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柔性微结构生物电干电极研究进展
1
作者 赵轩 陈莉 +1 位作者 牛鑫 刘皓 《微纳电子技术》 CAS 2024年第1期11-20,共10页
为探讨柔性微结构生物电干电极的研究进展,结合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介绍了微结构生物电干电极的表面接触式和穿透接触式两种工作原理及各自简化的界面模型和等效电路模型。基于微针结构、微柱结构和微褶皱结构的不同特点,将微结构干... 为探讨柔性微结构生物电干电极的研究进展,结合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介绍了微结构生物电干电极的表面接触式和穿透接触式两种工作原理及各自简化的界面模型和等效电路模型。基于微针结构、微柱结构和微褶皱结构的不同特点,将微结构干电极分为微针干电极、微柱干电极和微褶皱干电极,分别从电极所使用的基底和导电材料、电极制备工艺技术、仿生结构的运用和生物电信号采集性能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综述。最后分析了三种微结构生物电干电极在长期动态生物电信号的监测方面存在的优缺点,并对该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和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干电极 微针 微柱 微褶皱 仿生结构 生物电信号
下载PDF
正常小鼠小肠微皱褶细胞的形态学观察 被引量:4
2
作者 陈洁 高杰英 +2 位作者 常昕 赵新荣 胡白河 《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46-249,共4页
目的 观察正常小鼠小肠Peyer’s集合淋巴小结滤泡相关上皮中微皱褶细胞的形态结构、分布及其表面特性。方法 常规的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免疫荧光、免疫冷冻超薄切片技术。结果 微皱褶细胞的粘膜面具有许多短而不规则的微绒毛和微皱... 目的 观察正常小鼠小肠Peyer’s集合淋巴小结滤泡相关上皮中微皱褶细胞的形态结构、分布及其表面特性。方法 常规的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免疫荧光、免疫冷冻超薄切片技术。结果 微皱褶细胞的粘膜面具有许多短而不规则的微绒毛和微皱褶 ,基部胞膜向顶部呈穹隆状突起 ,形成“口袋”样结构 ,其内含有B、T淋巴细胞和少量的巨噬细胞 ,顶部胞质内终末网不发达 ,有许多小泡 ;荆豆凝集素UEA 1可特异性地与微皱褶细胞结合。结论 微皱褶细胞是分布于Peyer’s集合淋巴小结圆顶区表面滤泡相关上皮中的一种特化的上皮细胞 ,利用标记的凝集素UEA 1可作为鉴别微皱褶细胞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皱褶细胞 M细胞 Peyer's集合淋巴小结 PP结 荆豆凝集素UEA-1 淋巴细胞 免疫学 形态学
下载PDF
肠相关性淋巴样组织研究概况 被引量:26
3
作者 佘锐萍 高齐瑜 王彩虹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2002年第4期29-33,共5页
系统论述了肠相关淋巴组织的组成结构及其在肠道黏膜免疫中的功能作用 ,同时 ,概述了肠相关淋巴组织在消化道感染中的可能作用 ,并指出从黏膜免疫的角度来研究畜禽消化道疾病的病原体与消化道粘膜感染的关系是揭示这类疾病发生机理的一... 系统论述了肠相关淋巴组织的组成结构及其在肠道黏膜免疫中的功能作用 ,同时 ,概述了肠相关淋巴组织在消化道感染中的可能作用 ,并指出从黏膜免疫的角度来研究畜禽消化道疾病的病原体与消化道粘膜感染的关系是揭示这类疾病发生机理的一个新的突破点 ,它将为策划新的防制战略以控制畜禽消化道疾病的发生和消化道感染提供重要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相关性淋巴样组织 肠道黏膜免疫 消化道疾病
下载PDF
生后3周至成年大鼠回肠集合淋巴小结部肠上皮的结构特征 被引量:2
4
作者 陈东 尹昕 +2 位作者 许以侣 陈爱军 朱秀雄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108-111,共4页
本研究应用光镜与电镜技术,观察了大鼠回肠集合淋巴小结部表面肠上皮的组织学特征。成年大鼠回肠集合淋巴小结部的肠上皮,由吸收细胞、M细胞及少量的杯状细胞组成。M细胞于3周龄鼠可观察到,其胞质较多,顶端有微绒毛结构,尚未出现微皱褶... 本研究应用光镜与电镜技术,观察了大鼠回肠集合淋巴小结部表面肠上皮的组织学特征。成年大鼠回肠集合淋巴小结部的肠上皮,由吸收细胞、M细胞及少量的杯状细胞组成。M细胞于3周龄鼠可观察到,其胞质较多,顶端有微绒毛结构,尚未出现微皱褶,上皮内侵入的淋巴细胞较少。于4周龄鼠至成鼠,M细胞呈成熟状态,其表面形成微皱褶,细胞质较少,细胞基底面形成凹陷,覆盖着许多上皮内淋巴细胞、浆细胞及巨噬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合淋巴小结 M细胞 回肠
下载PDF
The role of antioxidants and pro-oxidants in colon cancer 被引量:4
5
作者 William L Stone Koyamangalath Krishnan +1 位作者 Sharon E Campbell Victoria E Palau 《World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Oncology》 SCIE CAS 2014年第3期55-66,共12页
