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icroscratch of copper by a Rockwell C diamond indenter under a constant load
1
作者 Ming Liu 《Nanotechnology and Precision Engineering》 CAS CSCD 2021年第3期20-44,共25页
The scratch test is used for quality control mostly in phenomenological ways,and whether fracture toughness can be obtained from this test is still a matter of debate requiring further elucidation.In this paper,values... The scratch test is used for quality control mostly in phenomenological ways,and whether fracture toughness can be obtained from this test is still a matter of debate requiring further elucidation.In this paper,values of the fracture toughness of copper obtained by different scratch-based approaches are compared in order to examine the applicability of scratch-based methodologies to characterize the fracture toughness of soft metals.The scratch response of copper to a Rockwell C diamond indenter is studied under a constant normal load condition.The variations of penetration depth,residual depth,and residual scratch width with applied normal load are quantified from spherical to sphero-conical contact regimes by piecewise functions.A newly proposed size effect law is found to be the most suitable for scratch-based approaches to characterizing the fracture toughness of soft metallic materials with significant plasticity.A simple expression relating the nominal stress to the penetration depth is proposed for the spherical contact regime and gives almost the same value of fracture toughness.The residual scratch width provides useful information on pile-up of material and on the spherical tip radius of the indenter.It is found that the values of the fracture toughness obtained from the microscratch test are influenced by the data range for analy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scratching Rockwell C diamond probe Constant normal load Fracture toughness Residual scratch width
下载PDF
Comparative study of abrasion via microindentation and microscratch tests of reinforced and unreinforced lamellar cast iron 被引量:1
2
作者 Mohammed MENDAS Stéphane BENAYOUN 《Friction》 SCIE CSCD 2019年第5期457-465,共9页
This study compares micro-abrasive wear in two kinds of grey cast iron. Classical lamellar cast iron with fully pearlitic matrix(FGL1) and lamellar micro-alloyed cast iron with phosphorus and boron(FGL2) are used. FGL... This study compares micro-abrasive wear in two kinds of grey cast iron. Classical lamellar cast iron with fully pearlitic matrix(FGL1) and lamellar micro-alloyed cast iron with phosphorus and boron(FGL2) are used. FGL2 has a fully pearlitic matrix reinforced by the hard phosphorus eutectic phase. The microstructures of these two types of iron are mechanically characterized using