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3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Carbon Dioxide Condensation in Mini Channels 被引量:2
1
作者 Shigeru KOYAMA 《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 SCIE EI CAS CSCD 2004年第4期358-365,共8页
In this study, the local characteristics of pressure drop and heat transfer were investigated experimentally for carbon dioxide condensation in a multi-port extruded aluminum test section, which had 10 circular channe... In this study, the local characteristics of pressure drop and heat transfer were investigated experimentally for carbon dioxide condensation in a multi-port extruded aluminum test section, which had 10 circular channels each with 1.31 mm inner diameter. The CO2 was cooled with cooling water flow inside the copper blocks that were attached at both sides of the test section. The temperatures at the outer surface of the test section were measured with 24 K-type thermocouples embedded in the upper and lower surfaces along the length. Local heat fluxes were measured with 12 heat flux sensors to estimate the local enthalpies, temperatures and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s. Bulk mean temperatures of CO2 at the inlet and outlet of the test section were measured with 2 K-type thermocouples. The measurements were performed for the pressure ranged from 6.48 to 7.3 MPa, inlet temperature of CO2 from 21.63 to 31.33℃, heat flux from 1.10 to 8.12 kW/m2, mass velocity from 123.2 to 315.2 kg/m2s, and vapor quality from 0 to 1.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pressure drop is very small along the test section,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in the two-phase region i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single-phase, and mass velocity has important effect on condensation heat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In addition, experimental data were compared with previous correlations and large discrepancies were observ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 dioxide CONDENSATION heat TRANSFER pressure DROP mini channels.
原文传递
Air Cooling of Mini-Channel Heat Sink in Electronic Devices
2
作者 Mousa M. Mohamed Mostafa A. Abd El-Baky 《Journal of Electronics Cooling and Thermal Control》 2013年第2期49-57,共9页
