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cooling and moistening effect on the formation of sea fog in the Huanghai Sea 被引量:14
1
作者 HUANG Jian ZHOU Faxiu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2期49-62,共14页
With the sea surface observations from ICOADS for the years 1960-2002, the conditions of coohng, evaporauon anu water vapol transportation a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for the formation of seasonal sea fog in April-July ... With the sea surface observations from ICOADS for the years 1960-2002, the conditions of coohng, evaporauon anu water vapol transportation a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for the formation of seasonal sea fog in April-July in the Huanghai Sea. It is found that sea surface cooling is always existent during the fog seasons while sea surface evaporation only appears in April-June in the Huanghai Sea. Local evaporation alone is not sufficient to form fogs though it may lead to light ones. Water vapor transported from the low-latitudes accomplished by specific synoptic systems is the most important condition for sea fog formation. In general, the moistening effect is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cooling o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a fog in Huanghai Sea cooling effect moistening effect water vapor transportation
下载PDF
Analysis of the Sea Fog in the Sea Around the Great Wall Station, Antarctica 被引量:5
2
作者 Huang Yaorong(黄耀荣) +1 位作者 Xue Zhenhe(薛振和) 《Marine Science Bulletin》 CAS 2001年第1期19-25,共7页
The synoptic analysis of sea fog in western Antarctic sea region is made based on the observation data in the Chinese Antarctic station, Great Wall Station, from December 1994 to November 1995, and the facsimile weath... The synoptic analysis of sea fog in western Antarctic sea region is made based on the observation data in the Chinese Antarctic station, Great Wall Station, from December 1994 to November 1995, and the facsimile weather charts issued by Chile. It is found that more than 90% fog in this region is the advection cooling fog. Also, the synoptic mechanism of the fog creation and distinction is discussed by analyzing the pressure field, the temperature field and the upperlevel stratification. Finally, the focus of attention in forecasting fog is pointed ou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stern ANTARCTIC seas advection cooling fog temperature INVERSION
下载PDF
在PAFOG一维模式中引入温湿平流项对北极雾的个例研究
3
作者 陈昌硕 陈显尧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9,共9页
