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4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oil Microbial Characteristics Under Long-Term Heavy Metal Stress:A Case Study in Zhangshi Wastewater Irrigation Area,Shenyang 被引量:12
1
作者 ZHANC Yan ZHANG Hui-Wen +1 位作者 SU Zhen-Cheng ZHANG Cheng-Gang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1期1-10,共10页
Soi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Zhangshi Wastewater Irrigation Area in the suburb of Shenyang City,China,an area with a 30-year irrigation history with heavy metal-containing wastewater.The chemical properties and mi... Soi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Zhangshi Wastewater Irrigation Area in the suburb of Shenyang City,China,an area with a 30-year irrigation history with heavy metal-containing wastewater.The chemical properties and microb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ils were examined to evaluate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heavy metal pollution and to assess the soil microbial characteristics under long-term heavy metal stress.In light of the National Environmental Quality Standards of China,the soil in the test area was heavily polluted by Cd and to a lesser degree by Zn and Cu,even though wastewater irrigation ceased in 1993.Soil metabolic quotient (qCO_2) had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while soil microbial quotient (qM) had a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content of soil heavy metals.Soil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MBC) had significantly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Cd,but soil substrate-induced respiration (SIR),dehydrogenase activity (DHA),cellulase activity, and culturable microbial populations had no persistent correlations with soil heavy metal content.Soil nutrients,except for phosphorous,showed positive effects on soil microbial characteristics,which to a certain degree obscured the adverse effects of soil heavy metals.Soil Cd contributed more to the soil microbial characteristics,but qM and qCO_2 were more sensitive and showed persistent responses to heavy metals stress.It could be concluded that qM and qCO_2 can be used as bioindicators of heavy metal pollution in soi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avy metal stress metabolic quotient microbial biomass microbial quotient wastewater irrigation
下载PDF
Variation of Soil Microbial Biomass and Enzyme Activities at Different Growth Stages of Rice (Oryza sativa)
2
作者 ZENG Lu-sheng LIAO Min CHEN Cheng-li HUANG Chang-yong 《Rice science》 SCIE 2005年第4期283-288,共6页
A pot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under submerged conditions with hybrid rice Zhenong 7 to study the variation in the soil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Cmic), soil microbial biomass nitrogen (Nmic), soil respiration rat... A pot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under submerged conditions with hybrid rice Zhenong 7 to study the variation in the soil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Cmic), soil microbial biomass nitrogen (Nmic), soil respiration rate, soil microbial metabolic quotient, soil enzyme activities, chlorophyll content, proline content and peroxidase activity (POD) in rice leaf at different growth stages. The soil Cmic, Nmic and soil respiration rat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t