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1篇文章
< 1 2 3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amily as the Cornerstone of Chinese Society
1
《ChinAfrica》 2017年第2期63-63,共1页
Traditional Chinese society was an agricultural society, and family was the most important social unit with regards to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Family is the mainstay of Chinese culture,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hu... Traditional Chinese society was an agricultural society, and family was the most important social unit with regards to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Family is the mainstay of Chinese culture,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humanism culture and a major part of the Chinese culture originating from the concept of fami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mily as the Cornerstone of Chinese society
下载PDF
老年人数字鸿沟的弥合:家庭代际关系的信息功能及其实现 被引量:1
2
作者 吴帆 仝秋含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74-81,共8页
功能运行良好的家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应对社会不平等及福利制度不足带来的负面影响。在信息社会和老龄社会叠加的背景下,由于信息技术不平等和数字鸿沟的阻隔,年长一代的信息权力被弱化甚至遭到剥夺。面对功能复杂的智能设备,老年人获... 功能运行良好的家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应对社会不平等及福利制度不足带来的负面影响。在信息社会和老龄社会叠加的背景下,由于信息技术不平等和数字鸿沟的阻隔,年长一代的信息权力被弱化甚至遭到剥夺。面对功能复杂的智能设备,老年人获取信息的第一步便被阻断,设备接入后的信息获取、解码与辨别更是老年人面临的难题,而家庭代际支持在帮助老年人克服数字鸿沟和融入信息社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基于对19位6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访谈,结果发现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受到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主观上的强风险意识与低学习意愿及客观上的设备复杂程度都加深了数字鸿沟;子辈则通过设备操作的教学与替代、信息的分享与解码等帮助老年人弥合数字鸿沟,体现了信息社会中家庭代际关系的新福利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代际关系 信息社会 数字鸿沟
下载PDF
基于“社-校-家-生”四维的大学生学业预警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以安徽中医药大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为例
3
作者 张浩 彭青和 +2 位作者 冯鑫 李欢欢 宋海洋 《高教学刊》 2024年第S01期41-47,共7页
通过回归分析探讨“社-校-家-生”四维影响因素对学业预警机制的相关性,对安徽中医药大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421名学生展开调研,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多因素回归分析模型。建立模型后,发现其中影响最大的五方面因素分别是家庭、课外... 通过回归分析探讨“社-校-家-生”四维影响因素对学业预警机制的相关性,对安徽中医药大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421名学生展开调研,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多因素回归分析模型。建立模型后,发现其中影响最大的五方面因素分别是家庭、课外活动、学习基础、人际关系、就业情况。其中,重要性分析中,父母最高文化水平、生活费/月、挂科数目、户籍所在地、担任班委、辅导员联系家长情况排序前六。通过对四维因素进行逐步回归分析与交互分析,发现对学业预警影响最为显著的为家庭因素和学校因素,且两者不存在交互关系。基于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对学业成绩影响的主要因素为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其中家庭维度方面主要是生活费/月、户籍所在地起主要作用,与学业成绩呈负相关,学校维度层面主要是辅导员与家长的联系情况以及相关制度的制定与开展影响较大,与学业成绩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业预警 “社-校-家-生”四维 主成分分析 回归分析 交互作用