Heat transfer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thermal performance of air cooling through mini-channel heat sink with various configurations. Two types of channels have been used, one has a rectangular cr... Heat transfer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thermal performance of air cooling through mini-channel heat sink with various configurations. Two types of channels have been used, one has a rectangular cross section area of 5 × 18 mm2 and the other is triangular with dimension of 5 × 9 mm2. Four channels of each configuration have been etched on copper block of 40 mm width,30 mm height, and 200 mm length. The measurements were performed in steady state with air flow rates of 0.002 - 0.005 m3/s, heating powers of 80 - 200 W and channel base temperatures of 48°C, 51°C, 55°C and 60°C.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heat transfer to air stream is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both of air mass flow rate and channel base temperature. The rectangular channels have better thermal performance than trian- gular ones at the same conditions. Analytical fin approach of 1-D and 2-D model were used to predict the heat transfer rate and outlet air temperature from channels heat sink. Theoretical results have been compared with experimental data. The predicted values for outlet air temperatures using the two models agree well with a deviation less than ±10%. But for the heat transfer data, the deviation is about +30% to –60% for 1-D model, and –5% to –80% for 2-D model. The global Nusselt number of the present experimental data is empirically correlated as with accuracy of ±20% for and compared with other literature correl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ni-channel HEAT SINK channel Air COOLING ELECTRONIC COOLING FIN Approach
下载PDF
新型迷你通道-相变热沉实验研究
3
作者 李煜 张俊雄 樊洪明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597-2604,共8页
电子元件的集成化、微型化等特点加剧了芯片的热问题,基于相变材料的被动式冷却技术已无法满足功率波动的高功率电子设备的需求。本文将相变技术与主动冷却技术相结合,提出了一种用于风冷散热的新型迷你通道-相变热沉结构。该结构改善... 电子元件的集成化、微型化等特点加剧了芯片的热问题,基于相变材料的被动式冷却技术已无法满足功率波动的高功率电子设备的需求。本文将相变技术与主动冷却技术相结合,提出了一种用于风冷散热的新型迷你通道-相变热沉结构。该结构改善了相变材料导热性能差的问题,也解决了相变材料熔化后泄漏的问题。通过实验测试了不同热流密度、不同风速对其热控性能的影响,总结了热沉的蓄放热特性,并与未填充相变材料热沉的热控性能进行了对比。实验中热流密度变化范围为1.81~3.47 W/cm^(2),风速变化范围为0~4 m/s。研究表明:热流密度的增大和风速的降低均会导致热沉温控时间的缩短。2 m/s风速足以满足热流密度小于2.91 W/cm^(2)的芯片散热需求,4 m/s风速可以在热流密度为3.47 W/cm^(2)的情况下将热沉底面温度维持在70℃。与未填充相变材料热沉相比,本研究提出的热沉可以起到延长温控时长,降低稳态温度的作用。此外,风扇的开启可以有效缩短热沉的冷却时间,对于间歇性工作的电子设备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研究结果可为迷你通道-相变热沉在实践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变蓄热 热控性能 迷你通道 风冷散热
