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勤荒漠区不同植物群落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1
作者 汤萃文 王瑛瑛 +3 位作者 李春霖 张玉霞 郑传贺 苏艳斌 《林业与生态科学》 2024年第2期190-196,共7页
以甘肃民勤连古城荒漠区5种典型植物群落为对象,测定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土壤MBC、MBN的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植物群落间,土壤MBC的最大值出现在红砂群落(282.90 mg/kg),土... 以甘肃民勤连古城荒漠区5种典型植物群落为对象,测定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土壤MBC、MBN的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植物群落间,土壤MBC的最大值出现在红砂群落(282.90 mg/kg),土壤MBN最大值出现在膜果麻黄群落(28.27 mg/kg)。(2)不同植物群落间,白刺群落的微生物量熵(qMB)最大,最小值出现在人工梭梭群落,5种植物群落间土壤qMB差异不显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比(MBC/MBN)的最大值出现在白刺群落,显著高于膜果麻黄群落和人工梭梭群落。(3)土壤MBC、MBN与生态化学计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其中,土壤MBC与土壤全氮(TN)和有效磷(EP)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土壤硝态氮(NO_(3)^(-)-N)和含水率(WC)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MBN与土壤WC显著正相关(P<0.05),与土壤EP和速效钾(AK)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土壤TN、NO_(3)^(-)-N呈正相关,且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P<0.001)。冗余分析进一步显示,NO_(3)^(-)-N和TN是影响土壤MBC、MBN的主要因子。综上所述,不同植物群落间土壤MBC、MBN不同,以红砂群落和膜果麻黄群落最为显著;土壤TN、EP、土壤NO_(3)^(-)-N和WC是影响土壤MBC的主要因子,土壤WC、土壤EP、AK、土壤TN和NO_(3)^(-)-N是影响土壤MBN的主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荒漠植被群落 民勤荒漠区
下载PDF
不同退化程度的草地植被和土壤特征 被引量:21
2
作者 周翰舒 杨高文 +2 位作者 刘楠 阚海明 张英俊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0-38,共9页
研究了克氏针茅(Stipa krylovii)草原未退化、中度退化和重度退化草地的植被和土壤微生物的季节动态。结果表明,随退化程度增加,克氏针茅的重要值降低,冷蒿(Artemisia frigida)的重要值增加,重度退化草地群落多样性最低。重度退化草地... 研究了克氏针茅(Stipa krylovii)草原未退化、中度退化和重度退化草地的植被和土壤微生物的季节动态。结果表明,随退化程度增加,克氏针茅的重要值降低,冷蒿(Artemisia frigida)的重要值增加,重度退化草地群落多样性最低。重度退化草地土壤全氮含量最高而有效磷含量最低。未退化草地土壤微生物碳、氮含量高于退化草地,草地退化对菌根真菌(AMF)孢子密度、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的影响随季节变化而不同。5―8月未退化草地真菌数量大于重度退化草地,9月两者差异不显著。7―9月未退化草地细菌数量大于重度退化草地,6月两者差异不显著。各指标均在7月或8月达到最高值。土壤真菌、细菌、放线菌与土壤全氮、微生物氮均有显著相关性。土壤真菌、细菌与土壤微生物碳有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草原 放线菌 菌根真菌 季节动态 微生物碳氮 细菌
下载PDF
不同生物质炭对土壤有机碳矿化及其活性碳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刘岩 尹云锋 +3 位作者 陈智伟 尹艳 马红亮 高人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6年第4期9-14,36,共7页
通过室内培养实验,研究了2种木本材料(木荷和杉木)在3种热解温度下(350℃、550℃、750℃)制备的生物质炭对土壤有机碳矿化和微生物生物量碳(microbial biomass carbon,MBC)以及可溶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的影... 通过室内培养实验,研究了2种木本材料(木荷和杉木)在3种热解温度下(350℃、550℃、750℃)制备的生物质炭对土壤有机碳矿化和微生物生物量碳(microbial biomass carbon,MBC)以及可溶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材料在不同热解温度下制备的生物质炭均显著增加了土壤CO_2-C累积释放量,并且添加木荷生物质炭处理的土壤CO_2-C累积释放量为添加杉木生物质炭处理的1.02-1.13倍。同一材料不同热解温度的生物质炭对土壤CO_2-C累积释放量的影响同样存在显著差异,且热解温度越低,累积释放量越高。此外,与对照土壤相比,生物质炭的加入显著降低了土壤MBC含量,但不同生物质炭处理之间土壤MBC的差异并不显著。相同热解温度条件下,添加木荷生物质炭的土壤DOC含量显著高于杉木生物质炭的;而同种材料条件下,不同热解温度制备的生物质炭对土壤DOC含量的影响则呈现热解温度越高土壤DOC含量越低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炭 土壤有机碳 矿化 水溶性有机碳 微生物生物量碳
