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aracteristics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for Stainless Steel Fiber with Periodic Micro-fins 被引量:1
1
作者 TANG Tao WAN Zhenping +1 位作者 LU Longsheng TANG Yong 《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3期564-570,共7页
Metal fibers have been widely used in many industrial applications due to their unique advantages. In certain applications, such as catalyst supports or orthopedic implants, a rough surface or tiny outshoots on the su... Metal fibers have been widely used in many industrial applications due to their unique advantages. In certain applications, such as catalyst supports or orthopedic implants, a rough surface or tiny outshoots on the surface of metal fibers to increase surface area are needed. However, it has not been concerned about the surface morphologies of metal fiber in the current research of metal fiber manufacturing. In this paper, a special multi-tooth tool composed of a row of triangular tiny teeth is designed. The entire cutting layer of multi-tooth tool bifurcates into several thin cutting layers due to tiny teeth involved in cutting. As a result, several stainless steel fibers with periodic micro-fins are produced simultaneously. Morphology of periodic micro-fins is found to be diverse and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unilateral plane, unilateral tapering and bilateral. There are two forming mechanisms for the micro-fins. One is that periodic burrs remained on the free side of cutting layer of a tiny tooth create micro-fins of stainless steel fiber produced by the next neighboring tiny tooth; the other is that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fibers stuck together come to be micro-fins if the two fibers are finally detached. Influence of cutting conditions on formation of micro-fins is investigated.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cutting depth has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micro-fin formation, high cutting speed is conducive to micro-fin formation, and feed should be between 0.12 mm/r and 0.2 mm/r to reliably obtain stainless steel fiber with micro-fins. This research presents a new pattern of stainless steel fiber characterized by periodic micro-fins formed on the edge of fiber and its manufacturing meth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ainless steel fiber periodic micro-fins burrs chip morphology
下载PDF
PERFORMANCE OF STEEL MICRO FIBER REINFORCED MORTAR MIXTURES CONTAINING PLAIN,BINARY AND TERNARY CEMENTITIOUS SYSTEMS