nanoindentation tests. Vickers microindentation and microscratch tests are also performed on these iron samples. The indent and scratch images obtained via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were used to compare the scratch damage to the two kinds of iron. The friction coefficient is discussed in terms of applied load, indenter attack angle, and scratch damage. Nanoindentation tests show an improvement in graphite’s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an increase in the matrix hardness of the FGL2, relatively to FGL1. The same damage forms for both microindentation and microscratch testing were observed for the two iron samples. However, cracking of the hard phase is observed in FGL2.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cratching of the micro-alloyed iron(FGL2) leads to less matrix damage and to an extended microploughing wear mechanism. However, at low normal load, the reinforcement of the matrix can increase the friction coeffici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ey cast iron INDENTATION microscratch ABRASIVE wear
原文传递
预制表面梯度应变层增强高铁制动盘的耐磨性能 被引量:1
3
作者 周霆伟 杨磊 +3 位作者 马新元 徐震霖 赵海 何宜柱 《中国表面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06-216,228,共12页
随着客运铁路高速化,列车制动盘的磨损日益加剧,严重威胁列车服役的安全性。为了提高低碳马氏体钢制动盘的耐磨性,采用表面机械研磨处理(SMAT)技术在材料表面制备梯度组织,进而延长材料的服役寿命。结果表明:经SMAT处理后,样品表面形成... 随着客运铁路高速化,列车制动盘的磨损日益加剧,严重威胁列车服役的安全性。为了提高低碳马氏体钢制动盘的耐磨性,采用表面机械研磨处理(SMAT)技术在材料表面制备梯度组织,进而延长材料的服役寿命。结果表明:经SMAT处理后,样品表面形成厚约180μm的梯度应变层,切应变沿深度呈梯度分布。板条马氏体被挤压成塑性流线,在最表层形成亚微米晶和条状结构。微米划痕试验发现,样品表层材料的硬化率和摩擦性能随着深度呈梯度变化,耐磨性相比基体增强了1.2倍。在循环应力作用下,靠近样品表面的马氏体晶粒被细化,最表层材料的位错密度比基体提高了14.6倍,从而提高了制动盘钢的表面硬度和耐磨性。此外,与其他铁路耐磨材料相比,样品表现出较高的应变硬化速率。研究成果可为制动盘梯度应变层的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铁制动盘 表面机械研磨处理 梯度结构 耐磨性 微米划痕
下载PDF
微痕考古——从微观信息认识历史过程的科学探索 被引量:5
4
作者 武仙竹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11年第4期89-96,共8页
微痕考古以显微观测与技术分析为基础,通过对自然微观痕迹、人类和其它动物行为痕迹的观察研究,阐释人类与动物的行为模式、生活环境、文化遗址埋藏现象等,并作为一种技术性工作广泛服务于我国的文物保护微痕考古在工作方向、工作方法... 微痕考古以显微观测与技术分析为基础,通过对自然微观痕迹、人类和其它动物行为痕迹的观察研究,阐释人类与动物的行为模式、生活环境、文化遗址埋藏现象等,并作为一种技术性工作广泛服务于我国的文物保护微痕考古在工作方向、工作方法和工作结果方面,可以弥补传统考古工作和文物保护技术的不足,使考古工作从微观到宏观、从实验到理念、从局部到整体建立更全面、科学的分析过程我国微痕考古近年迅速发展,专业队伍扩大、研究理念与实验技术进步、工作领域覆盖面拓宽近年微痕考古的重要收获,包括发现人类最早的戳刺性行为痕迹、人类最早的剥皮屠宰技术及刻划图案等;在玉器制作工艺与鉴定、石器使用痕迹与区域文化特点等方面也取得丰富成果微痕考古的产生与发展,显示脱胎于自然科学的考古学专业,在与现代应用技术紧密结合下,使考古学在研究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与文物保护技术 微痕分析 工作理念 实验方法
下载PDF
法向载荷对Ti_(40)Zr_(10)Cu_(38)Pd_(12)块体非晶合金微米划痕和纳米压痕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杨开怀 叶惠娟 花能斌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15,21,共8页