the early stage and then declined during rice growth, but ascended slightly at maturity. However, soil metabolic quotient declined at all the stages. Soil urease activity increased at first and then decreased, while acid phosphatase and dehydrogenase activities descended before ascended and then descended again. Soil urease activity and acid phosphatase activity showed a peak value at the tillering stage about 30 days after rice transplanting, but the peak value of dehydrogenase activity emerged at about 50 days after rice transplanting and the three soil enzymatic activitie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t the different developmental stages. As rice growing, chlorophyll content in rice leaf descended at the early stage then ascended and a peak value appeared at about the 70th after rice transplanting, after that declined drastically, while POD activity increased gradually, but proline content declined gradually. There was a slight relation between rice physiological indices and soil biochemical indices, which indicated that soil bi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were affected significantly by rice growth in the interaction system of the rice. soil and microorganis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CE soil microbial biomass soil metabolic quotient soil enzyme activity CHLOROPHYLL PROLINE PEROXIDASE
下载PDF
Combined Effects of Compost,Supraxone and Lambda-Super on Soil Microbial Activity under Pluvial Cultivation of Sesame(Sesamum indicum L.)in Burkina Faso 被引量:1
3
作者 Paul W.Savadogo Yacouba Zi +3 位作者 Abdoul K.Sanou Hassan B.Nacro Francois Lompo Et Michel P.Sedogo 《Journal of Geoscience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2019年第1期107-117,共11页
Sesame cultivation is strategic for the economy of Burkina Faso. Indeed, after cotton, sesame is the second most important agricultural product for exportation. However, its production is limited by plant diseases and... Sesame cultivation is strategic for the economy of Burkina Faso. Indeed, after cotton, sesame is the second most important agricultural product for exportation. However, its production is limited by plant diseases and pest attacks. Facing this situation, large amounts of pesticides are used to boost productivity. But, these chemicals have a negative impact on soil fertility. In this instance, the effects of Supraxone and Lambda-super in the presence of compost on soil microbial activity under rainfed sesame cultivation in a peasant environment were studied. The experiment design was a block of Fisher (BCR) comparing the non-treated parcel (TNT) to the parcel amended only with compost (C) and to the parcel amended with compost and treated with the pesticides (C + P), respectively. Soil samples were taken at depths of 0 - 20 cm before sowing at 41st and 81st days after sowing. Respiratory activity and soil microbial biomass were monitored respectively by respirometric tests and by the fumigation-incubation metho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ddition of compost into the soil with or without supraxone treatment and Lambda-super resulted in an increase in microbial biomass and soil respiratory quotient. Thes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vision of compost in sufficient quantity corrects the inhibitory effect of soil biological activity by pesticid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praxone Lambda-Super Sesamum indicum L. Burkina Faso Respiratory quotient microbial Biomass
