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95篇文章
< 1 2 9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ptimization Design of Fracturing Parameters for Coalbed Methane Wells in Dafosi Mine Field
1
作者 Chuantao Wang Dongmin Ma +2 位作者 Qian He Qian Li Pengcheng Liu 《Journal of Power and Energy Engineering》 2017年第9期121-131,共11页
Being controlled by the gas content of the reservoir, the productivity of CBM well is also mainly determined by its engineering quality and the physical property of the reservoir. In Dafosi mine field, 22 vertical wel... Being controlled by the gas content of the reservoir, the productivity of CBM well is also mainly determined by its engineering quality and the physical property of the reservoir. In Dafosi mine field, 22 vertical wells from the “26 + 1” CBM wells project that was implemented since 2014 showed great difference in productivity after fracturing construction. With the consistent geological condition of coal reservoirs, fracturing construction parameters are suggested as the priority factor that controlling the well productivity. In this study, being combined with historical production and geological data, an optimized designation of fracturing construction parameters was established based on systematically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onstruction parameters such as discharge, the total volume of fracturing fluid, the quality of sand, sand ratio, which provides engineering basis for further fracturing construction of CBM wel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afosi mine field “26 + 1” CBM WELLS Project FRACTURING Construction PARAMETERS GAS Production Effect
下载PDF
FIELD-NETWORK MODEL FOR MINE FIRE SMOKE MOVEMENT
2
作者 Jiang Juncheng, Wang Xingshen Department of Mining Engineering,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Xuzhou 221008 《中国有色金属学会会刊:英文版》 CSCD 1997年第4期165-169,共5页
FIELDNETWORKMODELFORMINEFIRESMOKEMOVEMENT①JiangJuncheng,WangXingshenDepartmentofMiningEnginering,ChinaUnive... FIELDNETWORKMODELFORMINEFIRESMOKEMOVEMENT①JiangJuncheng,WangXingshenDepartmentofMiningEnginering,ChinaUniversityofMiningand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ne FIRE computer simulation field NETWORK MODEL
下载PDF
The idea and project of the “Medium-Scale Experiment Field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Research on observations and applications of mining earthquake in Mentougou Coal Mine
3
