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0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aracteristics of dry-wet abrupt alternation event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and the relationship with ENSO 被引量:6
1
作者 闪丽洁 张利平 +3 位作者 宋霁云 张艳军 佘敦先 夏军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8年第8期1039-1058,共20页
During recent decades, more frequent flood-drought alternations have been seen in China as a result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intensive human activities, which have sig- nificant implications on water and food secu... During recent decades, more frequent flood-drought alternations have been seen in China as a result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intensive human activities, which have sig- nificant implications on water and food security. To better identif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lood-drought alternations, we proposed a modified dry-wet abrupt alternation index (DWAAI) and applied the new method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YRB-ML) to analyze the long-term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dry-wet abrupt alterna- tion (DWAA) events based on the daily precipitation observations at 75 rainfall stations in summer from 1960 to 2015. We found that the DWAA events have been spreading in the study area with higher frequency and intensity since 1960. In particular, the DWAA events mainly occurred in May and June in the northwest of the YRB-ML, including Hanjiang River Bas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RB, north of Dongting Lake and northwest of Poyang Lake. In addition, we also analyzed the impact of El Nifio Southern Oscillation (ENSO) on DWAA events in the YRB-ML.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round 41.04% of DWAA events occurred during the declining stages of La Nifia or within the subsequent 8 months after La Nina, which implies that La Nina events could be predictive signals of DWAA events. Besides,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s have been found between the modified DWAAI values of all the rainfall stations and th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ies in the Nino3.4 region within the 6 months prior to the DWAA events, particularly for the Poyang Lake watershed and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RB. This study has significant implications on the flood and drought control and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in the YRB-ML under the challenge of future climate chan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y-wet abrupt alternatio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spatio-temporalcharacteristics La Nina
