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sponse of Marine Microalgae,Heterotrophic Bacteria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Enhanced UV-B Radiation
1
作者 ZHOU Wenli TANG Xuexi +2 位作者 XIAO Hui WANG You WANG Renjun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2009年第1期35-38,共4页
Ozone depletion in the stratosphere has enhanced solar UV-B radiation reaching the Earth surface and has brought about significant effects to marine ecosystems. The effects of enhanced UV-B radiation on marine microal... Ozone depletion in the stratosphere has enhanced solar UV-B radiation reaching the Earth surface and has brought about significant effects to marine ecosystems. The effects of enhanced UV-B radiation on marine microalgae, heterotrophic bacteria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m are discussed. The effects on marine microalgae have been proved to occur at molecular, cellular and population levels. Enhanced UV-B radiation increases microalgal flavonoid content but decreases their chlorophyll content and pho- tosynthesis rate; this radiation induces genetic change and results in DNA damage and change of protein content. There have been fewer studies on the effects of UV-B radiation on marine heterotrophic bacteria. Establishment of a microalgal ecological dynamic model at population and commuity levels under UV-B radiation has gradually become a hotspot. The effects of enhanced UV-B radiation on microalgae commtmities, heterotrophic bacterial populations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them will become a focus in the near future. This paper will make an overview on the studies concerning the effects of enhanced UV-B radiation on marine microalgae and heterotrophic bacteria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V-B radiation EFFECT microalgae heterotrophic bacteria
下载PDF
Construction of algal-bacterial consortia using green microalgae Chlorella vulgaris and As(Ⅲ)-oxidizing bacteria:As tolerance and metabolomic profiling
2
作者 Xiaoman He Guobing Lin +2 位作者 Jiayuan Zeng Zhaoguang Yang Lin Wang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5期258-266,共9页