2
作者 Ali Mardani-Aghabaglou Cihat Yüksel +1 位作者 Hojjat Hosseinnezhad Kambiz Ramyar 《Journal of Green Building》 2016年第4期109-130,共22页
Steel micro fibers provide strengthening,toughening and durability improve-ment mechanisms in cementitious composites.However,there is not much data in the literature regarding how the extent of their effectiveness ch... Steel micro fibers provide strengthening,toughening and durability improve-ment mechanisms in cementitious composites.However,there is not much data in the literature regarding how the extent of their effectiveness changes depend-ing on the type of matrix being reinforced.For clarifying this point,the influ-ence of a constant volumetric ratio(1%)of 6 mm long steel micro fibers on the performance of 5 mortar mixtures was investigated and were prepared using plain,binary and ternary cementitious systems.A total of 10 mixtures were cast.The mineral admixtures used in the study include silica fume(SF),metakaolin(MK)and a Class C fly ash(FA).While the replacement levels of SF and MK were 10%by weight of the total mass of the binder,this ratio was chosen as 30%for FA.In addition to the behavior of the mixtures under compressive,flexural and impact loads,abrasion,water absorption,chloride ion penetration,freez-ing-thawing resistance and drying shrinkag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xtures were determined.Test results indicate that generally the refinement in the pore struc-ture of the matrix provided by mineral admixtures and the increase in resistance against growth and coalescence of micro-cracks provided by fibers produce a syn-ergistic effect and improve the investigated performances of the mixtu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eel micro fiber mineral admixtures mechanical and transport properties durability performance
下载PDF
超高性能混凝土中热处理钢纤维在氯离子环境下的腐蚀试验
3
作者 雷真 杨洋 +2 位作者 张翔 陈敬男 李林锐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512-2520,共9页
钢纤维是超高性能混凝土(ultra-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 UHPC)的主要增强材料,为进一步提高钢纤维的耐腐蚀性,推进UHPC在腐蚀环境中的使用,从增强钢纤维的耐腐蚀性出发,对钢纤维在150、300、450和600℃4种不同温度下进行热处理,并... 钢纤维是超高性能混凝土(ultra-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 UHPC)的主要增强材料,为进一步提高钢纤维的耐腐蚀性,推进UHPC在腐蚀环境中的使用,从增强钢纤维的耐腐蚀性出发,对钢纤维在150、300、450和600℃4种不同温度下进行热处理,并用作原材料制作超高性能混凝土。将UHPC、钢纤维(含对照组)置于3.5%氯离子溶液中浸泡100 d,采用电化学方法和微观形貌分析法对钢纤维的耐腐蚀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改性钢纤维的耐腐蚀性逐渐增强,钢纤维经过600℃热处理后氧化皮最耐腐蚀,表面形貌最致密,但耐腐蚀性能下降程度在所有热处理温度中最大;改性钢纤维浸泡后,原材料钢纤维表面锈层未出现明显腐蚀产物FeOOH的标准形态;在150、300、450℃热处理温度下具有双相结构,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α-FeOOH减少,γ-FeOOH增多;在600℃热处理温度下,钢纤维的锈层除了生成α-FeOOH和γ-FeOOH之外,还生成了促进腐蚀的β-FeOO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处理 钢纤维 电化学 耐蚀性 微观表征
