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4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fl uence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intensity on region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 empirical research based on eastern and mid-China region 被引量:1
1
作者 FAN Wei-long WANG Yu-xia 《Ecological Economy》 2016年第1期43-51,共9页
This paper adopts the comprehensive index method to build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intensity index. Based on "Porter Hypothesis", it empirically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int... This paper adopts the comprehensive index method to build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intensity index. Based on "Porter Hypothesis", it empirically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intensity and region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using the eastern and mid-China region's provincial panel data from 2005 to 2013 and panel data method. The results show that:(1) In the eastern and central region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tensity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resents a "U" shape, and "Porter Hypothesis" can be verifi ed;(2) The eastern region can break "U" infl ection point earlier than the central region. Therefore, the government should not only strengthen the intensity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but also pay attention to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form, formulate reasonable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policy, actively guide the enterprises to seek out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 order to realize win-win situation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INTENSITY technology INNOVATION "U" type EASTERN and mid-china region
下载PDF
中全新世福建沿海地区海平面波动:基于NDQK5岩芯介形类化石记录 被引量:1
2
作者 贾宝岩 彭博 +5 位作者 王继龙 于俊杰 周保春 赵泉鸿 李保华 王亚琼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33-345,共13页
福建沿海地区第四系较为发育,是研究晚更新世以来相对海平面变化的理想区域。本文以福建宁德NDQK5岩芯中产出的高分辨率介形类化石为研究对象,结合加速器质谱法(accelerator mass spectrometry,AMS)14C和光释光测年技术建立岩芯年代框架... 福建沿海地区第四系较为发育,是研究晚更新世以来相对海平面变化的理想区域。本文以福建宁德NDQK5岩芯中产出的高分辨率介形类化石为研究对象,结合加速器质谱法(accelerator mass spectrometry,AMS)14C和光释光测年技术建立岩芯年代框架,重建了中全新世期间福建沿海地区的相对海平面变化。结果显示,NDQK5岩芯中的介形类化石记录主要分布于4~17.1 m段,对应年代约为8.2~6.9 ka BP。岩芯内共计识别出海相介形类23属26种,根据优势种以及特征种的相对丰度变化特征可将岩芯内的介形类动物群划分为3个组合:①介形类组合A以Bicornucythere bisanensis和Sinocytheridea impressa为主,代表潮下带环境;②介形类组合B以Sinocytheridea impressa和Neomonoceratina delicata为优势种,指示近岸内陆架的沉积环境;③介形类组合C以Sinocytheridea impressa和Loxoconcha ocellifera为主,代表潮间带的沉积环境。