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lationship Between Soil Microbial Biomass C and N and Mineralizable Nitrogen in Some Arable Soils on Loess Plateau 被引量:15
1
作者 ZHOUJIANBIN LISHENGXIU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1998年第4期349-354,共6页
The chloroform fumigation-incubation method was used to measure the soil microbial biomass C (SMBC)and N (SMBN) in 16 loessial soils sampled from Ausai, Yongshou and Yangling in Shaanxi Province. The SMBC contents in ... The chloroform fumigation-incubation method was used to measure the soil microbial biomass C (SMBC)and N (SMBN) in 16 loessial soils sampled from Ausai, Yongshou and Yangling in Shaanxi Province. The SMBC contents in the soils ranged from 75.9 to 301.0 μg Cg-1 with an average of 206.1 μg C g-1, accounting for 1.36%~6.24% of the total soil organic C with an average of 3.07%, and the SMBN contents from 0.51 to 68.40 μg N g-1 with an average of 29.4 μg N g-1, accounting for 0.20%~5.65% of the total N in the soils with an average of 3.36%. A close relationship was found between SMBC and SMBN, and they both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otal organic C, total N, NaOH hydrolizable N and mineralizable N. These results confirmed that soil microbial biomass had a comparative role in nutrient cycles of soi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 mineralizable N NITROGEN soil microbial biomass
下载PDF
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和甲烷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21
2
作者 吴家梅 霍莲杰 +5 位作者 纪雄辉 谢运河 田发祥 彭华 朱坚 官迪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8期6167-6175,共9页
通过采集田间试验区连续3a施入有机肥的稻田耕层土壤,分析土壤中微生物量碳(MBC)、水溶性有机碳(DOC)、易氧化有机碳(ROC)和可矿化有机碳(readily mineralizable carbon,RMC)等活性有机碳的含量,稻田甲烷(CH_4)的排放通量,探讨施用有机... 通过采集田间试验区连续3a施入有机肥的稻田耕层土壤,分析土壤中微生物量碳(MBC)、水溶性有机碳(DOC)、易氧化有机碳(ROC)和可矿化有机碳(readily mineralizable carbon,RMC)等活性有机碳的含量,稻田甲烷(CH_4)的排放通量,探讨施用有机肥的土壤活性有机碳变化及与CH_4排放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1)施有机肥对土壤中的活性有机碳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3a不同施肥处理土壤中DOC、ROC、MBC和RMC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83.6、2501.2、640.4 mg/kg和291.7 mg/kg。3a施猪粪(猪粪+化肥,PM)、鸡粪(鸡粪+化肥,CM)和稻草(稻草+化肥,RS)的DOC的含量分别比化肥(CF)处理增加5.6%、6.7%和19.3%,ROC的含量分别比CF增加6.6%、8.4%和9.8%;MBC含量分别比CF增加5.1%、14.8%和21.5%,RMC增加6.8%、22.0%和33.9%。不同施肥处理的稻田土壤活性有机碳为分蘖期高于成熟期。(2)施肥处理显著增加稻田CH_4排放,CH_4分蘖期的排放通量是成熟期的143倍,3a PM、CM和RS处理的CH_4排放分别比CF处理增加37.0%(P<0.05)、92.7%(P<0.05)和99.4%(P<0.05)。(3)不同施肥处理的DOC、ROC、MBC和RMC含量与CH_4排放通量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ROC与CH_4排放的相关系数最高,为0.754(P<0.01),且4种有机碳间关系密切。稻田分蘖期土壤中的活性有机碳与稻田CH_4排放呈显著正相关关系。(4)综合分析,在4种有机碳中,土壤中ROC和MBC的含量直接影响CH_4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活性有机碳 水溶性有机碳 微生物量碳 易氧化有机碳 可矿化有机碳 甲烷排放
