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Suitability and the Suitability Degree of Human Settlements in Mid-southern Liaoning Urban Agglomerations,China,in Relation to the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1
作者 ZHANG Xue DENG Chuanbin YOU Zhen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2024年第4期850-859,共10页
Human settlement is a necessary factor for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The scientific assessments of the natural suitability and appropriateness of human settlements contribute to addressing the discord between eco... Human settlement is a necessary factor for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The scientific assessments of the natural suitability and appropriateness of human settlements contribute to addressing the discord between ecological environment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foster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s and nature.Building upon established methods for assessing human settlement suitability,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natural suitability of the living environment in the urban agglomeration of mid-southern Liaoning.Based on this exploration,the suitability of the degree of human settlements for the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in the study area from 2000 to 2020 was calculated.The results revealed three important points.(1)Nearly one-fifth of the study area,the area around the offshoot of Changbai Mountain,is a critically suitable area.More than half of this area,generally the buffer zone connecting the Liaohe Plain and the offshoot of Changbai Mountain,is generally suitable for human settlements.The proportion of suitable areas is only 25.53%,mostly on the Liaohe Plain along the Liaodong Peninsula by the Yellow Sea.(2)The overall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human settlement exhibits a pattern that is moderate-low in the middle and high on both sides;and higher in the southern part and lower in the northern part.(3)The human settlement suitability degree is higher in the western regions and lower in the eastern regions,with Shenyang and Panjin in the west having the highest suitability,while Benxi in the east exhibits the lowest habitat suitability.From 2000 to 2020,except for Shenyang and Panjin where suitability remained constant,the suitability degree of other cities has improved.Among them,Dandong experienced the most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suitab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itability of human settlements suitability degree mid-southern liaoning urban agglomerations
原文传递
Analysis on Tourism Economic Spatial Relation of Liaoning Central City Group 被引量:1
2
作者 Guodong SUN Liang ZHAO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14年第12期66-68,共3页
Through the calcul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tourism economic spatial relation,it found that Liaoning central urban agglomeration tourism economic spatial relation has many problems,such as the central city is insuffic... Through the calcul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tourism economic spatial relation,it found that Liaoning central urban agglomeration tourism economic spatial relation has many problems,such as the central city is insufficient,and the low degree of spatial relations. Therefore,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which can provid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reference for Liaoning central urban agglomeration tourism industry layou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rban agglomerATION TOURISM ECONOMIC space liaonin
