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velopment of carbon composite iron ore micropellets by using the microfines of iron ore and carbon-bearing materials in iron making 被引量:2
1
作者 Jagannath Pal Satadal Ghorai Avimanyu Da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s,Metallurgy and Materials》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2期132-140,共9页
Iron ore microfines and concentrate have very limited uses in sintering processes. They are used in pelletization; however, this process is cost intensive. Furthermore, the microfines of non-coking coal and other carb... Iron ore microfines and concentrate have very limited uses in sintering processes. They are used in pelletization; however, this process is cost intensive. Furthermore, the microfines of non-coking coal and other carbon-bearing materials, e.g., blast-furnace flue dust (BFD) and coke frees, are not used extensively in the metallurgical industry because of operational difficu]ties and handling problems. In the present work, to utilize these microfines, coal composite iron oxide micropellets (2-6 mm in size) were produced through an innovative technique in which lime and molasses were used as binding materials in the micropellets. The micropellets were subsequently treated with CO2 or the industrial waste gas to induce the chemical bond form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at a very high carbon level of 22wt% (38wt% coal), the cold crushing strength and abrasion index of the micropellets are 2.5-3 kg/cm2 and 5wt%-9wt%, respectively; these values indicate that the pellets are suitable for cold handling. The developed micropellets have strong potential as a heat source in smelting reduction in iron making and sintering to reduce coke breeze. The micropellets produced with BFD and coke fines (8wt%-12wt%) were used in iron ore sin- tering and were observed to reduce the coke breeze consumption by 3%-4%. The quality of the produced sinter was at par with that of the conventional blast-furnace sin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RONMAKING microfines non-coking coal iron ore concentrates micropellets pelletizing waste utilization
下载PDF
双氯芬酸钠缓释微丸的制备及体外释放度 被引量:16
2