原文传递
Zircon U-Pb dating and Lu-Hf isotope study of intermediate-mafic sub-volcanic and intrusive rocks in the Lishui Basin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被引量:1
2
作者 Lijuan Wang Jianping Huang +4 位作者 Jinhai Yu W. L. Griffin Rucheng Wang Shaoqin Zhang Yinghe Ya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4年第27期3427-3440,共14页
Eight Mesozoic sub-volcanic and intrusive rocks in the Lishui Basin have been selected for zircon U-Pb dating and Lu-Hf isotopic analysis. The Laohutou, Datongshan,Daweizhuang, Yeshanao, Yanwaqiao, Xibeishan, Changsha... Eight Mesozoic sub-volcanic and intrusive rocks in the Lishui Basin have been selected for zircon U-Pb dating and Lu-Hf isotopic analysis. The Laohutou, Datongshan,Daweizhuang, Yeshanao, Yanwaqiao, Xibeishan, Changshantou and Jianshan porphyrites yield concordant early Cretaceous ages of 130.5 ± 1.6 Ma, 136.0 ± 3.4 Ma, 132.7 ±2.7 Ma, 127.0 ± 1.9 Ma, 129.4 ± 1.7 Ma, 133.2 ± 2.1 Ma,131.1 ± 2.3 Ma and 127.4 ± 1.8 Ma, respectively. Zircon eHf(t) values for these rocks range from-3.54 to-9.11, mostly between-3.54 and-5.93, suggesting sources similar to those for coeval igneous rocks in other volcanic basins along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Considering th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oeval magmatic rock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and its adjacent areas, this paper proposes a model of slab rollback to explain the Mesozoic magmatism in the east-central part of China continent. In the middle-late Jurassic to early Cretaceous(170–135 Ma), the Pacific plate started to subduct beneath the Eurasian continent, producing a compressive tectonic setting,and magmatism progressed from coast to the inland. The magmas of this period were derived mostly from partial melting of ancient crust. After *135 Ma, the subduction weakened, and the rollback of the subducted Pacific plate produced an extensional environment. This led to the formation of volcanic basins, the partial melting of enriched mantle sources and less ancient crust, and the intrusion of voluminous intermediate-mafic igneous rock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定年 长江中下游 Hf同位素 火山盆地 次火山岩 侵入岩 丽水 基性
原文传递
2022年夏季热带印度洋-太平洋海温异常对长江中下游高温异常的影响
3