下载PDF
基于栅格数据的辽中南城市群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测评
3
作者 田深圳 吴文美 +2 位作者 李航 王亚丹 李雪铭 《环境科学导刊》 2024年第4期5-10,共6页
以辽中南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基于1km×1km栅格数据,建立了基于地形起伏度、植被、水文、温湿指数的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综合评价模型,对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进行了综合评价与合理分区。研究结果表明:①辽中南城市群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 以辽中南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基于1km×1km栅格数据,建立了基于地形起伏度、植被、水文、温湿指数的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综合评价模型,对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进行了综合评价与合理分区。研究结果表明:①辽中南城市群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受地形条件限制较小,受水文、植被、气候条件限制较大。②辽中南城市群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指数范围为19.03~84.15,在空间上总体呈现出西高东低的态势。③中度适宜地区分布最广,高度适宜地区与不适宜地区面积最小。④辽中南城市群64.48%的人口分布在中高度适宜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栅格数据 人居环境 自然适宜性 人口分布 辽中南城市群
下载PDF
辽中南城市群碳排放时空分异特征及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周姚姚 刘馨蕊 +3 位作者 曹婷婷 霍会杰 李佳欣 杨红绵 《环境生态学》 2023年第3期17-27,共11页
研究区域碳排放时空分异及其驱动因素对实现区域低碳减排差异化治理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传统数据和开放大数据,综合运用空间探索性分析、地理加权回归、熵值法等方法,探究辽中南老工业基地城市群区县级碳排放时空分异特征及其驱... 研究区域碳排放时空分异及其驱动因素对实现区域低碳减排差异化治理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传统数据和开放大数据,综合运用空间探索性分析、地理加权回归、熵值法等方法,探究辽中南老工业基地城市群区县级碳排放时空分异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辽中南城市群县域碳排放空间格局相对稳定,碳排放主要集中在较发达地区和工业型城市,整体表现为西高东低、南北差异较小,东西向和南北向的碳排放量均有下降趋势,且具有显著集聚特征,但近年来集聚性呈减弱趋势;碳排放影响因素存在空间差异,城市化率、产业结构、土地利用混合度较之人均GDP、工业企业数和人口集聚因素作用强度更大。进而提出增加低碳新兴技术投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虚化区域行政界限等政策建议,实现区域分区分级差异化协同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时空分异特征 影响因素 GWR模型 辽中南城市群
下载PDF
基于熵权TOPSIS的辽中南城市群人居环境质量评价
5
作者 徐霜 何艳芬 《建筑与文化》 2023年第10期123-125,共3页
文章以辽中南城市群为例,选取16个评价指标,建立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并划分经济、社会、人文、生态四个质量评价子系统,利用熵权TOPSIS法,对辽中南城市群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并通过Arc GIS进行可视化表达。结果表明:(1)辽... 文章以辽中南城市群为例,选取16个评价指标,建立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并划分经济、社会、人文、生态四个质量评价子系统,利用熵权TOPSIS法,对辽中南城市群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并通过Arc GIS进行可视化表达。结果表明:(1)辽中南城市群人居环境质量存在空间不均衡现象。(2)辽中南城市群的人居环境质量水平与经济质量水平相关。(3)辽中南城市群的人文环境质量和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水平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居环境 质量评价 熵权TOPSIS 辽中南城市群
下载PDF
基于扩散模型的辽宁中部城市群PM_(2.5)传输规律研究
6
作者 秦思达 王贺 赵鹏雷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23年第5期69-72,共4页
研究采用扩散模型法,基于气象模型WRF耦合空气质量模型Models-3/CMAQ,对2019年辽宁中部城市群PM_(2.5)污染特征进行模拟分析,通过目标情景设计,获取辽宁中部城市群7个城市间大气污染物传输特征并建立传输矩阵。研究发现:辽宁中部城市群... 研究采用扩散模型法,基于气象模型WRF耦合空气质量模型Models-3/CMAQ,对2019年辽宁中部城市群PM_(2.5)污染特征进行模拟分析,通过目标情景设计,获取辽宁中部城市群7个城市间大气污染物传输特征并建立传输矩阵。研究发现:辽宁中部城市群中的PM_(2.5)浓度本地源贡献率最高的是本溪(72.2%),其次为沈阳(63.2%),其他城市本地源贡献率在48.9%~62.1%之间。本溪为对外输送型城市,其排放的PM_(2.5)主要影响辽阳(7.8%)和抚顺(7.1%);铁岭与抚顺之间为单向输送,铁岭向抚顺输送的PM_(2.5)占到抚顺贡献率的9.0%,反之仅为2.3%;鞍山与辽阳PM_(2.5)为双向输送,二者之间的影响分别为7.1%与8.3%。受海洋气候影响,营口本地源贡献率为48.9%,且对其他城市的影响仅在0.2%~2.4%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AQ PM_(2.5) 辽宁中部城市群 区域传输