下载PDF
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可溶性有机质(碳)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48
3
作者 庞学勇 包维楷 吴宁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90-398,共9页
土壤活性有机质在土壤碳、氮、磷等养分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森林土壤活性有机碳(SAOC)库是极易变动的,其组分动态与周转速率主要受森林植被类型、演替过程以及由此造成的凋落物输入类型、数量、质量和季节与... 土壤活性有机质在土壤碳、氮、磷等养分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森林土壤活性有机碳(SAOC)库是极易变动的,其组分动态与周转速率主要受森林植被类型、演替过程以及由此造成的凋落物输入类型、数量、质量和季节与温湿度、pH等变化的控制.尽管在过去几十年中,关于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已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但关于其形成、转移与转化速率,以及对环境变化的反应等结论仍然零散,甚至相互矛盾,因此,研究土壤DOC动态及持续管理,必需从探讨其影响因子出发,找出其关键限制因子进行调控.在将来的研究中,主要应集中在:(i)各种可溶性有机质(DOM)源和汇的大小与DOC定量变化关系,如何进行调控?(ii)在高度人为化管理的森林生态系统中,土壤DOC如何改变?(iii)DOC动态及周转速率的现代研究方法探索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活性有机质 土壤活性有机碳 可溶性有机碳 微生物生物量碳 矿化碳
下载PDF
坡耕地黑土活性有机碳空间分布及生物有效性 被引量:28
4
作者 方华军 杨学明 +2 位作者 张晓平 梁爱珍 申艳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59-63,共5页
以一东北黑土区典型漫岗坡耕地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侵蚀程度地形部位的活性碳组分,以分析土壤侵蚀对活性碳组分的影响以及沉积区侵蚀碳的归宿。研究结果表明:各地形部位表层黑土(0~20cm)水溶性有机碳(WSOC)含量介于14.6~20.... 以一东北黑土区典型漫岗坡耕地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侵蚀程度地形部位的活性碳组分,以分析土壤侵蚀对活性碳组分的影响以及沉积区侵蚀碳的归宿。研究结果表明:各地形部位表层黑土(0~20cm)水溶性有机碳(WSOC)含量介于14.6~20.0mg/kg之间,低于总SOC含量的0.15%WSOC在沿坡迁移的同时,向下淋溶也很显著。MBC含量为121.5~583.6mg/kg,占总SOC的1.0%~4.7%。Min—C变化范围为52.8~115.3mg/kg,土壤Min-C差异主要集中在表层。土壤侵蚀显著降低侵蚀部位表层土壤Min-C、WSOC和MBC含量,沉积区土壤MBC、Min—C含量及其商值较高,而WSOC却无显著累积。相关关系表明,表层土壤Min—C、WSOC和MBC均于总SOC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初步的研究结果认为侵蚀物质的输入增加沉积区表层土壤微生物活性和土壤碳的矿化潜力,常年处于氧化环境中的侵蚀碳可能被矿化而难以累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水溶性有机碳 微生物碳 易矿化璇 黑土
下载PDF
黄土台塬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分解特性 被引量:8
5
作者 李媛媛 齐璐 +2 位作者 刘梦云 刘丽雯 张瑜英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46-352,共7页
为了探讨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分解的影响,以黄土台塬的乔木林地、灌木林地、天然草地和耕地等不同植被类型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土壤有机碳矿化分解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有机碳密度、土壤可矿化... 为了探讨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分解的影响,以黄土台塬的乔木林地、灌木林地、天然草地和耕地等不同植被类型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土壤有机碳矿化分解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有机碳密度、土壤可矿化碳含量和有机碳矿化速率均表现为天然草地和灌木林地较高,耕地最低;而土壤有机碳矿化率和呼吸速率表现为耕地和乔灌混交林地较高,灌木林地和天然草地较低.在土壤孵化的1 575 h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矿化过程均可划分为4 个阶段:0.5~5 h(第1 阶段)、5~111 h(第2 阶段)、111~399h(第3 阶段)和399~1 575 h(第4 阶段);前399 h 是可矿化碳排放的主要时段,前111 h 是土壤可矿化碳排放速率最大且排放速率下降速度最快的主要时段;总体上,土壤可矿化碳累积排放量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呈增加趋势,可矿化碳累积排放速率则逐渐降低.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递减.土壤有机碳矿化分解速率与有机碳总量有关,土壤呼吸与有机碳总量、矿化碳总量相关性不显著(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台塬 土地利用方式 有机碳 土壤呼吸 土壤可矿化碳