基于介形类组合的分布特征,本文推断福建沿海地区海平面约在8.2~7.4 ka BP期间持续上升,并在约7.9~7.4 ka BP区间达到最高;7.4~7.0 ka BP期间海平面下降,随后再次上升。因此,介形类化石记录指示福建沿海地区在全新世高海平面背景下依然存在相对海平面的次一级波动。同时,结合已有福建沿海地区海平面变化驱动机制的研究结果,本研究推断8.2~7 ka BP期间福建沿海地区的海平面变化可能主要受控于冰盖融水;7 ka BP后该地区的海平面波动可能受控于“冰川-水均衡调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德 东海 MIS 1 中全新世高海平面 介形类组合
下载PDF
“美丽中国中脊带”西南段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
3
作者 王珏 王涵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34-49,共16页
东西部发展失衡问题是长期以来制约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构性与全局性问题。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建设“美丽中国中脊带”作为缩小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的战略抓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脊带”西南段是我国西部... 东西部发展失衡问题是长期以来制约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构性与全局性问题。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建设“美丽中国中脊带”作为缩小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的战略抓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脊带”西南段是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与“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发展区域,然而当地有限的自然与社会承载能力与政策所带来的经济红利之间的矛盾严重阻碍西南段的发展,因此亟需探索西南段的可持续发展路径。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CCDM)对2010—2019年“中脊带”西南段245个县的经济—社会—环境三系统协调发展情况、空间聚集特征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中脊带”西南段整体协调发展态势向好,然而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十分突出。热点主要集中于以成渝城市群为核心的东北部,该地区三大子系统同步发展现象突出;冷点则主要分布在西南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区域内大多数县的经济与社会系统滞后于环境系统发展。此外,研究还发现不同的行政区划、生态本底、经济发展状况与协调发展水平的差异存在一定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焕庸线 美丽中国 中脊带 耦合协调度 西南地区 发展策略
下载PDF
利用洋中脊玄武岩中橄榄石斑晶制约南海打开的地幔动力学机制
4
作者 杨帆 黄小龙 +2 位作者 徐义刚 贺鹏丽 于洋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186-2202,共17页
地幔柱与板块构造是地球运行的两大基本动力学机制。南海及其周缘地区处于海南地幔柱与东南亚环形俯冲系统时空交汇的背景,而新生代地幔柱在南海形成演化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存在颇多争议。地幔源区富含辉石岩是南海及其周缘与地幔柱活... 地幔柱与板块构造是地球运行的两大基本动力学机制。南海及其周缘地区处于海南地幔柱与东南亚环形俯冲系统时空交汇的背景,而新生代地幔柱在南海形成演化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存在颇多争议。地幔源区富含辉石岩是南海及其周缘与地幔柱活动相关的玄武岩的共有特征,基于此推测,本文利用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367航次在南海北缘U1500B站位钻遇的南海扩张初期洋中脊玄武岩(MORB)的橄榄石成分来制约南海扩张初期的地幔岩性,以检验南海扩张初期是否存在地幔柱-洋脊叠加。U1500B MORB所含橄榄石斑晶的Fo=76.4~89.4,NiO=0.09%~0.26%,CaO=0.25%~0.34%,MnO=0.16%~0.33%。这些橄榄石斑晶具有与南海西南次海盆扩张末期U1433B钻孔的MORB以及全球其他开放大洋MORB相似的NiO、CaO、MnO含量和FeO/MnO比值,代表其源区岩性主要为橄榄岩。U1500B钻孔MORB与该区存在地幔柱叠加的基性岩浆所含橄榄石斑晶成分的差异显著,表明南海扩张初期不存在地幔柱叠加,与前人估计的U1500B洋中脊玄武岩的正常地幔潜能温度(~1380℃)相符合。由于南海扩张初期洋中脊岩浆产率高,但缺乏地幔热异常和易融组分如辉石岩等,推测其地幔中可能有较多的早前俯冲板片贡献的再循环挥发分来维持高岩浆产率。所以,俯冲板片后撤导致的岩石圈伸展可能是南海打开的主要动力学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橄榄石 源区岩性 地幔柱 洋中脊玄武岩