Bioremediation became a promising technology to resolve arsenic(As)contamination in aquatic environment.Since monoculture such as microalgae or bacteria was sensitive to environmental disturbance and vulnerable to con... Bioremediation became a promising technology to resolve arsenic(As)contamination in aquatic environment.Since monoculture such as microalgae or bacteria was sensitive to environmental disturbance and vulnerable to contamination,green microalgae Chlorella vulgaris and arsenite(As(Ⅲ))-oxidizing bacteria Pseudomonas sp.SMS11 were co-cultured to construct algal-bacterial consortia in the current study.The effects of algae-bacteria(A:B)ratio and exposure As(Ⅲ)concentration on algal growth,As speciation and metabolomic profile were investigated.Algal growth arrested when treated with 100 mg/L As(Ⅲ)without the co-cultured bacteria.By contrast,co-cultured with strain SMS11 significantly enhanced As tolerance in C.vulgaris especially with A:B ratio of 1:10.All the As(Ⅲ)in culture media of the consortia were oxidized into As(Ⅴ)on day 7.Methylation of As was observed on day 14.Over 1% and 0.5% of total As were converted into dimethylarsinic acid(DMA)after 21days cultivation when the initial concentrations of As(Ⅲ)were 1 and 10 mg/L,respectively.Metabolomic analysis was further performed to reveal the response of consortia metabolites to external As(Ⅲ).The enriched metabolomic pathways were associated with carbohydrate,amino acid and energy metabolisms.Tricarboxylic acid cycle and glyoxylate and dicarboxylate metabolism were upregulated under As stress due to their biological functions on alleviating oxidative stress and protecting cells.Both carbohydrate and amino acid metabolisms provided precursors and potential substrates for energy production and cell protection under abiotic stress.Alterations of the pathways relevant to carbohydrate or amino acid metabolism were triggered by energy requir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algae Algal-bacterial consortia As(Ⅲ)-oxidizing bacteria Metabolomics Energy metabolism
原文传递
光合微生物在畜禽养殖废水资源化处理中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孙旭 谢彤 +2 位作者 张超杰 张亚雷 周雪飞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0-51,共12页
畜禽养殖废水成分复杂,具有污染物种类多和浓度高的特点。目前对畜禽养殖废水的处理方式已由传统的处理技术逐渐向资源化技术转移。鉴于畜禽养殖废水的水质特点和资源回收潜力,基于光合微生物的处理技术成为传统废水处理技术的一种成本... 畜禽养殖废水成分复杂,具有污染物种类多和浓度高的特点。目前对畜禽养殖废水的处理方式已由传统的处理技术逐渐向资源化技术转移。鉴于畜禽养殖废水的水质特点和资源回收潜力,基于光合微生物的处理技术成为传统废水处理技术的一种成本效益高的极具潜力的替代方法。介绍了畜禽养殖废水的特点和资源化处理趋势,分析了传统处理技术的局限,并比较了传统处理技术与基于光合微生物的处理技术的优劣。从微藻和光合细菌两类光合微生物的角度解释了基于光合微生物的处理技术的作用原理。此外,还讨论了光合微生物技术在畜禽养殖废水处理中的几种复合处理技术,以及其可生产的生物燃料、生物塑料、生物饲料等增值产品。最后,提出了未来光合微生物处理技术应朝着规模扩大化、适用环境自然化、附加产品价值具体化的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畜禽养殖废水 微藻 光合细菌 资源化处理
下载PDF
藻菌共生体处理猪场沼液的参数优化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王锌针 张哲 +6 位作者 罗娜 孙晨 熊川懿 王圣智 万瀚宇 陈建新 李昆 《工业水处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6-102,共7页