下载PDF
苏州生态景观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
4
作者 唐建 姚新华 +5 位作者 王亚军 林雪茜 谭芊芊 邹朋峻 袁在翔 关庆伟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2期305-311,共7页
本研究目的是调查苏州市不同生态景观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分析林分差异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为城市生态景观林的构建提供微生物方面的基础数据。以苏州市香樟人工林(Cinnamomum camphora plantation)、喜树人工林(... 本研究目的是调查苏州市不同生态景观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分析林分差异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为城市生态景观林的构建提供微生物方面的基础数据。以苏州市香樟人工林(Cinnamomum camphora plantation)、喜树人工林(Camptotheca acuminata plantation)、水杉人工林(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plantation)、栾树人工林(Koelreuteria paniculata plantation)和池杉人工林(Taxodium distichum var.imbricatum plantation)5种生态景观林为研究对象,测定分析了各林分的0~20 cm、20~40 cm、40~60 cm、60~80 cm和80~100 cm 5个土壤层次全碳(TC)、全氮(TN)、全磷(TP)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MBC、MBN和MBP)。结果表明:(1)试验地各土层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分别在447.0~957.1、1.4~56.2和1.2~3.3 mg·kg^(-1)之间,并且在不同景观林之间差异显著。其中,栾树人工林0~100 cm土壤具有较高MBC和MBN的平均含量,香樟人工林土壤则有较高的MBP平均含量。(2)林分类型对微生物生物量化学计量比(MBC∶MBN、MBC∶MBP、MBN∶MBP)、熵值(qMBC、qMBN和qMBP)以及土壤与微生物之间化学计量不平衡性有显著影响。其中,针叶林一般具有较高的MBC∶MBN、MBC∶MBP和qMBC,而阔叶林总体具有较高的MBN∶MBP、qMBN、qMBP和土壤-微生物之间化学计量不平衡性。(3)试验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其化学计量比主要与土壤容重、全碳、全氮以及全磷有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生态景观林类型显著影响0~100 cm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相较于针叶林,阔叶林一般具有较高的MBN、MBP以及土壤-微生物之间化学计量不平衡性,表明阔叶林微生物生物量更易受土壤氮磷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生物量 化学计量比 生态景观林 微生物熵 土壤
下载PDF
鄱阳湖洲滩湿地植物演替对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
5
作者 温秀婷 郑博福 +5 位作者 陈晨晨 龚磊强 詹慧英 余定坤 朱致睿 沈瑞昌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81-889,共9页
湿地植物演替对土壤微生物量具有显著影响,但不同土壤理化环境下的植物演替对湿地土壤微生物量影响的具体差异还不清楚。以鄱阳湖土壤理化性质不同的4个碟形子湖(包括相对肥沃的东湖和白沙湖以及相对贫瘠的蚌湖和大湖池)为研究对象,运... 湿地植物演替对土壤微生物量具有显著影响,但不同土壤理化环境下的植物演替对湿地土壤微生物量影响的具体差异还不清楚。以鄱阳湖土壤理化性质不同的4个碟形子湖(包括相对肥沃的东湖和白沙湖以及相对贫瘠的蚌湖和大湖池)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在泥滩带、湿生植被带(苔草)和挺水植被带(南荻或芦苇)采集0~10 cm表层土壤,分析不同土壤理化性质条件下植物群落演替对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采用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和微生物熵(qMB)指示土壤微生物量。蚌湖、大湖池、东湖和白沙湖洲滩湿地表层土壤MBC的平均值分别为1077.27、888.29、942.45和1162.46 mg/kg,土壤qMB的平均值分别为6.07%、6.17%、3.60%和3.79%。在泥滩—苔草—南荻植物演替洲滩,土壤MBC先增加后减少;但是在泥滩—苔草—芦苇植物演替洲滩,土壤MBC持续增加。植物演替没有显著改变土壤qMB。尽管植物的生长会增加所有洲滩湿地的土壤MBC,但增加的幅度在相对贫瘠的蚌湖和大湖池明显强于相对肥沃的东湖和白沙湖。蚌湖和大湖池的土壤qMB也显著高于东湖和白沙湖。在植被演替梯度上,洲滩湿地土壤MBC和qMB普遍受到土壤碳、氮、磷含量和pH的影响,但是不同洲滩湿地影响微生物量的关键元素并不相同。这些结果证明植物演替对湿地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不仅与植物物种有关,还受土壤理化环境的影响。本研究将为认识湿地土壤微生物量的变化机制和科学管理长江中下游湖泊湿地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演替 土壤微生物 微生物量碳 微生物熵 鄱阳湖
下载PDF
施肥对我国农田土壤基础呼吸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左小玉 肖琼 +2 位作者 邬磊 杨钙仁 张文菊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379-1389,共11页
