneous micro-balloon compression trigeminal ganglion cell DEMYELINATION AXONS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factor neural regeneration
下载PDF
经皮穿刺球囊压迫半月节对微血管减压术后复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影响
2
作者 孟言言 杨彩侠 张红 《临床研究》 2024年第2期56-59,共4页
目的针对微血管减压(MVD)术后复发性三叉神经痛(TN)患者通过经皮穿刺球囊压迫半月节治疗的效果分析。方法筛选2021年6月至2022年8月98例微血管减压术后TN患者予以研究,依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组,参照组(n=49)提供微血管减压术,研究组(n=49... 目的针对微血管减压(MVD)术后复发性三叉神经痛(TN)患者通过经皮穿刺球囊压迫半月节治疗的效果分析。方法筛选2021年6月至2022年8月98例微血管减压术后TN患者予以研究,依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组,参照组(n=49)提供微血管减压术,研究组(n=49)提供经皮穿刺球囊压迫半月节治疗,对比治疗效果、手术指标、炎性因子与生活质量。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疼痛复发时间短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炎性因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炎性因子水平低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12个月对比,研究组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较单纯的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经皮穿刺球囊压迫半月节治疗效果更为显著,值得用于MVD术后复发性TN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微血管减压 经皮穿刺球囊压迫半月节 复发
下载PDF
对微球囊栓塞大脑中动脉制作猕猴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评价 被引量:5
3
作者 郭云良 高焕民 +5 位作者 李子祥 刘学军 杜芳 张睿 李琴 王涛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944-947,共4页
目的建立一种理想的猕猴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方法成年健康猕猴12只(雌雄各半)。经颈总动脉或股动脉介入手术,将标准微球囊导管插入大脑中动脉(MCA)的起始部,然后充盈微球囊阻断MCA血流,退出微球囊后实现MCA血流再灌注,建立大脑中... 目的建立一种理想的猕猴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方法成年健康猕猴12只(雌雄各半)。经颈总动脉或股动脉介入手术,将标准微球囊导管插入大脑中动脉(MCA)的起始部,然后充盈微球囊阻断MCA血流,退出微球囊后实现MCA血流再灌注,建立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MCAO/R)模型。通过脑血管造影、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磁共振扫描成像(MRI)、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和神经行为功能评分对动物模型进行评价。结果经颈总动脉或股动脉介入手术,可以在荧光屏直视下准确地将微球囊导管插入大MCA阻断其血流,MCA在MRA上不显像。MCA供血区磁共振T1、T2、DWI出现高信号区,TTC染色显示脑梗死病灶,动物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障碍。该方法成功率高、重复性好、操作简单。结论经股动脉微球囊导管介入手术建立猕猴MCAO/R模型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 微球囊 导管 动物模型 介入手术 猕猴
下载PDF
支气管镜下留置微球囊导管治疗结核性支气管狭窄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龙发 周爱莲 +3 位作者 李俊华 黄文婷 方菁菁 欧振宇 《临床肺科杂志》 2015年第11期1949-1952,共4页
目的探讨支气管镜下行支气管扩张术后留置微球囊导管治疗结核性支气管狭窄患者的疗效。方法将80例结核性支气管狭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及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在支气管镜下采用行支气管扩张术后留置微球囊导管进行扩张治疗,对照组... 目的探讨支气管镜下行支气管扩张术后留置微球囊导管治疗结核性支气管狭窄患者的疗效。方法将80例结核性支气管狭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及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在支气管镜下采用行支气管扩张术后留置微球囊导管进行扩张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支气管球囊扩张术进行扩张治疗,观察治疗后两周及2个月两组患者支气管复张愈合及相应肺叶复张、肺功能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情况。