猪场沼液高色高浊、氮磷浓度高,采用藻菌共生体可同步高效去除碳氮磷、节能降耗、资源回收,符合新时代对污水处理的需求。从污染物去除、微生物生长等角度对光照强度、曝气量和藻菌接种比例这3个参数进行优选发现,曝气量对氮去除的影响... 猪场沼液高色高浊、氮磷浓度高,采用藻菌共生体可同步高效去除碳氮磷、节能降耗、资源回收,符合新时代对污水处理的需求。从污染物去除、微生物生长等角度对光照强度、曝气量和藻菌接种比例这3个参数进行优选发现,曝气量对氮去除的影响最大,而3个参数对碳、磷去除的影响较小。经加权评价得出三因素排序:曝气量>光照强度>藻菌接种比例,最优参数组合:光照强度为550μmol/(m^(2)·s),曝气量为0.2 L/min,藻菌接种比例为1∶1。最优组的TP、COD、TN、NH_(4)^(+)-N分别为0.48、219.2、125.2、64 mg/L,TP、COD、TN、NH_(4)^(+)-N去除率分别为95.46%、88.58%、61.58%、80.21%。各组中藻菌絮体粒径均呈增大趋势,且随藻菌接种比例的增大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场沼液 藻菌共生体 参数优化 脱氮除磷
下载PDF
菌藻共生技术在畜禽养殖沼液资源化治理领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张亚斌 党腾飞 +4 位作者 李志国 郭笑盈 郭琼 王岩 万俊锋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2-39,共8页
我国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快速发展,大量经过厌氧处理的养殖沼液的治理与资源化利用成为污水治理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介绍了传统生化处理法与微藻技术在沼液资源化治理中的不足与瓶颈,以及菌藻共生技术在沼液治理与资源化领域的兴起与发展... 我国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快速发展,大量经过厌氧处理的养殖沼液的治理与资源化利用成为污水治理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介绍了传统生化处理法与微藻技术在沼液资源化治理中的不足与瓶颈,以及菌藻共生技术在沼液治理与资源化领域的兴起与发展,进一步根据菌藻共生系统的作用机理与沼液处理效能,系统论述了菌藻共生技术研究现状,包括反应器的开发及应用,功能菌种、藻种的选择,菌藻接种比的确定和菌藻颗粒污泥的开发等。最后,分析了菌藻共生技术在沼液治理与资源化领域的研究方向,提出未来菌藻颗粒污泥资源化技术将是沼液资源化处理技术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沼液 微藻 资源化利用 菌藻共生
下载PDF
不同碳源下共存细菌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
6
作者 孙华龙 陈国炜 +3 位作者 吴雪菲 方志鹏 贾伟 刘丽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4-160,232,共8页
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可通过二氧化碳浓缩机制(carbon concentrating mechanism,CCM)利用水环境中的无机碳进行光合固碳来促进自身生长,是引发淡水蓝藻水华的优势种。自然水体生态系统中菌藻共生体系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对... 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可通过二氧化碳浓缩机制(carbon concentrating mechanism,CCM)利用水环境中的无机碳进行光合固碳来促进自身生长,是引发淡水蓝藻水华的优势种。自然水体生态系统中菌藻共生体系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对藻华起到重要调控作用,但有关不同碳源条件下共生细菌对蓝藻藻华的影响仍不清楚。文章以铜绿微囊藻为模式蓝藻,探究在不同碳源组合下共存细菌对其生长的影响。在总碳(total carbon,TC)质量浓度为25 mg/L的无机碳源和有机碳源组合,环境初始菌藻比为1∶2时,铜绿微囊藻的最大生物量达到最大值5.0×10^(7)个/mL,是纯藻对照组最大生物量的2.05倍;在加入25 mg/L的有机碳源,初始菌藻比为5∶1时,培养周期内可预测的最大生物量达到最小,为1.5×10^(7)个/mL,仅为纯藻对照组最大生物量的0.76倍。结果表明:不同碳源下初始细菌的出现会极大程度地影响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其中,在无机碳源和混合碳源的营养条件下,初始细菌显著加快了铜绿微囊藻的生长繁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源 共存细菌 微藻生长 菌藻比
下载PDF
基于藻菌共生废水处理技术的MBRM反应模型
7
作者 周玮钰 熊川懿 +7 位作者 陈姝灿 高梦嘉 王锌针 万瀚宇 王圣智 田茂芝 陈建新 李昆 《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 CAS 2024年第4期352-359,共8页