下载PDF
“美丽中国中脊带”城市扩张特征与区域比较
5
作者 彭书雅 全斌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9-121,共13页
研究目的:量化土地利用变化时空分布特征,识别城市扩张过程阶段性特征,以胡焕庸线为界对比两侧特征差异。研究方法:采用强度分析方法与城市扩张特征识别模型,基于1990—2020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从长期尺度上挖掘“美丽中国中脊带”内114... 研究目的:量化土地利用变化时空分布特征,识别城市扩张过程阶段性特征,以胡焕庸线为界对比两侧特征差异。研究方法:采用强度分析方法与城市扩张特征识别模型,基于1990—2020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从长期尺度上挖掘“美丽中国中脊带”内114个城市土地利用变化信息,辨析城市扩张机制。研究结果:(1)胡焕庸线东南侧城市用地占比高于西北侧。研究区城市用地的增加情况一直处于“活跃”状态,且胡焕庸线东南侧城市扩张面积要远高于西北侧。城市用地的扩张来源地类主要是耕地、未利用地以及水域。(2)研究区内城市扩张具有阶段性特征,共识别出4个扩张阶段:早期阶段、中期阶段、后期阶段、终期阶段。整体来看,进入后期、终期扩张阶段的城市主要位于研究区中部和东北部。(3)到2020年,胡焕庸线东南侧城市处于中期、后期、终期阶段的城市占比近80%,而胡焕庸线西北侧处于早期和中期的城市占比为76.9%,处于后期和终期阶段的城市仅占比23.1%。这一对比表明胡焕庸线两侧的发展不平衡现象仍旧显著。研究结论:胡焕庸线两侧的城市扩张水平存在显著分异性特征,应结合城市所处扩张阶段,综合考虑各阶段城市发展现状以及发展前景,因地制宜地探索区域协调发展导向下的城市管理政策,以助推城市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扩张 区域对比 “美丽中国中脊带” 胡焕庸线
下载PDF
510年来中国东中部地区气候干湿变化研究 被引量:13
6
作者 宋保平 王张华 +2 位作者 乐群 寇莹 符蕴芳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9-73,82,共6页
选择上海、武汉、天津和西安为典型区,以1470—1979年逐年干湿等级序列为基本数据源,应用墨西哥帽小波变换方法,对中国东中部地区近510a来不同时间尺度下的气候干湿变化与气候突变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气候干湿变化的动因。结果显示:19... 选择上海、武汉、天津和西安为典型区,以1470—1979年逐年干湿等级序列为基本数据源,应用墨西哥帽小波变换方法,对中国东中部地区近510a来不同时间尺度下的气候干湿变化与气候突变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气候干湿变化的动因。结果显示:19世纪以前气候干湿变化表现出较明显的东西差异;小冰期事件、18世纪气候温和期等非局地性事件在较大区域都有反应,但各地的具体响应程度、方式和时间均有差异;在20世纪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各地气候均向偏干旱方向演变。百年以上尺度气候干湿变化的原因主要是太阳辐射及其引起的大气环流变化,百年以下尺度的变化则与季风系统短尺度波动、区内各个大气环流系统的相互作用、局地下垫面差异和人类活动等复杂因素的影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湿变化 大气环流 气候突变 小冰期 季风 下垫面 地气 中国 中部地区 区域
下载PDF
中部地区农民工培训问题研究 被引量:18
7
作者 何筠 徐冬梅 +2 位作者 吴学平 余昕 袁锐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5-70,共6页
我国中部地区农民工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农民工承担不起培训费用、政府投入不到位、对农民工培训的宣传力度不够。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中部地区农民工培训的发展,必须认真分析影响农民工培训的各种因素,提高... 我国中部地区农民工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农民工承担不起培训费用、政府投入不到位、对农民工培训的宣传力度不够。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中部地区农民工培训的发展,必须认真分析影响农民工培训的各种因素,提高认识,根据农民工的特点和要求,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大政府对劳动力培训的力度,以促进农民工的有序流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部地区 农民工 培训
