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9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velopment of laser and microwave scanning technologies in the blast furnace burden profile and lining condition measurement at CSC
1
作者 KUO Shihkang 《Baosteel Technical Research》 CAS 2010年第S1期13-,共1页
In order to stabilise the operation of the blast furnace and to raise its operation efficiency,research works for the application of microwave and laser scanning technologies to the measurement have been intensively c... In order to stabilise the operation of the blast furnace and to raise its operation efficiency,research works for the application of microwave and laser scanning technologies to the measurement have been intensively carried out at China Steel Corporation(CSC).To monitor the burden profile during the operation,a microwave burden profile measuring system was developed.The system consists of a radar unit,a signal processing system, and a driving device which is capable of rotating the radar to scan the burden surface in a specified direction.A nitrogen cooling system was designed to protect the measurement system.A prototype burden profile meter was successfully tested in No.1 blast furnace in 2008,and a permanent one was installed at No.3 blast furnace.The system has provided useful information for adjusting the charging sequence in No.3 blast furnace.For another application,3 - D laser scanning technology is employed to monitor the blast furnace lining condition.To this end,a data registration method has been developed,through which two measured range images sensed at different period and locations can be fitted into the same coordinate system.In practice,the erosion of the blast furnace lining can be estimated when the current inner profile is compared with that taken before the blow-in operation. This technology is also adopted to evaluate the performance of gunning operation in the blast furnaces at CS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last furnace measurement laser scanning micro wave burden profile meter
下载PDF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based on radialization power for micro-hotplate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彤 漆奇 +3 位作者 刘奎学 刘丽 张蕾 徐宝琨 《中国有色金属学会会刊:英文版》 CSCD 2006年第B02期780-784,共5页
A novel method to measure the temperature on the surface of micro-hotplate was presented. The tiny fiber probe and the optical power meter were employed to measure the sample radialization power. By means of comparing... A novel method to measure the temperature on the surface of micro-hotplate was presented. The tiny fiber probe and the optical power meter were employed to measure the sample radialization power. By means of compa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adialization