采用微米划痕仪和纳米压痕仪研究了法向载荷对Ti_(40)Zr_(10)Cu_(38)Pd_(12)块体非晶合金微米划痕行为和纳米压痕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法向载荷从2 N提高到10 N,非晶合金划痕处的塑性变形由均匀逐渐变得局域化,引发多重剪切带的萌... 采用微米划痕仪和纳米压痕仪研究了法向载荷对Ti_(40)Zr_(10)Cu_(38)Pd_(12)块体非晶合金微米划痕行为和纳米压痕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法向载荷从2 N提高到10 N,非晶合金划痕处的塑性变形由均匀逐渐变得局域化,引发多重剪切带的萌生和扩展,划痕宽度显著增大,并在划痕尾端形成磨屑堆积;随着法向载荷由1 mN提高到7 mN,非晶合金压痕处的塑性变形量逐渐累积,弹性模量和硬度下降,表现出应变软化现象,这与变形过程中剪切带自由体积增多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块体非晶合金 微米划痕 纳米压痕 剪切带
下载PDF
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动物骨骼表面微痕与人类行为特征 被引量:4
6
作者 施梦以 武仙竹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23-729,共7页
浙江跨湖桥遗址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是距今约8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遗址中出上有大黾哺乳动物骨骼,通过显微观测和统计,发现遗址动物骨骼表面有丰富的人工改造痕迹,并有家畜狗的啃咬痕迹等。其中人工改造痕迹的比重,达到所观察标... 浙江跨湖桥遗址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是距今约8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遗址中出上有大黾哺乳动物骨骼,通过显微观测和统计,发现遗址动物骨骼表面有丰富的人工改造痕迹,并有家畜狗的啃咬痕迹等。其中人工改造痕迹的比重,达到所观察标本总数的17.57%。人工改造痕迹的显微特征、排列规律、分布位置等,反映遗址古居民已熟练掌握了剥皮、分解、剔肉等多种屠宰和加工技术。遗址古居民还对动物资源进行肉食之外的其他目的的开发,如把动物骨骼作为原料进行其他生产性加工等。跨湖桥遗址骨骼表面痕迹的观测,显示中国东南沿海新石器时代居民屠宰加工方法,与中国旧石器时代有密切的技术渊源,如对动物躯体进行分解时切割位置的选择等。遗址骨骼表面人工改造痕迹,与以前对旧石器时代的许多认识基本一致,但也有一些相异的地方,如切割刻划痕迹底部比较光滑,没有旧石器时代切割刻划痕底部的微细条纹(microstriations)等。这可能与该时期所使用工具发生变化相关。跨湖桥遗址骨骼表面改造痕迹的研究,对认识新石器时代古居民的行为方式、新石器时代与旧石器时代技术渊源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启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湖桥遗址 动物骨骼 微痕 人类行为
下载PDF
法向载荷对紫铜的微米划痕测试的影响 被引量:7
7
作者 刘明 严富文 高诚辉 《计量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095-1101,共7页
使用Rockwell C金刚石圆锥压头对紫铜进行微米划痕实验,研究了法向载荷对样品的微米划痕测试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法向载荷的增大,压入深度和残余深度均线性增加,弹性恢复率线性减小;划痕宽度随压入深度的增加先非线性地增大,之后趋于... 使用Rockwell C金刚石圆锥压头对紫铜进行微米划痕实验,研究了法向载荷对样品的微米划痕测试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法向载荷的增大,压入深度和残余深度均线性增加,弹性恢复率线性减小;划痕宽度随压入深度的增加先非线性地增大,之后趋于线性增加。当法向载荷在0.08~0.11 N的范围内时,摩擦力线性增大,摩擦系数趋于一个常数,摩擦机制为粘着摩擦;当法向载荷在0.11~17 N的范围内时,摩擦力和摩擦系数非线性地增大,摩擦机制为犁沟摩擦;当法向载荷在17~28 N的范围内时,摩擦系数趋于一个常数,摩擦力线性增大,摩擦机制为微切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量学 微米划痕 摩擦系数 法向载荷 紫铜 摩擦机制
下载PDF
利用球形压头研究聚碳酸酯的微米划痕性能 被引量:6
8
作者 刘明 刘星君 高诚辉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90-901,共12页
采用100Cr6球形压头系统研究了法向载荷、划痕速度和划痕次数对聚碳酸酯划痕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单次和第15次划痕中,法向载荷增加时,摩擦系数和压入深度增加;划痕速度增加时,摩擦系数先增加后减小,压入深度减小;法向载荷增加或划痕... 采用100Cr6球形压头系统研究了法向载荷、划痕速度和划痕次数对聚碳酸酯划痕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单次和第15次划痕中,法向载荷增加时,摩擦系数和压入深度增加;划痕速度增加时,摩擦系数先增加后减小,压入深度减小;法向载荷增加或划痕速度减小时,残余深度增加,弹性恢复率减小.对于多程单向滑动磨损,随着划痕次数增加,划痕宽度线性增加,划痕硬度线性减小;摩擦系数、压入深度和残余深度均呈增加趋势,但增长的速率逐渐降低,一定次数后达到稳定;压入深度和残余深度达到稳定时的划痕次数随法向载荷的增加而减小.第15次划痕中,随着法向载荷增加,划痕宽度增加,残余划痕硬度和几何划痕硬度变化趋势相反;划痕宽度随划痕速度的增加而减小,划痕硬度随划痕速度的增加而增加,最后均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米划痕 100Cr6球形压头 聚碳酸酯 法向载荷 划痕速度 划痕次数 摩擦磨损
下载PDF