【目的】基础呼吸是反映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采用整合分析研究施肥对我国不同种植制度和气候带农田基础呼吸的影响程度及其关键控制因素,为探究土壤肥力提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以“施肥”、“土壤呼吸”、“有机碳矿化”、“soi... 【目的】基础呼吸是反映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采用整合分析研究施肥对我国不同种植制度和气候带农田基础呼吸的影响程度及其关键控制因素,为探究土壤肥力提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以“施肥”、“土壤呼吸”、“有机碳矿化”、“soil CO_(2)efflux/soil CO_(2)emission”、“农田”为关键词,在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收集2000-2020年发表的相关文献,建立了586组配对试验数据,对肥料类型、施肥年限、施氮量、气候带、种植制度、利用方式等条件下的土壤基础呼吸数据进行标准化,采用Meta-analysis分析了土壤理化性状和生产条件指标对土壤基础呼吸的影响程度。【结果】与不施肥相比,施肥对土壤基础呼吸的提高幅度平均为60.20%,其中,施用有机肥的提高幅度为81.45%,显著高于施用化肥的47.78%。当施肥年限大于30年时,施用有机肥对土壤基础呼吸的提升幅度是施用化肥处理的1.38倍。适宜氮肥投入量[N 100~200 kg/(hm^(2)·a)]引发的土壤基础呼吸增幅(72.56%)大于高量[>200 kg/(hm^(2)·a)]和低量[<100 kg/(hm^(2)·a)]氮肥投入的增幅(44.65%和55.21%)。中温带地区施肥导致的土壤基础呼吸增幅(93.71%)显著高于亚热带(37.11%)和暖温带(40.64%)地区,施用化肥和有机肥对中温带地区土壤基础呼吸的提升效果(73.88%和110.91%)显著高于对亚热带地区(28.99%和45.00%)。施肥对旱地土壤基础呼吸的提升幅度(105.01%)显著高于对水田(28.90%)和水旱轮作(46.90%)。轮作模式下施肥对基础呼吸的提升幅度(101.60%)显著高于连作模式(50.63%)。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基础呼吸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及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呈显著正相关。此外,施用有机肥处理下,土壤基础呼吸与碱解氮和微生物熵呈显著正相关。【结论】施肥对农田土壤基础呼吸的作用受到施肥年限、氮肥投入量、气候带、土地利用类型、种植制度、土壤质地等因素的共同影响。施肥能够显著提升土壤有机碳含量,并提高土壤基础呼吸。在较长时间(>30年)尺度上,施用有机肥相较于化肥能够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以及微生物熵,进而提高土壤基础呼吸,表明施用有机肥对土壤质量提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 施肥 META分析 基础呼吸 微生物熵
下载PDF
喀斯特山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巢林 曾鑫 +3 位作者 欧梦菲 黄忻婷 张建兵 刘艳艳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8-40,共13页
土地利用改变土壤理化性质,显著影响土壤微生物属性。在中国喀斯特地区,针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特征与土壤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仍缺乏精确的定量认知,无法科学指导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与生态系统功能的维持。本文... 土地利用改变土壤理化性质,显著影响土壤微生物属性。在中国喀斯特地区,针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特征与土壤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仍缺乏精确的定量认知,无法科学指导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与生态系统功能的维持。本文选取中国广西弄岗自然保护区4种土地利用方式(农田、草地、灌木林和森林)地块,采用土壤生物化学、酶学等方法,探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喀斯特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微生物生物量、微生物熵、酶活性和酶化学计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土地利用方式显著影响土壤基础理化性质,土壤pH、有机碳(SOC)和全氮(N)含量表现为灌木林和森林显著高于农田和草地,而农田和草地土壤有效磷(AP)含量则显著高于森林和灌木林;(2)土壤微生物碳(MBC)和微生物氮(MBN)表现为灌木林>农田>森林>草地,且灌木林MBC和MBN显著高于其他土地利用方式,微生物磷(MBP)在农田土壤中最高;冗余分析(RDA)表明有效氮(AN)和pH是驱动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3)微生物熵碳(qMBC)和微生物熵氮(qMBN)均表现为农田>灌木林>草地>森林,且农田土壤qMBC和qMBN显著高于森林,而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微生物熵磷(qMBP)无显著差异;(4)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显著影响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β-葡萄糖苷酶(BG)和酚氧化酶(PHO)活性,土壤酶活性变化受土壤C∶N、SOC、pH和P含量调控;(5)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酶化学计量碳氮比(eC∶N)、碳磷比(eC∶P)、氮磷比(eN∶P)和微生物资源限制程度具有显著影响,磷是喀斯特地区土壤微生物最为受限的元素,由农田、草地到灌木林,微生物碳限制逐步增加,森林土壤碳限制程度最低。喀斯特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引起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是土壤微生物生物量、酶活性和酶化学计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力。研究结果可为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的科学规划提供参考,对预测喀斯特地区土壤微生物属性如何响应全球变化背景下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土壤性质 土壤养分 微生物熵 冗余分析 中国喀斯特山区
下载PDF
重金属铜和锌污染对土壤环境质量生物学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42
8