下载PDF
试论我国古代家庭安全管理思想——以《袁氏世范》为例
4
作者 王瑞山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9-148,共10页
中国古代家庭面对的安全问题主要包括入室盗窃、强盗、诱拐儿童等犯罪和火灾、溺水等治安灾害事故。《袁氏世范》以宋代社会为背景讨论了家庭安全管理的理念和措施。宋代家庭应对安全问题的主要力量既包括家庭内部的子弟、婢仆等,还包... 中国古代家庭面对的安全问题主要包括入室盗窃、强盗、诱拐儿童等犯罪和火灾、溺水等治安灾害事故。《袁氏世范》以宋代社会为背景讨论了家庭安全管理的理念和措施。宋代家庭应对安全问题的主要力量既包括家庭内部的子弟、婢仆等,还包括家庭外部的庄客(佃客)、邻里等。家庭安全管理在理念上坚持预防为主、保全为先,在措施上采取邻里联防、综合施策。《袁氏世范》中的家庭安全管理思想经过了时代的检验,对当前的家庭和社区安全管理具有极强的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社会 家庭安全管理 家训:历史犯罪学
下载PDF
从《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的牢笼意象探析主人公的悲剧命运
5
作者 张丹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13期196-198,共3页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美国南方代表作家威廉·福克纳最负盛名的短篇小说之一。该作品刻画了没落南方贵族小姐艾米丽的悲剧一生,她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及日益扭曲的自我是造成其悲剧命运的主要原因。小说中的三个牢笼意象--家庭牢...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美国南方代表作家威廉·福克纳最负盛名的短篇小说之一。该作品刻画了没落南方贵族小姐艾米丽的悲剧一生,她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及日益扭曲的自我是造成其悲剧命运的主要原因。小说中的三个牢笼意象--家庭牢笼,社会牢笼和艾米丽的自我牢笼--无一不在禁锢并消耗着着艾米丽的身体和灵魂,使她自始至终都保持着被囚禁者的身份,最终导致了她的悲剧命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悲剧 家庭牢笼 社会牢笼 自我牢笼
下载PDF
传统慈孝伦理在少子老龄化社会如何转化
6
作者 刘东升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20-27,共8页
慈孝伦理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伦理规范。其以亲慈子孝的家庭代际伦理为起点,推而扩之为社会国家的公共伦理,并以亲子天然血缘之情与“天生民而立之君”之道均以“慈幼之”的天道为最高依据,以自然农业经济生产方式和聚族、聚业而居的... 慈孝伦理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伦理规范。其以亲慈子孝的家庭代际伦理为起点,推而扩之为社会国家的公共伦理,并以亲子天然血缘之情与“天生民而立之君”之道均以“慈幼之”的天道为最高依据,以自然农业经济生产方式和聚族、聚业而居的生活方式为基础,维系传统中国人代际间亲慈爱子—子敬孝亲的家庭和睦以及君慈惠民—忠君体国的社会稳定秩序。时至今日,慈孝观念和行为仍然是中国家庭伦理的底色,也是国家制定国计民生相关政策措施的出发点。但随着少子老龄化和城市化的冲击,出现了家庭主体缺失、多元,以及国家社会的公共伦理层面都面临全方位可持续地承受“老有所养”“幼有所育”的“一老一小”慈孝压力的新情况,传统慈孝伦理急需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慈孝伦理 家庭伦理 公共伦理 少子老龄化社会
下载PDF
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协同作用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影响
7
作者 李鹏程 《当代体育科技》 2024年第14期175-179,共5页