本文利用PAFOG(Parameterized Fog Model)一维模式研究了2012年8月12日发生在美国阿拉斯加巴罗的一次平流雾过程,通过引入温湿平流项,分析了平流过程对PAFOG模拟北极雾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引入温湿平流项后可以帮助PAFOG更好的模拟了... 本文利用PAFOG(Parameterized Fog Model)一维模式研究了2012年8月12日发生在美国阿拉斯加巴罗的一次平流雾过程,通过引入温湿平流项,分析了平流过程对PAFOG模拟北极雾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引入温湿平流项后可以帮助PAFOG更好的模拟了大气的温湿剖面、辐射冷却的强度和出现时间,从而更好的模拟雾的消散过程和垂直结构,使得雾的模拟更加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雾 PAfog一维模式 平流项 辐射冷却
下载PDF
开式消雾节水技术在工业循环冷却水中的应用
4
作者 王云刚 《煤化工》 CAS 2024年第3期24-27,共4页
循环冷却水系统节水是工业企业节水、节能的一个重要环节。常规开式循环冷却水塔因塔顶排放口易产生大量白雾,造成水资源的浪费;新型冷凝模块消雾节水冷却塔技术在消除白雾和节水方面成效显著,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分析了消雾节水冷却... 循环冷却水系统节水是工业企业节水、节能的一个重要环节。常规开式循环冷却水塔因塔顶排放口易产生大量白雾,造成水资源的浪费;新型冷凝模块消雾节水冷却塔技术在消除白雾和节水方面成效显著,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分析了消雾节水冷却塔的消雾节水及工作原理,并与常规开式冷却塔进行了基本参数、运行费用、投资等方面的初步对比。初步估算,消雾节水冷却塔与常规冷却塔相比,蒸发水量和排污量可减少约20%,设备投资增加约80%,但整体运行费用较低,其投资成本在两年左右即可收回,在化工行业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冷却水系统 常规开式冷却塔 消雾节水冷却塔 消雾节水原理 投资 运行费用
下载PDF
新型节水消雾冷却塔技术应用与研究
5
作者 于静 刘飞 《能源科技》 2024年第5期94-96,共3页
通过介绍翅片换热、冷凝模块2种新型节水消雾逆流机械通风冷却塔的工作原理、结构特性及其设计节水效率,结合某煤化工企业现场生产实际情况,深入探讨新型节水消雾冷却塔在技术应用中的优劣,尤其是针对新型节水消雾冷却塔在冬季运行中出... 通过介绍翅片换热、冷凝模块2种新型节水消雾逆流机械通风冷却塔的工作原理、结构特性及其设计节水效率,结合某煤化工企业现场生产实际情况,深入探讨新型节水消雾冷却塔在技术应用中的优劣,尤其是针对新型节水消雾冷却塔在冬季运行中出现的冻堵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为实现系统的高质量稳定运行提供基础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水消雾 冷却塔 冻堵 稳定运行
下载PDF
华南沿海暖海雾过程中的湍流热量交换特征 被引量:35
6
作者 黄健 王斌 +6 位作者 周发琇 黄菲 吕卫华 黄敏辉 黄辉军 杨永泉 毛伟康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15-725,共11页
湍流交换是海雾中的关键物理过程,在海雾的热量和水汽平衡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文根据2007年3月24~25日一次海雾的外场观测数据,分析了海雾过程中近海面湍流热量交换特征;并在区分风切变机械湍流与雾顶长波辐射冷却热力湍流的基础上,... 湍流交换是海雾中的关键物理过程,在海雾的热量和水汽平衡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文根据2007年3月24~25日一次海雾的外场观测数据,分析了海雾过程中近海面湍流热量交换特征;并在区分风切变机械湍流与雾顶长波辐射冷却热力湍流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两种不同性质的湍流对海雾发展和维持的作用。结果表明:(1)本次海雾是在西南低压和变性冷高压的控制下,来自南海东部暖水区的空气平流在近岸冷海面上形成的暖海雾;暖海雾中的湍流热量交换过程比冷海雾更为复杂;(2)在暖海雾的形成和消散阶段,风切变机械湍流的热量输送起主要作用;而在发展和维持阶段,既有风切变机械湍流的热量输送作用,也有雾顶长波辐射冷却热力湍流的热量输送作用;(3)风切变机械湍流向冷海面输送热量,对近海面空气起到降温和增湿作用;热力湍流同样向冷海面输送热量,但对雾层起到增温和降湿作用;(4)暖海雾中的湍流热量交换机制与雾层的非充分混合结构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海雾 湍流热量交换 风切变 雾顶长波辐射冷却
下载PDF
北京及其周边地区一次大雾的数值模拟及诊断分析 被引量:49
7
作者 董剑希 雷恒池 +2 位作者 胡朝霞 肖稳安 张晓庆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75-184,共10页