作者 张少泉 任振启 +2 位作者 张连城 张建军 邹立晔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SCD 1996年第4期142-146,148-150+152-,共10页
A brief account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search on mining earthquakes and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the Mentougou Coal Mine medium scale experiment field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and the project of monitor and p... A brief account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search on mining earthquakes and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the Mentougou Coal Mine medium scale experiment field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and the project of monitor and prediction is given. The differences of waveforms between mining earthquakes and natural earthquakes is discussed. The magnitude 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the 79 000 mining earthquakes of over M L1.0 from 1984 to 1995 is summarized . Finally, taking PH and PV, the principal compressive stress components of the focal mechanism of the mining earthquakes, as the criteria, analyses the stress background of the 12 large mining earthquak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ning earthquakes mining seismology earthquake prediction Mentougou Coal mine medium scale experiment field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下载PDF
煤矿矿井水水质形成及演化的水动力场-水化学场-微生物场耦合作用与数值模拟 被引量:2
4
作者 孙亚军 熊小锋 +4 位作者 陈歌 徐智敏 张莉 赵先鸣 DMYTRO Rudakov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41-957,共17页
煤矿矿井水的水质形成与演化过程机理复杂,受水动力场、水化学场和微生物场等多场作用影响显著。深入研究并揭示煤矿矿井水水质形成机理与演化趋势、阐明采空区封闭后矿井水的多场耦合作用机制是矿井水污染防控与修复的理论基础。以鄂... 煤矿矿井水的水质形成与演化过程机理复杂,受水动力场、水化学场和微生物场等多场作用影响显著。深入研究并揭示煤矿矿井水水质形成机理与演化趋势、阐明采空区封闭后矿井水的多场耦合作用机制是矿井水污染防控与修复的理论基础。以鄂尔多斯盆地某煤矿采空区为水文地质原型,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煤矿采空区积水水位回升、蓄满后水动力-水化学-微生物场(HCB)多场耦合室内相似模拟和数值模型。采空区水动力场研究结果表明基质-裂隙双孔隙模型能有效模拟采空区水位回升过程,模拟误差为9.9%,其模拟精度远高于理论预测和单孔隙模型。水化学场模拟结果与试验较为吻合,SO_(4)^(2-)、HCO_(3)-和p H模拟相对误差分别为3.0%、21.0%和6.2%,模拟结果较为可靠。模拟结果显示采空区蓄水过程中水岩反应和微生物作用不明显;而蓄满后水动力几乎停滞,但水化学场和微生物场较为活跃,2号煤和3号煤层中黄铁矿的氧化反应使得SO_(4)^(2-)质量浓度提升约24.6%;后期采空区水环境演化为弱酸性、厌氧还原条件,微生物降解作用凸显,将SO_(4)^(2-)有一定的“自净”能力。通过调整微生物代谢速率常数,可将SO_(4)^(2-)降解比例提高到61.6%。实际工程场景中可通过补充碳源、人工建立密闭厌氧环境等强化手段实现这一目标。将多场耦合室内试验和数值模拟技术拓展到煤矿采空区积水水质形成与演化规律研究,研究结论可为煤矿区矿井水污染防治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井水水质 水动力场 水化学场 微生物场 多场耦合
下载PDF
SICOMINES铜钴矿开采阶段地下水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宫明山 谭立维 +1 位作者 杨成志 李依航 《中国矿山工程》 2023年第1期35-40,53,共7页
