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6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vestigation of the micro contact profile weldingtechnics
1
作者 何毅 张晓辉 +1 位作者 王永明 刘凤龙 《广东有色金属学报》 2005年第2期399-404,共6页
The cladding preparation technology for the micro contact profile is investigated through the way of seam welding. The effects of the seam welding on different conditions including welding electrical current, welding ... The cladding preparation technology for the micro contact profile is investigated through the way of seam welding. The effects of the seam welding on different conditions including welding electrical current, welding time, electrode force and electrode material were contrasted through the way of metallographic structure, electron scanning, experiments of rectification and twist fatigue. The parameters of welding several kinds of materials were obtained. As a result, the qualified contact profile can be produced by making a control of the technical conditions: welding current, welding time, electrode force and electrode materi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材料 焊接工艺 电学性能 复合材料
下载PDF
晶圆级Micro-LED芯片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
作者 苏昊 李文豪 +6 位作者 李俊龙 刘慧 王堃 张永爱 周雄图 吴朝兴 郭太良 《液晶与显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82-594,共13页
随着微型氮化镓(GaN)发光二极管(LED)制造工艺的不断进步,Micro-LED显示有望成为新一代显示技术并在近眼显示、大尺寸高清显示器件、柔性屏幕等领域大放异彩。在Micro-LED显示众多技术环节中,晶圆级Micro-LED芯片的检测是实现坏点拦截,... 随着微型氮化镓(GaN)发光二极管(LED)制造工艺的不断进步,Micro-LED显示有望成为新一代显示技术并在近眼显示、大尺寸高清显示器件、柔性屏幕等领域大放异彩。在Micro-LED显示众多技术环节中,晶圆级Micro-LED芯片的检测是实现坏点拦截,提升显示屏良品率、降低整机制造成本的关键环节。针对大数量(百万数量级)、小尺寸(<50μm)的晶圆级Micro-LED芯片阵列,现有的电学检测手段存在检测效率低、成本高等缺点。因此,提高检测效率、提升检测准确度、降低检测成本是晶圆级Micro-LED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本文首先介绍了晶圆级Micro-LED芯片检测时所需要检测的几个指标,其次详细介绍并分析了现有的或已经提出的检测手段,最后对晶圆级Micro-LED芯片检测技术进行总结并展望了未来技术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LED 缺陷检测 接触型检测 无接触检测
下载PDF
Micro contact and stick-slip number between AFM probe tip and sample surface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向军 孟永钢 温诗铸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3年第5期537-545,共9页
In an atomic force microscope (AFM), the cantilever probe, probe tip and sample surface form a micro system in which micro contact, elastic deformation, relative sliding and friction occur during scanning with the con... In an atomic force microscope (AFM), the cantilever probe, probe tip and sample surface form a micro system in which micro contact, elastic deformation, relative sliding and friction occur during scanning with the contact mode. In this paper, the energy conversion and dissipation during scanning process in the micro system is investigated based on the Mauges-Daules contact model. A dimensionless stick-slip number $\eta = \sqrt {{{8U_1 h^2 } \mathord{\left/ {\vphantom {{8U_1 h^2 } {\left( {k_\theta R_s^2 } \right)}}} \right. \kern-0em} {\left( {k_\theta R_s^2 } \right)}}} $ is defined to describe the micro stick-slip behavior under AFM. Through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he dynamics of the probe tip, it is shown that AFM lateral force is dependent on the defined stick-slip number. If η<1, lateral force is weak and stick-slip phenomenon disappears. When η=1, the probe tip jumps between the asperities on sample surface, showing stick-slip behavior but without energy dissipation. In the case of η>1, the tip moves off the sticking points with an adhesion hysteresis, resulting in an energy dissipation. Therefore, the stick-slip number can serve as a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AFM lateral force with different stick-slip numbers is in agreement with experimental results. Finally a method to extract frictional force from the AFM lateral force signal is propo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tomic FORCE microscope micro adhesion contact STICK-SLIP number frictional force.
