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0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eparation and crystallization kinetics of micron-sized Mg(OH)2 in a mixed suspension mixed product removal crystallizer 被引量:7
1
作者 Xingfu SONG Kefeng TONG Shuying SUN Ze SUN Jianguo YU 《Frontiers of Chem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13年第2期130-138,共9页
Magnesium hydroxide is an important chemi- cal, and is usually obtained from seawater or brine via precipitation process. The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of magnesium hydroxide has great effects on the subsequent filtr... Magnesium hydroxide is an important chemi- cal, and is usually obtained from seawater or brine via precipitation process. The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of magnesium hydroxide has great effects on the subsequent filtration and drying processes. In this paper, micron-sized magnesium hydroxide with high purity, large particle size and low water content in filter cake was synthesized via simple wet precipitation in a mixed suspension mixed product removal (MSMPR) crystallizer. The effects of reactant concentration, residence time and impurities on the properties of magnesium hydroxide were investigated by X-Ray diffraction (XR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 scopy (SEM) and Malvem laser particle size analyzer. The results show that NaOH concentration and residence time have great effects on the water content and particle size of Mg(OH)2. The spherical Mg(OH)2 with uniform diameter of about 30 μm was obtained with purity higher than 99% and water content less than 31%. Furthermore, the crystallization kinetics based on the population balance theory was studied to provide the theoretical data for industrial enlargement, and the simulation coefficients (R2) based on ASL model and C-R model are 0.9962 and 0.9972, respectively, indicating that the crystal growth rate of magnesium hydroxide can be well simulated by the size- dependent growth mode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gnesium hydroxide precipitation micron-sized crystallization kinetics
原文传递
Granularity control enables high stability and elevated-temperature properties of micron-sized single-crystal LiNi_(0.5)Mn_(1.5)O_(4) cathodes at high voltage 被引量:1
2
作者 Wenbiao Liang Peng Wang +2 位作者 Hao Ding Bo Wang Shiyou Li 《Journal of Materiomics》 SCIE EI 2021年第5期1049-1060,共12页
