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道路绿化带“微峡谷效应”及其对非机动车道污染物浓度的影响 被引量:24
1
作者 李萍 王松 +4 位作者 王亚英 郝兴宇 武小钢 阎海冰 蔺银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2888-2896,共9页
研究不同绿化带结构对非机动车道污染物浓度的影响,将为城市道路绿化带格局提供依据。利用遮荫网模拟10、20、30 m隔离的道路绿化带,并模拟了3种不同结构的绿化带,分别对各类道路微气候条件(风)及SO2、NOx、NH3、总悬浮颗粒物(TSP)和可... 研究不同绿化带结构对非机动车道污染物浓度的影响,将为城市道路绿化带格局提供依据。利用遮荫网模拟10、20、30 m隔离的道路绿化带,并模拟了3种不同结构的绿化带,分别对各类道路微气候条件(风)及SO2、NOx、NH3、总悬浮颗粒物(TSP)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等5种主要污染物浓度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风速小于2 m/s时,10 m和20 m间隔的道路绿化带会产生"微峡谷效应",使绿化带间隔内风速增加。10 m间隔的绿化带较其它两种绿化带对各种污染物的净化百分率更明显,且污染物净化百分率与风速大多正相关显著。12.5 m的模拟绿化带与10 m的间隔交替的绿化带可以更有效地降低非机动车道的污染物浓度,污染物净化百分率与风速也大多正相关显著。不同结构道路绿化带会影响道路微气候条件,从而影响非机动车道污染物浓度。城市道路绿带存在合理的绿带结构,可以通过设计更合理的城市道路绿带模式有效改善城市非机动车道空气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绿化带 微峡谷效应 非机动车道 污染物
下载PDF
城市道路绿化带微峡谷效应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郑敬刚 《绿色科技》 2017年第9期5-7,共3页
通过实地测量,研究了许昌市道路绿化带不同间隔宽度、不同高度、不同走向的微峡谷效应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绿化带间隔宽度在0.7~4.7m之间时,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微峡谷效应,当绿化带宽度为1.8m时,微峡谷效应最显著;绿化带高度介于0.55~0.... 通过实地测量,研究了许昌市道路绿化带不同间隔宽度、不同高度、不同走向的微峡谷效应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绿化带间隔宽度在0.7~4.7m之间时,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微峡谷效应,当绿化带宽度为1.8m时,微峡谷效应最显著;绿化带高度介于0.55~0.80m之间时,均表现出微峡谷效应,当绿化带高度为0.75m时,微峡谷效应最显著;东西走向的风速变化率为58%,南北走向的风速变化率为106%,南北走向的风速变化率大于东西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化带 微峡谷效应 间隔宽度 风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