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ntour Laser Guiding for the Mechanized "Vallerani" Micro-catchment Water Harvesting Systems
1
作者 I.A. Gammoh T.Y. Owei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1年第10期1309-1316,共8页
Mechanized construction of micro-catchments for water harvesting (WH) was successfully tested in the Badia (dry rangeland) areas in Syria and Jordan, using the "Vallerani" plow, model Delfino (50 MI/CM), manuf... Mechanized construction of micro-catchments for water harvesting (WH) was successfully tested in the Badia (dry rangeland) areas in Syria and Jordan, using the "Vallerani" plow, model Delfino (50 MI/CM), manufactured by Nardi, Italy. The plow was able to construct intermittent and continuous contour ridges, and could potentially be used to rehabilitate degraded rangelands. However, one major issue for large-scale implementation is the high cost and time required to manually identify contours for the plow to follow. Most existing auto-guiding systems, as usually used in road construction and agricultural land leveling, were expensive or impractical. The objective, therefore, was to add, adapt, and evaluate an auto-guiding system to enable a tractor to follow contours without demarcation through conventional surveying. A low-cost Contour Laser Guiding (CLG) system, with specifications that suit the contour ridging in undulating topographic conditions of dry rangelands, was chosen, adapted, mounted, and tested, under actual field conditions. The system consisted mainly of a portable laser transmitter and a tractor-mounted receiver, connected to a guidance display panel. The system was field-tested on 95 ha of land where the system capacity was determined under different terrains, slopes (1-8%), and ridge spacings (4-12 m). The easy adapt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CLG to the "Vallerani" unit tripled the system capacity, improved efficiency and precision, and substantially reduced the cost of constructing micro-catchments for WH. The system is recommended for large-scale rangeland rehabilitation projects in the dry areas, not only in West Asia, but worldwid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dia land degradation contour micro-catchments laser guiding Vallerani system.
下载PDF
微观建成环境对地铁站域可步行性的影响研究——以大连为例
2
作者 徐伟星 曾鹏 +2 位作者 刘蓓蓓 蔡良娃 施林丰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6-113,共8页