作者 金大超 管兆勇 +1 位作者 王子佳 闫尊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13-720,共8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ERSST v5海表温度资料和大气环流模式,分析了2022年夏季热带印度洋-太平洋海温异常对长江中下游地区高温事件的影响机理及相对贡献。研究表明,此次高温异常事件受La Ni a事件和负位相IOD事件的共同影响,长江...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ERSST v5海表温度资料和大气环流模式,分析了2022年夏季热带印度洋-太平洋海温异常对长江中下游地区高温事件的影响机理及相对贡献。研究表明,此次高温异常事件受La Ni a事件和负位相IOD事件的共同影响,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温度异常为1.52℃、为近40年来最高,温度正异常的极大值位于河南和湖北两省交界处的西侧。热带印度洋和太平洋海温异常引起了长江中下游约0.39℃的增温,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此次高温异常的贡献为25.66%。La Ni a事件和负位相IOD事件可通过增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进而有利于维持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异常下沉运动,为高温事件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2年夏季 长江中下游地区 高温异常 热带印度洋-太平洋 海温异常
下载PDF
2013-2022年黑河流域中下游绿洲荒漠区域碳水通量及气象要素观测数据集
4
作者 徐自为 刘绍民 +3 位作者 车涛 任志国 谭俊磊 张阳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4年第4期364-375,共12页
绿洲-荒漠系统碳水循环的观测和研究对绿洲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黑河流域中游人工绿洲荒漠和下游天然绿洲荒漠区域为研究对象,基于在该区域建立的12个观测站点,系统整理了2013-2022年11套涡动相关仪、12套自动气象站... 绿洲-荒漠系统碳水循环的观测和研究对绿洲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黑河流域中游人工绿洲荒漠和下游天然绿洲荒漠区域为研究对象,基于在该区域建立的12个观测站点,系统整理了2013-2022年11套涡动相关仪、12套自动气象站和2组闪烁仪观测获取的碳水通量和气象要素数据。观测项目包括生态系统净碳交换量、蒸散发(潜热通量)、感热通量、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风速、风向、向下/上短波辐射、向下/上长波辐射、净辐射、大气压、降水、红外辐射温度、光合有效辐射、土壤温度与土壤水分廓线、土壤热通量、平均土壤温度等。本数据集经过了严格的数据处理与质量控制,可用于干旱区绿洲荒漠区域生态水文过程、碳水通量变化特征及耦合机制等研究,并为相关模式或遥感产品的真实性检验提供可靠的验证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河流域中下游 绿洲荒漠区域 涡动相关仪 自动气象站 闪烁仪
下载PDF
黄河流域中游3A级及以上山地景区空间特征及形成机制
5
作者 胡炜霞 耿梦杰 +2 位作者 杨阳 郝至烨 赵萍萍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8-65,共8页
为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改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基于景区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POI)数据,采用核密度估计、标准差椭圆、地理联系率和空间叠加分析等方法,探究黄河流域中游170个3A级及以上(以下简称“3A级以上”)山地景区的空间... 为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改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基于景区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POI)数据,采用核密度估计、标准差椭圆、地理联系率和空间叠加分析等方法,探究黄河流域中游170个3A级及以上(以下简称“3A级以上”)山地景区的空间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黄河流域中游3A级以上山地景区集中分布在晋、陕、豫三省,景区密度大.3A级山地景区高密度区主要分布在豫北、豫南、晋东南;4A级山地景区呈向右旋转90°的“Y”型分布;5A级山地景区主要集中在晋、陕、豫交界处,组团状分布,由东北向西南展布.②自然地理环境方面,3A级以上山地景区主要分布在海拔300~1200 m处,坡度为15°~45°,偏南坡.河流水系、植被指数、空气质量对景区分布的影响效果显著.③社会经济环境方面,交通区位、固定资产投资、旅游收入和文化遗产禀赋是景区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景区 黄河流域中游 空间特征 核密度分析 地理联系率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降雨侵蚀力时空变化及其与植被覆盖的关系