下载PDF
双循环背景下辽中南城市群产业协同发展研究
7
作者 杨薇 《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23年第11期47-49,共3页
辽中南城市群作为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其产业协同发展在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以辽中南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分析区域内产业结构及其影响因素,... 辽中南城市群作为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其产业协同发展在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以辽中南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分析区域内产业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结合地区特色,对辽中南城市群产业协同发展路径提出对策建议:以经济“双循环”为契机,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加强产业分工与合作,实现区域内资源整合;统筹空间规划,加强区域公共资源要素市场建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形成生态友好型产业发展新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中南城市群 双循环 协同发展 高质量发展
下载PDF
城市群规划的理论与方法 被引量:25
8
作者 顾朝林 于涛方 +2 位作者 刘志虹 解宇 唐万杰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40-43,共4页
中国正进入快速城市化时期,城市群发展成为新的特征。依据辽中城市群规划编制的框架和思路,重点论述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城市群规划的理论、核心内容和规划方法。
关键词 城市群规划 理论与方法 辽中城市群 规划编制框架
下载PDF
辽中城市群县域综合发展水平差异的时空特征分析 被引量:40
9
作者 桑秋 张平宇 +1 位作者 高晓娜 辛馨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50-155,共6页
经济发展规模水平、社会发展水平及产业结构水平是影响辽中城市群发展差异的主要因子,2000~2005年经济发展规模水平因子由第二主因子上升为第一主因子;以指数方法测度,县域综合发展水平差距要小于经济发展规模水平、社会发展水平和产... 经济发展规模水平、社会发展水平及产业结构水平是影响辽中城市群发展差异的主要因子,2000~2005年经济发展规模水平因子由第二主因子上升为第一主因子;以指数方法测度,县域综合发展水平差距要小于经济发展规模水平、社会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水平的差距;城市群县域综合发展水平呈双核结构,具有南北分异、东西分异、高值西南集聚、低值东北集中的空间正相关性特点,呈现南北分异的空间变动特征,使各县域空间正相关性增强;在市域范围内,基本上距离市域核心越远,县域综合发展水平下降越多;大多数县域协调度下降,城市群整体协调状况不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中城市群 综合发展水平 空间分异
下载PDF
城市群空间联系能力与SOM神经网络分级研究——以辽中南城市群为例 被引量:55
10
作者 陈园园 李宁 丁四保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461-1467,共7页
以辽中南城市群为例,通过经济联系强度模型、城市流模型和城市通达性模型,构建系列空间联系能力数理模型,定量分析辽中南城市群空间联系能力的空间分异特征。在此基础上构建了SOM神经网络分级模型,以评价辽中南城市群十个节点城市的空... 以辽中南城市群为例,通过经济联系强度模型、城市流模型和城市通达性模型,构建系列空间联系能力数理模型,定量分析辽中南城市群空间联系能力的空间分异特征。在此基础上构建了SOM神经网络分级模型,以评价辽中南城市群十个节点城市的空间联系能力。研究表明:①沈阳的经济联系总量最大,沈阳与其他城市的经济联系强度和沈阳距其铁路距离呈S形曲线关系。②依据城市流强度值的大小将辽中南城市群十个节点城市划分为高、中、低三个档次,大连的值最大,营口则显现出作为该城市群中部区域极点的潜力。③沈大高速公路集中了通达性处于前三位的三个城市,辽阳在城市通达性方面显现出显著的优势,四项通达性指标全位居第一。④从SOM神经网络的分级结果看,沈阳都作为独立的一级,表明沈阳的空间联系能力最强,体现了其中心性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中南城市群 空间联系能力 通达性 SOM神经网络
下载PDF
辽宁中部城市群土地利用时空格局遥感分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侯伟 陈锋 +3 位作者 杨春露 孙博 王俭 李法云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3-115,共3页
利用1986、1996和2006年3个时间节点的美国TM(或ETM)影像提取了辽宁中部城市群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信息,采用景观生态学理论,结合3S技术和LUCC分析方法,系统分析了辽宁中部城市群土地利用格局的时空动态变化过程。结果表明:辽宁中部城... 利用1986、1996和2006年3个时间节点的美国TM(或ETM)影像提取了辽宁中部城市群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信息,采用景观生态学理论,结合3S技术和LUCC分析方法,系统分析了辽宁中部城市群土地利用格局的时空动态变化过程。结果表明:辽宁中部城市群土地利用格局特征体现在东西部土地利用类型差异明显。根据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统计分析得出,建设用地面积增加速度最快,是辽宁中部城市群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干扰景观类型。以行政单元作为统计单位分析了辽宁中部城市群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及其变化特征,林地在东部地区占绝对优势,耕地在西部分布面积最大,并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度计算公式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空间上的变化特征。辽宁中部城市群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最主要动态范式———建设用地占用耕地,这也是今后一段时间内辽宁中部城市群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主要范式,并以沈阳市为例进行了时空动态变化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宁中部城市群 景观格局 景观变化 沈阳市 景观动态范式