下载PDF
旱地土壤有机碳氮和供氮能力对长期不同氮肥用量的响应 被引量:10
6
作者 王慧 刘金山 +2 位作者 惠晓丽 戴健 王朝辉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5期2988-2998,共11页
【目的】揭示旱地土壤有机碳氮、氮素矿化对长期不同氮肥用量的响应及有机碳氮与氮素矿化的关系,进而评价土壤供氮能力,为旱地土壤氮素管理提供参考。【方法】在陕西杨凌2004年开始的旱地小麦氮肥长期定位试验基础上,采集不同氮肥用量(0... 【目的】揭示旱地土壤有机碳氮、氮素矿化对长期不同氮肥用量的响应及有机碳氮与氮素矿化的关系,进而评价土壤供氮能力,为旱地土壤氮素管理提供参考。【方法】在陕西杨凌2004年开始的旱地小麦氮肥长期定位试验基础上,采集不同氮肥用量(0(N0)、160(N160)、320(N320)kg N·hm^(-2))试验的土壤样品,测定土壤有机碳、有机氮,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并采用间歇淋洗好气培养法测定土壤的氮素矿化。【结果】与对照N0相比,施用氮肥(N160、N320)增加了0—10、10—20、20—40、0—4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且在小麦播前期和收获期表现不一致;施氮(N160和N320)处理均显著提高了0—10 cm土层有机氮含量,但仅N320处理显著提高了0—40 cm土层土壤有机氮含量;施用氮肥(N160、N320)未改变0—10、10—2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量氮和微生物量碳含量,仅N320处理显著提高了20—40、0—40 cm土层微生物量氮和微生物量碳含量。0—10 cm土层,土壤氮素矿化量、矿化势(N_0)与施氮量、有机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氮素矿化速率常数(k)则与其呈显著负相关。10—20 cm土层,施氮处理(N160、N320)土壤的氮素矿化量均显著高于不施氮处理(N0),增幅分别为27.3%和35.2%,且与施氮量、有机碳、有机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氮素矿化势(N_0)随着有机碳增加而显著增加,矿化速率常数(k)则降低。20—40 cm土层,N320能提高氮素矿化量,并与有机氮、微生物量碳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合理施氮肥能明显促进旱地0—10和10—20 cm土壤有机碳、有机氮积累,提高土壤氮素矿化能力,降低氮素矿化速率,是提高旱地土壤有机氮、有机碳含量和土壤供氮能力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氮素矿化 矿化势 微生物量碳氮 有机碳氮 黄土高原
下载PDF
长期施肥对红壤不同形态碳的影响 被引量:17
7
作者 邵月红 潘剑君 孙波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1期125-127,共3页
长期定位施肥对红壤不同形态有效碳的影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长期施肥后红壤不同形态有效碳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且全C、矿化碳的变化为厩肥>绿肥>稻草秸秆肥>本田还田>对照,易氧化碳、C库管理指数(CPMI)、C素有效... 长期定位施肥对红壤不同形态有效碳的影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长期施肥后红壤不同形态有效碳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且全C、矿化碳的变化为厩肥>绿肥>稻草秸秆肥>本田还田>对照,易氧化碳、C库管理指数(CPMI)、C素有效率的变化为绿肥>稻草秸秆肥>厩肥>本田还田>对照,微生物生物量C变化为绿肥>厩肥>稻草秸秆肥>本田还田>对照,绿肥和稻草秸秆肥可有效改善土壤肥力及理化性状。C库管理指数与土壤养分因子量相关或极相关关系,反映了农业生产措施对土壤C库的影响,可运用其评估土壤C库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 微生物生物量C 矿化碳 C素有效率 C库管理指数
下载PDF
长期施肥对红壤水稻土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氮分布与储量的影响 被引量:54
8
作者 向艳文 郑圣先 +3 位作者 廖育林 鲁艳红 谢坚 聂军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2415-2424,共10页