下载PDF
超高参数火箭煤油在小通道圆管内的流动换热特性
4
作者 刘朝晖 陈雪娇 蒋榕培 《火箭推进》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4-121,共8页
火箭煤油再生冷却过程具有高压、高温、高热流密度和高质量流速等特点。在超高参数条件下,采用低电压大电流电加热方法模拟火箭发动机推力室壁面热环境,在高温合金钢∅2 mm×0.5 mm圆管内研究了火箭煤油的流动换热特性。参数范围为压... 火箭煤油再生冷却过程具有高压、高温、高热流密度和高质量流速等特点。在超高参数条件下,采用低电压大电流电加热方法模拟火箭发动机推力室壁面热环境,在高温合金钢∅2 mm×0.5 mm圆管内研究了火箭煤油的流动换热特性。参数范围为压力25~65 MPa,质量流速8500~51000 kg/(m^(2)·s),流体温度常温为~500℃,热流密度最高为35 MW/m^(2)。研究表明:在所测试条件下,火箭煤油在小通道圆管内处于单相液态强制对流换热机制;换热性能主要受到流体温度和质量流速的影响;流体温度增加,换热系数增加;质量流速增加,换热系数增加;压力在25~65 MPa范围内对换热性能无显著影响;热流密度增加,内壁温显著增加,但热流密度变化对换热系数无显著影响;受入口强化换热效应的影响,换热系数增加,热流密度越高,入口效应越明显。超高参数尤其是超高压力条件下的火箭煤油换热特性,为火箭煤油再生冷却技术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冷却 火箭煤油 流动换热 超高参数 小通道 高热流密度
下载PDF
微小通道冷板流动传热仿真校核方法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项立银 刘永超 +1 位作者 张德俊 周晓明 《计算机仿真》 2024年第2期354-358,共5页
针对现有冷板流动传热仿真往往基于经验开展、缺乏对仿真模型严谨校核的问题,面向冷板流动传热仿真模型的两个重要方面,即离散网格与流动模型开展校核方法研究,一方面应用Richardson外推法对离散网格进行校核,另一方面通过将层流模型、S... 针对现有冷板流动传热仿真往往基于经验开展、缺乏对仿真模型严谨校核的问题,面向冷板流动传热仿真模型的两个重要方面,即离散网格与流动模型开展校核方法研究,一方面应用Richardson外推法对离散网格进行校核,另一方面通过将层流模型、SST k-ω、Transition k-ω以及RNG k-ε湍流模型与理论或经验关联式对比进行流动模型校核。结果表明,Richardson外推法的可获得量化的离散误差评估,有助于冷板流动传热仿真的网格优化;应用关联式能较简单地评估不同流动模型在不同条件下的适用性,同时发现Transition SST或SST k-ω在总体适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板 微小通道 仿真模型 校核
下载PDF
基于微通道液冷板的动力电池热管理性能分析
6
作者 周宇轩 赵福云 杨明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 2024年第5期40-46,共7页
为了保证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安全性能并延长电池的循环使用寿命,设计了一种基于微通道液冷板的电池热管理系统,对锂离子棱柱形电池进行冷却。建立了电池冷却系统的三维热模型,研究高放电倍率、冷却液温度和进口质量流量对电池放电过程中... 为了保证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安全性能并延长电池的循环使用寿命,设计了一种基于微通道液冷板的电池热管理系统,对锂离子棱柱形电池进行冷却。建立了电池冷却系统的三维热模型,研究高放电倍率、冷却液温度和进口质量流量对电池放电过程中最高温度和最大温差的影响。结果表明:锂离子电池组在5C高倍率放电工况下,电池最高温度为301.942 K,温差为1.942 K,达到预期冷却效果;随着冷却液温度降低和进口质量流量增加,电池最高温度降低;随着进口质量流量增加,电池冷却性能改善,但趋势逐渐变小。当冷却液温度为296 K时,电池最高温度为297.662 K;当质量流量为15×10-7 kg/s时,温差为4.407 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电池热管理系统 微通道冷却 最高温度 温差
下载PDF
朱红俊教授基于五道同调论治冠心病
7
作者 徐一帆 高敬如 朱红俊 《光明中医》 2024年第13期2589-2592,共4页
朱红俊教授深入探究中医经典,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于中医药治疗冠心病有独到见解。他认为冠心病病位在心,但癥积在脉,且离不开脾胃运化与三焦通利,病机为气血不足而致水饮之类阴邪运化失常,结聚成块,久病入络。在治疗方面,朱教授认... 朱红俊教授深入探究中医经典,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于中医药治疗冠心病有独到见解。他认为冠心病病位在心,但癥积在脉,且离不开脾胃运化与三焦通利,病机为气血不足而致水饮之类阴邪运化失常,结聚成块,久病入络。在治疗方面,朱教授认为“水行”修明是治疗的关键,倡导疑难疾病“得病之情,杂合以治”,故在临证中善于从气、水、脉、谷(脾胃)、三焦5个方面调治,总结出“五道同调”治疗冠心病的诊治模式,自创经验方芪金丹,取得了显著疗效。为基于中医药理论诊治冠心病等疑难疾病提供了新视角、新思路,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痹 冠心病 芪金丹 五道同调 朱红俊