下载PDF
中部地区省域中心城市竞争力差异与协调发展研究 被引量:22
8
作者 朱俊成 杨益明 黄继发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2-57,共6页
中心城市是区域发展的核心,是经济区域内生产和交换集中的地方,承担组织和协调区域经济活动的作用。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中心城市竞争力进行定量化研究,在此基础上对中部省域中心城市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潜力与条件、竞争力差异... 中心城市是区域发展的核心,是经济区域内生产和交换集中的地方,承担组织和协调区域经济活动的作用。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中心城市竞争力进行定量化研究,在此基础上对中部省域中心城市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潜力与条件、竞争力差异等进行了研究,认为中部地区多中心竞争是限制竞争力、协调与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合作与互动是中部地区整合优势与协调发展的路径选择。结合"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从区域经济、产业、要素流等方面提出了通过加强自主创新、促进区域合作、发展现代服务经济等培育竞争力与协调发展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省域中心城市 区域差异与协调发展 城市竞争力 主成分分析 多中心 中部地区
下载PDF
中部地区城市群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性定量分析 被引量:18
9
作者 王海萍 陈斐 王圣云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95-100,共6页
城市群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其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度在很大程度上能代表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度。通过构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度模型和绘制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性判别模式图定量分析中部地区城市群的经济发展... 城市群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其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度在很大程度上能代表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度。通过构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度模型和绘制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性判别模式图定量分析中部地区城市群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性。测算结果显示太原城市圈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性最差,环鄱阳湖城市群最优。将中部城市群39个城市分为6大类,协调度为正值的城市可分为三种类型:经济水平与生态环境水平双优型、经济效益基本协调型、生态效益基本协调型;协调度为负值的城市亦分为三种类型:经济水平与生态环境水平双低型、经济效益冲突型、生态效益冲突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部城市群 经济发展 生态环境 协调度
下载PDF
不同起源时间的植物叶凋落物在中亚热带的分解特性 被引量:19
10
作者 马元丹 江洪 +3 位作者 余树全 窦荣鹏 郭培培 王彬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5237-5245,共9页
选择9种起源时间不同的植物的凋落叶,采用分解袋法,在浙江千岛湖地区从2006年6月到2008年6月进行了分解试验,试图探索植物进化过程中凋落物分解特性的演变趋势。所选的9种植物分属于4个类群,按起源时间由早到晚依次为蕨类植物(芒萁和桫... 选择9种起源时间不同的植物的凋落叶,采用分解袋法,在浙江千岛湖地区从2006年6月到2008年6月进行了分解试验,试图探索植物进化过程中凋落物分解特性的演变趋势。所选的9种植物分属于4个类群,按起源时间由早到晚依次为蕨类植物(芒萁和桫椤)、裸子植物(苏铁、水杉、杉木和马尾松)、双子叶植物(木荷和青冈)及单子叶植物(毛竹)。每隔一个月取样,每种凋落物3次重复。结果表明:不同植物类群凋落物基质的氮(N)、木质素(Lignin)含量及Lignin/N比值与分解速率具有良好的相关性。起源时间越晚的植物凋落物的基质N含量越高,为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裸子植物>蕨类植物。Lignin含量和Lignin/N比值的趋势一致,均为起源时间越晚而值越低,即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凋落物分解系数k值的范围在0.25~0.63之间,表现出毛竹>青冈>木荷>水杉>马尾松>杉木>苏铁>桫椤>芒萁的趋势。4个植物类群的凋落物分解速率的均值为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裸子植物>蕨类植物。试验结果初步表明:植物凋落物分解的进化趋势是由分解缓慢逐渐演变为分解较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源时间 凋落物分解 基质质量 中亚热带