【目的】研究长期施用化肥以及化肥与稻草配合施用对红壤水稻土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氮分布与储量的影响。【方法】试验土壤采自湖南省望城无机有机肥长期定位试验田小区,各施肥处理为:CK(不施肥)、NP(施氮磷肥)、NPK(施氮磷钾肥)、NP+... 【目的】研究长期施用化肥以及化肥与稻草配合施用对红壤水稻土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氮分布与储量的影响。【方法】试验土壤采自湖南省望城无机有机肥长期定位试验田小区,各施肥处理为:CK(不施肥)、NP(施氮磷肥)、NPK(施氮磷钾肥)、NP+RS(施氮磷肥和稻草)和NPK+RS(施氮磷钾肥和稻草)。【结果】氮磷钾长期平衡施用和化肥与稻草长期配合施用有利于2~5mm和0.5~2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增加。与CK处理相比,化肥与稻草长期配合施用处理能提高2~5mm和0.5~2mm水稳性团聚体内的有机碳含量和全氮、可矿化氮含量,同时也显著提高了二者在较大粒径(2~5mm,0.5~2mm)水稳性团聚体内有机碳、全氮和可矿化氮储量。与CK处理相比,NPK长期平衡施用的处理,也能提高大粒径水稳性团聚体(2~5mm,0.5~2mm)内的有机碳、全氮、可矿化氮的含量和储量,但提高的幅度小于化肥与稻草长期配合施用的处理。【结论】水稳性大团聚体对土壤有机碳、氮具有强富集和物理保护作用;化肥和稻草长期配合施用能显著提高大团聚体内有机碳、氮的含量和储量,是改善土壤团粒结构,提升红壤水稻土肥力的有效措施。2~5mm和0.5~2mm粒径团聚体是红壤水稻土有机碳、全氮和可矿化氮的主要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红壤水稻土 水稳性团聚体 有机碳 全氮 可矿化氮
下载PDF
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可矿化碳库特征 被引量:11
9
作者 杨宁 杨满元 +3 位作者 姜琳 万丽 吴磊 邹冬生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20-325,共6页
本研究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方法,研究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植被恢复过程0~10、10~20与20~40cm土层土壤可矿化碳库特征。结果表明: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含量、可矿化碳含量和矿化速率随土层加深而减少,随恢复进程而增加;矿化率随... 本研究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方法,研究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植被恢复过程0~10、10~20与20~40cm土层土壤可矿化碳库特征。结果表明: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含量、可矿化碳含量和矿化速率随土层加深而减少,随恢复进程而增加;矿化率随恢复进程增加,随土层加深先减后增再分布均匀;累积矿化排放量及其速率随恢复进程增加,其速率随培养时间延长而减小;qCO_2值随恢复进程和土层加深而递减;土壤可矿化碳含量与凋落物现存量、质量损失率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698*和0.915**(*P<0.05,**P<0.01)。研究表明,随着植被恢复进行,土壤生境由早期干扰强烈转向中后期日趋稳定,土壤固碳能力由早期差、潜力大转向中后期强、潜力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库特征 可矿化碳 植被恢复 紫色土 有机碳
下载PDF
持续棉秆还田对新疆棉田土壤可矿化碳库的影响 被引量:5
10
作者 魏飞 黄金花 +2 位作者 马芳霞 景峰 刘建国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95-301,共7页
依据新疆绿洲棉花长期连作的微区定位试验,研究了在秸秆还田和不还田处理下,棉田土壤有机碳矿化特征,以及土壤有机碳释放随棉花秸秆还田年限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秸秆还田与不还田处理相比增加了0~60 cm土层土壤的总有机碳(TOC)、可矿... 依据新疆绿洲棉花长期连作的微区定位试验,研究了在秸秆还田和不还田处理下,棉田土壤有机碳矿化特征,以及土壤有机碳释放随棉花秸秆还田年限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秸秆还田与不还田处理相比增加了0~60 cm土层土壤的总有机碳(TOC)、可矿化碳(MC)的含量和矿化速率(MR),并且随着秸秆还田年限的加长呈上升趋势,但随土层的加深而下降。持续秸秆还田后棉田随着秸秆还田时间增加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累积矿化排放量(CO_2-C排放量)增加,但矿化强度呈降低趋势,而棉花连作但秸秆不还田的棉田变化趋势与之相反。说明棉花秸秆还田措施增加了新疆绿洲棉田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中有机碳虽然不断得到补充,但尚未达到饱和状态,随着秸秆还田时间延长棉田固碳能力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棉田 土壤可矿化碳 碳库特征
下载PDF
长期施肥对不同农田生态系统土壤有效碳库及碳素有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67
11
作者 沈宏 曹志洪 《热带亚热带土壤科学》 CSCD 1998年第1期1-5,共5页