以大连中心城区内7个地铁站点周边800 m范围内的步行空间环境为研究对象,通过对719名步行者进行问卷调查,借助结构方程模型,探析微观建成环境与站域可步行性的内在关联。研究发现,存在6个潜变量影响站域可步行性,“便捷性”占主导地位... 以大连中心城区内7个地铁站点周边800 m范围内的步行空间环境为研究对象,通过对719名步行者进行问卷调查,借助结构方程模型,探析微观建成环境与站域可步行性的内在关联。研究发现,存在6个潜变量影响站域可步行性,“便捷性”占主导地位。结合实地调研情况,识别出建成环境中的人行道过街、天桥过街、地下通道过街和指示标识是高效失衡型指标,并针对性地提出优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步行性 地铁站域 微观建成环境 结构方程模型 满意度
下载PDF
宁南旱区微集水种植条件下谷子边际效应和生理特性的响应 被引量:53
3
作者 丁瑞霞 贾志宽 +2 位作者 韩清芳 任广鑫 王俊鹏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94-501,共8页
【目的】研究宁南旱区不同微集水种植带型谷子边际效应和生理特性,对进一步明确和完善微集水种植技术增产的机理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方法】以大同14号谷子为材料,测定边行和中行不同带型光合特性、叶绿素含量以及作物产量。【结果】... 【目的】研究宁南旱区不同微集水种植带型谷子边际效应和生理特性,对进一步明确和完善微集水种植技术增产的机理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方法】以大同14号谷子为材料,测定边行和中行不同带型光合特性、叶绿素含量以及作物产量。【结果】不同带型边行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叶绿素含量均大于中行;同一沟垄比值,随着沟和垄的宽度变大,不同带型谷子的边行优势增强,产量边际效应指数和边际效应均增大;边行的增产作用呈上升趋势,最大增产率达到196.5%,而中行的增产作用呈下降趋势,最低仅为12.4%;带型45﹕45的产量在两年中均达到最高,2004年为5028kg·ha-1,较对照增产132%;2005年为2075.6kg·ha-1,增产178.9%;同一处理内边行和中行的增产贡献率分别为:处理1(30﹕30)100%(无中行),处理2(45﹕45)79.67%、20.33%,处理3(60﹕60)71.43%、28.57%,处理4(75﹕75)69.38%、30.62%。【结论】不同带型中谷子边行和中行的光合作用特性不同,边际效应在同一沟垄比值下,随着沟和垄宽度的变大而变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集水 边际效应 光合速率 抗旱性
下载PDF
辽西地区微集水不同覆盖方式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16
4
作者 冯良山 孙占祥 +2 位作者 肖继兵 杨宁 白伟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18-121,143,共5页
以传统种植模式为对照,研究了垄覆膜沟种植、垄覆膜沟覆膜种植和垄覆膜沟覆秸秆种植三种一元或二元微集水覆盖方式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农田微集水技术能够提高玉米出苗率2.7~3.1个百分点,垄覆膜沟覆膜种植和垄覆膜沟种植能... 以传统种植模式为对照,研究了垄覆膜沟种植、垄覆膜沟覆膜种植和垄覆膜沟覆秸秆种植三种一元或二元微集水覆盖方式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农田微集水技术能够提高玉米出苗率2.7~3.1个百分点,垄覆膜沟覆膜种植和垄覆膜沟种植能够缩短玉米的出苗时间1~3 d,垄覆膜沟覆秸秆种植会延长玉米出苗时间2 d.相对于传统种植模式,生育前期垄覆膜沟覆膜种植和垄覆膜沟种植能够促进玉米株高和叶面积增长,促进干物质积累,而垄覆膜沟覆秸秆种植生育前期生长缓慢,株高、叶面积和干物质积累量一直处于最低值,生育中后期生长速度加快.垄覆膜沟覆膜种植由于提前生育进程和高温等原因,出现了早熟或早衰迹象,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下降迅速,而垄覆膜沟覆秸秆种植则能降低叶面积和叶绿素下降速度,延缓叶片衰老.微集水各种覆盖方式均不同程度的增加玉米产量,尤以垄覆膜沟覆膜种植和垄覆膜沟覆秸秆种植增产幅度最大,分别较对照提高35.38%和30.4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集水 玉米 生长发育 半干旱区
下载PDF
宁南旱区沟垄微型集水种植谷子最优沟垄宽度的确定 被引量:26
5
作者 丁瑞霞 贾志宽 +2 位作者 韩清芳 任广鑫 王俊鹏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2-16,共5页