作者 王秀丽 徐建民 +2 位作者 谢正苗 姚槐应 石伟勇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90-194,共5页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微生物商、代谢商、土壤酶活性等是表征土壤质量的重要生物学指标 ,本文对浙江省富阳市环山乡遭受重金属复合污染的铜锌冶炼厂附近土壤进行了土壤生物学指标的测定 ,结果表明 ,污染土壤的重金属元...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微生物商、代谢商、土壤酶活性等是表征土壤质量的重要生物学指标 ,本文对浙江省富阳市环山乡遭受重金属复合污染的铜锌冶炼厂附近土壤进行了土壤生物学指标的测定 ,结果表明 ,污染土壤的重金属元素主要是铜和锌 ,二者对土壤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有效铜和有效锌与土壤代谢商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 ,而与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污染 酶活性 微生物商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环境质量 生物学指标
下载PDF
茂兰保护区小生境土壤微生物活性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刘玉杰 王世杰 +1 位作者 刘秀明 刘方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85-291,共7页
以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三种植被(原生林、次生林、灌木林)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小生境土壤微生物数量、微生物量碳(BC)、微生物量氮(BN)、微生物熵(qSMBC)、基础呼吸及代谢熵(qCO2)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微生物数量、BC、BN、... 以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三种植被(原生林、次生林、灌木林)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小生境土壤微生物数量、微生物量碳(BC)、微生物量氮(BN)、微生物熵(qSMBC)、基础呼吸及代谢熵(qCO2)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微生物数量、BC、BN、基础呼吸、qSMBC基本呈现石沟>土面的趋势,qCO2则表现为土面>石沟,即石沟土壤的各项微生物活性指标基本都优于土面,因而在喀斯特生态系统的自然恢复过程中,应优先利用石沟小生境;土壤微生物量碳氮、qSMBC、基础呼吸、真菌数量均随植被逆行演替(原生林→次生林→灌木林)大致呈现下降趋势,指示研究区土壤质量随植被退化而下降,土壤碳丢失;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在退化过程中却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这与细菌和真菌之间的养分竞争、凋落物中的木质化纤维成分增多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生境 微生物量碳氮 微生物数量 微生物熵 代谢熵
下载PDF
植茶年龄对茶园土壤微生物特性及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58
10
作者 薛冬 姚槐应 黄昌勇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84-87,共4页
分析了浙江省两个典型茶区土壤化学、微生物学性质以及酶活性。结果表明,茶园土壤的酸化程度随植茶年龄的增加而加重,土壤有效态N以NO-3 N为主。两茶区高龄茶园的土壤微生物量均很低,表明长期植茶形成的独特生态环境对微生物有抑制作... 分析了浙江省两个典型茶区土壤化学、微生物学性质以及酶活性。结果表明,茶园土壤的酸化程度随植茶年龄的增加而加重,土壤有效态N以NO-3 N为主。两茶区高龄茶园的土壤微生物量均很低,表明长期植茶形成的独特生态环境对微生物有抑制作用。两茶园土壤微生物代谢商(Rmic/Cmic)都较非茶园对照土壤低,并且随植茶年龄的增加,两者呈相似的变化趋势。土壤微生物商的变化可能与茶园土壤环境胁迫状况有关,低龄茶园的土壤微生物商(Cmic/Corg)高于非茶园对照土壤,也明显高于高龄茶园。土壤有机碳,全N ,有效P ,NH-4 N ,NO-3 N ,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均随植茶年龄的增加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土壤 微生物特性 年龄 酸性磷酸酶活性 NO3^- 土壤微生物量 变化趋势 微生物商 生物学性质 微生物代谢 土壤有机碳 土壤pH值 土壤化学 抑制作用 生态环境 环境胁迫 浙江省 有效态 有效P 茶区 对照 脲酶
下载PDF
不同种植年限设施菜地土壤微生物量和群落结构的差异 被引量:34
11
作者 宋蒙亚 李忠佩 +2 位作者 吴萌 刘明 江春玉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8期3635-3644,共10页
【目的】研究不同种植年限设施菜地土壤微生物量和群落多样性变化规律,探索高度集约利用下土壤质量退化的根本原因和机理,为设施菜地土壤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集江苏省常熟市由稻麦轮作农田转变为设施菜地种植3 a、6 a和1... 【目的】研究不同种植年限设施菜地土壤微生物量和群落多样性变化规律,探索高度集约利用下土壤质量退化的根本原因和机理,为设施菜地土壤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集江苏省常熟市由稻麦轮作农田转变为设施菜地种植3 a、6 a和10 a等3个不同年限0—20 cm表层土壤,以周围种植水稻/小麦的农田土壤作为参照,分别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量和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等指标。【结果】由稻麦轮作农田转变为设施菜地种植3 a的土壤微生物活性较强,养分含量较高;种植6 a后微生物活性明显降低,速效养分含量积累。种植年限从3 a到10 a,速效氮含量升高66.1%,速效磷含量升高97.2%。种植3 a以内p H接近中性,而种植6 a以上p H降低至酸性。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商在种植3 a均最高,种植6 a和10 a后显著降低。微生物群落的碳源利用指纹(BIOLOG)分析表明,种植3 a平均吸光值(AWCD)和微生物多样性指数(Shannon、Simpson和Mc Intosh)均最大,对碳源的利用能力最强,种植6 a和10 a明显降低,其中AWCD和Shannon指数分别比种植3 a降低了96.1%、15.4%和89.7%、17.6%。磷脂脂肪酸(PLFA)分析表明,种植3 a PLFA总量及细菌、真菌、放线菌PLFA含量均最大,而种植6 a和10 a以上指标均明显降低,其中,种植10 a土壤的PLFA总量及细菌、真菌、放线菌PLFA含量分别比种植3 a降低27.4%、21.8%、42.7%、49.4%(P<0.05)。【结论】随着设施菜地种植年限增加,土壤微生物量和群落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设施菜地种植3 a土壤微生物活性和群落结构稳定性明显增强,而种植6 a以上土壤微生物活性和群落结构稳定性明显降低,土壤生物质量显著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养分 微生物量 微生物商 微生物群落结构