该文聚焦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协同作用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影响,主要以济南市城区内青少年学生及其家长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探讨家庭、学校、社会协同作用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影响,得出结论:家庭的体... 该文聚焦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协同作用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影响,主要以济南市城区内青少年学生及其家长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探讨家庭、学校、社会协同作用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影响,得出结论:家庭的体育认知态度与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的频率呈正相关;家庭的体育认知态度与青少年的体育参与态度表现出较强的相关性。这也说明了家庭体育教育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的重要作用。同样,社会与学校在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培养中也表现出了一定的影响作用。目前,强调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协同作用的背景下,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培养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三方并未建立明确的培养机制,责、权不明的情况频频出现;三方没有形成明确的培养目标,而是各自为营,不能很好地发挥出三方协同的优秀效果等。针对以上问题,文章提出了相应建议,以期在三方协同作用下进一步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教育 学校教学 社会 青少年体质健康 协同作用 回归分析
下载PDF
隋唐河东地方家族变迁略探——以襄垣浩喆家族为例
8
作者 张葳 《深圳社会科学》 2024年第3期150-159,共10页
根据近年考古发现及石刻文献探讨北朝至隋唐潞州襄垣浩喆家族的兴衰变迁史,发现目前出土的五方浩喆家族墓志中书写的其先祖及本人官职真伪参半,其中一些较为显赫的官职多为其家族成员为炫耀家族政治地位而编造,他们实际上主要在潞州襄... 根据近年考古发现及石刻文献探讨北朝至隋唐潞州襄垣浩喆家族的兴衰变迁史,发现目前出土的五方浩喆家族墓志中书写的其先祖及本人官职真伪参半,其中一些较为显赫的官职多为其家族成员为炫耀家族政治地位而编造,他们实际上主要在潞州襄垣本地任职,以州、县僚佐为主,同时也有一些没有实职的版授官。这类官职虽然在中央官僚体系中微不足道,却为其家族在地方上积累了一定的政治资源,使他们成为襄垣地方较有势力的家族。然而其家族在文化方面的素养不高,在九品中正制取消之后,他们无法通过参加科举获得更高的政治地位,其势力范围只能局限于潞州襄垣本地,难有向上发展的机会,导致其家族历史随墓志记载至唐中宗时期戛然而止,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其家族入唐以后在政治上并未取得突破性发展。虽然有证据表明唐宋时期潞州地区仍有不少浩氏聚居于此,但似乎再未有类似于浩喆家族的地方家族出现。以浩喆家族作为考察对象,从不同视角探讨隋唐废止乡长对地方家族及地方社会的影响,研究结论认为隋唐乡里制度的改变导致地方家族难以有上升空间,地方社会也因此在政治方面表现得更具限制性、封闭性,这是造成中晚唐藩镇割据局面出现的根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隋唐 乡长 地方社会 地方家族 潞州 襄垣 浩氏 墓志
下载PDF
家校社协同育人视角下社会教育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行动路径
9
作者 侯怀银 宋美霞 《中国校外教育》 2024年第2期34-44,共11页
以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为旨归发展社会教育,不仅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彰显协同育人实践中的“社会教育力”,而且还有利于促进协同教育资源的均衡、流动与共享,发挥终身教育理念引领人的可持续全面发展的作用。当前,我国社... 以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为旨归发展社会教育,不仅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彰显协同育人实践中的“社会教育力”,而且还有利于促进协同教育资源的均衡、流动与共享,发挥终身教育理念引领人的可持续全面发展的作用。当前,我国社会教育的发展亟须解决以下问题:社会教育的概念与定位不准确,社会教育的参与主体不够多元,社会教育管理的行政性与专业性失调,社会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整合不足。为发挥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中社会教育功能的最大化效益,需要廓清社会教育的基本概念和定位,激发多主体开展社会教育的动机与活力,从社会互构论出发实现社会教育的正向谐变,并以数字化技术驱动社会教育资源的流通与共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校社协同育人 社会教育 校外教育 大教育
下载PDF
家校社协同开展科学教育的形势研判、关键挑战与政策路径--基于中国东中西部21省9199份调查问卷的实证分析
10
作者 薛二勇 张俊姣 李健 《中国电化教育》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共8页