This review focuses on the roles antioxidants and prooxidants in colorectal cancer(CRC).Considerable evidence suggests that environmental factors play key roles in the incidence of sporadic CRC.If pro-oxidant factors ... This review focuses on the roles antioxidants and prooxidants in colorectal cancer(CRC).Considerable evidence suggests that environmental factors play key roles in the incidence of sporadic CRC.If pro-oxidant factors play an etiological role in CRC it is reasonable to expect causal interconnections between the wellcharacterized risk factors for CRC,oxidative stress and genotoxicity.Cigarette smoking,a high dietary consumption of n-6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and alcohol intake are all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CRC risk.These risk factors are all pro-oxidant stressors and their connections to oxidative stress,the intestinal microbiome,intestinal microfold cells,cyclooxygenase-2 and CRCare detailed in this review.While a strong case can be made for pro-oxidant stressors in causing CRC,the role of food antioxidants in preventing CRC is less certain.It is clear that not every micronutrient with antioxidant activity can prevent CRC.It is plausible,however,that the optimal food antioxidants for preventing CRC have not yet been critically evaluated.Increasing evidence suggests that RRR-gamma-tocopherol(the primary dietary form of vitamin E)or other"non-alpha-tocopherol"forms of vitamin E(e.g.,tocotrienols)might be effective.Aspirin is an antioxidant and its consumption is linked to a decreased risk of CR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lorectal cancer VITAMIN E Tocopherols Tocotrienols Oxidative stress Microbiome INTESTINAL CYCLOOXYGENASE-2 INTESTINAL microfold cells Alcohol CIGARETTE smoke ANTIOXIDANTS GENOTOXICITY
下载PDF
两种肠道侵袭性菌与小鼠小肠微皱褶细胞相互作用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陈洁 彭虹 +1 位作者 王华 高杰英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2003年第1期1-4,共4页
利用小鼠肠袢模型进行局部感染 ,在不同的时间取Peyer’s结对其进行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的观察 ,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结果表明 ,鼠伤寒沙门氏菌 460 0 43和痢疾杆菌F2a 12两种肠道侵袭性菌与微皱褶细胞的粘附发生在局部感染 3 0... 利用小鼠肠袢模型进行局部感染 ,在不同的时间取Peyer’s结对其进行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的观察 ,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结果表明 ,鼠伤寒沙门氏菌 460 0 43和痢疾杆菌F2a 12两种肠道侵袭性菌与微皱褶细胞的粘附发生在局部感染 3 0min ,感染 60~ 90min在M细胞和淋巴细胞中可见到细菌 ,而在感染 6~ 8h后Peyer’s结中的细胞凋亡百分率与对照相比差异最为明显。提示 :鼠伤寒沙门氏菌 460 0 43和痢疾杆菌F2a 12均是借助于M细胞通过上皮屏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伤寒沙门氏菌460043 痢疾杆菌F2a-12 微皱褶细胞 细胞凋亡