结果 2周后治疗组有效率94.0%,对照组有效率88.3%,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肺功能FEV1和气促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性改善(P<0.05),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个月后治疗组有效率78.8%,对照组有效率55.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肺功能FEV_1和气促评分较治疗前有显著性改善(P<0.05),且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仅部分患者术后管壁出现少量出血,治疗组为27.3%,对照组为35.3%,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出血经注入止血药并采用氩气刀电凝后出血停止。结论支气管镜下行支气管扩张术后留置微球囊导管治疗结核性支气管狭窄效果良好,提示此法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镜 支气管狭窄 支气管结核 球囊扩张 微球囊
下载PDF
一种用于主动流动控制的气泡型微致动器 被引量:4
5
作者 马炳和 王艳 +2 位作者 邓进军 苑伟政 姜澄宇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242-1246,共5页
面向先进主动流动控制,在国内率先研发了一种基于微机电系统(MEMS)的气泡型微致动器阵列技术。分析了气泡型微致动器用于主动流动控制的原理,阐述了致动器结构及其加工工艺。通过对气泡样件的压力载荷-变形行为的测试,表明其具有较好的... 面向先进主动流动控制,在国内率先研发了一种基于微机电系统(MEMS)的气泡型微致动器阵列技术。分析了气泡型微致动器用于主动流动控制的原理,阐述了致动器结构及其加工工艺。通过对气泡样件的压力载荷-变形行为的测试,表明其具有较好的线性和较大承载能力。结合不同翼型的风洞试验表明,微致动器作动可以影响翼型表面的压强分布,从而可用于增升等控制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机电系统 微型致动器 气泡 主动流动控制
下载PDF
薄壁玻璃微球制备工艺 被引量:6
6
作者 魏胜 李秀琴 +2 位作者 汪小琳 师韬 杜守德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26-327,336,共3页
叙述了玻璃溶液浓度、发泡剂加入量、液滴炉各温区温度和抽气速度等因素对制备空心玻璃微球壁厚的影响,确定了制备1 μm 以下超薄壁空心玻璃微球的工艺条件。
关键词 薄壁玻璃微球 液滴法 发泡剂 制备
下载PDF
微球囊血管扩张成形术在膝下动脉闭塞性病变中的应用 被引量:4
7
作者 刘继前 曹建春 +4 位作者 尚宪荣 曹刚 黄强 李光宗 王吉亭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CAS 2010年第4期399-401,共3页
目的:总结微球囊扩张成形术治疗膝下动脉闭塞性病变技术要点。方法:采用微球囊扩张成形术治疗106例膝下动脉病变为主的重症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结果:例患者中,截肢率为2%,死亡率为1%。7例临床未获得成功的患者中截肢率为43%,死亡率为14... 目的:总结微球囊扩张成形术治疗膝下动脉闭塞性病变技术要点。方法:采用微球囊扩张成形术治疗106例膝下动脉病变为主的重症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结果:例患者中,截肢率为2%,死亡率为1%。7例临床未获得成功的患者中截肢率为43%,死亡率为14%。结论:介入治疗成功率93.4%。术后平均随访1年8个月,介入治疗成功的99微球囊扩张成形术治疗膝下动脉闭塞性病变成功的关键是开通经胫前、胫后和腓动脉到达足部的直接血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下动脉闭塞性病变 微球囊血管扩张成形术 治疗
下载PDF
Dyna-CT引导下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微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 被引量:30
8
作者 张章 李俊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9年第2期84-86,共3页
目的探讨Dyna-CT引导下经皮穿刺三叉神经节微球囊压迫术(PBC)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7年9月至2018年11月采用Dyna-CT引导下PBC治疗的17例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在Dyna-CT引导下穿刺,颅底3D-CT重建证实穿刺... 目的探讨Dyna-CT引导下经皮穿刺三叉神经节微球囊压迫术(PBC)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7年9月至2018年11月采用Dyna-CT引导下PBC治疗的17例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在Dyna-CT引导下穿刺,颅底3D-CT重建证实穿刺针抵达卵圆孔。通过穿刺针将带导丝CTZ-14球囊导入Meckel腔,球囊压迫三叉神经半月节。结果住院时间3~9 d,平均5.6 d。术后随访6~12个月。术后症状完全消失14例,明显缓解2例,无缓解1例;总有效率为94.2%(16/17)。术后出现面部麻木15例、咀嚼略乏力9例、眼角干涩2例、口角疱疹5例,均经治疗后痊愈。结论 Dyna-CT引导下PBC,是针对复发三叉神经痛、高龄、不愿或不能耐受开颅手术的三叉神经痛的有效微创手术方法,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Dyna-CT 经皮穿刺三叉神经节微球囊压迫术