作者 林宁 肖学成 +1 位作者 饶泽萍 丁广林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85-87,共3页
目的 :制备双氯芬酸钠缓释微丸 (DS SRMP)并研究其体外释药性能。方法 :选用乙基纤维素等辅料为阻滞剂制备了DS SRMP ,并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进行了体外释放度的研究。结果 :实验研究表明DS SRMP体外释药符合零级动力学过程 ,Kr0 =8.78%&... 目的 :制备双氯芬酸钠缓释微丸 (DS SRMP)并研究其体外释药性能。方法 :选用乙基纤维素等辅料为阻滞剂制备了DS SRMP ,并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进行了体外释放度的研究。结果 :实验研究表明DS SRMP体外释药符合零级动力学过程 ,Kr0 =8.78%·h-1(t≤ 8h)。结论 :DS SRMP具有较好的释药性能 ,为一种较理想的口服缓释剂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氯芬酸钠 缓释微丸 体外释放度 DS-SPMP
下载PDF
含葛根素-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胃滞留制剂的制备与体外评价 被引量:10
3
作者 崔京浩 钱颖 +1 位作者 缪文俊 夏奇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6期1960-1963,共4页
目的:制备含葛根素-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包合物的漂浮型胃滞留制剂及其体外药剂学特征评价。方法:冷冻干燥法制备葛根素的HP-β-CD包合物。分别以葛根素和包合物为内容物制备海藻酸钙微丸,考察甲基纤维素、硬脂酸镁和壳聚糖对微... 目的:制备含葛根素-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包合物的漂浮型胃滞留制剂及其体外药剂学特征评价。方法:冷冻干燥法制备葛根素的HP-β-CD包合物。分别以葛根素和包合物为内容物制备海藻酸钙微丸,考察甲基纤维素、硬脂酸镁和壳聚糖对微丸漂浮百分率及释放度的影响。结果:红外光谱图和X-射线粉末衍射图显示葛根素与HP-β-CD形成了包合物。硬脂酸镁对其微丸的漂浮百分率影响大,当含量为2%时漂浮效果最佳。葛根素被包合后,溶解度增加约65.6倍,微丸中药物的释放速度和累计释放百分率均得到明显改善,但存在突释现象。将葛根素包合物与葛根素按照1∶1的比例混合,经分散机处理后的微丸具有明显的缓释特征。结论:葛根素-HP-β-CD包合物提高了药物的溶解度和释放度,胃滞留微丸具有满意的漂浮性能和缓释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根素 羟丙基-Β-环糊精 海藻酸微丸 硬脂酸镁 胃滞留
下载PDF
甲氧氯普胺液相中球型结聚微丸的制备及特性考察 被引量:11
4
作者 徐坚 平其能 刘国杰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1期655-660,共6页
采用液相中药物球型结聚技术制备了甲氧氯普胺微丸,并对产品的特性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产品成形性好,不同批号的产品及同一批号不同粒径的产品主药含量基本一致。微丸具有一定的缓释作用,溶出速率主要决定于乙基纤维素用量及产品... 采用液相中药物球型结聚技术制备了甲氧氯普胺微丸,并对产品的特性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产品成形性好,不同批号的产品及同一批号不同粒径的产品主药含量基本一致。微丸具有一定的缓释作用,溶出速率主要决定于乙基纤维素用量及产品粒径大小。制备过程中,甲氧氯普胺与乙基纤维素间可能形成了氢键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氧氯普胺 球型结聚 微丸 溶出速率 制备
下载PDF
葛根芩连微丸体外抗轮状病毒作用实验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杨蒙蒙 张琰 +1 位作者 陈文 罗佳波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0年第9期1981-1983,共3页