power and the temperature, sample surface temperature can be discerned accurately. Such an approach has provided more accuracy than traditional temperature measurement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 based on this method is quite similar to that of simulation by the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FEA) software of Ansys in theory. This measurement is very useful for measuring temperature for these micro samples prone to be untouchab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体传感器 微型热盘 辐射功率 温度测量 热分布
下载PDF
Operation and Control of Microgrids Using IoT (Internet of Things)
3
作者 Dipta Voumick Prince Deb Mohammad Monirujjaman Khan 《Journal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and Applications》 2021年第8期418-441,共24页
The current microgrid power management system is undergoing a significant and drastic overhaul. The integration of existing electrical infrastructure with a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network is an inherent and si... The current microgrid power management system is undergoing a significant and drastic overhaul. The integration of existing electrical infrastructure with a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network is an inherent and significant need for microgrid classification and operation in this case. Microgrid technology’s most important features: 1) Full duplex communication;2) Advanced metering infrastructure;3) Renewable and energy resource integration;4) Distribution automation and complete monitoring, as well as overall power system control. A microgrid’s communication infrastructure is made up of several hierarchical communication networks. Microgrid applications can frequently be found in numerous aspects of energy consumption. Because it provides a spontaneous communicational network, the Internet of Things plays a fundamental and crucial role in Microgrid infrastructure. This paper covers the deployment of a comprehensive energy management system for microgrid communication infrastructure based on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oT). This paper discusses microgrid operations and controls using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oT) architecture. Microgrids make use of IoT-enabled technologies, in conjunction with power grid equipment, which are enabling local networks to provide additional services on top of the essential supply of electricity to local networks that operate in parallel with or independently of the regional grid. Local balancing, internal blockage management, and request for support marketplace or grid operator activities are examples of auxiliary services provided by the microgrid that can add value to each end-user and other true stakeholders. Different technologies, architectures, and applications that use IoT as a key element with the main purpose of preserving and regulating innovative smart microgrids in accordance with modern optimization features and regulations are designed to update and improve efficiency, resiliency, and economi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OT micro Grid Operation CONTROL Smart meter