研究宁南旱区沟垄微型集水种植谷子比较适宜的沟垄宽度,是为了进一步提高降水利用率和产量。以大同14号谷子为材料,设计垄沟比值为1,四种不同宽度的带型。结果表明:在2004~2005年的试验中,微集水处理的蓄水量在谷子不同生育期均比对照... 研究宁南旱区沟垄微型集水种植谷子比较适宜的沟垄宽度,是为了进一步提高降水利用率和产量。以大同14号谷子为材料,设计垄沟比值为1,四种不同宽度的带型。结果表明:在2004~2005年的试验中,微集水处理的蓄水量在谷子不同生育期均比对照增加,水分利用效率平均分别比对照高10.30 kg/(mm.hm2)(2004)、6.76 kg/(mm.hm2)(2005);由于降雨量不同且降雨分布不均匀,使2004~2005年度沟垄微型集雨种植谷子产量有所差异,但在两年试验中,谷子增产趋势基本一致,不同带型的产量分别比对照平均提高108.48%(2004)和135.28%(2005)。通过回归分析,得出在宁南半干旱地区微集水种植谷子比较适宜的沟垄宽度为45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子 沟垄微集水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最佳沟垄宽度 半干旱地区
下载PDF
不同模拟雨量下微集水种植对农田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45
6
作者 任小龙 贾志宽 陈小莉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75-81,共7页
为了探索微集水种植的增产机理及其适宜的雨量范围,通过大田模拟降雨试验,在2006-2007年研究了作物生长期间不同降雨量下微集水种植玉米对农田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30~440mm雨量下,微集水种植玉米可提高其籽粒产量及水肥... 为了探索微集水种植的增产机理及其适宜的雨量范围,通过大田模拟降雨试验,在2006-2007年研究了作物生长期间不同降雨量下微集水种植玉米对农田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30~440mm雨量下,微集水种植玉米可提高其籽粒产量及水肥利用效率,2006年籽粒产量、农田水分利用效率(WUE)以及氮、磷和钾养分利用效率(NUEN、NUEP和NUEK)在230mm雨量下较对照分别提高了75.4%、73.3%、56.0%、44.4%和106.8%,340mm雨量下分别提高了36.7%、40.2%、22.8%、18.1%和35.5%,440mm雨量下与平作相比差异不明显;2007年籽粒产量、WUE、NUEN、NUEP和NUEK在230mm雨量下较对照分别提高了82.8%、77.4%、64.0%、52.2%和123.9%,340mm雨量下分别提高了43.4%、43.1%、30.4%、21.8%和41.2%;440mm雨量下籽粒产量、WUE和NUEN分别提高了11.2%、9.5%和10.1%。由此可知,在玉米全生育期降雨量230~440mm范围内,通过微集水种植可以增加籽粒产量,提高农田水肥利用效率,尤其在雨量较低时,提高水肥利用效率及增产效果尤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 水分供应 养分 微集水种植 水分利用效率 养分利用效率 玉米
下载PDF
旱作农田微集水种植产流蓄墒扩渗特征研究 被引量:27
7
作者 李永平 贾志宽 +1 位作者 刘世新 韩清芳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86-90,共5页
在宁南不同生态区的旱作农田,对秋作物和多年生牧草——紫花苜蓿设置不同微集水种植带型。系统测定生长期和非生产期不同时段和不同部位的土壤蓄水增墒效应、产流效率、蓄墒效率、垄沟系统产流入渗特征等。分析结果表明:秋作物和苗蓿... 在宁南不同生态区的旱作农田,对秋作物和多年生牧草——紫花苜蓿设置不同微集水种植带型。系统测定生长期和非生产期不同时段和不同部位的土壤蓄水增墒效应、产流效率、蓄墒效率、垄沟系统产流入渗特征等。分析结果表明:秋作物和苗蓿牧草采用微集水种植,能显著提高农田蓄水增墒保墒作用;作物生长期微集水种植较辱地种植方式0~2m土层多增蓄水分78.0~136.7mm,其中非生产(休闲)季节同层多贮水量24.8~49.2mm;土壤蓄墒期微集水种植蓄墒率达到43.3%~62.4%,提高蓄墒效率51.0%~83.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集水种植 产流效率 蓄墒率 入渗特征 宁南山区
下载PDF
不同微集水方式在不同降水年型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1
8
作者 冯良山 孙占祥 +2 位作者 肖继兵 杨宁 白伟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0-55,共6页