下载PDF
我国中东部水生态环境评价与对策研究 被引量:12
11
作者 潘英姿 高吉喜 +2 位作者 何萍 聂忆黄 李岱青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54-59,共6页
利用遥感(RS)和地面野外调查手段,对我国中东部地区水生态环境进行了现状调查与评估。结果表明:我国中东部地区农业用水比重大,水资源利用效率低,资源浪费严重;地表水资源干流水质总体稳定,部分流域水质有所改善,主要污染由工业污染向... 利用遥感(RS)和地面野外调查手段,对我国中东部地区水生态环境进行了现状调查与评估。结果表明:我国中东部地区农业用水比重大,水资源利用效率低,资源浪费严重;地表水资源干流水质总体稳定,部分流域水质有所改善,主要污染由工业污染向生活污染、农村面源污染转化;湖泊污染严重,湖泊富营养化现象普遍,赤潮濒发,损失较大;地下水主要以点状和面状污染为主,南方城市污染程度普遍高于北方城市;不合理水利工程干扰了自然水生态过程,加剧河流泥沙淤积,湖泊调蓄洪水生态功能随之下降;水资源利用强度超过了30%~40%的国际警界线,加剧了江河断流;水资源需求增大,地下水超采严重,出现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降、海水倒灌、泉水干枯等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地面调查 中东部 水生态环境
下载PDF
我国中东部地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动态分析 被引量:12
12
作者 田自强 郑丙辉 +1 位作者 王文杰 李子成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12期2297-2303,共7页
在野外调查和资料收集的基础上 ,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对中国中东部地区 19个省 (直辖市 ) 1988年和 2 0 0 0年的 5种土地利用 /覆盖类型的遥感数据进行了景观制图及其叠加分析 .结果表明 ,12年来 ,随着中东部地区经济和人口数... 在野外调查和资料收集的基础上 ,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对中国中东部地区 19个省 (直辖市 ) 1988年和 2 0 0 0年的 5种土地利用 /覆盖类型的遥感数据进行了景观制图及其叠加分析 .结果表明 ,12年来 ,随着中东部地区经济和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 ,耕地及城建用地面积分别增加了 10 92 1× 10 5hm2和 13 75 4× 10 5hm2 ,比 1988年增长了 2 14 %和 19 2 5 % 对木材的大量需求及毁林开荒 ,导致林地面积减少了 17 83× 10 4hm2 ,比 1988年下降了 1 12 % .草地面积增加了 19 2 87× 10 5hm2 ,比 1988年上升7 75 % .长期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带来的环境条件恶化 ,使草地覆盖度及草地质量总体呈下降趋势 .10年间对未利用地面积的开发达 4 9 6 1× 10 4hm2 ,占 1988年未利用地面积的 34 31%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中东部地区 景观制图 土地利用/覆盖动态分析
下载PDF
中东部地区土地利用与土地退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8
13
作者 韩永伟 高吉喜 乔青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94-98,共5页
采用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和2000年的遥感、地面调查及文献资料数据,分析了我国中东部地区土地利用与土地退化特征。分析结果认为,耕地和林地是中东部地区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占该区土地总面积的68%左右;园地、居民和工矿及交通用地面积... 采用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和2000年的遥感、地面调查及文献资料数据,分析了我国中东部地区土地利用与土地退化特征。分析结果认为,耕地和林地是中东部地区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占该区土地总面积的68%左右;园地、居民和工矿及交通用地面积迅速增加;未利用土地面积明显缩小;水土流失得到初步控制,流失面积有所减少,但水土流失区域差异大,部分地区水土流失仍在加剧;耕地人均占有量小,利用强度大,复种指数高;耕地用途不稳,转入转出频繁;耕地总面积与人均耕地面积迅速减少,2000年耕地面积比80年代初和1995年分别减少了913.15×104和151.31×104hm2;2000年人均占有耕地面积比80年代初期约减少了0.03 hm2;土壤污染严重,耕地质量不断下降,食品安全受到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土地退化 特征 中东部