下载PDF
骨疏灵缓释微球对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症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王淑梅 高振强 殷立新 《河北中医》 2006年第10期782-784,共3页
目的观察骨疏灵缓释微球对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症的影响。方法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8只。对照组进行假手术,其余5组通过切除大鼠卵巢建立骨质疏松模型。骨疏灵缓释微球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骨疏灵缓释微球0.59、1.191、.78 g/(... 目的观察骨疏灵缓释微球对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症的影响。方法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8只。对照组进行假手术,其余5组通过切除大鼠卵巢建立骨质疏松模型。骨疏灵缓释微球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骨疏灵缓释微球0.59、1.191、.78 g/(kg.d);对照组及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的蒸馏水灌胃;雌二醇组喂以17β-雌二醇0.25 g/kg,2日1次。观察各组对骨质疏松大鼠骨密度(BMD)、骨生物力学指标的影响。结果对大鼠腰椎和股骨BMD的影响,骨疏灵缓释微球中、高剂量组与17β-雌二醇组、模型组及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骨疏灵缓释微球低、中、高剂量组间比较也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对大鼠股骨力学指标的影响,骨疏灵缓释微球高剂量组和17β-雌二醇组均能显著提高最大载荷和抗弯刚度(P<0.05,P<0.01);疏灵缓释微球低剂量组抗弯刚度显著提高(P<0.01)。17β-雌二醇组及骨疏灵缓释微球低、中剂量组屈服点值和断裂能均较模型组有所提高,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骨疏灵缓释微球可提高卵巢切除大鼠的BMD、股骨最大载荷和抗弯刚度等骨生物力学性能,对卵巢切除大鼠所致的骨质疏松症具有明显的防治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疏灵缓释微球 去卵巢大鼠 骨质疏松症 实验研究
下载PDF
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三叉神经半月节微球囊压迫术后面部麻木观察 被引量:1
10
作者 马亚红 王昊 +2 位作者 董晓巧 陈蕾 庾莉萍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CAS 2014年第10期585-587,共3页
目的:观察鼠神经生长因子对三叉神经半月节微球囊压迫术后面部麻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204例,经三叉神经半月节微球囊压迫术治疗后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2例。对照组术后给予维生素B1注射液0.1 g,im qd,维生... 目的:观察鼠神经生长因子对三叉神经半月节微球囊压迫术后面部麻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204例,经三叉神经半月节微球囊压迫术治疗后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2例。对照组术后给予维生素B1注射液0.1 g,im qd,维生素B12注射液0.5 mg,im q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鼠神经生长因子30μg,im qd,治疗3周后比较两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疼痛即刻缓解率均为100%。观察组总有效率90.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均未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结论:鼠神经生长因子可显著提高三叉神经半月节微球囊压迫术后面部麻木的疗效,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面部麻木 微球囊压迫术 鼠神经生长因子
下载PDF
玻璃微球对乳化炸药冲击波感度的影响
11
作者 宋锦泉 汪旭光 严楠 《有色金属》 CSCD 2001年第2期1-5,9,共6页
设计了新的试验方法对玻璃微球敏化的乳化炸药的冲击波感度进行了测试 ,并建立了乳化炸药冲击波感度评估计算模型。分析了玻璃微球的含量、乳化炸药的密度等因素对其冲击波感度的影响。在一定的密度范围内 ,随着玻璃微球含量的增加 ,乳... 设计了新的试验方法对玻璃微球敏化的乳化炸药的冲击波感度进行了测试 ,并建立了乳化炸药冲击波感度评估计算模型。分析了玻璃微球的含量、乳化炸药的密度等因素对其冲击波感度的影响。在一定的密度范围内 ,随着玻璃微球含量的增加 ,乳化炸药的密度逐渐减小 ,炸药的临界起爆压增大 ,亦即炸药变得钝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化炸药 玻璃微球 冲击波感度 密度