下载PDF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微生物量及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59
12
作者 王芸 李增嘉 +6 位作者 韩宾 史忠强 宁堂原 江晓东 郑延海 白美 赵建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3384-3390,共7页
研究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微生物特性的影响对于土壤管理具有重要意义。试验研究了保护性耕作对麦田土壤微生物量碳、活跃微生物量、土壤呼吸、呼吸商的影响。前3项采用的方法分别是:基质诱导呼吸法、呼吸曲线数学分析法和CO2释放量法。结... 研究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微生物特性的影响对于土壤管理具有重要意义。试验研究了保护性耕作对麦田土壤微生物量碳、活跃微生物量、土壤呼吸、呼吸商的影响。前3项采用的方法分别是:基质诱导呼吸法、呼吸曲线数学分析法和CO2释放量法。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土壤微生物量碳0~10cm土层大于10~20cm土层,而常规耕作两土层间无明显差异。秸秆还田在播种前、越冬期和起身期能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而开花期和收获期则降低土壤微生物量碳。少耕还田10~20cm土层微生物具有较强的养分调控作用。保护性耕作利于0~10cm土层活跃微生物量的提高。秸秆还田和保护性耕作在耕作作业初期(越冬期和起身期)能增强土壤呼吸速率;在耕作作业后期(开花期和收获期)能显著降低土壤呼吸速率。免耕秸秆覆盖在10~20cm土层呼吸商较高,而常规耕作无秸秆还田在0~10cm土层呼吸商较高。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呼吸商是衡量土壤微生物特性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微生物量碳 活跃微生物量 土壤呼吸 呼吸商
下载PDF
武夷山不同海拔梯度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微生物呼吸及其商值(qMB,qCO2) 被引量:47
13
作者 周焱 徐宪根 +5 位作者 王丰 阮宏华 汪家社 方燕鸿 吴焰玉 徐自坤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65-269,共5页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土壤微生物呼吸及微生物商值(微生物商(qMB)、微生物呼吸商(qCO2))是土壤质量的敏感性指标。本文对武夷山不同海拔梯度具有代表性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针叶林、亚高山矮林以及高山草甸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土壤微生...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土壤微生物呼吸及微生物商值(微生物商(qMB)、微生物呼吸商(qCO2))是土壤质量的敏感性指标。本文对武夷山不同海拔梯度具有代表性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针叶林、亚高山矮林以及高山草甸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土壤微生物呼吸及其qMB、qCO2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土壤微生物呼吸均随海拔梯度的升高而加大,随土层深度的加深而降低,qMB、qCO2没有表现出随海拔变化的规律,qMB的最大值(2.23%±0.28%)出现在高山草甸0~10cm土层的土壤,最小值(0.51%±0.09%)为常绿阔叶林25~40cm土层土壤,针叶林的值大于亚高山矮林;qCO2的最大值(5.88%±0.94%)为针叶林25~40cm土层土壤,最小值(1.38%±0.09%)为高山草甸0~10cm土层的土壤。在同一林分,qMB值随土层加深而减小,qCO2值在亚高山矮林和高山草甸无此规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微生物呼吸及其qMB、qCO2与土壤总有机碳、全氮、全磷具有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P<0.05),可用来评价土壤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拔梯度 植被类型 微生物生物量 微生物呼吸 微生物商值(qMB qCO2)
下载PDF
长期施肥对双季稻田土壤微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55
14
作者 徐一兰 唐海明 +3 位作者 肖小平 郭立君 李微艳 孙继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8期5847-5855,共9页
为探明不同施肥处理对早稻和晚稻各个生育时期稻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微生物熵的影响,以湖南宁乡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应用氯仿熏蒸-K_2SO_4提取法和化学分析法系统分析了定位长达29年5种施肥处理之间(化肥、秸秆还田+化肥、30%有... 为探明不同施肥处理对早稻和晚稻各个生育时期稻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微生物熵的影响,以湖南宁乡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应用氯仿熏蒸-K_2SO_4提取法和化学分析法系统分析了定位长达29年5种施肥处理之间(化肥、秸秆还田+化肥、30%有机肥+70%化肥、60%有机肥+40%化肥和无肥)双季稻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微生物熵的差异。结果表明,早稻和晚稻各主要生育时期,长期施肥均能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和微生物熵,各施肥处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和微生物熵均随水稻生育期推进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均于齐穗期达到最大值,成熟期达到最低值;其中,以60%有机肥和30%有机肥处理双季稻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和微生物熵均为最高,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其大小顺序表现为60%有机肥>30%有机肥>秸秆还田>化肥>无肥。长期有机无机配施可以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微生物熵,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提高土壤肥力效果最好。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及微生物熵可以反映土壤质量的变化,可作为评价土壤肥力的生物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长期施肥 土壤微生物量碳 土壤微生物量氮 微生物熵