原文传递
交流驱动无电学接触GaN基Micro⁃LED器件光电特性 被引量:1
4
作者 郭韫韵 翁书臣 +5 位作者 邹振游 许海龙 王浩楠 周雄图 吴朝兴 张永爱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242-2249,共8页
针对Micro‐LED器件微型化带来的尺寸效应、高速巨量转移、发光器件与驱动背板的高精度键合等问题,本文通过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和原子层沉积技术制备了一种垂直结构的交流驱动无电学接触型GaN基Micro‐LED器件,研究了其光电特性。结... 针对Micro‐LED器件微型化带来的尺寸效应、高速巨量转移、发光器件与驱动背板的高精度键合等问题,本文通过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和原子层沉积技术制备了一种垂直结构的交流驱动无电学接触型GaN基Micro‐LED器件,研究了其光电特性。结果表明,器件电路模型可等效为RC电路,随着交流驱动信号频率的增大,器件等效阻抗先快速减小后趋于稳定。当频率固定时,器件I⁃V特性呈线性关系,器件等效阻抗稳定,器件亮度随着驱动电压增大而增强。当驱动电压固定时,器件在16~22 MHz频率范围内达到最大亮度,且亮度随频率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此外,由于回路呈电容特性,无电学接触型Micro‐LED器件存在发光延迟效应和电流超前效应。对比传统Micro‐LED器件,无电学接触型Micro‐LED器件与外部电极无电学接触,在交流驱动条件下实现内部载流子复合发光,有望解决Micro‐LED芯片微型化带来的技术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LED器件 氮化镓 无电学接触 交流驱动 光电特性
下载PDF
Propagation of harmonic waves through micro gap with consideration of frictional contact
5
作者 陈小云 于桂兰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English Edition)》 SCIE EI 2011年第11期1423-1436,共14页
Transmission of elastic waves through a micro gap between two solids with consideration of frictional contact is investigated. By using the Fourier analysis technique and the corrective solution method, the nonlinear ... Transmission of elastic waves through a micro gap between two solids with consideration of frictional contact is investigated. By using the Fourier analysis technique and the corrective solution method, the nonlinear boundary problem is reduced to a set of algebraic equations. Numerical results exhibit the locations and extents of separation, slip, and stick zones, the interface tractions, and the energy partition. The effects of gap width, frictional coefficients, and the incident angle on the wave transmission are discussed in detail. The results show that higher harmonics are generated due to the local contact/slip at the interfa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rmonic wave micro gap frictional contact Fourier analysis
下载PDF
特殊螺纹接头密封面微滑接触行为研究
6
作者 曹银萍 刘渝 +2 位作者 于洋 李贞贞 窦益华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26,共9页