将藻菌共生的微生物代谢体系用在废水的水质处理中,能快速同步去除碳氮磷等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污染物,因此藻菌共生水处理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而数学模型能够对相关的藻菌水处理过程进行精准的抽象描述,发掘其中的变化规律,总结... 将藻菌共生的微生物代谢体系用在废水的水质处理中,能快速同步去除碳氮磷等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污染物,因此藻菌共生水处理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而数学模型能够对相关的藻菌水处理过程进行精准的抽象描述,发掘其中的变化规律,总结适宜的参数优化策略,对于工艺后续的效果强化和扩大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尽管已有许多基于生化处理的数学模型作为基础,藻菌模型在应对水质更为复杂的情况下的表现较少,需要在原有的模型体系中针对不同的水质特性和应用场景加以改良。本研究是基于藻菌共生水处理技术应用在畜禽养殖废水处理中的一系列物理化学反应和生长代谢过程,针对其反应器开发了一个MBRM数学模型。通过30 d连续运行实验研究对模型进行验证和校准,验证了该模型能根据反应器的运行参数条件和进出水水质,并且准确地模拟其中的微生物处理过程中的相关的水质变化和微生物的生长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菌共生 数学模型 运行优化 污水深度处理
下载PDF
养殖废水中Fe^(3+)累积对藻菌共生体EPS分泌及膜污染特征的影响
8
作者 田茂芝 丁梓尧 +4 位作者 孙晨 周玮钰 王圣智 万瀚宇 李昆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60-67,共8页
通过在养殖废水中分别投加不同浓度的Fe^(3+)进行藻菌共生体的培养,探究Fe^(3+)对藻菌共生体胞外聚合物(EPS)分泌的影响,并将提取的EPS各组分拆分,结合膜污染测试实验考察藻菌共生体混合液和其各组分导致的膜污染特征变化情况。实验结... 通过在养殖废水中分别投加不同浓度的Fe^(3+)进行藻菌共生体的培养,探究Fe^(3+)对藻菌共生体胞外聚合物(EPS)分泌的影响,并将提取的EPS各组分拆分,结合膜污染测试实验考察藻菌共生体混合液和其各组分导致的膜污染特征变化情况。实验结果表明,Fe^(3+)的加入通过影响EPS各组分的含量可有效减缓膜污染,在其投加质量浓度为150 mg/L时,膜污染最轻。采用Hermia经典模型对膜通量衰减过程进行拟合分析,结果发现,滤饼层的形成是膜污染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Fe^(3+)增加会引起微生物絮体粒径变化,进而对膜污染产生显著影响。膜面污染物成分分析发现,其主要组成成分为色氨酸类蛋白质、酪氨酸类蛋白质和微生物代谢副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菌共生体 胞外聚合物 养殖废水 Fe^(3+) 膜污染
下载PDF
电场预处理对养猪废水处理中藻菌共生体膜污染的影响研究
9
作者 周玮钰 卓梦琼 +3 位作者 王圣智 田茂芝 万瀚宇 李昆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56-61,69,共7页
将电场预处理与藻菌共生膜生物反应器相结合可以有效提高养猪废水处理的效果和生物质产量。然而,电场预处理对微生物分泌的胞外聚合物及其在超滤过程中膜污染的影响和作用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本研究通过设置多组实验对比分析来考察... 将电场预处理与藻菌共生膜生物反应器相结合可以有效提高养猪废水处理的效果和生物质产量。然而,电场预处理对微生物分泌的胞外聚合物及其在超滤过程中膜污染的影响和作用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本研究通过设置多组实验对比分析来考察经过电场预处理和未经电场处理的废水在藻菌共生体处理后,EPS组分的通量衰减特征和膜污染模型的变化趋势。同时,利用多种表征手段对各EPS组分在超滤膜污染方面的贡献和作用进行对比分析,以探究电场对藻菌共生体膜污染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相比未经电场处理组,电场预处理组的膜污染程度明显较轻,电场预处理能够显著影响微生物分泌的EPS,并有效地延缓膜污染的发生。进一步的过滤实验揭示了不同EPS组分对膜污染的贡献,SMP对膜污染的贡献最大,其次是LB-EPS和TB-EPS。同时,膜面污染物成分的测定结果表明,多糖和蛋白质类物质是造成膜污染的主要成分。在EPS各组分中,蛋白质、多糖和腐殖酸的含量在SMP中最高。因此,合理调控SMP在EPS中的比重是控制膜污染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场预处理 藻菌共生体 养猪废水 胞外聚合物 膜污染
下载PDF
电场预处理对藻菌共生体处理养猪废水的影响机制分析
10
作者 罗娜 卓梦琼 +6 位作者 陈姝灿 高梦嘉 孙晨 王锌针 熊川懿 王圣智 李昆 《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 CAS 2024年第1期57-63,共7页