下载PDF
长期冬种绿肥改变红壤稻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特性 被引量:82
15
作者 高嵩涓 曹卫东 +5 位作者 白金顺 高菊生 黄晶 曾闹华 常单娜 志水胜好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02-910,共9页
以进行了31年的双季稻-冬绿肥长期定位试验的红壤性水稻土为对象,研究了长期冬种绿肥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特性的季节变化,为阐释冬绿肥措施在稻田生态系统土壤碳氮转化中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基础。试验包括双季稻-紫云英(RRV)、双季稻... 以进行了31年的双季稻-冬绿肥长期定位试验的红壤性水稻土为对象,研究了长期冬种绿肥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特性的季节变化,为阐释冬绿肥措施在稻田生态系统土壤碳氮转化中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基础。试验包括双季稻-紫云英(RRV)、双季稻-冬油菜(RRP)、双季稻-黑麦草(RRG)及双季稻-冬闲(RRF)4个处理,在典型时期(绿肥盛花期、绿肥翻压后、早稻成熟期、晚稻收获后)采集土壤样品,分析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及微生物商等方面的变化。结果表明,3种冬绿肥均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微生物生物量氮(SMBN)和微生物商,在土壤性质相对稳定的晚稻收获后均显著高于对照处理,全年平均值也多显著高于对照处理。豆科绿肥紫云英对SMBC和SMBN的提高作用最显著,晚稻收获后相对冬闲分别提高了21.12%和98.45%,全年平均值分别提高了15.92%和36.49%。取样时期对SMBC、SMBN和微生物商有较大的影响,但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即绿肥翻压前后无明显变化,早稻成熟期降至最低,至晚稻收获后再次上升。SMBC/SMBN比值在不同绿肥处理间差异不大,但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早稻成熟期较高而晚稻收获后降低。因此,南方稻田冬种绿肥后土壤微生物特性明显改善,冬种绿肥是提升稻田土壤肥力的高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肥 红壤稻田 微生物生物量碳 微生物生物量氮 微生物商
下载PDF
不同培肥茶园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相关参数的变化与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18
16
作者 王利民 邱珊莲 +3 位作者 林新坚 黄东风 李卫华 邱孝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8期5930-5936,共7页
通过闽东地区茶园培肥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培肥模式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微生物量碳占溶解有机碳的比值和微生物熵的动态变化及其与其他土壤参数、茶叶理化性状的相关性。试验设6个处理:全量化肥(C),半量化肥+半量有机肥((CO)1/2)... 通过闽东地区茶园培肥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培肥模式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微生物量碳占溶解有机碳的比值和微生物熵的动态变化及其与其他土壤参数、茶叶理化性状的相关性。试验设6个处理:全量化肥(C),半量化肥+半量有机肥((CO)1/2),全量有机肥(O),全量化肥+豆科绿肥(CL),半量化肥+半量有机肥+豆科绿肥((CO)1/2L)和不施肥(CK)。研究结果显示:(CO)1/2L、CL和O等处理下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分别比CK增加了1.87、1.26、1.49倍,微生物量氮增加了2.18、1.32、1.70倍,而处理C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分别减少了0.46、0.59倍;微生物量碳占溶解有机碳的比值大小顺序为O>(CO)1/2L>CL>(CO)1/2>CK>C。可见,该区处理O和(CO)1/2L的培肥效果较佳。相关分析发现,微生物量碳及其占溶解有机碳的比值分别和土壤脲酶、有机质、全氮、全磷、水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水量、阳离子交换量等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表明它们与土壤肥力关系密切,可作为评价茶园土肥力变化的敏感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培肥模式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微生物熵 相关参数 敏感性分析
下载PDF
加工番茄连作对土壤理化性状及微生物量的影响 被引量:29
17
作者 康亚龙 景峰 +3 位作者 孙文庆 谈建鑫 冉辉 蒋桂英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33-542,共10页