针对辽西半干旱地区玉米产量低而不稳的问题,以传统种植模式为对照,研究了垄覆膜沟种植(T1)、垄覆膜沟覆膜种植(T2)和垄覆膜沟覆秸秆种植(T3)3种一元或二元覆盖微集水模式在不同降水年型对玉米产量的影响。试验条件下,T2和T1均能缩短玉... 针对辽西半干旱地区玉米产量低而不稳的问题,以传统种植模式为对照,研究了垄覆膜沟种植(T1)、垄覆膜沟覆膜种植(T2)和垄覆膜沟覆秸秆种植(T3)3种一元或二元覆盖微集水模式在不同降水年型对玉米产量的影响。试验条件下,T2和T1均能缩短玉米出苗时间,提高玉米出苗率,T3能够延长玉米出苗时间,平水或干旱年型能够提高玉米出苗率,但丰水年型降低玉米出苗率。行粒数在不同降水年型几种微集水种植方式均要优于传统种植方式,而穗长和穗行数在不同降水年型几种种植方式间的差异均不显著,玉米穗粗仅在2009年(干旱年型)要优于传统种植方式,百粒重在2007年(平水年型)和2009年(干旱年型)微集水种植要高于传统模式。集水种植各种栽培方式与传统种植相比都不同程度的增加玉米产量,并达到显著水平,尤以T2和T3增产幅度大。在不同降水年型,微集水种植水分利用效率提高幅度不同,在丰水年型水分利用效率提高幅度要小些,在干旱或平水年型,水分利用效率提高幅度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集水 玉米产量 降水年型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不同微集水方式对玉米田耗水规律的影响 被引量:7
9
作者 冯良山 孙占祥 +4 位作者 肖继兵 刘洋 侯志研 田建全 尹晓丽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13-216,共4页
针对辽西地区水资源严重缺乏的突出问题,以传统种植模式为对照,研究了垄覆膜沟种植(T1)、垄覆膜沟覆膜种植(T2)和垄覆膜沟覆秸秆种植(T3)3种一元或二元覆盖微集水模式的效果。本试验条件下T2的保水效果最好,其次为T3,再次为T1,玉米生育... 针对辽西地区水资源严重缺乏的突出问题,以传统种植模式为对照,研究了垄覆膜沟种植(T1)、垄覆膜沟覆膜种植(T2)和垄覆膜沟覆秸秆种植(T3)3种一元或二元覆盖微集水模式的效果。本试验条件下T2的保水效果最好,其次为T3,再次为T1,玉米生育期内分别比对照少耗水49.87,43.06,29.39 mm。同时,微集水模式可以降低作物的需水量,T2、T3和T1分别较对照生育期内需水量减少81.66,69.20,48.45 mm,生育期平均作物系数分别较传统模式降低0.12,0.16,0.09。集水种植各种栽培模式与传统种植相比都不同程度地增加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尤以T3和T2提高幅度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集水 土壤耗水量 作物需水量 作物系数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黄土高原坡地枣树地膜微集水造林效果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蒋中波 徐福利 +1 位作者 杨荣慧 杨直毅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98-101,共4页
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地膜微集水造林技术对提高枣树成活率、土壤温度以及枣树根区土壤水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膜微集水方法提高枣树移栽期0~100cm土层土壤水分,提高0~20cm土层地温,造林成活率较对照提... 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地膜微集水造林技术对提高枣树成活率、土壤温度以及枣树根区土壤水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膜微集水方法提高枣树移栽期0~100cm土层土壤水分,提高0~20cm土层地温,造林成活率较对照提高15%;在枣树生长期和发芽期,土壤0~100cm剖面含水量比对照高30.3%;在集中降雨后48h内,土壤水分下渗深度比对照深34cm,达到67cm。该方法成本低、操作简单、效率高,可以在黄土高原枣树栽植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枣树 土壤水分 地膜微集水(PMC)
下载PDF
元谋干热河谷微流域细沟形态特征及控制因素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响 邓青春 +3 位作者 张斌 刘辉 刘刚才 罗明良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24-30,共7页
细沟侵蚀的特征、过程及形成机理研究一直是土壤侵蚀与沟蚀地貌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为了从微流域的尺度揭示细沟发育的特征及控制因素,以云南省元谋县秃秃瘠梁子某微流域为例,实地调查影响细沟形成的因素,通过野外测绘及Arc GIS9.3流域... 细沟侵蚀的特征、过程及形成机理研究一直是土壤侵蚀与沟蚀地貌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为了从微流域的尺度揭示细沟发育的特征及控制因素,以云南省元谋县秃秃瘠梁子某微流域为例,实地调查影响细沟形成的因素,通过野外测绘及Arc GIS9.3流域分析获取细沟及微流域形态参数。结果表明:细沟横断面宽度为0.22-0.75 m,深度为0.061-0.512 m,面积的变化范围为68.01-1 777.28 cm^2,宽深比的范围为0.848-3.517。细沟左、右沟沿线与沟底线皆于第1-8 m、第20 m至沟口的两段距离内大幅度变化,而在第8-20 m内变化不明显。细沟汇水面积与横断面面积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细沟的横断面宽度、深度及面积随距沟头距离的变化而变化,该变化不稳定但具有一定的趋势性。细沟坡面较缓处植被生长稀疏或者无植被生长,而沟口处坡度虽缓却生长植物。以上结果皆缘于汇流面积、局地坡度及植被的耦合作用。本研究不仅在理论上揭示微流域尺度细沟的形态规律及发育机制,也在实践上对水土流失的防治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热河谷 微流域 细沟 形态 影响因素