下载PDF
人工油松林土壤线虫密度垂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8
4
作者 周丽甜 耿玉清 +2 位作者 王玲 叶晟懿 黄超扬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3-47,共5页
土壤线虫对有机质的分解及养分循环起重要作用。为了解油松人工林土壤线虫数量的垂直分布规律,以北京八达岭林场2种不同密度的油松人工林(林分1的密度为820株·hm^(-2);林分2的密度为1 620株·hm^(-2))土壤为研究对象,对新鲜凋... 土壤线虫对有机质的分解及养分循环起重要作用。为了解油松人工林土壤线虫数量的垂直分布规律,以北京八达岭林场2种不同密度的油松人工林(林分1的密度为820株·hm^(-2);林分2的密度为1 620株·hm^(-2))土壤为研究对象,对新鲜凋落物层(L)、半分解凋落物层(F)以及0~2、2~5、5~10、10~20、20~50cm和50~80cm矿质土壤层的土壤pH、土壤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以及土壤线虫的数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林分1和林分2凋落物L层的线虫数量分别为12 010、12 410条·100g^(-1)干土,均显著低于凋落物的F层。2个林分凋落物层的线虫数量与矿质土壤层的线虫数量相比,存在显著差异。在林分1和林分2的矿质土壤层,0~2cm土壤线虫的数量分别为3 593条·100g^(-1)干土和4 968条·100g^(-1)干土,二者分别高出2~5cm土层土壤线虫数量的118%和120%。从5~10cm土层以下,不同土壤线虫的数量变化无显著差异。相关分析表明,土壤线虫的数量与土壤pH呈显著负相关,而与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土壤有机碳、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呈显著正相关。总的来看,土壤线虫的垂直分布与土壤有机质以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垂直递减规律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落物 土壤 线虫 微生物生物量 有机碳
下载PDF
海水环境下MICP胶结钙质砂干湿循环试验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李艺隆 国振 +1 位作者 徐强 李雨杰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740-1749,共10页
为了探究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积(MICP)在海水环境中胶结钙质砂的适用性与MICP胶结体的耐干湿循环性能,分别在海水与淡水环境中试验MICP胶结钙质砂,并在海水环境中对MICP胶结的钙质砂进行干湿循环.基于能谱分析(EDS)与X射线衍射(XRD)分析... 为了探究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积(MICP)在海水环境中胶结钙质砂的适用性与MICP胶结体的耐干湿循环性能,分别在海水与淡水环境中试验MICP胶结钙质砂,并在海水环境中对MICP胶结的钙质砂进行干湿循环.基于能谱分析(EDS)与X射线衍射(XRD)分析胶结体元素与矿物组成.通过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称重,构建胶结体的力学性质、质量损失与干湿循环的关系,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干湿循环弱化机制.结果表明:海水环境中MICP对钙质砂的胶结效果优于淡水环境;海水环境中MICP胶结的钙质砂体具有比淡水环境中胶结的钙质砂更高的耐干湿循环性能,21次干湿循环后,海水、淡水环境胶结试样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分别下降至原样的30%和7.53%;干湿循环减弱了颗粒表面粗糙度与粒间胶结强度,宏观上表现为MICP胶结的钙质砂体的强度、刚度的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积(MICP) 钙质砂 干湿循环 海水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质量损失
下载PDF
固碳产甲烷微生物阴极能质传输特性数值模拟
6
作者 宋珣 付乾 +3 位作者 李俊 张亮 廖强 朱恂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273-2282,共10页