The development of high energy density LiNi_(0.5)Mn_(1.5)O_(4)(LNMO)cathode materials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 are challenged by capacity degradation,which becomes more aggravated particularly at elevated temperature... The development of high energy density LiNi_(0.5)Mn_(1.5)O_(4)(LNMO)cathode materials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 are challenged by capacity degradation,which becomes more aggravated particularly at elevated temperatures.Thus,the practical strategy with facile craft and the viability of large-scale preparation for industrialized applications should be developed urgently.In this work,a micron-sized LNMO single crystals is synthesized by a facile two-step method consisting of an alcohol gel solvent method and a segmented sintering reaction.Results show that the truncated polyhedron LNMO-900 sample,with the moderate D50 characteristic value of 4.429 mm and the highest tap density of 2.31 g cm^(-3),provides a stable structural and chemical stability even at elevated testing temperature due to its moderate specific surface area and the few Fd-3m phase.The LNMO/Li half-cells display more excellent capacity retention(87.3% at 1C and 25℃ after 500 cycles)and better thermal stability(76.65% at 1C and 55℃ after 200 cycles)than those of the single crystals of LNMO-850 and LNMO-950.Besides,the XPS,in-situ EIS and electrochemical tests results also prove that the LNMO-900 exhibits the lowest electrolyte decomposition degree,owing to a thin and effective solid-electrolyte interfacial film formed after cyc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Ni_(0.5)Mn_(1.5)O_(4) Single crystals Facile synthesis micron-sized materials 5 V cathode In-situ EIS
原文传递
用于人体运动监测的微球结构柔性压力传感器
3
作者 宋锐 罗海军 王雪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3-86,共4页
针对微结构柔性压力传感器的工艺复杂和高灵敏度压力区间小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微米(μm)级金属铜(Cu)微球结构的柔性可穿戴式压力传感器,用于人体运动信号的个性化监测。该传感器利用Cu微球的高导电性及其丰富的表面形态在硅胶... 针对微结构柔性压力传感器的工艺复杂和高灵敏度压力区间小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微米(μm)级金属铜(Cu)微球结构的柔性可穿戴式压力传感器,用于人体运动信号的个性化监测。该传感器利用Cu微球的高导电性及其丰富的表面形态在硅胶表面构造了一层独特的摩擦结构,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薄膜进行摩擦,增大了摩擦系数,提高了灵敏度和稳定性。柔性材料的应用使其能够适应人体皮肤曲面,实现高效的压力检测。该传感器具有28.7 nA/kPa的压力灵敏度,能响应0~20 Hz压力,并且在工作1000个周期后仍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压力传感器 微米级金属铜 微球结构 可穿戴
下载PDF