下载PDF
靶控输注与微泵输注丙泊酚用于小肠镜检查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开俊 胡先平 +2 位作者 任俏 黄龙 邓世辉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第7期26-27,共2页
目的:观察靶控输注与微泵输注丙泊酚用于双气囊小肠镜检查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40例ASAⅠ~Ⅱ级拟行双气囊小肠镜检查的患者,年龄22~60岁,体质量45~70kg,随机分为靶控组(TCI泵)和微泵组(恒速微泵),每组20例。分别采用靶控输注... 目的:观察靶控输注与微泵输注丙泊酚用于双气囊小肠镜检查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40例ASAⅠ~Ⅱ级拟行双气囊小肠镜检查的患者,年龄22~60岁,体质量45~70kg,随机分为靶控组(TCI泵)和微泵组(恒速微泵),每组20例。分别采用靶控输注和微泵输注两种方式输注丙泊酚。靶控组以血浆药物浓度为靶目标进行靶控输注丙泊酚,靶浓度为2.5~4μg/mL。微泵组以丙泊酚4~8mg/(kg?h)恒速输注。两组术中均视体动、呛咳反应调整输出血浆靶浓度。记录患者给药前(T0)、给药后1min(T1)、给药后5min(T2)术中1h(T3)和苏醒时(T4)的HR、MAP、RR、SpO2的变化;观察诱导时间、苏醒时间、镜检时间、丙泊酚总用量、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满意度。结果所有患者均能完成操作,微泵组给药后1min(T1)MAP、HR、RR较给药前(T0)下降(P<0.05),靶控组MAP、HR、RR下降轻,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后5min(T2)术中1h(T3)和苏醒时(T4)两组的HR、MAP、RR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SpO2、诱导、苏醒时间、镜检时间及满意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靶控组丙泊酚总用量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少于微泵组(P<0.05)。结论靶控输注丙泊酚麻醉诱导平稳,术中麻醉效果好,可减少丙泊酚的用量和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靶控输注 微泵输注 丙泊酚 双气囊小肠镜
下载PDF
制备纳米氧化物的乳化炸药
13
作者 周慧生 谢兴华 +2 位作者 徐康 汪泉 吴红波 《纳米科技》 2015年第6期61-67,共7页
摘要:本文计算和测试了合有聚苯乙烯微球的特殊乳化炸药的爆轰速度。此种乳化炸药是为合成超细锂锌氧化物而设计的低爆速炸药。主要成分有硝酸锂、硝酸锌、石蜡和燃料油。水分别为气相和液相时,爆热计算值相差586KJ/kg,计算值和实... 摘要:本文计算和测试了合有聚苯乙烯微球的特殊乳化炸药的爆轰速度。此种乳化炸药是为合成超细锂锌氧化物而设计的低爆速炸药。主要成分有硝酸锂、硝酸锌、石蜡和燃料油。水分别为气相和液相时,爆热计算值相差586KJ/kg,计算值和实验值吻合较好。研究表明乳化膏体中硝酸锂和硝酸锌的加入降低了炸药的爆轰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化炸药 聚苯乙烯微球 金属离子硝酸盐 爆轰速度
下载PDF
放置宫颈扩张球囊对晚孕期孕妇阴道微生态的影响
14
作者 李筠 何力 +3 位作者 陈桂珍 廖风儿 赵曼丹 肖培洪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6年第1期27-28,共2页
目的研究放置宫颈扩张球囊前后阴道微生态的变化。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在我院放置了宫颈扩张球囊的孕妇共87例,在放置球囊前后进行阴道微生态及阴道分泌物培养,分析放置前后的变化。结果放置前后阴道微生态及阴道分泌物培养无... 目的研究放置宫颈扩张球囊前后阴道微生态的变化。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在我院放置了宫颈扩张球囊的孕妇共87例,在放置球囊前后进行阴道微生态及阴道分泌物培养,分析放置前后的变化。结果放置前后阴道微生态及阴道分泌物培养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放置宫颈扩张球囊对阴道微生态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扩张球囊 阴道微生态 引产
下载PDF
明胶基微粒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5
作者 孙林丽 龚彦铭 +4 位作者 但卫华 但年华 林海 曾睿 贾淑平 《皮革与化工》 CAS 2010年第3期22-27,34,共7页
本文用对比的方法主要阐述了明胶微胶囊、微球的制备方法及在生物医学、食品、农业等领域的应用。对明胶微囊、微球的性质和分析检测方法等做了简要的介绍,并指出了明胶微囊、微球在未来的发展前景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明胶 微囊 微球 制备 应用 分析 检测
下载PDF
血管内栓塞治疗颈动脉海绵窦瘘22例疗效观察
16