下载PDF
钢纤维对超高性能混凝土徐变损伤与失效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徐腾飞 张子飏 +1 位作者 卞香港 刘志峰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813-1821,共9页
为探明钢纤维对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在高持久应力作用下的损伤与失效的影响,采用28天龄期的UHPC与普通混凝土试件开展了徐变损伤与失效试验。测试了各个试件加载全过程的轴向与环向应力应变,分析了其破坏模式、残余应变、徐变应变与名... 为探明钢纤维对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在高持久应力作用下的损伤与失效的影响,采用28天龄期的UHPC与普通混凝土试件开展了徐变损伤与失效试验。测试了各个试件加载全过程的轴向与环向应力应变,分析了其破坏模式、残余应变、徐变应变与名义泊松比。结合超声波无损检测与扫描电子显微镜手段,分析了UHPC内部微裂缝扩展与钢纤维与水泥基体的黏结损伤。结果表明:高持久应力的作用会导致UHPC与普通混凝土试件内部微裂缝扩展,引发构件横向膨胀,并最终导致构件破坏。UHPC中钢纤维的桥接约束效应可以很好地控制内部微裂缝扩展,从而限制了构件的横向膨胀。在持荷加载前,UHPC与普通混凝土具有类似的泊松比(0.18~0.19);在持荷破坏时,UHPC的最大泊松比为0.28,而普通混凝土的最大泊松比达到0.6。当持久应力水平超过0.70 f_(c)时,徐变损伤开始出现,具体表现为循环加载的强度与弹性模量下降。随着持久应力水平的提升,钢纤维与水泥基体的黏结出现损伤,钢纤维无法约束试件内部微裂缝的扩展,从而进一步加剧了试件损伤,甚至导致了试件的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 内部微裂缝 徐变损伤 徐变失效 钢纤维
下载PDF
混杂合成粗纤维及钢纤维对盾构管片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刘畅 贺智敏 +2 位作者 邵旭阳 陈鑫 巴明芳 《施工技术(中英文)》 CAS 2023年第17期123-130,共8页
为提升盾构管片质量,优选合成粗纤维,将4种性能的高强合成粗纤维分别与钢纤维混杂制备盾构管片混凝土,研究其强度、抗渗性和收缩变形,并通过孔结构和电镜观测分析微观结构。结果表明,对比钢纤维混凝土,钢⁃合成粗纤维混凝土的56d劈裂抗... 为提升盾构管片质量,优选合成粗纤维,将4种性能的高强合成粗纤维分别与钢纤维混杂制备盾构管片混凝土,研究其强度、抗渗性和收缩变形,并通过孔结构和电镜观测分析微观结构。结果表明,对比钢纤维混凝土,钢⁃合成粗纤维混凝土的56d劈裂抗拉强度提升32.7%,氯离子抗渗性提高37.3%,达到标准规定的良好水平。混杂合成粗纤维增强了混凝土限制收缩的能力,早龄期的收缩变形降低约23%。毛细水吸附系数有所增大,总孔隙率增大4.9%,且主要增加了孔径>30nm的大孔,无论钢纤维还是合成粗纤维,纤维混凝土过渡区均较致密,纤维与水泥黏结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管片 混凝土 钢纤维 合成粗纤维 力学性能 抗渗性 收缩 微观结构
下载PDF
钢纤维增强磷酸镁水泥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郑淑清 胡玥 +1 位作者 李利孝 丁铸 《混凝土》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88-192,共5页
磷酸镁水泥(MPC)由于其早强、耐磨、可塑性好等优越的性能得到了广泛的利用。然而作为化学键合的胶凝材料,MPC脆性较高,掺入钢纤维是提高其延性和韧性的一种非常简单又有效的方法。综合国内外钢纤维增强磷酸镁水泥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 磷酸镁水泥(MPC)由于其早强、耐磨、可塑性好等优越的性能得到了广泛的利用。然而作为化学键合的胶凝材料,MPC脆性较高,掺入钢纤维是提高其延性和韧性的一种非常简单又有效的方法。综合国内外钢纤维增强磷酸镁水泥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从钢纤维的不同种类分析了其对磷酸镁水泥力学性能的影响,还从微观结构界面过渡区的变化来阐述钢纤维的增强增韧机理。钢纤维可以显著改善磷酸镁水泥的抗压强度和高脆性,而相同体积下的微细钢纤维较普通钢纤维具有更多的根数,其与磷酸镁水泥的界面黏结能力就越强,故微细钢纤维对于提高MPC抗压强度和高脆性效果比普通钢纤维更为显著。指出了当前钢纤维增强磷酸镁水泥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实际应用和需求展望了今后的研究及发展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镁水泥 钢纤维 微细钢纤维 黏结强度