以刚果(金)SICOMINES铜钴矿为背景,通过分析矿区水文地质条件、矿区1976—2022年地下水流场演变特征和排水数据,对矿区水位变化规律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地下水动态变化特征是以侧向补给为主、降水为辅;排水以补给量为主、储存量为辅... 以刚果(金)SICOMINES铜钴矿为背景,通过分析矿区水文地质条件、矿区1976—2022年地下水流场演变特征和排水数据,对矿区水位变化规律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地下水动态变化特征是以侧向补给为主、降水为辅;排水以补给量为主、储存量为辅。地下水流动以管道流为主、渗流为辅,含水层之间联系密切,地下水渗透阻力小,坡度缓,连通性好,下部含水层排水能降低不同含水层水位。地下水系统主要由缝、洞构成,存在以空洞为汇集的地下水主径流带,矿区为构造控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采矿 地下水 径流 渗流 水流场
下载PDF
西部矿区采动损害及减损开采的地质保障技术框架体系
6
作者 王双明 孙强 +9 位作者 耿济世 袁士豪 谷超 杨多兴 牛超 路拓 郭晨 张唤兰 黄海鱼 师庆民 《煤田地质与勘探》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3,共13页
【目的】煤炭在我国的主体能源地位短期内难以发生改变,是我国能源发展的兜底保障。煤炭资源大规模、高强度的开采损害煤矿区地质环境,同时导致突水、冲击地压等灾害。【方法】围绕煤矿安全高效开采面临的地质环境损害预测预警难和减损... 【目的】煤炭在我国的主体能源地位短期内难以发生改变,是我国能源发展的兜底保障。煤炭资源大规模、高强度的开采损害煤矿区地质环境,同时导致突水、冲击地压等灾害。【方法】围绕煤矿安全高效开采面临的地质环境损害预测预警难和减损开采保障压力大等难题,基于煤炭采动损害预测与减损地质保障多学科交叉特点,突出地质条件的控灾机理和采动致灾模式,强调煤炭开采模式与地质结构演化全时空多场响应,分析采动效应下地质条件物质场、能量场、信息场的耦合机制,厘清损害模式和预警信息关键参量的映射关系,形成安全高效开采的地质保障策略和减损控灾工程技术体系。【结果和结论】研究思路为“孕灾环境→损害机制→过程响应→损害预测→防灾减损”,技术路线是“煤矿开采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结构演化规律及损害模式→多物理场演化全时空信息响应→损害监测及预测预警→减损保障工程技术”。核心内容包括:(1)剖析地质条件与致灾地质体的空间关系和成因联系,构建高精度的三维地质力学模型,阐明地质结构、开采条件和损害模式的映射关系,建立主控要素的特征参量数据库;(2)构建采动效应下的工程地质力学模型,研究开采方式、空间布局、采动速率等影响下地质条件结构的时空演化特征和损害机制,提出考虑地质体关键结构破坏演化规律的损害模式判识方法;(3)获取采动过程地质结构演化背景下的全时空多源信息响应,提出主控参量作用下的损害模式识别标准,进而厘清裂隙场、应力场、渗流场与地球物理场信息参量的镜像关系,建立基于地质条件物质场、能量场和信息场耦合响应的全时空信息映射模型;(4)构建地面-钻孔-井下的全空间、多方位、主被动的一体化多源监测体系,提出煤矿采动损害预测模型和预报方法;(5)构建基于损害源、损害模式、损害动力、损害通道剖析以及减损技术与效果评价于一体的减损控灾体系,追求煤炭安全开采与地质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破解资源开发与地质环境制约之间的矛盾,为煤矿安全高效开采和防灾减损提供地质、力学、物理基础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保障 地质损害 减损开采 多场信息响应 损害模式图谱 减损控灾技术
下载PDF
Simulation of Paleotectonic Stress Fields and Distribution Prediction of Tectonic Fractures at the Hudi Coal Mine, Qinshui Basin 被引量:9
7
作者 FANG Huihuang SANG Shuxun +2 位作者 WANG Jilin LIU Shiqi JU Wei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6期2007-2023,共17页
Study on tectonic fractures based on the inversion of tectonic stress fields is an effective method. In this study, a geological model was set up based on geological data from the Hudi Coal Mine, Qinshui Basin, a mech... Study on tectonic fractures based on the inversion of tectonic stress fields is an effective method. In this study, a geological model was set up based on geological data from the Hudi Coal Mine, Qinshui Basin, a