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iomimetic microchannel network with functional endothelium formed by sacrificial electrospun fibers inside 3D gelatin methacryloyl(GelMA)hydrogel models
1
作者 Haoyu SUN Haiyang MA +6 位作者 Li WANG Yang LIU Tian HOU Wenjie TANG Qing YU Meiwen AN Meiling WEN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A(Applied Physics &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1期79-96,共18页
Three-dimensional(3D)hydrogel models play a crucial role in tissue engineering for promoting tissue regeneration.A biomimetic microchannel network system in the 3D hydrogel model is necessary for optimal cellular func... Three-dimensional(3D)hydrogel models play a crucial role in tissue engineering for promoting tissue regeneration.A biomimetic microchannel network system in the 3D hydrogel model is necessary for optimal cellular function.This report describes the preparation of a biomimetic hydrogel scaffold with an internal microchannel network,using electrospinning techniques and the sacrificial template method for 3D cell culture.Microchannels and cavities were created within the gelatin methacryloyl(GelMA)hydrogel by sacrificing polyvinyl alcohol(PVA)electrospun fibers(>10µm),resulting in the creation of microvessel-like channels.Mechanical characterizations,swelling properties,and biodegradation analysis were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feasibility of a biomimetic microchannel network hydrogel scaffold for 3D cell culture applications.Compared to pure GelMA hydrogel,the hydrogel with microchannels promoted cell proliferation,adhesion,and endothelial tube formation.Moreover,the results confirmed that the biomimetic microchannel network scaffold had a major impact on the distribution and arrangement of 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and can enable the formation of artificial microvasculature by the culture of HUVECs and cell media perfu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mimetic scaffold PHOTOCROSSLINKING microchannel network Tissue engineering Artificial microvascular
原文传递
Construction of nanofibrous scaffolds with interconnected perfusable microchannel networks for engineering of vascularized bone tissue 被引量:2
2
作者 Jiani Gu Qianqian Zhang +7 位作者 Mengru Geng Weizhong Wang Jin Yang Atta ur Rehman Khan Haibo Du Zhou Sha Xiaojun Zhou Chuanglong He 《Bioactive Materials》 SCIE 2021年第10期3254-3268,共15页