6
作者 王雪雯 董晓华 +4 位作者 马耀明 龚成麒 魏冲 陈玲 安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9364-9378,共15页
充分掌握大尺度流域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变化特征对流域水土保持、防洪减灾和生态环境保护至关重要。基于长江中下游的119个气象站点57a逐日降雨资料,通过Xie模型计算各站降雨侵蚀力,使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法对降雨侵蚀力进行区域划分... 充分掌握大尺度流域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变化特征对流域水土保持、防洪减灾和生态环境保护至关重要。基于长江中下游的119个气象站点57a逐日降雨资料,通过Xie模型计算各站降雨侵蚀力,使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法对降雨侵蚀力进行区域划分;结合Mann-Kendal检验、重标极差(R/S)法和相关性分析方法分析长江中下游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揭示其与植被覆盖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长江中下游降雨侵蚀力整体呈上升趋势,年均降雨侵蚀力为5643MJ mm hm^(-2)h^(-1)。(2)不同季节降雨侵蚀力空间分布存在差异。冷季降雨侵蚀力空间分布不均,高值区主要集中在流域的西部和东北部,而暖季降雨侵蚀力则表现为以江西省为中心沿西北方向递减的空间分布格局,最大值和最小值出现在鄱阳湖环湖区(III区)和长江干流武汉以下段及太湖水系(IV区)。(3)长江中下游相邻地理分区间降雨侵蚀力变化速率差异较大,降雨侵蚀力区域性差异显著。其中III区、湘江及赣江流域(I区)和IV区年均降雨侵蚀力呈显著增长趋势(P<0.05)且未来将保持该趋势,为水土保持重点关注区域。(4)研究所发现的长江中下游水土保持重点关注区域的降雨侵蚀力与植被覆盖度存在负相关。但值得注意的是I区在冷季呈现正相关,而且其中的湘江上游流域出现显著正相关。研究表明降雨侵蚀力是影响地表侵蚀过程的关键因素,侵蚀性降水会影响植被覆盖情况,进而影响地表的侵蚀过程。因此在重点关注高降雨侵蚀力地区的同时还需加强植被保护工作。研究结果可为长江中下游区域水土保持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流域 降雨侵蚀力 旋转经验正交函数 植被覆盖度
下载PDF
黄河流域中游地下水干旱演变规律及其对植被变化的响应
7
作者 黄润泽 武蓉 +2 位作者 张三策 兰鹏飞 姚宁 《灌溉排水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5期105-112,共8页
【目的】明确黄河流域中游地下水干旱时空演变规律。【方法】基于GRACE/GRACE-FO卫星数据和GLDAS数据计算标准化地下水干旱指数SGDI,利用改进的Mann-Kendall趋势检验研究和识别黄河流域中游的地下水干旱时空演变规律,利用Spearman相关... 【目的】明确黄河流域中游地下水干旱时空演变规律。【方法】基于GRACE/GRACE-FO卫星数据和GLDAS数据计算标准化地下水干旱指数SGDI,利用改进的Mann-Kendall趋势检验研究和识别黄河流域中游的地下水干旱时空演变规律,利用Spearman相关分析研究地下水干旱对植被变化的响应。【结果】①黄河流域中游地下水储量异常以-0.027mm/d的速率变化,时空分布极不均匀。②地下水干旱时间上分布不均匀,在2018年之后发生中度甚至重度的地下水干旱,且SGDI的Theil-Sen变化率为-4.10×10^(-4)/d,未来地下水干旱有显著的增加趋势。③地下水干旱空间上分布不均匀,干旱增加趋势面积占比为63.02%,未来干旱恶化趋势增加,出现自西南向东北加剧现象。④植被变化对地下水干旱的驱动作用不显著。【结论】黄河流域中游地下水干旱较严重,地下水干旱对植被变化存在不显著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CE 地下水干旱指数 时空变化 成因分析 黄河流域中游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清涧河流域径流及含沙量预测研究
8
作者 陈雪 胡宏昌 +3 位作者 刘慧 刘先锋 刘亚平 董志强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20-529,538,共11页
为分析黄河中游水沙特征及趋势,预报径流及泥沙的变化,本研究选取黄河中游清涧河流域为研究区域,选用梯度提升回归(GBR)、支持向量回归(SVR)、极端梯度提升(XGBoost)和随机森林回归(RFR)四种机器学习模型,对延川和子长水文站未来3小时... 为分析黄河中游水沙特征及趋势,预报径流及泥沙的变化,本研究选取黄河中游清涧河流域为研究区域,选用梯度提升回归(GBR)、支持向量回归(SVR)、极端梯度提升(XGBoost)和随机森林回归(RFR)四种机器学习模型,对延川和子长水文站未来3小时的径流和泥沙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根据流域产汇流规律对训练样本方案进行优化有助于提升预测能力。对于流量预报,XGBoost模型表现最好,子长和延川未来第1、2、3小时流量预报的平均NSE分别为0.76和0.90,MAE分别为1.53 m^(3)/s和2.64 m^(3)/s;对于含沙量预报,GBR模型表现最好,子长和延川未来第1、2、3小时含沙量预报的平均NSE分别为0.82和0.90,MAE分别为10.02 kg/m^(3)和6.83 kg/m^(3)。本研究结果可为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黄河流域中游水文泥沙预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学习 径流预报 含沙量预报 黄河中游 清涧河流域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流域实际蒸散发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