目的:评价葛根芩连微丸体外干预对人轮状病毒A组G3型709株的药理作用。方法:通过细胞病变效应、噻唑蓝比色法检测细胞活性,观察葛根芩连微丸抗人轮状病毒709株的作用。结果:葛根芩连微丸的恒河猴胚胎肾细胞半数存活浓度为0.703mg/mL,对... 目的:评价葛根芩连微丸体外干预对人轮状病毒A组G3型709株的药理作用。方法:通过细胞病变效应、噻唑蓝比色法检测细胞活性,观察葛根芩连微丸抗人轮状病毒709株的作用。结果:葛根芩连微丸的恒河猴胚胎肾细胞半数存活浓度为0.703mg/mL,对人轮状病毒709株无直接灭活杀伤作用;对人轮状病毒709株有一定预防吸附的作用,IC50=0.146mg/mL,TI=4.815068;能够抑制人轮状病毒709株细胞内生物合成的作用,IC50=0.023mg/mL,TI=30.56522。结论:葛根芩连微丸对轮状病毒吸附宿主细胞有一定干预作用,但是主要通过抑制轮状病毒在恒河猴胚胎肾细胞内的生物合成过程发挥体外抗轮状病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根芩连微丸 轮状病毒 体外
下载PDF
球面对称设计在药剂学上的应用 被引量:29
6
作者 盛海林 涂家生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211-214,共4页
探讨球面对称设计法在优化药剂设计中的应用,将该法用于氨茶碱控释微丸的研究,结果发现该方法简便、易行,优化结果与实验值相近。
关键词 球面对称设计 氨茶碱微丸 药剂学
下载PDF
布地奈德结肠定位微丸的制备及释药特性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刘云 张钧寿 胡林森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19-422,共4页
目的 :制备pH -时滞型布地奈德微丸并对其释药特性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锅包衣法制备载药微丸 ,并进行乙基纤维素有机溶液包衣及EudragitFS 30D水分散体包衣。用转篮法进行释放度实验 ,采用多种pH模式筛选和评价处方。结果与结论 :包衣... 目的 :制备pH -时滞型布地奈德微丸并对其释药特性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锅包衣法制备载药微丸 ,并进行乙基纤维素有机溶液包衣及EudragitFS 30D水分散体包衣。用转篮法进行释放度实验 ,采用多种pH模式筛选和评价处方。结果与结论 :包衣厚度及材料比和pH对释药速率均有影响。优选处方微丸在高低 2种pH模式下 ,其释药特性符合设计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地奈德 结肠定位 微丸 pH-时滞型
下载PDF
胸腺肽聚乳酸微球的制备和释药性能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何熠 肖国民 邹良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78-180,共3页
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胸腺肽聚乳酸微球,Lowry法测定药物含量。结果表明,按优化处方制得的微球平均粒径为13.8μm,平均包封率为80.7%,前12h的体外释药行为符合Higuchi方程,t1/2为295min。在25和40℃放置90d,微球的粒径分布和剩余药量无... 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胸腺肽聚乳酸微球,Lowry法测定药物含量。结果表明,按优化处方制得的微球平均粒径为13.8μm,平均包封率为80.7%,前12h的体外释药行为符合Higuchi方程,t1/2为295min。在25和40℃放置90d,微球的粒径分布和剩余药量无显著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腺肽 聚乳酸 微球 体外释药
下载PDF
双氯芬酸钠缓释微丸在兔体内的药动学 被引量:2
9
作者 林宁 肖学成 +1 位作者 王蓉 丁广林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402-404,共3页
目的 :测定双氯芬酸钠缓释微丸 (DS SRMP)在家兔体内药动学及相对生物利用度。方法 :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家兔体内的血药浓度 ,研究DS SRMP的吸收动力学及生物利用度。结果 :DS SRMP在体内 0~ 8h的吸收速度符合表观零级动力学过程 ,其... 目的 :测定双氯芬酸钠缓释微丸 (DS SRMP)在家兔体内药动学及相对生物利用度。方法 :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家兔体内的血药浓度 ,研究DS SRMP的吸收动力学及生物利用度。结果 :DS SRMP在体内 0~ 8h的吸收速度符合表观零级动力学过程 ,其Ka0 =12 .14 % /h。结论 :体内药动学研究表明 ,DS SRMP缓释效果明显 ,给药后血药浓度较为平缓 ,持续作用时间长 ,可减少给药次数。该缓释制剂相对于其普通片剂具有释药稳定 ,生物利用度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氯芬酸钠 缓释微丸 药动学 生物利用度 紫外光分光光度法 血药浓度