mechanical model was established under the condition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stress, and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was used to simulate the paleotectonic stress field. Based on the Griffith and Mohr-Coulomb criterion, the distribution of tectonic fractures in the Shanxi Formation during the Indosinian, Yanshanian, and Himalayan period can be predicted with the index of comprehensive rupture rat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cting force of the Pacific Plate and the India Plate to the North China Plate formed the direction of principal stress is N-S, NW - SE, and NE - SW, respectively, in different periods in the study area. Changes in the direction and strength of the acting force led to the regional gradients of tectonic stress magnitude, which resulted in an asymmetrical distribution state of the stress conditions in different periods.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low-stress areas are mainly located in the fault zones and extend along the direction of the fault zones. Furthermore, the high-stress areas are located in the junction of fold belts and the binding site of multiple folds. The development of tectonic fractures was affected by the distribution of stress intensity and the tectonic position of folds and faults, which resulted in some developed areas with level I and II. There are obvious differenc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ectonic fractures in the fold and fault zones and the anticline and syncline structure at the same fold zones. The tectonic fractures of the Shanxi Formation during the Himalayan period are more developed than those during the Indosinian and Yanshanian period due to the superposition of the late tectonic movement to the early tectonic movement and the differences in the magnitude and direction of stress intens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ctonic fracture paleotectonic stress field comprehensive rupture rate numerical simulation Hudi Coal mine Qinshui Basin
下载PDF
深部煤层开采导水裂隙发育规律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李振华 任梓源 +3 位作者 杜锋 王文强 陈文飞 汪隆靖 《煤炭技术》 CAS 2024年第7期149-154,共6页
导水裂隙发育规律是深部煤层安全开采的一个重要参数,以孔庄煤矿7303工作面为依托,采用相似模拟实验、钻孔注水漏失量探测和钻孔窥视相结合的方法,对工作面导水裂隙发育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相似模拟实验表明工作面平均周期来压步距1... 导水裂隙发育规律是深部煤层安全开采的一个重要参数,以孔庄煤矿7303工作面为依托,采用相似模拟实验、钻孔注水漏失量探测和钻孔窥视相结合的方法,对工作面导水裂隙发育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相似模拟实验表明工作面平均周期来压步距19.5 m,垮落带呈梯形,随着工作面推进,离层裂隙被压实,导水裂隙发育由低速向高速转变,导水裂隙最大发育高度69.8 m,裂采比21.8。通过现场实测得到导水裂隙最大发育高度65.27 m,裂采比18.13,与浅部煤层工作面裂隙发育特征进行对比分析,裂采比与煤层埋深呈正相关。该研究成果对孔庄煤矿防治水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开采 导水裂隙 相似模拟 现场实测