固碳产甲烷微生物电合成系统以附着其电极表面的生物膜为催化剂,可以在处理废水的同时将CO2转化为甲烷,极具应用前景。微生物阴极是该系统的核心部件之一,其表面生物膜内的能质传输特性极大地影响系统性能。针对微生物阴极能质传输特性... 固碳产甲烷微生物电合成系统以附着其电极表面的生物膜为催化剂,可以在处理废水的同时将CO2转化为甲烷,极具应用前景。微生物阴极是该系统的核心部件之一,其表面生物膜内的能质传输特性极大地影响系统性能。针对微生物阴极能质传输特性尚不明确的问题,推导了微生物阴极电极反应动力学方程(Nernst-Monod方程),构建了耦合生化/电化学反应的物质传输理论模型,研究了不同阴极电势、生物膜电导率以及孔隙率对阴极生物膜内电荷及物质传输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当阴极电势高于-0.5 V (vs SHE)时,随阴极电势的降低生物膜内电流密度增大,底物浓度降低;但当阴极电势降低至-0.5 V(vs SHE)后,生物膜消耗电子还原底物的能力几乎达到饱和;低电导率(<10-3S/m)会导致生物膜内形成明显的电势差,使得底物利用速率降低,严重影响微生物阴极的性能;生物膜孔隙率控制在0.4时,微生物阴极可达到最佳电流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电合成系统 二氧化碳还原 生物膜 传质 动力学模型
下载PDF
亚热带3种主要造林树种凋落叶分解失重的主场效应
7
作者 周长剑 何伟 +7 位作者 王奔 俞珺慈 雷蕾 任世奇 晏召贵 王鹏程 肖文发 曾立雄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2年第3期18-27,共10页
【目的】监测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3种亚热带主要造林树种凋落叶分解在林分互置条件下的重量损失,分析分解过程中的主场效应,为人工林可持续经营与地力提升提供理论依... 【目的】监测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3种亚热带主要造林树种凋落叶分解在林分互置条件下的重量损失,分析分解过程中的主场效应,为人工林可持续经营与地力提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在马尾松、杉木和栓皮栎纯林收集的3种树木当年掉落的凋落叶分别装入20 cm×20 cm的凋落叶分解袋,在2019年6月进行样地互置(即每个林分放置3个物种的凋落叶分解袋),至2020年10月监测了3种凋落叶分解过程中的重量损失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动态特征。【结果】1)林分环境、凋落叶组成质量和分解时间对凋落叶重量损失速率有显著影响;受凋落叶组成质量影响,杉木凋落叶的分解常数(k值)在各林分中皆为最小,而马尾松和栓皮栎凋落叶的分解常数较大;3个树种凋落叶的重量损失速率(V)多数时期在马尾松林或栓皮栎林中较大,在杉木林中较小。2)凋落叶分解的主场效应对杉木凋落叶在分解至第105 d表现为正,对马尾松凋落叶在分解至第348 d表现为负,而对栓皮栎凋落叶在整个实验期间均不显著。3)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凋落叶分解的主场效应与林地枯落物层的温度、湿度及枯落叶的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树种和分解时间对凋落叶分解的主场效应有显著影响,且分解过程中的环境因子及凋落叶组成质量变化可能是影响主场效应的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落叶分解(k值) 质量损失 主场效应 微生物生物量碳
下载PDF
Effects of a conversion from grassland to cropland on the different soil organic carbon fractions in Inner Mongolia, China 被引量:13
8
作者 QI Yuchun DONG Yunshe +6 位作者 PENG Qin XIAO Shengsheng HE Yating LIU Xinchao SUN Liangjie JIA Junqiang YANG Zhijie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2年第2期315-328,共14页
Cultivatio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human activities affecting the grassland ecosystem besides grazing, but its impacts on soil total organic carbon (C), especially on the liable organic C fractions have not be... Cultivatio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human activities affecting the grassland ecosystem besides grazing, but its impacts on soil total organic carbon (C), especially on the liable organic C fractions have not been fully understood yet. In this paper, the role of cropping in soil organic C pool of different fractions was investigated in a meadow steppe region in Inner Mongolia of China, an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different C fractions were also discuss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concentrations of different C fractions at steppe and cultivated land all decreased progressively with