试样倾斜对球形压头微米划痕测试紫铜摩擦系数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刘明 黄承馨 高诚辉 《计量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252-1259,I0003-I0010,共16页
采用球形压头对紫铜进行微米划痕实验,在恒定正压力下研究了试样倾斜对测试摩擦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测得的名义摩擦系数与倾斜角线性相关,且±9°的差别会造成摩擦系数相差约14倍。通过建立球形压头与试样倾斜状态的位置... 采用球形压头对紫铜进行微米划痕实验,在恒定正压力下研究了试样倾斜对测试摩擦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测得的名义摩擦系数与倾斜角线性相关,且±9°的差别会造成摩擦系数相差约14倍。通过建立球形压头与试样倾斜状态的位置关系模型,发现试样倾斜对粘着摩擦系数无影响,而犁沟摩擦系数随倾斜角线性变化。为了准确计算无倾斜条件下的真实摩擦系数,可通过平面接触力学模型实现名义摩擦系数与真实摩擦系数之间的转换,或者在试样表面的不同位置往复划刻,再取摩擦系数的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量学 摩擦系数 微米划痕 平面接触力学模型 位置关系模型 试样倾斜 紫铜
下载PDF
球形压头的滑动速度对材料微米划痕响应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明 严富文 高诚辉 《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73-484,共12页
在恒定的法向载荷下,使用Rockwell C 120°金刚石压头对聚碳酸酯(PC)、熔融石英、紫铜和镁合金AZ31进行微米划痕测试,研究滑动速度对试样划痕响应的影响.压入深度小于压头的球锥转变深度,确保仅有压头顶端的圆球部分与试样接触.结... 在恒定的法向载荷下,使用Rockwell C 120°金刚石压头对聚碳酸酯(PC)、熔融石英、紫铜和镁合金AZ31进行微米划痕测试,研究滑动速度对试样划痕响应的影响.压入深度小于压头的球锥转变深度,确保仅有压头顶端的圆球部分与试样接触.结果表明:随着滑动速度的增加,压入深度、残余深度和划痕沟槽的宽度均非线性减小,划痕硬度和弹性恢复率均非线性增大;PC和紫铜的划痕摩擦系数先增大后减小,PC的黏弹性行为对其摩擦响应有显著影响;熔融石英的划痕摩擦系数先增大后减小,最后趋于稳定;镁合金AZ31的划痕摩擦系数先减小后增大.熔融石英、紫铜和镁合金AZ31的划痕摩擦系数的变化趋势可通过几何接触模型进行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米划痕 球形压头 滑动速度 划痕摩擦系数 几何接触模型
下载PDF
湖北随州叶家山西周曾侯墓出土玉鱼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闵梦羽 朱勤文 罗泽敏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 CAS 2017年第A01期51-53,共3页
2011至2013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湖北随州叶家山西周曾侯墓进行了两次抢救性发掘,出土玉器300余件,笔者选取数量约占十分之一的32件完整的鱼形佩饰,从玉器形制、纹饰工艺和微痕迹三方面进行琢制工艺研究。关于玉鱼形制研究,可将玉... 2011至2013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湖北随州叶家山西周曾侯墓进行了两次抢救性发掘,出土玉器300余件,笔者选取数量约占十分之一的32件完整的鱼形佩饰,从玉器形制、纹饰工艺和微痕迹三方面进行琢制工艺研究。关于玉鱼形制研究,可将玉鱼分为四种类型:直线型(A型)、拱背型(B型)、刻刀型(C型)、工具类(D型)。四种类型的特征如下:(1)直线型(A型)玉鱼,鱼身平直,头和尾在一条直线上。直线型玉鱼又可进一步分为Aa型、Ab型和Ac型。Aa型玉鱼的纹饰简单,具有鱼嘴、鱼眼、鱼鳃、鱼鳍和鱼尾;Ab型玉鱼的造型具有兽足和鸟喙以及鱼身,为复合动物型;Ac型玉鱼通体为流畅的柳叶状素面鱼身,仅有一个孔眼象征鱼眼。(2)拱背型(B型)玉鱼,鱼身弯曲,成一条弧线。拱背型玉鱼又可分为Ba型、Bb型和Bc型,Ba型玉鱼具有鱼嘴、鱼眼、鱼鳃、鱼鳍和鱼尾,鱼身呈流畅的弧形;Bb型玉鱼具有兽足和鸟喙及鱼身,为复合动物型;Bc型玉鱼为素面玉鱼,仅具有鱼嘴、鱼眼和鱼尾,鱼眼由孔眼表示,整个鱼身无纹饰,头尾连成弧形。(3)刻刀型(C型)玉鱼,鱼尾呈刻刀状,鱼身为刀柄状,鱼身后方两侧各有一个方形凸齿为刀格,鱼尾无豁口。刻刀型玉鱼也可分为Ca型、Cb型和Cc型。Ca型玉鱼整体呈棒状,无突出的鱼鳍,鱼身较立体,截面一般呈三角形;Cb型玉鱼鱼腹平直,鱼背呈流线状,鱼身整体略鼓,鱼头和鱼尾较扁平;Cc型玉鱼呈跳跃状,鱼背和鱼腹上拱,鱼头和鱼尾连成弧线。(4)工具型(D型)玉鱼,仅一件,用作挖耳勺,整体呈棒状,鱼尾笔直,呈现代的挖耳勺造型。关于玉鱼纹饰工艺研究,这32件玉鱼皆采用片雕手法,可分为两类:一类为素面玉鱼,共6件;另一类为纹饰玉鱼,共26件。鱼嘴多呈"丁"字嘴,鱼眼为"圆洼眼";鱼身多数无鱼鳞,鱼身上可见粗阴刻线刻画的鱼鳃、鱼鳍和兽足,鱼鳃处采用斜刀的手法刻画;这26件玉鱼中,仅2件刻有鱼鳞。关于玉鱼微痕迹研究,在全部32件玉鱼中,只有1件玉鱼上可观察到宽约0.5mm的切割痕,该切割痕中间宽深,两端尖浅,笔者推断,此为砣切割工艺留下的痕迹。在具有纹饰的26件玉鱼上,表示鱼鳍和兽足的宽阴刻线同样表现为中间宽深,两端较尖浅,线条宽窄不均匀,为砣具手工琢制的痕迹;在鱼眼和鱼鳃倾斜的部位上可以见到尖锐工具手工推碾留下的"蚂蚁脚"。在30件具有孔眼的玉鱼中,有27件孔眼为双面钻,呈现双面喇叭状孔壁,个别孔壁可见螺旋纹,在孔眼附近有错位的残缺圆形洼凹,推测为桯钻痕迹;有2件为单面钻,其中1件的孔眼处可见管状器具留下的同心圆痕迹,推测为单面管钻;还有1件玉鱼上具有象鼻孔,孔壁较平直,双面喇叭状孔壁斜向下连通成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鱼 纹饰工艺 微痕迹 西周 随州叶家山