作者 宁厚法 张凤莲 +2 位作者 刘云霞 曹贵文 孙业全 《潍坊医学院学报》 2006年第5期349-350,共2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海绵窦瘘(CCF)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方法22例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明确诊断,显示瘘口部位及大小后,21例行颈内动脉可脱球囊栓塞治疗,1例行眼上静脉微弹簧圈栓塞治疗。结果22例中,21例1次栓塞成功,1例2次栓... 目的探讨颈动脉海绵窦瘘(CCF)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方法22例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明确诊断,显示瘘口部位及大小后,21例行颈内动脉可脱球囊栓塞治疗,1例行眼上静脉微弹簧圈栓塞治疗。结果22例中,21例1次栓塞成功,1例2次栓塞成功,6例闭塞颈内动脉。结论CCF血管内栓塞为首选治疗方法,创伤轻,恢复快,并发症少。对复杂的CCF可联合应用可脱球囊、微弹簧圈等栓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海绵窦瘘 栓塞治疗 可脱性球囊 微弹簧圈
下载PDF
经皮肾镜同期治疗肾盂旁囊肿合并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1
17
作者 周可义 杨文增 +1 位作者 崔振宇 赵春利 《中国内镜杂志》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30-33,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肾镜途径同期治疗肾盂旁囊肿合并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UPJO)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选取单侧单发肾盂旁囊肿合并UPJO患者32例,其中并发同侧肾结石25例。合并结石者先行微创经皮途径钬激光碎石术后,经此通道行肾盂旁囊肿钬... 目的探讨经皮肾镜途径同期治疗肾盂旁囊肿合并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UPJO)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选取单侧单发肾盂旁囊肿合并UPJO患者32例,其中并发同侧肾结石25例。合并结石者先行微创经皮途径钬激光碎石术后,经此通道行肾盂旁囊肿钬激光切开内引流术,UPJO行顺行高压球囊扩张术,术后留置海马管引流3~6个月。分析囊肿开窗内引流、狭窄高压扩张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结果患者肾盂集合分离系数术前(55.93±5.85)与术后1个月(46.17±6.33)、3个月(40.47±6.06)、6个月(33.81±7.05)和9个月(28.95±7.92)相比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与9个月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时间的推移,积水分离系数减小。结论经皮微通道途径同期治疗肾盂旁囊肿合并UPJO,有效缓解临床症状,减低集合系统分离系数,疗效确切,行之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微通道 肾盂旁囊肿 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 钬激光 高压球囊扩张
下载PDF
微球囊压迫半月节治疗三叉神经痛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24
18
作者 董韬 马逸 +1 位作者 曲国辉 冯思哲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65-168,共4页
目的总结分析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技术要点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年4月至2019年1月接受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治疗的53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VRS、VAS-4和PPI疼痛量化表评估术后疗效和出... 目的总结分析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技术要点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年4月至2019年1月接受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治疗的53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VRS、VAS-4和PPI疼痛量化表评估术后疗效和出院后的随访疗效。VAS≤10、VRS 0级或PPI 0级为疼痛完全缓解,VAS 10~40、VRS 1~2级或PPI 1~2级为疼痛满意缓解。结果本组患者疼痛受累最广泛的是上颌支,45例,术前疼痛病史20 d^32年,平均2.24年。7例曾接受过微球囊压迫术,2例曾接受过微血管减压术;术中球囊平均充盈容积0.702 mL,平均压迫时间125 s,3例术中发生球囊破裂。43例(81.1%)术后疼痛完全缓解,8例疼痛满意缓解,2例疼痛缓解不满意,总有效率为96.2%;术后患侧面部有麻木感50例(94.3%),咬肌乏力12例(22.6%),口周疱疹5例(9.4%),复视1例(1.9%),头痛5例(9.4%)。平均随访时间19.9个月;术后1年仍保持疼痛完全缓解者有30例(83.3%);至末次随访,本组整体的疼痛完全缓解率为71.7%(33例),疼痛满意缓解率24%(12例),总有效率95.7%;27例(57.4%)患者存在持续性的面部麻木感,其中6例麻木感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并伴有同侧咬肌萎缩或面瘫。期间1例患者复发,之后又接受了2次球囊压迫术。结论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有效的微创手术方法,对于高龄体弱、不能耐受全麻手术或畏惧手术者更具有治疗优势,但也不能忽视伴发的严重的面部麻木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经皮穿刺 微球囊压迫