下载PDF
中部六省综合竞争力比较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钟友明 彭道宾 彭地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2-57,共6页
从改革开放以来6个主要年份中部6省综合竞争力的评价来看,江西各项指标的位次是偏后的。因此,应重点分析江西综合竞争力变动的轨迹、原因及其特点,抓住当前制约江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采取措施,以提升江西经济的整体实力。
关键词 江西 中部6省 综合竞争力 比较研究
下载PDF
川、滇、黔交界地区密西西比河谷型铅锌矿床与美国同类矿床的对比 被引量:112
15
作者 王奖臻 李朝阳 +2 位作者 李泽琴 李葆华 刘文周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27-132,共6页
我国川、滇、黔交接地区和美国中部地区的密西西比河谷型铅锌矿床的共同特征是 :1)含矿岩系都位于一套红色碎屑岩石之上。它们不但为矿床的形成提供了成矿金属 ,而且由于渗透率较大而为成矿流体的大规模侧向流动提供了通道。 2 )矿床的... 我国川、滇、黔交接地区和美国中部地区的密西西比河谷型铅锌矿床的共同特征是 :1)含矿岩系都位于一套红色碎屑岩石之上。它们不但为矿床的形成提供了成矿金属 ,而且由于渗透率较大而为成矿流体的大规模侧向流动提供了通道。 2 )矿床的形成时间都与造山作用的时间相一致。造山作用所引起的挤压应力 ,或者由于造山带的隆起所引起的盆山间的重力梯度为含矿流体的大规模侧向流动提供了动力 ,促进了成矿作用的发生。 3)矿床的含矿岩系大多含有蒸发岩。蒸发岩的存在为成矿流体的形成提供了矿化剂 ,或者为矿质的沉淀提供了硫。与美国中部地区的MVT矿床相比 ,我国西南地区MVT矿床的形成温度相对较高、矿床的分布严格受断裂控制 ,矿体常呈垂向延伸很大的桶柱状产出 ,矿床的蚀变规模较小。这些差别反映出这两个地区矿床形成时成矿流体的通道和沉淀机制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西西比河谷型铅锌矿床 美国大陆 中部地区 对比研究
下载PDF
西南地区氮肥后移对杂交中稻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被引量:25
16
作者 徐富贤 熊洪 +4 位作者 张林 周兴兵 朱永川 刘茂 郭晓艺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9-36,共8页
2011、2012年,以杂交中稻高产组合川香优9838为材料,在西南稻区的5~6个生态点,采用相同的氮肥管理方式,研究了氮肥施用量与氮后移比例对稻谷产量及其穗粒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施用量与氮后移比例对稻谷产量的影响试验点间表... 2011、2012年,以杂交中稻高产组合川香优9838为材料,在西南稻区的5~6个生态点,采用相同的氮肥管理方式,研究了氮肥施用量与氮后移比例对稻谷产量及其穗粒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施用量与氮后移比例对稻谷产量的影响试验点间表现各异,取决于试验地点的土壤肥力。氮后移的增产效果及高效施氮量分别与地力、产量呈显著负相关,当空白试验产量超过7000kg/hm^2时,氮后移没有增产作用。氮后移增产的处理表现为施氮量不高、氮后移比例小,并在保持一定有效穗数基础上,通过提高穗粒数和千粒重而增产。提出了西南区杂交中稻氮肥的高效管理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地区 杂交中稻 氮肥后移 土壤地力
下载PDF
华北地台中寒武世鲕滩碳酸盐旋回沉积、古海平面变动控制及旋回年代学研究 被引量:27
17
作者 柳永清 孟祥化 葛铭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442-450,共9页
华北地台中寒武世鲕滩碳酸盐沉积序列中具有特征的低频 ( 级 )和高频 ( 级- 级 )旋回层序叠加样式和规律。旋回层序内部的沉积构成、微相组构、成岩特点以及高频旋回的复合、叠加严格受复合海平面变动的控制。巨厚鲕滩形成于低频海平... 华北地台中寒武世鲕滩碳酸盐沉积序列中具有特征的低频 ( 级 )和高频 ( 级- 级 )旋回层序叠加样式和规律。旋回层序内部的沉积构成、微相组构、成岩特点以及高频旋回的复合、叠加严格受复合海平面变动的控制。巨厚鲕滩形成于低频海平面变化的回落时期 ,但复合叠加于低频海平面变化中的 级海平面变化更直接地控制着鲕滩建造的时空发育、进积迁移。鲕滩微相中鲕粒组构特征则主要与高频海平面变化相关。鲕滩高频海平面变化旋回层序的厚度频率分布、不同级次旋回叠加比率和样式以及大范围空间上的连续可比性规律可能说明它们受地球轨道参数周期性变动的控制。轨道旋回层序具有的特定变化时间周期和频率使得旋回地层学具有了年代学意义 ,可以对重要地层段、事件层及生物带高精度测年。应用旋回地层学的研究得到了中寒武世毛庄 \徐庄 \张夏期的界线 (面 )年龄 ,即毛庄 (期 ) \徐庄 (期 )为 530 .50 Ma、徐庄 (期 ) \张夏 (期 )为 52 6.90 Ma,与前人应用生物年代地层学等方法得到的年龄值极为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寒武世 碳酸盐鲕滩 沉积 旋回年代学 古海平面