通过在石河子大学农学院试验站开展加工番茄连作定点微区试验,研究了不同连作处理(种植1 a、连作3 a、5 a和7 a)对新疆加工番茄土壤理化性状、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连作年限的延长,土壤p H升高,全磷、速效磷及全... 通过在石河子大学农学院试验站开展加工番茄连作定点微区试验,研究了不同连作处理(种植1 a、连作3 a、5 a和7 a)对新疆加工番茄土壤理化性状、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连作年限的延长,土壤p H升高,全磷、速效磷及全钾含量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土壤容重无明显变化。连作7 a时土壤有机质、全氮及速效钾含量较对照分别下降了8%、21%和29%(p<0.05)。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微生物量氮(SMBN)和微生物商(q MB)呈显著下降趋势,与对照相比分别降低了52.3%、78.8%和48.2%(p<0.01);微生物量磷(SMBP)呈先升后降趋势,连作3a时,SMBP含量达到最大值,是对照的1.65倍(p<0.01)。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呈显著升高趋势,而脲酶、蔗糖酶、多酚氧化酶及磷酸酶活性的变化则相反。连作导致加工番茄产量显著下降,连作7 a时产量下降达34%(p<0.01)。相关分析表明,p H、微生物量、q MB、酶活性及养分之间相关性极为密切,说明土壤微生物量和酶活性相结合,可以反映土壤质量的变化。加工番茄连作导致土壤p H和电导率升高,显著抑制了土壤微生物活性,降低了土壤肥力,最终造成产量下降,连作障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工番茄 连作 土壤养分 土壤酶 土壤微生物量 微生物商
下载PDF
贵阳喀斯特地区植被类型与季节变化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微生物呼吸的影响 被引量:14
18
作者 彭艳 李心清 +2 位作者 程建中 邢英 闫慧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66-273,共8页
土壤微生物特性是土壤修复的指示因子,近年来西南喀斯特地区退化土壤的相关研究较多,但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微生物特性的变化研究相对较少。对贵阳郊区耕作土壤、灌丛、女贞人工纯林和马尾松人工纯林表层土壤(0~10cm)微生物生物量碳(SM... 土壤微生物特性是土壤修复的指示因子,近年来西南喀斯特地区退化土壤的相关研究较多,但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微生物特性的变化研究相对较少。对贵阳郊区耕作土壤、灌丛、女贞人工纯林和马尾松人工纯林表层土壤(0~10cm)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微生物呼吸(MR)和微生物代谢熵(qCO2)的研究结果表明,土壤SMBC和MR均表现为次生林高于耕作土壤,灌丛最高;与qCO2相反,马尾松林土壤微生物活动显著弱于其他样地,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活动均表现为在秋季相对较强。与植被类型的显著影响相比,季节变化、植被与季节的交互作用对SM-BC和MR的影响不明显。SMBC与土壤温度不相关,与土壤含水量呈极显著相关而土壤含水量季节变化不明显,MR与土壤温度和含水量均无显著相关性可能是季节变化对两者影响不明显的主要原因,但需要大量区域样本进一步证实。认为演替初期的灌丛比人工阔叶或针叶纯林更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生长,土壤有机质积累较快,植被自然恢复是喀斯特退化土壤恢复初期更适合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类型 季节变化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微生物呼吸 自发演替
下载PDF
铬污染对土壤环境质量生物特征指标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徐成斌 孟雪莲 +3 位作者 马溪平 张利红 李瑶瑶 包坤 《环境科学与管理》 CAS 2012年第8期1-3,共3页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微生物熵、代谢熵、土壤酶活性等是表征土壤质量的重要生物学指标,以辽宁省沈阳市新城子铬渣堆存区附近土壤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土壤生物学指标的测定。污染土壤的重金属元素主要是铬,对土壤的脲酶和...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微生物熵、代谢熵、土壤酶活性等是表征土壤质量的重要生物学指标,以辽宁省沈阳市新城子铬渣堆存区附近土壤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土壤生物学指标的测定。污染土壤的重金属元素主要是铬,对土壤的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有效铬与微生物量氮、微生物熵均呈显著负相关,而与代谢熵呈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污染 酶活性 微生物熵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代谢熵
下载PDF
茶园土壤团聚体中微生物量碳、氮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21
20
作者 刘敏英 郑子成 李廷轩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5期3162-3168,共7页
【目的】弄清茶园土壤团聚体中微生物量碳、氮的分布特征,以期反映退耕还茶模式对土壤团聚体及其养分循环的影响,为协调区域土地利用及退耕还林(茶)工程的实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撂荒地和桉树人... 【目的】弄清茶园土壤团聚体中微生物量碳、氮的分布特征,以期反映退耕还茶模式对土壤团聚体及其养分循环的影响,为协调区域土地利用及退耕还林(茶)工程的实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撂荒地和桉树人工林为对照,就茶园土壤团聚体中微生物量碳、氮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1)茶园和对照撂荒地、桉树人工林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基本随团聚体直径的减小而增加,最大值均集中于<0.25 mm团聚体中;(2)茶园及对照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则基本随团聚体直径的减小而降低,其中茶园土壤团聚体中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最大值分布于5—2 mm团聚体中,茶园土壤除了<0.25 mm团聚体外,其微生物量碳、氮的含量均高于撂荒地和桉树人工林同直径团聚体;(3)茶园及对照地土壤团聚体微生物熵基本随团聚体直径的减小而降低,其中茶园土壤团聚体微生物熵最大值分布于5—2 mm团聚体中,其分布规律与微生物量碳、氮基本一致。【结论】与撂荒地、桉树人工林相比,茶园土壤团聚体中微生物量碳、氮较为丰富,大团聚体中的含量尤为突出,表明退耕还茶是研究区一种较为理想的退耕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团聚体 微生物量碳 微生物量氮 微生物熵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