下载PDF
LNG在微小通道中沸腾流动与换热特性的数值研究
8
作者 龚慧芝 赵忠超 《舰船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6-132,共7页
针对LNG在亚临界状态下的工作要求,利用VOF多相流模型对LNG在1 mm、1.5 mm、2 mm和2.5 mm共4种直径微小通道内的沸腾流动与换热特性进行研究,操作压力为0.1 MPa,热通量为40.9~385.4 kW/m^(2),质量通量为110~600 kg/m^(2)·s。研究... 针对LNG在亚临界状态下的工作要求,利用VOF多相流模型对LNG在1 mm、1.5 mm、2 mm和2.5 mm共4种直径微小通道内的沸腾流动与换热特性进行研究,操作压力为0.1 MPa,热通量为40.9~385.4 kW/m^(2),质量通量为110~600 kg/m^(2)·s。研究结果表明:在直径为1.5 mm、2 mm和2.5 mm的微小通道中,观察到了泡状流、弹状流、波状-环状流、过渡流和雾状流5种流型,而对于直径为1 mm的通道,没有观察到弹状流和过渡流,却出现了受限泡状流和柱塞流,且发现流型随通道直径的减小而转变加快,不同管径中的流型种类以及所占通道比例不同。当通道直径由2.5 mm减小到1 mm时,在波状-环状流区域对流换热系数提高了24.6%,但压降增加了50.1%。当质量通量增加到600 kg/m^(2)·s,对流换热系数提高了22.6%,压降增加了55.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通道 流动沸腾 两相流型 流动与换热 数值模拟
下载PDF
超临界CO2/R41小通道内的换热特性 被引量:14
9
作者 代宝民 李敏霞 +2 位作者 吕佳桐 王派 马一太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924-931,共8页
对R41和混合工质CO2/R41(20.5/79.5)、CO2/R41(51.4/48.6)在直径为2 mm的水平光滑圆管中的超临界冷却流动换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质量流速范围为400~800 kg·m^-2·s^-1,压力为6.0~8.0 MPa,热通量为12~48 kW·m... 对R41和混合工质CO2/R41(20.5/79.5)、CO2/R41(51.4/48.6)在直径为2 mm的水平光滑圆管中的超临界冷却流动换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质量流速范围为400~800 kg·m^-2·s^-1,压力为6.0~8.0 MPa,热通量为12~48 kW·m^-2,流体温度为20~80℃。3种工质的对流传热系数的极值随 CO2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在相同条件下R41的传热系数小于CO2/R41的传热系数。混合物的超临界传热系数变化规律与纯R41相同。实验条件下,3种流体的传热系数在2~25 kW·m^-2·K^-1之间,压力的影响显著,越接近临界压力对应压力条件下的传热系数极值越高。在远离准临界点的区域传热系数随热通量变化不明显,而在准临界点附近对流传热系数的极值随热通量的增加而小幅减小。将实验结果与经验关联式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有4个关联式的预测效果较好,误差均在±30%以内,预测误差随CO2含量的增加而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CO2 R41 混合物 对流 换热 小通道
下载PDF
换热设备螺旋和直细通道内扇形凹穴对流体流动和传热的影响 被引量:10
10
作者 冯振飞 朱礼 +5 位作者 林清宇 李欢 刘鹏辉 胡华宇 杨梅 黄祖强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254-261,共8页
为探究结构表面(如凹穴)对换热设备螺旋和直细通道内流体流动和传热影响的差异,在这2种通道的两侧面加入扇形凹穴,并采用数值方法研究其在不同雷诺数下流动、传热、熵产以及综合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凹穴对螺旋细通道内流体的流动影响... 为探究结构表面(如凹穴)对换热设备螺旋和直细通道内流体流动和传热影响的差异,在这2种通道的两侧面加入扇形凹穴,并采用数值方法研究其在不同雷诺数下流动、传热、熵产以及综合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凹穴对螺旋细通道内流体的流动影响明显,摩阻系数最大提高23%,而对传热和综合性能几乎没有影响;低雷诺数时凹穴对直细通道内流体的流动、传热和综合性能的影响不明显,而高雷诺数时影响显著,摩阻系数和努塞尔数最大分别提高50%和45%,最大传热强化因子达1.27;凹穴可减少螺旋和直细通道内流体流动和传热过程的熵产,但在高雷诺数时才比较明显地减少,且对直细通道的影响大于螺旋细通道,熵产增大数的最小值分别为0.34和0.73。研究结果可为微细通道换热设备的性能改善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热 换热设备 流体 细通道 凹穴 熵产率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斜向下经上盏微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在复杂性肾结石中的应用 被引量:19