下载PDF
微致动器用于翼面流场主动控制规律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朱业传 苑伟政 +2 位作者 马炳和 邓进军 姜澄宇 《纳米技术与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2008年第1期24-28,共5页
面向主动流动控制研发了气泡型微致动器及其阵列技术和MEMS合成射流器技术.对气泡型微致动器参与下的飞行器翼面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并结合翼型开展了风洞实验,研究了气泡型微致动器对气动性能的影响规律.阐述了微型合成射流器及其微流... 面向主动流动控制研发了气泡型微致动器及其阵列技术和MEMS合成射流器技术.对气泡型微致动器参与下的飞行器翼面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并结合翼型开展了风洞实验,研究了气泡型微致动器对气动性能的影响规律.阐述了微型合成射流器及其微流场特性,研究了合成射流抑制失速、提高升力的机理.结果表明,在翼型上对微致动器进行合理布置,采用适当的控制参数,可以实现对翼面绕流的有益主动控制,达到增加升力、改善失速特性等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流动控制 气泡型微致动器 微型合成射流器
下载PDF
改良3D数字化导板辅助穿刺在微球囊压迫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0
作者 杨迎慧 赵姗 +4 位作者 王雅娇 康楠 孟箭 韩亮 郑浩 《口腔疾病防治》 2023年第8期559-566,共8页
目的探讨改良3D打印数字化导板在微球囊压迫术(percutaneous microballoon compression,PMC)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PTN)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9年9月至2022年1月于徐州市中心医院口腔科治疗的42例原发... 目的探讨改良3D打印数字化导板在微球囊压迫术(percutaneous microballoon compression,PMC)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PTN)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9年9月至2022年1月于徐州市中心医院口腔科治疗的42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采取3D打印技术制作导板引导穿刺,共22例)和对照组(采取传统Hartel前入路法定位穿刺,共2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中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间、手术时间及患者承受辐射量、术后并发症等,记录患者术后巴罗神经病学研究所疼痛强度表(Barrow Neurological Institute Scale,BNI)评分、面部麻木、角膜反射减退及咀嚼无力等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在术中一次穿刺成功率(χ^(2)=21.51,P<0.001)、穿刺时间(Z=-5.51,P<0.001)、手术时间(t=9.37,P<0.001)及C形臂扫描次数(Z=-4.59,P<0.001)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术后BNI评分Ⅰ级21例(95.5%)、Ⅱ级1例(4.5%),对照组患者术后BNI评分Ⅰ级17例(85.0%)、Ⅱ级2例(10.0%)、Ⅲ级1例(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出现咀嚼无力16例、结膜炎1例、唇周疱疹10例,对照组术后出现咀嚼无力18例、结膜炎2例、唇周疱疹11例、单眼失明1例,两组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平均随访12个月,试验组和对照组均无复发。结论改良3D数字化导板引导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穿刺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患者辐射损伤,提高手术成功率,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技术 数字化 导板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微球囊压迫术 精准定位 穿刺 卵圆孔 面部麻木 失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