下载PDF
致密砾岩水力裂缝扩展大型矿场实验 被引量:3
9
作者 张景臣 石善志 +3 位作者 郭晓东 吕振虎 张兆鹏 董景锋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3-182,共10页
砾岩储层由于砾石的存在而具有极强的非均质性,砾岩压裂成缝机理复杂.受限于岩样尺寸和实验条件,室内压裂物理模拟受砾石尺寸效应影响显著,裂缝扩展时间尺度小.为真实记录裂缝动态扩展过程,反映现场实际工况条件下的压后裂缝宏观整体形... 砾岩储层由于砾石的存在而具有极强的非均质性,砾岩压裂成缝机理复杂.受限于岩样尺寸和实验条件,室内压裂物理模拟受砾石尺寸效应影响显著,裂缝扩展时间尺度小.为真实记录裂缝动态扩展过程,反映现场实际工况条件下的压后裂缝宏观整体形态,搭建一套超大尺寸(2.0 m×2.0 m×1.0 m)真三轴水力压裂矿场实验平台,通过万吨级应力加载装置、真实管汇和压裂泵车,实现现场真实工况条件下的砾岩水力压裂模拟.基于该平台,分析了水平应力差、压裂液黏度和单孔进液速率对砾岩压裂裂缝动态扩展过程和压后裂缝宏观整体形态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砾岩压裂趋于在井筒处形成“纵向缝+横切缝”的复杂多裂缝形态,远离井筒后,横切主缝扩展优势逐步显现,局部遇砾形成分支缝;12 MPa高水平应力差条件下,压后近井区域形成多缝竞争扩展的复杂裂缝带,横切主缝向远端延伸优势减弱;压裂液黏度低于50 mPa·s时,压后横切主缝扩展优势显著,当压裂液黏度高于50 mPa·s时,近井区域形成复杂多裂缝形态;单孔进液速率超过0.3 m^(3)/min后,井筒处趋于形成多条纵向缝,易导致段间压窜.研究成果有助于深化认识砾岩储层压裂裂缝真实形态,为砾岩水力压裂方案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开发 致密砾岩 矿场实验 水力压裂 裂缝扩展 裂缝形态 限流压裂
下载PDF
一种修正评分偏差并精细聚类中心的协同过滤推荐算法 被引量:1
10
作者 马鑫 段刚龙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3-27,共5页
协同过滤作为国内外学者普遍关注的推荐算法之一,受评分失真、数据稀疏等问题影响,算法推荐效果不尽如人意。为解决上述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种改进的聚类协同过滤推荐算法。首先,该算法利用无监督情感挖掘技术将评论情感映射为一个固定区... 协同过滤作为国内外学者普遍关注的推荐算法之一,受评分失真、数据稀疏等问题影响,算法推荐效果不尽如人意。为解决上述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种改进的聚类协同过滤推荐算法。首先,该算法利用无监督情感挖掘技术将评论情感映射为一个固定区间中的值,通过加权修正用户评分偏差;然后,构建修正后用户-产品评分矩阵的数据场,利用启发式寻优算法计算最佳聚类数和最优初始聚类中心,进而对用户进行划分聚类,结合最近邻用户相似性与评分产生推荐结果;最后,基于三个自建真实数据集对所提算法性能和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估。实验结果表明,改进算法在精度Precision、召回率Recall和F1-Score评价指标上的表现均优于其他算法,能够有效应对数据稀疏的问题,提升推荐系统的推荐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评分偏差 随机初始聚类中心 协同过滤 评论情感挖掘 数据场聚类
下载PDF
深部巨厚承压含水层采动疏水诱冲机理 被引量:1
11
作者 窦林名 周坤友 +4 位作者 曹安业 侯涛 巩思园 阚吉亮 马小涛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51-366,共16页
陕蒙地区覆岩普遍赋存较厚承压含水砂岩层,工作面涌水量大、承压含水层水位显著下降,巨厚覆岩承压含水层下冲击地压和高能矿震监测表明覆岩承压水的采动疏放具有一定的诱冲效应。为揭示覆岩承压含水层采动疏水诱冲机理,开展了流固耦合... 陕蒙地区覆岩普遍赋存较厚承压含水砂岩层,工作面涌水量大、承压含水层水位显著下降,巨厚覆岩承压含水层下冲击地压和高能矿震监测表明覆岩承压水的采动疏放具有一定的诱冲效应。为揭示覆岩承压含水层采动疏水诱冲机理,开展了流固耦合数值模拟,分析了不同孔隙水压岩体力学行为及巨厚覆岩承压含水层采动疏水条件下围岩应力-能量场演化特征,揭示了覆岩承压含水砂岩层采动疏水对围岩应力场作用机制;并考虑巨厚覆岩对围岩动静载应力作用效应,提出了覆岩承压含水层采动疏水诱冲机理。