利用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研制的第5代中尺度模式系统MM5对2002年12月1~4日北京及其周边地区出现的一次大雾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模拟的雾出现和消散时间与实况一致.同时对雾形成和维持的机制进行了分析,讨论了雾发生发展阶段的物理过程... 利用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研制的第5代中尺度模式系统MM5对2002年12月1~4日北京及其周边地区出现的一次大雾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模拟的雾出现和消散时间与实况一致.同时对雾形成和维持的机制进行了分析,讨论了雾发生发展阶段的物理过程,并对影响大雾过程的辐射条件做了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形成大雾的主要原因是大气层结稳定,水汽充沛,地面的长波辐射冷却;近地面层微物理过程充分发展和雾顶的强烈辐射降温致使雾在垂直空间上出现爆发性发展;而太阳短波辐射对雾的减弱消散有着重要影响;深厚逆温层的维持对雾层长时间维持起着决定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辐射冷却 深厚逆温
下载PDF
北京地区一次平流雾过程的分析和数值模拟 被引量:14
8
作者 梁爱民 张庆红 +3 位作者 申红喜 刘开宇 李秀连 冯建碧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12-621,共10页
2007年2月21日北京地区发生了一次严重的平流雾,对广大群众的出行和交通影响甚大,属高影响天气事件。该文利用首都机场地面观测、北京市自动气象站观测以及NCEP分析场等资料对该过程进行分析,同时利用MM5模式对该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 2007年2月21日北京地区发生了一次严重的平流雾,对广大群众的出行和交通影响甚大,属高影响天气事件。该文利用首都机场地面观测、北京市自动气象站观测以及NCEP分析场等资料对该过程进行分析,同时利用MM5模式对该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分析表明:造成北京地区此次平流雾的主要天气形势是弱低压辐合型。平流雾发生前,北京地区没有明显冷空气侵入,大气层结相对稳定,地面观测到中尺度辐合线,其南侧的东南气流向北京地区输送了水汽,为夜间雾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模拟结果表明:模拟的雾区范围及其移动基本与实况吻合,显示了中尺度模式预报平流雾的潜在能力。进一步分析表明:雾区的边缘具有明显的水平温度梯度;在贴地面层东南气流被雾区阻挡偏向西,在雾区前沿辐合;雾区的逆温区前沿930 hPa以下存在一个明显的垂直热力环流,雾区下沉,雾区前沿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流雾 辐射冷却 逆温
下载PDF
2006年12月24—27日大范围大雾过程数值模拟 被引量:21
9
作者 周梅 银燕 王巍巍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02-610,共9页
利用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和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PSU)联合研制的第5代中尺度气象模式系统MM5对2006年12月24—27日江苏及其周边地区出现的一次罕见持续性大雾进行数值模拟和诊断分析,同时对影响大雾过程的辐射条件进行敏感性试验... 利用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和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PSU)联合研制的第5代中尺度气象模式系统MM5对2006年12月24—27日江苏及其周边地区出现的一次罕见持续性大雾进行数值模拟和诊断分析,同时对影响大雾过程的辐射条件进行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形成持续性大雾的主要原因是大气层结稳定,水汽充沛,同时,地面和大气的长波辐射冷却是雾形成和发展的最重要因素;而日出后太阳短波辐射加热和热量湍流输送是辐射雾消散的主要原因。在大雾发展和维持期间,雾区近地层基本上为弱的水汽辐合区;在大雾减弱和消散期间,雾区大部分为弱的水汽辐散区。大范围的下沉辐散运动有利于中低层大气增温,与近地层的辐射降温相配合,加上近地层弱冷平流作用,使低层大气降温,有助于逆温形成,而深厚逆温层的存在,对雾区的长时间维持起着决定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大雾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 大气层结 中尺度气象 敏感性试验 周边地区 模式系统
下载PDF
冷风机雾滴分布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董红敏 朱志平 +2 位作者 陶秀萍 赵亮 严荷容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18-121,共4页