随着畜禽养殖业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畜禽养殖废水已经成为了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但其自身包含大量碳氮磷等营养元素又是重要的农业资源。针对养猪废水高色度浊度、高碳氮磷的特点,引入电场预处理来降低废水的色度、浊度,在促进藻菌... 随着畜禽养殖业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畜禽养殖废水已经成为了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但其自身包含大量碳氮磷等营养元素又是重要的农业资源。针对养猪废水高色度浊度、高碳氮磷的特点,引入电场预处理来降低废水的色度、浊度,在促进藻菌共生体生长的同时提高废水中污染物的去除效率。结果表明:电场预处理能使养猪废水中的色度、浊度得到有效降低,铁、铝做阳极时色度、浊度的去除率均能达到90%以上。经电场预处理的废水在藻菌共生体的培养上也有更优的表现,铁、铝做阳极组中藻菌共生体对COD、TN、TP的7 d去除率分别为59.09%、61.78%、68.96%和62.26%、62.26%、83.92%,优于未经电场预处理组的47.82%、59.3%、60.48%。此外,铁、铝做阳极组和未经电场预处理组叶绿素含量分别从7.63、7.32、7.37 mg·L^(-1),增长到24.39、26.08、12.98 mg·L^(-1),是接种时的3.20、3.54、1.70倍,电场预处理明显提高了藻菌共生体中叶绿素的含量。说明电场预处理能有效提升藻菌共生体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并获得更大的生物质资源,同步实现对废水的深度处理和资源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猪废水 电场处理 藻菌共生体 资源循环
下载PDF
微藻在蓝碳中的作用机制及影响因素
11
作者 李清毅 张国民 +3 位作者 王新烨 宋鑫博 储菲菲 李珂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3期71-76,共6页
结合文献计量的方法,聚焦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分析微藻在蓝碳中的作用机制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温室气体CO_(2)增加不仅会影响微藻初级生产力和有机碳循环途径,而且会影响整个海洋碳通量与生物泵功能;气温上升则主要影响微藻与细菌群落组... 结合文献计量的方法,聚焦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分析微藻在蓝碳中的作用机制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温室气体CO_(2)增加不仅会影响微藻初级生产力和有机碳循环途径,而且会影响整个海洋碳通量与生物泵功能;气温上升则主要影响微藻与细菌群落组成,进而影响海域生态过程。微藻与细菌的相互关系与协同作用直接影响海洋水柱中碳沉积过程,两者的协变关系不仅受温度、光照等自然因素影响,而且受到气候变化与人为活动干扰,进而改变微藻-细菌耦合碳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碳 微藻 细菌 作用机制 影响因素 文献计量
下载PDF
微藻-细菌共生系统处理抗生素废水研究进展
12
作者 路连勇 杜宏财 路卫卫 《山东化工》 CAS 2024年第15期162-164,183,共4页
近年来,随着快速城镇化和经济发展,抗生素的使用频率不断上升,使用不当或者滥用抗生素使其对环境产生重大影响。抗生素可以在生态系统的动植物营养水平上进行生物积累和生物放大,其代谢物可以与微生物群相互作用,改变其组成和代谢,可能... 近年来,随着快速城镇化和经济发展,抗生素的使用频率不断上升,使用不当或者滥用抗生素使其对环境产生重大影响。抗生素可以在生态系统的动植物营养水平上进行生物积累和生物放大,其代谢物可以与微生物群相互作用,改变其组成和代谢,可能导致特定条件下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增加。为深入探讨抗生素有效去除方法,本研究对常见的生物处理方法在抗生素废水处理中存在的优缺点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发现,微藻-细菌共生系统由于其高效、去除能力强、设计简单、易于操作等优点被广泛使用。同时,本研究对微藻-细菌共生系统去除抗生素机制进行了概括总结,将为抗生素的有效去除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藻-细菌共生系统 抗生素 去除机制
下载PDF
藻菌共生系统处理畜禽沼液的机制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3
作者 陈彪 朱勇 +5 位作者 王锴瑜 肖艳春 黄婧 张剑宇 张旭钏 陈晓晨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14-24,共11页