Vascularization and bone regeneration are two closely related processes during bone reconstruction.A three-dimensional(3D)scaffold with porous architecture provides a suitable microenvironment for vascular growth and ... Vascularization and bone regeneration are two closely related processes during bone reconstruction.A three-dimensional(3D)scaffold with porous architecture provides a suitable microenvironment for vascular growth and bone formation.Here,we present a simple and general strategy to construct a nanofibrous poly(L-lactide)/poly(ε-caprolactone)(PLLA/PCL)scaffold with interconnected perfusable microchannel networks(IPMs)based on 3D printing technology by combining the phase separation and sacrificial template methods.The regular and customizable microchannel patterns within the scaffolds(spacings:0.4 mm,0.5 mm,and 0.6 mm;diameters:0.8 mm,1 mm,and 1.2 mm)were mad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microchannel structure on angiogenesis and osteogenesis.The results of subcutaneous embedding experiment showed that 0.5/0.8-IPMs(spacing/diameter=0.5/0.8)and 0.5/1-IPMs(spacing/diameter=0.5/1)scaffolds exhibited more vascular network formation as compared with other counterparts.After loading with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VEGF@IPMs-0.5/0.8 scaffold prompted better 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migration and neo-blood vessel formation,as determined by Transwell migration,scratch wound healing,and chorioallantoic membrane(CAM)assays.Furthermore,the microangiography and rat cranial bone defects experiments demonstrated that VEGF@IPMs-0.5/0.8 scaffold exhibited better performance in vascular network formation and new bone formation compared to VEGF@IPMs-0.5/1 scaffold.In summary,our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microchannel structure within the scaffolds could be tailored by an adjustable caramel-based template strategy,and the combination of interconnected perfusion microchannel networks and angiogenic factors could significantly enhance vascularization and bone regene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 printing microchannel networks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ASCULARIZATION Bone regeneration
原文传递
基于神经网络和人工鱼群算法的惯性延时微通道优化
3
作者 赵川霆 聂伟荣 +2 位作者 袁君鑫 席占稳 曹云 《探测与控制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3-39,44,共8页
为了保证中、小口径弹引信的炮口安全性控制要求,设计了具有肋板阻尼结构的惯性延时微通道,同时为了保证其具有稳定的延时性能,研究了该微通道在高离心转速下的延时响应性能。采用了神经网络模型和人工鱼群算法对蛇形微通道内肋板的结... 为了保证中、小口径弹引信的炮口安全性控制要求,设计了具有肋板阻尼结构的惯性延时微通道,同时为了保证其具有稳定的延时性能,研究了该微通道在高离心转速下的延时响应性能。采用了神经网络模型和人工鱼群算法对蛇形微通道内肋板的结构位置进行优化设计。用两相流水平集模型以微通道的延迟时间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模拟仿真,得到180组样本数据,分析发现肋板结构在微通道内的不同位置与延迟时间呈现出高度的非线性关系。根据样本数据建立神经网络模型用以拟合设计变量与优化目标之间的映射函数,并采用人工鱼群算法对神经网络模型拟合的映射函数的参数进行优化。结果表明,经过结构优化之后,在1 000 g离心环境下微通道中流体的延迟时间从最短的11.446 ms提升到了25.054 ms,延时效果得到了显著提升。最后研究了优化后的结构在中、小口径弹引信使用环境下的延时特性,验证了其满足大部分中、小口径弹引信的延时控制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惯性 阻尼结构 肋板 延时微通道 人工鱼群算法 神经网络
下载PDF
仿蜂巢分形微管道网络中的流动与换热 被引量:19
4