下载PDF
基于新区域主义的城市群制度整合研究——以辽宁中部城市群为例 被引量:8
12
作者 李红 张平宇 刘文新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5-49,共5页
随着全球化与区域化进程的推进,城市群将成为我国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主要形式。城市群一体化发展需要制度保障,有效的城市群制度能节约交易成本,平衡不同等级城市的政治权力,促进城市群向一体化方向发展。将新区域主义的合作理念引入到城... 随着全球化与区域化进程的推进,城市群将成为我国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主要形式。城市群一体化发展需要制度保障,有效的城市群制度能节约交易成本,平衡不同等级城市的政治权力,促进城市群向一体化方向发展。将新区域主义的合作理念引入到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制度研究中,对新区域主义中关于制度建设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简单总结,重点分析了新区域主义对辽宁中部城市群制度构建的几点启示,即保持开放的制度空间范围、形成多元化的组织管理模式、建立网络型的管治体系、重视非正规制度的建设、构建相互依赖的产业集群;加强公共建设项目建设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区域主义 整合 制度 辽宁中部城市群
下载PDF
辽中城市群范围界定与规模结构分形研究 被引量:37
13
作者 黄建毅 张平宇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81-187,共7页
辽中城市群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核心地域,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阶段。基于引力模型,结合城市群的城市交通流分析,首先对辽中城市群范围进行了界定。在此基础上,采用分形理论与方法对辽中城市群的人口、经济规模结构的分维值进行了... 辽中城市群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核心地域,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阶段。基于引力模型,结合城市群的城市交通流分析,首先对辽中城市群范围进行了界定。在此基础上,采用分形理论与方法对辽中城市群的人口、经济规模结构的分维值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辽中城市群的人口规模分维值大于1,而经济规模分维值小于1,人口经济空间分布不均衡、分布错位,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这与该地区的产业结构特点和开发历史有着密切关系。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进一步研究了辽中城市群的分维值影响因素,发现科学支出与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总额的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中城市群 引力模型 分形 灰色关联度分析
下载PDF
辽中南城市群城市规模分布演变特征 被引量:71
14
作者 苏飞 张平宇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43-349,共7页
运用城市首位指数、城市规模分布的基尼系数和分形等理论与方法,对改革开放以来辽中南城市群城市规模分布的现状及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7年,辽中南城市群城市等级规模结构呈位序-规模分布;城市体系中大城市规模偏大,中等城市... 运用城市首位指数、城市规模分布的基尼系数和分形等理论与方法,对改革开放以来辽中南城市群城市规模分布的现状及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7年,辽中南城市群城市等级规模结构呈位序-规模分布;城市体系中大城市规模偏大,中等城市偏小,小城市规模较小;城市规模空间分布不均衡,区域分异明显。改革开放以来,辽中南城市群城市规模分布发生显著变化,城市规模与数量均呈快速扩张态势;城市首位指数均不断降低,城市规模结构由首位分布向位序-规模分布转变;城市规模分布的分维数不断增加,城市规模差异逐渐减小,不断向均衡方向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快沿海城市带的发展、加强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重视矿业城市转型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规模分布 位序-规模法则 分形 辽中南城市群(MSLUA)
下载PDF
辽中城市群规模结构演变分析 被引量:29
15
作者 盛科荣 张平宇 李飞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2期233-240,共8页
通过构建首位城市规模、城镇数目、城市首位度、大城市增长指数和城镇规模分布的基尼系数 5个指标 ,对经济转型期辽中城市群规模结构演变进行数量分析 .辽中城市群规模结构为极不平衡的首位分布 ,并且城乡差距逐步扩大 .辽中城市群规模... 通过构建首位城市规模、城镇数目、城市首位度、大城市增长指数和城镇规模分布的基尼系数 5个指标 ,对经济转型期辽中城市群规模结构演变进行数量分析 .辽中城市群规模结构为极不平衡的首位分布 ,并且城乡差距逐步扩大 .辽中城市群规模结构演变的驱动因子中 ,制度变迁是深层次的驱动因素 ,经济增长是最直接的驱动因素 ,技术和产业组织的二元结构是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影响因素 .最后从城乡一体化的角度提出建立农村土地使用权市场和大力提高农民素质等结构优化对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中城市群 规模结构 二元结构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效率的时空耦合关系——以辽中南城市群为例 被引量:14