畜禽沼液不仅含有高浓度氨氮、总磷、难降解有机物以及重金属和抗生素等风险因子,同时也存在大量有效氮、磷、钾等营养成分,未经过适当处理的沼液直接排放极容易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土壤酸化和污染物累积等生态环境问题,加上沼液极具... 畜禽沼液不仅含有高浓度氨氮、总磷、难降解有机物以及重金属和抗生素等风险因子,同时也存在大量有效氮、磷、钾等营养成分,未经过适当处理的沼液直接排放极容易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土壤酸化和污染物累积等生态环境问题,加上沼液极具资源化潜力,因此对其进行有效的处理与资源再利用对于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微藻细菌共生系统(藻菌共生系统)作为一种新兴的沼液处理方式,得到了广泛关注与研究。相较于传统的沼液处理方法,藻菌共生系统具有低成本、高效率、环境友好等优点,其不仅可高效去除沼液中的氮、磷、重金属、抗生素等物质,而且能同步利用CO_(2)进行光合作用,产生具有生物燃料潜质的微藻生物质,应用前景广阔。该文分析总结了藻菌共生系统的共生机制,概括了其类型,系统解析了其去除沼液污染物的机理,并重点阐述了藻菌共生系统的影响因素,最后讨论和展望了该系统所面临的挑战与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为基于藻菌共生系统的沼液规模化处理及利用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沼液 环境因素 污染物 藻菌共生 共生机制 光生物反应器 脱氮除磷 藻菌配比
下载PDF
基于菌藻共生的污水处理与资源化新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4
作者 卢蕾 马佳莹 +2 位作者 褚华强 周雪飞 张亚雷 《能源环境保护》 2023年第2期156-167,共12页
基于微藻生物处理技术的菌藻共生培养体系,不仅能实现污水资源化,还可利用菌藻间相互作用增强处理系统的污染物去除能力及藻类生物质回收潜力。菌藻共生体系还可耦合CO_(2)固定,结合工业烟气中高浓度的CO_(2)进行微藻培养可同时实现碳... 基于微藻生物处理技术的菌藻共生培养体系,不仅能实现污水资源化,还可利用菌藻间相互作用增强处理系统的污染物去除能力及藻类生物质回收潜力。菌藻共生体系还可耦合CO_(2)固定,结合工业烟气中高浓度的CO_(2)进行微藻培养可同时实现碳减排与降低微藻额外曝气补充CO_(2)的能耗,符合“碳中和”的发展需求。本文对菌藻共生体系在污水处理及资源化过程的作用机理、相互作用形式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介绍,对菌藻工程在污染物降解、CO_(2)固定及微藻生物质产品的回收潜力展开综述。研究菌藻间营养交换、信息传递及基因水平的互相适应作用形式,发现选择适宜的共生菌藻组合培养可有效增强污水中污染物去除效果且提高CO_(2)固定效率。菌藻共生效应对藻类生物组分(蛋白质、脂质和碳水化合物等)积累存在增强效应与选择能力,通过污水类型合理遴选藻种及对应共生菌、调节接种比例与培养条件,可提高工业规模上收获微藻并进一步加工生产生物燃料、医疗保健食品等产品的效率。菌藻共生耦合废水处理、CO_(2)固定及生物质能回收于一体,有利于构建绿色低碳且经济可持续的一体化污水资源化处理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藻共生 污水资源化 污染物降解 微藻固碳 生物质回收
下载PDF
微藻–细菌协同去除抗生素机理及其共适应机制 被引量:2
15
作者 吴亨宇 熊倩 +4 位作者 孙悦宏 陈铨乐 吴丹 刘有胜 应光国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4354-4365,共12页
环境中抗生素残留不仅会影响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还会诱导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和传播,威胁人类健康.我国生态环境部已将抗生素列入《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2021版)》,抗生素的环境监测和去除技术研发是对其污染管控的关键.微藻–细菌共生... 环境中抗生素残留不仅会影响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还会诱导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和传播,威胁人类健康.我国生态环境部已将抗生素列入《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2021版)》,抗生素的环境监测和去除技术研发是对其污染管控的关键.微藻–细菌共生体系具有生态友好、可持续发展和环境毒性耐受能力强等特性,可有效去除重金属、抗生素和内分泌干扰物等污染物.鉴于微藻–细菌协同污水处理技术在提高污染物去除效率和固碳方面均具有独特优势,本文总结了微藻–细菌协同技术在抗生素废水处理中的研究和应用进展,重点归纳了微藻–细菌协同去除抗生素的可能机理及其适应机制,并对微藻–细菌共生体系未来研究重点和发展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微藻–细菌协同污水处理技术的推广应用和抗生素污染管控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 耐药基因 微藻–细菌共生体 协同降解 共适应机制.