Magnéli相亚氧化钛陶瓷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4
作者 刘会军 肖浩宇 +2 位作者 乔永莲 杨凌旭 曾潮流 《材料研究与应用》 CAS 2024年第1期37-50,共14页
Magnéli相亚氧化钛是一系列非化学计量比氧化钛的统称,主要包括Ti_(4)O_(7)、Ti_(5)O_(9)、Ti_(6)O_(11)和Ti_(8)O_(15)等相,其中以Ti_(4)O_(7)的导电性最好,其理论电导率可达1500 S·cm^(-1),约为石墨的二倍。此外,Magné... Magnéli相亚氧化钛是一系列非化学计量比氧化钛的统称,主要包括Ti_(4)O_(7)、Ti_(5)O_(9)、Ti_(6)O_(11)和Ti_(8)O_(15)等相,其中以Ti_(4)O_(7)的导电性最好,其理论电导率可达1500 S·cm^(-1),约为石墨的二倍。此外,Magnéli相亚氧化钛在强酸、强碱环境中均表现出极强的耐蚀性能,并且能够在水溶液中保持3.0 V以上的稳定电位窗口。Magnéli相亚氧化钛优异的性能使其在化学电源如铅蓄电池、液流电池、锂硫电池、可再生燃料电池,电解水的催化剂载体,热电及光电材料,光催化制氢以及电催化氧化降解有机污染物等领域中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目前,科研人员已经开发出一系列制备亚氧化钛的方法。但是在高纯度、单相、纳米或亚微米尺度亚氧化钛粉体,大尺寸的一体式亚氧化钛电极和金属基亚氧化钛涂层电极的规模化生产和应用中依然存在许多问题,限制了亚氧化钛系列产品在上述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基于Magnéli相亚氧化钛陶瓷的固有特性,重点介绍了亚氧化钛粉体、一体式电极和涂层电极的制备方法及应用现状,同时对亚氧化钛相关材料的应用前景进行了简要概述,为科研院所及相关企业提供了参考依据、研究思路和解决办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gnéli相 亚氧化钛 Ti_(4)O_(7) 纳米粉体 亚微米粉体 一体式电极 靶材 涂层电极
下载PDF
脱硫吸收塔深度除尘机理研究
5
作者 姜雅洲 邓丽萍 +1 位作者 刘文榉 葛春亮 《能源工程》 2024年第4期56-64,共9页
本文研究了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塔内气液固三相介质流场中亚微米级和微米级颗粒物的深度除尘机理。采用欧拉-离散相模型模拟单液滴对颗粒物的捕集过程,分析不同粒径颗粒在脱硫塔内的分布和捕集情况。针对亚微米级颗粒,研究结果显示,脱... 本文研究了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塔内气液固三相介质流场中亚微米级和微米级颗粒物的深度除尘机理。采用欧拉-离散相模型模拟单液滴对颗粒物的捕集过程,分析不同粒径颗粒在脱硫塔内的分布和捕集情况。针对亚微米级颗粒,研究结果显示,脱硫塔内的主导捕集机制为热泳捕集,而惯性捕集、拦截捕集作用相对较弱;增加气液两相温差有助于提高脱硫塔对亚微米级颗粒的脱除效率。对于微米级颗粒,惯性捕集成为最主要的机制,其捕集效率受到气液相对速度和液滴体积分数的影响。增大气液相对速度和液滴体积分数可以提高脱硫塔对微米级颗粒物的脱除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液固三相介质流场 亚微米级颗粒 微米级颗粒 深度除尘机理 欧拉-离散相模型
下载PDF
基于CT扫描的煤岩孔隙结构全孔径表征
6
作者 朱文涛 李小刚 +5 位作者 任勇 师斌斌 戴瑞瑞 洪星 杨潇 陈国辉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1-80,共10页
为探究深层、超深层煤岩孔隙结构,在鄂尔多斯盆地DJ区块本溪组X号煤岩采集了12块样品,基于数字岩心CT扫描三维重构技术,联合高压压汞、液氮吸附、二氧化碳吸附测试,应用多实验拼接方法,表征了X号煤岩孔隙的全孔径分布特征,并对比分析深... 为探究深层、超深层煤岩孔隙结构,在鄂尔多斯盆地DJ区块本溪组X号煤岩采集了12块样品,基于数字岩心CT扫描三维重构技术,联合高压压汞、液氮吸附、二氧化碳吸附测试,应用多实验拼接方法,表征了X号煤岩孔隙的全孔径分布特征,并对比分析深层及中浅层煤岩的微孔、介孔、大孔的分布差异及其对吸附作用、渗透率的影响。研究表明:煤岩储层的储集空间以微孔及大孔为主,介孔发育较少;深层X号煤岩微孔平均占比为44.1%,大孔平均占比为53.9%,中浅层X号煤岩中微孔平均占比为34.8%,大孔平均占比为64.1%;深层煤岩中起吸附作用的纳米孔更发育,但在中浅层煤岩中微米级裂缝发育程度优于深层煤;通过全孔径分布特征分析认为,中浅层X号煤岩大孔孔容占比更高,渗透率比深层X煤岩高出1个数量级,而深层X号煤岩微孔孔容占比更高,吸附性更强。该研究通过全孔径定量表征,明确储层各级孔隙分布特征,为煤层气赋存状态及产出机理提供了数据及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岩 全孔径拼接 微米CT扫描 高压压汞 液氮吸附 二氧化碳吸附 鄂东缘DJ区块
下载PDF
微米活性液滴场致荷电效果及煤尘润湿性能研究
7
作者 王成 彦鹏 +3 位作者 代振华 陆斌 葛少成 赵伟智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6-52,共7页