9
作者 曹新 邢万秋 +1 位作者 傅巧妮 杨丽琳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6-46,55,共12页
为了更好地了解长江中下游6个子流域蒸散发量时空演变特征,以及气候和下垫面因子改变对蒸散发量变化的影响,基于GRACE重力卫星观测数据和水量平衡法重建了长江中下游6个子流域实际蒸散发ET序列,评估并融合了3种ET数据集,获得1992—2015... 为了更好地了解长江中下游6个子流域蒸散发量时空演变特征,以及气候和下垫面因子改变对蒸散发量变化的影响,基于GRACE重力卫星观测数据和水量平衡法重建了长江中下游6个子流域实际蒸散发ET序列,评估并融合了3种ET数据集,获得1992—2015年高精度的逐月蒸散发量,分析了6个子流域蒸散发量年值和季节值的变化趋势,引入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La,基于通径分析法定量评估了气候和下垫面因子对各子流域蒸散发量变化的直接和间接影响。结果表明:①3种数据集在长江中下游流域的适用性较好,基于最小二乘权重法的数据融合方法减小了ETrecon与ETNOAH、ETGLEAM的平均差和均方根误差,减小了ETNOAH、ETCR的标准差。②长江中下游流域多年平均蒸散发量为728.7 mm,空间上自西北向东南递增;6个子流域不同季节的蒸散发量均呈升高趋势,其中春、夏季的增幅最大。③各子流域年蒸散发量增加主要由La增强和气温升高所致,气温、La和植被覆盖率等要素的间接作用致使太湖流域风速降低对蒸散发量的影响从正向变为负向。④气温升高促进了NDVI对6个子流域春、夏季蒸散发量增加的正向效应,太湖流域、长江中游和下游干流区秋、冬季降水的增加削弱了辐射降低对蒸散发量变化的作用,而风速上升是洞庭湖流域、中游干流区冬季蒸散发量微弱增加的主导因素。研究结果将为长江中下游流域水资源管理、干旱预测和生态功能评估等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与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际蒸散发 下垫面 气候变化 驱动机制 长江中下游流域
下载PDF
“流域-人-歌”三重互联:对长江中下游流域民歌的考察
10
作者 向清全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1-140,共10页
基于对长江中下游民歌的沿江调查及研究,从“流域-人-歌”三者关系出发,可以发现作为自然区域、作为文化“通道”和“界限”以及作为经济带三种视域下,流域-人-歌三者之间存在互联。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民歌的存承方式也在发生... 基于对长江中下游民歌的沿江调查及研究,从“流域-人-歌”三者关系出发,可以发现作为自然区域、作为文化“通道”和“界限”以及作为经济带三种视域下,流域-人-歌三者之间存在互联。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民歌的存承方式也在发生改变。在国家大力建设长江经济带背景下,应立足于新兴的流域(水域)音乐文化研究,加强对长江流域民歌文化带的保护,进而打造良好的长江经济带文化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 流域 民歌 长江经济带 民歌文化带
下载PDF
东江流域中下游典型土壤分类及养分特征分析——以惠城区为例
11
作者 康轩 杨佛新 +5 位作者 张桂兴 严学东 李静娟 温武东 曾远平 黄铁钢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8期126-132,共7页
以惠城区为例,对东江流域中下游典型土壤进行分类,通过采集1 619个土壤样品进行化验分析,研究东江流域中下游典型土壤养分特征。结果表明,惠城区耕地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均属中等偏上水平;青泥格田、花岗岩红泥田等土属有机质含量较高... 以惠城区为例,对东江流域中下游典型土壤进行分类,通过采集1 619个土壤样品进行化验分析,研究东江流域中下游典型土壤养分特征。结果表明,惠城区耕地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均属中等偏上水平;青泥格田、花岗岩红泥田等土属有机质含量较高,而乌泥底田、砂页岩赤红地、红色砂页岩赤红地等土属含量较低;青泥格田、花岗岩红泥田、石质土、花岗岩红黄泥田等土属全氮含量较高,而乌泥底田、砂页岩赤红地等土属含量较低;土壤全氮含量与有机质含量之间呈极显著的直线相关关系,回归方程为Y=0.039 8X+0.376 9,相关系数为0.65;有机质、全氮含量累积基本符合不同分类土壤形成规律。土壤碱解氮含量总体上属中等偏上水平,平均含量水平达到三级标准;土壤有效磷含量总体上属上中等水平,平均含量水平达到一级标准;土壤速效钾、缓效钾含量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不同土属类型的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缓效钾含量差异均较明显,没有明显规律可循,主要是受人为施用化肥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江流域 中下游平原 惠城区 土壤分类 养分特征