下载PDF
巫山大水田遗址动物骨骼微痕分析与利用方式研究
12
作者 李凤 代玉彪 白九江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24-533,共10页
巫山大水田遗址是重庆地区重要的大溪文化时期的遗存之一,2014年发掘出土了大量该时期的动物骨骼,经鉴定有20科38种动物,并进行观察统计发现骨骼的破碎程度很高,说明古人对骨骼的开发利用程度很高。骨骼表面的微痕分析后,将骨骼表面的... 巫山大水田遗址是重庆地区重要的大溪文化时期的遗存之一,2014年发掘出土了大量该时期的动物骨骼,经鉴定有20科38种动物,并进行观察统计发现骨骼的破碎程度很高,说明古人对骨骼的开发利用程度很高。骨骼表面的微痕分析后,将骨骼表面的痕迹分为剥皮性和剔肉性的切割痕迹,以及单向、对向和环绕型的砍砸痕迹两大类;骨骼的利用方式分析将遗址内出土的所有破碎骨骼与生活器皿进行尺寸统计表明,生活器皿与骨骼的破碎度存在一定关联,推测古人或许已利用器皿对骨骼进行烹煮从而进行骨油开发;与此同时,从骨料的残块和骨器器型着手分析,推测出不同骨器的材料来源,并初步复原出骨器的制作工序为选料、截料、改料、磨制成器4个步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溪文化 动物骨骼 微痕分析 骨油开发 骨器制作
原文传递
Micromechan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microwave dielectric ceramic BaO-Sm_(2)O_(3)-5TiO_(2),by indentation and scratch methods
13
作者 Ming Liu Zhitong Xu 《Journal of Advanced Ceramics》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6期1136-1165,共30页
Mechan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dielectric ceramics,which have drawn extensive atten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remains challenging.The micromechanical properties with the microstructures of dielectric ceramic BaO-S... Mechan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dielectric ceramics,which have drawn extensive atten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remains challenging.The micromechanical properties with the microstructures of dielectric ceramic BaO-Sm_(2)O_(3)-5TiO_(2)(BST)were assessed by nanoindentation,microhardness,and microscratch tests under different indenters,along with the X-ray diffraction(XRD),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and Raman spectroscopy.Accurate determination of elastic modulus(Err)(i.e.,260 GPa)and indentation hardness(Hrr)(i.e.,16.2 GPa)of brittle BST ceramic by the instrumented indentation technique requires low loads with little indentation-induced damage.The elastic modulus and indentation hardness were analyzed by different methodologies such as energy-based approach,displacement-based approach,and elastic recovery of Knoop imprint.Consistent values(about 3.1 MPa·m^(1/2))of fracture toughness(Kc)of BST ceramic were obtained by different methods such as the Vickers indenter-induced cracking method,energy-based nanoindentation approaches,and linear elastic fracture mechanics(LEFM)-based scratch approach with a spherical indenter,demonstrating successful applications of indentation and scratch methods in characterizing fracture properties of brittle solids.The deterioration of elastic modulus or indentation hardness with the increase in indentation load(F)is caused by indentation-induced damage and can be used to determine the fracture toughness