特殊螺纹接头在井下服役期间受到交变载荷作用,导致接头密封面处发生微滑,影响接头的密封性能。为研究特殊螺纹接头密封面处的微滑接触行为,基于弹性杆振动微分方程,建立了特殊螺纹接头微滑模型,分析了接头密封面的黏着-滑移临界区域及... 特殊螺纹接头在井下服役期间受到交变载荷作用,导致接头密封面处发生微滑,影响接头的密封性能。为研究特殊螺纹接头密封面处的微滑接触行为,基于弹性杆振动微分方程,建立了特殊螺纹接头微滑模型,分析了接头密封面的黏着-滑移临界区域及载荷-位移的迟滞特性;利用数值仿真软件建立了接头摩擦接触有限元模型,考察不同内压载荷、位移幅值和摩擦因数的影响下,接头密封面接触压力、相对滑移距离和剪切摩擦力的变化规律,得到了接头密封面处黏着-滑移状态的临界转化范围。研究结果表明:接头的摩擦接触有限元模型可模拟井下实际工况下接头密封面的微滑接触行为;随着内压载荷的增加,相对滑移距离减小、剪切摩擦力和黏着长度增加;随着位移幅值的增加,相对滑移距离增加,黏着长度减小;在内压载荷60~70 MPa之间,位移幅值0.02~0.025 mm之间,分别在密封面处发生黏着-滑移状态的临界转化;随着摩擦因数的增加,密封面相对滑移距离减小,剪切摩擦力和黏着长度增加。研究结果可为动载作用下特殊螺纹接头密封性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殊螺纹接头 密封面 微滑接触 密封性能 滑移状态
下载PDF
银铜侧向复合材料界面结合机理分析
7
作者 宁德魁 谢明 +3 位作者 陈永泰 段云昭 刘国化 马洪伟 《铜业工程》 CAS 2024年第2期61-65,共5页
本文采用“包覆锭坯+扩散烧结+冷轧复合”联合工艺制备了银铜侧向复合带材,利用金相显微镜(OM)、扫描电镜(SEM)和能谱仪(EDS)观察分析银铜复合界面结构和元素分布,并分析其银铜复合界面的结合机理。结果表明,银铜复合界面形成过程为:1)... 本文采用“包覆锭坯+扩散烧结+冷轧复合”联合工艺制备了银铜侧向复合带材,利用金相显微镜(OM)、扫描电镜(SEM)和能谱仪(EDS)观察分析银铜复合界面结构和元素分布,并分析其银铜复合界面的结合机理。结果表明,银铜复合界面形成过程为:1)银铜接触界面处凹凸不平的表面在轧制力的作用下相互咬合,形成机械结合界面;2)接触面在轧制力的作用下,银铜表面氧化膜破裂,新鲜表面质点间在轧制变形热的作用下产生原子结合;3)在扩散烧结过程中,银铜界面处的原子在高温作用下被激活,银铜原子相互扩散,在界面处发生银铜共晶反应形成液相金属层,随着烧结时间的延长,其共晶反应液相层厚度逐渐增加,随后冷凝结晶,使银铜实现侧向冶金结合。4)在后续中间退火过程中,共晶层与两侧的铜、银基体相互扩散,铜、银原子向更深的方向逐渐扩散,在靠近共晶层铜侧和银侧逐步形成固溶体层,使银与铜的结合强度进一步提高。银铜侧向复合界面结合机理包含机械咬合结合、接触共晶反应自钎焊结合和原子扩散结合3种,复合界面结合强度较好,剪切强度达220 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覆锭坯 银铜复合材料 界面结合机理 共晶接触反应钎焊 微观组织
下载PDF
微点蚀损伤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
8
作者 赵景鑫 姜程 +2 位作者 李维民 刘海超 栗心明 《摩擦学学报(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15-728,共14页
微点蚀是高应力滑滚接触副在润滑油膜不能充分建立的条件下由于表面粗糙度的塑性变形引发的1种表面起源型疲劳损伤现象,常见于硬齿面齿轮、滚动轴承等关键机械零部件中,严重影响运动部件传动精度、服役寿命及可靠性.本文中重点调研了微... 微点蚀是高应力滑滚接触副在润滑油膜不能充分建立的条件下由于表面粗糙度的塑性变形引发的1种表面起源型疲劳损伤现象,常见于硬齿面齿轮、滚动轴承等关键机械零部件中,严重影响运动部件传动精度、服役寿命及可靠性.本文中重点调研了微点蚀研究与润滑材料评价所用的试验方法、微点蚀的成因及其关键影响因素,总结了微点蚀形成所涉及的表面/次表面微裂纹萌生及可能的演化过程.从摩擦学角度给出了工程实践中抑制微点蚀的可行性措施,并对未来关于微点蚀的重点研究问题进行了展望.本文中对润滑界面微点蚀失效分析、表面合理润滑设计和润滑油品抗微点蚀的添加剂关键组分筛选与评定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点蚀 滑滚接触 失效分析 润滑材料 润滑
下载PDF
锆基合金表面仿生织构设计及润湿性仿真研究
9
作者 曹志涛 郑清春 +4 位作者 郝佳丽 杨小洋 刘鑫 张春秋 胡亚辉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7-121,共5页
为探究锆基合金织构化表面微润滑机制,在锆基合金表面制备一种类似树蛙趾端表面多边形棱柱结构的仿生织构,利用ANSYS Fluent软件在模拟织构表面并建立液滴铺展模型,分析不同织构参数(织构边长、织构间距)下仿生织构表面的亲水性能。结... 为探究锆基合金织构化表面微润滑机制,在锆基合金表面制备一种类似树蛙趾端表面多边形棱柱结构的仿生织构,利用ANSYS Fluent软件在模拟织构表面并建立液滴铺展模型,分析不同织构参数(织构边长、织构间距)下仿生织构表面的亲水性能。结果表明:六边形织构在相同面积率下可提供最长的凹槽长度及最长的织构边缘长度,在各多边形织构中具有较强的亲水效果;织构间距、织构边长与接触角之间均存在明显线性关系,接触角随织构间距的增大而减小,随织构边长的增大而增大,因此可通过调整织构边长与织构间距实现对亲水性能的改善。在研究的织构边长和织构间距范围内,锆基合金织构表面的接触角都低于光滑合金表面的接触角,表明建立的仿生织构表面改善了锆基合金的亲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基合金 润湿性 微织构 接触角 仿生织构设计