下载PDF
基于讨赖河中下游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策略
12
作者 郭涵雨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24年第10期132-135,共4页
甘肃位于中国西北内陆地区,其气候特征干旱,降水量稀少,水资源匮乏,处于干旱区的讨赖河流域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为缓解当前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保护生态环境,文章分析了讨赖河中下游流域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及成因,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 甘肃位于中国西北内陆地区,其气候特征干旱,降水量稀少,水资源匮乏,处于干旱区的讨赖河流域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为缓解当前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保护生态环境,文章分析了讨赖河中下游流域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及成因,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为该地区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的决策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讨赖河中下游流域 生态环境保护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黑河流域中游沙荒地元宝枫引种栽培试验研究
13
作者 任志 马勇 +2 位作者 张晗 姚世超 张志礼 《林业勘查设计》 2024年第1期85-90,共6页
元宝枫系一种适应力较强的生态经济型树种。采用客土造林法,在黑河流域中游沙荒地分别栽植陕西杨凌、河南平顶山、山东聊城引进的元宝枫苗木,试验研究表明,1)不同种源的苗木栽植后,栽植成活率最高的是陕西杨凌,为69.3%,分别较山东聊城... 元宝枫系一种适应力较强的生态经济型树种。采用客土造林法,在黑河流域中游沙荒地分别栽植陕西杨凌、河南平顶山、山东聊城引进的元宝枫苗木,试验研究表明,1)不同种源的苗木栽植后,栽植成活率最高的是陕西杨凌,为69.3%,分别较山东聊城和河南平顶山高27.2%和32.6%;栽植2年生的元宝枫苗木枝条生长量最大的是陕西杨凌的苗木,枝条平均生长量为108.8cm,分别较山东聊城和河南平顶山枝条平均生长量高16.98%和37.37%;第2年新梢生长量达78.8cm,分别比山东聊城和河南平顶山高34.47%和72.05%;胸径均生长量分别高7.56%和12.04%;2)元宝枫苗木在黑河流域中游沙荒地3月20—25日栽植成活率最高,带土球栽植的较4月20—25日高19.9%,裸根苗高26.3%,胸径生长量均增粗5.81%,新生枝条均生长量提高43.7%;3)带状客土整地后栽植陕西杨凌、河南平顶山和山东聊城的苗木,其成活率分别较局部客土整地提升28.49%、23.61%和25.15%,2年生胸径均生长量增大14.41%、13.57%和14.22%,2年生新生枝条均生长量提高67.9%、43.1%和49.6%。研究成果为元宝枫在黑河流域中游沙荒地引种栽培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宝枫 引种 栽培 黑河流域中游
下载PDF
新丰江上游流域最大初损值及其在水文预报中的应用分析
14
作者 林伟平 《价值工程》 2024年第34期40-42,共3页
流域最大初损值是流域产流前损失的最大降水量,包括了填洼、下渗、截留等,流域最大初损值在蓄满产流中是一个重要的参数,关系着产流过程的前损值,进而影响径流过程。本文通过挑选符合条件的降水径流场次,计算出新丰江上游的流域最大初损... 流域最大初损值是流域产流前损失的最大降水量,包括了填洼、下渗、截留等,流域最大初损值在蓄满产流中是一个重要的参数,关系着产流过程的前损值,进而影响径流过程。本文通过挑选符合条件的降水径流场次,计算出新丰江上游的流域最大初损值,并将计算结果应用于新安江模型、综合单位线法进行洪水预报,与实际发生洪水拟合,以验证流域最大初损值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丰江中上游 流域最大初损值 预报应用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地区高温时空分布及水稻花期的避害对策 被引量:49
15
作者 谢晓金 李秉柏 +2 位作者 王琳 戴秦如 申双和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10年第1期144-150,共7页