下载PDF
细微钢纤维增强RAC强度及损伤本构模型研究
7
作者 李晨星 《建筑节能(中英文)》 CAS 2023年第4期130-135,共6页
细微钢纤维作为再生混凝土性能增强材料,在提升再生混凝土强度和韧性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基于此,对不同细微钢纤维体积掺量的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以及单轴受压下损伤本构方程和损伤演化方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掺入不同体积掺量... 细微钢纤维作为再生混凝土性能增强材料,在提升再生混凝土强度和韧性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基于此,对不同细微钢纤维体积掺量的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以及单轴受压下损伤本构方程和损伤演化方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掺入不同体积掺量的细微钢纤维,再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轴心抗压强度、峰值应变、弹性模量、韧性等力学性能均有不同程度提升,特别是掺量在细微钢纤维体积掺量1.5%时增强效果最明显;分别建立了细微钢纤维特征值与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关系,确定一些参数;此外,基于Weibull分布理论,推导了损伤本构方程,并且依据试验结果建立了模型参数,并且将损伤本构方程作出理论曲线与试验曲线进行了对比,发现两者拟合度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混凝土 细微钢纤维 力学性能 损伤本构模型
下载PDF
冻融循环作用下钢纤维煤矸石混凝土抗冻性能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石建文 宋战平 +2 位作者 崔国静 程昀 严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2-59,共8页
寒区冻害是影响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重要因素.为揭示冻融循环作用下钢纤维煤矸石混凝土的抗冻性能及微观冻融机理,对棱柱体钢纤维煤矸石混凝土试样进行了冻融循环及SEM试验.结果表明:冻融导致素混凝土裂隙贯通且结构呈松散状,抗冻能力偏... 寒区冻害是影响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重要因素.为揭示冻融循环作用下钢纤维煤矸石混凝土的抗冻性能及微观冻融机理,对棱柱体钢纤维煤矸石混凝土试样进行了冻融循环及SEM试验.结果表明:冻融导致素混凝土裂隙贯通且结构呈松散状,抗冻能力偏差.掺入钢纤维起到增强阻裂作用,抗冻能力明显提高.钢纤维煤矸石混凝土的质量损失率与冻融循环次数呈线性-指数函数增长.冻融效应对动弹模量的变化率具有劣化作用,动弹模量损失率呈线性衰减.劈拉强度随钢纤维体积率提高呈先增大后衰减变化,钢纤维体积率为2.00%的混凝土的强化作用明显低于0.50%~1.50%,钢纤维明显降低了混凝土的冻融损伤.随着冻融次数增大,素混凝土表层剥落显著,钢纤维混凝土未出现结构疏松现象.钢纤维限制了裂隙贯通,具有明显的增强阻裂作用.研究成果可为钢纤维煤矸石混凝土在寒区建筑工程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融循环作用 钢纤维 煤矸石混凝土 抗冻性能 微观冻融机理
下载PDF
沸石咪唑框架嫁接蚀刻不锈钢纤维作为SPME吸附剂萃取水中多环芳烃的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申雪通 杨晓丹 +2 位作者 杨梦奇 李梓涵 李保会 《当代化工研究》 2023年第8期62-64,共3页
以沸石咪唑框架化合物(Zeolite imidazole framework compound-8,ZIF-8)嫁接蚀刻不锈钢纤维作为固相微萃取(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SPME)吸附剂,建立了水中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的SPME-GC分析方法。... 以沸石咪唑框架化合物(Zeolite imidazole framework compound-8,ZIF-8)嫁接蚀刻不锈钢纤维作为固相微萃取(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SPME)吸附剂,建立了水中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的SPME-GC分析方法。将所建立的方法用于自然水体中包括联苯、苊、芴、菲、荧蒽、芘6种PAHs的测定,检出限为0.04~0.23μg·L-1,线性范围为0.125~100μg·L-1,线性相关系数R2≥0.9886,同批次5根纤维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7.4%,6种PAHs回收率为88.3%~105.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沸石咪唑框架化合物 固相微萃取 蚀刻型不锈钢纤维 多环芳烃