下载PDF
考虑材料塑性流动的粗糙表面弹塑性接触建模
10
作者 周炜 蔡一丁 +2 位作者 肖罡 杨钦文 唐进元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8-183,共6页
针对粗糙表面弹塑性接触问题,考虑微凸体顶端因接触变形产生的材料塑性流动,从塑性变形体积守恒准则出发,将相邻接触单元划分为不同类型接触片段,对不同类型接触片段分别提出了材料塑性流动模式与算法,建立了表面微观形貌循环更新的弹... 针对粗糙表面弹塑性接触问题,考虑微凸体顶端因接触变形产生的材料塑性流动,从塑性变形体积守恒准则出发,将相邻接触单元划分为不同类型接触片段,对不同类型接触片段分别提出了材料塑性流动模式与算法,建立了表面微观形貌循环更新的弹塑性接触模型。通过与Hertz解和有限元解进行对比,检验了所提模型的有效性。应用所提模型开展粗糙表面弹塑性接触分析,获得了表面微观形貌和接触压力演化过程。结果表明:所提模型与Hertz解和有限元解基本相符,最大误差在10%以内;材料塑性流动使得材料由峰顶逐渐向峰谷转移,导致接触范围随之变大,平均接触压力随之减小,但转变速度逐渐趋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糙表面 弹塑性 接触 微观形貌
下载PDF
多相混输泵用超高压机械密封性能研究
11
作者 任宝杰 郝木明 +2 位作者 沈宗沼 赵伟龙 郭崇斌 《炼油技术与工程》 CAS 2024年第5期33-36,48,共5页
针对超高压混输泵机械密封易磨损失效的问题,介绍了端面槽加工和涂层应用两种策略,用热流固耦合分析方法,分析了浅槽微接触式机械密封在实际应用中的温度分布和端面变形情况,阐述了表面涂层技术的应用,进行了一系列机械密封性能的试验... 针对超高压混输泵机械密封易磨损失效的问题,介绍了端面槽加工和涂层应用两种策略,用热流固耦合分析方法,分析了浅槽微接触式机械密封在实际应用中的温度分布和端面变形情况,阐述了表面涂层技术的应用,进行了一系列机械密封性能的试验研究。研究结果不仅证实了这些技术在提高机械密封寿命和可靠性方面的有效性,还证实了端面开槽和涂层技术在降低摩擦、改善耐磨性能方面的显著效果。为超高压混输泵机械密封系统的设计和优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及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相混输泵 超高压 机械密封 浅槽微接触 温度场 变形计算 表面涂层 摩擦扭矩
下载PDF
材料表面润湿性对超微量胶液分配及封装效果的影响
12
作者 张嘉容 刘慧芳 +2 位作者 陈曦 冯天成 王文国 《微纳电子技术》 CAS 2024年第9期148-155,共8页
为了在微纳元件的封装中实现pL级超微量胶液的分配,根据不同材料表面具有不同表面润湿性的性质,提出了一种微纳量级的点胶方法。首先,使用自主搭建的超微量点胶系统进行pL级胶液分配实验,该系统点样的平均体积误差≤±1.1%,转移液... 为了在微纳元件的封装中实现pL级超微量胶液的分配,根据不同材料表面具有不同表面润湿性的性质,提出了一种微纳量级的点胶方法。首先,使用自主搭建的超微量点胶系统进行pL级胶液分配实验,该系统点样的平均体积误差≤±1.1%,转移液滴的最小体积约为19.6 pL;然后,通过改变表面润湿性的单因素实验分析接触角对胶液转移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接触角可以直观反映材料表面的润湿程度,即接触角越小,表面润湿性越好,转移液滴体积越大;最后,根据接触角与转移液滴体积的实验数据进行非线性曲线拟合,推导出了转移液滴体积预测公式,利用该公式预测的转移液滴体积与实测体积之间的平均差异率为2.3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元件 pL级 表面润湿性 超微量点胶 接触角 曲线拟合 体积预测
下载PDF
Contact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pressure controller's sealing interface in deep in-situ pressure-preserved coring system 被引量:1
13
作者 Jia-Nan Li Jun Wang +5 位作者 Yun-Qi Hu Zhen-Xi You Meng Xu Ying-Wei Wang Zu-Jie Zou Qi-Yue Kang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3期1334-1346,共13页