为了探讨喷雾冷风机这一新型降温措施的雾滴分布规律,为冷风机的开发和应用提供依据,利用激光雾滴测定仪对不同叶片数、不同供水量下冷风机的喷雾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喷雾冷风机不需要高压泵和喷头,在自来水常压下供水即可取... 为了探讨喷雾冷风机这一新型降温措施的雾滴分布规律,为冷风机的开发和应用提供依据,利用激光雾滴测定仪对不同叶片数、不同供水量下冷风机的喷雾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喷雾冷风机不需要高压泵和喷头,在自来水常压下供水即可取得良好的雾化效果,雾滴直径在质量上呈现正态分布,90%以上的雾滴直径均小于50μm;相同供水量下,四叶片比两叶片冷风机雾滴直径小10μm左右,四叶片比两叶片冷风机喷雾量大,且喷雾效率高25%~4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风机 喷雾 雾滴 分布特性
下载PDF
一个观测冰核的15 L混合云室 被引量:9
11
作者 杨绍忠 楼小凤 +1 位作者 黄庚 酆大雄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16-721,共6页
小型混合云室常用于自然冰核浓度的观测和人工冰核成核率的检测。使用表明:由于受云室容积、造雾方法和操作程序等因素的影响,检测结果有很大差异,难以相互比较。为提高检测数据的可信性,设计并制作了15 L混合云室。云室由F22压缩机系... 小型混合云室常用于自然冰核浓度的观测和人工冰核成核率的检测。使用表明:由于受云室容积、造雾方法和操作程序等因素的影响,检测结果有很大差异,难以相互比较。为提高检测数据的可信性,设计并制作了15 L混合云室。云室由F22压缩机系统制冷,最低能达到-28℃。为减小云室温度的波动,在云室外围设计有装满乙二醇-水溶液的夹套。在溶液中,安装了1个1 kW的电加热器,接通后可使云室升温。在夹套外,采用发泡技术形成约10 cm厚的绝热层,以使云室与外界绝热。云室运行时,可通过控制压缩机和电加热器得到实验温度。此外,为拓宽检测冰核浓度的检测范围,设计了玻璃片接取显微镜读数和糖盘接取目测读数两种可供选择使用的冰晶观测方法,前者在冰晶浓度高时使用(人工冰核),后者在低浓度时使用(自然冰核)。另一个重要改进是:先由一个超声雾化器产生常温雾,而后使常温雾穿过一个低温狭缝进行预冷,当雾温等于或低于云室温度后再进入云室。这一措施不仅避免了瞬时高度过饱和,而且还减小了对云室温度的扰动。该云室在弹载催化剂成核率的改进实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曾用它对多个人工冰核复合配方进行了检测和对比。结果表明:云室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重复性,整体性能优于以往的同类云室。这一结果是由于改进了提供过冷雾的设计和冰晶接取方法得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云室 雾的预冷 冰晶检测
下载PDF
黄海海雾WRF数值模拟中垂直分辨率的敏感性研究 被引量:30
12
作者 杨悦 高山红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74-988,共15页
基于WRF模式探究不同垂直分辨率下模式对黄海海雾的模拟表现。将3种垂直分层方案(35η、44η与63η)和2种边界层方案(YSU、MYNN)组合,对10次海雾做模拟研究。统计分析了水平雾区与雾顶高度对垂直分辨率的敏感性,并利用1次典型个例剖析... 基于WRF模式探究不同垂直分辨率下模式对黄海海雾的模拟表现。将3种垂直分层方案(35η、44η与63η)和2种边界层方案(YSU、MYNN)组合,对10次海雾做模拟研究。统计分析了水平雾区与雾顶高度对垂直分辨率的敏感性,并利用1次典型个例剖析了雾顶长波辐射与雾体湍流的作用。统计结果显示,提高垂直分辨率能显著改进水平雾区的模拟效果,改善明显的个例在不同垂直分辨率试验下的雾顶高度差异也较大;YSU方案相比于MYNN方案更敏感,从35η层增至44η层其试验个例的击中率(POD)和公正预兆得分(ETS)的平均改进率分别提高了13.29%和10.22%。典型个例研究结果揭示,模式对雾顶长波辐射和雾体湍流作用的模拟程度强烈依赖垂直分辨率:粗垂直分辨率给出的湍流强度很弱,导致模拟失败;雾顶存在"云水含量增多→长波辐射增强→降温加大→云水含量增多"的正反馈过程,细垂直分辨率比粗垂直分辨率更容易维持与增强此反馈;只有细垂直分辨率才能模拟出雾顶长波辐射冷却产生的贯穿雾体直抵海面、强度不弱于近海面机械湍流的浮力湍流,它导致雾体降温而出现符合观测事实的海温高于气温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海雾 垂直分辨率 WRF模式 雾顶长波辐射 湍流
下载PDF
2010年2月一次冬季黄海海雾的成因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杨伟波 张苏平 薛德强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24-33,共10页