主要讨论了长期施肥对不同农田生态系统土壤有效碳库(微生物量碳、易氧化碳、可矿化碳)和土壤碳素有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施肥对土壤有效碳库和碳素有效率有很大影响.有机肥处理和有机无机配合施用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 主要讨论了长期施肥对不同农田生态系统土壤有效碳库(微生物量碳、易氧化碳、可矿化碳)和土壤碳素有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施肥对土壤有效碳库和碳素有效率有很大影响.有机肥处理和有机无机配合施用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易氧化碳、可矿化碳含量、土壤碳素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和无机肥处理的.不同农田生态系统土壤碳素有效率对肥料的反应也不同.热带红壤碳素有效率A、B、C的顺序分别为厩肥>绿肥>NPK>NP>NK>PK>CK、厩肥>绿肥>NPK>NP>CK>NK>PK和厩肥>绿肥>NPK>NP>NK>CK>PK;亚热带土壤碳素有效率A、B、C的顺序分别为O.M.2>O.M.1>NPK2>NPK1>CK、O.M.2>CK>O.M1>NPK1>NPK2和O.M.2>O.M1>NPK2>NPK1>CK;暖温带潮土碳素有效率A、B、C的顺序分别为O.M.>1/2NPK+1/2O.M.>NPK>NP>NK>PK>CK、1/2NPK+1/2O.M.>O.M.>CK>NK>NPK>PK>NP和O.M.>1/2NPK+1/2O.M.>NPK>PK>NP>NK>CK.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量碳、易氧化碳、可矿化碳和土壤碳素有效率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pH呈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而土壤有机碳只与上述指标部分相关或极相关.这说明,土壤微生物量碳、易氧化碳、可矿化碳和土壤碳素有效率指示土壤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 微生物量碳 碳素有效率 施肥 土壤
下载PDF
鹞落坪4种典型植被类型土壤活性碳、氮特征比较 被引量:3
12
作者 葛萍 王伟波 +1 位作者 朱晓林 达良俊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4年第4期23-28,共6页
为了探讨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活性碳氮的差异特征,系统分析了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活性碳氮水平。以安徽省鹞落坪自然保护区内常绿阔叶林(EBF)、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EDBF)、落叶阔叶林(DBF)和常绿针叶林(ECF)4种典型植被类型为对象,... 为了探讨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活性碳氮的差异特征,系统分析了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活性碳氮水平。以安徽省鹞落坪自然保护区内常绿阔叶林(EBF)、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EDBF)、落叶阔叶林(DBF)和常绿针叶林(ECF)4种典型植被类型为对象,研究其土壤微生物量碳(MBC)、氮(MBN)和溶解性有机碳(DOC)、氮(DON)的含量。结果表明:用热水浸提的土壤DON和DOC含量分别是用KC1浸提的1.5~2.8倍。不同植被类型下,用热水和KC1溶液浸提的DOC和DON含量的大小顺序均为:DBF〉EDBF〉EBF〉ECF;DONKCI的含量与DONhw的含量之间均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土壤潜在性可矿化氮(PMN)含量与DONhw含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85,P〈0.05),与DONKa含量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说明用热水浸提的DON含量比KCI溶液浸提的DON含量能更好地指示土壤活性有机氮库。土壤MBC的变化范围在136.45-297.23mg/kg,土壤MBN的变化范围在16.33~37.11mg/kg,4种林型土壤MBCXMBN的特征均为:DBF〉EBF〉EDBF〉ECF。相关性分析显示,土壤MBC与DOC之间以及土壤MBN与DON之间的相关性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说明土壤MBC、MBN、DOC和DON之间有密切联系,且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活性碳氮来源不同是DOC、DON与MBC、MBN~]关性差异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土壤 溶解性有机碳 溶解性有机氮 潜在性可矿化氮 微生物量碳
下载PDF
不同杨农复合经营模式对土壤活性碳组分及其分布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海玲 王万江 方升佐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 2013年第2期79-84,共6页