下载PDF
掺碳纤维和微细钢纤维水泥砂浆热电性能研究 被引量:18
10
作者 陈兵 姚武 吴科如 《建筑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2004年第3期261-268,共8页
研究了掺纤维水泥砂浆升温与降温过程中的热电效应,并着重探讨了纤维和水泥基体对该体系热电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碳纤维和微细钢纤维能显著提高和改善水泥砂浆的热电性能;通过碳纤维水泥砂浆与微细钢纤维水泥砂浆联结可形成水泥基热电... 研究了掺纤维水泥砂浆升温与降温过程中的热电效应,并着重探讨了纤维和水泥基体对该体系热电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碳纤维和微细钢纤维能显著提高和改善水泥砂浆的热电性能;通过碳纤维水泥砂浆与微细钢纤维水泥砂浆联结可形成水泥基热电偶,从而实现对大体积水泥砂浆混凝土内部的温度监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纤维 碳纤维水泥砂浆 水泥基 大体积 混凝土 温度监控 联结 研究 基体 热电性能
下载PDF
微细钢纤维快硬高强混凝土弯曲性能试验 被引量:6
11
作者 冯虎 赵昆鹏 +1 位作者 周博文 赵军 《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6-59,共4页
试验采用微细钢纤维和快硬硫铝酸盐特种水泥,配制了高强、高韧性和快凝早强高性能混凝土,可用于机场跑道、公路路面、桥面和市政道路的修复加固工程以及其他建筑工程抢险加固等。开展了弯曲韧性试验,分析纤维掺量和养护龄期对弯曲韧性... 试验采用微细钢纤维和快硬硫铝酸盐特种水泥,配制了高强、高韧性和快凝早强高性能混凝土,可用于机场跑道、公路路面、桥面和市政道路的修复加固工程以及其他建筑工程抢险加固等。开展了弯曲韧性试验,分析纤维掺量和养护龄期对弯曲韧性指标的影响规律;研究了纤维掺量、龄期、水胶比等因素对强度和弯曲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凝土12 h抗压强度可达40 Mpa,1 d抗压强度可达60 Mpa;纤维掺量、龄期和水胶比是影响强度的主要因素;最优纤维掺量是1%,最优水胶比是0.24;微细钢纤维的掺入显著提高了弯曲韧性,最优配比时各项弯曲韧性指数均不小于0.50;当龄期达到1 d及以上时,龄期对弯曲韧性指数和弯曲试验曲线的饱满程度影响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细钢纤维 高强 快硬 弯曲韧性
下载PDF
微钢纤维掺量对水泥基复合材料相关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贺亮 徐颖 +2 位作者 孙林柱 杨芳 倪源 《混凝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74-77,80,共5页
为了研究微钢纤维掺量对水泥基复合材料相关性能的影响,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灰、外加剂、以及微镀铜钢纤维进行水泥基复合材料配合比试验。设计和制作了三种不同纤维掺量的27组立方体、棱柱体、抗拉和抗折试件,通过试验,获... 为了研究微钢纤维掺量对水泥基复合材料相关性能的影响,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灰、外加剂、以及微镀铜钢纤维进行水泥基复合材料配合比试验。设计和制作了三种不同纤维掺量的27组立方体、棱柱体、抗拉和抗折试件,通过试验,获得了不同纤维掺量下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分析研究微钢纤维掺量与水泥浆复合材料相关性能的关系,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研究结果为普通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工程设计及工程应用质量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钢纤维 水泥基复合材料 纤维掺量 力学性能
下载PDF
微细钢纤维磷酸镁水泥砂浆的基本力学性能 被引量:7
13
作者 冯虎 赵晓聪 +1 位作者 高丹盈 赵军 《新型建筑材料》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6-20,共5页
为发挥磷酸镁水泥快硬早强、高粘结特性和微细钢纤维优异的增强增韧作用,配制了微细钢纤维磷酸镁水泥砂浆,研究了龄期、砂灰比、水灰比、纤维掺量及缓凝剂类型对磷酸镁水泥砂浆抗压、抗折强度及折压比的影响,并探索了微细钢纤维对不同... 为发挥磷酸镁水泥快硬早强、高粘结特性和微细钢纤维优异的增强增韧作用,配制了微细钢纤维磷酸镁水泥砂浆,研究了龄期、砂灰比、水灰比、纤维掺量及缓凝剂类型对磷酸镁水泥砂浆抗压、抗折强度及折压比的影响,并探索了微细钢纤维对不同水泥类型砂浆的增强效果。结果发现:微细钢纤维磷酸镁水泥砂浆早强特性显著;磷酸镁水泥水化物与钢纤维粘结性能突出,微细钢纤维对磷酸镁水泥基体的增强增韧效果优于对普通硅酸盐和硫铝酸盐水泥的效果,随纤维掺量增加,抗压和抗折强度显著提高,折压比逐渐增大;相对硼砂缓凝剂,掺量合适的复合缓凝剂可改善磷酸镁水泥基体与钢纤维界面,使钢纤维增韧效果更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细钢纤维 磷酸镁水泥 复合缓凝剂 增强增韧