家校社协同开展科学教育,是建设高质量科学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科学教育的本质特点决定的。在科学教育的实施中,我国以多元主体推进科学教育内容的开发、家校社基于项目协同开展科学教育、建立科学设施和场馆的科学教育共促渠道,取... 家校社协同开展科学教育,是建设高质量科学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科学教育的本质特点决定的。在科学教育的实施中,我国以多元主体推进科学教育内容的开发、家校社基于项目协同开展科学教育、建立科学设施和场馆的科学教育共促渠道,取得良好效果。然而,在高质量科学教育体系建设中,学校科学教育师资薄弱、协同运行机制缺失,家庭科学教育的认知、能力、资源有待改进,社会科学教育布局、联动和共享机制不健全,科学教育多主体协同组织、机制、动力缺失,其制约科学教育的深入开展。这迫切需要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建立家校社协同开展科学教育组织机制、建立科学教师培养培训一体化制度、建立标准化的科学教师专兼职聘任制度、建立家校社开展科学教育资源拓展机制、建立多元主体互促的科学教育评价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校社协同育人 科学教育 教育改革 教育强国
下载PDF
运动回归理性:新时代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形塑机制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春顺 乔凤杰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49-55,共7页
全民健身背景下国民如何形塑健康生活方式成为重要命题。采用案例研究方法,从社会实践视角切入,搭建“实践场域—实践资本—实践惯习”的理论分析框架,探究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形成及其形塑机制。发现,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形成的实践归因... 全民健身背景下国民如何形塑健康生活方式成为重要命题。采用案例研究方法,从社会实践视角切入,搭建“实践场域—实践资本—实践惯习”的理论分析框架,探究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形成及其形塑机制。发现,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形成的实践归因联结了学校教育、家庭资本、社会关系与身体价值之四重维度,并且权衡实践中的参与便利性、相对自主性以及较强目的性而形塑个体的发展认知,因此大学生在学校、家庭与社会场域的体育实践形成身体惯习,奠定学校体育传统、家庭体育资源、社会体育活动、自我身体构建的实践基础,进而揭示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形塑机制,即基于理性认知的体育实践,让运动回归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生活方式 大学生 场域 资本 惯习 学校 家庭 社会
下载PDF
校家社协同育人的下沉治理机制构建——基于“小学生社会情感能力”课程的行动研究
12
作者 阮琳燕 李晓琦 +1 位作者 张以瑾 王曦影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49-59,共11页
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学校教育逐渐重视发展儿童社会情感能力,如何协同家庭和社会力量共同支持儿童社会情感能力的系统提升需要持之以恒的实践研究。以北京市的一所小学为个案,运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和大学—小学(U-S)合作模式,整合学校、... 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学校教育逐渐重视发展儿童社会情感能力,如何协同家庭和社会力量共同支持儿童社会情感能力的系统提升需要持之以恒的实践研究。以北京市的一所小学为个案,运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和大学—小学(U-S)合作模式,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资源,构建校家社协同育人下沉治理机制,其运作机理为“外部支持”助力“自我成长”,建构逻辑为“自上而下”保证“自下而上”,家长参与契机是“自发志愿”联合“等待机会”。能够支持儿童社会情感能力系统提升的校家社协同育人下沉治理机制是一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足鼎立”与“彼此成就”的共生关系,具有“共存共在”与“共融共通”的特点,需要将发展儿童社会情感能力深度融合于学校教育的课程活动、校园文化、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治理结构等各个面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社会情感能力 校家社协同育人 行动研究
下载PDF
老年脑卒中病人回归社会体验及需求的质性研究
13
作者 李晓凤 朱晓萍 王素云 《全科护理》 2024年第11期2139-2143,共5页