11
作者 杜建平 刘亮程 +5 位作者 黄贵闽 曹贵华 杜丹 杜友怀 敖敏 王开翔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853-855,共3页
目的探讨斜向下经上盏入路微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mini-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MPCNL)处理复杂性肾结石的应用价值。方法在带有穿刺架的B超引导下,于第11肋间采用穿刺针斜向下角度穿刺并建立经肾上盏的通道,行MPCNL治疗45例复杂... 目的探讨斜向下经上盏入路微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mini-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MPCNL)处理复杂性肾结石的应用价值。方法在带有穿刺架的B超引导下,于第11肋间采用穿刺针斜向下角度穿刺并建立经肾上盏的通道,行MPCNL治疗45例复杂性肾结石。结果 42例一次性经肾上盏穿刺成功。上盏穿刺单通道取石40例,上盏并中盏或下盏穿刺通道取石5例。手术时间45~120 min,平均72 min。无胸膜、结肠损伤,无大出血、感染性休克、明显胸腹痛等,3例术后出现发热,经抗感染、对症治疗后好转。37例无结石残留者术后5~8 d拔除肾造瘘管,平均5. 3 d;术后住院6~9 d,平均6. 5 d;术后一次性结石清除率82. 2%(37/45)。8例残余肾结石包括马蹄肾结石1例,后位结肠肾结石1例,鹿角形肾结石3例,多发肾结石3例,其中二次MPCNL清除结石4例,体外震波碎石排净结石2例,2例放弃进一步治疗。32例随访3~12个月,平均8. 5月,无结石复发,无肾造瘘口漏尿和感染,无继发性大出血。结论斜向下经上盏MPCNL治疗复杂性肾结石,并发症少,取石效率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通道 经皮肾镜取石术 肾结石
下载PDF
CO_2微细通道流动沸腾换热干涸特性 被引量:9
12
作者 吴昊 柳建华 +3 位作者 张良 姜林林 丁杨 梁亚英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676-1682,共7页
针对二氧化碳作为制冷剂在微细通道内两相流沸腾换热进行了实验与理论研究,采用红外成像观测与传热系数实验研究,定量与定性地分析了热通量2~35 k W·m-2,饱和温度-10~10℃工况时,内径为1、2、3 mm圆管内的传热系数。实验结果表明... 针对二氧化碳作为制冷剂在微细通道内两相流沸腾换热进行了实验与理论研究,采用红外成像观测与传热系数实验研究,定量与定性地分析了热通量2~35 k W·m-2,饱和温度-10~10℃工况时,内径为1、2、3 mm圆管内的传热系数。实验结果表明:当质量流率增加时干涸起始干度逐渐降低,当质量流率小于临界值时,干涸现象结束之后,传热系数随着质量流率增加基本维持不变,而当质量流率大于临界值时,干涸现象结束之后,随着质量流率增加传热系数相应增加;随着管径增加,干涸发生的质量流率越小,临界热通量越大,同时管径越小传热系数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微细通道 两相流 成像 干涸
下载PDF
R134a水平微细管内流动沸腾换热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丁杨 柳建华 +3 位作者 叶方平 姜林林 鄂晓雪 吴昊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0-96,共7页
本文对R134a在水平微细管内的流动沸腾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测试段选用了内径为1 mm、2 mm、3 mm共3种不同的水平光滑不锈钢管,实验的饱和温度为5-30℃,热流密度为2-70 k W/m^2,流量范围为200-1500 kg/(m^2·s)。实验结果表明:... 本文对R134a在水平微细管内的流动沸腾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测试段选用了内径为1 mm、2 mm、3 mm共3种不同的水平光滑不锈钢管,实验的饱和温度为5-30℃,热流密度为2-70 k W/m^2,流量范围为200-1500 kg/(m^2·s)。实验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干涸前2 mm管较3 mm管换热系数平均增幅为11.6%,1 mm管较2 mm管换热增幅为26.3%,1 mm管径换热系数比3 mm管径平均增大40.8%。随着管径的减小,换热系数在更低的干度开始减小,质量流速和强制对流蒸发作用对换热系数的影响变小,热流密度的影响依然显著;塞状流和弹状流区域减小,泡状流和环状流区域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134A 微细管 流动沸腾 干涸 换热系数