水雾荷电与溶液活性处理作为2种增效降尘手段,独立使用时均表现出良好的降尘效果。为探究二者联合使用对微细粉尘的沉降效果,选取十二烷基硫酸钠表面活性剂配置活性溶液,利用紫铜芒刺环形电极进行电晕荷电,在微米尺度液滴场致荷电的背景... 水雾荷电与溶液活性处理作为2种增效降尘手段,独立使用时均表现出良好的降尘效果。为探究二者联合使用对微细粉尘的沉降效果,选取十二烷基硫酸钠表面活性剂配置活性溶液,利用紫铜芒刺环形电极进行电晕荷电,在微米尺度液滴场致荷电的背景下,探究了微米活性液滴的荷电效果及其对无烟煤的润湿性。结果表明:活性溶液相较于纯水对电场的响应更为敏感;水雾荷电与溶液活性处理对于增强液滴破碎、减小液滴粒径及增强溶液润湿性能表现出协同效应;微米荷电活性水雾相较于普通水雾对无烟煤尘的捕集效率更高,对全尘、呼吸性粉尘的沉降效率分别高达91.77%、90.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米活性液滴 场致荷电 表面活性剂 液滴粒径 溶液润湿性 降尘效率
下载PDF
Reversible cationic-anionic redox in disordered rocksalt cathodes enabled by fluorination-induced integrated structure design 被引量:1
8
作者 Feng Wu Jinyang Dong +9 位作者 Jiayu Zhao Qi Shi Yun Lu Ning Li Duanyun Cao Wenbo Li Jianan Hao Yu Zheng Lai Chen Yuefeng Su 《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7期158-169,I0004,共13页
Cation-disordered rocksalt oxides(DRX)have been identified as promising cathode materials for high energy density applications owing to their variable elemental composition and cationic-anionic redox activity.However,... Cation-disordered rocksalt oxides(DRX)have been identified as promising cathode materials for high energy density applications owing to their variable elemental composition and cationic-anionic redox activity.However,their practical implementation has been impeded by unwanted phenomena such as irrepressible transition metal migration/dissolution and O_(2)/CO_(2)evolution,which arise due to parasitic reactions and densification-degradation mechanisms during extended cycling.To address these issues,a micron-sized DRX cathode Li_(1.2)Ni_(1/3)Ti_(1/3)W_(2/15)O_(1.85)F_(0.15)(SLNTWOF)with F substitution and ultrathin LiF coating layer is developed by alcohols assisted sol-gel method.Within this fluorination-induced integrated structure design(FISD)strategy,in-situ F substitution modifies the activity/reversibility of the cationic-anionic redox reaction,while the ultrathin LiF coating and single-crystal structure synergistically mitigate the cathode/electrolyte parasitic reaction and densification-degradation mechanism.Attributed to the multiple modifications and size effect in the FISD strategy,the SLNTWOF sample exhibits reversible cationic-anionic redox chemistry with a meliorated reversible capacity of 290.3 mA h g^(-1)at 0.05C(1C=200 mA g^(-1)),improved cycling stability of 78.5%capacity retention after 50 cycles at 0.5 C,and modified rate