下载PDF
淋巴小结相关上皮细胞在肠黏膜屏障中的作用 被引量:2
7
作者 平晓春 李幼生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2008年第2期119-122,128,共5页
淋巴小结相关上皮细胞(M细胞)是覆盖在器官相关淋巴组织(OALT)上的滤泡相关上皮(FAE)中特殊分化出来的一种细胞。在胃肠道,M细胞主要承担着向黏膜下转运肠腔内的抗原,进而诱发免疫反应的功能。作为胃肠道黏膜免疫屏障的门户,M细胞被认... 淋巴小结相关上皮细胞(M细胞)是覆盖在器官相关淋巴组织(OALT)上的滤泡相关上皮(FAE)中特殊分化出来的一种细胞。在胃肠道,M细胞主要承担着向黏膜下转运肠腔内的抗原,进而诱发免疫反应的功能。作为胃肠道黏膜免疫屏障的门户,M细胞被认为是肠黏膜免疫屏障中重要的功能性通道。以下就M细胞的特殊结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肠黏膜屏障中的特殊作用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小结相关上皮细胞 肠黏膜屏障
下载PDF
人舌背表面的扫描电镜研究
8
作者 于秦曦 冉炜 +3 位作者 陈小华 林以理 彭锦文 莫宇昭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0年第4期28-30,83,共3页
用扫描电镜观察清除了细胞外物质后的人舌表面细微结构:丝状乳头遍布舌背,略呈前外-后中方向排列,轻度向后倾斜。菌状乳头在丝状乳头之间,顶部呈火山口状。叶状乳头在舌后部侧缘。轮廓乳头顶部也呈火山口状,外周有1~2条深沟环绕。表层... 用扫描电镜观察清除了细胞外物质后的人舌表面细微结构:丝状乳头遍布舌背,略呈前外-后中方向排列,轻度向后倾斜。菌状乳头在丝状乳头之间,顶部呈火山口状。叶状乳头在舌后部侧缘。轮廓乳头顶部也呈火山口状,外周有1~2条深沟环绕。表层细胞脱落后乳头表面仍见到细胞之间的连接,乳头表面的微皱折清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舌乳头 微皱折
下载PDF
肠道M细胞的功能与疾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李秋璇 郭玥盺 +3 位作者 华嵘暄 尚宏伟 李利生 徐敬东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21年第4期197-203,共7页
M细胞(microfold cell,M cell)来源于肠隐窝Lgr5+干细胞,成熟的M细胞基底膜向上突起,呈“囊袋状”.M细胞分布广泛,在肠道相关淋巴组织(gut 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GALT)、鼻咽相关淋巴组织(nasopharyngeal lymphoid tissue,NALT)... M细胞(microfold cell,M cell)来源于肠隐窝Lgr5+干细胞,成熟的M细胞基底膜向上突起,呈“囊袋状”.M细胞分布广泛,在肠道相关淋巴组织(gut 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GALT)、鼻咽相关淋巴组织(nasopharyngeal lymphoid tissue,NALT)和支气管相关淋巴组织(bronchi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BALT)均有分布.M细胞分化主要通过两条途径调控,非经典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B,NF-κB)通路和经典NF-κB通路.其中,NF-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F-κB ligand,RANKL)和S100A4蛋白至关重要.M细胞在免疫系统中是一把双刃剑,既能摄取转运抗原,引发免疫应答;又是各种病原体侵袭机体的门户.结核病、朊蛋白病和克罗恩病的发生发展都与M细胞息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细胞 信号通路 肠道免疫 分化 克罗恩病 肺结核
下载PDF
马角坝地区小褶皱和劈理的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巧文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97-104,共8页
本文分析了马角坝地区小褶皱和劈理的宏观及微观的一些基本特征以及在解析与它们伴生的大构造形态、形成机制等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 小褶皱 枢纽 破劈理 流劈理
下载PDF
人皮肤低阻线区表皮的扫描电镜观察
11
作者 曾玉纯 王仲涛 +3 位作者 吴淑兰 张雷 李向印 赵玉珍 《河北医学院学报》 1992年第1期1-3,65,共3页
本文应用锇酸—二甲基亚砜—锇酸(ODO)法,对6侧人小腿部脾经与胃经低阻线区的表皮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基底细胞表面平滑;棘细胞表面有密集的微褶,胞质内张力丝束交织成网,与胞核关系密切;角化细胞表面可见稀疏的平行微褶,角化层表... 本文应用锇酸—二甲基亚砜—锇酸(ODO)法,对6侧人小腿部脾经与胃经低阻线区的表皮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基底细胞表面平滑;棘细胞表面有密集的微褶,胞质内张力丝束交织成网,与胞核关系密切;角化细胞表面可见稀疏的平行微褶,角化层表面可见多种类型的孔状结构。依观察所见结合文献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表皮 扫描电镜 微褶 皮肤