作者 董涛 陈运生 +3 位作者 杨朝初 毕勤成 吴会龙 郑国平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618-1625,共8页
受自然界中蜂巢结构分形特征的启发,设计和加工了仿蜂巢分形微管道网络,并进行了参数优化.在微管道截面参数、对流传热系数、传热温差均相同的条件下,对流动与换热特性的理论分析表明:加热底面积相同时,仿蜂巢分形微管道网络所能带走的... 受自然界中蜂巢结构分形特征的启发,设计和加工了仿蜂巢分形微管道网络,并进行了参数优化.在微管道截面参数、对流传热系数、传热温差均相同的条件下,对流动与换热特性的理论分析表明:加热底面积相同时,仿蜂巢分形微管道网络所能带走的热量可达平行阵列微管道网络的5倍以上;不计分流、合流效应,总换热量一定时,仿蜂巢分形微管道网络所需的泵送功率约为传统平行阵列微管道网络的1/10.恒定热流条件下的去离子水层流对流换热实验也证明:仿蜂巢分形微管道网络比传统的平行阵列微管道网络具有更高的Nusselt数和更低的流动压降.这种分形微管道网络除用于电子器件冷却,还可用于微燃料电池极板、微混合器、微生化反应器等微化工系统结构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生 微通道 分形网络 流动 传热
下载PDF
含微通道网络的再生支架3D打印成形工艺和系统及试验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刘媛媛 梁刚 +3 位作者 李瑜 张亚男 李帅 胡庆夕 《机械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1期137-147,共11页
3D打印技术在构建个性化的人工组织和器官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和发展潜力,然而目前在构建具有优良代谢性能的人工组织方面也还存在很多技术壁垒。在秉承3D打印技术优势基础上,综合考虑生物材料的反应成形特性,提出一种能够直接成形微尺度... 3D打印技术在构建个性化的人工组织和器官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和发展潜力,然而目前在构建具有优良代谢性能的人工组织方面也还存在很多技术壁垒。在秉承3D打印技术优势基础上,综合考虑生物材料的反应成形特性,提出一种能够直接成形微尺度中空纤维,再三维叠层制造,从而直接获得内含微通道网络的再生支架的3D打印成形工艺;基于管材无模拉伸理论,定量分析微尺度中空纤维在被三维搭接过程中的拉伸变形,为工艺优化和参数调控奠定了理论基础;在给出相应成形系统的关键组成和技术要点基础上,进行了三维再生支架的制备试验及性能测试与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提出的工艺及系统存在巨大的应用潜力,为有效解决人工再生组织血管化问题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技术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成形工艺 微通道网络 再生支架
下载PDF
树型微通道网络芯片热沉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洪芳军 郑平 +1 位作者 常欧亮 吴晟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649-1653,共5页
微通道热沉是解决高热流密度微电子芯片散热的一种有效途径.利用微电子加工技术在硅片上制作了具有树型微通道网络的电子芯片热沉,在加热面上集成了微型Pt薄膜电阻式温度传感器并用来测量加热面的温度分布,搭建了微通道热沉性能测试试... 微通道热沉是解决高热流密度微电子芯片散热的一种有效途径.利用微电子加工技术在硅片上制作了具有树型微通道网络的电子芯片热沉,在加热面上集成了微型Pt薄膜电阻式温度传感器并用来测量加热面的温度分布,搭建了微通道热沉性能测试试验平台,进行了热沉的流动和传热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本试验研究结果和已有的数值模拟结果相吻合,从而验证了树型微通道的优越性和应用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型微通道网络 微电子芯片 热沉 传热性能
下载PDF
热阻网络模型在微槽冷却热沉优化设计中的应用 被引量:4
7
作者 邵宝东 孙兆伟 王丽凤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263-1267,共5页
基于热阻网络模型,以热阻和压降作为目标函数建立了微槽冷却热沉的多目标优化模型,采用序列二次规划(SQP)方法对微槽的结构尺寸进行了优化设计。对于冷却尺寸为L×W=6 mm×6 mm,功率为100 W的芯片的热沉,优化后微槽宽度和高度... 基于热阻网络模型,以热阻和压降作为目标函数建立了微槽冷却热沉的多目标优化模型,采用序列二次规划(SQP)方法对微槽的结构尺寸进行了优化设计。对于冷却尺寸为L×W=6 mm×6 mm,功率为100 W的芯片的热沉,优化后微槽宽度和高度分别为120μm和815μm,相应地总热阻为0.413 K/W。对优化后的微槽冷却热沉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方法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与热阻网络模型预测的结果吻合得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工学 热阻网络模型 微槽冷却热沉 多目标优化设计 序列二次规划
下载PDF
电动汽车热泵空调微通道换热器温度分布特性 被引量:15
8
作者 巫江虹 薛志强 +1 位作者 金鹏 李会喜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537-1544,共8页