下载PDF
Design Method of Rainwater Harvesting System for Afforestation in Loess Plateau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百田 田晶会 张府娥 《Forestry Studies in China》 CAS 2002年第1期29-34,共6页
On the basis of natural conditions of lack of rainfall on the Loess Plateau, this paper presents a method of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in rainwater harvesting system for afforestation, which is suitable to the regions o... On the basis of natural conditions of lack of rainfall on the Loess Plateau, this paper presents a method of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in rainwater harvesting system for afforestation, which is suitable to the regions of 300 600?mm rainfall. The system consists of micro catchments of various forms and sizes that include planting areas, where trees are planted and trapped runoff, and contributing areas, where overland flow are produced by rainfall. The design is based on rainfall, runoff coefficients of contributing areas, evapotranspiration of trees and soil surface, water deficiency of soil, and environmental capacity of precipitation in the region, and so on. Runoff coefficient of contributing areas with YJG (organic silicon chemical treatment), compacted surface soil slope and natural slope micro catchments, are 0 8 0 89, 0 23 0 36, and 0 08 0 10 respectively. According to the Penman method, the soil water deficiency varies from 50?mm to 300?mm. In the region of 400?mm precipitation, the contributing area treated with YJG is 3 4?m 2 for timber forests, 8 10?m 2 for cash trees respectively; the contributing area treated with compacted soil surface is 6 8?m\+2 for timber forests, 10 12?m 2 for cash trees respectively; the contributing area of natural slope is 8 10?m 2 for timber forests, 12 15?m 2 for cash trees respectively. Transpiration from trees of micro catchment in YJG, compacted surface soil and natural slope treatment is by 47 65% 53 31%, 24 10% 36 93%, and 18 65% 29 55% of total rainfall (rainfall and harvested rainwater) respectively after the system was applied in the region. This system, which has been widely practising on the Loess Plateau, is now known as runoff forest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inwater harvesting micro catchments soil water AFFORESTATION the Loess Plateau