The sealing performance of contact interfaces plays the most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sign and operation of the in-situ pressure-preserved coring system.To meet the demand of ultra-high pressure-retained coring for oil... The sealing performance of contact interfaces plays the most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sign and operation of the in-situ pressure-preserved coring system.To meet the demand of ultra-high pressure-retained coring for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in deep reservoirs,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contact mechanical behavior of the pressure controller was performed.Based on the micro-contact theory of rough surfaces,a three-dimensional numerical model of the rough contact interface between the valve cover and the valve seat was constructed,and the micro-contact behavior of the metal contact surfaces was comprehensively studi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ctual contact area of the valve interface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surface roughness before the critical contact point,but decreases after that.Compared with the real contact model with double rough surfaces,although the simplified hard-contact model with a single rough surface can reflect the micro-contact behavior of the rough surface to a certain extent,it cannot truly reveal the microchannel morphology between the sealing interfaces under pressure.Therefore,the realistic double-rough-surface model should be recommended to evaluate the sealing performance of coring tools,particularly for high pressure conditions.The material properties of valves have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contact characteristics of rough surfaces,which suggested that the actual contact area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elastic modulus of the contact material under the same loading conditions.The knowledge of this work could help to enhance the seal design of pressure controllers for in-situ pressure-preserved cor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situ pressure-preserved coring Metal seal Rough surface micro contact
下载PDF
微量供油下的线接触副润滑增效分析
14
作者 李书义 郭峰 +2 位作者 黄柏林 金薇 梁鹏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05-1211,共7页
实验发现亲/疏油交替供油的功能润湿表面能提高微量供油下有效润滑的成膜性能。基于此,建立了有限长滚子副润滑模型,分析了交替供油的亲/疏油带宽及工作参数对润滑性能的增强规律。研究发现,微量供油条件下可利用交替供油方式达到线接... 实验发现亲/疏油交替供油的功能润湿表面能提高微量供油下有效润滑的成膜性能。基于此,建立了有限长滚子副润滑模型,分析了交替供油的亲/疏油带宽及工作参数对润滑性能的增强规律。研究发现,微量供油条件下可利用交替供油方式达到线接触副润滑增效的目的,但供油交替变换使接触区润滑性能不稳定,且润滑增效作用会受功能表面亲/疏油带宽和卷吸速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接触副 微量润滑 功能表面 供油
下载PDF
基于微观蠕滑饱和的地铁线路钢轨波磨发生概率及发展特征
15