soil depth. After the conversion from steppe to spring wheat field for 36 years, total organic carbon (TOC) concentration at the 0 to 100 cm soil depth has decreased by 12.3% to 28.2%, and TOC of the surface soil horizon, especially those of 0-30 cm decreased more significantly (p〈0.01). The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DOC) and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MBC) at the depth of 0-40 cm were found to have decreased by 66.7% to 77.1% and 36.5% to 42.4%, respectively. In the S.baicalensis steppe, the ratios of soil DOC to TOC varied between 0.52% and 0.60%, and those in the spring wheat field were only in the range of 0.18%-0.20%. The microbial quotients (qMBs) in the spring wheat field, varying from 1.11% to 1.40%, were also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S. baicalensis steppe, which were in the range of 1.50%-1.63%. The change of DOC was much more sensitive to cultivation disturbance. Soil TOC, DOC, and MBC were significantly positive correlated with each other in the S. baicalensis steppe, but in the spring wheat field, the correlativity between DOC and TOC and that between DOC and MBC did not reach the significance level of 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mperate grassland cultivation soil total organic carbon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microbial bio- mass carbon
原文传递
长期施用化肥、猪粪和稻草对红壤水稻土化学和生物化学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59
9
作者 鲁艳红 杨曾平 +4 位作者 郑圣先 廖育林 聂军 谢坚 向艳文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921-929,共9页
2005年和2007年分别从望城县已建立27年的肥力定位试验田内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土壤有机碳(TOC)、全N、速效N、速效P、微生物生物量碳、氮(Cmic、Nmic)及土壤呼吸和酶活性,研究长期施用化肥、猪粪和稻草对土壤化学和生物化学性质的影响.... 2005年和2007年分别从望城县已建立27年的肥力定位试验田内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土壤有机碳(TOC)、全N、速效N、速效P、微生物生物量碳、氮(Cmic、Nmic)及土壤呼吸和酶活性,研究长期施用化肥、猪粪和稻草对土壤化学和生物化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施用化肥、猪粪和稻草处理的土壤pH值与试验前相比均有所下降,电导率(EC)变化不大.化肥与猪粪、稻草配施处理的TOC、全N、速效N、速效P、土壤呼吸、Cmic、Nmic和酶活性均高于不施肥(CK)和单施化肥处理;化肥与猪粪、稻草配施处理的水稻产量也高于单施化肥处理.在研究期间,NK化肥与猪粪、NPK化肥与稻草配施处理的Cmic/TOC大于相应的单施化肥处理.各处理土壤生物化学性质与TOC和养分含量呈正相关(P<0.01).猪粪、稻草与化肥长期配合施用能显著改善土壤化学和生物化学性质,提高土壤质量和土壤肥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有机碳 土壤酶活性 微生物生物量 代谢熵
原文传递
红松阔叶混交林不同演替阶段土壤活性有机碳的研究 被引量:27
10
作者 刘振花 陈立新 王琳琳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098-1103,共6页