capability of 102.8 mA h g^(-1)at 2 C.This work reveals that the synergistic effects between bulk structure modification,surface regulation,and engineering particle size can effectively modulate the distribution and evolution of cationic-anionic redox activities in DRX cathod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tion-disordered rocksalt oxides Fluorine substitution Ultrathin LiF coating micron-sized single-crystal Reversible cationic-anionic redox
下载PDF
亚微米尺寸、高结晶度石墨烯增强间位芳纶纤维力学性能
9
作者 高振飞 宋清泉 +8 位作者 肖志华 李兆龙 李涛 罗家俊 王珊珊 周万立 李兰英 于俊荣 张锦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34-143,共10页
芳纶纤维具有优异的综合性能,在各种工业应用中备受青睐。其中,间位芳纶纤维,也称聚间苯二甲酰间苯二胺(PMIA)纤维,兼具阻燃、耐高温、电隔离和高化学稳定性。其织物材料广泛应用于防火、防热等行业。然而,由于分子链中酰胺和苯环键之... 芳纶纤维具有优异的综合性能,在各种工业应用中备受青睐。其中,间位芳纶纤维,也称聚间苯二甲酰间苯二胺(PMIA)纤维,兼具阻燃、耐高温、电隔离和高化学稳定性。其织物材料广泛应用于防火、防热等行业。然而,由于分子链中酰胺和苯环键之间缺乏偶联,内旋能低,导致PMIA纤维链段柔软、结晶度低,展现出较低的机械强度。因此,迫切需要改善这些纤维的机械特性,以扩大其应用范围。纳米复合材料的可以赋予基体材料许多独特特性。其中,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占据突出地位。石墨烯面内的苯环结构使其可以有效增强芳香族和脂肪族类聚合物材料。此外,与大尺寸的石墨烯相比,小尺寸的石墨烯在聚合物基体中表现出更好的分散性,可在纤维类聚合物材料中展现出更明显的增强效应。因此,使用高品质、小尺寸的石墨烯是增强聚合物基体的有效手段。我们的研究展示了亚微米尺寸的石墨烯如何改善PMIA纤维的结构完整性和增加机械强度。结果显示,与未改性的PMIA纤维相比,拉伸强度显著提高46%。鉴于该方法的有效性,可以采用此种“小尺寸、高品质”的石墨烯来开发更强韧且更具商用价值的碳基纳米复合纤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微米级石墨烯 间位芳纶纤维 剪切分散 拉伸强度 内部结构优化
下载PDF
含0.029%铌F40MnVS钢连铸坯微米级大颗粒NbC特征及生成机理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谢有 邓向阳 +1 位作者 李仕超 孟晓玲 《特殊钢》 2023年第1期49-54,共6页
针对铌微合金化(加0.029%Nb)F40MnVS非调质钢(220 mm×260 mm)连铸坯中含铌相进行研究,结果表明:F40MnVS钢连铸坯中可见较多微米级大颗粒NbC相(/%:80~94Nb, 1.2~7.1V,1.6~17.1Ti)。大颗粒NbC分布在枝晶间,其形貌可呈块状、长条状或... 针对铌微合金化(加0.029%Nb)F40MnVS非调质钢(220 mm×260 mm)连铸坯中含铌相进行研究,结果表明:F40MnVS钢连铸坯中可见较多微米级大颗粒NbC相(/%:80~94Nb, 1.2~7.1V,1.6~17.1Ti)。大颗粒NbC分布在枝晶间,其形貌可呈块状、长条状或与钢基体的共晶形态,部分依附于硫化物存在。在连铸坯边部NbC多在5μm以下,形貌以点状居多;连铸坯中间及心部NbC可达数十微米,多为细长条。这些大颗粒NbC相在热轧材中仍然存在。依据Thermo-Calc计算结果,钢液凝固末期,当固相率达到0.961时,NbC可在元素富集的钢液中析出,其成分存在Ti可能是与先析出的TiN成分互溶的结果;通过将轧前铸坯加热温度提高至1200℃,可明显降低大颗粒NbC的尺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米级大颗粒NbC 铌微合金化 F40MnVS 连铸坯 THERMO-CALC
下载PDF
液相还原法制备微米级银粉及其性能研究
11
作者 吴凡 张治国 索艳格 《电镀与精饰》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8-25,共8页