目的:了解老年脑卒中病人回归社会的体验和需求。方法:采用质性研究的现象学研究方法,对9例脑卒中病人及7名脑卒中病人的家庭照顾者进行个人深度访谈,并用Colaizzi 7步法对资料进行主题提炼及分析。结果:从病人和照顾者层面分析老年脑... 目的:了解老年脑卒中病人回归社会的体验和需求。方法:采用质性研究的现象学研究方法,对9例脑卒中病人及7名脑卒中病人的家庭照顾者进行个人深度访谈,并用Colaizzi 7步法对资料进行主题提炼及分析。结果:从病人和照顾者层面分析老年脑卒中病人回归社会的体验和需求,共提炼出病人自我赋能感的正向作用(努力回归角色适应;内在力量迸发)、照顾者角色担当(健康促进者角色;回归社会的助力者角色)、社区赋能的必要性(希望摆脱社会隔离与孤独;同伴、邻里交流增加回归社会信心)、外源扶助需求(多层次就医需求;医疗福利政策可及度更待提升)4个主题。结论:应重视老年脑卒中病人回归社会的体验和需求,重新回归社会有利于老年脑卒中病人体会到自我价值,提升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脑卒中病人 家庭照顾者 回归社会 赋能
下载PDF
家庭闲暇教育: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路径探究
14
作者 孟甜甜 华伟 王辉 《中华家教》 2024年第2期49-56,共8页
基于立法助力家庭教育建设、“双减”等减负政策实施的社会背景,孩子的闲暇生活成为家长亟须关注的重点。本文立足家庭视角探讨闲暇教育,揭示其重要价值:促进个体自我超越与可持续发展、形成良好亲子关系与稳定家庭系统、推动社会进步... 基于立法助力家庭教育建设、“双减”等减负政策实施的社会背景,孩子的闲暇生活成为家长亟须关注的重点。本文立足家庭视角探讨闲暇教育,揭示其重要价值:促进个体自我超越与可持续发展、形成良好亲子关系与稳定家庭系统、推动社会进步与迎接未来挑战,围绕现阶段家庭闲暇教育中存在的认知偏差、情感焦虑、能力缺乏等问题,从家庭闲暇教育观念、态度以及实施策略三个层面提出相应的路径建议,以期为今后家庭闲暇教育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减”闲暇生活 家庭闲暇教育 校家社协同育人
下载PDF
公益活动的德育价值及其实现措施——以怀化市志愿者协会公益活动为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叶姝滢 李爱民 《中国校外教育》 2024年第1期99-108,共10页
儿童的道德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协同开展,其中公益活动能增强儿童的社会责任感,使儿童深刻理解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家校社德育一体化的重要途径,能极大地丰富学校思政课的社会实践资源。公益活动策划缺乏创新、忽视德育评... 儿童的道德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协同开展,其中公益活动能增强儿童的社会责任感,使儿童深刻理解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家校社德育一体化的重要途径,能极大地丰富学校思政课的社会实践资源。公益活动策划缺乏创新、忽视德育评价、活动参与各方对公益活动的价值认识不一致等问题导致公益活动的德育价值难以充分发挥。需要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益活动团队的专业素质、增强区域间公益机构人员交流、建立信息化德育评价平台等措施来提升公益活动的德育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益活动 儿童德育 家校社 社会实践
下载PDF
“协同育人”视角下社会教育发展的探赜:意蕴、困境与路向
16
作者 孙瑞芳 《终身教育研究》 2024年第3期59-65,共7页
校家社协同育人已成为共识和趋势,意味着教育从学校和家庭外溢到更广阔的社会场域。作为联结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桥梁,社会教育是重要的育人力量,其发展以“大教育观”为核心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实践育人”为内在属性;... 校家社协同育人已成为共识和趋势,意味着教育从学校和家庭外溢到更广阔的社会场域。作为联结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桥梁,社会教育是重要的育人力量,其发展以“大教育观”为核心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实践育人”为内在属性;具有“重构育人格局,促进个体整全性发展”的本体价值和“迈向美好生活,助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衍生价值。然而,社会教育发展面临“内部混杂,外部断裂”的困境,未来应促进社会教育“内部完善”并形成“内外合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家社协同育人 社会教育 全面发展 学习型社会
下载PDF
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困境及突破——以昌吉州为例
17
作者 蔡磊 《当代教研论丛》 2024年第3期60-63,共4页