为了探讨微通道换热器温度分布特性对电动汽车热泵空调系统性能的影响,对应用新型微通道换热器入口分配器的电动汽车热泵系统进行性能测试,采用红外热成像仪记录制冷/制热工况下车外换热器温度分布变化情况.采用与换热器沿程方向垂直的... 为了探讨微通道换热器温度分布特性对电动汽车热泵空调系统性能的影响,对应用新型微通道换热器入口分配器的电动汽车热泵系统进行性能测试,采用红外热成像仪记录制冷/制热工况下车外换热器温度分布变化情况.采用与换热器沿程方向垂直的温度不均匀度χ(温度标准方差)作为微通道换热器温度不均特性的度量.建立制冷制热工况2个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在不同运行工况、制冷剂流量、温度分布特性情况下系统的能效.神经网络的权重分析结果表明:对于所设计的电动汽车热泵空调系统,当微通道换热器被用作冷凝器和蒸发器时,换热器表面温度分布不均对系统性能的影响权重分别为34.97%和43.90%,改善气液两相的分配均匀性比改善气相的分配均匀性更利于系统性能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汽车 热泵空调 微通道换热器 温度分布 BP神经网络
下载PDF
二维T型微通道内液滴生成与梯状网络内液滴相位同步问题数值模拟 被引量:1
9
作者 杨帆 邵旭升 郭雪岩 《能源研究与信息》 2019年第1期30-39,共10页
基于格子玻尔兹曼方法(lattice Boltzmann method,LBM)的颜色梯度模型,研究了T型微通道内液滴生成过程,分析了连续相毛细数和两相流量比对液滴生成尺寸和液滴生成频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微流控梯状网络中两个弹状液滴相位同步问... 基于格子玻尔兹曼方法(lattice Boltzmann method,LBM)的颜色梯度模型,研究了T型微通道内液滴生成过程,分析了连续相毛细数和两相流量比对液滴生成尺寸和液滴生成频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微流控梯状网络中两个弹状液滴相位同步问题,分析了连续相毛细数、旁通管数目和液滴初始相位长度对液滴相位同步程度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T型微通道内连续相毛细数和两相流量比对液滴生成尺寸和液滴生成频率有很大影响;在液滴相位同步问题上,连续相毛细数对液滴相位同步程度有较大影响,液滴初始相位长度和旁通管数目对液滴相位同步有一定程度改善,但不能实现液滴相位的完全同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子玻尔兹曼方法 T型微通道 液滴生成 微流控梯状网络 液滴同步
下载PDF
液滴微流控的集成化放大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0
作者 邓传富 汪伟 +3 位作者 谢锐 巨晓洁 刘壮 褚良银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5965-5974,共10页
相比于传统乳化方法,液滴微流控技术可以在微通道内可控制备单分散液滴模板用于合成各种功能微球,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疗、制药、环境等领域。由于单个液滴制备微流控单元的产量低,液滴微流控的集成化放大成为了液滴微流控技术面向工... 相比于传统乳化方法,液滴微流控技术可以在微通道内可控制备单分散液滴模板用于合成各种功能微球,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疗、制药、环境等领域。由于单个液滴制备微流控单元的产量低,液滴微流控的集成化放大成为了液滴微流控技术面向工业应用的技术难点。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液滴微流控集成化放大方法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不同类型液滴制备微流控单元集成化放大的研究进展,包括基于剪切力形成液滴、基于界面张力形成液滴和基于被动分裂形成液滴的液滴制备微流控单元的集成化放大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流体学 微通道 集成 放大 分配网络
下载PDF
基于同轴流技术的肝组织生物3D打印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杜显彬 徐铭恩 +1 位作者 王玲 周永勇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31-738,共8页
生物三维打印为医疗领域提供全新的技术可能,可广泛应用于制造人工组织和器官。人工组织的功能和尺寸大小受限于组织的血管化,可利用同轴流挤出系统制造封装肝细胞的中空细丝,结合生物3D打印系统,叠层制造含微通道网络的肝组织。首先搭... 生物三维打印为医疗领域提供全新的技术可能,可广泛应用于制造人工组织和器官。人工组织的功能和尺寸大小受限于组织的血管化,可利用同轴流挤出系统制造封装肝细胞的中空细丝,结合生物3D打印系统,叠层制造含微通道网络的肝组织。首先搭建集成化的同轴流生物3D打印系统,研究材料挤出速率、材料浓度等参数对中空细丝尺寸及出丝速度的影响;然后以肝细胞株C3A为材料,打印含多层管网机构的仿生肝组织;最后,对含微通道的肝组织进行分组培养,利用细胞活死染色法检测第24、48、72 h肝细胞在灌流组和非灌流组中的细胞存活率。实验表明,同轴流3D打印的组织,中空细丝之间有效融合,支架内部的立体微通道网络完整;打印过程对肝细胞损伤较小,中空细丝中的肝细胞存活率达90%以上;灌流组和非灌流组在培养72 h后,细胞存活率有显著的差异,证明对微通道灌流可以促进组织内部的物质交换,提高微通道周围肝细胞的存活率。研究提出打印方法和灌流系统,为人工组织的血管化以及培养方式提供全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三维打印 微通道网络 灌流培养
下载PDF
应用神经网络预测蛇形微通道中流体的流动特性
12