下载PDF
微细槽道散热器性能实验和数值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刘东 刘明侯 +1 位作者 徐侃 王亚青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7-62,共6页
设计了针对电子芯片50 W/cm2散热需求的微细槽道散热器.研究中,采用水为换热介质,对其冷却换热性能进行了实验和数值研究.通过对散热器表面温度、冷却介质水的进出口温差、流量和压降等参数的测量和数值计算,系统分析了换热量、热流密... 设计了针对电子芯片50 W/cm2散热需求的微细槽道散热器.研究中,采用水为换热介质,对其冷却换热性能进行了实验和数值研究.通过对散热器表面温度、冷却介质水的进出口温差、流量和压降等参数的测量和数值计算,系统分析了换热量、热流密度等散热器性能参数.实验和模拟结果表明:在雷诺数小于50、模拟热源表面温度低于85℃的情况下,该微细槽道散热器可以达到56W/cm2的热流密度,且压降不超过400 Pa;小雷诺数条件下,微细槽道散热器的摩擦系数随着雷诺数的增大而减小,散热量随着模拟热源表面的温度的升高或流量的增加而增加.微细槽道散热器的换热性能随着雷诺数的增大而提高,并且随着加热功率的增大,提高的幅度也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细槽道 散热器 液体冷却
下载PDF
微细管内CO_2流动沸腾换热特性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姜林林 柳建华 +3 位作者 叶方平 张良 丁杨 吴昊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8-63,共6页
针对CO2作为制冷剂在微细通道内流动沸腾换热进行了实验与理论研究,采用红外成像观测与换热系数实验研究定量与定性的分析了热流密度:2-35 k W/m^2,饱和温度:-10-15℃工况时,内径为1 mm、2 mm圆管内的换热系数。实验结果表明:热流密... 针对CO2作为制冷剂在微细通道内流动沸腾换热进行了实验与理论研究,采用红外成像观测与换热系数实验研究定量与定性的分析了热流密度:2-35 k W/m^2,饱和温度:-10-15℃工况时,内径为1 mm、2 mm圆管内的换热系数。实验结果表明:热流密度的增加强化了微细通道内工质核态沸腾换热,使换热系数得到显著提高;换热系数随饱和温度非单调变化,饱和温度较高时,越接近CO2临界温度其换热系数随饱和温度升高而增加,当饱和温度在低温工况时换热系数则随其降低而增加,换热过程中发生干涸干度随饱和温度升高而单调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细通道 换热系数 热流密度 饱和温度 干涸
下载PDF
迷宫型灌水器水沙两相流场分析及结构改进 被引量:5
16
作者 魏正英 唐一平 +1 位作者 赵万华 卢秉恒 《机械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89-94,共6页
为了解决迷宫型灌水器微细流道容易堵塞的问题,针对其复杂的微细流道结构(实际尺寸在0.8~1.2mm之间),根据灌水器工作时灌溉水中存在过滤不掉的沙粒的实际情况,首先应用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数值计算的方法,... 为了解决迷宫型灌水器微细流道容易堵塞的问题,针对其复杂的微细流道结构(实际尺寸在0.8~1.2mm之间),根据灌水器工作时灌溉水中存在过滤不掉的沙粒的实际情况,首先应用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数值计算的方法,进行灌水器整体迷宫流道水砂两相流数值模拟,根据其流动场分析其堵塞的结构因素。同时应用粒子图像测速(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PIV)技术,搭建灌水器流道流动场微PIV测试台,测量实际尺寸大小的微流道中流动场和粒子运动状况,得到其流动场流线图和粒子运动轨迹图,并通过灌水器的抗堵塞性能试验,验证了迷宫型灌水器微流道中流动场和粒子状况分析计算的正确性。针对流道中存在的容易引起堵塞的流动滞止区进行结构优化改进,试验结果表明,应用改进的结构可提高迷宫型灌水器的抗堵塞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迷宫型灌水器 微细流道 水沙两相流 粒子图像测速
下载PDF
泡沫铜填充曲折槽道散热器内对流换热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刘东 刘明侯 +1 位作者 王亚青 徐侃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936-1938,共3页