下载PDF
半干旱区微集水系统土壤水分调控效果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董彦丽 张富 +3 位作者 杨彩红 吴东平 李旭春 张佰林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5-39,44,共6页
分析了定西市安定区以隔坡水平阶为主体的径流调控工程和梯田(对照)的土壤水分与植被生长状况及11a累积土壤水分水量平衡特征。结果表明,隔坡水平阶工程保存完好,产流区(25m2)年均产流0.3m3,产沙3.96kg,被蓄水区全部拦蓄,有效控制了水... 分析了定西市安定区以隔坡水平阶为主体的径流调控工程和梯田(对照)的土壤水分与植被生长状况及11a累积土壤水分水量平衡特征。结果表明,隔坡水平阶工程保存完好,产流区(25m2)年均产流0.3m3,产沙3.96kg,被蓄水区全部拦蓄,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增加了水资源量,缓解了林草植被水分供应不足状况。2m土层含水量与植被生长成反比。梯田土壤含水率最高,但农作物受旱减产最大;隔坡水平阶产流区土壤含水率较低,紫花苜蓿减产较大,蓄水区土壤含水率最低,但侧柏林生长旺盛。隔坡水平阶(林草带状混交)年均蒸散量为428.6mm,较梯田高2.2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调控工程 微型集水系统 退耕还林 径流林业 土壤水分 隔坡水平阶
下载PDF
不同降雨年型黑膜垄作对土壤水肥环境及马铃薯产量和效益的影响 被引量:6
14
作者 杨封科 何宝林 +1 位作者 董博 王立明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0期4312-4325,共14页
【目的】探索降水年型与垄型互作对黑膜垄作土壤水肥环境及马铃薯产量和效益的影响,解析水肥互作促进作物增产、高效用水机制,为深挖覆膜垄作技术增产潜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6—2018年布置大田试验,以当地推广应用的白膜覆盖双... 【目的】探索降水年型与垄型互作对黑膜垄作土壤水肥环境及马铃薯产量和效益的影响,解析水肥互作促进作物增产、高效用水机制,为深挖覆膜垄作技术增产潜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6—2018年布置大田试验,以当地推广应用的白膜覆盖双垄集雨耕作(WRF,垄高16 cm,垄宽60cm,沟宽40 cm)为对照,基于垄上微沟集雨耕作技术,设置由黑膜覆盖低垄(垄高16 cm,垄宽60cm)、中垄(垄高24 cm,垄宽60 cm)、高垄(垄高32 cm,垄宽60 cm)+垄上微集水沟(宽20 cm,深10 cm)+垄间小集水沟(沟宽40cm)组成的3种黑色地膜覆盖垄上微沟集雨土壤水肥调控耕作处理(BLRF,BMRF和BHRF),测定了马铃薯播种、出苗、现蕾、开花、结薯、成熟6个生育关键时期0—2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和研究期末0—3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及氮磷钾养分含量,计算土壤贮水量、水分利用效率,分析土壤水、肥与马铃薯产量的相关关系。【结果】不同降水年型,黑、白地膜覆盖垄作都显著增加了马铃薯生长发育期对40—120 cm土层土壤水分的消耗。BHRF,BMRF和BLRF处理马铃薯6个生育关键时期0—2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和贮水量(SWS)都显著高于WRF处理(P<0.05)。较高的降水量以及黑膜覆盖集蓄增加的土壤水对120—200 cm土层的土壤水具有明显的补充作用。在干旱年(2016)和平水年(2017),BLRF和BMRF处理的集水和保水效应较好,BHRF处理次之,都显著优于WRF处理;在丰水年(2018)三者无显著差异,也都显著优于WRF处理。研究期末(2018)黑膜垄作0—30 cm土层的全氮全钾(TN和TK)及速效氮磷钾(AN,AP和AK)含量均显著高于白膜垄作(P<0.05),分别增加了4.5%—5.6%、3.6%—5.9%、8.4%—18.4%、15.3%—22.3%和7.1%—13.3%。归因于显著增加了大薯结薯个数和结薯重,黑膜垄作马铃薯产量、WUE、纯收益和产投比均显著高于白膜垄作,3年平均分别提高了16.9%—19.0%、15.5%—19.2%、23.3%—27.3%和12.1%—18.2%。这4个效益参数在干旱年和平水年以BLRF和BMRF处理较好、BHRF处理次之,丰水年三者都优于WRF处理,且无显著差异。