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尊德性与道问学——论王阳明心学中的反智识主义倾向 被引量:4
1
作者 邱忠善 赵建军 李永战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4期17-23,共7页
知识与德性之间的关系问题乃是宋明理学的中心问题之一 ,我们认为 ,王阳明对这一问题的处理带有余英时先生所说的反智识主义的倾向。本文试图对这一倾向产生的理论基础、表现及其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 阳明心学 反智识主义 知识 德性 王阳明 圣人观 道德
下载PDF
庄子的自然审美思想及其价值 被引量:1
2
作者 谭容培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0年第1期33-40,共8页
庄子提出“原天地之美”, 认为美的本源在于自然本性, 激励人们逍遥游于天地自然之间; 主张“虚静”和“物化”的审美态度, 高扬精神自由和审美超越; 强调顺应自然, “以天合天”。庄子的自然审美思想不仅对中国古代艺术的发展有... 庄子提出“原天地之美”, 认为美的本源在于自然本性, 激励人们逍遥游于天地自然之间; 主张“虚静”和“物化”的审美态度, 高扬精神自由和审美超越; 强调顺应自然, “以天合天”。庄子的自然审美思想不仅对中国古代艺术的发展有深刻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自然审美思想 价值 审美态度 审美超越
下载PDF
从“识心见性”到“作用见性”——论禅宗心性逻辑的内在演绎
3
作者 马俊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95-199,共5页
禅宗心性论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其内在逻辑和解脱实践实际上发生了巨大变化。概言之,这一变化过程主要体现为三个重要转折:慧能南禅突出的是顿教法门,五家分灯禅则表现出由"顿教法"向"见性法"的转移,入宋以后则又凸显"儒佛融合"的... 禅宗心性论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其内在逻辑和解脱实践实际上发生了巨大变化。概言之,这一变化过程主要体现为三个重要转折:慧能南禅突出的是顿教法门,五家分灯禅则表现出由"顿教法"向"见性法"的转移,入宋以后则又凸显"儒佛融合"的趋势。从哲学上看,又可将其概括为从"本性论"到"泛性论"、从"立体见用"到"由用见体"的演变。从心性论的内在逻辑而言,这种转变大致可以描述为从"识心见性"到"作用见性"的演变。可以说,禅宗心性论的逻辑演变贯穿于从达摩到慧能再到五家禅的自我推展、自我演绎的历史脉络之中,这一脉络体系几乎穷尽了禅宗的理论空间,因而具有十分典型的思想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禅宗心性论 识心见性 作用见性 佛性 慧能
下载PDF
“理学易”向“心学易”的过渡桥梁——《童溪易传》以心解《易》探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周超 郭文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7年第2期24-27,共4页
王宗传是南宋以心解《易》的开创者,他的"心学易"思想与程颐"理学易"思想有着密切关系,与杨简并称为南宋"心性说易"思想的发起者。他的易学思想矛盾性表现为:一方面,在思想上借鉴程颐的很多观点,但没有... 王宗传是南宋以心解《易》的开创者,他的"心学易"思想与程颐"理学易"思想有着密切关系,与杨简并称为南宋"心性说易"思想的发起者。他的易学思想矛盾性表现为:一方面,在思想上借鉴程颐的很多观点,但没有完全脱离程颐的"理学易"思想束缚;另一方面,他的"心学易"是"理本体"向"心本体"内在转向的阶段,并没有像杨简那样建立完全意义的"心本体"学说。因此,文章认为,把王宗传思想理解为"理学易"向"心学易"的过渡桥梁较为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童溪易传》 “理本体” “心本体”
下载PDF
《文心雕龙》与《诗品》比较 被引量:2
5
作者 石家宜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118-128,共11页
《文心雕龙》与《诗品》的比较,本文突出了以下三点:(一)回到已经逝去1500年的历史时光,看那个时代所提出的问题和提供的思想养料,在准确认识理论产生的社会和文学背景的基础上,把握各自理论的基本倾向,保证比较的客观性。(二)抓住“吟... 《文心雕龙》与《诗品》的比较,本文突出了以下三点:(一)回到已经逝去1500年的历史时光,看那个时代所提出的问题和提供的思想养料,在准确认识理论产生的社会和文学背景的基础上,把握各自理论的基本倾向,保证比较的客观性。(二)抓住“吟咏情性”这个基本路线和理论核心,站在文学思想的高度来看它们之间的异与同,重点关注《文心雕龙》由“情”与“体”两个核心范畴及其相互关系构成的缘情理论体系,解开其文学思想复杂性的症结。(三)比较的重点是《文心雕龙》与《诗品》对“吟咏情性”基本路线的理论突破,抓住各自最独特的贡献,做有深度和有意义的比较。由于以往的研究对《诗品》独特之处的注意相对地少,因此本文于此着力较多,期以提高比较的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诗品》 比较 “吟咏情性”
下载PDF
朱熹新旧“中和”说浅析
6
作者 方莉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2年第11期44-47,共4页
对"中和"思想的探究是朱熹真正建立其哲学体系的开始。朱熹的"中和"思想历经了"中和旧说"与"中和新说"两个阶段。旧说以"性为未发,心为已发"论之,新说则从心统贯"未发已发"... 对"中和"思想的探究是朱熹真正建立其哲学体系的开始。朱熹的"中和"思想历经了"中和旧说"与"中和新说"两个阶段。旧说以"性为未发,心为已发"论之,新说则从心统贯"未发已发"角度来论之。虽几经曲折,但逐渐确立了以"心统性情"来融摄"中和"思想的哲学体系。然朱熹虽以孟子的心性、道德思想作为其理论依托,但最终成就的则是与孟子不同的一套为学路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已发未发 中和旧说 中和新说 心统性情
下载PDF
石首麋鹿自然保护区草本植物功能群研究
7
作者 陈卉 徐弘毅 +4 位作者 张怀胜 陈中义 魏淑东 李鹏飞 朱建强 《湖北林业科技》 2019年第5期6-10,共5页