设计了高孔隙率泡沫金属铜填充的曲折槽道散热器,采用去离子水为工作介质,实验研究了单相对流换热时散热器的压降、散热量、热阻等特性。结果表明,流体流过槽道时压降和流速成二次多项式关系;随着受热表面温度升高,散热量变大,热阻减小... 设计了高孔隙率泡沫金属铜填充的曲折槽道散热器,采用去离子水为工作介质,实验研究了单相对流换热时散热器的压降、散热量、热阻等特性。结果表明,流体流过槽道时压降和流速成二次多项式关系;随着受热表面温度升高,散热量变大,热阻减小并趋于定值。相同雷诺数时,Nu数随着表面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综合评价散热器的性能发现,该换热器在相同压降时热阻要低于微槽道散热器和平板多孔介质散热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沫金属 散热器 多孔介质 小槽道
下载PDF
相变材料微胶囊悬浮液在矩形小通道内层流流动传热的实验 被引量:18
18
作者 饶宇 Frank Dammel +1 位作者 Peter Stephan 林贵平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012-1020,共9页
本文进行了对比性的实验,以研究相变材料微胶囊(MEPCM)-水悬浮液在水力直径为2.71mm的矩形小通道内的层流流动传热性能。实验中用的MEPCM颗粒的平均粒径为4.97μm,与蒸馏水混合制备成质量浓度范围为0~20%的MEPCM-水悬浮液。对... 本文进行了对比性的实验,以研究相变材料微胶囊(MEPCM)-水悬浮液在水力直径为2.71mm的矩形小通道内的层流流动传热性能。实验中用的MEPCM颗粒的平均粒径为4.97μm,与蒸馏水混合制备成质量浓度范围为0~20%的MEPCM-水悬浮液。对比性的实验是指,在相同的悬浮液质量流量和热力条件下,使用不同浓度的MEPCM悬浮液进行传热实验。实验发现,MEPCM悬浮液的冷却性能严重依赖于悬浮液的质量流量和悬浮液的质量浓度。质量浓度为5%的悬浮液在在整个质量流量范围内总是表现出比水好的冷却性能,它对应的是更低的壁面温度以及更好的传热系数。而对于更高质量浓度的悬浮液,在低质量流量的情况下,它们具有很好的冷却性能;而在高质量流量的情况下,它们表现出的冷却性能比水更差,它们对应更高的壁面温度以及更低的Nusselt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 航天推进系统 微胶囊 相变材料 悬浮液 小通道 对流传热系数
下载PDF
SiC-水纳米流体在微小通道中的流动和换热特性 被引量:3
19
作者 赵耀华 张艳妮 +1 位作者 刁彦华 张冀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085-1092,共8页
为了解决传统换热工质导热系数和传热性能不高的问题,以Si C-水纳米流体为工质,研究了不同体积分数(0.001%、0.005%、0.01%、0.1%、1%)的Si C-水纳米流体在多孔微通道平行流扁管中的单相流动和换热特性.该扁管矩形通道的水力直径为2.0... 为了解决传统换热工质导热系数和传热性能不高的问题,以Si C-水纳米流体为工质,研究了不同体积分数(0.001%、0.005%、0.01%、0.1%、1%)的Si C-水纳米流体在多孔微通道平行流扁管中的单相流动和换热特性.该扁管矩形通道的水力直径为2.08 mm,实验Re大约为150~5 200.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体积分数的增加,纳米流体的Nu呈现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体积分数为0.01%的Si C-水纳米流体在Re≈5 200时,Nu增长最大,增长率达到80.8%;纳米流体起到强化换热效果的同时,伴随着阻力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流体 微小通道 体积分数 强化换热
下载PDF
微/小通道内沸腾换热研究综述 被引量:4
20
作者 高龙 马富芹 +1 位作者 范晓伟 张鬲军 《节能技术》 CAS 2004年第6期5-8,共4页
微 /小通道紧凑式蒸发器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对其换热特性的深刻认识和进一步研究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课题 ,而目前涉及微 /小尺度通道内沸腾换热特性和流动方面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微 /小通道内沸腾换热方面... 微 /小通道紧凑式蒸发器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对其换热特性的深刻认识和进一步研究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课题 ,而目前涉及微 /小尺度通道内沸腾换热特性和流动方面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微 /小通道内沸腾换热方面的研究状况 ,并指出了该研究领域有待于深入开展研究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沸腾换热 小尺度 换热特性 流动 研究综述 课题 起步阶段 研究状况 研究领域 内容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