下载PDF
Mucosal delivery of nanovaccine strategy against COVID-19 and its variants 被引量:1
12
作者 Junwoo Lee Dongwoo Khang 《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7期2897-2925,共29页
Despite the global administration of approved COVID-19 vaccines(e.g.,ChAdOx1 nCoV-19?,mRNA-1273?,BNT162b2?),the number of infections and fatalities continue to rise at an alarming rate because of the new variants such... Despite the global administration of approved COVID-19 vaccines(e.g.,ChAdOx1 nCoV-19?,mRNA-1273?,BNT162b2?),the number of infections and fatalities continue to rise at an alarming rate because of the new variants such as Omicron and its subvariants.Including COVID-19 vaccines that are licensed for human use,most of the vaccines that are currently in clinical trials are administered via parenteral route.However,it has been proven that the parenteral vaccines do not induce localized immunity in the upper respiratory mucosal surface,and administration of the currently approved vaccines does not necessarily lead to sterilizing immunity.This further supports the necessity of a mucosal vaccine that blocks the main entrance route of COVID-19:nasal and oral mucosal surfaces.Understanding the mechanism of immune regulation of M cells and dendritic cells and targeting them can be another promising approach for the successful stimulation of the mucosal immune system.This paper reviews the basic mechanisms of the mucosal immunity elicited by mucosal vaccines and summarizes the practical aspects and challenges of nanotechnology-based vaccine platform development,as well as ligand hybrid nanoparticles as potentially effective target delivery agents for mucosal vaccin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VID-19 Vaccine platforms Mucosal vaccine 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 microfold cell(M cell) Dendritic cell(DC) Polymeric nanoparticleLiposome
原文传递
An update on oral drug delivery via intestinal lymphatic transport 被引量:5
13
作者 Zichen Zhang Yi Lu +1 位作者 Jianping Qi Wei Wu 《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8期2449-2468,共20页
Orally administered drug entities have to survive the harsh gastrointestinal environment,penetrate the enteric epithelia and circumvent hepatic metabolism before reaching the systemic circulation.Whereas the gastroint... Orally administered drug entities have to survive the harsh gastrointestinal environment,penetrate the enteric epithelia and circumvent hepatic metabolism before reaching the systemic circulation.Whereas the gastrointestinal stability can be well maintained by taking proper