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世界上最大的麋鹿野生种群栖息地,也是长江中游保存较为完好的一块湿地。本研究以石首麋鹿保护区草本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垂直于故道选取典型样地进行群落学调查。以χ^2检验为基础,结合联结系数AC和共同出... 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世界上最大的麋鹿野生种群栖息地,也是长江中游保存较为完好的一块湿地。本研究以石首麋鹿保护区草本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垂直于故道选取典型样地进行群落学调查。以χ^2检验为基础,结合联结系数AC和共同出现百分率PC来测定草本优势种的种间联结及相关性。根据优势种间的联结性在不同生境中的变化来划分植物功能群。结果表明:以优势种为主体对石首麋鹿保护区草本植物进行功能群划分可行性较高。对12种草本植物优势种共划分了3组植物功能群:“阳性湿生型”、“阳性湿中生型”和“阴性湿中生型”。每组植物功能群都有其特定的优势种和分布区,较好地反映了水、热生态因子与植被的关系。研究石首麋鹿保护区的草本植物功能群,不仅有助于揭示保护区植被格局的变化,同时也可为保护区正在开展的湿地修复工程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功能群 种间联结 草本植物 优势种 石首麋鹿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从孟子的“尽心”到张载的“大其心”——儒家两种修身工夫论的比较研究
8
作者 黄萌 《西安工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85-91,共7页
由于张载是北宋新儒学的重要代表人之一,其心性学说尤为重要。并且,在张载著述中曾多处引用孟子的思想。本文力图另辟蹊径,从孟子“尽心”的角度理解张载的“大其心”,目的是为了能够更深刻的理解《大心篇》,从而体会出张载心性论... 由于张载是北宋新儒学的重要代表人之一,其心性学说尤为重要。并且,在张载著述中曾多处引用孟子的思想。本文力图另辟蹊径,从孟子“尽心”的角度理解张载的“大其心”,目的是为了能够更深刻的理解《大心篇》,从而体会出张载心性论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蒙》 大其心 尽心 尽性 心性论 气质之性 闻见所知 德性之知 孔颜乐处
下载PDF
The Manifestation Range of Innately Good Knowledge and Ability, and the Danger of Separation: On Zhuzi's Ques#'on about Understanding Words
9
作者 DING Ji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 2012年第2期217-243,共27页
Zhuzi (Zhu Xi), Zhang Nanxuan and Lu Donglai continued a discussion begun by Hu Wufeng and his disciples on the subject of"knowing the form of benevolence," and "seeking for a true mind in an absent one." One re... Zhuzi (Zhu Xi), Zhang Nanxuan and Lu Donglai continued a discussion begun by Hu Wufeng and his disciples on the subject of"knowing the form of benevolence," and "seeking for a true mind in an absent one." One result of their discussion was to make people realize that innately good knowledge and ability are not only manifested in loving one's parents and respecting one's elders, but also in the simple acts of drinking when thirsty and eating when hungry. This generated the idea of "manifestation range of innately good knowledge and ability." However, another conclusion of this discussion claimed that if the desire to drink and eat or the king of Qi's grudging an ox are included in this range, there would be a danger of viewing innately good knowledge and ability merely as inborn human nature or instinct. This discussion reveals an unsteady relationship between innately good knowledge and ability and the feeling of commiseration, which are sometimes united and sometimes separ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nately good knowledge and ability knowing the form ofbenevolence sPROUT seeking for a mind in an absent one inborn human nature king of Qi's grudging an ox
原文传递
印顺与牟宗三的真谛学判释之比较研究
10
作者 姜明泽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79-89,共11页
牟宗三将真谛"阿摩罗识自性清净心"解释为"心本清净",以此为核心观念,将其溯源至弥勒学,并综合真谛译著,赋予"阿摩罗自性清净心"以"本觉"义,最终将真谛学定位为"善绍弥勒学,而向真心派走&... 牟宗三将真谛"阿摩罗识自性清净心"解释为"心本清净",以此为核心观念,将其溯源至弥勒学,并综合真谛译著,赋予"阿摩罗自性清净心"以"本觉"义,最终将真谛学定位为"善绍弥勒学,而向真心派走"。印顺对牟宗三的真谛学判释做了回应,以"赖耶通真妄"一观念为真谛学之底里,将真谛学定位为"糅合如来藏学与瑜伽学";之后则明确拒绝将"阿摩罗自性清净心"视为"本觉"心、反对将其作《大乘起信论》式的解读,坚持真谛之基本立场为唯识学。印顺与牟宗三两位大师的真谛研究,是在"创造的诠释学"之"当谓"与"必谓"层次上的诠释活动,他们各自站在自身立场与教相判释的基础上,做融会贯通的工作,并提出了新课题,为我们呈现出真谛学的新面貌。比较印顺与牟宗三真谛学之判释,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拓宽真谛学的研究理路,寻求诠释真谛学的新路径;亦可以帮助我们考察两位重要学者的立场与方法在创造性诠释中所具有的具体诠释效果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摩罗识 自性清净心 真谛学 唯识学 判释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