下载PDF
燃料分加对混合料造小球团及烧结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任志国 谢华 +1 位作者 柳望洵 高彦 《钢铁研究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5,共5页
研究了不同燃料分加比例和分加条件对混合料造小球团及烧结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首都钢铁集团公司矿业公司的原料条件下 ,燃料分加使混合料原始透气性略微降低、垂直烧结速度加快。燃料分加小球团烧结时必须注意混合料布料问题 ,否... 研究了不同燃料分加比例和分加条件对混合料造小球团及烧结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首都钢铁集团公司矿业公司的原料条件下 ,燃料分加使混合料原始透气性略微降低、垂直烧结速度加快。燃料分加小球团烧结时必须注意混合料布料问题 ,否则会破坏烧结过程热制度。在适宜的布料条件下 ,小球团烧结时采用燃料分加工艺可提高烧结杯利用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球团烧结 燃料分加 布料 固体燃料
下载PDF
薄膜包衣工艺制备苦参总碱控释微丸的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时军 程怡 李学涛 《中药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601-1603,共3页
目的:薄膜包衣工艺制备苦参总碱控释微丸。方法:采用GPCG-1型流化床包衣设备和乙基纤维素水分散体对苦参总碱液投入包衣,进行药物体外释放度研究和外观考察。结果:包衣微丸外观光洁,成膜均匀,体外释放符合零级动力学方程。结论:薄膜包... 目的:薄膜包衣工艺制备苦参总碱控释微丸。方法:采用GPCG-1型流化床包衣设备和乙基纤维素水分散体对苦参总碱液投入包衣,进行药物体外释放度研究和外观考察。结果:包衣微丸外观光洁,成膜均匀,体外释放符合零级动力学方程。结论:薄膜包衣工艺制备苦参总碱控释微丸方法可行,控释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膜包衣工艺 苦参总碱 控释微丸
下载PDF
大庆油田聚合物驱后利用残余聚合物挖潜剩余油技术探索 被引量:14
12
作者 李国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92-195,共4页
油田经过聚合物驱后油层中仍有可观的剩余油,并残存大量的聚合物。利用残留在储层中的聚合物溶液进行水驱前调剖,可有效挖掘剩余油,又可显著降低调剖费用。在模拟现场注入井注入速度下,聚合物溶液流经不同渗透率变异系数(0.6、0.7)岩心... 油田经过聚合物驱后油层中仍有可观的剩余油,并残存大量的聚合物。利用残留在储层中的聚合物溶液进行水驱前调剖,可有效挖掘剩余油,又可显著降低调剖费用。在模拟现场注入井注入速度下,聚合物溶液流经不同渗透率变异系数(0.6、0.7)岩心组,分析了聚合物溶液在不同渗透率岩心中的存在形式及其在聚合物驱后后续水驱不同时期,吸附滞留量的变化。用Eclipse软件模拟了聚合物驱后聚合物在油层中的分布规律。通过机理研究,确定了以阳离子凝胶微球与金属交联剂为主剂的调剖剂配方,实验表明该配方可进一步提高残余聚合物的利用率及岩心的封堵效果,聚合物驱后可提高原油采收率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余聚合物 挖潜剩余油 采收率 凝胶微球 金属交联剂
下载PDF
离心造粒法制备贯叶连翘提取物微丸 被引量:2
13
作者 许小红 赵东虎 王道均 《中国药师》 CAS 2010年第9期1283-1285,共3页
目的:采用离心造粒法制备贯叶连翘提取物微丸。方法:以目标微丸收率、休止角、脆碎度等为指标考察影响微丸成型过程的处方因素和工艺因素。结果:成丸的优化处方和主要工艺参数为:贯叶连翘提取物与微晶纤维素(MCC)比例为1:1,黏合剂为75%... 目的:采用离心造粒法制备贯叶连翘提取物微丸。方法:以目标微丸收率、休止角、脆碎度等为指标考察影响微丸成型过程的处方因素和工艺因素。结果:成丸的优化处方和主要工艺参数为:贯叶连翘提取物与微晶纤维素(MCC)比例为1:1,黏合剂为75%的乙醇;主机旋转变频为35 Hz(约为250 r·min^(-1)),风机变频为12 Hz,喷枪压力为0.05 Mpa,喷浆蠕动泵转速为10~12 r·min^(-1)(约为70~85 ml·min^(-1)),供粉速度调至最大(约16 g·min^(-1))。结论:在优化条件下采用离心造粒法可制得表面光滑、圆整度较高的贯叶连翘提取物微丸,粒径在18~24目范围内的微丸收率达80%以上;以槲皮素为指标成分,30 min累积溶出度大于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贯叶连翘提取物 微丸 离心造粒