为解决导电银浆用银粉烧结温度高和电阻率大的问题,以硝酸银(AgNO_(3))为原料,硫酸亚铁(FeSO_(4)·7H_(2)O)为还原剂,柠檬酸(C_(6)H_(8)O_(7)·H_(2)O)为添加剂制备银粉。采用正交实验探究不同工艺参数对银粉尺寸和形貌的影响... 为解决导电银浆用银粉烧结温度高和电阻率大的问题,以硝酸银(AgNO_(3))为原料,硫酸亚铁(FeSO_(4)·7H_(2)O)为还原剂,柠檬酸(C_(6)H_(8)O_(7)·H_(2)O)为添加剂制备银粉。采用正交实验探究不同工艺参数对银粉尺寸和形貌的影响。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四探针测试仪等对制备产物的晶体结构、形貌、烧结温度、电阻率等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改变柠檬酸的浓度可以调整银粉的尺寸大小和形貌,无柠檬酸条件下可以得到尺寸大小约为3μm的球形银粉,且在最佳烧结温度550℃下电阻率为2.39×10^(-7)Ω·m;浓度为0.015 mol·L^(-1)条件下可以得到尺寸大小约为3.5μm的片状银粉,且在最佳烧结温度150℃下电阻率为4.77×10^(-6)Ω·m;浓度为0.060 mol·L^(-1)条件下可以得到尺寸大小约为0.5μm的球形银粉,且在最佳烧结温度250℃下电阻率为1.92×10^(-6)Ω·m。因此,本研究制备的银粉具有低的烧结温度和电阻率,可满足实际应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相还原法 微米级银粉 球形 片状 烧结温度 电阻率
下载PDF
微米铝粉在氢气/水蒸气氛围下燃烧机制研究
12
作者 张术琳 严翔 +2 位作者 龙睿基 鲁义 施式亮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196-202,共7页
为探究铝制品在生产加工过程中蕴含的气粉两相体系爆炸风险,揭示铝粉在潮湿环境下燃烧机制,基于Chemkin软件模拟微米铝粉在氢气/水蒸气氛围下微观反应进程,结合铝粉气相燃烧机制,构建包含Al、O、AlO、AlO_(2)、AlH等28组分、68步基元反... 为探究铝制品在生产加工过程中蕴含的气粉两相体系爆炸风险,揭示铝粉在潮湿环境下燃烧机制,基于Chemkin软件模拟微米铝粉在氢气/水蒸气氛围下微观反应进程,结合铝粉气相燃烧机制,构建包含Al、O、AlO、AlO_(2)、AlH等28组分、68步基元反应的化学反应动力学模型。通过改变水蒸气与空气的摩尔比,分析水蒸气含量对燃烧温度敏感性的影响,以及对关键自由基的摩尔分数和最大生成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基于温度敏感性分析,发现水蒸气含量的增加会降低微米铝粉平衡时的燃烧温度。其中,影响平衡时燃烧温度的关键基元反应R32(即Al+H_(2)O=AlOH+H),由开始的先促进升温后抑制升温变为完全抑制升温。基于生成速率分析,得出水蒸气含量的增加会降低O和AlO自由基平衡时的摩尔分数。基于反应路径分析获取微米铝粉在氢气/水蒸气氛围下燃烧的关键反应路径,其中,Al→O、Al→AlO、Al_(2)O_(2)→AlO等基元反应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米铝粉 氢气/水蒸气氛围 燃烧机制 基元反应 Chemkin模拟计算
下载PDF
文丘里管空化生成微米气泡的试验
13
作者 阳希颖 黄广源 +3 位作者 宋煜晨 蔡康贝 尹俊连 王德忠 《净水技术》 CAS 2023年第1期138-145,共8页
微米气泡在工业中应用广泛,采用文丘里管空化产生微米气泡具有结构简单、能耗低等优点。为探究文丘里管空化过程微米气泡的生成规律,文中以水为介质、高速摄像为测量手段,探讨了空化数对于微米气泡尺寸分布的影响。试验发现:空化程度最... 微米气泡在工业中应用广泛,采用文丘里管空化产生微米气泡具有结构简单、能耗低等优点。为探究文丘里管空化过程微米气泡的生成规律,文中以水为介质、高速摄像为测量手段,探讨了空化数对于微米气泡尺寸分布的影响。试验发现:空化程度最剧烈时气泡直径分布最广,在20~230μm,并服从多元高斯分布;随着空化数的增加,空化程度有所降低,气泡Sauter平均直径增加而气泡数量降低。此研究为空化生成微米气泡的方法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米气泡 文丘里管 空化数 高速摄像 气泡尺寸分布
下载PDF
SF_(6)直流穿墙套管金属微粒产生过程模拟及沿面闪络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卓栋 齐波 +5 位作者 董浩 张一 杨霄 罗远 卢理成 李成榕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848-2857,共10页
穿墙套管是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中不可替代的关键装备。在SF_(6)气体绝缘直流穿墙套管内,部件间的相互摩擦会产生大量金属微粒,这是引发其内绝缘失效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研究金属微粒的产生过程和形貌特征,进而研究其对闪络的影响具有... 穿墙套管是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中不可替代的关键装备。在SF_(6)气体绝缘直流穿墙套管内,部件间的相互摩擦会产生大量金属微粒,这是引发其内绝缘失效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研究金属微粒的产生过程和形貌特征,进而研究其对闪络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该文计算某特高压工程中昼夜温差与风致振动工况下触指的振动幅值和频率,开展触指磨损实验,基于磨损产物进行金属微粒吸附实验以及闪络电压测量实验。结果表明:脉动风作用下的触指磨损程度较大,是金属微粒的主要来源;在粘着磨损以及磨粒磨损的耦合作用下,产生的微粒基本处于微米级,材料包括铝、银、锌和铜,大微粒多为片状,小微粒多为椭球状;在库仑力的作用下,微粒主要在绝缘支柱法向电场较大的表面吸附;附着微米级金属微粒可以使得环氧闪络电压下降20%。该研究结果可为金属微粒对绝缘特性影响的研究提供选型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米级金属微粒 风致振动 触指磨损 粒径分布 微粒特征 闪络电压