研究结果表明:覆岩巨厚承压含水砂岩层下动力显现均发生在覆岩承压水位快速下降期间,覆岩承压水的采动疏放对围岩产生应力扰动;采动疏水条件下覆岩承压含水岩层孔隙水压降低,岩层强度和承载能力增大,覆岩载荷向采场两侧转移,导致围岩应力升高、能量进一步积聚,其对围岩应力场-能量场作用程度与采场尺度和疏放程度正相关,与煤层-承压含水层距离、承压含水层岩层厚度及强度负相关;巨厚覆岩承压含水层下顶板大尺度悬臂-铰接结构导致采场围岩高静载及强动载,在覆岩承压含水层采动疏水对围岩应力场作用下,煤岩体中叠加应力超过其临界载荷且释放的总能量超过其破坏所消耗能量,诱发冲击地压,其中高静载是冲击地压发生的应力基础,矿震动载和覆岩承压含水层采动疏水导致的应力扰动是重要诱因。针对覆岩承压含水层采动疏水及巨厚承压含水层覆岩结构对冲击风险的影响特征,提出了巨厚承压水含水层注浆堵水和优化盘区尺寸的防冲措施,通过地面注浆和降低采场尺寸能够降低覆岩承压含水层采动疏水对围岩应力场的作用效应、避免巨厚覆岩形成大尺度悬臂-铰接结构,从而降低巨厚承压含水层下冲击地压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开采 巨厚承压含水层 采动疏水 采动应力场 诱冲机理
下载PDF
普朗铜矿区土壤水分运移动态监测与数值模拟研究
12
作者 龙晓峰 贺勇 +4 位作者 张召 陈科平 金福喜 魏贺 张可能 《矿产勘查》 2024年第8期1500-1507,共8页
揭示矿区土壤水分特性对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23年普朗铜矿草地未采区、草地裂缝区、林地未采区、林地裂缝区不同深度土壤水分监测数据,构建了4个地块的Hydrus-1d土壤水分运移模型,模拟典型降雨事件下矿区不同地块水分... 揭示矿区土壤水分特性对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23年普朗铜矿草地未采区、草地裂缝区、林地未采区、林地裂缝区不同深度土壤水分监测数据,构建了4个地块的Hydrus-1d土壤水分运移模型,模拟典型降雨事件下矿区不同地块水分通量演变特征及包气带水分入渗深度。结果表明:土壤水分模拟决定系数R2均大于0.6,平均绝对误差RMSE和均方根误差MAE均小于1,建立的普朗铜矿区土壤水分运移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埋深20 cm处土壤水分通量最大,随着土层深度的加深,各地块土层土壤水分通量均呈明显下降趋势;埋深0~120 cm范围内草地裂隙区、林地裂隙区的土壤水分通量比草地未采区和林地未采区相应提高了3.52%和5.79%;草地平均水分通量(4.07%)大于林地(2.86%)。相同降雨条件下,草地裂缝区入渗深度最大,林地未采区入渗深度最小;单次降雨量达35 mm才能对深层地下含水层进行补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朗铜矿 现场监测 水分运移模型 降雨入渗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深部矿井高温采煤工作面热源及温度场演化规律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延河 赵万里 +3 位作者 于振子 万志军 张源 师鹏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9-67,共9页
深部矿井开采面临严重的热害问题,其成因复杂且防治难度大。研究高温采煤工作面热源及温度场演化规律对深部矿井热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以平煤股份十矿为工程背景,对己_(17)-24090采煤工作面风流热力参数进行现场调研,分析了工作面热源... 深部矿井开采面临严重的热害问题,其成因复杂且防治难度大。研究高温采煤工作面热源及温度场演化规律对深部矿井热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以平煤股份十矿为工程背景,对己_(17)-24090采煤工作面风流热力参数进行现场调研,分析了工作面热源及其对井下温升的贡献度,并进一步建立采煤工作面温度场数值模型,明确了采煤工作面温度场演化规律。研究结果显示,引起井下温升的主要热源是围岩散热和机电设备散热,散热量分别占总热源散热量的28.2%和20.6%;地表大气对己_(17)-24090采煤工作面的温度场影响不大,风流在到达工作面之前已经趋于热力学稳定状态;在同一通风时间下,距离机巷口越远,温度越高;在距离相同时,随着通风时间的增加,温度上升幅度有所减缓。研究成果可为深部矿井热害治理工作及降温工程设计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矿井 采煤工作面 热源 温度场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基于改进人工势场算法的煤矿井下机器人路径规划
14
作者 薛光辉 王梓杰 +2 位作者 王一凡 李亚男 刘文海 《工矿自动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13,共8页