下载PDF
离心造粒法制备裸花紫珠微丸的工艺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鹏威 王宁 苏文琴 《海南医学》 CAS 2016年第16期2581-2582,2583,共3页
目的考察裸花紫珠微丸制备工艺。方法采用离心造粒法,以微丸粉体学性质如粒径、圆整度、堆密度、脆碎度等及微丸收率为指标,考察影响微丸成型的处方因素和工艺因素。结果微丸的制备工艺为:微晶纤维素与药粉(1:1),以5%PVP-k30 60%乙醇溶... 目的考察裸花紫珠微丸制备工艺。方法采用离心造粒法,以微丸粉体学性质如粒径、圆整度、堆密度、脆碎度等及微丸收率为指标,考察影响微丸成型的处方因素和工艺因素。结果微丸的制备工艺为:微晶纤维素与药粉(1:1),以5%PVP-k30 60%乙醇溶液为黏合剂,主机转速为200 r/min,以5~25 r/min速度喷5%PVP k-3060%乙醇溶液。结论在优化条件下采用离心造粒法可制得表面光滑,圆整度较好的裸花紫珠微丸,微丸的收率达到85%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裸花紫珠微丸 离心造粒 制剂工艺
下载PDF
盐酸哌甲酯缓释微丸胶囊剂家兔体内药动学及生物等效性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吴娟 郑伟 高申 《药学服务与研究》 CAS CSCD 2010年第6期422-425,共4页
目的:考察自制盐酸哌甲酯缓释微丸胶囊剂在家兔体内的药动学过程,并对其相对生物利用度进行初步研究。方法:采用两周期交叉设计,8只家兔单剂量口服18 mg自制盐酸哌甲酯缓释微丸胶囊剂和市售盐酸哌甲酯控释片为参比制剂,分别于服药前、... 目的:考察自制盐酸哌甲酯缓释微丸胶囊剂在家兔体内的药动学过程,并对其相对生物利用度进行初步研究。方法:采用两周期交叉设计,8只家兔单剂量口服18 mg自制盐酸哌甲酯缓释微丸胶囊剂和市售盐酸哌甲酯控释片为参比制剂,分别于服药前、服药后0.5、1、2、3、4、6、8、10、12、24和32 h采血,以HPLC-二级质谱联用法(LC/MS/MS)测定盐酸哌甲酯不同时间点的血浆浓度,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LC/MS/MS法测定盐酸哌甲酯血药浓度最低检测限可达到0.06 ng/ml。两种制剂在家兔体内的药-时曲线均呈双峰,其中自制盐酸哌甲酯缓释微丸胶囊剂tmax1=(1.02±0.04)h,tmax2=(5.98±0.03)h,cmax1=(0.82±0.22)ng/ml,cmax2=(1.54±0.33)ng/ml;参比制剂tmax1=(0.50±0.02)h,tmax2=(3.96±0.03)h,cmax1=(0.45±0.12)ng/ml,cmax2=(1.25±0.29)ng/ml。与参比制剂相比,自制盐酸哌甲酯缓释微丸胶囊剂两峰的达峰时间更晚,峰浓度更大,两制剂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自制盐酸哌甲酯缓释微丸胶囊剂生物利用度优于参比制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哌甲酯 缓释微丸胶囊 药代动力学 生物利用度 色谱法 高压液相 质谱法
下载PDF
川东北三叠系雷口坡组与须家河组界线微球粒的发现
16
作者 刘雁婷 傅恒 +5 位作者 陈骥 孙先长 达丽亚 刘欣 孙利川 岳文成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12年第2期49-51,共3页
在川东北地区三叠系雷口坡组与须家河组地层界线处首次发现微球粒。这些微球粒呈单球体,形状为实心圆球状,直径3~4μm。微球粒成分为硅质球,可见溶蚀结构,推测研究区在中、晚三叠世之交可能发生过陨击事件,为研究四川盆地三叠纪海陆演... 在川东北地区三叠系雷口坡组与须家河组地层界线处首次发现微球粒。这些微球粒呈单球体,形状为实心圆球状,直径3~4μm。微球粒成分为硅质球,可见溶蚀结构,推测研究区在中、晚三叠世之交可能发生过陨击事件,为研究四川盆地三叠纪海陆演变、生物更替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球粒 雷口坡组与须家河组界线层 三叠系 川东北
下载PDF
液相中药物球型结聚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顾晓晨 刘国杰 +1 位作者 李汉蕴 朱家璧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72-76,共5页