下载PDF
MM5对中全新世时期中国地区气候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刘煜 何金海 +3 位作者 李维亮 陈隆勋 李薇 张博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5-49,共15页
MM5模式结果与地质记录的对比表明,这个模式系统可以较好地模拟中全新世时气候的变化,特别是模式模拟的降水变化与地质记录吻合得较好。区域模式的结果比全球模式结果有所改进。模式结果显示:与现代相比,中全新世时,中国地区的气温升高... MM5模式结果与地质记录的对比表明,这个模式系统可以较好地模拟中全新世时气候的变化,特别是模式模拟的降水变化与地质记录吻合得较好。区域模式的结果比全球模式结果有所改进。模式结果显示:与现代相比,中全新世时,中国地区的气温升高,夏季升温超过冬季。同时,中国的内蒙古东部地区、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降水显著增加;而中国的华东、华中、华南和西南地区降水减少。中国东部30°N以北地区夏季风增强;中国东部的冬季风减弱。从一系列敏感试验结果,可以发现:在中全新世时,中国地区的气温、风场和降水的变化主要受大尺度环流背景场变化的影响,其对降水变化的影响超过50%。其次受地表状况和植被变化的影响,植被的变化主要影响中国东部地区,使得在冬季和夏季中国地区均升温;而且,对华北部分地区降水变化的影响最大超过25%。地球轨道的变化使得中全新世时太阳辐射的季节变化较大,造成中全新世时中国地区在冬季降温,在夏季升温;同时,对东北和华北地区的降水有重要影响,其影响与植被变化的影响相当。中全新世时,大气中CO_2的体积混合比为280×10^(-6),CO_2的变化使得中全新世时气温降低,但量级较小。影响中全新世时中国地区气候变化的因子,按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的排序为:大尺度环流背景场、植被变化、地球轨道参数变化和CO_2浓度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全新世 中国地区 地球轨道参数 植被 大气环流背景场
下载PDF
河南洛阳寺河南剖面中全新世以来的孢粉分析及环境变化 被引量:43
19
作者 孙雄伟 夏正楷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89-294,共6页
对河南洛阳寺河南剖面进行的高分辨率的孢粉分析表明 ,该地区中全新世以来的孢粉组合以草本植物占绝对优势。其中以蒿属 (Artemisia)最为丰富 ,其次为禾本科 (Gramineae)和藜科(Chinopodiaceae)。乔木花粉含量较少 ,以松属 (Pinus)为主... 对河南洛阳寺河南剖面进行的高分辨率的孢粉分析表明 ,该地区中全新世以来的孢粉组合以草本植物占绝对优势。其中以蒿属 (Artemisia)最为丰富 ,其次为禾本科 (Gramineae)和藜科(Chinopodiaceae)。乔木花粉含量较少 ,以松属 (Pinus)为主。根据孢粉组合的变化 ,将剖面划分为 5个孢粉组合带。早期 (72 35~ 7380aBP)气候较为寒冷干燥 ,缺少乔木花粉。随着全新世大暖期的到来 ,在Ⅱ孢粉带上乔木花粉大量出现 ,种类丰富。尤其 5 6 2 5~ 6 12 0aBP期间出现了很多喜暖树种 ,是中全新世以来气候最好的时期。在 4 5 80~ 5 6 2 5aBP期间 ,乔木花粉急剧减少 ,表明气候发生恶化。随着气候的逐渐好转 ,乔木花粉在Ⅳ孢粉带 (30 90~ 4 5 80aBP)上重新出现 ,但喜暖树种较少。 30 90aBP以后出现较多的禾本科花粉 ,可能和该地区人类活动的增强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 中全新世 孢粉分析
下载PDF
燕山中晚期的中国东部高原:埃达克岩的启示 被引量:374
20
作者 张旗 钱青 +4 位作者 王二七 王焰 赵太平 郝杰 郭光军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48-255,共8页
中国东部燕山期岩浆岩广泛发育 ,其中有一类具埃达克岩的特征 ,并根据埃达克岩的成因提出中国东部在燕山中晚期可能为一个高原。本文就中国东部高原的范围、高原存在的依据、高原隆升和减薄的机制进行了讨论 ,指出中国东部高原大规模的... 中国东部燕山期岩浆岩广泛发育 ,其中有一类具埃达克岩的特征 ,并根据埃达克岩的成因提出中国东部在燕山中晚期可能为一个高原。本文就中国东部高原的范围、高原存在的依据、高原隆升和减薄的机制进行了讨论 ,指出中国东部高原大规模的抬升事件大约发生在中 -晚侏罗世期间 ,在早白垩世之后塌陷。高原的隆升与板块消减作用无关 ,是陆内事件的产物。高原的塌陷是下地壳拆沉作用的结果。拆沉作用不仅可以解释高原的减薄 ,而且可以解释新生代玄武岩喷发和中国东部盆地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部高原 燕山中晚期 埃达克岩 高原隆升机制 拆沉作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