作者 王志强 雷震宇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58-467,共10页
聚焦轮轨接触行为,从微观角度研究了地铁线路上钢轨波磨的发生概率和发展特性.利用车辆−轨道多体动力学数值模型,并结合Modified-Fastsim切向接触算法,提出了蠕滑率饱和临界值用于分析轨面光滑和粗糙条件下不同曲率半径线路上的波磨发... 聚焦轮轨接触行为,从微观角度研究了地铁线路上钢轨波磨的发生概率和发展特性.利用车辆−轨道多体动力学数值模型,并结合Modified-Fastsim切向接触算法,提出了蠕滑率饱和临界值用于分析轨面光滑和粗糙条件下不同曲率半径线路上的波磨发生概率.同时,采用Archard模型计算了轮轨接触斑的平均磨耗深度,进而分析了钢轨波磨的演化特征.结果显示,内外侧轮轨接触蠕滑在线路曲线半径小于450 m时均趋近于饱和,说明内外侧钢轨均具有发生波磨的可能性,而当线路曲线半径大于450 m时,钢轨波磨发生概率降低.轨面不平顺的存在能够导致轮轨接触产生反馈振动,从而提高轮轨系统钢轨波磨的发生概率.随着线路曲线半径的增加,轮轨接触斑平均磨耗深度趋于减小,且平均磨耗深度减小速率表现为先增大后降低,说明曲线半径越小,钢轨波磨磨耗程度越大,磨耗速率越快.内外侧(左右侧)接触斑的平均磨耗深度变化相似,外侧接触斑的平均磨耗深度在小半径曲线上略高于内侧,表明内外侧(左右侧)钢轨的磨耗程度和磨耗速率基本相似,但考虑到内外侧轮轨接触几何关系有所差异,外轨倾向于轨侧波磨,内轨则主要为轨顶波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线路 钢轨波磨 微观接触 蠕滑特性 磨耗
下载PDF
微织构对V型滑动导轨副摩擦磨损特性影响的研究
16
作者 马岢欣 邓建新 +3 位作者 包一琛 王军燕 田润洲 王明远 《制造技术与机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4-171,共8页
V型滑动导轨副具有低成本、良好的承载能力和导向性等优点,至今仍应用于很多机械设备中,但同时也存在着摩擦系数大、易磨损和低速稳定性差等缺点。为提高V型滑动导轨副的摩擦学性能,利用激光表面织构化技术分别在导轨的接触面上设计并... V型滑动导轨副具有低成本、良好的承载能力和导向性等优点,至今仍应用于很多机械设备中,但同时也存在着摩擦系数大、易磨损和低速稳定性差等缺点。为提高V型滑动导轨副的摩擦学性能,利用激光表面织构化技术分别在导轨的接触面上设计并制备直线和椭圆微织构。通过不同仿真软件对激光制备出的微织构是否产生流体动压效应进行验证,分析微织构对导轨接触面的接触应力的影响。利用自制往复滑动导轨试验平台在混合润滑条件下测试了不同类型织构化导轨副的摩擦磨损性能。结果表明,织构化导轨副均可以产生流体动压效应,且椭圆微织构可以产生更大的流体动压效应。此外,椭圆微织构仅位于下导轨表面可以较大程度降低其接触应力。因此,当椭圆微织构位于下导轨表面时减摩效果最好,具有最低的平均摩擦系数,与无织构导轨副相比下降了3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型滑动导轨副 微织构 流体动压效应 接触应力
下载PDF
微氧生化-生物接触氧化法对癸二酸废水的处理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徐军 史新星 +4 位作者 王开春 李坤 刘冠 董自斌 曲昂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7-154,共8页
癸二酸废水属于典型难降解工业废水,废水处理难度大,且富含的高硫酸盐极易被还原为硫化氢释放,导致环境污染。采用微氧生化-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处理癸二酸废水,考察其对难降解工业废水的处理特性。结果表明,当进水负荷逐渐趋于稳定,在进水... 癸二酸废水属于典型难降解工业废水,废水处理难度大,且富含的高硫酸盐极易被还原为硫化氢释放,导致环境污染。采用微氧生化-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处理癸二酸废水,考察其对难降解工业废水的处理特性。结果表明,当进水负荷逐渐趋于稳定,在进水COD 4500~5500 mg/L、挥发酚150~200 mg/L的情况下,经微氧生化-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处理后,出水COD<400 mg/L,挥发酚<0.5 mg/L。系统中出水硫化物质量浓度均低于0.2 mg/L,表明系统内不易产生H2S。在微氧段构建及启动阶段,伴随着DO升高,出水浊度不断降低;当整体工艺连续稳定运行时,系统除浊率保持在70%~90%之间,表明整体工艺对降低出水浊度有很好的效果。系统中MLSS 6000~8000 mg/L,SVI 100~150 mL/g,表明系统中污泥沉降性较好。系统运行稳定性评价表明系统具有较强的抗负荷冲击能力和耐盐度变化能力,可广泛应用于难降解工业废水的治理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癸二酸废水 微氧生化 生物接触氧化 硫化物 抗负荷冲击 耐盐度变化
下载PDF
微氧生物接触氧化法联合尾水农灌处理农村生活污水
18