路径规划是煤矿机器人在煤矿井下狭小巷道空间中应用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之一。针对传统人工势场(APF)算法在狭小巷道环境中规划出的路径可能离巷道边界过近,以及在障碍物附近易出现目标不可达和路径振荡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APF算... 路径规划是煤矿机器人在煤矿井下狭小巷道空间中应用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之一。针对传统人工势场(APF)算法在狭小巷道环境中规划出的路径可能离巷道边界过近,以及在障碍物附近易出现目标不可达和路径振荡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APF算法的煤矿机器人路径规划方法。参考《煤矿安全规程》有关规定建立了巷道两帮边界势场,将机器人行驶路径尽量规划在巷道中间,以提高机器人行驶安全性;在障碍物斥力势场中引入调节因子,以解决目标不可达问题;引入转角限制系数以平滑规划出的路径,减少振荡,提高规划效率,保证规划路径的安全性。仿真结果表明:当目标点离障碍物很近时,改进APF算法可成功规划出能够抵达目标点的路径;改进APF算法规划周期数较传统算法平均减少了14.48%,转向角度变化累计值平均减少了87.41%,曲率绝对值之和平均减少了78.09%,表明改进APF算法规划的路径更加平滑,路径长度更短,规划效率和安全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机器人 路径规划 人工势场法 目标不可达 路径振荡 斥力势场修正 转角限制系数
下载PDF
若羌塔什达坂稀有金属矿田地质特征与成矿规律浅析
15
作者 许文彤 华克强 +1 位作者 何晨 马涛 《新疆地质》 CAS CSCD 2024年第2期215-218,共4页
若羌县塔什达坂一带新发现稀长沟、塔木切、塔什达坂等伟晶岩型锂铍稀有金属矿(床)点,累计圈定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体约60余条,长50~940 m,厚0.5~50 m,氧化锂品位0.11%~6.48%,是阿尔金地区重要的锂铍稀有金属矿田。初步认为阿中断裂及NE... 若羌县塔什达坂一带新发现稀长沟、塔木切、塔什达坂等伟晶岩型锂铍稀有金属矿(床)点,累计圈定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体约60余条,长50~940 m,厚0.5~50 m,氧化锂品位0.11%~6.48%,是阿尔金地区重要的锂铍稀有金属矿田。初步认为阿中断裂及NE向次级断裂对稀有金属矿体的形成具有控制作用,矿床形成于中奥陶世,与区内中生代早期中酸性侵入岩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塔什达坂矿田 稀有金属矿 成矿规律
下载PDF
综放架后膏体充填空间实测与顶煤冒放性影响规律研究
16
作者 陈存强 谭家贵 +6 位作者 杨康 吕浩南 曹津铭 韩雨 白雨 顾雷雨 高利晶 《煤炭技术》 CAS 2024年第7期53-57,共5页
针对综合机械化放顶煤开采中的矸石处置问题,提出了一种放顶煤架后膏体充填方法,设计了柳巷煤矿综放工作面采空区空洞现场监测方案,定性分析了5个方面对顶煤冒放性的影响,采用PFC^(2D)数值模拟方法,定量分析了充填高度对顶煤冒放性的影... 针对综合机械化放顶煤开采中的矸石处置问题,提出了一种放顶煤架后膏体充填方法,设计了柳巷煤矿综放工作面采空区空洞现场监测方案,定性分析了5个方面对顶煤冒放性的影响,采用PFC^(2D)数值模拟方法,定量分析了充填高度对顶煤冒放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倾向方向上工作面上部端头附近采空区空洞体积最大,走向方向上工作面刚推进到新位置时采空区空洞体积最大,支架顶梁后方空洞体积大于支架尾梁上方;充填高度从0增加至3 m时,顶煤放出率由92.56%降低至86.11%,降低了6.45个百分点,顶煤含矸率由13.94%降低至13.17%,降低了0.77个百分点,相比于顶煤含矸率,充填高度对顶煤放出率影响较大。研究可为类似地质条件综放架后膏体充填开采实现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顶煤膏体充填开采 采空区 顶煤冒放性 现场监测 数值模拟
下载PDF
高家堡井田二盘区导水裂隙带高度实测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蔺成森 任邓君 +4 位作者 王青振 李超峰 王敬喻 黄鹤飞 刘强 《煤炭技术》 CAS 2024年第4期209-212,共4页
为了查明煤层顶板导水裂隙发育规律,采用地面钻孔分段注水测试和钻孔窥视方法实测了高家堡井田204工作面和205工作面煤层顶板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研究结果表明:(1)205工作面DT1钻孔位置煤层顶板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为327.75 m,裂采比25... 为了查明煤层顶板导水裂隙发育规律,采用地面钻孔分段注水测试和钻孔窥视方法实测了高家堡井田204工作面和205工作面煤层顶板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研究结果表明:(1)205工作面DT1钻孔位置煤层顶板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为327.75 m,裂采比25.81。(2)204工作面DT2钻孔位置煤层顶板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为197.85 m,裂采比35.33。(3)高家堡井田二盘区导水裂隙带实测结果丰富了黄陇煤田综放采煤覆岩破坏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家堡井田 导水裂隙带 注水测试 黄陇煤田