of material by energy-based nanoindentation approaches,and the critical void volume fraction(f^(*))is 0.27(or 0.18)if elastic modulus(or indentation hardness)of the brittle BST ceramic is used.The fracture work at the critical load corresponding to the initial decrease in elastic modulus or indentation hardness can also be used to assess the fracture toughness of brittle solids,opening new venues of the application of nanoindentation test as a means to characterize the fracture toughness of brittle cerami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ittle ceramics micromechanical properties instrumented indentation microscratch fracture toughness(K_(c)) grid nanoindentation
原文传递
基于遗存微痕循迹考证法的武当山金顶皇经堂檐廊建筑修缮史考
14
作者 雷祖康 张叶 《江汉考古》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4-134,共11页
遗产建筑往往具有不同历史时期修缮拼组叠加的特征,由于少有建筑修缮文献记载,因此不易研判建筑兴建与修缮年代等状况,严重影响了遗产建筑的历史断年。就此问题,本文提出一种新的研判建筑遗产修建年代方法——遗存微痕循迹考证法。此方... 遗产建筑往往具有不同历史时期修缮拼组叠加的特征,由于少有建筑修缮文献记载,因此不易研判建筑兴建与修缮年代等状况,严重影响了遗产建筑的历史断年。就此问题,本文提出一种新的研判建筑遗产修建年代方法——遗存微痕循迹考证法。此方法结合形象史学与建筑技术科学,可对遗产建筑的修缮历史提供客观有效的信息。本文将此方法应用于武当山金顶皇经堂檐廊的历史考证,发现此檐廊构筑物为民国初年增建,其特殊屋顶形制与结构屋架的设置,是因建筑空间使用功能转变、建筑形制等级提升以及减工修缮等因素而产生的在地适应性技术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修缮史 遗存微痕循迹考证法 武当山建筑遗产 美术遗产 形象史学 建筑技术学
原文传递
河南孟津寨根、班沟出土裴李岗晚期石磨盘功能分析 被引量:24
15
作者 刘莉 陈星灿 赵昊 《中原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6-86,共11页
河南孟津寨根和班沟遗址都出土有裴李岗文化晚期的石磨盘。为了研究其功能,我们对两遗址出土的两件磨盘进行了微痕和残留物取样、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这两件石磨盘主要用于加工植物,包括栝楼根、小麦族植物种子、薏米的颖果、栎属橡子,... 河南孟津寨根和班沟遗址都出土有裴李岗文化晚期的石磨盘。为了研究其功能,我们对两遗址出土的两件磨盘进行了微痕和残留物取样、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这两件石磨盘主要用于加工植物,包括栝楼根、小麦族植物种子、薏米的颖果、栎属橡子,也可能还有少量小米,同时也加工石器之类的硬质器具。对中国北方多个旧石器晚期至新石器早期遗址出土磨盘、磨棒功能的研究,一再显示这类工具主要的加工对象是野生植物,其中块根和橡子占大宗。这一现象不仅说明该地区文化传统的连续性,也反映了在新石器时代早期谷物栽培的初期阶段,广谱经济仍然占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裴李岗文化 石磨盘 功能 微痕分析
原文传递
渐进法向力对金属材料微米划痕响应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明 严富文 高诚辉 《金属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333-1342,共10页
通过Rockwell C 120°金刚石压头对16种金属材料进行微米划痕测试,研究渐进法向力对材料划痕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法向力从5 mN线性增大到30 N,压入深度和残余深度均线性增加;弹性回复率先迅速增大,然后趋于一个常数。当压入... 通过Rockwell C 120°金刚石压头对16种金属材料进行微米划痕测试,研究渐进法向力对材料划痕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法向力从5 mN线性增大到30 N,压入深度和残余深度均线性增加;弹性回复率先迅速增大,然后趋于一个常数。当压入深度小于压头的球锥转变深度时,仅有压头顶端的圆球与材料接触,残余划痕宽度非线性增加;当压头的圆锥部分与材料接触时,残余划痕宽度线性增大。稳定弹性回复率和划痕硬度随屈服强度的增加而线性增大。纯Mo、纯W和40Cr的划痕摩擦系数随法向力的增加始终非线性增大,其余金属的划痕摩擦系数先非线性增加,之后趋于稳定;划痕摩擦系数的变化趋势可通过几何接触模型进行解释。在较大法向力下,QT500的摩擦机制中黏着摩擦和犁沟摩擦起到几乎相同的作用,其余材料的摩擦机制主要为犁沟摩擦。稳定划痕摩擦系数随稳定划痕硬度及其与弹性模量比值的增加而线性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米划痕 渐进法向力 金属材料 划痕摩擦系数 几何接触模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