下载PDF
芯片研制用微纳米尺度温度测量方法及其展望 被引量:2
4
作者 吴飞翔 邢力 +2 位作者 冯晓娟 张金涛 孙坚 《计量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262-1272,共11页
微纳米尺度温度测量,提供微小尺度区域的高精度温度信息。然而现有的测温技术无法满足芯片性能日益提升的需求,例如以热电偶等为代表的接触式测温具有较高的测量精度,但其响应速率慢难以实现宽场热成像;以红外辐射等为代表的非接触式测... 微纳米尺度温度测量,提供微小尺度区域的高精度温度信息。然而现有的测温技术无法满足芯片性能日益提升的需求,例如以热电偶等为代表的接触式测温具有较高的测量精度,但其响应速率慢难以实现宽场热成像;以红外辐射等为代表的非接触式测温可实现芯片表面的快速热场测量,但测温精度较低、空间分辨率受到波长的限制。因此传统测温方法难以同时满足高精度、微纳米尺度的快速温度测量,亟需寻求新的测温技术。随着量子精密测温技术的发展,基于固态量子自旋效应的金刚石带负电的氮-空位(negatively charged nitrogen-vacancy,NV-)色心测温技术有望解决上述问题,突破现有微纳米尺度测温在芯片研制方面的应用瓶颈。鉴于此,首先综述对比了现有芯片用测温技术的特点和发展现状,而后调研分析了金刚石NV色心测温计量特性及小型化、集成化技术发展趋势,并展望了金刚石NV色心测温在芯片研制领域的技术优势和应用前景,提出其发展面临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测量 芯片研制 金刚石NV色心 微纳米尺度 小型化
下载PDF
环形间隙式层流元件设计及流量特性研究
5
作者 陈雨萱 谢代梁 +3 位作者 崔骊水 徐雅 黄震威 刘铁军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5-201,共7页
为了解决传统层流流量计(LFM)线性度不佳、长径比较大、加工使用不便和结构易受流体影响等诸多问题,受双锥流量计的启发,提出了一种环形间隙式层流元件结构,介绍了测量原理和流道内非线性压力损失来源。保持该结构外套筒体和圆柱锥体同... 为了解决传统层流流量计(LFM)线性度不佳、长径比较大、加工使用不便和结构易受流体影响等诸多问题,受双锥流量计的启发,提出了一种环形间隙式层流元件结构,介绍了测量原理和流道内非线性压力损失来源。保持该结构外套筒体和圆柱锥体同轴心,其流道截面为同心圆环,通过CFD仿真确定了锥形导流结构的合理锥形角度,确定了层流元件的尺寸参数。将取压孔设置在流道中充分发展的层流段,理论上消除了传统毛细管式LFM进出口处流动局部损失和层流发展段的动能损失。制作3种不同间隙大小的试件并进行试验,结果显示,当测量流量值小于53 mL/min时,层流元件的测量误差在3%以内;当测量流量值在(130~6189)mL/min时,测量误差在±2%以内;层流元件的压差和流量之间具有优秀的线性关系。说明环形间隙式层流元件结构可有效克服传统LFM的非线性影响,同时测量流量范围可随间隙大小变化而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流流量计 微小气体流量 环形间隙式 数值模拟 流量测量
下载PDF
与硅微器件集成的MEMS皮拉尼计
6
作者 秦宜峰 刘振华 +2 位作者 施志贵 张青芝 熊壮 《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 2024年第9期1038-1043,共6页
针对圆片级真空封装现有的检测难、易泄漏等问题,提出一种可与硅微器件工艺兼容、并行加工于同一腔体的皮拉尼(Pirani)计设计与加工方法,用于圆片级真空封装后腔体的真空度检测。采用SOI硅片对皮拉尼计结构进行加工,通过金硅键合方式对... 针对圆片级真空封装现有的检测难、易泄漏等问题,提出一种可与硅微器件工艺兼容、并行加工于同一腔体的皮拉尼(Pirani)计设计与加工方法,用于圆片级真空封装后腔体的真空度检测。采用SOI硅片对皮拉尼计结构进行加工,通过金硅键合方式对器件进行圆片级封装,同时采用硅通孔(TSV)的纵向电极引出方式,改善气密封装问题。测试结果表明,皮拉尼计电阻在线性区间的温度系数为1.58Ω/℃,检测敏感区间约为1~100 Pa,灵敏度达到61.67Ω/ln(Pa)。提出的皮拉尼计可与硅微器件并行加工,为圆片级真空封装腔体的真空度在片测试提供了一种简单可行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空检测 皮拉尼计 硅微器件 圆片级真空封装
下载PDF
基于微型空间相机的红外加热笼仿真与设计
7
作者 黄春玮 张旭升 郭亮 《红外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8-143,共6页
在航天器热控技术领域,常采用红外加热笼模拟各表面的到达外热流,但随着模拟表面特征尺寸的逐渐变小,需要重新评估该模拟方法的合理性和准确性。本文基于某微型空间相机,以对外热流最为敏感的散热面为研究对象,开展红外加热笼仿真分析... 在航天器热控技术领域,常采用红外加热笼模拟各表面的到达外热流,但随着模拟表面特征尺寸的逐渐变小,需要重新评估该模拟方法的合理性和准确性。本文基于某微型空间相机,以对外热流最为敏感的散热面为研究对象,开展红外加热笼仿真分析与优化设计的研究。采用有限元法建立红外加热笼-黑片热流计的系统仿真模型,分析了传统红外加热笼控制方法对模拟表面总到达能量和热流密度均匀性的影响。基于上述结果,通过适当扩大加热笼尺寸和调整热流计粘贴位置,提高模拟表面的热流密度均匀性,保证总到达能量满足保守设计原则。对比分析得出,优化设计前后散热面热流密度的统计方差由102.0下降至27.0、均匀性提升效果显著。本文研究内容也可为其他空间微小表面外热流的准确模拟提供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加热笼 微型空间相机 黑片热流计 热流密度均匀性