相关分析表明,3年马铃薯平均产量与研究期末平均土壤氮磷钾养分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作物平均耗水量(ET)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通径分析表明,土壤AP、AK、AN含量,马铃薯生育期平均耗水量(ET)和平均降水量(GPR)解释了99.4%的产量变化。【结论】黑膜覆盖垄沟与垄上微沟的叠加集水效应显著改善土壤水分状况;水分条件的改善促进了马铃薯旺盛生长,使更多的根茎(茎叶、根等)类有机物归还土壤,其腐解释放的养分与施肥结合提高了土壤养分含量。良好的土壤水肥条件有效改善了土壤水肥互作关系,增加了作物水肥供应而显著提高马铃薯产量、WUE、纯收入和产投比。BLRF和BMRF处理在干旱年和平水年表现较好,BLRF、BMRF和BHRF处理在丰水年表现较好,BLRF和BMRF处理在各种年型都有良好的表现。因此,黑膜覆盖低、中垄垄上微沟集雨耕作(BLRF和BMRF)是继白膜覆盖双垄集雨耕作(WRF)之后最适用于半干旱区的马铃薯高产高效栽培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膜垄上微沟耕作 水肥平衡 互作效应 产量 WUE 经济效益
下载PDF
旱地起垄覆膜微集水种植玉米技术研究 被引量:12
15
作者 白秀梅 卫正新 郭汉清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1年第1期13-17,共5页
为了提高旱作农业区降水资源利用率,改善旱地玉米的生长环境,达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目的,设计出一套旱地起垄覆膜微集水种植玉米技术。通过不同降雨年型的试验研究表明:在玉米生长期,起垄覆膜微集水种植技术(A)和传统平铺膜(CK1)... 为了提高旱作农业区降水资源利用率,改善旱地玉米的生长环境,达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目的,设计出一套旱地起垄覆膜微集水种植玉米技术。通过不同降雨年型的试验研究表明:在玉米生长期,起垄覆膜微集水种植技术(A)和传统平铺膜(CK1)、不铺膜种植技术(CK2)相比较,应用该技术的0~60 cm平均土层含水量最高,达12.63%(2004年)、11.87%(2009年);同时该技术也提高了土温,改善了玉米生长发育进程,明显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P〈5%)。和平铺膜相比,起垄覆膜微集水种植技术的水分利用率提高了25.7%(2004年)、8.9%(2009年),和常规无膜种植相比,该技术的水分利用率提高了81.2%(2004年)、31.7%(2009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垄覆膜 微集水 玉米 产量 水分利用率
下载PDF
黄土高原西北部春小麦集雨微灌的产量及水分效应 被引量:4
16
作者 蔺海明 张志山 谢忠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620-626,共7页
为探讨集雨微灌对春小麦的产量及水分效应 ,于 2 0 0 1年在黄土高原西北部的甘肃省皋兰县进行了灌水方式 (管灌、滴灌和微喷灌 3个水平 )和灌水量 (0 mm、2 2 .5mm、45.0 mm和 67.5mm 4个水平 ) 2因素试验 ,分别在拔节期、孕穗期和开花... 为探讨集雨微灌对春小麦的产量及水分效应 ,于 2 0 0 1年在黄土高原西北部的甘肃省皋兰县进行了灌水方式 (管灌、滴灌和微喷灌 3个水平 )和灌水量 (0 mm、2 2 .5mm、45.0 mm和 67.5mm 4个水平 ) 2因素试验 ,分别在拔节期、孕穗期和开花前期灌水 ,试验共设 36个小区 ,小区面积 3× 5m2 。试验结果表明 :小麦生育期土壤水分变化动态受降水量、灌水量和小麦生育期耗水量的影响 ,总体呈下降趋势。微喷灌处理能显著地增加上层 (0~ 40 cm)土壤含水量 ,以微喷灌 67.5mm处理最为明显。对产量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尽管灌水方式间的差异不显著 ,但从产量表现来看 ,其大小顺序依次是微喷灌、滴灌、管灌和对照 ;灌水量和互作间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灌水有增加公顷穗数 ,降低穗粒数和千粒重的趋势 ;随灌水量的增加 ,千粒重对产量的贡献减小 ,而公顷穗数对产量的贡献增加 ,穗粒数对产量的贡献表现在这一过程之中。作物田间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随补灌量的增加而增加 ;以微喷灌 67.5mm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 ;供水效率以微喷灌 45.0 mm和 67.5mm处理为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集雨微灌 春小麦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辽西半干旱区大豆垄膜沟种微集水技术效果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开宇 李亚男 +3 位作者 靖凯 邓林君 孙占祥 朱勇 《辽宁农业科学》 2010年第2期19-21,共3页