利用青岛浮标观测、自动气象站观测、Micaps站点观测、L波段雷达等观测数据,New Generation SST,OI-SST和NCEP提供的FNL和CFSR再分析数据。并利用中尺度模式WRF对这次冬季海雾进行诊断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观测表明,这次海雾首先在黄... 利用青岛浮标观测、自动气象站观测、Micaps站点观测、L波段雷达等观测数据,New Generation SST,OI-SST和NCEP提供的FNL和CFSR再分析数据。并利用中尺度模式WRF对这次冬季海雾进行诊断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观测表明,这次海雾首先在黄海北部生成,是由于冷暖空气在黄海海域交汇,增大相对湿度,形成混合雾。在22日12:00时(UTC)之后,暖平流北上,冷平流消失。海雾逐渐转成平流冷却雾。青岛出现的海雾是从黄海发展过来的,并且为平流冷却雾。(2)在黄海,冷暖空气混合增大相对湿度,生成混合雾。与后期的平流冷却雾相比,混合雾的高度明显偏低。(3)海温异常偏低。在2010年2月渤海大面积结冰,海温偏低可能与融冰有关系。(4)模式结果表明,混合雾与冷水域的关系密切。平流冷却雾与冷水域的位置基本一致。混合雾和平流冷却雾都受海温影响较大。混合雾雾区变化很大,因为冷空气在移动过程中变性,不利于混合雾生成。冷海面对平流冷却雾起着很关键的作用。这次冬季海雾与春夏季黄海海雾的不同点在:这次海雾的发生机制不同于典型的春夏季黄海海雾。春夏季典型的黄海海雾主要是平流冷却雾,而这次冬季海雾在生成上首先是混合雾,后来转为平流冷却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温 混合雾 平流冷却雾 数值试验 MTSAT-1R
下载PDF
云南昆洛高速峨山段典型山地雾的诊断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尤红 杨明 +1 位作者 郭荣芬 白学文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87-94,共8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1°×1°的逐6小时格点资料,对2005年12月29—31日云南昆洛高速公路峨山段一次典型的强山地雾过程进行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探讨了本次山地雾形成和维持的机理。结果表明:雾区上空850~800hPa层间...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1°×1°的逐6小时格点资料,对2005年12月29—31日云南昆洛高速公路峨山段一次典型的强山地雾过程进行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探讨了本次山地雾形成和维持的机理。结果表明:雾区上空850~800hPa层间存在逆温层或中性层,逆温层越强,山地雾越浓;近地层小于1m·s^-1的微风有利于成雾;分析还指出这次强山地雾发生在久雨转晴和地面强变性冷高压西南侧的天气背景下,地面强辐射冷却效应对山地雾有触发和增强作用,地形背风坡有明显增雾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雾 诊断分析 辐射冷却 逆温层
下载PDF
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热力效应时空分布特征初探 被引量:12
15
作者 张一平 赵双菊 +1 位作者 窦军霞 刘玉洪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7,共7页
该文利用西双版纳雾凉季和干热季的气温和树表温观测资料 ,通过实测、对比方法 ,探讨了热带季雨林平均气温及其树表温的时空分布特征 .通过对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的分析、研究 ,发现由于热带季节雨林受地方气候和森林结构影响 ,不同区域... 该文利用西双版纳雾凉季和干热季的气温和树表温观测资料 ,通过实测、对比方法 ,探讨了热带季雨林平均气温及其树表温的时空分布特征 .通过对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的分析、研究 ,发现由于热带季节雨林受地方气候和森林结构影响 ,不同区域、不同时间受到太阳辐射影响的差异 ,导致气温和树表温均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 ,在林冠附近 ,树冠表温和气温及温度日较差均呈现最大值 ,显示了林冠面具有较强的热力效应 ,且其效应在干热季显著 .在 12 :0 0— 16 :0 0 ,树冠附近空气与树冠表层间的热力传输 ,雾凉季树冠附近气温低于林冠表温 ,热量从树冠传向空气 ;而干热季则反之 ,树冠附近气温高于林冠表温 ,林冠从空气中获得热量 .林内的第二冠层上午和下午气温多高于树冠表温 ,中午前后气温低于树冠表温 ,并且干热季的温差的绝对值大于雾凉季 ;而在林内近地冠层热量多是由树冠传向近旁空气 ,显示了热力传输的时空多变特征 .热带季节雨林林内树表温和气温多呈现逆温分布 ;上午树表面为热源 ;中午则反之 ,多是空气为热源 ;而下午树表面与空气多处于热平衡状态 .热带季节雨林中热力作用复杂、多样 ,使得热力效应时空分布趋于多样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季节雨林 干热季 气温 树表温 热力效应
下载PDF
自然通风猪舍高压喷雾降温系统的降温效率 被引量:7
16
作者 周忠凯 李辉 +4 位作者 秦竹 孙倩 顾洪如 夏礼如 余刚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06-113,共8页