以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和浙江6省各代表台站1965-2004年近40a的6-8月日平均气温与最高温度为原始数据,分析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各省高温的发生概率、高温发生年平均天数以及高温起止日期,总结出长江中下游地区6省的高温时空分布规... 以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和浙江6省各代表台站1965-2004年近40a的6-8月日平均气温与最高温度为原始数据,分析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各省高温的发生概率、高温发生年平均天数以及高温起止日期,总结出长江中下游地区6省的高温时空分布规律,并提出了水稻生长避开高温危害的措施,为长江流域水稻稳产高产提供重要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地区 高温 水稻 对策
下载PDF
黑河中游荒漠绿洲过渡带土壤水分与植被空间变异 被引量:64
16
作者 王蕙 赵文智 常学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731-1739,共9页
荒漠绿洲过渡带是绿洲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绿洲稳定具有重要作用。过渡带土壤湿度和植被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了解荒漠绿洲过渡带的重要科学问题,从而开始受到重视。研究是在黑河中游荒漠绿洲过渡带,选择一条1700m×200m的样... 荒漠绿洲过渡带是绿洲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绿洲稳定具有重要作用。过渡带土壤湿度和植被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了解荒漠绿洲过渡带的重要科学问题,从而开始受到重视。研究是在黑河中游荒漠绿洲过渡带,选择一条1700m×200m的样带(包括3条平行样线),在对土壤湿度、植被高度、盖度等调查的基础上,应用统计分析和地统计的方法,研究了荒漠绿洲过渡带土壤水分和植被的空间变异性特征。结果表明:在荒漠绿洲过渡带上,0~200cm土层中土壤平均湿度介于1.45%~3·85%,变异系数在27.7%~83.2%;植被盖度介于9%~80%,变异系数为80%。植被盖度、冠幅与0~20、20~40cm两层土壤湿度显著负相关(p<0.05),与120~140、140~160cm两层土壤湿度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水分和植被空间分布在样带上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表现在小于100m的尺度上随机分布,而在100~3110m的尺度上呈聚集分布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湿度 植被 异质性 荒漠绿洲过渡带 黑河中游
下载PDF
基于生态保护目标的疏勒河中游绿洲生态环境需水研究 被引量:18
17
作者 孙栋元 杨俊 +2 位作者 胡想全 金彦兆 张云亮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008-1020,共13页
以疏勒河中游绿洲为研究对象,基于RS和GIS技术,选择1990年、2000年和2013年Landsat TM/ETM影像解译成果作为中游绿洲生态演变研究的基础资料,并确定了中游绿洲2020年和2030年生态保护目标。根据疏勒河中游绿洲生态环境需水特征,建立了... 以疏勒河中游绿洲为研究对象,基于RS和GIS技术,选择1990年、2000年和2013年Landsat TM/ETM影像解译成果作为中游绿洲生态演变研究的基础资料,并确定了中游绿洲2020年和2030年生态保护目标。根据疏勒河中游绿洲生态环境需水特征,建立了基于天然植被、河流、湿地和防治耕地盐碱化的疏勒河中游绿洲生态环境需水定量化模型,并估算了现状和保护目标下流域中游绿洲生态需水量,从而为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和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提供参考依据。通过计算得出了疏勒河中游绿洲2013、2020和2030年天然植被、河流基本生态、河流输沙、河流渗漏补给、水面蒸发、湿地生态和防治耕地盐碱化生态环境需水量。同时得出疏勒河中游绿洲2013、2020和2030年疏勒河中游绿洲最大、最小和最适生态环境需水量分别为7.42×10~8、7.09×10~8、7.29×10~8,8.24×10~8、7.91×10~8、8.11×10~8m^3和9.12×10~8、8.79×10~8、8.99×10~8m^3。2013、2020和2030年疏勒河中游绿洲生态环境需水量年内变化主要集中于5—8月,累积生态环境需水量占全年的比例分别为58.01%、58.08%和58.13%;疏勒河中游绿洲生态环境需水量瓜州所占比例相对较大,玉门相对最小,敦煌介于二者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勒河中游 绿洲 生态环境需水 生态保护目标
下载PDF
黑河中游春小麦需水量空间分布 被引量:26
18
作者 王瑶 赵传燕 +1 位作者 田风霞 王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2374-2382,共9页