下载PDF
基于混合量测状态估计的配电网故障定位方法
8
作者 季亮 殷佳明 +3 位作者 姜恩宇 洪启腾 李博通 李振坤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8-68,共11页
微型相量测量单元(micro-phasor measurement unit,μPMU)为配电自动化的进一步升级提供了良好的量测基础,但现阶段电网中μPMU数量有限,难以满足传统配电网故障定位的需求。针对该问题,结合电网中μPMU与智能电表等量测设备,并基于虚... 微型相量测量单元(micro-phasor measurement unit,μPMU)为配电自动化的进一步升级提供了良好的量测基础,但现阶段电网中μPMU数量有限,难以满足传统配电网故障定位的需求。针对该问题,结合电网中μPMU与智能电表等量测设备,并基于虚拟节点的多重状态估计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混合量测状态估计的故障定位方法。首先,通过等效变换将μPMU和智能电表的测量信息输入到故障状态估计器当中。然后,利用μPMU将网络划分为不同的区域。根据状态估计结果计算故障电流,缩小故障搜索区域以减少计算复杂度。为了识别区域内的故障位置,通过设置附加虚拟故障节点形成多种特定的故障拓扑结构并执行多重状态估计,计算出用于识别故障位置的加权测量残差指标,以确定故障位置。最后,在实时仿真系统(real-timedigitalsimulation, RTDS)中进行仿真测试,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在不同故障场景下均能准确有效地定位故障,且对量测误差具有较好的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电网 故障定位 状态估计 微型相量测量单元 智能电表 混合量测
下载PDF
微纳尺度SiO_2对雄性大鼠生殖功能损伤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林本成 袭著革 +5 位作者 张英鸽 张华山 杨丹凤 孙欣 张伟 刘焕亮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2期195-201,共7页
为了探讨纳米与微米尺度SiO2对雄性大鼠的生殖毒性作用,选择不同剂量的纳米SiO2(20~40nm)与微米SiO2(1~10μm)采用气管滴注方式对雄性Wistar大鼠分组染毒.于染毒5周后处死大鼠,检查附睾精子形态,并检测睾丸组织和血清中睾丸功能标志... 为了探讨纳米与微米尺度SiO2对雄性大鼠的生殖毒性作用,选择不同剂量的纳米SiO2(20~40nm)与微米SiO2(1~10μm)采用气管滴注方式对雄性Wistar大鼠分组染毒.于染毒5周后处死大鼠,检查附睾精子形态,并检测睾丸组织和血清中睾丸功能标志酶活性变化以及性激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高、低剂量的纳米和微米SiO2染毒均可使大鼠发生程度不同的精子数量减少、精子活动率降低、精子畸形率升高;2)纳米SiO2染毒可使大鼠睾丸组织SDH、LDH和血清中ACP活性显著降低,而微米SiO2染毒对这些指标的影响不显著;3)纳米SiO2和高剂量微米SiO2染毒可使大鼠血清T和睾丸匀浆T浓度显著降低,而对血清LH没有显著影响;4)与微米SiO2相比,纳米SiO2对大鼠生殖功能的损伤有更严重的趋势,但相同剂量下,纳米SiO2和微米SiO2相比,各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以上结果表明,微米和纳米尺度SiO2染毒均可使大鼠生殖功能产生损伤,使部分生殖功能指标发生显著变化;与微米SiO2相比,纳米SiO2对大鼠生殖功能的损伤有更严重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SIO2 微米SiO2 雄性大鼠 生殖损伤
下载PDF
流体流动的边界滑移问题研究进展 被引量:50
10
作者 吴承伟 马国军 周平 《力学进展》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65-282,共18页
最近十几年来,随着现代微/纳米测试以及分子动力学模拟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流体流动的边界滑移问题研究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边界滑移相关研究大体可分为3个方面:实验、分子动力学模拟和理论数值分析,前两者主要以发现边界滑移现象、探... 最近十几年来,随着现代微/纳米测试以及分子动力学模拟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流体流动的边界滑移问题研究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边界滑移相关研究大体可分为3个方面:实验、分子动力学模拟和理论数值分析,前两者主要以发现边界滑移现象、探索边界滑移的产生机理以及各因素对边界滑移的影响规律为主要研究目的,向后者主要研究边界滑移的物理模型、相关问题的计算方法以及边界滑移对流体系统流体动力学行为的影响.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液体流动的边界滑移及其相关问题的早期研究历史,随后对边界滑移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最后展望了该领域今后的研究重点及其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界滑移 流体动力学 微/纳米 滑移长度 极限剪应力