下载PDF
Microalgae-based wastewater treatment:Mechanisms,challenges,recent advances,and future prospects 被引量:4
16
作者 Abdallah Abdelfattah Sameh Samir Ali +9 位作者 Hassan Ramadan Eslam Ibrahim El-Aswar Reham Eltawab Shih-Hsin Ho Tamer Elsamahy Shengnan Li Mostafa M.El-Sheekh Michael Schagerl Michael Kornaros Jianzhong Sun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cotechnology》 SCIE 2023年第1期5-22,共18页
The rapid expansion of both the global economy and the human population has led to a shortage of water resources suitable for direct human consumption.As a result,water remediation will inexorably become the primary f... The rapid expansion of both the global economy and the human population has led to a shortage of water resources suitable for direct human consumption.As a result,water remediation will inexorably become the primary focus on a global scale.Microalgae can be grown in various types of wastewaters(WW).They have a high potential to remove contaminants from the effluents of industries and urban areas.This review focuses on recent advances on WW remediation through microalgae cultivation.Attention has already been paid to microalgae-based wastewater treatment(WWT)due to its low energy requirements,the strong ability of microalgae to thrive under divers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and the potential to transform WW nutrients into high-value compounds.It turned out that microalgae-based WWT is an economical and sustainable solution.Moreover,different types of toxins are removed by microalgae through biosorption,bioaccumulation,and biodegradation processes.Examples are toxins from agricultural runoffs and textile and pharmaceutical industrial effluents.Microalgae have the potential to mitigate carbon dioxide and make use of the micronutrients that are present in the effluents.This review paper highlights the application of microalgae in WW remediation and the remediation of diverse types of pollutants commonly present in WW through different mechanisms,simultaneous resource recovery,and efficient microalgae-based co-culturing systems along with bottlenecks and prospe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REMEDIATION Wastewater treatment Environmental applications microalgae co-culturing
原文传递
多价态金属离子与藻菌共生体胞外聚合物作用对膜污染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孙晨 史康佳 +7 位作者 冯自强 陈姝灿 高梦嘉 丁梓尧 罗娜 王锌针 熊川懿 李昆 《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91-396,402,共7页
采用藻菌共生体-膜组合工艺处理养殖废水,针对不同价态金属离子与藻菌共生体分泌的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EPS)相互作用对超滤过程中膜污染的影响展开研究。通过分别向EPS溶液中添加不同浓度(20、30 mg·L^(... 采用藻菌共生体-膜组合工艺处理养殖废水,针对不同价态金属离子与藻菌共生体分泌的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EPS)相互作用对超滤过程中膜污染的影响展开研究。通过分别向EPS溶液中添加不同浓度(20、30 mg·L^(-1))Ca^(2+)、Mg^(2+)、Fe^(3+)、Al^(3+)离子,与未添加金属离子的对照组比较,探究不同浓度金属离子添加对膜通量衰减的影响和作用机制。实验结果表明,在超滤过程中加入Mg^(2+)会使膜通量减小,加剧了膜污染状况;Ca^(2+)对超滤过程影响较小,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膜污染;而Fe^(3+)和Al^(3+)的加入则对膜污染有一定缓解作用,使得添加组膜通量较对照组反而有所提高。采用Hermia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分析发现加入多价态金属离子的EPS溶液均呈现出与标准堵塞模型拟合程度最高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菌共生体 胞外聚合物 金属离子 膜污染 污水处理