下载PDF
10μm尺度锆石U-Pb年龄的LA-MC-ICP-MS测定 被引量:42
15
作者 耿建珍 张健 +3 位作者 李怀坤 李惠民 张永清 郝爽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77-884,共8页
利用激光烧蚀多接收器等离子质谱系统,采用离子计数器与法拉第接收器同时接收U-Pb同位素的技术,对4个标准锆石GJ-1,91500,M257和TEMORA采用10μm剥蚀斑直径、单点剥蚀模式测定,得到了(602±3)Ma(n=32)、(1058±3)Ma(n=29)、(561... 利用激光烧蚀多接收器等离子质谱系统,采用离子计数器与法拉第接收器同时接收U-Pb同位素的技术,对4个标准锆石GJ-1,91500,M257和TEMORA采用10μm剥蚀斑直径、单点剥蚀模式测定,得到了(602±3)Ma(n=32)、(1058±3)Ma(n=29)、(561.9±2.5)Ma(n=32)和(414.7±2.3)Ma(n=36)的结果;对GJ-1和TEMORA采用5μm剥蚀斑直径、曲线扫描模式测定,得到(596.9±4.5)Ma(n=22)、(417.9±2.5)Ma(n=32)的年龄,均与文献参考值在误差范围内一致。10μm斑径单点剥蚀得到I9801、05SD07-01两个典型变质锆石年龄分别为(426±2)Ma(n=30)、(1815±10)Ma(n=16),5μm斑径曲线扫描得到I9801、05SD07-01年龄分别为(427±3)Ma(n=32)、(1789±32)Ma(n=15),均为其可信年龄结果。利用LA-MC-ICP-MS系统对小颗粒锆石、锆石变质增生边或其他成因增生边进行10μm尺度内U-Pb定年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MC-ICP-MS 离子计数器 锆石U-PB定年 10μm尺度锆石
下载PDF
CO_2碳化法制备微米级球霰石型食品碳酸钙的研究 被引量:20
16
作者 王芬 余军霞 +4 位作者 肖春桥 张锦 余丽霞 周芳 池汝安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3-50,56,共9页
采用CO_2碳化法制备了微米级球霰石型食品级碳酸钙,探讨了碳化温度、Ca^(2+)浓度、混合气中CO_2浓度等制备工艺参数对碳酸钙晶型和形貌的影响,探讨了氨水用量、碳化时间对碳酸钙产率的影响,并采用FT-IR、XRD和SEM对制备的碳酸钙进行了... 采用CO_2碳化法制备了微米级球霰石型食品级碳酸钙,探讨了碳化温度、Ca^(2+)浓度、混合气中CO_2浓度等制备工艺参数对碳酸钙晶型和形貌的影响,探讨了氨水用量、碳化时间对碳酸钙产率的影响,并采用FT-IR、XRD和SEM对制备的碳酸钙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碳化温度升高、混合气中CO_2浓度降低,制备的碳酸钙晶型由球霰石型转变为方解石型;Ca^(2+)浓度增加,制备的碳酸钙颗粒尺寸增大,碳化时间增加,产率先增加后减小。最佳制备条件为碳化温度20℃,Ca^(2+)浓度0.3 mol/L,混合气中CO_2浓度30%,[氨水]/2[Ca^(2+)]摩尔比为1.1,碳化时间为24min,制备的微米级球霰石型碳酸钙颗粒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3.79μm,产率>99%,重金属含量低于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GB1898-2007轻质碳酸钙》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碳化法 食品碳酸钙 微米级 球霰石型
下载PDF
纳微米聚合物微球的水化膨胀封堵性能 被引量:17
17
作者 李娟 朱维耀 +2 位作者 龙运前 兰喜艳 杨智慧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2-57,8,共6页
为改善聚合物微球的深度调剖效果,利用蒸馏沉淀聚合法制备纳微米聚合物微球,并利用激光粒度分析仪、微孔滤膜装置和驱替装置对纳微米聚合物微球的粒径、水化膨胀能力和变形封堵能力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纳微米聚合物微球为较规则均匀... 为改善聚合物微球的深度调剖效果,利用蒸馏沉淀聚合法制备纳微米聚合物微球,并利用激光粒度分析仪、微孔滤膜装置和驱替装置对纳微米聚合物微球的粒径、水化膨胀能力和变形封堵能力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纳微米聚合物微球为较规则均匀的球形,粒径分布集中,具有良好的水化膨胀性能;随着盐矿化度增大,纳微米聚合物微球膨胀性能变差;随着温度升高,微球的膨胀性能变强;在氯化钙和氯化镁水型中,微球膨胀性能变差;在酸性和碱性环境中,微球膨胀性能变差;随着水化时间增长,微球的封堵性能和变形能力逐渐增强,对孔道产生有效封堵的同时又能变形通过孔道,在渗透率较低的岩心中具有更好的深度调剖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微米聚合物微球 水化膨胀 过滤 封堵 变形