measures,hepatic metabolism presents as a formidable barrier to drugs suffering from first-pass metabolism.The pharmaceutical academia and industries are seeking alternative pathways for drug transport to circumvent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the portal pathway.Intestinal lymphatic transport is emerging as a promising pathway to this end.In this review,we intend to provide an updated overview on the rationale,strategies,factors and applications involved in intestinal lymphatic transport.There are mainly two pathways for peroral lymphatic transportdthe chylomicron and the microfold cell pathways.The underlying mechanisms are being unraveled gradually and nowadays witness increasing research input and appl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ug delivery ORAL Lymphatic transport Drug absorption CHYLOMICRON microfold cell Drug carriers NANOPARTICLES
原文传递
应用免疫冷冻超薄切片技术观察小鼠小肠微皱褶细胞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洁 高杰英 +2 位作者 常昕 赵新荣 胡白河 《上海免疫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0-12,共3页
利用免疫冰冻超薄切片技术对小肠Peyer集合淋巴小结进行透射电镜 (TEM )的观察 ,结果表明 ,胶体金 (10nm )标记的荆豆凝集素 (UEA1)可以与小肠中的Peyer集合淋巴小结表面的微皱褶细胞特异性地结合 ,为探讨M细胞的形态结构和生物学功能 ... 利用免疫冰冻超薄切片技术对小肠Peyer集合淋巴小结进行透射电镜 (TEM )的观察 ,结果表明 ,胶体金 (10nm )标记的荆豆凝集素 (UEA1)可以与小肠中的Peyer集合淋巴小结表面的微皱褶细胞特异性地结合 ,为探讨M细胞的形态结构和生物学功能 ,为口服疫苗的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冷冻超薄切片技术 微皱褶细胞 M细胞 Peyer集合淋巴小结 荆豆凝集素
原文传递
大黄附子汤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小鼠肠道微皱褶细胞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宋轶 赵伟彤 +5 位作者 路晓光 战丽彬 陈海铭 路童 康新 芮庆林 《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 2022年第3期167-173,共7页
目的:研究大黄附子汤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小鼠肠道微皱褶细胞(M细胞)变化的影响,为大黄附子汤临床防治SAP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取40只健康SPF级C57BL/6J雄性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空白对照组、大黄附子汤对照组、SAP组、大黄... 目的:研究大黄附子汤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小鼠肠道微皱褶细胞(M细胞)变化的影响,为大黄附子汤临床防治SAP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取40只健康SPF级C57BL/6J雄性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空白对照组、大黄附子汤对照组、SAP组、大黄附子汤治疗组,其中SAP组和大黄附子汤治疗组分别以3.5 g/kg剂量腹腔注射20%L-精氨酸,空白对照组和大黄附子汤对照组注射等剂量的等渗盐水;于造模后12、24、36 h,空白对照组和SAP组给予等渗盐水0.2 mL,大黄附子汤对照组和治疗组给予大黄附子汤0.2 mL灌肠,均于造模完成48 h后处死取材,使用ELISA检测血清淀粉酶、内毒素、IL-1β及TNF-α含量,取回肠及胰腺组织行HE染色、评分,免疫组化染色检测M细胞特异性蛋白GP2并评分。结果:(1)一般情况:对照组腹腔注射后小鼠一般情况好,精神状态良好,能正常进水,四肢活动自如,行动未受影响;SAP组小鼠腹腔注射后一般情况差,精神萎靡,反应迟钝,行动迟缓,呼吸急促,拱背收腹,饮水减少。(2)SAP组淀粉酶、内毒素、IL-1β及TNF-α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与SAP组进行对比,大黄附子汤治疗组血清淀粉酶、内毒素、IL-1β及TNF-α水平出现显著下降(P<0.05)。(3)HE染色:SAP组胰腺及回肠组织坏死严重,可见大量白细胞浸润。大黄附子汤治疗组胰腺及回肠组织轻度坏死,可见少量中性粒细胞等白细胞浸润。(4)免疫组化染色:SAP组与对照组相比GP2表达降低(P<0.05);相较于SAP组,大黄附子汤治疗组GP2的表达水平升高(P<0.05)。结论:大黄附子汤治疗可改善作为肠道免疫应答起始的M细胞数量与功能,增强肠道免疫应答,减轻肠免疫屏障损伤,减少内毒素入血,改善SAP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急性胰腺炎 M细胞 肠黏膜免疫屏障 大黄附子汤