作者 刘国伟 聂伟荣 +1 位作者 席占稳 黄刘 《微纳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82-388,共7页
基于伯努利方程建立惯性力作用下流体在蛇形微通道的流动方程。为预测惯性力作用下微流体的流动特性,提取了方程黏性力项中的阻尼特征系数,采用三层神经网络,建立微通道的结构特征参数与阻尼特征系数的映射关系。以数值仿真作为训练样本... 基于伯努利方程建立惯性力作用下流体在蛇形微通道的流动方程。为预测惯性力作用下微流体的流动特性,提取了方程黏性力项中的阻尼特征系数,采用三层神经网络,建立微通道的结构特征参数与阻尼特征系数的映射关系。以数值仿真作为训练样本,通过神经网络提取其阻尼特征系数。制作了蛇形微通道的样机,通过离心实验验证理论流动特性。神经网络模型所预测的阻尼特征系数和实验得出的阻尼特征系数相差9.1%,证明神经网络模型能够较好地提取蛇形微通道的阻尼特征系数并预测微通道中流体的流动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流体 蛇形微通道 神经网络 阻尼特征系数 流动特性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显微离焦图像法颗粒深度测量 被引量:3
13
作者 徐日辛 周骛 张翔云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6499-6504,共6页
显微成像条件下的三维流场测量是微通道流动等研究的基础,其难点在于颗粒深度位置的测量。由于显微镜头景深极小,成像时通道内大部分颗粒处于离焦状态。本文首先基于几何光学原理分析了显微成像前后离焦不对称的特点,随后基于Inception... 显微成像条件下的三维流场测量是微通道流动等研究的基础,其难点在于颗粒深度位置的测量。由于显微镜头景深极小,成像时通道内大部分颗粒处于离焦状态。本文首先基于几何光学原理分析了显微成像前后离焦不对称的特点,随后基于Inception V3卷积神经网络搭建了颗粒深度预测模型,并通过光线追踪方法生成粒径1~10μm的10种颗粒在深度范围-50~50μm内的仿真显微图像,应用深度预测模型对其进行训练及预测,颗粒深度预测结果显示1~3μm颗粒的相对误差在±13%以内,4~10μm颗粒的相对误差小于±5%。最后在微通道中拍摄粒径分别为2.6μm和5μm的聚苯乙烯微球在深度范围-50~50μm内的显微图像,应用同一深度预测模型进行训练及预测,两种颗粒深度预测结果的相对误差分别为小于±15%和±5%。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基于深度学习的显微离焦图像法能够有效测量微通道内颗粒深度位置,为图像法流场测量技术增加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卷积神经网络 显微离焦 深度位置测量 微通道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变宽度浓度梯度芯片性能预测
14
作者 俞俊楠 俞建峰 +3 位作者 程洋 齐一搏 化春键 蒋毅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3383-3393,共11页
随着个性化医疗的发展,定制化药物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为了生产定制化药物,需要制备指定浓度的药物混合溶液。本研究首次提出了一种随机变宽度(RVW)结构的微流控浓度梯度芯片,并通过卷积神经网络算法实现芯片的性能预测。首先,设计了... 随着个性化医疗的发展,定制化药物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为了生产定制化药物,需要制备指定浓度的药物混合溶液。本研究首次提出了一种随机变宽度(RVW)结构的微流控浓度梯度芯片,并通过卷积神经网络算法实现芯片的性能预测。首先,设计了一种RVW微流道结构并通过仿真模拟得到出口浓度和出口流速。其次,根据卷积核分解原理设计了KD-MiniVGGNet深度学习模型,使用仿真模拟得到的浓度和流速数据训练模型并预测更多浓度梯度芯片的出口浓度和出口流速。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KD-MiniVGGNet深度学习模型预测结果的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随机等宽度(REW)浓度梯度芯片,RVW浓度梯度芯片的出口集中流速范围提高了66.7%,三个出口的出口浓度分布范围分别拓宽了9%、16%和11%,三个出口的出口流速分布范围分别拓宽了29%、28%和30%;KD-MiniVGGNet模型在出口浓度和出口流速测试集上的模型准确率分别达到91.5%和92.7%;出口浓度的KD-MiniVGGNet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验结果之间的平均误差为4.3%。本研究中所提出的设计方法可提高浓度梯度芯片结构的多样性,进一步优化浓度梯度芯片的性能范围,更好地为药物定制提供溶液制备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通道 随机变宽度微流道 数值模拟 神经网络 药物溶液制备
下载PDF
基于数值模拟的矩形微槽热沉流道的优化设计
15
作者 刘震 邵宝东 +2 位作者 王丽凤 杨洋 任泽斌 《能源工程》 2020年第4期19-25,49,共8页
为了提高矩形微槽热沉的散热性能,首先利用热阻网络模型对数值方法进行验证;然后分别对斜槽开度u为0.2 mm时不同形式的流道进行数值模拟,找到最优的开槽方式;再以双排叉槽的斜槽开度u为设计变量,以热阻与泵功率为优化目标分别利用多项... 为了提高矩形微槽热沉的散热性能,首先利用热阻网络模型对数值方法进行验证;然后分别对斜槽开度u为0.2 mm时不同形式的流道进行数值模拟,找到最优的开槽方式;再以双排叉槽的斜槽开度u为设计变量,以热阻与泵功率为优化目标分别利用多项式回归与径向基函数进行代理模型的构建,通过精度分析,利用多目标遗传算法对径向基函数模型进行寻优,最后利用熵权TOPSIS法进行优化方案的选取。结果表明:泵功率随着斜槽开度的增大而逐渐降低,而热阻随着斜槽开度的增大先减小后增大。优化后槽道的斜槽开度u为0.3213 mm,与不开斜槽的矩形直槽道相比热阻与泵功率分别降低了26.62%与19.6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槽热沉 数值模拟 热阻网络模型 径向基函数 优化设计 熵权TOPSIS法