下载PDF
微米级铜粉化学镀银及抗氧化性分析 被引量:12
18
作者 梅冰 乔学亮 +2 位作者 王洪水 陈建国 邱小林 《材料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28-30,共3页
采用化学镀的方法在微米级铜粉表面镀银。用X射线衍射法(XRD)和热重分析法(TG)测定了铜-银粉的物相和抗氧化性,比较了由镀前有无活化的铜粉所制备的两种金属粉体的性能,最后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对两种粉体的表面元素和含量进行测定。结果... 采用化学镀的方法在微米级铜粉表面镀银。用X射线衍射法(XRD)和热重分析法(TG)测定了铜-银粉的物相和抗氧化性,比较了由镀前有无活化的铜粉所制备的两种金属粉体的性能,最后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对两种粉体的表面元素和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镀银能明显提高铜粉抗氧化性,而镀前经活化的铜粉具有更好的活性,银在铜粉表面含量达到93.2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米级铜粉 化学镀银 抗氧化性
下载PDF
悬浮共聚法合成功能性微米级单分散交联聚苯乙烯微球 被引量:11
19
作者 熊颖辉 李红 +3 位作者 李慧芝 申剑仁 钟至荣 何杰 《石油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02-506,共5页
以葡萄糖水溶液为分散介质、丙烯酸(AA)为功能单体,加入稳定剂聚乙烯醇(PVA),用悬浮共聚法合成了含羧基的功能性微米级单分散交联聚苯乙烯微球(简称聚苯乙烯微球)。考察了葡萄糖、主单体苯乙烯(St)、功能单体AA、稳定剂PVA、... 以葡萄糖水溶液为分散介质、丙烯酸(AA)为功能单体,加入稳定剂聚乙烯醇(PVA),用悬浮共聚法合成了含羧基的功能性微米级单分散交联聚苯乙烯微球(简称聚苯乙烯微球)。考察了葡萄糖、主单体苯乙烯(St)、功能单体AA、稳定剂PVA、交联剂二乙烯苯(DVB)、引发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含量对聚苯乙烯微球的粒径及其分布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较佳的聚合条件为:葡萄糖水溶液的质量分数为6.5%~7.0%;St,AA,DVB,AIBN,PVA分别占总物料质量的20%~25%,100%,0.10%,0.25%,1.00%;温度79℃;反应时间10h。在此条件下制备的聚苯乙烯微球的平均直径为50~70μm,分散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共聚 葡萄糖水溶液 功能单体 丙烯酸 苯乙烯 功能性微米级单分散交联聚苯乙烯微球
下载PDF
无皂乳液聚合制备亚微米级单分散聚苯乙烯微球 被引量:13
20
作者 顾井丽 曹堃 黄源 《合成橡胶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13-216,共4页
采用无皂乳液聚合法制备了具有单分散性的亚微米级聚苯乙烯微球 ,考察了聚合体系pH值、单体及引发剂用量对聚合转化率、微球粒径及其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 ,采用NaOH和NaHCO3 复合溶液调节聚合体系pH值是控制聚合动力学、微球粒径及单... 采用无皂乳液聚合法制备了具有单分散性的亚微米级聚苯乙烯微球 ,考察了聚合体系pH值、单体及引发剂用量对聚合转化率、微球粒径及其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 ,采用NaOH和NaHCO3 复合溶液调节聚合体系pH值是控制聚合动力学、微球粒径及单分散性的有效手段 ,当其质量比为 1∶1时效果较好。随碱性复合溶液加入量的增加 ,最终转化率下降 ,微球粒径则由于复合溶液同时起到电解质的作用而存在极大值。随过硫酸钾 (KPS)质量分数的增加 ,反应前期聚合转化率增大 ,但其用量过大 ,会导致体系pH值偏低 ,KPS过早消耗完毕 ,故反应后期最终转化率偏低 ;其用量过低 ,会影响粒径的单分散性。当KPS质量分数为单体的 2 %~ 3%时 ,聚合体系稳定性增加并改善了微球的单分散性 ,粒径趋小。单体用量的变化对聚合速率影响不大 ,随单体质量分数的提高 ,微球最终粒径增大 ,当单体质量分数过高 ,会影响微球的单分散性乃至体系失稳 ,一般以不超过 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皂乳液聚合 动力学 聚苯乙烯微球 单分散性 亚微米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