16
作者 丛东来 邱晖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98-306,311,共10页
基于耦合理论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和DEA方法对辽中南城市群1987—2012年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和城市化效率进行测算,然后采用耦合度和耦合效应指数进行二者耦合阶段、耦合效应的时空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辽中南城市群城市土地利用处... 基于耦合理论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和DEA方法对辽中南城市群1987—2012年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和城市化效率进行测算,然后采用耦合度和耦合效应指数进行二者耦合阶段、耦合效应的时空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辽中南城市群城市土地利用处于基本集约阶段,城市化效率呈波动上升态势,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和城市化效率的耦合度变化曲线为浅口"U"型。(2)辽中南城市群处于弱耦合到强耦合的转化阶段。西强东弱的耦合度分布正转化为以东西方向为轴,南北对称分布的格局。表现为以沈阳、大连为高值双核心,沈大联系带上辽阳、鞍山、营口、盘锦为次高值分布,东部为低值区域。(3)耦合效应的变化趋势为从负效应到正效应的过程,城市耦合效应长期存在东、西差异。2012年城市群耦合效应出现"质"的变化,全局协调性得到优化。(4)大连的耦合阶段与耦合效应协调同步,耦合作用促进城市发展;沈阳、鞍山、盘锦耦合效益超前于耦合阶段,应适当控制城市化步伐,缓解用地压力,提高社会效益;其余城市大体处在较低耦合阶段,耦合效应没有带来积极的发展红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 城市化效率 耦合 辽中南城市群
下载PDF
辽宁沿海城市带界定及其结构特征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秦志琴 张平宇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60-867,共8页
目前城市群已成为中国城镇化发展的主体形态之一。辽宁沿海城市带是中国城市群结构体系中的一个新兴城市群,在沿海开发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起着战略支点作用。首先根据城市群内涵构建城市群空间范围识别指标体系,据此对辽宁沿海城市... 目前城市群已成为中国城镇化发展的主体形态之一。辽宁沿海城市带是中国城市群结构体系中的一个新兴城市群,在沿海开发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起着战略支点作用。首先根据城市群内涵构建城市群空间范围识别指标体系,据此对辽宁沿海城市带进行空间界定。在此基础上,从多中心性、功能性、网络性3方面深入分析该城市带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辽宁沿海城市带人口规模与人口密度均表现出显著的多中心性特征,但是人口规模中心与人口密度中心的等级分布并不完全对应。而且"大连营口盘锦"发展轴的城市中心表现为强集聚型特征,城市带东西两翼表现为弱集聚型特征。城市带工业生产功能具有区际意义,而生产性服务功能的区际影响还很有限。内部各城市的工业结构趋同性明显,但是在服务功能、交通运输功能、商业功能等方面各具优势,已形成较为明确的分工与互补关系。辽宁沿海城市带交通网络发育比较完善,交通网络体系基本形成。内部各城市基于交通网络实现了较好的经济联系网络链接,城市带的点轴空间结构已经形成并且开始向网络结构过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特征 空间界定 辽宁沿海城市带
下载PDF
辽宁沿海城市带结构优化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秦志琴 张平宇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1-36,共6页
城市群结构优化的演变过程是推动城市群发育不断走向成熟与完善的过程。辽宁沿海城市带是我国城市群结构体系中的一个新兴城市群,在我国沿海开发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起着战略支点作用。在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 城市群结构优化的演变过程是推动城市群发育不断走向成熟与完善的过程。辽宁沿海城市带是我国城市群结构体系中的一个新兴城市群,在我国沿海开发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起着战略支点作用。在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深入分析该区域城市群的结构特征及优化途径对于整个区域功能提升与发展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人口规模结构、职能结构以及空间结构等方面深入分析辽宁沿海城市带的发展现状特征,并且揭示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在此基础上,从增强大中城市人口集聚规模、重塑都市圈功能关系以及强化轴线式空间拓展等方面提出辽宁沿海城市带的结构优化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特征 结构优化 辽宁沿海城市带
下载PDF
区域创新视角下的辽宁中部城市群的建设与实践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玉明 李凯 《中国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43-146,共4页
区域创新是区域发展的核心动力,因此,基于区域创新的视角分析辽宁中部城市群建设的区域创新环境的现实基础以及问题,提出实施对策,既有利于辽宁中部城市群快速发展,也丰富了创新型区域和创新型城市的理论与实践的内容。
关键词 区域创新 辽宁中部城市群 区域发展
下载PDF
沈阳经济区构建与辽宁旅游竞争力提升 被引量:7
20
作者 刘静洋 董革冰 《沈阳大学学报》 CAS 2007年第1期37-40,共4页
针对建设沈阳经济区的战略构想,剖析了该区域构建中存在的旅游业发展问题,并据此分析了辽宁旅游业发展走向联合的必要性。同时,对如何整合资源、提升辽宁旅游竞争力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沈阳经济区 辽宁中部城市群 旅游竞争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