合理估计春小麦的需水量(ETc)是进行干旱区水资源配置的有效方法,利用黑河中游14个气象站1970—2009年的逐日气象资料,应用Penman-Monteith公式估算各站点的参考作物蒸散量,并根据春小麦生长期的作物系数,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支持... 合理估计春小麦的需水量(ETc)是进行干旱区水资源配置的有效方法,利用黑河中游14个气象站1970—2009年的逐日气象资料,应用Penman-Monteith公式估算各站点的参考作物蒸散量,并根据春小麦生长期的作物系数,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支持下得出黑河中游春小麦需水量的空间分布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970—2009年黑河中游春小麦作物需水量整体分布具有从南向北递增的趋势,全生长期需水量在573—781 mm之间;高台、张掖、临泽、民乐、山丹、酒泉的春小麦需水量分别为731.26、686.88、598.24、728.89、719.77、713.59 mm,其中生长中期需水量最大,分别占全生长期的51.67%、51.11%、50.96%、51.24%、50.83%和50.77%;日平均气温、日照时数、风速、降水量、最小相对湿度和各因子的影响力由大到小分别占总影响力的57.29%、26.92%、15.15%、1.41%和0.7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小麦需水量 空间分布 气候因子 黑河中游
下载PDF
锡林河流域中游草原植被退化遥感监测及合理放牧强度的确定 被引量:22
19
作者 仝川 郗风江 +3 位作者 杨景荣 雍伟义 张鹏 雍世鹏 《草业学报》 CSCD 2003年第4期78-83,共6页
以内蒙古锡林河流域中游为研究区,应用LandsatTM资料,结合地面生物量定位测定,建立草原地上生物量估产模型,应用VisualC++编程,估算了2000年7月中下旬锡林河流域中部草原地上生物量。在锡林河流域中部两大草原植被类型[羊草+大针茅和(... 以内蒙古锡林河流域中游为研究区,应用LandsatTM资料,结合地面生物量定位测定,建立草原地上生物量估产模型,应用VisualC++编程,估算了2000年7月中下旬锡林河流域中部草原地上生物量。在锡林河流域中部两大草原植被类型[羊草+大针茅和(大针茅)克氏针茅+冰草]不同生物量的基础上,以象元为诊断单元,判别了各象元所代表地块草原植被的退化等级,绘制锡林河流域中部草原植被退化分布图。1999年锡林河以东草原退化面积为2697.3km2,占中游草原面积的49.7%,以西退化面积为1644.4km2,占30.3%。以草原生态系统可持续性为目标,针对不同退化等级草场制定不同的牧草产量利用率,划分6个放牧强度等级,计算各放牧等级的合理放牧强度(标准羊单位/km2)、面积和载畜量,研究结果可为草原退化的恢复、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退化 估产模型 放牧强度 可持续性 锡林河流域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地区庐(江)-枞(阳)和宁(南京)-芜(湖)盆地内与成矿有关潜火山岩体的SHRIMP锆石U-Pb年龄 被引量:58
20
作者 薛怀民 董树文 马芳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2653-2664,共12页
庐-枞和宁-芜火山岩盆地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在中生代发育的一系列断陷型火山岩盆地中规模最大的两个,以发育一套别具特色的橄榄玄粗岩系列火山岩/潜火山岩,并产有丰富的铁矿、硫铁矿及非金属等矿产资源为特征,其中又以玢岩型铁矿最著名。... 庐-枞和宁-芜火山岩盆地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在中生代发育的一系列断陷型火山岩盆地中规模最大的两个,以发育一套别具特色的橄榄玄粗岩系列火山岩/潜火山岩,并产有丰富的铁矿、硫铁矿及非金属等矿产资源为特征,其中又以玢岩型铁矿最著名。两个盆地内主要的成矿作用(玢岩型铁矿)都与第二旋回(分别为庐-枞盆地的砖桥旋回和宁-芜盆地的大王山旋回)的潜火山岩关系密切,其岩性在庐-枞盆地为正长斑岩,而在宁-芜盆地为辉石闪长玢岩。本文应用SHRIMP锆石U-Pb测年方法分别对庐-枞盆地内的巴家滩正长斑岩和焦冲正长斑岩以及宁-芜盆地内的阴山辉石闪长玢岩进行了精确的定年。结果表明,巴家滩正长斑岩和焦冲正长斑岩中锆石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131.0±1.1Ma和131.5±1.6Ma,阴山辉石闪长玢岩中锆石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127.8±1.8Ma。庐-枞和宁-芜盆地(乃至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火山岩-潜火山岩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形成的,意味着"突发性的"岩石圈减薄可能是区内岩浆作用和大规模成矿的主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橄榄玄粗岩 潜火山岩 SHRIMP锆石U-PB定年 庐-枞盆地 宁-芜盆地 长江中下游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