下载PDF
Influence of the Unit Y-Shaped Microchannel Geometry on the Capillary Flow
16
作者 刘旺玉 陈伟 +1 位作者 彭毅 罗远强 《Journal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Science)》 EI 2015年第4期443-448,共6页
Fractal networks are widely applied in the field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 As one of the important parts of the fractal network, Y-shaped structure definitely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whole ... Fractal networks are widely applied in the field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 As one of the important parts of the fractal network, Y-shaped structure definitely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whole network. In this paper, the analy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Y-shaped microchannel geometry and its capillary flow time is established through theoretical analysis with mass continuity equation and Navier-Stokes(N-S) equations.The result reveals that the capillary flow time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topology length and bifurcation angle of the Y-shaped microchannel, but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channel wid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shaped microchannel fractal network capillary flow
原文传递
基于神经网络的激光加工PMMA微通道工艺研究
17
作者 张瑶 张秀丽 +2 位作者 郑宏宇 王铭洋 魏娟 《应用激光》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8-105,共8页
为实现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微通道智能化激光加工,采用CO_(2)激光器研究激光功率密度、扫描速度和扫描次数对PMMA微通道深度和宽度的影响。基于BP(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建立激光加工工艺参数的预测模型,采用实验数据进行网络训... 为实现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微通道智能化激光加工,采用CO_(2)激光器研究激光功率密度、扫描速度和扫描次数对PMMA微通道深度和宽度的影响。基于BP(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建立激光加工工艺参数的预测模型,采用实验数据进行网络训练,并通过粒子群优化算法进行寻优。结果表明,所建立的神经网络优化模型可以使PMMA微通道宽度加工误差控制在5%以内,深度加工误差控制在12%以内,具有良好的预测精度,将为智能化PMMA微通道激光加工参数选取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加工 微通道 BP神经网络 粒子群算法
原文传递
液态镓铟合金在微通道热沉中冷却性能的优化 被引量:2
18
作者 向熊 范爱武 刘伟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867-1873,共7页
以液态镓铟合金作为冷却剂的微通道热沉有望成为解决微机电系统散热问题的优良方案。然而,液态镓铟合金的冷却能力与其合金比例相关。为获得最佳铟含量,本文首先建立了BP人工神经网络以获得足够的液态镓铟合金热导率和比热容数据;采用... 以液态镓铟合金作为冷却剂的微通道热沉有望成为解决微机电系统散热问题的优良方案。然而,液态镓铟合金的冷却能力与其合金比例相关。为获得最佳铟含量,本文首先建立了BP人工神经网络以获得足够的液态镓铟合金热导率和比热容数据;采用经典理论模型计算了合金黏度及密度;而后利用一个近似分析解模型比较了不同铟含量的液态镓铟合金在微通道热沉中的冷却能力。结果表明,在进口温度分别为303 K和310 K时,最佳铟含量分别为3.9%及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通道热沉 液态合金 热物性 人工神经网络 冷却能力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