对苏北地区3种杨农复合经营模式:宽窄行模式(简称K模式),片林模式(简称P模式)和网格模式(简称W模式)的土壤活性碳组分含量及其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杨农复合经营模式对3种土壤活性碳组分都具有一定的影响,相比之下,可矿化碳... 对苏北地区3种杨农复合经营模式:宽窄行模式(简称K模式),片林模式(简称P模式)和网格模式(简称W模式)的土壤活性碳组分含量及其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杨农复合经营模式对3种土壤活性碳组分都具有一定的影响,相比之下,可矿化碳含量更能反映土壤有机碳库对不同杨农复合经营模式的响应;不同杨农复合经营模式土壤活性碳组分在垂直分布上总体都有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分布规律相似;相关分析表明,不同杨农复合经营模式土壤可矿化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呈现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67、0.77、0.61,都可作为表征土壤碳平衡和土壤肥力变化的理想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农复合经营模式 微生物量碳 可溶性有机碳 可矿化有机碳
下载PDF
江西安福不同类型毛竹林土壤矿化态碳特征研究
14
作者 余林 陈康 +4 位作者 刘子荣 李万和 肖复明 徐海宁 曾伟 《南方林业科学》 2016年第5期7-10,共4页
对江西安福林区毛竹纯林、竹阔混交林、竹杉混交林3种不同类型毛竹林地土壤矿化态碳(MC)含量季节变化和剖面分布进行了研究,同时以杉木纯林为对照。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毛竹林MC含量差异较大,0-60 cm土层MC含量平均值大小排序为竹阔混... 对江西安福林区毛竹纯林、竹阔混交林、竹杉混交林3种不同类型毛竹林地土壤矿化态碳(MC)含量季节变化和剖面分布进行了研究,同时以杉木纯林为对照。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毛竹林MC含量差异较大,0-60 cm土层MC含量平均值大小排序为竹阔混交林(73.53 mg/kg)〉毛竹纯林(59.07 mg/kg)〉竹杉混交林(51.68 mg/kg)〉杉木林(38.48mg/kg);各林分类型MC含量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各林分类型MC含量平均值随着土层加深而减少,0-40 cm土层间达到显著差异;毛竹林类型MC占土壤总有机碳(TOC)比率在0.42%-0.51%,高于杉木林的0.38%;毛竹纯林和竹阔混交林的MC与TOC相关系数分别为0.85和0.88,达到极显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 不同类型 土壤矿化态碳 总有机碳
下载PDF
稻田施用沼渣对甲烷排放通量的影响 被引量:13
15
作者 陶战 杜道灯 +2 位作者 周毅 买光熙 刘箫威 《农村生态环境》 CSCD 1994年第3期1-5,共5页
通过网室小区试验,观测得出:(1)4种沼渣处理和单施化肥处理的一季稻田平均甲烷排放通量为0.569~2.188mg0 ̄2·h,两者无显著差异;农家肥处理稻田的平均甲烷排放通量为44.18mg/m ̄2·h显著高... 通过网室小区试验,观测得出:(1)4种沼渣处理和单施化肥处理的一季稻田平均甲烷排放通量为0.569~2.188mg0 ̄2·h,两者无显著差异;农家肥处理稻田的平均甲烷排放通量为44.18mg/m ̄2·h显著高于前两种处理,表明施用沼渣和化肥比施用农家肥能显著减少稻田甲烷排放量;(2)各处理稻田甲烷排放通量峰值期部出现在水稻蘖期至拔节初期,表明这一时期是控制稻田甲烷排放总量的关键时间;(3)各处理甲烷排放通量分别与淹水前各处理土壤及供试有机肥的易矿化碳含量、CH_4-C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这表明土壤易矿化碳含量是形成稻田甲烷的重要条件;(4)各处理之间水稻产量没有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施肥 甲烷 排放通量 沼渣
下载PDF
Effects of Rice-Wheat Rotation and Afforestation on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in Coastal Salt-Affected Soils of Eastern China
16
作者 JIN Wenhui YANG Jingsong +3 位作者 YAO Rongjiang YU Shipeng LIU Meixian XIE Wenping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5期938-948,共11页