作者 韦昱多 谢健强 +1 位作者 张建美 吕钰楠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44-52,共9页
为探究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处理的可行性,采用微氧生物接触氧化法联合尾水农灌对模拟农村生活污水中的氮磷及有机物进行处理,测定了运行参数对微氧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效果的影响,并探讨了尾水农灌对农作物品质、地下水、土壤的影响。结... 为探究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处理的可行性,采用微氧生物接触氧化法联合尾水农灌对模拟农村生活污水中的氮磷及有机物进行处理,测定了运行参数对微氧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效果的影响,并探讨了尾水农灌对农作物品质、地下水、土壤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系统溶解氧为微氧条件(0.5±0.2 mg/L)时,水力停留时间(HRT)和温度均对生物接触氧化法的处理效果有明显的影响,当HRT为4 h以上以及温度在30℃或20℃时,COD去除率大于73.32%,出水COD浓度均能满足所有作物灌溉要求(<100 mg/L),而NH_(4)^(+)-N、TN和TP的去除率均低于50%,有效保存了部分氮磷资源。利用尾水灌溉可有效提高作物产量,同时维生素C含量、还原性糖含量并未发生明显降低,硝酸盐氮含量未超出食用标准。灌溉下渗水不会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另外农灌后土壤质地相较灌溉前有所改善,pH由4.96上升至5.78,电导率由1.925 mS/cm降低至1.803 mS/cm,土壤酸化改善且盐渍化程度降低,土壤肥力仍维持在一级水平。利用微氧生物接触氧化池尾水进行灌溉,不但能有效去除其中的污染物质,而且可以利用其中的氮磷资源,为农村生活污水的资源化处理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生活污水 微氧生物接触氧化 农业灌溉 污水资源化
下载PDF
一种简易的单细胞图案化微流控芯片方法与条件优化
19
作者 黄柯 陈志强 +2 位作者 孙园迪 董媛 孟桂先 《吉林医药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88-193,共6页
目的 解决可控流体刺激下单细胞水平图案化的精准控制问题。方法 结合微接触印刷图案化方法与微流控芯片技术,优化一种简易可拆卸芯片中单细胞图案化策略。首先利用单因素法优化蛋白图案化与细胞图案化步骤,分别改变离子体处理时间、FN... 目的 解决可控流体刺激下单细胞水平图案化的精准控制问题。方法 结合微接触印刷图案化方法与微流控芯片技术,优化一种简易可拆卸芯片中单细胞图案化策略。首先利用单因素法优化蛋白图案化与细胞图案化步骤,分别改变离子体处理时间、FN包被时间、清洗次数、印章接触时间、F127浓度、F127处理时间、细胞接种时间和细胞密度等,最终得到单细胞图案化最佳参数。然后利用3D打印与真空负压封装,实现微流控芯片可拆可密封,保证图案化细胞与流体剪切力二者都精准可控。结果 根据单因素法条件配比,得到蛋白图案化最佳参数:等离子体氧处理1 min、FN包被30 min、印章接触时间6~24 h、清洗2次。细胞图案化最佳参数:F127浓度2%,处理时间1 h,细胞密度2×10~6mL^(-1),细胞接种时间为15~30 min,单细胞图案有效维持时间6~8 h。基于3D打印模具与真空负压封装的微流控芯片可同时提供两种强度不同的流体剪切力。结论 优化后的单细胞图案化微流控芯片方法为图案化驱动的多细胞体系与力学环境耦合机制提供较为理想的实验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细胞图案化 微流控芯片 微接触印刷 力学刺激 钙信号 3D打印
下载PDF
基于真实形貌的机械密封摩擦界面热力致损分析
20
作者 崔雯 王天瑞 王在刚 《化工机械》 CAS 2024年第1期90-96,共7页
机械密封在运行时密封界面热力及摩擦状态多变,为了探究机械密封运行时的界面热力及磨损等特性,使用非接触3D形貌仪,获得摩擦界面微观形貌信息,逆向构造摩擦界面三维模型,基于该模型对密封环摩擦过程进行分析,进一步得出摩擦界面的Von M... 机械密封在运行时密封界面热力及摩擦状态多变,为了探究机械密封运行时的界面热力及磨损等特性,使用非接触3D形貌仪,获得摩擦界面微观形貌信息,逆向构造摩擦界面三维模型,基于该模型对密封环摩擦过程进行分析,进一步得出摩擦界面的Von Mises应力、热源、振动、磨损区域、磨损量等相关特性。结果表明,在同一时刻SiC-SiC组的磨损面积均小于SiC-C组;SiC-C组摩擦界面的热源分布相比于SiC-SiC组更加复杂;密封环启动瞬间SiC-C组的法向加速度远大于SiC-SiC组;SiC-C组的磨损量约为SiC-SiC组的3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密封 热力磨损 微凸体 滑动接触 摩擦界面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