下载PDF
微细钢纤维高强轻骨料混凝土静力试验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叶艳霞 王宗彬 +2 位作者 彭琼武 张志银 刘继磊 《建筑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955-962,共8页
采用高强页岩陶粒、微细钢纤维和矿物掺和料制备微细钢纤维高强轻骨料混凝土(MSFHLAC)试件,研究了微细钢纤维体积分数、砂率和水灰比对MSFHLAC试件立方体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弯折强度、抗剪强度和弯曲韧性等静态力学性能的影响,同... 采用高强页岩陶粒、微细钢纤维和矿物掺和料制备微细钢纤维高强轻骨料混凝土(MSFHLAC)试件,研究了微细钢纤维体积分数、砂率和水灰比对MSFHLAC试件立方体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弯折强度、抗剪强度和弯曲韧性等静态力学性能的影响,同时给出了MSFHLAC试件的各强度模型以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新拌混凝土的工作性能随着微细钢纤维体积分数的增加而降低,当微细钢纤维体积分数大于1.5%时,对新拌混凝土的流动性影响明显;微细钢纤维可以显著改善高强轻骨料混凝土(HLAC)的各项强度和韧性指标,且在低纤维体积分数(0.5%和1.0%)时,材料的抗拉强度和抗剪切强度增长尤为显著;MSFHLAC试件在整个弯曲变形阶段弹塑性较好,较接近理想弹塑性材料;砂率和水灰比对MSFHLAC试件的各项强度和韧性虽有一定影响,但变化幅度基本在10%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骨料混凝土 微细钢纤维 力学性能 弯曲韧性 强度公式
下载PDF
微细钢纤维高强水泥砂浆板嵌入式加固梁受剪试验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赵军 冯虎 陈勇浩 《结构工程师》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58-164,共7页
选用强度高、韧性好和耐久性强的微细钢纤维高强水泥砂浆作为加固材料,采用结构胶粘结加螺栓的锚固方式,提出了微细钢纤维高强水泥砂浆板嵌入式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方法。通过受剪试验,分析了加固梁受剪破坏形态、荷载挠度曲线、荷载特... 选用强度高、韧性好和耐久性强的微细钢纤维高强水泥砂浆作为加固材料,采用结构胶粘结加螺栓的锚固方式,提出了微细钢纤维高强水泥砂浆板嵌入式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方法。通过受剪试验,分析了加固梁受剪破坏形态、荷载挠度曲线、荷载特征值、加固板和弯剪区混凝土应变等,通过与未加固梁对比,分析了加固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微细钢纤维高强水泥砂浆板改变了裂缝形态,延缓了临界斜裂缝的产生,减小了破坏时裂缝的宽度,增加了梁体整体刚度,显著提高了抗剪承载力;间距过大时斜裂缝经过的加固板数量过少加固效果较差,但加固板数量太多,加固时开槽、钻孔对梁体界面削弱较大,反而影响加固效果,板间距适中时最佳,本试验中最优间距为150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细钢纤维 高强 嵌入式加固 受剪
下载PDF
超高强微钢纤维增韧混凝土的制备及其力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17
16
作者 王冲 Liza O'Moore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7,共7页
高脆性是超高强混凝土难以被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之一。为降低脆性,利用长度为6mm与13mm的三种微钢纤维,制备超高强微钢纤维混凝土,研究不同纤维长径比及掺量条件下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指标,其中包括ASTMC1018方法测试超高强微纤维混凝土的... 高脆性是超高强混凝土难以被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之一。为降低脆性,利用长度为6mm与13mm的三种微钢纤维,制备超高强微钢纤维混凝土,研究不同纤维长径比及掺量条件下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指标,其中包括ASTMC1018方法测试超高强微纤维混凝土的抗弯韧性。试验结果显示:随纤维掺量的增加,超高强混凝土能量吸收能力增加明显;与不掺纤维时相比,1.0%体积掺量下三种纤维混凝土的初始裂缝强度、抗折强度和韧性指数均有显著提高,掺量2.0%时初始裂缝强度、抗折强度和韧性指数的增加受到影响;长度为6mm的纤维在2.0%掺量时抗压强度相对较大,而长度为13mm的两种纤维在掺量1.0%时抗压强度较高;掺入3种纤维的混凝土劈拉强度和弹性模量也由于纤维的掺入而有所增加。结果表明,微钢纤维用于增韧超高强混凝土时,宜采用适宜掺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钢纤维 超高强混凝土 制备 力学性能