原文传递
伤寒减毒活疫苗Ty21a免疫后小鼠小肠微皱褶细胞数量变化的观测
16
作者 陈洁 高杰英 +2 位作者 彭虹 舒翠莉 王华 《上海免疫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02-103,106,共3页
本文拟建立一种分离滤泡相关上皮 (FAE )的稳定方法 ,并对微皱褶细胞 (M细胞 )的可诱导性作初步探讨。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 2组 ,每组 11或 2 2只 ,以小鼠灌胃免疫为模型 ,采用Percoll非连续密度梯度离心法提取小鼠小肠Payer结中的FAE ... 本文拟建立一种分离滤泡相关上皮 (FAE )的稳定方法 ,并对微皱褶细胞 (M细胞 )的可诱导性作初步探讨。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 2组 ,每组 11或 2 2只 ,以小鼠灌胃免疫为模型 ,采用Percoll非连续密度梯度离心法提取小鼠小肠Payer结中的FAE ,经荧光标记的凝集素 (UEA1 FITC )染色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 ,SAS统计软件分析。结果表明伤寒沙门菌Ty2 1a免疫组与PBS对照组之间 ,有极显著性差异 (P <0 0 1)。说明伤寒沙门菌Ty2 1a可诱导微皱褶细胞 (M细胞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减毒活疫苗 TY21A 小肠 微皱褶细胞 数量变化 流式细胞术
原文传递
家兔派尹尔氏(Peyer's Patches)淋巴集结圆顶上皮内微褶细胞的来源与分化
17
作者 于士广 高舜德 +1 位作者 张红卫 黄浙 《山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89年第1期90-96,共7页
对不同发育时期家兔Peyer's Patches圆顶的显微和亚显微结构系统观察表明,圆顶上皮内的微褶细胞来源于中胚层,而不是由未分化的肠上皮细胞分化而来,可能同巨噬细胞是同一组细胞系来源。
关键词 派尹尔氏 淋巴集结 微褶细胞 家兔
原文传递
靶向M细胞的抗原递送——增强黏膜免疫应答的关键策略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翌 李淼 +1 位作者 孙元 仇华吉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16-225,共10页
黏膜是阻止病原入侵的第一道防线,黏膜免疫系统在抵抗感染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黏膜途径接种疫苗可以同时诱导黏膜和全身免疫反应,因此,理论上针对黏膜的免疫策略是最合理和有效的。但黏膜免疫系统的复杂性和屏障作用造成抗原... 黏膜是阻止病原入侵的第一道防线,黏膜免疫系统在抵抗感染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黏膜途径接种疫苗可以同时诱导黏膜和全身免疫反应,因此,理论上针对黏膜的免疫策略是最合理和有效的。但黏膜免疫系统的复杂性和屏障作用造成抗原诱导的免疫应答水平低下,制约了黏膜疫苗的发展。M细胞(Microfoldcells)是黏膜免疫系统所独有的,其具有捕获腔内抗原和启动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功能。M细胞摄取抗原的多少直接关系到黏膜疫苗的免疫效力,而利用M细胞配体可将抗原靶向递呈给M细胞,从而实现高效的黏膜免疫应答。靶向M细胞的抗原递送策略及其应用可以提高黏膜免疫应答水平,促进黏膜疫苗的研制。尽管如此,要成功研制安全高效的黏膜疫苗,今后依然有漫长的路要走,这可能有赖于进一步探究M细胞的特性和功能及黏膜免疫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靶向性抗原递送 M细胞 黏膜免疫 黏膜疫苗
原文传递
特发性黄斑前膜视物变形程度的影响因素
19
作者 赵小琴 许立帅 +3 位作者 李林芮 杨桢 戴乐 杨小丽 《国际眼科纵览》 2018年第1期39-43,共5页
特发性黄斑前膜(idiopathic epiretinal membrane,IERM)是一种常见的年龄相关性黄斑疾病。视物变形是除视力下降之外影响IERM患者视觉质量的主要症状。随着评估视物变形方法的不断改善,越来越多的文章研究影响IERM视物变形严重程度... 特发性黄斑前膜(idiopathic epiretinal membrane,IERM)是一种常见的年龄相关性黄斑疾病。视物变形是除视力下降之外影响IERM患者视觉质量的主要症状。随着评估视物变形方法的不断改善,越来越多的文章研究影响IERM视物变形严重程度的因素,认为内核层厚度、视网膜的切向位移、视网膜血管印记以及视网膜的收缩程度共同影响IERM患者视物变形的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前膜 内核层 视网膜血管印记 视网膜切向位移 视网膜微折叠 视网膜收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