Rice-wheat rotation and poplar afforestation are two typical land use types in the coastal reclaimed flatlands of eastern China.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wo rice-wheat rotation lands (one reclaimed from 1995 to 2004 ... Rice-wheat rotation and poplar afforestation are two typical land use types in the coastal reclaimed flatlands of eastern China.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wo rice-wheat rotation lands (one reclaimed from 1995 to 2004 and cultivated since 2005, RW1, and the other reclaimed from 1975 to 1995 and cultivated since 1996, RW2) and a poplar woodland (reclaimed from 1995 to 2004 and planted in 2004, PWl) to determine the effects of land use types and years of cultivation on soil microbial biomass and mineralizable carbon (C) in this coastal salt-affected reg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oil in PWl remained highly salinized, whereas desalinization was observed in RWl. The total organic C (TOC) in the top soil of PWl and RW1 did not show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hereas at a soil depth of 20-30 cm, the TOC of RWl was approximately 40%-67% higher than that of PWl. The TOC of 0-30-cm soil in RW2 was approximately 37% higher than that in RW1. Microbial biomass C (MBC) and mineralizable C (MNC) exhibited the trend of RW2 〉 RWl 〉 PWl. Sufficient nutrition with more abundant C substrates resulted in higher MBC and MNC, and soil respiration rates we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C/N in RWl and RW2. Nutrient deficiency and high salinity played key roles in limiting MBC in PWl. These suggested that rice-wheat rotation was more beneficial than poplar afforestation for C accumulation and microbial biomass growth in the coastal salt-affected soi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 availability flatland land use mineralizable carbon nutrition availability total organic carbon
原文传递
土壤有机碳分组方法及其在农田生态系统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95
17
作者 张国 曹志平 胡婵娟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921-1930,共10页
农田土壤有机碳成分复杂,活性有机碳对管理措施具有敏感性,而惰性有机碳具有固碳作用.碳分组技术主要包括物理技术、化学技术和生物学技术.物理分组的依据是密度、粒径大小和空间分布,可分离出有机碳的活性组分和惰性组分.化学分组基于... 农田土壤有机碳成分复杂,活性有机碳对管理措施具有敏感性,而惰性有机碳具有固碳作用.碳分组技术主要包括物理技术、化学技术和生物学技术.物理分组的依据是密度、粒径大小和空间分布,可分离出有机碳的活性组分和惰性组分.化学分组基于土壤有机碳在各种提取剂中的溶解性、水解性和化学反应性从而分离出各种组分:溶解性有机碳是生物可代谢有机碳,包括有机酸、酚类和糖类等;酸水解方法可将有机碳分成活性和惰性成分;利用KMnO4模拟酶氧化可分离出活性碳和非活性碳.利用生物技术可测定出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潜在可矿化碳.在不同农田管理措施下,有机碳组分的化学组成和库容会发生不同变化,对土壤有机碳沉积速率产生不同影响.为了探明土壤有机碳组分与碳沉积之间的定性或定量关系,今后应该加强对各种分组方法的标准化研究,探索不同分组方法的整合应用,针对不同农田管理措施,总结出适合的有机碳分组方法或联合分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 活性碳 团聚体 颗粒有机碳 溶解性有机碳 微生物生物量碳 潜在可矿化碳
原文传递
小兴安岭两种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季节动态 被引量:15
18
作者 高菲 林维 崔晓阳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16,共8页