家庭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和改进家庭教育工作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重要方面,更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文章以昌吉州为例,在对昌吉州家庭教育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其存在的教育体系不完善、教育主体... 家庭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和改进家庭教育工作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重要方面,更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文章以昌吉州为例,在对昌吉州家庭教育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其存在的教育体系不完善、教育主体不突出、培养质量不高等问题。从机构布局、分类施训和促进终身教育发展等角度,探索按政府整体指导、家庭主体责任、学校主导作用,探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及模式,从理论和现实上更好地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教育 家校社 协同育人 机制及模式 研究
下载PDF
中西部乡村地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现实困境与纾解路径——基于37位乡村校长访谈数据的质性分析
18
作者 董甜园 夏海鹰 王正富 《中国校外教育》 2024年第2期66-79,共14页
随着教育改革的纵深发展,家校社协同育人成为促进我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通过对37位中西部地区乡村校长访谈数据的质性分析发现,中西部乡村地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现实困境主要表现在认知困境、师资困境、沟通困境和管理困境... 随着教育改革的纵深发展,家校社协同育人成为促进我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通过对37位中西部地区乡村校长访谈数据的质性分析发现,中西部乡村地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现实困境主要表现在认知困境、师资困境、沟通困境和管理困境四个方面。促进乡村地区家校社协同育人,需要增强家长心理资本,以获得感为取向促进农村家长对家校共育的认同;加强队伍建设,以主题培训为抓手提高乡村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专业素养;优化资源供给,以社区资源整合为手段丰富家庭教育指导内容;强化制度保障,以机制建设为驱动促进家校社三方高效联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部 乡村地区 家校社协同育人 乡村校长 质性研究
下载PDF
晚清土默特蒙古社会的户籍赋役制度与立嗣承产纠纷
19
作者 田宓 吕洪婷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4-103,155,共11页
清朝通过“户”管控蒙古社会,实现赋役征派。“户”是“壮丁”与“土地”的结合。为了赋役承应的延续性,每户都必须有壮丁不断承受家产。这就使户籍赋役制度和家族立嗣承产发生联系。蒙古人在初次分配财产之后,其家产在最初登记的“户... 清朝通过“户”管控蒙古社会,实现赋役征派。“户”是“壮丁”与“土地”的结合。为了赋役承应的延续性,每户都必须有壮丁不断承受家产。这就使户籍赋役制度和家族立嗣承产发生联系。蒙古人在初次分配财产之后,其家产在最初登记的“户”的后世子孙中不断承受。一般是族中分门析分家产,并以合同分单的形式加以约定。但由于家族族人的竞夺、蒙旗官吏的觊觎,立嗣承产的过程有时演变成旷日持久的抢夺战。每当纠纷发生时,清廷关于户籍赋役和立嗣承产的法律规定,就成为各方人士竞争与协商的主要依凭和谈判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户籍赋役 立嗣承产 蒙古社会 土默特 家族
下载PDF
“改造”的难题:乡村家社共育的双重实践
20
作者 郑蕾 华雪霁 《终身教育研究》 2024年第2期21-29,70,共10页
研究记录并反思了来自村外的社会公益组织与村庄内不同成员共同改造社区教育空间、共建养育共同体的过程。以双重叙事/实践作为方法,在村民对生活的盘算和挣扎与外来共建者在行动中的困惑和挫败之间往返。第一重叙事/实践呈现了如何基... 研究记录并反思了来自村外的社会公益组织与村庄内不同成员共同改造社区教育空间、共建养育共同体的过程。以双重叙事/实践作为方法,在村民对生活的盘算和挣扎与外来共建者在行动中的困惑和挫败之间往返。第一重叙事/实践呈现了如何基于对村民养育难题的最初理解来改造公共空间,并发动村民自主管理,而家长们的“没反应”“沉默”促使我们反思对村民主体性的“认知失败”。第二重叙事/实践呈现了部分家长所做出的回应如何解构了第一重叙事/实践中改造的主体,他们沉默中所隐藏的个体挣扎引导公共行动找到了新的出发点。文章最后借用福柯的“异托邦”概念分析了由社会力量参与改造的这一既内在于又外在于村庄的社区教育空间在行动中的两难处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建设 家社共育 双重实践 公共空间 认知失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