下载PDF
采用硫酸作为稳定剂制备微米级球形银粉 被引量:4
11
作者 蔡雄辉 吴懿平 +1 位作者 安兵 吴丰顺 《粉末冶金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61-364,共4页
采用抗坏血酸作为还原剂,硫酸作为稳定剂,在高速搅拌、室温的条件下还原硝酸银溶液制备微米级球形银粉。考查了硫酸用量、反应温度和添加高分子保护剂对银粉的微观形貌的影响。通过SEM、EDX和XRD对制备的银粉进行了表征分析,结果表... 采用抗坏血酸作为还原剂,硫酸作为稳定剂,在高速搅拌、室温的条件下还原硝酸银溶液制备微米级球形银粉。考查了硫酸用量、反应温度和添加高分子保护剂对银粉的微观形貌的影响。通过SEM、EDX和XRD对制备的银粉进行了表征分析,结果表明:制备的超细银粉为类球形,粒径较为均一,粒径范围为1~2.0μm可调;减小或增大硫酸用量都将导致银粉粒径变小;升高温度或者添加适量的N-甲基毗咯烷酮也可减小粒子粒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粉 湿化学 硫酸 抗坏血酸 微米
下载PDF
应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研究微纳尺度SiO_2对雄性大鼠睾丸生精细胞的毒性作用 被引量:4
12
作者 林本成 袭著革 +5 位作者 张英鸽 张华山 杨丹凤 孙欣 张伟 刘焕亮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3期322-326,共5页
为了进一步研究纳米与微米尺度SiO2对雄性大鼠的生殖毒性作用,选择不同剂量的纳米SiO2(20~40nm)与微米SiO2(1~10μm),采用气管滴注方式对雄性Wistar大鼠分组染毒.于染毒5周后处死大鼠,应用流式细胞技术对睾丸生精细胞进行分析.结果表... 为了进一步研究纳米与微米尺度SiO2对雄性大鼠的生殖毒性作用,选择不同剂量的纳米SiO2(20~40nm)与微米SiO2(1~10μm),采用气管滴注方式对雄性Wistar大鼠分组染毒.于染毒5周后处死大鼠,应用流式细胞技术对睾丸生精细胞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高、低剂量纳米SiO2组及高剂量微米SiO2组细胞凋亡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与对照组相比,高、低剂量纳米SiO2组及高剂量微米SiO2组1C细胞显著减少,4C细胞显著增加;3)与对照组相比,高剂量纳米SiO2组和高剂量微米SiO2组G0/G1期细胞比例显著降低,高剂量纳米SiO2组G2/M期细胞比例显著增加.结果提示纳米SiO2能够阻滞细胞周期进程,诱导生精细胞凋亡;与微米SiO2相比,纳米SiO2对大鼠睾丸生精细胞的损伤有更严重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SIO2 微米SiO2 雄性大鼠 流式细胞技术 睾丸 毒性
下载PDF
微纳米和微米木纤维理论研究的现状与工业化前景 被引量:11
13
作者 战丽 杨春梅 马岩 《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6,共3页
微纳米和微米木纤维技术是近代高科技技术与木材工业结合的集中体现。本文综合介绍了国内外微纳米和微米木纤维理论研究现状,阐述了微纳米和微米木纤维理论的应用在我国的工业化前景。
关键词 微纳米技术 微米木纤维 工业化前景 发展趋势 微纳米材料 木材工业 木材微纳米胶合化学 现状
下载PDF
微纳尺度SiO_2对雄性大鼠生殖功能及子代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林本成 袭著革 +5 位作者 张英鸽 张华山 杨丹凤 孙欣 张伟 刘焕亮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72-175,共4页
目的探讨微米与纳米尺度SiO2染毒对雄性大鼠胚胎发育及子代的影响。方法将30只雄性Wistar大鼠分为5组,经气管分别注入不同浓度的纳米SiO2(20~40nm)与微米SiO2(1~10μm)。雄鼠染毒5周后与正常成年雌鼠按1:2合笼交配5d,于妊娠第2... 目的探讨微米与纳米尺度SiO2染毒对雄性大鼠胚胎发育及子代的影响。方法将30只雄性Wistar大鼠分为5组,经气管分别注入不同浓度的纳米SiO2(20~40nm)与微米SiO2(1~10μm)。雄鼠染毒5周后与正常成年雌鼠按1:2合笼交配5d,于妊娠第20天各组处死一半雌鼠,检查胎鼠情况;另一半雌鼠自然分娩,检查仔鼠情况。结果纳米SiO2对雄性大鼠染毒影响了大鼠交配及胚胎形成,纳米高剂量组雄鼠交配率(66.7%)及每窝活胎数(11.8)均小于对照组(100%、14.0),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对胎鼠及仔鼠生长发育未产生明显影响,各组胎鼠及仔鼠体质量、身长等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相同剂量纳米组与微米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纳米SiO2对雄性大鼠生殖有一定的损伤作用,但对于成功受孕后的胎鼠及仔鼠影响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SIO2 微米SiO2 生殖功能 发育毒性
下载PDF
剪切率对微纳米间隙下流体边界滑移影响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王馨 张向军 +1 位作者 孟永钢 温诗铸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7期2081-2084,共4页