为确定高压喷雾降温系统在夏季自然通风发酵床猪舍的适用性,选择2栋发酵床育肥猪舍,对不同气象条件下猪舍内的温湿度和风速进行了测定,选择温湿度指数、热负荷指数和综合气候指数3种指标评估了高压喷雾降温系统对猪舍内热环境的影响。... 为确定高压喷雾降温系统在夏季自然通风发酵床猪舍的适用性,选择2栋发酵床育肥猪舍,对不同气象条件下猪舍内的温湿度和风速进行了测定,选择温湿度指数、热负荷指数和综合气候指数3种指标评估了高压喷雾降温系统对猪舍内热环境的影响。结果显示试验期间高压喷雾系统的降温效率在18.4%至89.2%之间,平均为59.1%;与无喷雾猪舍相比,高压喷雾降温系统可有效降低舍内温度6.2℃,最高降低10.5℃,湿度增加23.9个百分点(平均湿度为72.2%);整个试验期间,喷雾猪舍平均温湿度指数(THI)为74.3(比无喷雾猪舍降低12.2),热应激减少23.7%,喷雾猪舍热负荷减少2 713,综合气候指数(CCI)平均降低4.8℃。高压喷雾降温系统可以有效缓解自然通风发酵床猪舍内生猪遭受的热应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舍 高压喷雾降温系统 温度 相对湿度 温湿度指数 综合气候指数
下载PDF
山西省雾的分析和预报 被引量:11
17
作者 杨小萍 骆丽楠 +2 位作者 张宏雨 李清华 张峥嵘 《山西气象》 2001年第3期7-9,共3页
公路为山西省经济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为保证公路安全畅通,本文对影响公路安全行驶的重要天气——雾的地理和时间分布进行分析,并根据雾的发生条件,提出了雾的预报思路。
关键词 公路运输 水汽 冷却 稳定层结 山西 时空分布
下载PDF
针刺联合中药凉雾熏眼治疗中重度干眼症疗效观察 被引量:26
18
作者 姚鹏 杨惠婷 帅天姣 《上海针灸杂志》 2015年第12期1192-1194,共3页
目的评价针刺联合中药凉雾熏眼治疗中重度干眼症患者的疗效。方法收集门诊就诊的中重度干眼症患者26例,按中医辨证分为热炽阴伤型11例(20眼)和痰瘀互结型15例(23眼),同时给予针刺及中药凉雾熏眼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 目的评价针刺联合中药凉雾熏眼治疗中重度干眼症患者的疗效。方法收集门诊就诊的中重度干眼症患者26例,按中医辨证分为热炽阴伤型11例(20眼)和痰瘀互结型15例(23眼),同时给予针刺及中药凉雾熏眼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分别观察患者的泪膜破裂时间(BUT)、基础泪液分泌量(SIT),并对患者的自觉症状积分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SIT、BUT、自觉症状积分等均优于治疗前(P<0.01),两型治疗后6个月SIT、BUT、自觉症状积分均低于治疗后3个月(P<0.05),但与治疗前比较也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针刺联合中药凉雾熏眼治疗可改善干眼症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在长期随访中疗效略有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中药凉雾 干眼症
下载PDF
喷雾降温联合自然通风在大跨度温室中的试验 被引量:7
19
作者 张芳 方慧 +2 位作者 杨其长 张义 程瑞锋 《农业工程》 2019年第4期41-47,共7页
为提高日光温室土地利用率、增大日光温室操作空间,设计了一种新型南北走向的大跨度温室。该温室在夏天种植作物时,室内温度较高,尤其在晴天,即便通风口全开进行自然通风,中午温室内温度亦可高达40℃以上。为降低大跨度温室内温度,该文... 为提高日光温室土地利用率、增大日光温室操作空间,设计了一种新型南北走向的大跨度温室。该温室在夏天种植作物时,室内温度较高,尤其在晴天,即便通风口全开进行自然通风,中午温室内温度亦可高达40℃以上。为降低大跨度温室内温度,该文提出了一种高压喷雾降温方法,高压喷雾装置由过滤器、储水箱、管道、高压泵、控制器解压阀和喷头组成。根据现有的研究理论,计算温室的喷雾量为0. 27 g/(m^2·s),选择锥心式喷头,喷头孔径为0. 3 mm,雾滴直径为0. 02~0. 03 m,喷头流量为1. 3~2. 4 g/s,喷头安装密度为0. 3个/m^2。试验期间设置了60 s开300 s关、90 s开300 s关和120 s开300 s关的3种喷雾运行模式,并在夏季典型晴天开展了喷雾降温试验,选择室外环境差异小的3个典型晴天的3个时段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3种喷雾系统运行模式下,试验温室与对照温室相比,气温分别要低3. 0、5. 1和6. 0℃,空气相对湿度分别增加10. 2%、20. 1%和23. 8%。同等室外环境条件下,3种喷雾系统运行模式下的喷雾蒸发冷却效率分别为26. 3%、39. 4%和47. 2%,从降温效果、空气相对湿度增加量及喷雾蒸发冷却效率结合来看,系统运行120 s关闭300 s的喷雾模式的降温效果最为理想。综合认为,该研究为北方大跨度温室夏季降温调控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跨度温室 喷雾降温系统 降温效果 相对湿度 蒸发冷却效率
下载PDF
直接蒸发冷却术语诠释 被引量:13
20
作者 夏青 黄翔 殷清海 《制冷与空调(四川)》 2012年第3期234-237,共4页
以直接蒸发冷却术语为研究对象,指出了直接蒸发冷却术语的重要性,并着重诠释了滴水填料式直接蒸发冷却、喷淋式直接蒸发冷却以及高压喷雾(微雾)直接蒸发冷却三者的基本工作原理及其之间的关系等。
关键词 直接蒸发冷却术语 滴水填料式直接蒸发冷却 喷淋式直接蒸发冷却 高压喷雾(微雾)直接蒸发冷却 诠释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