采用对比分析方法,研究了红松阔叶混交林不同演替阶段(形成阶段、发展阶段、稳定阶段和顶级群落)、不同土层各形态土壤活性有机碳变化。结果表明: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微生物量碳(MBC)和易氧化态碳(EOC)含量均随着演替的进展呈上升... 采用对比分析方法,研究了红松阔叶混交林不同演替阶段(形成阶段、发展阶段、稳定阶段和顶级群落)、不同土层各形态土壤活性有机碳变化。结果表明: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微生物量碳(MBC)和易氧化态碳(EOC)含量均随着演替的进展呈上升趋势。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易氧化态碳含量均随着土层深度加深而递减。其中,不同演替阶段易氧化态碳占总有机碳比率随剖面加深有规律地下降,而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占总有机碳比率随剖面从上到下均表明出上升趋势。A层土壤水溶性碳和微生物量碳占总有机碳比率最大,C层易氧化态碳占总有机碳比率明显高于A层和B层。土壤有机碳总量与各活性有机碳之间以及各类活性有机碳碳与土壤养分之间的相关性均达到显著水平或极显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有机碳 溶解性有机碳 易氧化态碳 微生物量碳
原文传递
马尾松人工林窗对红椿凋落叶分解过程中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明锦 陈良华 +5 位作者 张丹桔 张艳 刘华 李勋 杨万勤 张健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2691-2698,共8页
为了认识林窗大小对凋落叶分解过程中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以42年生的马尾松人工林7种不同大小林窗(G1:100m2、G2:225m2、G3:400m2、G4:625m2、G5:900m2、G6:1225m2、G7:1600m2)为研究对象,分析红椿凋落叶分解过程中微生物生... 为了认识林窗大小对凋落叶分解过程中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以42年生的马尾松人工林7种不同大小林窗(G1:100m2、G2:225m2、G3:400m2、G4:625m2、G5:900m2、G6:1225m2、G7:1600m2)为研究对象,分析红椿凋落叶分解过程中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氮(MBN)及其比值(MBC/MBN)随林窗面积和分解时间(30、90和180d)的动态变化,并对比这些指标在林窗中心和边缘的差异。结果显示:(1)林窗大小极显著影响了红椿凋落叶分解过程中的MBN,对MBC和MBC/MBN也有显著影响。总体上,中小型林窗(G1~G5)的微生物生物量较高。(2)各林窗中央与边缘间MBC、MBN、MBC/MBN虽有所差异,但并不显著。(3)分解时间对凋落叶中的MBC、MBN、MBC/MBN都有着极显著影响,在分解90d时,MBC和MBC/MBN最高,MBN最低。(4)MBC与温度、含水量极显著相关,MBN、MBC/MBN与温度的相关性也极显著。研究表明,林窗形成后温度和水分的改变显著影响了红椿凋落叶分解过程中的微生物生物量;其中,中小型(G1一G5)林窗能显著增加微生物生物量;MBC与MBN随分解时间的变化表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人工林 林窗 微生物生物量碳 微生物生物量氮 凋落物分解
原文传递
辽东山地不同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季节动态及其驱动因子 被引量:16
12
作者 范志平 王琼 李法云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3220-3230,共11页
为探讨辽东山地不同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季节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子,选取落叶松人工林、蒙古栎-核桃楸次生林和槭树次生林为对象,测定不同土壤层次的土壤有机碳(SOC)、可溶性有机碳(DOC)和微生物量碳(MBC)含量及其季节动态,分析土壤理化... 为探讨辽东山地不同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季节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子,选取落叶松人工林、蒙古栎-核桃楸次生林和槭树次生林为对象,测定不同土壤层次的土壤有机碳(SOC)、可溶性有机碳(DOC)和微生物量碳(MBC)含量及其季节动态,分析土壤理化因子、生物量因子和气候因子对不同森林类型土壤SOC、DOC和MBC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森林类型土壤SOC、DOC、MBC含量均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即0~10 cm>10~20 cm>20~30 cm,且蒙古栎-核桃楸林显著大于落叶松林和槭树林;不同森林类型土壤SOC、DOC、MBC含量均有显著的季节变化,表现为夏季较高,DOC和MBC最高值出现的月份不同步;土壤SOC和MBC与土壤含水率、pH、温度呈正相关,与容重和降水呈负相关;土壤DOC与含水率、pH和降水呈正相关,与容重呈负相关;土壤SOC、DOC、MBC多与乔木干、根和凋落物未分解层生物量呈负相关,与灌草层地下生物量和凋落物半分解层生物量呈正相关;不同森林类型土壤SOC、DOC、MBC与其驱动因子的相关程度不同,说明森林类型与气候变化共同作用使不同森林类型形成了其独特的微环境,影响土壤SOC、DOC和MBC含量及其动态变化;蒙古栎-核桃楸次生林土壤SOC、DOC和MBC储量在各土层均显著高于其他森林类型,反映其更有利于养分的累积,是适合辽东山地森林结构调整与土壤恢复的森林构建与改造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类型 土壤有机碳 土壤可溶性有机碳 土壤微生物碳 驱动因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