垄膜沟种微集水技术是提高农田降水资源利用率和水分满足率的有效途径,具有产流和较好的控制农田土壤水分蒸发的双重作用,可有效抑制农田水分的非目标性输出,促进大豆生长发育,对大豆增产显著,增产幅度达30.44%。
关键词 微集水 大豆 辽西半干旱区
下载PDF
旱作春小麦垄膜沟种微集水种植技术研究 被引量:39
18
作者 杨封科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7-49,共3页
垄膜沟种技术是旱地春小麦提高雨水利用率和利用效率的一项突破性技术措施,把地膜覆盖与沟垄种植技术捆绑整合,以突出的雨水叠加、保墒、增温性能和易操作的特性,成为旱作春小麦高产稳产的最佳技术选择。
关键词 旱作春小麦 垄膜沟种 微集水 种植技术
下载PDF
渭北旱塬果园土壤干燥化生态修复方式效应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岳忠娜 海江波 +1 位作者 尚辉 李军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22-228,234,共8页
【目的】探讨不同生态修复方式对渭北旱塬果园土壤水分和果树光合特性的影响。【方法】2012-05-12,以地处渭北旱塬的陕西陇县梁甫村10年生红富士苹果园为研究对象,设置秸秆覆盖、起垄覆膜、微孔梯度深层集水、秸秆覆盖+起垄覆膜、秸秆... 【目的】探讨不同生态修复方式对渭北旱塬果园土壤水分和果树光合特性的影响。【方法】2012-05-12,以地处渭北旱塬的陕西陇县梁甫村10年生红富士苹果园为研究对象,设置秸秆覆盖、起垄覆膜、微孔梯度深层集水、秸秆覆盖+起垄覆膜、秸秆覆盖+微孔梯度深层集水、起垄覆膜+微孔梯度深层集水、起垄覆膜+微孔梯度深层集水+秸秆覆盖7个处理,以裸地为对照(CK),于7-11月每月30号采集果园0~2m土层土样测定土壤含水量,8-9月每月30号测定果树叶片光合特性。【结果】各处理0~2m土层土壤平均含水量均高于对照,其中以起垄覆膜+微孔梯度深层集水+秸秆覆盖处理的效果最好,其0~1m土层土壤含水量比对照提高9.83%,1~2m土层土壤含水量比对照提高7.91%,其次是秸秆覆盖+微孔梯度深层集水处理,其0~1和1~2m土层土壤含水量分别比对照增加8.55%和7.40%;不同生态修复方式均能明显提高苹果树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且均以起垄覆膜+微孔梯度深层集水+秸秆覆盖处理最高,其Pn、Tr、Gs分别比对照提高了18.46%,0.90%和52.94%。各生态修复处理的Pn均与对照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而在Tr和Gs中,除起垄覆膜+微孔梯度深层集水+秸秆覆盖和秸秆覆盖+微孔梯度深层集水处理与对照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外,其他处理均与对照差异不显著。Pn、Tr、Gs与土壤含水量呈正相关线性关系。【结论】微孔梯度深层集水方式与地表覆盖方式相结合能够大幅度提高土壤水分含量,影响果树光合特性,其中以起垄覆膜+微孔梯度深层集水+秸秆覆盖方式效果最好,可作为改善果园土壤干燥化的方法加以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园 渭北旱塬 土壤干燥化 地表覆盖方式 微孔梯度深层集水 土壤水分 光合特性
下载PDF
旱地微垄地膜覆盖沟播栽培对土壤水分和胡麻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7
20
作者 张雷 李小燕 +3 位作者 牛芬菊 豆国兰 刘世海 魏方红 《作物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95-97,共3页
春夏干旱是榆中县旱作区影响胡麻产量的主要限制因素,为了减少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提高土壤含水量、改善胡麻生长环境和提高胡麻产量,开展了旱地微垄地膜覆盖沟播栽培对土壤水分和胡麻产量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旱地胡麻微垄地膜覆盖... 春夏干旱是榆中县旱作区影响胡麻产量的主要限制因素,为了减少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提高土壤含水量、改善胡麻生长环境和提高胡麻产量,开展了旱地微垄地膜覆盖沟播栽培对土壤水分和胡麻产量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旱地胡麻微垄地膜覆盖沟播栽培减少了胡麻生长期间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胡麻生长期平均土壤含水量提高,胡麻的出苗率提高,胡麻有效分枝数、全株蒴果数、单蒴果粒数、千粒重等经济性状明显改善;旱地胡麻微垄地膜覆盖沟播栽培比露地栽培增产634.2kg/hm2,产值提高4 439.4元/hm2,纯收入增加3 149.4元/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麻 旱地 微垄地膜覆盖 沟播 土壤水分 产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