下载PDF
微藻饵料添加光合细菌对安氏伪镖水蚤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18
作者 潘姚 李峰 +4 位作者 高梦晗 彭珂 芮祥雨 李长玲 黄翔鹄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1-46,共6页
为探究光合细菌对桡足类生长和生殖的影响,研究不同微藻饵料对安氏伪镖水蚤(Pseudodiaptomus annandalei)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种类的饵料微藻对安氏伪镖水蚤的发育和繁殖影响效果显著(P<0.05),投喂湛江等鞭金藻(Isochrysi... 为探究光合细菌对桡足类生长和生殖的影响,研究不同微藻饵料对安氏伪镖水蚤(Pseudodiaptomus annandalei)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种类的饵料微藻对安氏伪镖水蚤的发育和繁殖影响效果显著(P<0.05),投喂湛江等鞭金藻(Isochrysis zhanjiangensis)时,水蚤的发育最快,存活率最高,总产幼体数最高。在湛江等鞭金藻饵料中添加不同浓度光合细菌,结果显示,在投喂等量微藻的条件下,当添加的光合细菌浓度达到1 mgC/L时,其无节幼体和桡足幼体的发育时间分别缩短20%和14.5%,个体存活率提高21.7%,总产幼体提高20.4%。而当添加菌浓度为2 mgC/L时会显著抑制其发育和繁殖。结果表明,在微藻饵料中添加适量光合细菌有利于安氏伪镖水蚤的发育和繁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饵料生物 安氏伪镖水蚤 微藻 光合细菌 生长 生殖
下载PDF
中国主要稻区周丛生物群落组成结构及其磷捕获能力
19
作者 陆文苑 孙朋飞 +2 位作者 徐滢 刘俊琢 吴永红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749-1763,共15页
广泛分布在水-土界面之间的周丛生物是稻田生态系统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关键热区和必经之地,但至今鲜有研究关注稻田周丛生物的群落特征及其调控功能。为进一步了解周丛生物磷捕获功能,本研究选取我国主要稻区周丛生物,覆盖华南地区、... 广泛分布在水-土界面之间的周丛生物是稻田生态系统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关键热区和必经之地,但至今鲜有研究关注稻田周丛生物的群落特征及其调控功能。为进一步了解周丛生物磷捕获功能,本研究选取我国主要稻区周丛生物,覆盖华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东北地区三个水稻种植区,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周丛生物群落组成结构,结合PLS-PM和回归分析揭示影响稻田周丛生物捕获磷的因素。结果表明,不同地区稻田土壤理化性质存在显著差异(P<0.05)。我国主要稻区周丛生物磷捕获能力由北到南、由西向东呈现递增的趋势。不同地区稻田周丛生物群落组成差异显著(P<0.05)。在属水平上,华南地区周丛生物以Acinetobacter、Proteiniclasticum等原核微生物及Gregarina、Adriamonas等真核微生物为优势物种;长江中下游地区周丛生物以Bacillus、Cloacibacterium等原核微生物及Gregarina、Vermamoeba等真核微生物为主组成;在东北地区,周丛生物由Flavisolibacter、Anaerolinea为优势的原核微生物和以Adriamonas、Vermamoeba为优势的真核微生物组成。发现土壤理化性质(特别是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田面水pH)与周丛生物群落多样性存在相关性。华南地区周丛生物中的微藻对于磷的捕获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而东北地区周丛生物中的聚磷菌对磷的捕获有正效应。本研究通过对全国不同地区稻田周丛生物磷捕获能力的分析,丰富了对稻田周丛生物群落组成、结构及其调控磷循环的认识,也为将来开发生物技术回收利用稻田盈余磷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周丛生物 聚磷菌 微藻 胞外聚合物
下载PDF
含藻人工多细胞体系的构建及其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20
作者 王玉娇 赵权宇 《生物加工过程》 CAS 2023年第4期401-410,共10页
含藻人工多细胞体系研究是合成生物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微藻利用光能,通过光合作用在人工多细胞体系中发挥光能转换的作用。本文综述了含藻人工多细胞体系的构建、形成机制及其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共培养是研究藻菌相互作用的有效手... 含藻人工多细胞体系研究是合成生物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微藻利用光能,通过光合作用在人工多细胞体系中发挥光能转换的作用。本文综述了含藻人工多细胞体系的构建、形成机制及其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共培养是研究藻菌相互作用的有效手段,而复杂的生物群落构建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目前已经建立的人工光合多细胞系统包括高效藻类塘、海藻酸盐固定化、藻菌絮体、颗粒污泥和生物膜等。通过高通量测序等手段,可以从上至下地了解体系内微藻和微生物的动态变化。光合人工多细胞体系已经用于废水中有机污染物、抗生素等有害污染物以及重金属脱除。光合人工多细胞体系适配才能形成高效、稳定的系统,可以充分利用代谢互补和代谢协同,并逐步构建结构精准的多细胞体系。本文也展望了含藻人工多细胞体系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解决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藻 合成生物学 藻菌共培养 藻菌絮体 群体感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