采用液相中药物球型结聚技术制备了阿司匹林结聚颗粒和微丸,二硝酸异山醇酯(消心痛)微丸,并考察了实验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溶剂体系种类和比例的选择为主要关键,药物浓度,操作温度和搅拌转速等也影响制剂的质量。制备过程不改变阿... 采用液相中药物球型结聚技术制备了阿司匹林结聚颗粒和微丸,二硝酸异山醇酯(消心痛)微丸,并考察了实验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溶剂体系种类和比例的选择为主要关键,药物浓度,操作温度和搅拌转速等也影响制剂的质量。制备过程不改变阿司匹林和二硝酸异山梨醇酯的化学结构。结聚颗粒中阿司匹林的溶出优于原料结晶,加有乙基纤维素的阿司匹林微丸在体外有一定程度的延缓释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型结聚技术 阿司匹林微丸 颗粒剂
下载PDF
二维及微团培养法对软骨细胞表型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宋雄波 吴江怡 +3 位作者 黄术 陈诚 杨柳 刘宝荣 《重庆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456-1458,1462,共4页
目的探讨二维及微团培养对软骨细胞表型的影响。方法体外高密度二维及微团培养方法培养兔软骨细胞,从细胞形态、细胞外基质表达情况分析软骨细胞表型的差异。结果高密度二维方案培养兔软骨细胞,2周后软骨细胞多层分布,HE染色显示细胞呈... 目的探讨二维及微团培养对软骨细胞表型的影响。方法体外高密度二维及微团培养方法培养兔软骨细胞,从细胞形态、细胞外基质表达情况分析软骨细胞表型的差异。结果高密度二维方案培养兔软骨细胞,2周后软骨细胞多层分布,HE染色显示细胞呈圆形,细胞间联系较密,阿尔新蓝染色显示细胞外蛋白多糖分泌较少;微团培养方法培养兔软骨细胞,2周后形成肉眼可见的白色组织,HE染色显示细胞呈多边形,细胞较分散,阿尔新蓝染色显示细胞外蛋白多糖分泌明显多于二维培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团培养方法培养兔软骨细胞,有利于软骨细胞分泌细胞外基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骨细胞 二维培养 微团培养 软骨表型
下载PDF
HPLC法测定苦参总碱控释微丸中生物碱含量的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马方励 时军 程怡 《中医药学刊》 2006年第9期1754-1755,共2页
目的:探讨苦参总碱控释微丸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苦参总碱控释微丸中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的含量。结果:苦参碱线性范围为0.1—1.002mg/mL,加样回收率为103.3%;氧化苦参碱线性范围为0.1—0.996mg/mL,加样回... 目的:探讨苦参总碱控释微丸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苦参总碱控释微丸中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的含量。结果:苦参碱线性范围为0.1—1.002mg/mL,加样回收率为103.3%;氧化苦参碱线性范围为0.1—0.996mg/mL,加样回收率为98.47%;精密度符合要求;所测3批控释微丸中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含量平均为(38.66±1.20)mg/g、(68.12±1.62)mg/g。结论:HPLC法稳定可靠,可用于该制剂的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PLC 苦参总碱 控释微丸
下载PDF
苦黄缓释微丸的制备及其质量考察 被引量:1
20
作者 卢小娟 栾立标 《抗感染药学》 2011年第4期245-248,共4页
目的:考察苦黄缓释微丸的制备及其质量指标。方法:利用流化床包衣设备,采用薄膜包衣法制备苦黄缓释微丸,以总蒽醌为指标性成分,测定缓释微丸的释放度,并考察了包衣处方工艺因素对药物释放的影响。结果:流化床薄膜包衣法成功制备了苦黄... 目的:考察苦黄缓释微丸的制备及其质量指标。方法:利用流化床包衣设备,采用薄膜包衣法制备苦黄缓释微丸,以总蒽醌为指标性成分,测定缓释微丸的释放度,并考察了包衣处方工艺因素对药物释放的影响。结果:流化床薄膜包衣法成功制备了苦黄缓释微丸,其Eudragit RS 30D与Eudragit RL 30D的用量比例为1∶0时,包衣增重为14%;累积释放百分率2h26%,6h70%,12h90%。结论:水性薄膜包衣技术制备苦黄缓释微丸,具有良好的体外缓释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黄 缓释微丸 EudragitRS 30D EudragitRL 30D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