下载PDF
微硅粉对钢纤维高强混凝土性能影响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陈兵 潘洪源 《混凝土》 CAS CSCD 2003年第11期18-20,共3页
 高强混凝土最致命的一个缺点是其较大的脆性。通常,通过掺加纤维以改善其脆性,提高混凝土的韧性。为改善钢纤维与水泥基体界面性能,通常采用微硅粉与钢纤维复合的方式。本文研究了微硅粉掺量对不同长径比钢纤维混凝土新拌性能与力学...  高强混凝土最致命的一个缺点是其较大的脆性。通常,通过掺加纤维以改善其脆性,提高混凝土的韧性。为改善钢纤维与水泥基体界面性能,通常采用微硅粉与钢纤维复合的方式。本文研究了微硅粉掺量对不同长径比钢纤维混凝土新拌性能与力学性能影响,并着重探讨了微硅粉掺量与钢纤维长径比及掺量的最佳配比。研究表明,微硅粉的掺量和钢纤维的长径比对体系的强度影响较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强混凝土 钢纤维 微硅粉
下载PDF
微细钢纤维自密实混凝土二次配合比设计新方法 被引量:4
18
作者 何小兵 刘树鑫 +1 位作者 刘亚 贾秋炳 《建筑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6-63,共8页
将微细钢纤维自密实混凝土(MSFRSCC)视作由满足一定填充能力和抗离析性能要求的基础自密实混凝土(SCC)与微细钢纤维净浆组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采用基础SCC和钢纤维净浆制备MSFRSCC的二次配合比设计方法,并通过坍落扩展度和纤维特征值来... 将微细钢纤维自密实混凝土(MSFRSCC)视作由满足一定填充能力和抗离析性能要求的基础自密实混凝土(SCC)与微细钢纤维净浆组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采用基础SCC和钢纤维净浆制备MSFRSCC的二次配合比设计方法,并通过坍落扩展度和纤维特征值来确定该方法的适用范围,获得了MSFRSCC基本力学性能随纤维特征值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基于基础砂浆流变参数制备基础SCC,同时基于净浆平均裹浆厚度确定钢纤维净浆用量来最终制备MSFRSCC的方法,能够满足对MSFRSCC强度和工作性的预期;当纤维特征值不大于70.0%时,二次配合比设计方法能保证MSFRCC的工作性要求,且MSFRSCC的力学性能与纤维特征值线性相关度较高,可以基于基础SCC来预测其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细钢纤维自密实混凝土 二次配合比设计 纤维特征值 净浆裹浆厚度 流变参数
下载PDF
不同几何尺寸纤维对水泥浆体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成启 《水泥工程》 CAS 2009年第1期74-76,89,共4页
选用碳纤维、微细钢纤维和普通钢纤维三种不同几何尺寸纤维,通过抗压抗折实验以及抗弯荷载曲线等方法,研究了它们对水泥基最基本层次水泥浆体的作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体积掺量时,水泥净浆抗折与抗压以及抗弯强度均按普通钢纤维... 选用碳纤维、微细钢纤维和普通钢纤维三种不同几何尺寸纤维,通过抗压抗折实验以及抗弯荷载曲线等方法,研究了它们对水泥基最基本层次水泥浆体的作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体积掺量时,水泥净浆抗折与抗压以及抗弯强度均按普通钢纤维、微细钢纤维、碳纤维的次序递增,增韧作用则按此次序递减;不同掺量的同种纤维,其抗折强度与抗压强度则随纤维掺量的递增而提高;采用声发射试验,能较好地反映不同几何尺寸的纤维对净浆的增强与增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 微细钢纤维 普通钢纤维 几何尺寸 增强 增韧
下载PDF
集料粒径对不同几何尺寸纤维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成启 《混凝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2-64,共3页
可用于混凝土中的纤维具有多尺度的特点,直径小到几微米,大到零点几毫米。选用了碳纤维、微细钢纤维和普通钢纤维三种不同几何尺寸纤维,研究了集料粒径对不同几何尺寸纤维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集料粒径的大小对超细纤维... 可用于混凝土中的纤维具有多尺度的特点,直径小到几微米,大到零点几毫米。选用了碳纤维、微细钢纤维和普通钢纤维三种不同几何尺寸纤维,研究了集料粒径对不同几何尺寸纤维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集料粒径的大小对超细纤维碳纤维的增强作用没有显著地影响,而对微细钢纤维和普通钢纤维的增强作用产生一定地影响,集料粒径的大小对微细钢纤维与普通钢纤维的几何分布产生影响,从而具有不同的增强与增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 微细钢纤维 普通钢纤维 不同几何尺寸 最大集料粒径 力学性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