采用室内培养法测定小兴安岭原始阔叶红松林、杨桦次生林不同季节的土壤有机碳(SOC)矿化速率和累计矿化量(C_m),利用一级动力学方程对土壤易矿化有机碳(C_1)、潜在可矿化碳(C_0)等参数进行拟合,并分析C_m、C_0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关系.结... 采用室内培养法测定小兴安岭原始阔叶红松林、杨桦次生林不同季节的土壤有机碳(SOC)矿化速率和累计矿化量(C_m),利用一级动力学方程对土壤易矿化有机碳(C_1)、潜在可矿化碳(C_0)等参数进行拟合,并分析C_m、C_0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2种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培养矿化速率和C_m的季节变化趋势一致,在0~5 cm土层随季节推进而减小,在5~10 cm土层未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差异;C_1在0~5和5~10 cm土层分别为42.92~92.18和19.23~32.95 mg·kg^(-1),C_0在0~5和5~10 cm土层分别为863.92~3957.15和434.15~865.79mg·kg^(-1),C_1和C_0均随季节推进而减小.2种森林类型土壤C_0/SOC在0~5和5~10 cm土层分别为0.74%~2.78%和1.11%~1.84%.C_0/SOC随季节推进而减小,表明从春季至秋季土壤有机碳含量总体上趋于稳定.土壤C_m和C_0与原位土壤湿度、热水浸提碳水化合物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原位土壤温度、冷水浸提碳水化合物含量的相关性不显著.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季节动态受土壤环境因素和活性碳组分等综合作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土壤 潜在可矿化碳 易矿化碳 碳水化合物 季节变化
原文传递
喀斯特森林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可矿化碳库特征 被引量:25
19
作者 黄宗胜 喻理飞 符裕红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2165-2170,共6页
2011年9月,采用空间代替时间方法,研究了茂兰自然保护区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可矿化碳库的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过程中不同深度土壤的总有机碳含量、可矿化碳含量和矿化速率随土层加深而减少,随恢复的进... 2011年9月,采用空间代替时间方法,研究了茂兰自然保护区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可矿化碳库的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过程中不同深度土壤的总有机碳含量、可矿化碳含量和矿化速率随土层加深而减少,随恢复的进程而增加;累积矿化排放量及其速率随恢复的进程增加,其速率随培养时间延长而减小;矿化率随恢复的进程增加,而随土层加深的变化不明显;qCO2值随恢复的进程和土层加深而递减;土壤可矿化碳与凋落物现存量及其分解质量损失率分别呈负相关(r=-0.796)和正相关(r=0.924);土壤生境由早期干扰强烈转向中后期日趋稳定,土壤的固碳能力由早期差、潜力大转向中后期强、潜力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库特征 土壤可矿化碳 自然恢复 退化喀斯特森林
原文传递
湘中丘陵区4种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和可矿化有机碳的比较 被引量:8
20
作者 辜翔 方晰 +2 位作者 项文化 李胜蓝 孙伟军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2687-2694,共8页
采用短期室内土壤培养法,比较研究了湘中丘陵区4种不同森林类型(杉木人工林、马尾松+石栎针阔混交林、南酸枣落叶阔叶林、石栎+青冈常绿阔叶林)土壤有机碳、可矿化有机碳的含量。结果表明,4种森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可矿化有机碳含... 采用短期室内土壤培养法,比较研究了湘中丘陵区4种不同森林类型(杉木人工林、马尾松+石栎针阔混交林、南酸枣落叶阔叶林、石栎+青冈常绿阔叶林)土壤有机碳、可矿化有机碳的含量。结果表明,4种森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可矿化有机碳含量以及可矿化有机碳的分配比例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下降。同一土层有机碳含量从高至低的排序均表现为:石栎+青冈常绿阔叶林>马尾松+石栎针阔混交林>南酸枣落叶阔叶林>杉木人工林,0~30 cm土层,南酸枣落叶阔叶林、马尾松+石栎针阔混交林、石栎+青冈常绿阔叶林土壤有机碳含量比杉木人工林分别高出20.8%、29.7%和31.9%。可矿化有机碳含量及其分配比例从高至低的排序均表现为:石栎+青冈常绿阔叶林>南酸枣落叶阔叶林>马尾松+石栎针阔混交林>杉木人工林,0~30 cm土层,石栎+青冈常绿阔叶林、南酸枣落叶阔叶林、马尾松+石栎针阔混交林可矿化有机碳含量比杉木人工林分别高出51.6%、45.2%和41.0%,可矿化有机碳的分配比例比杉木人工林分别高出35.8%、29.3%和20.0%,4种森林土壤可矿化有机碳与总有机碳、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全N、C/N之间均呈极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湘中丘陵区 不同演替阶段树种 土壤有机碳 可矿化有机碳 次生林 杉木人工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