为了研究微纳米间隙下固液界面间流体的流动特性,采用修饰的原子力显微镜针尖,针对微纳米间隙下受限液体的边界滑移现象,对边界滑移在不同趋近速度下的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固体壁面为Si(100)表面,试验液体为去离子水。试验结果表明,当... 为了研究微纳米间隙下固液界面间流体的流动特性,采用修饰的原子力显微镜针尖,针对微纳米间隙下受限液体的边界滑移现象,对边界滑移在不同趋近速度下的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固体壁面为Si(100)表面,试验液体为去离子水。试验结果表明,当球-盘间隙大于某一临界间隙后,不发生边界滑移;名义趋近速度越小,固液界面开始发生滑移的临界间隙越小,表现出明显的速度相关性。为进一步探究滑移和运动速度相关的原因,研究了固液界面上流体剪切率的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证实,边界滑移与剪切率相关,但只有在达到某一极限剪切率时才会发生边界滑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米间隙 受限液体 边界滑移 剪切率
下载PDF
基于LabVIEW的微流量控制系统的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陈爱武 刘志壮 郭丙琴 《控制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68-171,共4页
针对目前计量泵存在的精度不高、价格昂贵、不能二次开发及变量喷雾过程中药液微小流量的控制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LabVIEW的电控喷油器微型变流量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该方案采用小型电控喷油器和数据采集卡等设备,建立电控喷油器数... 针对目前计量泵存在的精度不高、价格昂贵、不能二次开发及变量喷雾过程中药液微小流量的控制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LabVIEW的电控喷油器微型变流量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该方案采用小型电控喷油器和数据采集卡等设备,建立电控喷油器数学模型,分析电控喷油器流量最佳控制状态,采用实测数据拟合流量和电压间的函数关系。实验结果证明,该系统具有成本低、运行简单、稳定可靠和方便在线控制等优势,解决了农业变量喷雾过程中微小流量的控制精度问题,可广泛应用到农业变量喷雾技术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集卡 喷油器 计量泵 变量喷雾
下载PDF
多功能智能化电感测微仪的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贾振元 高菲 郭丽莎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8期18-20,共3页
介绍了一种新型多功能、智能化电感测微仪 ,由于采用了单片机 80 31和集成化的测量电路 ,使得整个测量系统结构简单、成本低廉、测量精度高并能完成多种复杂的功能。
关键词 电感测微仪 单片机 智能化 多功能
下载PDF
播种机多项性能检测及图形打印装置 被引量:5
18
作者 史智兴 高焕文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5-29,共5页
开发了一种基于 80 31单片机的播种机多项性能检测装置。该装置具有脉冲计数、统计计算、显示打印等功能。结合不同的传感器 ,可以完成播种机排种均匀度和排种数、排种器轴的转速、拖拉机前进速度、播种机地轮滑移以及拖拉机驱动轮滑转... 开发了一种基于 80 31单片机的播种机多项性能检测装置。该装置具有脉冲计数、统计计算、显示打印等功能。结合不同的传感器 ,可以完成播种机排种均匀度和排种数、排种器轴的转速、拖拉机前进速度、播种机地轮滑移以及拖拉机驱动轮滑转等多项检测。速度检测能够打印曲线 ,排种检测除能打印统计数据外 ,还能够以点阵图形打印出种子在种沟分布的田间效果模拟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播种机 性能检测 图形打印装置 排种检测
下载PDF
智能断路器的电量测量与过载保护算法 被引量:10
19
作者 王富东 王家善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z1期380-382,共3页
智能断路器是一种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的电路控制器。由于其实时性要求较高 ,因此需要有效的快速测量和过载保护计算方法支持。首先介绍了智能断路器的过载保护特性 ,然后讨论了交流电快速测量方法与过载保护算法 。
关键词 断路器 智能仪表 微处理机
下载PDF
戈壁地区折射率结构常数高度分布的统计特性 被引量:2
20
作者 吕炜煜 苑克娥 +3 位作者 刘李辉 胡顺星 孙刚 王建国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3-18,共6页
通过以系留气球和探空气球为平台的方式,搭载温度脉动仪在戈壁地区对大气折射率结构常数开展长期测量。对获取的实验数据开展统计分析,探讨了在白天与夜间折射率结构常数的平均情况、高度分布、偏度与峰度、季节的强弱特性等四个方面的... 通过以系留气球和探空气球为平台的方式,搭载温度脉动仪在戈壁地区对大气折射率结构常数开展长期测量。对获取的实验数据开展统计分析,探讨了在白天与夜间折射率结构常数的平均情况、高度分布、偏度与峰度、季节的强弱特性等四个方面的内容,结果表明:在测量地区,随高度分布的大气折射率结构常数在白天和夜间的算术平均值和对数平均值的比值会有较大的差异,并且白天和夜间的对数平均值和标准差系数随高度分布各有其特点,表现在随高度整体减小的同时会有起伏出现,尤其是夜间;白天和夜间的偏度与峰度主要表现出右偏和尖峰特性,在高度分布上有所不同;季节变化对湍流的强弱分布产生明显影响,集中体现在中性湍流和弱湍流分布情况随高度发生交互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折射率结构常数 温度脉动仪 偏度 峰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