下载PDF
基于知识图谱的煤矿建设安全领域知识管理研究
18
作者 许娜 梁燕翔 +3 位作者 王亮 赵丽丽 周雪晴 张博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8-35,共8页
为解决煤矿建设过程中数据积累存在的知识冗余现象,研究基于知识图谱(KG)的安全领域知识管理。从安全管理系统结构和安全隐患风险管理2个维度,系统化分析领域标准规范文本,界定煤矿建设安全管理领域的12类实体类型和10种关系类型,完善... 为解决煤矿建设过程中数据积累存在的知识冗余现象,研究基于知识图谱(KG)的安全领域知识管理。从安全管理系统结构和安全隐患风险管理2个维度,系统化分析领域标准规范文本,界定煤矿建设安全管理领域的12类实体类型和10种关系类型,完善知识结构模式;选取领域43部标准规范为数据源,引入规则、机器学习法、深度学习法识别文本实体和关系;针对不同实体类型,提出领域知识综合方法框架,并对比分析双向长短期记忆(BiLSTM)和条件随机场(CRF)与双向编码器表示(BERT)-BiLSTM-CRF模型。研究结果表明:BERT-BiLSTM-CRF模型在准确率、召回率和F1值方面均比BiLSTM-CRF模型高出7%,验证了所选模型的优越性和准确性;通过知识抽取、知识存储及可视化等过程,挖掘出煤矿建设安全领域不同实体类型所包含的实体和不同实体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图谱(KG) 煤矿建设 安全领域 安全管理 知识结构 实体类型
下载PDF
不连沟井田岩溶水水化学特征及其演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双慧 朱宏军 +1 位作者 朱开鹏 黄选明 《能源与环保》 2024年第2期155-162,共8页
岩溶水害是准格尔煤田安全生产的重大隐患之一,在分析准格尔煤田东北部不连沟井田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运用水文地球化学和数理统计的方法,查明研究区水化学特征及演化规律,为矿井水害治理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岩溶地下... 岩溶水害是准格尔煤田安全生产的重大隐患之一,在分析准格尔煤田东北部不连沟井田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运用水文地球化学和数理统计的方法,查明研究区水化学特征及演化规律,为矿井水害治理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岩溶地下水pH值为7.5~8.35,呈弱碱—偏碱性,TDS小于1000 mg/L,整体为淡水;岩溶水水化学类型包括HCO_(3)^(-)Na·Ca·Mg型水、HCO_(3)·Cl^(-)Na·Ca型水和Cl^(-)Na型水;Na^(+)、Ca^(2+)、HCO_(3)^(-)、Cl^(-)、SO_(4)^(2-)为岩溶水的主要阴阳离子。②岩溶地下水水化学组分主要受水岩作用及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的影响;Na^(+)、Cl^(-)主要来源为盐岩的溶解或阳离子交换作用,Ca^(2+)、Mg^(2+)、HCO_(3)^(-)主要来源为方解石、白云石的溶解,SO_(4)^(2-)离子主要来自石膏的溶解和黄铁矿氧化。③反向水文地球化学模拟表明,沿岩溶地下水径流方向发生的主要水岩作用包括方解石、白云石的沉淀和溶解,石膏、盐岩和CO_(2)的溶解,Na-Ca阳离子交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连沟井田 岩溶地下水 水化学特征 Gibbs图 反向水文地球化学模拟
下载PDF
深孔聚能预裂爆破切顶卸压机理与应用 被引量:1
20
作者 段宝福 陈佳华 +3 位作者 柴明星 魏玉冠 荆哲 杨云倩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0,共10页
为解决悬顶导致的煤柱及邻近巷道高应力和大变形问题,结合工作面顶板地质条件,提出深孔聚能预裂爆破切顶卸压专项方案,采用数值模拟及现场试验对卸压效果开展综合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煤层顶板在切顶后垂直应力减幅为21.62%,预裂切顶措... 为解决悬顶导致的煤柱及邻近巷道高应力和大变形问题,结合工作面顶板地质条件,提出深孔聚能预裂爆破切顶卸压专项方案,采用数值模拟及现场试验对卸压效果开展综合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煤层顶板在切顶后垂直应力减幅为21.62%,预裂切顶措施可显著降低煤柱及邻近巷道围岩应力水平。试验发现,炮孔内轴向贯穿裂缝明显,可实现采空区顶板及时垮落。顶底板在切顶后累计位移量减幅达59.27%,巷道两帮及顶底板移近变形得到有效控制,煤柱垂直应力增量显著降低。实践证明,采用深孔聚能预裂爆破切顶卸压效果显著,可大幅提高作业效率,为类似矿压防治工程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孔聚能爆破 切顶卸压 预裂切缝 现场试验 矿压防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